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统编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名师原创教学能手公开课优质课模拟讲课稿事业编招聘资格证面试试讲稿范文
《最苦与最乐》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一、教案背景课题:《最苦与最乐》教案学科:语文年级:初中课时:1课时(45分钟)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了解和掌握“最苦与最乐”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 学生学习相关的优秀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学生掌握写作技巧,能够运用成语有效地表达观点和情感。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提高写作表达的准确性和魅力。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朗读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文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从中感受到人生的甘苦与喜悦。
三、教学过程教学步骤:1. 情境导入(5分钟)通过一幅插图展示一位老人家,谈论老人家生活的甘苦,引发学生对“最苦与最乐”成语的思考。
2. 课文阅读(15分钟)教师让学生阅读两篇相关优秀课文:《苦尽甘来》和《寻找快乐的钥匙》,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总结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3. 成语学习(15分钟)教师通过故事、例句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和解释“最苦与最乐”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并与学生一起找出课文中出现的与成语相关的句子。
4. 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分成小组,让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 你认为人生中有哪些最苦的时刻和最乐的时刻?b. 你在课文中是否找到了类似的故事或者情节,可以分享给大家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
5. 写作练习(1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和体会,撰写一篇关于“最苦与最乐”的作文,可选择写自己的经历、观察到的事情或者阅读到的故事等。
鼓励学生运用成语,突出情感和观点表达。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建议和写作框架。
四、教学评价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作业,来评价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成果。
同时,也要从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推理思辨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板书设计《最苦与最乐》教案六、教学反思通过《最苦与最乐》教案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学会了运用成语来表达观点和情感。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教案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最苦与最乐”的主题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
1.2 教学内容介绍本节课的主题:“最苦与最乐”。
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并进行探讨。
1.3 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第二章:最苦的经历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分享各自的最苦经历。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最苦经历的原因和影响。
2.2 教学内容学生分享各自的最苦经历。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最苦经历的原因和影响。
2.3 教学方法学生分享各自的最苦经历,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和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最苦经历的原因和影响。
第三章:最乐的体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分享各自的最乐体验。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最乐体验的原因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学生分享各自的最乐体验。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最乐体验的原因和影响。
3.3 教学方法学生分享各自的最乐体验,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和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最乐体验的原因和影响。
第四章:苦与乐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苦与乐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苦与乐之间的相互作用。
4.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苦与乐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实例和案例,了解苦与乐之间的相互作用。
4.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苦与乐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供实例和案例,帮助学生了解苦与乐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从苦中寻找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如何在苦中寻找乐。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如何在苦中寻找乐的方法和技巧。
5.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如何在苦中寻找乐。
提供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在苦中寻找乐。
5.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和分享,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如何在苦中寻找乐。
教师提供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在苦中寻找乐。
第六章:苦与乐的人生观6.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苦与乐在人生中的意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最苦与最乐》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以及对这些困境和挑战的积极面对,传达了“苦尽甘来”的人生哲理。
课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富有启发性,适合初一学生阅读。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苦乐循环,培养他们积极面对生活中困难与挑战的态度。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对生活有更深入的思考,对人生有更强烈的探索。
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挑战。
因此,他们对本文的主题会有较强的共鸣,也更容易理解课文中的人生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并接受课文中的人生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课文注释及解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结合注释和解析,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优质说课稿
《最苦与最乐》说课稿一、说教材《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尽与未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据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能力目标,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理清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人文教育目标,责任的话题是严肃的,要让学生在对苦与乐的讨论中,培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说教法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我设想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采用讨论、指导朗读、语言欣赏等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在教学本文,我设想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老师的对话,以及学生间的对话等方式,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获得启迪。
三、说学法讨论法是一种群体立体式交流过程,也是一种内涵丰富,有挖掘潜力、集思广益的学法。
教学本文,教师利用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各抒已见,互相评价、启发、补充,通过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设计为两课时,先说第一课时。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课件(抗洪救灾中的武警战士,“非典”肆虐时期的医护人员,尤其是今年冰雪灾害、抗震救灾中的解放军战士)。
让学生明白,人必须负责任,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负责任。
如此激发学生与作品的共鸣。
接着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思想。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7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市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契约 揽 悲天悯人 恩惠 卸却 纵然 监督 循环 如 释重负 任重道远 心安理得 死而后已)
(3)智慧的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思考作者认为人生 最大的痛苦是什么?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本文论点 是什么?
