社会心理学《第三讲 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社会心理学《第三讲 行为与态度》
▪ D: general and integrated impression about a target
国内定义:
Summarize
▪ Our attitudes predict our actions if : 1.other influences are minimal 2.the attitude is specific to the action 3.the attitude is potent as when we are reminded of it
▪ One is to measure facial muscle responses to statements .
▪ Another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 uses reaction times to measure how quickly people associate concepts .
4.2 Attitude –behavior inconsistency
▪ For many years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expressed attitudes (obtained from questionnaires or interviews ) often do not correspond to their behavior .
Yes No 4. Within the last year, I have personally done something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homelessness (e.g., made a charitable contribution, talked with a homeless person, wrote my congressman regarding the problem of homelessness).
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论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专业: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一、态度与行为的概念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做一件事需要有一定的态度,有态度才能去完成一件事,态度与行为永远处于相互影响的状态下,比如,有人问你:“你喜欢喝可乐吗?”你一般都会回答:“我想我是喜欢的,因为我总是喜欢喝它。
”这个短短的对话就可以提现出行动时态度是态度的根源。
那么,什么是态度呢?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的倾向。
而行为一般是指人类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及具体的生活方式。
在这一般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
但是态度和行为在特殊的个体情况下也会发生冲突。
然而个体的行为一旦形成也会对态度产生反作用。
二、行为对态度的影响事实上,不仅态度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而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到我们的态度,这在现实生活中以及科学研究中都已经得到了证实。
人们的行动可以改变先前的认识、感受和意向,特别是当人们觉得自己对该行动负有责任的时候。
比如,一个我们所熟悉的实验,即一个心理学家引导10个人在黑暗的环境中穿越一个房间,当房间亮起一张灯时,房间的地面是一个养着鳄鱼的大水池,心理学家让人再去走一遍刚才的路,结果没人敢走,但当房间的灯全部亮时,发现水池已经做好防护措施,就有人敢走这条路,可见,人的行为是受自己所看到的,所持有的态度所决定的。
两个本来互有偏见的社会群体,一旦有了相互间的更多接触和沟通,原有的偏见就可能会有所改变。
承担新的社会角色,从事于该角色所规定的行为,也将使人们产生新的态度。
为此,心理学家也对此做过调查。
列伯曼(S.Lieberman)曾经对新升为“领班”和新升为“工会代表”的工人进行了实验考察,研究其角色改变后工作态度的变化。
显然,新的角色要求新的行为,不久,这些人也就由于从事新的工作,而形成了新的工作态度。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职业角色对人们态度的塑造和影响力。
当了警察,就会形成对执法和违法的新的认识;作为教师,就会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社会心理学态度问题
学习交流PPT
8
2、时间因素
时间因素也影响人们用态度预测行为的准确行。一般来 说,在态度测量与行为发生之间的时间间隔越长。不可知 事件改变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可能性越大。比如在总统 选举中发现,选举一周前的民意调查结果要比一个月前的 更准确。在通过态度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时,必须知道他的 态度是什么时候的态度;如果时间太久,在预测时就要小 心。
二是情感成分(喜欢与厌恶),它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 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 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三是行为倾向成分(谋虑、企图),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 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 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学习交流PPT
4
• 比如,想一想你对一台多功能的微波炉的态度,包括:
首先你对这台微波炉功能和价位的认知是什么?在认知的 基础上形成的信念是什么?也许你认为这种多功能微波炉 与其他微波炉相比,耗电更多而且操作繁琐。其次,你看 到这台微波炉的情感反映是什么?也许你感到好奇而兴奋。 如果你是一位喜欢传统烹调技术的人,也许你会感到不屑。 最后你的行为反映是什么?你会到商店真的买一台吗?所 有这些成分共同结合起来形成你对多功能微波炉的总体态 度。
学习交流PPT
7
结果在三个月的旅行中,他们经过的66家旅 馆只有1家拒绝让他们住宿,而184家饭店没有一 家拒绝他们用餐。后来研究者又给他们经过的旅
馆与饭店写了封信,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待亚洲人, 结果在128封回复的信中,90%的人说让他们不会 接待。很显然态度与行为发生了矛盾。许多研究
者发现,态度的特殊性越高预测行为越准确。
