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权对人格权的积极索取与主动避让

合集下载

民法典中的人格权与财产权

民法典中的人格权与财产权

民法典中的人格权与财产权一、引言民法典作为我国民事法律的总纲,对于个人的权益保护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在民法典中,人格权与财产权是两个核心概念,旨在保障人民的个人尊严与财产权益。

本文将探讨民法典中的人格权与财产权的概念、内容、关系以及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二、人格权的概念与内容1. 人格权的概念人格权是指个人对自身人身、名誉、姓名等方面权益的保护。

它体现了个人独立而不可侵犯的人格尊严和自主权利,是作为人的存在价值的基石。

2. 人格权的内容人格权包括了多个方面的权益。

其中,人身权利包括个人身体、健康、生命等权益的保护;名誉权则涉及到个人声誉、社会评价等方面的保护;姓名权则涉及到个人姓名的自主选择和使用等内容。

这些权益的保护不仅可以维护个人的尊严,还能够确保社会的公序良俗得以维护。

三、财产权的概念与内容1. 财产权的概念财产权是指个人对自身财产享有的权益。

它保护了个人对自身财产的合法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益,是个体经济活动的基础。

2. 财产权的内容财产权包括了个人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等多个方面的权益。

个人所有权是财产权的核心,它保障了个人对自己合法占有物品的权益;使用权则涉及到对财产的使用和享有;收益权保障了个人对财产产生的经济利益的享有;处分权则涉及到对财产的转让、出租、抵押等行为的自主决策权。

财产权的保护不仅促进了个人的经济自由,也维护了社会的公平和经济活力。

四、人格权与财产权的关系1. 相互独立但相互关联人格权与财产权是民法典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虽然在法律上彼此独立但却是相互关联的。

人格权保护了个体的尊严和自主权利,而财产权则保护了个体的财产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2. 人格权对财产权的限制人格权可以对财产权的行使作出一定的限制。

例如,禁止通过侵犯他人的人格权来获取财产权益,例如诽谤他人以获得经济利益等。

这种限制保障了人格权的尊严和稳定,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公平。

民法中的人格权保护

民法中的人格权保护

民法中的人格权保护人格权是指每个人对于自身人身、人格以及其它非财产利益的自主支配权。

作为个体的基本权利之一,人格权在民法中得到了广泛的保护。

民法中的人格权保护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尊重人格尊严、保护隐私权、维护荣誉权、保护姓名权等。

一、尊重人格尊严尊重人格尊严是对每个人平等、自由、合法地发展和自主决策的尊重。

在民法中,尊重人格尊严的原则贯穿于各个法律关系中。

例如,未经他人同意,不得非法侵入个人居所;不得以歧视性方式对待受害人等。

此外,对于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受害人还可以依法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等。

二、保护隐私权保护隐私权是指禁止任何未经授权的侵入他人个人隐私的行为。

在现代社会,个人隐私权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民法中通过规范、修订涉及个人隐私的相关法律来加强隐私权的保护力度。

例如,未经他人同意,不得非法获取、公开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安装监听、摄像等监控设备等。

三、维护荣誉权维护荣誉权是保护每个人名誉、声誉的权利。

在面对侮辱、诽谤等侵害行为时,受害人可以要求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并可以依法获得经济赔偿。

同时,民法还规定了对于对已故人的名誉的保护,在该情况下亲属可维护已故人的名誉权。

四、保护姓名权保护姓名权是指每个人拥有使用、享受、决定自己姓名的权利。

民法保障了公民的姓名权,禁止他人未经授权使用他人姓名,同时也规定了个人可以根据合法需要申请更名的情形。

总之,民法中的人格权保护是对个体基本权利的重要保障。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人格权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保护。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人格权的保护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完善和补充。

只有更好地保护人格权,才能够确保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和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民法中的财产权保护

民法中的财产权保护

民法中的财产权保护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护财产权正成为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

在我国的民法中,财产权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为人们的财产权益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首先,财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财产权是公民和法人享有财产自由支配的权利。

保护财产权不仅是维护个体利益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只有当个体的财产得到了充分的保护,才能鼓励人们勤劳创业、积极投资,从而推动经济的繁荣发展。

其次,我国民法中的财产权保护体系日益完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中,明确规定了财产权的保护原则和方法。

根据该总则,财产权受法律保护的原则是:公民、法人依法对其合法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这一原则明确了个体财产权的合法性和不可侵犯性,同时也规定了财产权的限制条件和保护方式。

在具体的法律条文中,还对不同形式的财产权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和保护,如不动产权、动产权、知识产权等。

同时,在民法领域还有一系列关于财产权保护的专门法律,如《担保法》、《物权法》等。

这些法律针对不同的财产权类型,进一步明确了权利人的权利和义务,确保权利的真实、完整和不受侵害。

此外,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知识产权组织,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进一步提升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

然而,财产权保护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财产权纠纷的解决时间较长,司法程序繁琐,给权利人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其次,财产权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强,一些恶意侵害财产权的行为仍不少见。

同时,虽然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进行了规定,但在实际执行中还存在一些漏洞和不完善之处。

在进一步健全财产权保护体系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不同财产权的保护范围和限制条件,并依法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章。

其次,加强相关部门的协调和合作,建立健全的财产权保护机制。

例如,可以加强知识产权部门与企业的合作,共同打击侵权行为,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民法典中的财产权保护

