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合集下载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之欧阳索引创编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之欧阳索引创编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欧阳家百(2021.03.07)(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的介词表示在某个范围、时间、空间或情境内,译为“在、于”。

例:于是乎,XXX、XXX、XXX、XXX正皆为之谋。

——《陈情表》2.表示动作的介词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存在,译为“在、向、往、到”。

例:以诚相待,而交不绝者,诚于中也。

——《韩愈集序》3.表示时间的介词表示在某个时间,译为“在、于”。

例:于是乎,XXX、河内道,XXX、XXX皆为之用。

——《陈情表》五)乎1.疑问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啊”等。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乎?——《论语》2.感叹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惊叹、赞叹等情感。

例:乎!吾道非邪?——《论语》六)而1.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并且”、“还”等。

例:生民之所以贵者,贵其有为者也,而不贵其无谋者也。

——《管子·牧民》2.副词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存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正在”、“却”、“就”等。

例:而今而后,乃至XXX。

——《论语》七)乃1.连词表示因果、转折、承接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为”、“所以”、“然后”等。

例:乃使XXX阁舍人为之。

——《资治通鉴》2.副词表示时间的已经到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

例:乃拔剑斫之。

——《左传》八)何1.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什么”、“何事”等。

例:何以解忧?唯有XXX。

——《李白·将进酒》2.疑问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怎么”、“为什么”等。

例:何以见得?——《红楼梦》九)乘1.动词表示乘坐、利用、趁机等含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坐”、“利用”、“趁”等。

例:乘时利器,以取天下。

——《史记·项羽本纪》2.介词表示依靠、借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依靠”、“借助”等。

例:乘人之危而自重者,非谓之谓也。

——《左传》十)若1.连词表示条件、比较、转折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似乎”、“好像”等。

小升初文言文实词、通假字、虚词最简总结

小升初文言文实词、通假字、虚词最简总结
16、居:停留、处在、居住
17、比:等到、靠近
18、38、鲜:少,鲜艳
19、诸:几个、兼词
20、向:从前、先前
21、已:停止、罢了、通
“以”
22、讫:完结
23、并:一起
24、予:给予、我
25、负:背、违背、凭借
26、莫:没有、不要
27、再:两次,第二次
28、但:只是
29、孰:谁、哪个、通“熟”
30、盖:大概是、原来是
58、中道:半路上
59、谒:拜访
60、书:写、信、字条
61、逮:至V、捉拿
62、未尝:不曾
63、地方:土地方圆
64、俟:等待
65、少时:年轻时
66、妻子:妻子儿女
67、加冠:男子成年
68、厌:满足、厌心
69、身=躬:亲自
70、王:君王、称王
71、语:话,谈论、告诉
72、遗:留下来的,给予
73、矢:箭头
31、田:田地、通“畋”打
猎、通“佃”耕种
32、顾:看、回头看、拜
访、难道
33、斋:屋舍、祭祀前清 心洁身、素食
34、子:子女、对人尊称、 你
35、闻:听说(使、、听到)、 听闻、用鼻子嗅味道
36、既:已经(之后)、既 然、既、、又
37、谢:道歉、推辞、凋
谢、感激
固:原来、坚决、巩固、 顽固、固守、固然
39、亡:逃跑、丢失、火亡、
死亡、通“无“,没有
40、及:至等到、赶得上、 以及
41、就:靠近,接近、欣赏、 完成、从事
42、许:答应,赞同、地 方、拟生词、表约数,相 当于来
43、具:器具、具有、准 备、通“俱”全、都;详 细
44、胡:古代少数民族通称、 为什么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一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a.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一一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一一《曹刿论战》b.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 ------ 《公输》c. 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一一《爱莲说》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至『。

例:辍耕之垄上一一《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一一《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一一《马说》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一一《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一一《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例:策之不以其道。

一一《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文言虚词整理

文言虚词整理

文言虚词整理【而】1. 连词①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成“又”。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递进,可翻译为“并且”过“而且”。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③表承接,可翻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

例1: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例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感。

(《师说》)④表转折,“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⑤表假设,可翻译为“如果”、“假如”。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⑥表修饰,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⑦表因果,“因而”。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⑧表目的。

例1: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例2: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2. 代词①第二人称,你,你的。

例: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3. 助词①相当于“以”,表范围。

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系辞》)②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岂”。

如: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③用于句末,相当于“耳”。

如: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论语·微子》)4. 动词①如,好像。

例: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吕氏春秋》)【何】1. 疑问代词①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例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②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

