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及贡献

合集下载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伤寒论》的学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学中医者必学《伤寒论》,甚至有人说能靠一本《伤寒论》走遍天下。

《伤寒论》与《黄帝内经》、《难经》和《神农本草经》一起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其作者张仲景也被尊为医圣。

本文是作者研读《伤寒论》后总结的《伤寒论》学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可供自学中医者借鉴。

《伤寒论》,又名《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建安年间,作者张机,字仲景,南阳郡涅阳人,生于150(约)~卒于219年。

《后汉书》无传,其事迹始见唐代甘伯宗《名医录》:“张仲景,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

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

因传其曾为长沙太守,后人亦尊其为张长沙,其任职间,每逢初一、十五,开公堂亲为百姓诊疗疾病,传于后世,乃尊医生驻诊,命为“坐堂”。

因其卓越的医学成就而被后世称为“医圣”。

《伤寒论》在中国医学史,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崇高的地位。

其成书于东汉末年,其时,中医的理论基础已经相当的完备,以《内经》等为代表的一批医学著作已经在世上流行。

自春秋战国以降,数百年间,医家以其为指导,进行了大量的医学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临床应用体系。

在这种形势下,《伤寒杂病论》应运而生,其自序亦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

”。

就此中国医学有了临床指导思想和理论,方法。

《伤寒论》也以其承前启后的作用,开启了中国医学的新纪元,其所阐述的理论与方法,至今仍在指导着中国医学的发展与实践,对世界医学,特别是日、韩等东亚国家的传统医学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原书十六卷,撰成未久,即遭战乱而散佚,后经太医令王叔和重新整理编次,得以流传。

林亿等《伤寒论序》说:“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

《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者,乃王叔和整理之功。

张仲景与《伤寒论》

张仲景与《伤寒论》

张仲景与《伤寒论》《伤寒论》中的智慧(1)作者简介陈明,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中央电视台“中华中医药”、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等栏目主讲专家。

师从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伤寒论研究大家刘渡舟教授,潜心研究张仲景学术思想,主张中医临证与科研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传统特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临床上灵活运用经方治疗多种疑难杂证。

著有《中医四大经典临证指要》丛书等学术专著13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研究科研课题5项,获各级科研成果奖多项。

编者按《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内容博大精深,其六经辨证体系开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其理法方药一直被后世视为中医临证之圭臬。

为了更好地理解《伤寒论》要旨,我们特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通俗易懂地系统讲解《伤寒论》,带读者欣赏和学习《伤寒论》防病治病的智慧,敬请关注。

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末年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因医德高尚,医术高超,被后世称为“医圣”。

他撰写的不朽著作《伤寒杂病论》,流传于世,济世惠民,至今仍是学习中医必读的书籍,书中所记载的方剂精当灵验,近二千年来一直被广泛有效地用于中医临床。

张仲景的诊病技术先介绍一个张仲景给“建安七子”之一王仲宣诊病的故事。

在东汉的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张仲景在荆州的首府襄阳见到了来投靠刘表的王仲宣,刘表当时是荆州的最高长官“刺史”,因治理有方,全国各地来投奔刘表的贤达成百上千。

