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虚词整理
1.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
(一)表示并列关系。如: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丰草绿缛而.争茂。(《秋声赋》)
(二)表示递进关系。如: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渔夫》)
(三)表示承接关系。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四)表示转折关系。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五)表示假设关系。如:
①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六)表示修饰关系。如: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七)表示因果关系。如: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指南录后序》)
②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
(八)表示目的关系。如: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③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指南录后序》)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2.何
1.疑问代词。
(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四)用作状语,译作“为什么”“怎么”。
夫子何.哂由也?(《论语》)
2.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入门两眼何.悲凉。(《贫士叹》)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
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季氏将伐颛臾》)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不然,籍何以
..至此?(《鸿门宴》)
何以
..战?(《曹刿论战》)
3.乎
1.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赤壁赋》)
2.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解牛》)
4.乃
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秋声赋》)
5.其
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
如:使六国各爱其.人(《阿房宫赋》)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诘)。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