例1: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例2: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1: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例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2. 副词①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岂”“怎”。

最新小升初语文文言虚词汇总

最新小升初语文文言虚词汇总

最新小升初语文文言虚词汇总一.【之 zhī】㈠动词“到”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辍耕之垄上㈡助词⒈“的”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虽有千里之能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⒉无义,不译⑴主谓间,取独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大道之行也④甚矣,汝之不惠体劳动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⑵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⑶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马之千里者⑷凑足音节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③怅恨久之④公将鼓之㈢代词⒈代人例:①或置酒而招之②借旁近与之⒉代物例:①渔人甚异之②录毕走送之③策之不以其道⒊代事例:①闻之,欣然规往②属予作文记之③弗之怠④吾既已言之王矣⑤肉食者谋之二、【其】⑴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例:①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益。

”(其:他的。

)②恐前后受其敌。

(其:它们的。

)③其夫呓语。

(其:她的。

)④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其:它的)⑤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其:他们的。

)⑥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他:她们的。

)⑵其中,其中的。

例: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

⑶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①并自为其名。

②舍其文轩。

③既其出。

(其:我们)④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⑤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其:我的)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⑦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⑧遂前其足。

⑨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⑩亦各言其志也!⑷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例:①妻跪问其故。

?②念悲其远也。

(其:她)③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

(其:他们)④望请其指教。

(其:她们)⑤成以其小,劣之。

(其:它)⑥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其:它们)⑸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小升初文言文必考点之常见实词 虚词 和通假字

小升初文言文必考点之常见实词 虚词 和通假字

1、值:遇到、正好、价值2、去:离开、距离、除去3、引:牵,拉、伸长4、执:拿着、掌管、固执5、走:跑6、益:好处、更加、增加7、是:这、判断动词、正确8、若:如果、好像、你9、悉:全、都10、佯:假装11、徐:慢慢地12、颔:下巴、点头13、尝:曾经14、危:高、危险、端正15、举:选拔、全、发动16、居:停留、处在、居住17、比:等到、靠近18、鲜:少,鲜艳19、诸:几个、兼词20、向:从前、先前21、已:停止、罢了、通“以”22、讫:完结23、并:一起24、予:给予、我25、负:背、违背、凭借26、莫:没有、不要27、再:两次,第二次28、但:只是29、孰:谁、哪个、通“熟”30、盖:大概是、原来是31、田:田地、通“畋”打猎、通“佃”耕种32、顾:看、回头看、拜访、难道33、斋:屋舍、祭祀前清心洁身、素食34、子:子女、对人尊称、你35、闻:听说 (使、听到) 、听闻、用鼻子嗅味道36、既:已经(之后)、既然、既、、又37、谢:道歉、推辞、凋谢、感激38、固:原来、坚决、巩固、顽固、固守、固然39、亡:逃跑、丢失、灭亡、死亡、通“无“,没有40、及:到、等到、赶得上、以及41、就:靠近,接近、欣赏、完成、从事42、许:答应,赞同、地方、拟生词、表约数,相当于来43、具:器具、具有、准备、通“俱”全、都;详细44、胡:古代少数民族通称、为什么45、徒:光,空、白白地、只是46、方:刚好、正好;才、当、、的时候、方圆、方正47、善:好、好处、擅长、善于48、贾:商人、买卖、通“价”价值49、直:与“竖”相对、只、仅仅,一直、通“值”价值50、因:于是、就,凭借、顺着、按照、因为、通过51、竟日:一整天52、市:集市、买53、戚然:悲伤的样子54、明年:第二年55、次第:依次56、诚:如果、确实57、遂:于是,就、终于58、中道:半路上59、谒:拜访60、书:写、信、字条61、逮:到、捉拿62、未尝:不曾63、地方:土地方圆64、俟:等待65、少时:年轻时66、妻子:妻子儿女67、加冠:男子成年68、厌:满足、厌恶69、身=躬:亲自70、王:君王、称王71、语:话,谈论、告诉72、遗:留下来的,给予73、矢:箭头74、岂:难道(是否、何况)75、事:侍奉76、特:只是77、自:从(在)、如果78、肖:相似、像79、易:交换、改变,容易80、譬:譬喻、打比方81、见:看见,通“现”“被”82、习:复习、温习83、堪:忍受84、肆:放纵、陈列、店铺85、除=拜:任命官职;除去86、适:到、往,刚才、正好87、由是=以是=:因此、通过这种88、奚为:什么,怎么样89、白:白色、空的、陈诉、说;明白90、使:出使、使者、派遣、假使91、熙:光明,兴盛,通“嬉”嬉戏,开玩笑92、遽:就、立刻、马上、急忙93、会:适逢、正赶上、相会、聚会,一定94、驽:劣马(比喻才能平庸、愚笨)95、明:明亮、明白、次 (年、月)96、素:白色的、为加装饰的、向来97、以为:认为、把、、当作98、虽然:即使这样、虽然这样99、可以:可以、、把(凭借)、能够100、谏:含蓄规劝君主或长辈,进谏1、不:通“否”2、反:通“返”3、直:通“值”4、少:通“稍”5、女:通“汝”6、止:通“只”7、那:通“哪”8、被:通“披”9、见:通“现”10、文:通“纹”11、知:通“智“12、邪:通“耶”13、属:通“嘱”14、责:通“债”15、坐:通“座”16、有:通“又”17、说:通“悦”18、禽:通“擒”19、盍:通“何”20、曾通“层而(六种连接关系)1、而:连词,表顺承;(前后关系,相当于“就”)2、连词,表并列;(相等关系,相当于“和”)3、连词,表修饰;(主次关系,相当于“地”)4、连词,表转折;(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5、连词,表因果;(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6、连词,表递进;(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之1、的(后为名词。