当时王仲宣年方二十一岁,张仲景一见到他就说:你看起来有病,可能在你四十岁时眉毛先脱落,眉落半年后会有性命之忧。

我给你一个方子叫“五石汤”,服了这个方子就可以免除你将来的疾病。

王仲宣嫌张仲景的话不好听,勉强接过汤药,但并没有服用。

又过了三天,二人又见了面,张仲景就问王仲宣:我给你的方子服用了吗?王仲宣故意说:已服。

张仲景说:我看你的气色不像是喝过了我给你的药,你怎么拿自己的命不当一回事?王仲宣虽心里不高兴,但不便说话。

《《伤寒论》序》

《《伤寒论》序》
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来很多,从前有二百多人。从建安元年 以来,还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要 占其中的十分之七。我为过去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丧失而感慨,为 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疗救而悲伤,于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 泛地搜集很多医方,选用《素问》《九泉》《八十一难》《阴阳大 论》《胎胪药录》等书,并结合辨别脉象和辨别证候的体会,写成
返回主页
返回
演:《说文》“长流也。”
长流
本义
长远
推衍;扩大 引申义
返回主页
返回
诊脉法的发展 遍身诊脉法
三部九候诊脉法
寸口诊脉法
张仲景重视三部九候诊脉
返回主页
返回
尺肤 寸口
人迎 寸口
趺阳
返回主页
返回
庭 阙 明堂
《灵枢•五色》 “明堂,鼻也。阙
者,眉间也。庭者,颜(额)也。”
返回主页
返回
“生而知之”:语出《论语•季氏》“生而 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婴:本义 颈饰 缠绕
缠染
返回主页
返回

患及祸至:患对祸 及对至



遇灾值祸:遇对值 灾对祸
患与祸同义,及与至同义,遇与值同 义,灾与祸同义。
返回主页
返回
冰谷:语本《诗经•小雅•小宛》“温温恭 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喻险境。
返回主页
返回
建安年时代背景
曹植的“说疫气”一文可窥一斑
返回主页
埋在九泉之下,别人白白地为他的死亡哭泣。痛心啊!整个世上的 读书人都昏迷糊涂,没有人能清醒明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像这 样地轻视生命,他们还谈什么荣华权势呢?而且,他们即使做了官 也不能爱护别人,顾及别人的疾苦;不做官又不能爱护自己,顾及 自己的隐患,遇到灾难,碰上祸患,身处在危困的境地,糊涂愚昧, 蠢笨得就像没有头脑的废物。悲哀啊!那些在社会上奔波的读书人, 追逐着去争夺表面的荣华,不保重身体这个根本,忘记了身体去为 权势名利而死,危险得如履薄冰,如临深谷一样,竟达到了这种地 步!

《伤寒杂病论》作者简介(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作者简介(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作者简介(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作者简介(张仲景)张仲景张仲景,名机,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人,约生于东汉和平元年(公元一五○年),卒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

张仲景自小好学深思,“博通群书,潜乐道术。

”当他十岁时,就已读了许多书,特别是有关医学的书。

他的同乡何颙赏识他的才智和特长,曾经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何颙别传》)。

东汉末年,连年混战,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张仲景目击心伤。

“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杂病论》自序)。

于是发愤研究医学。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杂病论》自序)。

张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宗族中张伯祖做老师,竟尽得其传。

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经验。

他曾仔细研读过《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

其中《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

张仲景根据自己的实践认为伤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

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张仲景的著作,不仅是《伤寒杂病论》一部书,还有《疗妇人方》、《五脏论》、《口齿论》等,可惜只有《伤寒杂病论》流传下来,内容包括“伤寒”和“杂病” 两大部分。

由于当时局势混乱,《伤寒杂病论》亦有散失,到了公元3世纪时,经过晋代医学家王叔和的整理,把伤寒和杂病划分开来加以编排。

到了北宋时代又经过医官孙奇、林亿等人的校正,成为今天我们可以读到的《伤寒论》和《金匿要略》两部书。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在我国医学上,医生问病情的时候,首先要了解病人有些什么症状,比如头疼、发热、伯冷、咳嗽等等以及病人的表情,还要按一下病人的脉搏,这一系列的症状称做为症候群,综合在一起的症候群,中医就称它为“证”。

