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试讲稿
峨眉山月歌说课稿
《峨眉山月歌》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
内容较浅显,易理解,重点旨在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课文生字的理解学习,预计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讲解。
本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
另外,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学生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
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这是两个实际的地名,虽然相距遥远,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连,所以,在感觉上并不觉得吃力。
而对“思君不见”的“君”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实有其人,是指李白在即将离开家乡时亲友。
那么,这句的意思是说,很想再见一见蜀中的亲友,但是却未能如愿,最终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
另一种理解是李白连夜出发,时间仓促,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在全诗中除“峨眉山月”外,几乎没有景物描写,除“思君不见”外,也不见言情,但我们读到“思君不见下渝州”时,已觉纸短情长情无限了,究其奥妙,就是因上有“峨眉山月”、下有“影入平羌”这一无处不在上下相伴的明月形象,融入了诗人因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对友情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可及的无法割舍的情怀之中了。
2.教学目标(1).识记本诗的生字:眉、溪、峡、君(2).识记诗仙:李白(3).理解诗中“夜发”、“下”等重点字词的意思(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诗(5).感悟诗中的情境,体会诗人咏月怀乡思友的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3.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中重点字词如“夜发”、“下”等字词的意思(2)能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背诵(3)体悟诗中的月、影、情交融的情境(4)领悟“思君不见”的情感二.说学生情况四年级的小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或认识活动。
最新峨眉山月歌-教案(白老师)
峨眉山月歌主备课人:白刘军使用日期:11月日第周星期【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和方法:1. 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教学重点】1.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1、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设计】学生导学案【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检查作业1、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
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
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
“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2、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二、作者简介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三、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峨眉山月歌说课稿
峨眉山月歌说课稿一、说教材《峨眉山月歌》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位于第七册第一单元。
这首诗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以其雄浑的笔触描绘了峨眉山月夜景的壮丽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诗在课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知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通过学习古诗,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4. 通过对本诗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诗人的豪放情怀,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诗在课文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单元的开篇之作,也是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起点。
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首联描绘了峨眉山的雄伟景象;颔联写月亮从山间升起,光照千里;颈联写月夜下的江河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朗读和背诵本诗。
(2)理解诗句的意义,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
(3)分析诗的结构,了解古诗的基本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运用问答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运用阅读法、练习法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学习诗人的豪放情怀,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本诗。
(2)理解诗句的意义,感受诗中的意境。
(3)掌握诗中的生僻字词,了解古诗的基本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分析诗的结构,理解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把握诗人的情感,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说教法在教学《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同时突出我与其他教师教法的不同之处。
七年级上册语文《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o掌握“峨眉山”“平羌”等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o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
2.教学难点o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离乡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o播放一段峨眉山的风景视频,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景色,从而引出课题。
2.作者简介(3 分钟)o简单介绍李白的生平、诗歌风格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初读课文(10 分钟)o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如“峨眉山(é méi shān)”“平羌(píng qiāng)”。