常见的文言文虚词

常见的文言文虚词

常考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一、而(一)连词1、用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2、用来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用来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

(《祭十二郎文》)4、用来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用来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用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7、用来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用来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三)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二、何(一)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用来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喝斥他是谁。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三、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小升初常用文言文虚词汇总

小升初常用文言文虚词汇总

小升初常用文言文虚词汇总(一)常用虚词及义项1.则:便,那么,就;是,就是2.者:个;的人3.之:的;它;他4. 欲:想要5. 皆:都6.甚:很7. 其:它;他8.以:用;依据9. 至:到10.而:连词11.何:什么;为什么12. 于:在13. 乃:于是;这才14. 偶:碰巧15. 遂:就16.也: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表示疑问语气,呢17. 及:到、至18. 矣:了19. 为:成为;是;被20.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呢、吗21. 亦:也22. 焉:语气词,无意义23. 将:将要,将会24. 盍:何不25. 颇:很26. 即:立即;就是27. 尚未:还没有28. 惟:只有29. 故:所以30. 哉:啊,表示感叹语气31. 徒:只、仅仅32. 所:表示被动33. 殊:很,非常34. 固:本来35. 复:又36. 适:刚巧37. 尝:曾经38. 自:从39. 此:这里40. 若干:多少41. 昔:过去,从前42. 愈:更加43. 毋:别,不要(二)次常用虚词及义项1.所:代词,表示“……的人”“……的事物”等2. 因:于是3. 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这样4. 遽:急忙;就5. 何如:怎么样6.盖:大概;承接上文,表示原因7. 耳:语气词,啊8.未若:不如9.故:原来;原因;缘故10. 谓:叫作;告诉;说,用于评论人或事(“此之谓也”)11.且:将要12. 非:不是13. 徒:空;白白地14. 何以:怎么15.咸:全,都16.莫:不要,不能17. 但:只,仅仅18. 亦:也,也是19.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语气助词,呢20.及:到,至;比得上21.乍:忽然22.犹:还,仍然23.于:比;在24. 何为:为什么25.若:如果,假如;如;这个26. 是:这,这个27. 为:做28. 夫:发语词29. 呜呼:叹词30.固:本来;通“故”,所以31. 弗:不32. 其:句中语气词,表示商量的语气;其中的33. 孰:谁34. 以:认为,以为;用35. 此:这36. 至:最,极37. 安:怎么38. 几何:多少39. 辄:总是40. 俱:一起41. 倘:假如42. 庶几:副词,表示可能或期待43. 尔:而已。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虚词大全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写方式,包含许多虚词,用于表达语法关系、修辞手法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1.助词:
•之、乎、者、也、矣、耳、焉、哉、矣、亦、庶、乃、则、与、且、皆、而、乎、若、乘、自、之、其、所、有、无、
者、此、彼等。