民法典中的财产权保护

民法典中的财产权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财产意识的增强,保护财产权成为现代社会法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财产权保护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得到了明确规定。

本文将围绕民法典中的财产权保护展开探讨,具体包括财产权的定义、财产权的保护原则和方式、以及财产权保护的意义等方面。

财产权是人民依法对财产享有的权利。

它是在合法的基础上,依法支配、使用和处分财产的权利。

财产权不仅包括个人的私有财产权,还包括企事业单位和国家的财产权。

在民法典中,财产权被赋予了保护的地位,并得到了明确的界定。

财产权的保护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合法性原则,即财产权必须是合法的、合理的,依法获得的权利和利益。

其次,平等原则,即无论个人还是团体,所有权人在法律面前应当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再次,保护原则,即财产权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不受非法侵害。

最后,公平原则,即在保护财产权时要注重公平,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财产权的保护方式多种多样。

首先,法律保护是保护财产权的最基本方式,法律通过立法和司法手段,确立权利和义务的界限,维护财产权的正当性。

其次,司法保护是财产权保护的重要方式,当财产权受到侵害时,人们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

此外,还有行政保护、自律保护、社会保护等多种方式,多个方面共同促进财产权的保护。

财产权保护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财产权保护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保护好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财产权,才能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其次,财产权保护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只有人们对自己的财产享有保护,才会更加努力地创造财富,促进社会繁荣。

最后,财产权保护是公平正义的体现,只有通过保护财产权,才能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秩序。

总之,财产权保护在民法典中得到了明确的界定和规定,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财产权保护需要遵循基本原则,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维护,以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只有充分保障财产权,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繁荣,推动国家的法治建设。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财产权法解析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财产权法解析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财产权法解析财产权是法律上赋予个人、家庭、集体或国家拥有、使用、支配和处分财产的权利,是经济法领域中的重要概念。

财产权法作为与财产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总称,对于维护公平、公正和稳定的经济秩序至关重要。

下面将对财产权法进行深入解析,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财产权法的基本原则与适用范围。

一、财产权法的基本原则1. 法律保护财产权的原则财产权法首先确立了保护财产权的基本原则,即法律对财产权的保护是以公平合理的原则为基础的。

这一原则体现了法律的正义性与合法性,保护个人和集体的财产权不受侵犯,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 保护权益平衡的原则在财产权法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维护公平与平衡是一项重要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财产权的行使不应损害其他人的合法权益。

财产权的行使应当遵循公共利益原则,尽量减少对其他人的不正当侵害。

3. 保护民事主体自由意志的原则财产权法重视个人意志的尊重和自由,强调财产权的行使应当遵循当事人的真实意愿。

这一原则在契约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契约自由的原则,鼓励民事主体自由地约定合同内容,并对其约定进行保护。

4. 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知识产权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权,财产权法对其进行了特殊保护。

合理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创新和发明的产生,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原则在知识产权法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为知识产权所有人提供了法律保护。

二、财产权法的适用范围1. 不动产权不动产权是指土地和房屋等固定财产的所有、使用、支配和处分权利。

财产权法对不动产权的规定主要涉及土地出让、房地产开发与转让、不动产登记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2. 动产权动产权是指除不动产以外的财产权,如车辆、家具、机械设备等可移动财物,并包括财产权的转让、保管、抵押等方面的规定。

财产权法的动产权规定主要包括拍卖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3. 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知识、信息和技术的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

财产权法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程度较高,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社会与文化价值。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民法下的财产权保护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民法下的财产权保护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民法下的财产权保护一、财产权的概念财产权是民法下的重要概念,它是指个人或组织对自身财产所享有的权益和权力。

财产权包括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

在法律层面上,财产权是一种法定的、合法的权益。

财产权的保护是社会经济秩序的基石,也是法治社会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民法下,财产权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财产权的来源财产权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1. 通过劳动创造财产:个人或组织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创造,产生财产并享有相应的财产权。

例如,劳动者通过工作所得到的报酬和积蓄,都属于其个人财产。

2. 通过继承获得财产:根据法律规定,个人或组织可以通过继承获得已故人的财产权。

继承是财产权的一种转移方式。

3. 通过购买获得财产:个人或组织可以通过购买、交换和捐赠等方式获取财产权。

例如,购买房屋、车辆或土地等都属于通过购买方式获得财产权。

财产权的来源多种多样,但不论通过哪种方式获得财产权,都应在法律框架下予以保护。

三、财产权的内容财产权的内容包括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权利。

1. 占有权:财产权人对其财产享有独占的权利,其他人无权侵犯财产权人的占有权。

2. 使用权:财产权人对其财产享有合法的使用权,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使用财产。

3. 收益权:财产权人可以享有财产产生的收益,例如租金、利息、股息等。

4. 处分权:财产权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财产进行处分,包括转让、抵押、出租等。

财产权的内容是财产权人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所享有的权益,这些权益有助于维护财产权人的利益。

四、财产权的保护1. 法律保护:财产权的保护主体是国家法律和相关法律机构,他们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手段来保护财产权。