学习交流PPT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人们对于态度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人类的态度如何影响其行为以及行为如何反过来影响态度。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实证研究,并探讨其对于社会行为和社会变革的启示。
一、认知一致理论认知一致理论是关于态度与行为关系的最早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在思考、决策和行为过程中,会努力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
当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人们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心理状态,称为认知不和谐。
为了消除这种不和谐,人们会倾向于调整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以使其一致起来。
根据认知一致理论,一个经典的实证研究是Festinger和Carlsmith在1959年进行的“转轴实验”。
实验通过让被试进行一项无聊的任务,然后让他们说服下一个被试,任务其实是非常有趣的。
结果显示,被试在为了说服下一个被试而改变自己对任务的态度后,对任务的兴趣也随之增加。
这项实验表明,当人们的行为与态度一致时,他们对行为的评价也会更为积极。
二、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针对认知一致理论的扩展和发展。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的观察和推断,不仅仅依赖于外界刺激,还依赖于个体的思考过程和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人们的行为可以被视为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而态度则是对于这些行为的评价和反思。
社会认知理论的典型研究之一是Asch在1951年进行的“线段实验”。
实验中,被试被要求判断一组线段的长度,然后在其他人的影响下,改变自己的判断。
结果显示,被试在面对明显错误的他人意见时,仍然选择改变自己的判断。
这项实验表明,人们在社会情境中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进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三、认知反馈理论认知反馈理论是关于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会进行反馈,这种反馈又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态度(社会心理学)
态度是中介因 素,有三个成 分:情感、认 知、行为倾向
态度的结构
• 迈尔斯的态度ABC结构 – 态度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要素构成。认 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包括个人对某个对象 的认识与理解、赞成与反对;情感因素是个人对 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情感,即个人对态度对象的 一种内心体验;行为倾向因素,是个人对对象的 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 态度的三个要 素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三、态度的转变
5
态度
• 英文中的attitude源于拉丁语aptus,• 这 一语词具有这样两种基本的含义:
–具有“适合”或“适应”的意思,指对行为 的主观的或心理的准备状态; –在艺术领域中,这一概念指雕塑或绘画作品 中人物外在的和可见的姿态。如果说第一种 含义的“态度”是心理学的,那么,第二种 含义的“态度”则称得上是解剖学的。
– 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从中受到贬抑 时用来保护他们自己。
18
态度的功能
• 调节功能
• 态度能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 并作为个性的一部分而存在,调节自己的行 为。
19
• 兰伯特(W.E.Lambert,1960)等曾作过一个“会员群体 对耐痛力增长特色的效应”实验。他们以基督徒与犹太教徒大 学生为被试,使用一种类似血压计的改装耐压器(在充气皮绑 带上臵一尖突起,绑在被试手臂上,充气后会使人产生痛感。 当被试无法忍受时会说“受不了”,这时松开绑带并测定充气 量,作为耐痛力的指标)来测定耐痛力的水平。实验前告诉被 试,测试目的是为了确定正常人耐痛的程度。初测时,仅仅是 记录两教派群体各人的耐痛水平。休息时,对基督教徒的一半 学生被试说:“据某一报告认为,基督徒的耐痛力不如犹太教 徒”;而对犹太教徒的一半学生被试说:“据某一报告认为, 犹太教徒的耐痛力不如基督教徒”。结果,再测时发现,那些 被告知上述话语的两组被试,其耐痛水平都显著提高,而其余 未被告知上述话语的两组被试,其耐痛水平与初测结果无显著 差别。研究者认为,这种戏剧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休息时实 验者的指导语激起各半组被试对自己宗教群体的效忠态度所致 • 这个实验表明,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有认同感、荣辱感、 责任感,并时时能被激起效忠态度,就会表现出巨大能量与挫 折耐力。事实上也是如此,历史上许多爱国者与革命者之所以 能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与不怕牺牲的精神,都是和他们具有崇高 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效忠态度分不开的。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Fridman,,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所谓评价性反应即对某种事物的价值与以评定的历程。
④教材中选用的定义所谓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变化研究和干预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变化研究和干预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变化研究和干预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学科领域,其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就是态度与行为的变化。