《伤寒论》新解,张仲景告诉我们,脉病人不病,叫行尸,易生意外

《伤寒论》新解,张仲景告诉我们,脉病人不病,叫行尸,易生意外

《伤寒论》新解,张仲景告诉我们,脉病⼈不病,叫⾏⼫,易⽣意外《伤寒论》原⽂:⼨⼝卫⽓盛,名⽇⾼,⾼者暴狂⽽肥。

荣⽓盛,名⽈章。

章者,暴泽⽽光。

⾼章相搏,名⽈纲。

纲者⾝筋急,脉强直故也。

卫⽓弱,名⽈⼼世⽊(揲),(揲)者,⼼中⽓动迫怯。

荣⽓弱,名⽈卑。

卑者,⼼中常⾃羞愧。

揲卑相搏,名⽈损。

损者,五脏六腑乏⽓,虚掇故也。

卫⽓和,名⽈缓。

缓者,四肢不能⾃收。

荣⽓和,名⽇⽈迟。

迟者,⾝体俱重,但欲眠也。

缓迟相搏,名⽈沉。

沉者,腰中直,腹内急痛,但欲卧,不欲⾏。

我是传统医学分享者,欢迎传统医学的朋友,可以关注我!⼨⼝之脉,为脉之⼤会,荣卫之⽓会于⼨⼝。

所以要了解荣卫盛衰、平和,应该在⼨⼝脉处求。

⾼、章,指荣卫有余,⽓⾎刚强,揲(die)卑,指荣卫之⽓不⾜,⽓⾎为之减损,⽽少也。

缓迟,指荣卫相和,既不盛也不衰,处理和平的状态,是正常的,这样荣卫抱困,荣卫之⽓不浮散了。

卫⽓太盛,脉也盛。

所以名⽇⾼,⾼者⾼⼤。

荣⽓盛 名⽇章,章者章注也。

荣是阴⾎,荣⽓太盛,就章。

⾼、章,反应了荣卫之⽓有余,太盛。

⾼章相搏,名⽇纲。

这个纲,同于刚,刚强有⼒。

荣卫太盛,⼈就刚强有⼒。

这个是不是好事呢?不是,是太过了,会得有余之病,得实证。

为什么荣卫太盛呢?那是病邪导致的,卫⽓弱,名⽇揲,是恐怯,不⾜。

荣⽓弱,名⽇卑,荣⾎之⽓不⾜,卑,低下了。

揲卑结合名⽇损,就是减少了,就是不⾜了,荣卫之⽓受到伤害了。

这个样⼦,发病当中,都是荣卫不⾜的疾病发现。

伤寒论中,荣卫不⾜,⾎少故也,桂枝新加汤主之。

荣卫是灌溉周⾝,荣卫不⾜,就会周⾝疼痛,浑⾝⽆⼒。

所以损指正⽓不⾜⽽⾔。

正常的,卫⽓和,名⽇缓,就是舒缓,很正常。

荣⽓和,名⽇迟,不快不慢,很徐,荣卫相和,名⽇沉。

这样,荣卫抱团了,不会散了,⽆太过⽆不及,脉就沉。

沉者荣卫互相结合,能够安静,不被邪扰。

这个就是正常的情况了。

这⼏条,因为脉,“脉为⾎脉,⽓⾎之先,⾎,⽓息应焉”,脉道就是荣卫之⾏,荣卫之⾏⽽辩见⼨⼝,就有盛衰、平和。

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 五次,献帝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 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其中尤
以东汉灵帝(公元168一188年)时的公元171年、173
年、179年、182年、185年等几次的疾病流行规模最 大。 南阳地区当时也接连发生瘟疫大流行,许多人 因此丧生。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 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
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
余藏准此。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
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
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 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
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
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他让衙役贴出 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
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
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
东汉王朝动荡不安,为了避乱,张仲景辞官来 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 他除了
此间一些奇怪的病症、瘟疫就会预想不到地 突然出现。东汉末年从公元204年至219年
(建安九年至建安二十四年)中原地区流行
瘟疫凶猛。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 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 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
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
的。

大承气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

大承气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

大承气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

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八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功效: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现代运用: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幽门梗阻、急性菌痢等汤头: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闷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方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

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

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柯琴:“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气之不须也,故功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故以承气名汤。

分大小有二义焉,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

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味少性缓,制小其服,欲和胃气也。

煎法更有妙义,大承气之先后作三次煎者,何哉?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也。

若小承气三物同煮,不分次第,只服四合,但求地道之通,而不用芒硝之峻,且远于大黄之锐,故称微和之剂云”(《伤寒来苏集·卷三》)。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著名的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是我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该书主要关注伤寒病的治疗和预防,以及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等方面,其内容十分丰富,对我国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伤寒论》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病因及病机的阐述。

张仲景在书中认为,伤寒的主要病因是邪气入侵人体内部,使得正气不足,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他在《伤寒论》中还详细阐述了病机的发生及其变化规律,其中包括病邪的属性、病邪的演变、邪气的影响等方面。

通过对病机的明确阐述,为治疗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二、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