例如,国家法律明确规定了对财产权的保护,法院可以受理财产权纠纷并作出相应的司法判决。

2. 合同保护:在民事交易中,合同是保护财产权的重要工具之一。

通过签订合同,各方可以明确约定财产权的归属和限制,从而确保各方的合法权益。

3. 公共安全保护:国家和社会机构通过维护公共安全来保护财产权。

解读民法财产权和人身权的保护

解读民法财产权和人身权的保护

解读民法财产权和人身权的保护民法是指保护和调整个人及家庭财产关系的法律体系。

其中,财产权和人身权是民法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其保护是维护公民自由权益的核心内容。

一、财产权的保护财产权是指个人、家庭和其他组织对财产享有的权益,包括拥有、使用、收益和处置财产的权利。

财产权的保护在民法中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财产权的内容:财产权包括物权和债权。

物权是指对具体物体的支配权,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而债权是指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权利。

民法通过明确物权和债权的内容,确保财产权得到充分保护。

2. 财产权的保护方式:民法通过多种方式保护财产权,包括依法订立和履行合同、依法处理侵权行为、依法设立和规范知识产权制度等。

这些措施旨在保障公民拥有财产并合法行使权利。

3. 保护弱势群体的财产权:财产权的保护不应局限于个人和家庭,还需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

例如,对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法律需要特别强调保护其财产权利。

二、人身权的保护人身权是指人的生命、身体、姓名、声誉、自由、个人安全等权益的保护。

在民法中,人身权的保护是民法保护个人尊严和自由的核心。

1. 生命权的保护:生命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权利,也是最高的权利。

民法通过禁止故意伤害他人生命、侵犯他人生命健康等规定,保障公民的生命权。

2. 自由权的保护: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等。

民法规定了每个人享有的自由权利,同时也规定了限制自由的条件和程序,保护公民的自由。

3. 人格权的保护:人格权包括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等。

民法对于不得冒用他人姓名、不得非法使用他人肖像等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确保公民的人格权得到有效保护。

三、财产权与人身权的关系财产权和人身权在民法中被看作是平等而相互依存的权利。

财产权的保护为人身权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人身权的保护又为财产权的行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1. 财产权服务于人身权:合法的财产权能够为个人提供物质基础,支持个人的自由发展和生活需求。

民法典关于人格权法律保护的规定

民法典关于人格权法律保护的规定

民法典关于人格权法律保护的规定重点条文第九百九十一条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害。

【条文主旨】本条是关于人格权法律保护的规定。

【条文理解】人格权主体享有禁止他人对自己的人格权进行非法干预或侵害的权利。

作为一种对世权,人格权可以对抗任何不特定人的非法干预,当其受到非法干预或侵害时,人格权主体有权依法主张加害人承担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

在侵害个人信息权的情形下,权利人还有权采取积极的措施要求个人信息的更正、更新等。

除权利人之外的任何人都负有不得妨害权利人行使权利的义务。

义务人因为违反义务而妨害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权利人有权请求法院排除妨害,并要求义务人承担责任。

一、民事主体人格权受法律保护的意义(一)各国立法、司法普遍重视对人格权的保护尊重与保护个人的人格尊严不断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是现代民法关注的重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格权作为私法的重要制度,受到各国立法机关的重视,保护人格利益的法律、法院判例迅速增多。

随着人格权保护范围不断扩大,具体人格权类型也不断增多。

1900年《德国民法典》中仅规定了姓名、身体、健康和自由等具体人格权,但随后几十年来,判例和学说逐渐承认了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尊重私人领域的权利和尊重个人感情的权利等。

尽管其中一些权利是在一般人格权的解释下产生的,但名誉权和隐私权等逐渐成为独立的具体人格权。

德国联邦法院在一系列的案件中甚至承认一般人格权,主要表现在对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的保护上,此类人格权实际上是为人格权的保护设立了兜底条款。

1983年12月15日,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作出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决定:对抗不受限制的搜集、记录、使用、传播个人资料的个人权利也包含于一般人格权之中。

在美国法中虽然没有独立的人格权制度,但法院逐步发展出了民法隐私权概念。

从1968年到1978年,美国国会就制定了6部法律来保护个人的信息隐私。

民法典新动向人格权与财产权的保护

民法典新动向人格权与财产权的保护

民法典新动向人格权与财产权的保护自愿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个人信息保护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容易被泄露和滥用,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为了保护人格权和财产权,我国民法典作出了一系列新的动向。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人格权的保护人格权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是每个人作为独立的、完整的个体而存在的权利。

人格权的保护是保障公民的自由、尊严和人格体面的表现。

《民法典》对人格权的保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包括个人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方面。

个人名誉权是指个人享有自己的名誉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

在网络时代,个人的名誉往往容易受到攻击和侵害。

比如,有些人利用网络进行恶意中伤,诋毁他人的名誉。

《民法典》对此提供了保护,明确规定了侵犯个人名誉权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

肖像权是指个人享有自己的肖像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

在如今的社会,人们经常通过摄影、录像等方式记录生活中的点滴。

然而,有些人却滥用他人的肖像,进行商业宣传或者其他违法活动。

《民法典》明确规定了保护个人肖像权的法律责任,对于违反肖像权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制裁。

隐私权是指个人享有自己的私密信息不受他人侵害的权利。

在网络时代,个人隐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的个人信息轻易被泄露和滥用,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民法典》在保护隐私权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护必须遵守法律的规定,对于违反隐私权的行为要予以惩罚。