o教师讲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如“影”“君”等。
o学生再次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
4.诗歌赏析(15 分钟)o学生默读诗歌,思考:诗歌描绘了哪些景象?o小组讨论:这些景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o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诗人的情感。
o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画面。
5.课堂总结(5 分钟)o回顾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o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印象。
五、作业安排1.背诵并默写《峨眉山月歌》。
2.收集李白的其他山水诗,读一读并与同学交流。
六、板书设计峨眉山月歌李白景象: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情感:离乡之情、思念友人手法:借景抒情七、教学反思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但在初读环节,对于个别字音的纠正还可以更加细致。
在诗歌赏析部分,部分学生对借景抒情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今后应加强相关的引导和练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峨眉山月歌》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峨眉山月歌》。
2. 理解诗歌中的生字、生词及其含义。
3. 掌握诗歌中的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 利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对诗歌艺术的热爱。
2. 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家乡和友人的深情。
二、教学重点(一)诗歌的朗读与理解1. 诗歌的音韵美和意境美的体会。
2. 诗歌中生字、生词的掌握。
(二)诗歌意境的体验1. 通过情景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利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一)诗歌情感的表达1. 在朗诵中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2. 理解诗歌中月亮作为意象的深层含义。
(二)诗歌时空变化的表现1. 理解诗歌中地名的连用及其构建的旅行图景。
2. 体会诗歌中时空变化的自由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1)展示峨眉山的自然风光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2)提问学生对峨眉山的了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或对自然景观的感受。
(3)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风格,让学生对诗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诗歌背景介绍(1)通过讲述李白创作《峨眉山月歌》时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环境。
(2)解释诗中提到的地名,如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等,让学生对诗歌的地理背景有所了解。
(3)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名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寄托。
3. 诗歌朗读,感受音韵美(1)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2)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教师及时纠正发音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朗读。
(3)分组练习,每组学生轮流朗读,其他组员给予评价和建议,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合作能力。
(二)新课呈现1. 诗歌朗读与感受我们要一起朗读《峨眉山月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峨眉山月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和方法通过三个层次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情感与态度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能准确流利的背诵诗文;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许多古诗中都有景色的描写,诗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幅画,同学们边看边猜测老师画的是哪一首唐诗中的场景?(幻灯片播放音乐)(《静夜思》)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吧!(集体背诵)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用的最好?(“思”点明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思念故乡。
)他是借什么来表达这种情感的呢?(月亮)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一首李白与月亮有关的诗。
板书《峨眉山月歌》(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初步感悟1、自读诗文,读准,读通。
师:齐读课题,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会描写什么景色呢?请大家大声的朗读这首诗。
(1)要求读准字音,字形,读通诗句。
(正音:平羌qiāng 渝州;yu; zhōu 自由朗读,读三到五遍)(2)诗歌都有韵律、节奏,你能读出诗的韵律和节奏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3)静静聆听配乐朗诵(4)检查朗读指名读、教师范读、男生女生比较读、分小组比试比试三、再读诗文,读懂诗句1、整体感悟古诗师:诗人小时候随他的父亲搬到了四川,直到他25岁的时候才离开那里。
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李白年轻时刚离开四川所写,为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志向的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他乘船夜行,仰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江水的美景时,感慨万千,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1)大家刚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大家看大屏幕,找一找在相似在哪里?明确:这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一种情感。
《峨眉山月歌》教案【7篇】
《峨眉山月歌》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次漂亮的我为亲带来了7篇《《峨眉山月歌》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篇一: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57唐代诗人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 年)。
李白的出生地现在尚无定论。