《伤寒论》中提出了许多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例如四诊法、辨证论治、方剂应用等等,这些方法都成为了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理论。

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辨证论治。

通过对身体状况、病机变化等方面的综合分析,以及对药物的规定和应用,来实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张仲景在书中还提到,治疗既要严格遵循疗程,同时也要执行四不用原则,即不过疗、不留病、不复发、不致伤。

三、方剂的应用。

《伤寒论》中介绍了大量的方剂应用方法,包括补益和滋阴消渴类方剂、利水祛湿类方剂、解表和清热类方剂、消食化积类方剂等。

其中以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金银花汤等方剂最为著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上。

总之,《伤寒论》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著作,阐述了众多有关天人合一、辩证论治、方剂应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我国古代医学和现代医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医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借鉴对象。

东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时期,相较于其他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多元化趋势。

首先,汉朝的文化基础非常深厚,这一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了鲜明的中原特色。

诸如古典文学、史学、天文学、兵法学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套相对稳定的学术体系。

同时,此时期的儒学风潮也开始逐渐兴盛,孔子的思想和道家学说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传承,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流文化。

古诗伤寒论翻译赏析

古诗伤寒论翻译赏析

古诗伤寒论翻译赏析《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着。

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

张仲景原着《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orG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精)

医圣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精)

五、从《伤寒杂病论 序》中,我们可以看到:
1、汉代医家对养生之重视,指出世人忽视生命,浮躁逐 利对生命的危害。延续古代哲学重养生的传统。 2、从主客观两方面,指出了威胁时人生命的主要原因。
3、了解了中国古代对瘟疫传染病病因的认识,即认 为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导致人体内部机能的改变。
《伤寒杂病论》选文赏读
张仲景故事
他10岁左右时,就拜同郡医生张伯 祖为师,学习医术。他曾仔细研读过《素 问》、《灵枢》、《难经》、《阴阳大 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其中 《素问》对他的影响最大。《素问》说: “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说“人 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张仲景根据自 己的实践对这个理论作了发展。他认为伤 寒是一切热病的总名称,也就是一切因为 外感而引起的疾病,都可以叫做“伤寒”。 他还对前人留下来的“辨证论治”的治病 原则,认真地加以研究,从而提出了“六 经论伤寒”的新见解。
东汉后期的七八十年间,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小 规模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当时有一首民谣说:“发 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来不可 轻。”(崔寔《政论》)它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誓死反抗东汉统治者 的决心。
俗话说,“大兵之后,必有灾年”。东汉末年, 战乱频繁,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建安年间, 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一 些市镇变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 多。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古诗十九首 之十四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古诗十九首 之十五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饺,是中国传统节庆的⼀种重要⾷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它的起源,流传着⼀段充满正能量的故事,故事的主⼈公便是东汉的神医张仲景,他也是《伤寒杂病论》的创作者。

东汉末年,当时的统治者⽐较昏庸,百姓的⽣活⽐较困苦。

隆冬时节,百姓⾐不蔽体,很多⼈被冻伤,⽿朵都冻烂了。

张仲景看在眼⾥,急在⼼上。

为了救济⼀⽅百姓,他命弟⼦把⽺⾁和⼀些驱寒药材在锅⾥炖好,然后捞出来切碎,⽤⾯⽪包成⽿朵的样⼦,称之为“娇⽿”,煮熟后分给百姓。

百姓吃了娇⽿,喝了煮娇⽿的药汤,不但填饱了肚⼦,冻伤的⽿朵也被治愈了。

后来⼈们回家后也模仿张仲景制作娇⽿,最初的药物变成了⽇常⾷物和节令的必需品,名字也渐渐变成了我们现在熟悉的“饺⼦”。

⾄今在河南南阳⼀带仍有“过年不端饺⼦碗,冻掉⽿朵没⼈管”的民谣,⽽那⾥正是张仲景的故乡。

关于张仲景的⽣平,历史上记载的不多,只知道他⽣在东汉末年的荆州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和曹操、刘备、华佗这些三国著名的⼈物是同⼀时代的⼈。