二、财产权的保护财产权是指个人享有自己的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

财产权的保护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民法典》对财产权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权。

个人财产权的保护是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基石。

《民法典》要求保护个人财产权,明确规定了财产的获取、使用和继承的方式与合法性,保护个人财产不受非法侵犯。

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权的保护是维护市场秩序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论人格权中财产利益的保护

论人格权中财产利益的保护

论人格权中财产利益的保护人格权是指个人享有的与生命、身体、健康、自由、尊严等方面的权利,是每个人天生享有的基本权利。

人格权的含义日益深入,现在的人格权范畴也被更加广泛地理解和扩展。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财产利益也越来越重要。

那么,论人格权中财产利益的保护,就是指个人在维护自身人格权的同时,需要合法地保护自己的财产利益。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人格权和财产权。

人格权是指每个人独有的、不可侵犯的、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涵盖了生命尊严、荣誉、自由、个人隐私等方面。

而财产权则是指个人和企业拥有的财产,包括土地、房屋、车辆、股票、存款等有形财产或无形财产。

这些财产是个人在经济上的基础,是维持个人生存发展的关键。

在现实生活中,人格权和财产权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人格权被侵犯,就会导致对财产权的损害;如果财产权被损害,也会影响个人的人格权。

因此,在保护人格权的同时,也需要保护自己的财产利益。

那么,在人格权和财产权之间,应该如何平衡?首先,公法规定的保障措施是关键。

例如,宪法、刑法和民法都规定了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了个人的人格权和财产权。

其次,要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

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相关法律,知道自己的人格权和财产权应该如何维护和保护。

此外,还应该加强相关监管机构的建设,加强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和管理,迅速处理和解决侵犯人格权和财产权的事件。

此外,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数字化生活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个人信息和财产的保护也愈加重要。

针对这一现状,国家需要加强对互联网和数字生活的立法和监管,建立健全的本地化数据存储体系,保障公民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安全。

总之,保障人格权和财产权的平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适应社会变化和个人需求。

合法和公正的法律和监管体系是保护人格权和财产权的关键。

同时,每个人也应该强化法律意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积极维护个人和社会的利益,共同建立一个更加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

民法典对人格权的保护

民法典对人格权的保护

民法典对人格权的保护在保护人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上,我国于2021年开始实施全面的民法典。

作为我国立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包含了人格权的保护措施,旨在确保个人的尊严、自由和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本文将围绕民法典对人格权的保护展开论述。

一、人格权的概念和意义人格权,作为法律赋予个人的一种特殊权利,是指个体根据其社会地位和个人特点所享有的一系列基本权利。

这些权利包括了个人的生命权、身体权、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等。

人格权的保护意义重大,不仅体现了人的尊严和自由,也具备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

二、民法典对人格权的立法就有民法典对人格权的保护在立法层面进行了明确规定。

其中,民法典第二编第一章规定了人格权的保护原则、范围、内容和行使方式等。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人格权是一种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任何个人或组织都不得侵害他人的人格权。

同时,个人对自身的人格权拥有保护的权利,并可以主张人格权的侵害获得相应的赔偿。

三、民法典对人格权具体保护措施1. 生活环境保护措施:民法典强调了个人享有和保护良好生活环境的权利。

在这方面,法律规定了个人财产权的限制,要求个人在行使财产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的生态环境。

2. 个人信息保护措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变得尤为重要。

民法典制定了明确的规定,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应当遵守法律规定和个人意愿,同时规定了个人信息泄露或滥用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和赔偿等。

3. 名誉权保护措施:对于对他人名誉进行侵害的行为,民法典明确规定了其法律责任。

民法典对于名誉权的保护提供了明确的补救措施,包括禁止侵害、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

4. 肖像权保护措施:在肖像权的保护方面,民法典规定了肖像权的保护期限、肖像权的行使方式和受保护范围。

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不得使用他人的肖像权进行商业宣传等活动。

四、民法典的优势与问题1. 优势:民法典为人格权的保护提供了系统的法律依据,使人格权的保护更加有力。

最新民法典基本权利保护加强

最新民法典基本权利保护加强

最新民法典基本权利保护加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基本权利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

为了确保人民的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我国最新颁布的民法典对于基本权利的保护作出了一系列的加强。

一、人格权保护加强在最新的民法典中,对于人格权的保护加强了。

人格权是指个人享有的自主选择能力、保持人格尊严的权利。

民法典通过明确规定了个人的姓名、肖像权、名誉权等的保护范围和权利,有效地保护了人们的个人尊严和个人隐私。

同时,对于侵犯人格权的行为给予了严厉的制裁,进一步加强了人格权的保护。

二、财产权保护加强财产权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权利之一,也是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支撑。

最新民法典对财产权的保护也进行了加强。

一方面,明确规定了个人和单位的财产权,确保了其合法权益的保护;另一方面,对于侵犯财产权的行为予以了严厉的打击和制裁。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效地保护了人们的财产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三、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是现代社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最新民法典进一步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对于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加大了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和制裁力度。

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将有助于促进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四、人民权益保护加强最新民法典进一步加强了对人民权益的保护。

除了对基本权利的明确规定外,还通过设立侵权责任章节,明确了侵权行为的性质、种类和责任承担原则。

这样一来,侵害他人权益的行为将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人民的权益得到了更加有力的保护。