(4)聪明的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谈谈作者认为责任 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作用:道理论证。引用古语、俗语、名言 充分有力地论证尽了责任之后的快乐无与 伦比,极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成功示学(18分钟) • 对比论证: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打快了;尽得小的 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 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作用:对比论证。点明“尽责”与“快乐” 之间的关系,尽得大的责任,则得大快乐; 尽得小的责任,则得小快乐;逃避责任,则 是自投苦海。从正反两个方面突出地论证了 人应当勇于承担责任,不应逃避责任。
。
作者认为_负____责____任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
_尽___责____任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勇__于_。_承__担__责__任 ,而不能_逃__避_责_ 任
。
本文中心论点是:
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
成功示学(18分钟)
整体感知课文,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请分别 概括其主要内容。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苦海:原是佛教用语,后来泛指很困苦的环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 优质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教案优质课一. 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通过讲述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所经历的最苦与最乐的事情,让学生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理解人生的真谛。
教材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对人生有更深入的思考,但有时候又容易片面地看待人生。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生的苦与乐,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人生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点滴快乐,勇敢面对人生的苦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人生感悟。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正确的人生观。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时,产生共鸣。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文章、视频等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3.课堂练习: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作者的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理解课文。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延伸出去,谈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苦与乐,以及如何看待人生的苦与乐。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人生的苦与乐是并存的,我们要学会珍惜生活中的快乐,勇敢面对人生的苦难。
部编版初中语文最苦与最乐(公开课精品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学目标与要求:1、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3、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重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难点: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具:多媒体教程: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现在有一种谈话的方式叫“实话实说”,很受大家欢迎。
今天这节课我也想请大家实话实说,说什么呢?你的苦恼和快乐是什么?能告诉我吗?小结:其实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苦恼和快乐,只不过不同的人生经历会形成一个人不同的苦乐观,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近代的思想家梁启超先生。
(出示作者简介)出生于这种背景下的梁启超先生会把什么认为是自己最苦和最乐的事情呢?(请6个同学分段朗读)2、在文章中作者对我们说,人生的苦是贫吗?是失意吗?是老与死吗?为什么呢?(学生用原文回答)3、作者说:“人生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失意不苦”,哪位同学解释一下知足与安分?4、老与死,一般都会使人感到害怕、苦恼,可作者却说:“只要达观就能化解”,请解释“达观”的含义?那么在文章中,作者究竟把什么当作人生中的痛苦?(提示: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出示板书:贫知足苦失意安分不苦老达观死5、引到责任大家都会对责任感到陌生,这个词从字面上解释,是“职责、任务”的意思,可这还是比较抽象,请同学们从生活中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责任是什么?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中,都提到了一个共同的字眼----“事”,责任是一种事,是一种什么事?板书:责任?人在世间每天应该做的事。
6、人在世间每天做的事有很多,有对他人该做的事,有对自己该做的事,有对社会该做的事,看课文,哪些是属于对他人应该做的事?提示:答应了别人的事----信守承诺欠了钱----欠债还钱受了别人的恩惠,就应报答----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得罪了别人,要赔礼道歉----用诚心换回真心板书:信守承诺欠债还钱知恩图报赔礼道歉小结:这些都是对他人应该做的事,对别人应尽的责任。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苦与最乐》教案教学目的: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认为最苦和最乐的事情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启超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检查预习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寨子(zhài)陡峭(qiào)竹篾(miè)简陋(lòu)悠闲(yōu)恍惚(huǎng)修葺(qì)晶莹(yíng)2、作者简介: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广东1新会人。
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
1889年中举人。
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
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
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
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
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著有《饮冰室全集》。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三、整体感知:1、先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然后填写以下空格,填写后互相交流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2_____________。
2、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下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优质教案
七年级学生对议论性的文体不好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淡化这一文体,指导学生通过略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一时期的学生对人生的体悟经验也很少或没有,对梁启超先生了解较少。因此,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作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人生主张,真正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态度,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4.第6段在写什么?不要行不行呢?