目前学界有四种说法,蜀中说、碎叶说、条支说和长安说。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李白五岁时随家人迁涉入蜀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邮)。
李白的少年时代是在蜀中度过的。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少年时代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
从青年时代起李白就离家远行,开始的时候他主要在蜀中游历。
他出行的路线是从绵州昌隆出发,南下成都,大约在开元九年(公元721 年)21岁的时候,李白到达了成都,写出了《登锦城散花楼》,《白头吟》等诗篇。
此后又游历了彭山、峨眉、乐山等地,给后人留下了铁杵磨成针等传说。
李白真正“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是在开元十三年(公元725 年)是年李白25岁。
就在这个时候,李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在1274年前的初秋,李白从清溪驿登船,顺流而下,开始了他长达近40年的人生漫游。
这首短小的绝句,28个字,嵌入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
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也是仅见的。
“四句入地名五,古今目为绝唱”。
表现出李白的诗在青年时代已经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那么,李白所说的地名都在哪呢?峨眉山即现在的峨眉山,现在有峨眉山市。
平羌江即现在的青衣江。
源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入岷江。
清溪在现四川楗为县境内。
渝州即现在的重庆市。
还有三峡。
提起三峡人们普遍认为是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现在很多出版物上关于这首诗的注解,也是认为是长江三峡。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范文
鄂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美感。
2.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美感。
2.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峨眉山月歌》、黑板、粉笔。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简单交流,询问学生对峨眉山的了解程度,并引入本课《峨眉山月歌》。
2. 阅读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并解释生字词。
•随机提问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美感。
3. 语言点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语言点,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其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4. 朗读训练(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分角色进行小组朗读。
•鼓励学生模仿声音、语调和表情进行表演。
5. 小组合作(20分钟)•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表演。
•学生讨论分工合作,设计表演动作和表情。
•每个小组轮流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观摩和评价。
6. 拓展练习(15分钟)•教师发放练习题,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词语解释等方面的练习。
7.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回顾课文中的意境和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课文《峨眉山月歌》的意境和美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朗读训练和小组合作,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和表演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拓展练习,巩固了学生对语言点的掌握。
改进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互动和参与,例如设置小组比赛、分角色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点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本节课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峨眉山月歌》的歌词内容,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和节奏。
2.能够正确发音、朗诵并演唱歌曲。
3.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教学重点1.理解歌词内容,反复练习歌曲的唱法和发音。
2.了解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熟练地演唱歌曲,能够声情并茂地表达歌词中的含义。
2.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相关历史事件,深入理解歌词中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过去学习过的古诗词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文化的内涵和精彩。
2. 学习歌曲(1) 播放音乐让学生第一次听歌曲,不要指导唱法和发音,只是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尝试去理解歌曲的情感。
(2) 分析歌曲•分享歌曲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文化内涵,了解歌词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观看歌曲MV,了解歌曲的表演形式和艺术表达。
•分析歌曲的音乐元素和结构,了解歌曲的调式、音符和节奏规律。
(3) 朗读歌词•让学生跟读《峨眉山月歌》的歌词,注意发音和语调。
•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用口型模拟歌曲的唱法。
•用模拟乐器或打拍子的方式互相练习。
(4) 演唱歌曲•让学生集体或个人演唱《峨眉山月歌》。
•观察学生的表演,指导学生的声音、表情和舞蹈动作。
3. 总结反思通过表演和演唱歌曲,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音乐元素和文艺表达,同时也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教学评估1.课堂出勤情况、听歌技能、声音表达和舞蹈动作的表演。
2.歌曲演唱和音乐元素的理解情况。
3.对《峨眉山月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理解情况。
六、教学参考1.《峨眉山月歌》独唱谱、伴奏谱等。
2.相关文献资料:《中国音乐史》、《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等。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峨眉山月歌》这一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月亮的变化?”(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景象的赞美。