总结起来,随着最新民法典的颁布,我国对于基本权利的保护加强了。

人格权、财产权、知识产权和人民权益等得到了明确的保护范围和权利,在加强法律的制裁力度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的权益保护水平。

这将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更为坚实的法律保障。

民法典如何处理人格权侵害纠纷

民法典如何处理人格权侵害纠纷

民法典如何处理人格权侵害纠纷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格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重要权利,它涵盖了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多个方面。

然而,当这些人格权受到侵害时,我们该如何依据民法典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解决纠纷呢?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人格权侵害。

简单来说,就是他人的行为对我们的人格权造成了损害。

比如,有人恶意造谣诽谤,损害了我们的名誉;未经允许使用我们的肖像进行商业活动,侵犯了肖像权;公开我们的个人隐私信息,侵害了隐私权等等。

当人格权受到侵害时,民法典为我们提供了多种救济途径。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停止侵害,就是要求侵权人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侵权行为。

比如说,如果有人在网上发布诋毁你的言论,你可以要求其马上删除相关内容,停止这种侵害行为。

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则是针对已经造成的不良影响,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消除,恢复被侵权人的名誉。

这可能包括在原发布平台发布澄清声明,或者在其他适当的场合公开说明事实真相。

赔礼道歉是侵权人向被侵权人表达歉意的一种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

而赔偿损失则是对被侵权人所遭受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进行补偿。

经济损失包括因侵权行为导致的直接财产损失,如肖像权被侵犯导致的经济收入减少;精神损害则是因为人格权受到侵害而带来的精神痛苦和创伤。

在确定赔偿损失的金额时,民法典并没有明确的固定标准,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这包括侵权行为的性质、后果、影响范围,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以及被侵权人的受损情况等因素。

如果侵权行为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给被侵权人带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那么赔偿金额可能会相对较高。

此外,民法典还规定了一些特殊的保护措施。

比如,对于名誉权的保护,当受害人的名誉权受到侵害,导致社会评价降低时,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而且,如果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到了他人的名誉权,只要行为人在主观上没有过错,就不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基本概念理解财产权与人身权的法律保护

民法基本概念理解财产权与人身权的法律保护

民法基本概念理解财产权与人身权的法律保护民法是指规定公民和法人之间的民事关系,保护民事自由和民事权益的法律体系。

在民法中,财产权和人身权是其中两个核心概念。

本文将从基本概念、法律保护等方面深入探讨财产权和人身权在民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财产权的基本概念与性质1.1 财产权的定义财产权是指个体对自己财产享有的权益和主张的能力。

在民法中,财产权是公民和法人的重要法律地位,包括对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一系列权利。

1.2 财产权的性质财产权是属于法人和自然人的私权,具有排他性、继承性、处分性和绝对性等特点。

在有限的资源中,财产权保护个体的合法利益,促进财富的流动和社会的发展。

二、财产权的法律保护2.1 财产权的法律来源财产权享有法律保护,主要来自宪法和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3条规定了公民的财产权受法律保护,并保障公民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而民法中的规定则进一步细化和明确了财产权的行使和保护。

2.2 财产权的法律保护方式法律保护财产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侵权责任和法律救济。

一方面,在侵害财产权时,侵权方需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包括赔偿损失等;另一方面,财产权受到侵犯时,权利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寻求法律救济。

三、人身权的基本概念与性质3.1 人身权的定义人身权是指公民和法人享有的与人身有关的各种权益和自由。

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人格权、肖像权等多个方面。

人身权的保护是保障个体的身体和尊严不受侵犯的重要法律机制。

3.2 人身权的性质人身权是属于每个人的自然人权利,是人的正当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身权具有平等性、不可侵犯性和衍生性等特点,是个体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的保障。

四、人身权的法律保护4.1 人身权的法律来源人身权的法律保护源于宪法和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8条规定了公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护,并禁止任何人非法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

而民法则进一步规定了人身权的具体内容和保护方案。

4.2 人身权的法律保护方式人身权的法律保护主要通过侵权责任和法律救济两方面实现。

民法典人格权读书笔记

民法典人格权读书笔记

民法典人格权读书笔记民法典的相关条款,明确规定了人格权,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体系下人们享有的基本权利。

今天,我们要聚焦在这部民法典中人格权的相关内容上,从中探讨一下这部法律是如何保障公民的人格权的。

首先,第一章第五十七条民法典规定,公民和法人的人格权,包括有关身份、名誉、荣誉、财产、婚姻、性别、思想宗教自由等方面的自由。

公民和法人的人格权,是基本的和不可剥夺的,因此,这些权利不应受到任何限制或侵犯。

其次,第九章第二百零六条民法典规定,每个公民和法人都有自由参加或发起社会团体,以维护他们自身的合法权益,或以实现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公共目标。

同时,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名义限制或禁止公民及法人参加社会团体的自由。

此外,除了因违反法律而受到刑事法律的处罚以外,任何人都不得侵犯公民和法人的人格权,也不得限制公民和法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自由。

此外,第十三章第一百九十七条民法典规定,任何人不得干预公民和法人的结婚、行为和住所等人格权,不得侵犯公民和法人思想宗教自由。

结婚自由是公民和法人行使人格权的基本方式,严肃保护公民和法人的结婚自由是构建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维护公民和法人思想宗教自由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