在他的《伤寒杂病论·原序》记载他⽐较欣赏古代的神医扁鹊,可见他对医学肯定有着天⽣的爱好。

他的从医还跟三国的⼀位“神⼈”何顒有关。

何顒的“特异功能”是看⼈⽐较准,⽐如在曹操还是个少年浪⼦的时候,他就说此⼦将来能成⼤器,后来发⽣了什么,不⽤说⼤家都知道了。

那时候,很多⼈都去拜访何顒,请他来预测下⾃⼰的未来。

少年的张仲景也去了,经过⼀番交谈,何顒下了断语:“君⽤思精⽽韵不⾼,后将为良医。

”⼤意是说,张仲景善于思考,深思熟虑,处事稳重,⾔不张狂,这具备了神医的基本素质啦。

是预测也好,是暗⽰也罢,这让张仲景在医学的道路上⾛得更加坚定了。

后来,张仲景拜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学,没⽤多久,他的医术就超过了⽼师。

后来,在洛阳,张仲景邂逅何顒,后者更是对他刮⽬相看,认为他的医术确实已经⾼过他的师⽗了。

被何顒两次夸奖的张仲景的名声远播,连朝廷也开始注意他了,后来被乡⾥的名⼈推荐到朝廷做官,官最⼤做到了长沙太守。

张仲景伤寒论内容介绍_对张仲景伤寒论的评价

张仲景伤寒论内容介绍_对张仲景伤寒论的评价

张仲景伤寒论内容介绍_对张仲景伤寒论的评价张仲景本人的原著叫《伤寒杂病论》,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散失被后人整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

关于伤寒论内容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仲景伤寒论内容介绍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张仲景伤寒论内容介绍张仲景本人的原著叫《伤寒杂病论》,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散失被后人整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方论》是《伤寒杂病论》中的杂病部分,而《伤寒论》是西晋的王叔和整理,是一部古代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主要阐述外感病治疗的专著。

外感病在古代通称伤寒,古人认为人受了风冷就会患发热的病,这些病都是由受冷引起,通称“伤寒”。

现代医学上的伤寒和张仲景著书的伤寒现在定义是不一样的。

《伤寒论》是由西晋的王叔和编整的,但是在五代十国时一度成为独本轶失状态,后来在北宋国家藏书中被朝廷国子监再次雕版印刷发行,现在我们保存的是北宋赵开美版的《伤寒论》。

全书一共有10卷,22篇有113个偏方,运用的药物为82种。

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第二卷是“伤寒例”,第三到六卷则是论述六经病的脉、诊、治疗与预后。

第七到是卷则是说霍乱等疾病的诊治以及伤寒的注意事项。

对张仲景伤寒论评价张仲景的《伤寒论》最大的成就之一就是六经辨证体系,对望、闻、问、切等中医诊治手段还有药方、用药规律都以条文的形式做了详细的阐述,归纳了不同程度的病症要如何诊治。

张仲景的《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果和自己的实践经历,是医学的集大成之作。

《伤寒论》的另一个成就就是中医方剂学的贡献,书中记载的方剂选药和用量都是经过历代医家反复应用的,药量准确,效果明显,被后世誉为“经方”,张仲景也被称为“众方之祖”。

张仲景的《伤寒论》奠定了他在中医史上的重要地位,并称为后世从医人必读的医书。

张仲景能成为一代医学家,还是因为自身家庭条件的特殊,他从小就能接触许多医书,而且他自身对医学的热爱,才能使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都放在这本《伤寒杂病论》。

小青龙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

小青龙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

小青龙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
小青龙汤《伤寒论》(东汉·张仲景)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一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蠲饮。

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证。

现代运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肺炎、过敏性鼻炎、胸膜炎、肺水肿、肺心病等。

王子接:以小青龙汤治太阳表里俱寒,方义迥异于大青龙汤之里热也,盖水寒上逆,即涉及少阴肾虚,不得已而发表,岂可不相绾照,独泄卫气,立铲孤阳之根乎?故于麻桂二汤内,以解外。

不但留芍药之收,拘其散表之猛,再复干姜、五味摄太阳之气,监制其逆,细辛、半夏辛滑香幽,导纲药深入少阴,温散水寒,从阴出阳,推测全方,是不欲发汗之意,推原神妙,亦在乎阳剂而以敛阴为用,偶方小制,故称之为小青龙。