2.连词:
•与、及、或、而、若、乃、何、且、然、乎、矣、因、若、即、安、呜、呼等。

3.副词:
•不、亦、已、弗、莫、未、毋、每、屡、往、何、故、尝、豈等。

4.介词:
•于、乎、之、以、若、对、随、由、自、從、於、予、余、乎等。

5.叹词:
•哉、乎、欤、矣、吁、嗟等。

6.语气词:
•乎、哉、矣、焉、耳、欤、吁、嗟、矣、吧等。

7.感叹词:
•哉、嗟、哀、欤、呵、吁、乎等。

8.代词:
•之、其、彼、此、是、彼、其、吾、尔、予等。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具有丰富的语法和修辞功能,用于表达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感情、态度等。

了解这些虚词的使用有助于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

小升初常见课外文言文实词、通假字及虚词总结

小升初常见课外文言文实词、通假字及虚词总结
4、到(后为地名。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6、连词,表递进;(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5、音节助词。(句末,尤其在时间词的后面。例如:久之,目似瞑).


1、、、、的样子;(形容词词尾。例如:欣欣然)
1、代词 例如:事父母能竭其力
2、但是(两句话之间。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2、大概 例如: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0、佯:假装
11、徐:慢慢地
12、颔:下巴、点头
13、尝:曾经
14、危:高、危险、端正
15、举:选拔、全、发动
16、居:停留、处在、居住
17、比:等到、靠近
18、38、鲜:少,鲜艳
19、诸:几个、兼词
20、向:从前、先前
21、已:停止、罢了、通“以”
22、讫:完结
23、并:一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4、予:给予、我
25、负:背、违背、凭借
9、见:通“现”
10、文:通“纹”
11、知:通“智“
12、邪:通“耶”
13、属:通“嘱”
14、责:通“债”
15、坐:通“座”
16、有:通“又”
17、说:通“悦”
18、禽:通“擒”
19、盍:通“何”
20、曾通“层”
26、莫:没有、不要
27、再:两次,第二次
28、但:只是
29、孰:谁、哪个、通“熟”
30、盖:大概是、原来是
31、田:田地、通“畋”打猎、通“佃”耕种
32、顾:看、回头看、拜访、难道
33、斋:屋舍、祭祀前清心洁身、素食
34、子:子女、对人尊称、你
35、闻:听说(使、、听到)、听闻、用鼻子嗅味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升初必考的文言文常见虚词整理25个(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a.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b.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c.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d.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四)于1.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2.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3.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4.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鱼我所欲也》(五)而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十则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而翁知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例: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出师表》(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

——《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七)者1.代词(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

(的人)——《口技》例:可爱者甚蕃。

(的花)——《爱莲说》(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

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劝学》)2.助词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

(“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

)——《愚公移山》(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若为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

例: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九)焉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十)因1.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唐雎不辱使命》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隆中对》3.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4.副词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

——《五柳先生传》例:而因以及乎其迹。

——《墨池记》(十一)且1.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2.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十二)乃1.副词(1)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就)——《岳阳楼记》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狼》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十三)矣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啊)——《岳阳楼记》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了)——《论语》十则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曹刿论战》(十四)乎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2)表反问,可译为“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先生传》(3)表推测,可译为“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4)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

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十五)所1.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

例:吾知所以距子矣。

——《公输》例: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用这些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

例: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可译为“被……吞掉”)——《童趣》4.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

例:欲至何所。

——《宋定伯捉鬼》(十六)哉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十七)夫1.指示代词译为“那”。

例: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2.fú,句首发语词。

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丈夫。

例:夫齁声起。

——《口技》4.成年男子的通称可译为“人”。

例: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十八)遂1.副词可译为“就”、“于是”。

例:遂逐其师。

——《曹刿论战》2.副词,表原因可译为“因而”。

例:恐遂汩没。

——《上枢密韩太尉书》(十九)虽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二十)然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

例: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3.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

——《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可译作“……的样子”“像……似的”。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二十一)故1.旧的,原来的。

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例: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2.特意。

例: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见蔡桓公》3.原因,缘故。

例:公问其故。

——《曹刿论战》4.所以,因此。

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十二)苟1.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例:苟富贵勿相忘。

——《陈涉世家》例:苟慕义强仁——《送董邵南游河北序》2.副词可译为“苟且”。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

——《出师表》3.副词,表希望可译为“且,或许”。

例:苟无饥渴。

——《君子于役》(二十三)会1.副词(1)适逢,恰巧。

例:会宾客大宴。

——《口技》(2)一定。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

——《行路难》(3)定将。

例:会挽雕弓如满月。

——《密州出猎》2.动词(1)回合,聚会。

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