其次,对于诗句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意象,学生们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例子和贴近生活的比喻来解释,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还需要进一步简化或者通过更多的互动来加深理解。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有着自己的见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还不够自信,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古诗词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更多地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峨眉山月歌》的基本内容、韵律特点以及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传承古典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章节为“课外古诗词诵读”,主要教学内容为《峨眉山月歌》。内容包括:诗句朗读、词语解析、诗句赏析、背景了解及作者简介。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理解诗句的含义,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峨眉山月歌说课稿
峨眉山月歌说课稿概述本次说课的内容是关于《峨眉山月歌》的,该课是针对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程设计,主要涉及到课文内容、人物分析、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通过该课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语感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诗歌中所描述的意象和情感,并能针对不同的情感进行情感表达。
2.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意义,并进行归纳总结。
3.掌握古文的基本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并能根据具体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教学流程1. 热身环节老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峨眉山的介绍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峨眉山有什么著名的景点?为什么有“峨眉派”之称呢?2. 导入课文老师将《峨眉山月歌》的诗歌展示在屏幕上,并进行简单讲解。
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歌中所描绘的月亮和人物形象有何特点?3. 学习课文老师可以边讲解边让学生跟读课文。
同时可以进行以下活动:1.分组朗读课文,听取不同的朗读方式,并进行讨论和比较。
2.根据课文细节画出相关的图画。
3.观看相关视频,了解课文有关的历史文化背景。
4. 分析课文老师可以先带着学生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故事发展和意义。
随后老师可以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以下问题:1.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有何寓意?与现实生活有何联系?2.诗歌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情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感?相信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给出自己的思考。
5. 语言运用老师可以辅导学生使用诗歌中的语言表达,进行写作练习。
以下是一些练习题:1.写一篇关于峨眉山的介绍文,介绍文中要有关于峨眉山月亮和故事情节的描述。
2.分组朗读遣词造句,体验古文的语感。
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同时,学生们也能够通过课本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对现实变得更加敏锐和深刻。
峨眉山月歌教案 (2)
峨眉山月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诗词和山水意境。
2.学习并掌握《峨眉山月歌》的歌谣形式与旋律。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欣赏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峨眉山月歌》歌谱。
2.录音机或音乐播放器。
3.PPT或黑板、粉笔。
三、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导入1.引入话题:出示峨眉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对峨眉山的认识,并与其它著名山区进行对比。
2.演唱《峨眉山月歌》的歌谣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部分:学习歌谣的旋律1.教师演示并学生跟唱《峨眉山月歌》的前两句歌词,帮助学生熟悉歌谣的旋律。
2.学生分组合练歌谣的旋律,并展示给全班同学听。
第三部分:学习歌谣的歌词1.教师分段教授歌谣的歌词,帮助学生了解词义和歌词的韵律。
2.学生分组合练歌词和旋律,并展示给全班同学听。
第四部分:理解诗词和山水意境1.教师解读歌词中的诗句,讲解其意义和背景。
2.引导学生观察峨眉山的图片,感受其中的山水意境。
3.学生撰写关于峨眉山的描述,用诗词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五部分:艺术欣赏和表演1.教师播放经典的《峨眉山月歌》演唱录音,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其中的表演技巧。
2.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合唱表演,体验音乐和歌词的结合。
四、教学过程1.导入:出示峨眉山的图片,与学生进行讨论。
2.演唱片段:学生欣赏并学唱《峨眉山月歌》的前两句歌词。
3.学习旋律:学生分组合练歌谣的旋律,并展示给全班同学听。
4.学习歌词:教师分段教授歌词,学生合练歌词和旋律,并展示给全班同学听。
5.理解诗词意境:教师解读歌词中的诗句,学生观察峨眉山图片并撰写诗词。
6.艺术欣赏和表演:教师播放经典录音,学生分组展示合唱表演。
7.总结回顾:学生回顾所学内容,与教师进行讨论和互动。
五、教学评价1.合唱表演的评价:包括合唱的协调程度、音调准确性等。
2.个人表达的评价:包括诗词的内容、表达方式及情感的准确传达程度。
3.学生的参与度:包括积极回答问题、分组合作的表现等。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教案
b.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c.引导学生进行诗词朗读,培养语感和审美情趣。
二、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峨眉山月歌》,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古代诗词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但有时他们的观点过于天马行空,缺乏实际可行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关注古诗词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在课后反馈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这部分内容掌握得不够扎实。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复习。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古诗词的当代价值,分析如何将古诗词融入现代生活,并解决问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探讨了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作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诗句解析:分析诗句的词义、句式、韵律,以及意象、修辞手法等,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等诗句的核心意象。