最后,第四十九章第七十一条民法典规定,公民和法人的人格权,不得受到任何形式的伤害、侵犯和侮辱,如果发生此类行为,应构成侵权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同时,为了维护公民和法人的人格权,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公民和法人的人格权作出了仔细考虑和谨慎审查,全面推行各项规定,充分保护公民和法人的权利,为构建法治社会营造了有利的环境。

只有当公民和法人的权利受到切实的保护,每个公民和法人才能尊重自身的尊严,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民法典如何保护个人权利和财产

民法典如何保护个人权利和财产

民法典如何保护个人权利和财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个人权利和财产的保护至关重要。

而《民法典》的出台,就像一把坚实的法律保护伞,为我们的个人权利和财产提供了全面、细致且强有力的保障。

首先,《民法典》对人格权的保护达到了新的高度。

人格权是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所享有的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

比如说,在网络时代,个人信息泄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民法典》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

这就为我们在数字世界中的人格尊严和隐私提供了有力的防线。

再比如,名誉权的保护。

当我们遭受他人的诽谤、污蔑,导致名誉受损时,《民法典》赋予了我们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

它明确了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让那些恶意诋毁他人的人承担起应有的法律后果。

在财产权方面,《民法典》也有着详细且周全的规定。

从物权到债权,从所有权到用益物权,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进行规范和保护。

就拿物权来说,房屋是我们最重要的财产之一。

《民法典》明确了房屋所有权人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房屋的交易安全。

无论是购买新房还是二手房,《民法典》都为买卖双方提供了清晰的法律规则,防止出现一房多卖、产权纠纷等问题。

而在债权方面,借款、合同等经济活动中的债权关系也得到了妥善规范。

比如,当我们借给他人一笔钱时,《民法典》规定了借款合同的相关条款,明确了借款金额、利息、还款期限等重要事项,保障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此外,《民法典》还对知识产权进行了保护。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价值日益凸显。

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都是创作者和创新者的智慧成果。

《民法典》明确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和侵权责任,激励了人们的创新创造热情,也促进了社会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在婚姻家庭领域,《民法典》同样为个人权利和财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例如,夫妻共同财产的界定和分割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民法管理办法下的人格权利保护与侵权求偿机制

民法管理办法下的人格权利保护与侵权求偿机制

民法管理办法下的人格权利保护与侵权求偿机制随着我国社会进步,人们对人格权利的保护越来越重视。

在这个背景下,民法管理办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确保了人格权利的保护以及侵权行为的合理求偿机制。

本文将就民法管理办法下的人格权利保护与侵权求偿机制进行论述。

一、人格权利保护人格权利是指一切公民不可剥夺、不可侵犯的与生俱来的个人权利,包括人身权、姓名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家庭权等。

在民法管理办法下,对人格权利的保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民法管理办法规定了人格权利的具体内容和保护范围。

根据法律规定,公民的人格权利享受与居民权益相等的保护。

个人的姓名、肖像、隐私等信息都属于人格权利的保护范畴,任何侵犯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其次,民法管理办法强化了人格权利的保护措施。

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的人格权利,法律规定了相关的救济措施,包括禁止侵犯、恢复名誉、赔偿损失、公开道歉等。

这些措施为公民维护自己的人格权利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再次,民法管理办法明确了人格权利的保护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侵犯他人的人格权利,如果侵权行为导致他人损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这一规定强调了人格权利保护的共同责任,促使社会各方对人格权利保护予以重视。

二、侵权求偿机制在民法管理办法下,人格权利的侵权行为将受到严厉的惩罚和赔偿。

以下将从侵权行为的界定、损害赔偿的标准、救济程序等方面对侵权求偿机制进行探讨。

侵权行为的界定是侵权求偿机制的基础。

在民法管理办法中,明确了何为侵权行为,即对他人造成了非法损害或者违反了合同、协议等约定。

根据法律,侵权行为可以包括肖像权侵权、隐私侵权、名誉权侵权等。

这一界定为人格权利的保护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损害赔偿的标准是侵权求偿机制中的重要一环。

根据民法管理办法,损害赔偿应当根据实际损失、因果关系、违法性、过错等因素进行判断。

当然,对于人格权利的侵权行为,除了损失赔偿之外,还可以要求对方公开道歉、恢复名誉等方式来进行赔偿。

人格权与财产权关系考

人格权与财产权关系考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人格权与财产权关系考以隐私权为线索马特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人格权是一种重要的民事权利。

然人格权本身作为一类新兴权利,其独立性能否获得肯定,其与财产权关系如何,在学理上不无疑问。

所谓“无财产则无人格”之说即为例证。

隐私权为人格权之一种,已成学界定论。

就该种权利而言,初期本无人格权制度提供保护,只能依赖扩张财产权予以救济。

且随着人格权的商品化趋势,隐私权的公开和商业性利用日趋体现其财产价值,也使得隐私权与财产权的关系纠缠不清,其性质在人格权与财产权两端游移不定。

关于人格权与财产权的关系,及隐私权的定位,颇有探讨之必要。

一、从混同到分离:人格权独立于财产权的历程关于人格权与财产权的关系,涉及到主体与客体的诸多问题,对其讨论可以追溯很远。

长期以来,囿于历史条件和思想认识的局限,在理论和制度上,人格权与财产权通常混同为一,不做区分。

人格权作为一种权利类型独立出来,形成人格权与财产权的基本分类,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就二者关系而言,在学说史上大致有如下观点: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一)财产源于人格自启蒙时代以来,西方思想家大都把财产权视为个人人格的延伸,主张个人意志自由和人格尊严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财产权自由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方面。