第6自然段,梁启超从一些人思想上未解开的结“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出发,提出了对待责任的两种态度——卸却和解除,并论述了两种态度下的不同后果。什么是卸却责任呢?卸却责任就是不尽责任,丢开不管。这样对待责任,结果会怎样呢?“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因为责任自我们长大,就会时时处处伴随在我们身边,躲是躲不了的。什么解除呢?解除就是尽,完了,其结果又怎样呢?责任有大小区别,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由此看来,第6段内容仍是围绕关键词——责任来写,告诉我们一种正确对待责任的态度: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这一段揭示了文章主旨,因此,第6段不能不要。
四、教学目标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
3.辩证理解人生苦乐,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略读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思路。
2.辩证理解人生苦乐,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这篇文章1~3段写“最苦”,首先,文章开篇用了一连串的排比设问,提出了“贫”“ 失意”“ 老”“ 死”这些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一一加以否定,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指出责任“未解除”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对于责任未解除的具体情况,这里指出了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几种。这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易于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由此而生的痛苦情况是不敢见面,梦里有影子缠着。然后将这种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从而论证了: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6课《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略读的方法,明确作者观点。
(重点)2.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培养思维的严密性;理解作者对责任与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
(重点)3.体会平实而又略带书卷气的语言风格。
4.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难点)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兴趣前不久,我接到一个任务,要来我们学校上一堂公开课。
一想到有这么多老师来听课,我顿感有一种责任,亚历山大。
所以备课的过程,怎一个“苦"字了得。
而今天呢?当我站在这个三尺讲台上,当我看到眼前一群茂腾腾的少年,我心底腾起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乐啊!这是老师当下的苦与乐,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也有苦与乐,不过是“最苦”与“最乐",作者的“最苦”与“最乐"是什么呢?一起走进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
二、课题释疑提观点1、题目是《最苦与最乐》,作者认为最苦和最乐的事分别是什么?明确: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三、略读课文探“苦乐”1、“负责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带着学生分析“最苦”段落)提示:作者首先列举了对个人的责任:“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以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启迪读者认让什么是“未尽责任”,进而叙述“未尽责任"将会有怎样的痛苦。
然后作者又由对个人说到了“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有着应负的责任,接着说这些责任未尽到而产生的种种痛苦的状态。
作者这样多方面、多角度摆事实来论证观点,把道理阐述得非常清楚明白。
2、作者是如何来表达“尽责最乐"的?(引导学生注意古语、俗语、名言)提示:作者引用古语、俗语和孔子、孟子、曾子的话,来说什么是“最乐”;另一方面作者自己言辞恳切地讲道理,向读者分析观点的正确性,如“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尽与未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时期,他们大多追求个性,较自我,不愿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缺乏对集体的关心,而本文则能给他们一次思想上的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同时,本班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因此除了达到对他们进行一次思想教育目标外,还要掌握基本知识。
三、核心素养目标1.掌握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
2.学习本文流畅而凝练的语言,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与工具合作探究法讲解法希沃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学生齐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2.背景介绍苦与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这方面的精彩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痛定思痛,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解题“苦”和“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字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三)新知讲述1.文体知识议论文的概念: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性散文,作者先谈未尽责任之苦,进而引出尽责任之乐,阐明了苦与乐对立统一的关系,从而提出具体做法“人生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道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掌握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学习作者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小组合作探究,把握作者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最苦与最乐,勇于承担责任。
教学重难点1.重点:(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把握作者的观点。
(2)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发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了解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学者。
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著作大多收于《饮冰室合集》中。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契.约(qì)揽.(lǎn)循.环(xún)卸.却(xiè)监督.(dū)悲天悯.人(mǐn)(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主持人:您把这种快乐感受描述得太生动了。我们说,苦尽甘来、先苦后甜,
真是这样。
梁启超:对。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
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对自己的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二)论乐
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作用。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作用: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梁启超: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
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主持人:那到底什么才是最苦的呢?