-情感表达:理解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举例解释:
-在讲解诗句解析时,重点分析“半轮秋”中的意象,让学生理解诗人如何通过简单的词语勾勒出月夜的宁静与美丽。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教案标题:峨眉山月歌教案一、教学背景:本课教材为中国传统文学诗歌《峨眉山月歌》。
该诗描述了峨眉山夜晚的美景,融入了山水与月亮的意境,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感受和情怀。
通过学习该诗,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了解,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峨眉山月歌》的背景和情境;掌握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理解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1. 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 重点: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峨眉山月歌》诗歌原文、注释和翻译。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
3. 已复印的诗歌文本。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诗歌,让一两名学生朗读出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展示(10分钟):让学生观看峨眉山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峨眉山的美景,引导学生讨论他们观察到的自然景观。
3.理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峨眉山月歌》的诗歌结构、韵律和意境,注重解释生词和句子意义的理解。
4.欣赏(15分钟):请两名学生轮流朗读《峨眉山月歌》,并在朗读后,让学生表达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想象。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表达(20分钟):学生们分成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编写一首与峨眉山有关的小诗。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学生代表朗诵,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点评。
6.总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们的表达进行点评和总结,强调诗歌对于表达情感、描绘景物和传递文化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欣赏和关注诗歌的美。
七、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背诵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八、板书设计:峨眉山月歌教案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欣赏《峨眉山月歌》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初中面试峨眉山月歌教案
初中面试峨眉山月歌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理解诗歌中带点词的意思和诗句的含义。
3. 感悟诗歌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诗歌的文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李白的诗歌,鼓励学生背诵。
2. 简介峨眉山和作者李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初读诗歌(5分钟)1.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跟读。
2. 学生自学诗歌,要求准确字音,理解词语。
3. 检查自学情况,学生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诗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疏通诗句,解释生词和诗句的意思。
2. 学生通过图文对照,理解诗句中的意境。
3.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4. 学生朗读诗歌,感悟诗歌的意境。
四、感悟诗歌(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
2. 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五、讨论交流(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美的熏陶。
2. 学生交流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六、总结与作业(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美的熏陶。
2. 布置作业:熟读成诵,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初读、精读、感悟、讨论交流等环节,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峨眉山月歌》的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范读、自学、图文对照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
在作业布置上,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意境,巩固所学内容。
《峨眉山月歌》说课稿
《峨眉山月歌》说课稿一、说教材说也奇怪,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会因我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
骆宾王写诗文,因为喜欢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
”当时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
但是,李白在这首仅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中,竟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大家却交口称钻,不但没有人敢于取笑他在开“路程单”,有人竟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
乾隆皇帝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
”意思是说,读起来只觉得妙不可言,但真的好在哪里,却是无从捉摸。
现在看来,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五个地名依次出现,实际上就是渐次为读者展开的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所以,在艺术上硬要定出一些非遵守不可的清规戒律是不行的。
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还是让我们一句句读来吧!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
另外,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
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这是两个实际的地名,虽然相距遥远,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连,所以,在感觉上并不觉得吃力。
而对“思君不见”的“君”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实有其人,是指李白在即将离开家乡时亲友。