对他人人格的尊重即体现为对其财产的尊重。

所有权意味着主体对客体的自主支配和最高主宰,故依黑格尔的法哲学观,“人格权本质上就是物权。

……物权就是人格本身的权利”,这是因为“人把他的意志体现于物内,这就是所有权的概念”。

[1]法学家耶林在其经典著作《为权利而斗争》中也宣称:“我通过使之为我物,而给它打上人格的印迹。

因此,有人侵害之就是侵害我的人格。

谁若殴打之,就是殴打含于其中的我自身——所有权无非扩展到物上的我的人格的外缘而已。

” [2](二)有财产而无人格虽然在法哲学上,法学家将财产权归结为主体的人格权利,但在实证法上,近代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民法典大都没有规定完整的人格权制度,其仅就姓名权作为主体的人格标志予以规定,其他人格利益则通过侵权行为法间接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9期河北法学V ol.28,N o .92010年9月H ebei Law Science Sep.,2010财产权对人格权的积极索取与主动避让石春玲收稿日期:2010 03 11作者简介:石春玲(1964 ),女,山东文登人,上海政法学院法律系教授,北京大学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201701)摘 要:财产权与人格权的关系历来是充满争议和左右徘徊的问题。

传统理论认为人格权是内在于人且具有绝对的不可侵犯性,在与财产权冲突时优先。

但并非所有人格要素都是内在于人,物质性人格权,尤其是身体权和生命权具有绝对优先性,财产权面临生命和身体冲突须主动作出自我牺牲性避让,甚至是以作为方式提供救助,而一些非物质性人格利益并不具有内在性和绝对不可侵性,财产权则可以对其实施积极索取,但在一定临界点,也必须立即停止积极索取行为,只是这种避让无须作出自我牺牲,无须作为。

关键词:人格权;财产权;积极索取;主动避让中图分类号:DF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3933(2010)09 0129 07The Positive C l ai m and Active Avoi dance ofProperty R i ghts as to Personality R i ghtsSH I Chun ling(Shangha iU n i versity o f Po liti ca l Sc i ence and L aw ,Shangha i 201701Ch i na)Ab str ac t :T he relati on bet w een property ri ghts and personality r i ghts has l ong been controversial and m i slead i ng .In traditiona l theory pe rsona lity r i ghts are deem ed i nhe rent ri ghts o f persons and abso l ute l y i nv io l able ,and prior it y sha ll be g i v en to ,if conflicts ex ist be t w een the m,personality ri ghts ove r prope rty ri ghts .H o w ever ,no t a ll ele m ents of persona lity are i nherent ri ghts o f pe rsons ,persona lit y ri ghts of ma teria lnature ,espec iall y rights to hu m an body and righ ts t o life have an abso l ute pr i or ity ,and even the re areno r i ghts conflicts bet w een t he m.P roperty r i ghts m ust avo i d the m acti ve l y w hen it i s in the presence ofri ghts to life and r i ghts to hu m an body .N eve rt he l ess ,o t her persona lit y ri ghts of non m ate rial nature arenot i nherent or abso lutely i nv i o l able .C l a i m s regard i ng property ri ghts m ay be pos itive l y made on the m.W hereas positi v e cla i m s m ust be ceased when reach i ng a c riti ca l po i nt and such avo i dance needs noself sacr ifi ce .Keywords :persona lity rights ;property ri ghts ;positi ve c lai m ;acti ve avo i dance一、问题的提出在民法理论上,由于人格权是和财产权相对应的一种权利,对人格权的认识往往是在与财产权相区分的背景下展开的,尤其是在欧陆法系国家的民法理论上更是如此。

人格权和财产权分野之初,两者的关系就成为恒久的话题,并且立法和实务似乎始终处于摇摆不定和不断争执当中。

传统民法因只保护人们钱袋的利益!而广受诟病,二战以后,各国通过立法、修改现有法律和形成判例等方式展开了人格权对财产权的宣战,人格权夺回失地。

随着人格权的扩张,当人格权和财产权的保护形成权利冲突的时候,法律价值取向明显向人格权倾斜,这在两大法系都表现得非常明显。

人格权优先于财产权这一价值取向由美国一个著名判例进行了注解。

案中原告未经允许擅自进入他人闲置棚屋取水喝,被房主开枪打伤。

面对索赔,被告声称有权自卫以捍卫自己的财产,风可以进,雨可以进,国王不可进!,私人物业神圣不可侵害,所有人可以采取包括开枪在内的一切防卫措施保护自己的财产。

而另有观点认为被告在无警示情况下开枪,是以伤害对方生命健康权来捍卫财产,原告的生命健康和被告的私人财产两权冲突,应该优先保护的是前者。

法官采纳了这一观点并进一步阐述认为个人财产毕竟是私有的,是属于个人的,而人类生命和肢体的价值不仅属于他个人,而且属于整个社会!,人的生命价值高于土地占有者的一切利益。