汤头: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心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伤寒论》学习笔记

《伤寒论》学习笔记

《伤寒论》学习笔记(群体化与个体化治疗方案,个体化治疗方案最先进,更加优化,张仲景创立了个体化治疗方案)概论1,作者,2,成书背景,3,流传与沿革1,作者《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机字仲景(150~210)曹操(155~220)刘备(161~223),5岁,操乃出籍贯:南阳郡陧阳(河南南阳邓县)有方言问题如《方言》:熬,火干也。

凡以火而干五谷类,自山而东其处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谓之(备灬),秦晋之间谓之炒。

心理素质:何顒(yōng)“君用思精而韵不离,后必为良医”师承: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过于其师职务:宋臣《伤寒序》引甘伯宗《名医录》:“(张仲景)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故又称张仲景为张长沙(宋朝以后)。

如《长沙方歌括》,《长沙药解》,《长沙证汇》,后南阳出土石碑上书:“汉长沙太守咸和五年医圣张仲景墓”碑石与碑座不同,宋前无称其圣者,宋后称为亚圣,明后称为医圣,此碑制于宋明以后。

著作:《伤寒杂病论》16卷,成书年代约在公元200年前后。

2,成书背景1 学术背景:医经七家——中医基础理论的确立。

经方十一家——《汤液经》(医尹)仲景继承其复方成就。

仲景熔医经与经方为一炉,创立了理法方药相结合的辨证论治治疗体系,为中医临床的发展奠定了里程碑。

2 社会背景:天灾不断,大灾22起;人祸战乱频繁。

大灾(兵)之后有大疫。

建安七子之王仲室做有《七衰》,原序中写道:建安纪年(196)以来尤未十稔(约205年)。

此时,实践条件具备,可以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

3,沿革东汉,200年前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16卷成书西晋(魏)太医王叔和(与仲景的学生魏×交好),收集,整理编次《伤寒论》十卷廿二篇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即《唐本伤寒论》,王焘《外台秘要》收入《伤寒论》,《金匮要略》宋,(1055)宋治平2年(1065年),刻印《伤寒论》10卷22篇,史称:宋本,治平本(定本),刘奇,林亿,高保衡。

(清,陆□源,有皕宋楼,藏宋版书二百本,其中有《伤寒论》,后被其子卖至日本某藏书楼。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文献概述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文献概述

“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与“平脉法”两篇,当与《平脉》、《辨证》两书 有关。而其内容,多有与《素问》论脉诸篇相近,而言“寸 口、关上、尺中”三部,又言脉之轻重有三菽、六菽等,则 出于《难经》。又“平脉法"一篇,起首一段为四字句韵文, 其中“明”字归韵在“阳"部,而非“耕”部,凡此均可证, 此文当在两汉初期及《素问》等成编之后。 其余如《金匮》中妇人病及小儿病,或当有出于《胎胪》 者;第二十四、二十五两篇中方,亦或有出于《药录》者。 总之,《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内容,对研讨汉代某 些亡佚之医籍,有重大考证学价值。

2、继承发展中医学术。据今《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全部内容来 看,它不仅继承了此前医学典籍的理论与经验,而且通过临床验证, 又对传统医学理论有所发展。如《伤寒论》之“三阴三阳”学说,乃 是在《黄帝内经》三阴三阳与脏腑、经络相结合的基础上,又与伤寒 病演变过程中的病候相结合,使“三阴三阳"学说,既有脏腑、经络 的生理基础,又有伤寒病变的病理基础,极大地发展和丰富了“三阴 三阳”学说的内容。又如《伤寒论》三阴三阳病理演变问题,《伤寒 论》中,既沿袭了《素问· 热论》热病传变程序,提出了“传经”、 “再经”及“过经”等新的概念,又在具体条文中论述了伤寒病传变 的实际情况,如诸多病变日数的不确定性描述,即属乎此。从而说明 仲景先生对伤寒、热病的病程演变,既认定其具有一定的程序性与规 律性,但绝非病程演变的固定模式。此正仲景先生于继承中加以发展 之高明所在。
2、医学文献。据《汉书· 艺文志》方技类著录医学文献,医 经类7家216卷,经方类11家274卷,房中类8家186卷(实为 191卷),神仙类10家205卷(实为20l卷)。合计凡36家868卷 (实为862卷)。说明汉代之医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在理论方面,己具有完整的体系,在学术方面,亦具有系统 的学说。就以今日存世之《黄帝内经》为例,其中有阴阳、 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等学说,为后 世医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难经》、《本草经》 等经典著作,亦均在此间问世。仲景先生,正是在此基础上, 继承了前人之学,又加之个人的实践,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医 学术。这在今存《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均有所体现。 说明仲景之学,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张仲景: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张仲景: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张仲景: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张仲景张仲景(生卒年不详),汉末医学家。