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对个体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如何理解和干预这些变化的研究非常关键。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与行为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干预措施的应用。
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人们对于某个事件、人物或物体的看法和评价形成了态度,而态度则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四种:行为一致、行为不一致、行为中立和行为意图。
1. 行为一致当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一致时,我们称之为“行为一致”。
例如,如果一个人对环境保护抱有积极的态度,并且实际上采取了保护环境的行动,那么他的行为就与态度一致。
2. 行为不一致当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相冲突时,我们称之为“行为不一致”。
例如,如果一个人对环境保护抱有积极的态度,但自己并没有主动采取保护行动,那么他的行为就与态度不一致。
3. 行为中立当个体对某个事件、人物或物体持中立态度时,其行为往往是不确定的、无规律的。
例如,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他对环境保护既没有积极的态度,也没有消极的态度,那么他可能在一定情况下会保护环境,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可能没有任何行动。
4. 行为意图与行为一致和不一致相比,行为意图是一种预测个体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倾向。
例如,如果一个人对环境保护持有积极的态度,并且表示将来会采取一些行动来保护环境,那么我们可以预测他在未来的行为会与这一态度一致。
二、态度与行为变化的研究社会心理学中的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探究态度与行为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研究领域和方法:1.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发生不一致时,个体会感到不适,从而产生一种压力,促使其进行行为或态度的改变。
研究者通过实验方法验证了认知失调理论,并进一步探讨了认知失调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 态度和行为
第四章态度和行为态度对行为的预测一、态度态度:是个体对事情的内在反应方式,这种积极的或是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行为倾向中。
评价世界的方法。
态度三个基本要素:认知(性质——想法和信念)感觉(自我的感觉和价值观——情绪反应)行为倾向(采取的行动或可观察的行动)普遍性假设:我们的个人信念和感受决定我们的公开行为,如果要改变行为,那么首先需要做的是改变我们的心智。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克研究得出的结论:1.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实际的作弊行为几乎没有关系2.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3.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境中的行为几乎不存在什么相关罗伯特·埃布尔森:我们精通并擅长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原因,但却非常不善于做我们已找到原因的事情。
二、如何有效测量态度1. 直接测量:自陈法、行为观察法和问卷法2.间接测量:投射技术—主题统觉测验生理指标测量反应时测量——内隐联想测验和评估启动范式B 内隐联想测试:用反应时来测量人们概念联想的速度1998年至今500万人参加了测验:1.内隐态度普遍存在;2.内隐态度存在个体差异;3.人们通常意识不到自己的内隐偏见。
外显态度(自我报告)和内隐态度都有助于预测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二者同时预测态度更准确。
形成于生命早期的态度:种族和性别态度,内隐态度更准确;其他态度如:消费行为、支持的政治候选人有关的态度,外显报告更有预测力。
三、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1.社会因素—对态度的影响2.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小总体原则:当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一次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更明显3.态度何时能够预测特定的行为(1)态度的特殊性水平当态度与行为具体相关时,态度确定能预测行为(2)计划行为理论指向行为的态度两个因素决定:感受到的重要人的期望A 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主观范式遵从期望的动机B知觉到的自我效能和自我控制感(有批评观点)4.态度何时有效(1)三思而后行,认真思考自己的态度——态度强度(2)提高人们的自我觉知—自我意识思考自己的态度,并觉知自己的行为让行为与内化的道德态度达成一致的镜子5.态度能够预测行为:(1)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2)态度针对具体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行为和态度ppt
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得所想所感与我们得所为会紧密相gy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19 名 劫 机 犯 对 美 国 得仇恨令她们制造了 9、11自杀性恐怖事 件,这说明了极端得 态度可能会导致极端 得行为。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也有研究显示:没有证据表明改变态度会导致行 为得变化。
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威克(Allan Wicker)得研究 更表明人们表现出得态度很难预测她们得各种 行为。如: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行为与我们表达出得态度之所以不同就是 因为二者都受到其她因素得影响。
一个社会心理学家找出了40个令她们之间关系复 杂得因素(Triandis,1982;Kraus,1995)。
如果我们能够控制影响行为得其她因素——让其 她所有条件恒定——那态度可以精确地预测行为 吗?