梁启超:我认为,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
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这一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与这句话意思有关的还有哪几句
有关句子:
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3结论:苦中有真乐有苦才有乐
(三)论“担责任”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证明什么。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二、设计访谈节目:
主持人: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梁启超先生来到我们《实话实说》栏目。让我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15 《最苦与最乐》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学习文章流畅简洁的语言。
2.了解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1.跳过某些细节,在短时间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把握作者观点。
2.对内容和表达深入把握,形成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与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感。
教学重点:1.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学习文章流畅简洁的语言。
2.了解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总第48课时)教学要点:1. 作者简介、字词检查;2. 整体感知:结构内容和中心论点。
教学要点:1.2.一、导入、作者简介1、导语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西方哲学信奉“智者无忧”,而孟子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张潮也说“人莫乐于闲”,而居里夫人却说“世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有人认为“人生苦短,该及时行乐”;而范仲淹却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2、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思想家、学者。
曾参与“戊戌变法”。
文风流畅、犀利、凝练。
著作有《饮冰室合集》。
2、据意写成语。
(1)如释重负:象放下重担那样轻松。
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释:放下;重负:重担子。
(2)海阔天空:象大海一样辽阔,象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形容大自然的广阔。
比喻言谈议论等漫无边际,没有中心。
(3)心安理得: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得:适合。
(4)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任:负担;道:路途。
(5)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已:停止。
(6)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部编版
最苦与最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部编版最苦与最乐教案部编版第1 篇一、教学目标1.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 学习本文讲道理进行论证的方法。
3. 品味、学习本文凝练轻灵流畅亲切富含哲理的语言风格。
二、教学方法活动式教学法,运用“实话实说”的活动形式组织课堂学习。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程序第一课时(一)、导入学习激趣解题1.老师提问:你觉得最快乐的事是什么?最痛苦的事是什么?2.有关作者梁启超的知识,你了解多少?(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默读课文两遍,查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并在文中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2.师生交流讨论。
(三)、研读课文品析交流1.老师事先把学生分成六个组,教师设计好关于课文1—3段的6个问题,并把它们分别写在纸条上,各组派一个人抽签选定问题。
2.学生品读1—3段,思考讨论问题的答案。
3.设计的问题是:①第一段开头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你能仿照这种句式仿写一两句吗?②文中第三段说“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为什么?③文中第三段说“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能举个自己感受过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吗?④在这几段中,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一句?找出来,简单赏析一下。
⑤课文写最苦的内容写了两段,为什么写最乐的内容只写了一段?⑥读了这三段内容,你有什么疑问?提出两三个来。
4.各组选派一个人做“实话实说”活动的嘉宾,老师做节目主持人,其余学生做观众。
开展实话实说活动。
活动操作要领:教师(主持人)依题号顺序提问,抽到本题的嘉宾先答。
如果答案不完整或有不同意见,其他嘉宾和观众可以发言补充或争鸣讨论。
教师做相机点拨,掌握控制好讨论交流的话题走向。
做到既避免冷场又不可任由对话偏离话题。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老师提问,全班学生思考: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有哪些论据?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②前三段写的什么内容?2.集体讨论问题①②(二)、研读课文品析交流1.教师组织分组、抽签、定问题。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最苦与最乐》 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最苦与最乐》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略读课文,选择与题目紧密相关的内容阅读,把握作者的观点。
2.细读课文,把握严谨说理的思路,领会平实而文雅的语言表达风格。
3.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明确苦乐与责任大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难点:理解苦乐观的深刻内涵。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个人应如何面对“苦"与“乐”,应建立怎样的“苦乐观"呢?接下来,让我们与梁启超先生一起探讨《最苦与最乐》。
二、作者简介,了解相关知识1.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广东新会人。
著作有《饮冰室全集》。
2.议论文小知识(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可以又分论点。
论点应该鲜明、准确、概况。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论证: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2)议论文常见的论证结构:总分总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3)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三、字词积累,扫清障碍1.认读生字,给加点字注音。
契约监督揽悲天悯人卸2.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
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四、略读课文,整体感知1. 题解:最苦与最乐题目是一个并列短语,前后两个词语意思相反,作者谈的不是一般的“苦与乐”,而是把论题集中在“最苦与最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