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

相传曾任长沙太守。

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

他钻研《内经》、《难经》、《胎肿药录》等,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伤寒杂病论》。

其书辗转流散,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分论外感热病与内科杂病。

倡“六经分证”和“辩证论治”原则,阐述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的辩证及汗、吐、下、温、清、和等治法,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张仲景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掌握了丰富的知识。

当时的读书人都想着如何当官,不关心民间疾苦,张仲景很瞧不起这类读书人。

当时迷信盛行,人们有了病不去求医而相信巫师作法可以治好病。

张仲景从小立下志向,想当个医生,为乡亲们解除疾病。

为此,他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治病救人的本事,几年后便在乡里为人治病。

汉灵帝时,张仲景被选拔出来做官,一直做长沙太守。

他为官清廉,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东汉末年,由于战乱频繁,瘟疫大面积流行,很多人得病去世。

张仲景的家族,原有200多口人,不到十年时间,就病死了五六十人,其中十分之七的人是患伤寒这种流行病死的。

那时候所说的伤寒病,包括霍乱、肺炎、痢疾、流行性感冒一类的急性传染病。

当时,大多数医生对这种流行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所以人们成千上万地被伤寒病夺去了生命。

张仲景为了解救人们的疾苦,他下决心要找出一套治疗伤寒病的办法来。

他总结自己给人治病的经验,对伤寒病的各种症状都做了详细记录,还细心地询问病人伤寒病发病的原因和服药以后的各种变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张仲景终于总结出了一套关于伤寒的诊断、治疗、用药的方法。

他认为伤寒病从初起到病危,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对不同的病人,应当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有的病人需要让他出汗,有的病人则不能出汗;有的病人应当让他下泻,有的病人则绝对不能下泻;有的病人可以用针灸,有的病人则千万灸不得。

《伤寒论》主要内容简介及鉴赏

《伤寒论》主要内容简介及鉴赏

《伤寒论》主要内容简介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伤寒论》主要内容简介及鉴赏【导语】:《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著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及贡献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8-03-21 16:26:34 ]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

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三世纪初。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他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伤寒论》尽管主要是指导临床各科,但其中亦有不少宝贵的养生学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张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正如《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之语所云,仲景之学。

是在继承了《内》、《难》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

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张仲景便自然地以《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作为指导思想,并且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曾指出:“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见《伤寒论·自序》),“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见《金匾要略方论。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这些生动的描述,就很清楚他说明,人类生活在自然界,并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只有顺应自然界气候的发展变化,才能得以生存,保持健康。

由此可见,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2)防病、抗病重视保津液。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首先表现在津液具有固护机体、防御病邪的功能。

如仲景在揭示太阳病转入阳明的机理时,一再重申亡津液是其关键条件:“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正是其例。

何以亡津液会导致病转阳明?因为律液乃阳明经的主要正气,津液充则阳明固,邪不可干;津液亡则阳明虚,邪气便可轻易陷入。

津液之所以能防病、抗病,其次表现在津液能驱逐病邪,削弱病势上。

如“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

”这里的热越,即言热邪发越于外。

津液充沛,阳气畅运则汗出越邪,邪越则病顺。

故“阳明病,法多汗”,而津亏则无汗,邪不得出,其病为逆。

又如温热病中小便常短赤灼热,因为人要通过小便排邪。

热邪一除,小便即转清利。

“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

”故临床可视小便断吉凶。

“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因小便不仅显示人体津液虚实情况,而且还能反应前阴这条驱邪途径是否正常。