简而言之,我们似乎会倾向于根据自己得听众来调整 我们得讲话内容,并且在说过以后也会相信这歪曲得 信息。
社会心理学
Social Psychology
聚焦:语言变成信念
心理学家雷一海曼(Ray FIvxnan, 1981)描述了 一个瞧手相得人就是如何来说服自己相信手相术 有用得。
我十多岁得时候开始瞧手相,以贴补魔术表演与心灵感应 得收入。开始时我并不相信手相术。但我知道要顺利 “叫卖”我就必须首先相信。几年来,我成了一个手相术 得虔诚信徒。一天晚上斯坦利、杰克斯——一个我尊敬 得专业心相大师——巧妙地建议我,如果故意将手掌上得 掌纹与书上描述得相反,那将就是一个非常有趣得实验。 我照这样接待了几个客户。令我惊奇与恐惧得就是,我得 解释像以前一样成功。从那时起我对这种说服我们(包括 “瞧手相”者与客户)得巨大力量产生了兴趣。当事实并 非如此得时候,这种力量会让我们说服自己它得确就就是 这样得。(p、86)
解读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社会认知与行动决策的关系
解读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社会认知与行动决策的关系解读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社会认知与行动决策的关系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与行为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态度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人或事件的态度倾向,而行为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动态反应。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分析社会认知与行动决策对此关系的影响。
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1 提出态度-行为一致性理论态度-行为一致性理论是研究态度与行为关系的重要理论之一。
根据该理论,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之间应该保持一致。
然而,在实际情况下,个体的态度并不总是能够准确预测其行为。
这引发了心理学家对态度与行为之间关系的更深层次研究。
1.2 探索态度-行为一致性的复杂性研究发现,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社会认知和行动决策对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起到重要影响。
社会认知是个体对社会环境中他人和事件的认知和解释过程,决定了个体对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行动决策是个体在实际行为中做出的决策,涉及到心理过程中的动机、目标和意图等因素。
二、社会认知与态度的关系2.1 认知不一致引发态度变化根据认知一致性理论,个体倾向于寻求自己认知上的一致性,当个体的认知与其态度不一致时,会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引发态度的变化。
例如,当一个人的态度对某一政治观点持有正面评价,而其周围的社会认知环境却对该政治观点持有负面评价时,该个体可能会重新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保持认知一致性。
2.2 社会认知影响态度形成和改变社会认知对个体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有着重要影响。
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接收到他人的意见和观点,通过社会认知的加工和解释,形成自己的态度。
此外,社会认知还通过社会比较和社会认同等过程,引导个体对特定事物或事件的态度形成和改变。
三、行动决策与行为的关系3.1 动机对行动决策的影响个体的动机是行动决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个体对于某一行为的动机高低会影响其是否会采取相应的行动。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态度与行为一致性
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态度与行为一致性引言: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其中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是态度与行为一致性。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而行为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实际行动。
研究表明,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之间并非总是一致的,因此,探究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原因和机制对于理解个体行为的动机和社会互动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一、认知不一致理论认知不一致理论是解释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个体在形成态度时,会考虑到自身的认知一致性,即个体倾向于使自己的态度与其它认知元素保持一致。
当个体的态度与其它认知元素存在冲突时,个体会通过改变态度或寻找新的认知元素来恢复认知一致性。
这种认知冲突可能导致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二、社会压力与规范社会压力与规范也是影响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重要因素。
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望和要求,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可能会受到社会压力的影响,从而导致其行为与自身态度不一致。
例如,一个个体可能在私下表示支持某种观点,但在公共场合由于社会压力而表达相反的行为。
三、自我认同与自我一致性自我认同与自我一致性也是解释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重要因素。
个体在形成态度时,会考虑到自己的自我认同,即个体倾向于使自己的态度与自身的价值观和身份保持一致。
当个体的态度与其自我认同存在冲突时,个体可能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维持自我一致性,导致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四、情境因素与行为一致性情境因素也会影响个体的行为一致性。
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受到不同的激励和约束,从而导致其行为与态度不一致。
例如,一个个体可能在某种情境下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在另一种情境下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相反的行为。
结论:态度与行为一致性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其涉及个体的认知、社会压力、自我认同和情境等多个因素。
研究表明,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之间并非总是一致的,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深入探究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原因和机制,对于理解个体行为的动机和社会互动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 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七、偏见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能够减少偏见?