∀美国侵权法重述#(第二版)第85节记载了此案,从而成为人格权优先于财产权的里程碑。

然而,进入21世纪,情势似乎出现了轮回,意大利新近通过的法律则在相同情形下支持被告的行为。

此前,意大利法律规定,只有在生命受到威胁时采取自卫行为才算合法,许多意大利百姓因为向擅闯私宅者开枪自卫而受到法律制裁,于是北部联盟和意大利力量两个民间组织发起敦促议会通过保护自卫者权利的法律。

新法规定:在家中受到侵犯的人,可以使用自备的轻型武器或采取其他适当手段来保护自身和他人的生命以及本人和他人财产安全。

!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法律授权民众可以用轻型武器保护本人和他人的财产安全。

无独有偶,我国法律解放后对人格权从无到有,∀民法通则#专设人身权一节,但二十多年过去,在当今立法中对人格权是否独立成编的问题却争论不休。

一方面,我国刑法中规定盗窃罪是严重的侵犯财产犯罪,最高刑可重至死刑,另一方面,因对盗窃嫌疑人防卫过当被判有罪的事主却越来越多,小偷因被追赶发生车祸而向追赶人索赔胜诉的案件也时有发生。

社会与经济发展中,所谓带血的GDP!也广受争议,究竟经济发展优先还是权利保护尤其是人格权利保护优先,实践和理论似乎也发生了脱节。

人格权和财产权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本人对此不予全面论证,仅提出财产权对人格权可以积极索取以及主动避让的主张。

二、财产权对人格权的积极索取(一)现实考察现实中不难发现,我们的人格权常常处于被合法侵害!之中。

(1)物质性人格权方面: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总是处于高速交通工具以及各种高危作业的危险之中,各种尚未超过标准的噪音、污染时时影响人们的休息和健康,就连食品这种直接维持生命的产品,也容许了适度污染,广受争议的各种添加剂层出不穷,三鹿奶粉案后出台的三聚氰胺检测标准也喧嚣一时。

(2)精神性人格权方面:在私生活领域,各种不请自到的广告充斥在信箱、邮箱、手机以及房前屋后;雇用关系中,大量存在以提高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为主体手段的剩余价值剥削;广告宣传中,普遍存在过度夸张以及各种歧视及误导;娱乐行业,则以暴露名人隐私以及虚构名人八卦为主要经营手段。

上述种种,都是财产利益扩张而对人格权益造成损害的行为,这些行为有些为现实所容忍,有些则是现有法律规制下的合法!行为,人格权似乎处于不断退守之中,而财产权则处于不断进取之中,日渐挤压人格权的利益空间。

财产权对人格权的这种索取,我们是否应当适度容忍?事实上,并不是每个无侵害之权利,但侵害了他人绝对权或侵害∀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2款所保护的法益的行为,都具有违法性,因为在社会共同生活中充满着冲突。

![1]同时,并非在任何情形下,人格权和财产权都存在着鸿沟并且财产对于人格都是不可逾越的,恰恰相反,财产权与人格权这种泾渭分明的二分法,在现代社会发生动摇,通常情况下,两者是相互融合,互为促进的,并且财产权对于人格是可以积极索取,以创造最大财产价值,发挥最大财产效益的。

(二)理论依据1.广义财产权与事实人格法国学者奥布理和罗(A ubry etR au)创设广义财产理论,该理论认为人格与广义财产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故人格权利应包括于广义财产之中,称之为天赋财产!。

日本学者松冈义正将生命、身体、名誉等人格利益视为维持人格所必需的法律上拟制的货物,人格权即支配不得与人格分离之法律货物之权利也。

![2]在英美法中,至今尚无统一的人格权概念,而是将人格视为财产的一部分,例如判例中称一个人的姓名是他自己所拥有的财产,并且他对姓名享有与对其他财产类别相同的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英美法学者甚至提出正在出现的财产权!,包括对信息的财产权、对本人人格标识的财产权、对人体组成部分的财产权和作为夫妻财产的学位和职业培训的财产权[3]。

这说明,人格本身是具有财产性的,而财产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其作为身外之物可以与主体相分离,尽管还不能绝对认可人格为财产,但人格本身因为这种财产性,决定人格与其主体可以稍稍分离而并不影响主体的存在。

或者,我们用另一个理论更能揭示为什么财产权对人格权的积极索取能够成为一种可能。

人格有两种含义,一种在法律人格层面,包含民事主体和权利能力,关乎民事主体地位的确定,被称为法律人格;另一种是事实层面,是受法律保护的各种人格利益的总称,例如名誉、肖像、隐私、姓名等,是人格权的客体[4]。

从事实层面,作为人格权的客体,除了生命与身体以外,都具有与主体的可分离性,所谓不可分离只是观念性的,尽管这种分离的程度较低,但起码不会因为一定的侵害!而影响主体的存在。

名誉、肖像、隐私、姓名等人格利益,不过是法律赋予的产物,并不具有天然性,即使被侵害,权利人无论作为自然的人还是作为法律的人,都不会受到影响。

2.人格商品化趋势当今,即使在坚定地认为人格权为非财产权,并且具有绝对不可侵犯性的国家,也开始认可人格的商品化趋势。

传统人格权理论强调人格权的不可侵性,着眼的是人格因素的消极、静态保护,而对人格权的可支配性,即人格因素的积极、动态的利用则少有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