津液所以能防病、抗病,还可体现在津液能调整由病邪所致的功能失调并修复损伤。

如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这是因为津液得到了补充。

若津液郁滞不行,其调和作用也难以顺利发挥。

由上可知,津液抗病作用及津液抗病思想在《伤寒论》中有充分反映。

人们要想不得病或少得病,必须重视保护体内的津液。

如张景岳说:“五液充,则形体赖而强壮。

”人若津液不充,则筋枯髓减,皮槁毛脆,脏腑虚弱,即易为病邪所害。

(3)重视用饮食防病、治病。

这里的饮食药物系指既可食用,又能防治疾病的动植物及其加工品。

据统计,在《伤寒论》112方中,一共使用饮食药物17种,计有大枣、生姜、干姜、香豉、粳米、葱白、蜂蜜、赤小豆、猪胆汁、蜀椒、乌梅、猪肤、鸡子黄、鸡子(去黄)、饴糖、苦酒、清酒。

这些饮食药物遍及81个方剂,占全书方剂总数的72.32%。

其中还有不少纯以饮食药物命名的方剂,如十枣汤,猪肤汤等6方,加上药食合名的方剂(如干姜附子汤)共24方,占全书的21.43%。

由此可见,仲景对食疗是十分重视的,并已使其成为其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时时刻刻注意保胃气。

仲景认为,机体的功能与胃气的充沛与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是因为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有赖于胃气的化生,治疗疾病的药物也需中焦受气取汁以发挥疗效。

为此,他不仅重视脾胃阳气的一面,也注意到了脾胃阴液的一面。

《伤寒论》六经病证的治则,总的说来,不外祛邪与扶正两方面,在具体运用上,实际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仲景于八法中,均不忘“保胃气”,如汗法的桂枝汤,用草、枣调补中焦,保护胃气。

下法的调胃承气汤,用甘草缓急和中。

补法的炙甘草汤,以甘草、大枣补益脾胃。

困苦寒清热药易伤人胃气,则加入粳米。

甘草调补胃气。

此外,仲景不仅重视以药物“保胃气”,在服药方法上亦强调“保胃气”。

如他主张药时宜喝点粥,因为粥有内充谷气的作用,既可助胃气以扶正,又可助药力以祛邪。

还有,仲景继承并发展了《内经》,“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这一理论,注重疾病时期的调理。

如他立专篇讨论瘥后劳复问题,指出病愈时,“脾胃气尚弱”,尤需“保胃气”。

(5)重视增强机体免疫力。

伤寒论》中所用药物非常广泛,以《伤寒论》所用112方与93味药来看,有扶正祛邪免疫作用的人参、黄芪、白术、云苓、当归、甘草、大枣等药物的条文不下上百条。

在其所载扶正祛邪药物中,多有增强免疫机能、调理脏腑、补养气血的作用。

现举例如下:
人参:能鼓舞正气,增强机体免疫力而增强抗病能力。

《本经》用人参的条文68条,如桂枝人参汤用于扶正祛邪,增强机体免疫力。

黄芪:可增强病毒诱生干扰素的能力,并能通过促进细胞体液免疫反应,增强吞噬功能。

《本经》用黄芪条文11条,如黄芪桂枝汤,就是增强机体免疫力,扶正祛邪的方剂之一。

甘草:《伤寒论》用甘草69次。

实验证明,甘草有抗变态反应作用,能延长移植组织的存活时间,对枯草杆菌“一淀粉酶免疫小鼠的抗体产生有抑制作用,甘草所含的LH作用于T细胞,有促进免疫作用。

大枣:《伤寒论》用大枣40次,也是在《本论》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药物,药理研究其含大量AMP样物质,人口服时末梢血浆及白细胞内的CAMP含量均明显上
升。

免疫学认为,免疫反应与分子生物学中的CAMP和CGMP有关,故大枣对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

至于本论中运用较广的其它药物如芍药、附子、桂枝、白术、茯苓、麦冬、猪苓等,均不同程度地显示了促进免疫,从而祛除邪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