1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对某一个体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 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刻板化——是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的每一个人,
而不管群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 刻板化并不一定是一种恶意的行为, 它常常只是简化
2 社会化: 学会宽容不仇恨 3 群体间平等直接接触: 熟悉的益处 4 再分类: 重新划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 5 社会影响: 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营造良好
的助人气氛
*偏见的影响
1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歧视的认知基础: 性别刻板印象与差别尊重 性别刻板印象: 关于男性和女性所拥有的特质的刻板印象 女性容易低估自身的能力, 女孩更多在自己身上寻找失败的原
社会态度
一、什么是态度
1 含义: 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 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态度包含 认知、情感、意向三个要素。
2 态度的特点 具体对象性 系统性 相对稳定性 内在性 社会性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 行为与态度一致吗?
正题阶段:态度是行为的预先倾向、内在准备状态, 因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
3 内化: 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人的 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 个体完全从内心里相信并 接受了他人的观点, 并把它纳入了自己已有的价值 体系, 成为自己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 态度就 比较稳固, 不易改变了。
四、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影响 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和约束, 各种
3 偏见与媒体
• 媒体在维护偏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化作用。 • 媒体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刻画 • 影响: 人们容易相信或接受经常目睹的事物, 如果
最新社会心理学行为和态度ppt课件
我们的态度改变是因为我们想要保持认知 间一致性
决策后不协调
当做出重要决策后,我们经常会过高地评 价自己的选择而贬低放弃的选择,从而减 少不协调
买房,挑股, 选择配偶 在做出决策后主观上会夸大收益,忽略风险
自我知觉理论
倾听自己的语言,则可以了解自己的态度;观察自己 的行为,则可以提示自我信念有多么坚定。
社会心理学行为和态度
导读大纲
态度何时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读后感
导读大纲
态度何时决定行为?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为什么行为会影响态度?
读后感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态度紧跟随行为
态度会影响行为 行为也会影响态度
行为决定态度
角色扮演
当我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我们可能觉得 很虚假,但是很快我们就会适应
1、提出了“行为意向”这一中介变 量,而“行为意向”取决与有关行为的 态度和规范。
2、规范是社会或群体接受或允许 的行为的准则。
3、个体有关具体行为的信念影响 态度和规范。
行为-结果的关 系的信念
态度
群体与社会规 范的信念
规范的知 觉
感知的情景或内在约 束
行
为 意
行为
向
行为意向模型
态度与行为——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
例如:你虽然知道“诚实是最好的”, 但当书店服务员多找给你零钱时,你并未 指出;或者你教育孩子每餐饭后要刷牙, 但自己却不这么做。
认知的一致与否并不决定于是否符 合客观逻辑,而决定于个体的心理逻辑。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将试图去 减少这种不协调及由此产生的不适。 同时,没有人能够完全避免不协调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nother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 uses reaction times to measure how quickly people associate concepts .
▪ C: a hypothetical construct (ghost ,everybody is talking about but nobody has ever seen )
▪ D: general and integrated impression about a target
国内定义:
Saying becomes believing
▪ When induced to give spoken or written witness to something they doubt ,people will often feel bad about their deceit .nevertheless ,they begin to believe what they are saying ---provided they weren’t bribed or coerced(强迫) into doing so .