那么,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出游时,很想再见一见蜀中的亲友,但是却未能如愿,最终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峨眉山月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名诗,诗人梅尧臣以山峨眉山和月亮作为题材,抒发了自己对山峰的景色和月亮的幽雅之美的赞美之情。
本文将结合《峨眉山月歌》进行阅读教学,使学生了解并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
教学目标:1. 了解《峨眉山月歌》的背景和诗人梅尧臣;2. 掌握并理解诗中的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3. 能够运用诗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教学准备:1. 《峨眉山月歌》的课文材料;2. 课件和投影仪。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峨眉山的图片和介绍峨眉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课文材料,让学生阅读并尝试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结合学生的理解,进行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诗中表达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三、词汇学习(10分钟)1. 学习诗中的生词和词组,并进行词义解释和使用例句。
2. 课堂练习:请学生根据所学词汇和句子,猜测诗中的表达意思。
四、句式分析(10分钟)1. 分析诗中的句式,如平行句、“昆仑山”的修饰等,让学生理解其表达方式和效果。
2. 扩展练习:请学生运用平行句和修饰关系,构思一首句式鲜明的短诗。
五、修辞手法欣赏(15分钟)1. 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所要表达的意义。
2. 鉴赏练习:请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景物,尽量使用修辞手法表达出对其的喜爱之情。
六、创作练习(20分钟)1. 鼓励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尝试创作一首类似《峨眉山月歌》的诗歌。
2. 集体分享和点评学生的创作,互相学习和提出改进意见。
七、课堂小结(5分钟)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掌握并理解《峨眉山月歌》的意境和表达,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创作。
教师可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词汇掌握程度和诗歌创作能力。
【双减公开课】一生愿做“明月奴”,追梦赤子心——李白《峨眉山月歌》课堂实录逐字稿
【双减公开课】一生愿做“明月奴”,追梦赤子心——李白《峨眉山月歌》课堂实录逐字稿第一部分入“月”,入课【屏显】许多人,路过我的生活,只有你!走进我的生命。
——叶芝·爱尔兰诗人生齐读。
师:在我们漫长的人生中,会有许多和我们擦肩而过的路人,但也会有因心灵的相知相惜而铭刻进我们生命的人。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一起走近李白,希望他的梦想和精神能够走进我们的生命。
站在大唐的巅峰,李白用一首首经典的诗歌,照亮我们成长的路。
看,这些经典的诗句,你能对出来吗?【屏显】少时不识月,。
长安一片月,___________ __。
我寄愁心与明月,。
___________,会向瑶台月下逢。
举杯邀明月,。
明月出天山,。
今人不见古时月,。
我歌月徘徊,。
生依次对答诗句后齐读。
师:这些诗句有个特点——生:都有月。
师:李白一生歌及月亮的诗歌300余首。
在中国,没有比李白更懂月亮的诗人。
有人说,自从有了李白,月亮就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月亮了。
今天,我们就聚焦照进李白生命的那轮月亮,体悟月亮之于李白的人生意义。
(板书:峨眉山月歌)师:哪位同学能替李白为我们解一下这个诗题?生:“歌”是“歌咏”,“峨眉山月歌”就是歌咏峨眉山的月亮。
师:诗题表意非常明确,歌咏的并非“峨眉山”,而是峨眉山的“月”。
第二部分读峨眉山月,解诗意【屏显】公元725年,24岁的李白,带着满腔的豪情壮志第一次离开蜀地,在赴长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写下了峨眉山月歌。
生读。
师: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现在让我们回到那时的李白,一起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这是一首绝句,绝句押平声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接下来,我们再深入读这首诗,说一说,诗句里的月亮在哪里。
【屏显】活动一说读,找一找“半轮秋月”在哪里?师:3分钟时间反复读每一句诗,你会有什么发现。
生:读第一句“峨眉山月半轮秋”,这枚月亮是“半轮”,不是圆月,半边,半个。
此时是秋天。
师:秋日的夜空看起来更邈远,更辽阔,更高旷,即便是半轮月亮,月辉依然会清澈明亮。
《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优秀4篇)
《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优秀4篇)《峨眉山月歌》优秀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今天,我们欣赏李白的一首诗《峨眉山月歌》。
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㈠初读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㈡了解背景1、初次释题2、为何写“峨眉山月”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
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
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㈢理解诗句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
(秋、流、州)⑵、不理解的地方?⑶、指导性交流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
“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
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㈣品味诗境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那么,诗人感到?(惆怅迷惘)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峨眉山月歌》试讲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你们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试讲题目是《峨眉山月歌》,在讲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唐朝的时候有一个诗人,被称为“诗仙”,你们知道他是谁么?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他就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一个传世名篇《峨眉山月歌》。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注释、课本的插图,先自读这首古诗。
师:读的过程中要注意读准字音,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对于陌生的词语,先用笔画出来再查一下字典。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主动为大家朗读一下这首古诗?
师:好这位同学十分勇敢,也读的非常好,大家鼓掌!
师;现在由我给大家示范一下这篇课文的读法,请大家注意诗歌里面字的音节和诗歌的朗读节奏!
三、细读诗文,深入感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