Yes No 2. I regularly eat at least five servings of fresh fruits and vegetables each day.
Yes No 3. I voted in the last election for which I was eligible.
2 = disagree
3 = neither agree nor disagree
4 = agree
5 = strongly agree
1.
Engaging in regular physical exercise three
times a week promotes good health.
2.
/avoidance
ATTITUDE SURVEY
▪ Please indicate the extent to which you agree with each
of the statements below, using the following scale:
1 = strongly disagree
▪ To what extent ,and under what conditions ,do the attitudes of the heart drive our outward actions ?
Are we all hypocrites(伪君子) ?
▪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cheating bore little relation to the likelihood of their actually cheating .
拉皮埃尔的实验
▪ 1934 ▪ 第一部分:现场研究-----带领一对中国留学生
夫妇,游历美国,行程数万里。到了66家旅馆和 184家饭店,只有一家拒绝接待。单独访问也未被 拒。 ▪ 第二部分:问卷研究-----6个月后,对去过的每 一家旅馆和饭店进行问卷调查。作为比较,对未 去过的一些饭店和旅馆也做了同样调查。结果?
态度是指个体对一定社会刺激所持有的,具有一 定结构、相对稳定和内化了的心理反应倾向。
▪ 1、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一种特殊的心理 过程。
▪ 2、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 ▪ 3、态度是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 4、态度是内化了的心理过程,经由经验组合
而成。 ▪ 5、态度是对一定社会刺激的心理反应倾向,
4.2 Attitude –behavior inconsistency
▪ For many years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expressed attitudes (obtained from questionnaires or interviews ) often do not correspond to their behavior .
Yes No 4. Within the last year, I have personally done something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homelessness (e.g., made a charitable contribution, talked with a homeless person, wrote my congressman regarding the problem of homelessness).
Eating a variety of foods each day, including
five or more servings of fresh fruits and vegetables,
contributes to wellness.
3.
It is essential that all citizens exercise their
4.2.2 When Do Attitudes Predict Behavior?
▪ Minimizing social influences on expressed attitudes
▪ Minimizing other influences on behavior
▪ Examining attitudes specific to the behavior
Result
▪ Only 1 in 20 believed that assigning the positive task to themselves was the most moral thing to do ,yet 80 percent did so .
▪ Flip coins :90 percent assigned themselves to the positive task!
4.2.3ttitudes?
▪ Role playing ▪ Saying becomes
believing ▪ The foot-in-the-door
phenomenon ▪ Evil acts and attitudes ▪ Interracial behavior
and attitudes ▪ Social movements
Role playing
▪ Role :a set of norms that defines how people in a given social position ought to behave .
▪ When enacting new social roles ,we may at first feel phony .but our unease seldom lasts .
right to vote if government is to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will
of the people.
4.
Homelessness is a serious social problem
that needs attention.
BEHAVIOR SURVEY
Summarize
▪ Our attitudes predict our actions if : 1.other influences are minimal 2.the attitude is specific to the action 3.the attitude is potent as when we are reminded of it
4.1 What is an Attitude ?
▪ Attitude : A favorable or unfavorable evaluative reaction toward something or someone ,exhibited in one’s beliefs ,feelings ,or intended behavior .
4. Behaviors and Attitudes
Social Psychology by David G. Myers 8th Edition
最早的态度实验
▪ 态度正式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期。1888年, 朗格在有关反应时间的实验中发现,被试 如果集中注意即将作出的反应,其反应时 间比他集中注意即将来临的刺激时要短。 这种预先的倾向或准备的状态就是所谓的 态度。
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联系之中形成的。
Tri-components of attitude ABC theory
▪ Cognitive –beliefs –facts and knowledge ▪ Affective –evaluative –preference ▪ Behavioral –intention –approach
When other influences on behavior are minimal ?
▪ A principle : The effects of an attitude become
more apparent when we look at a person’s aggregate or average behavior rather than at isolated acts .
▪ Please indicate whether or not you have performed each of the following actions:
Yes No 1. I take time to engage in regular physical exercise at least three times a 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