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第四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教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鸿门宴》优秀教案我们大家应该都知道只要说请你去喝酒,这个酒不好喝,你就说这个宴,就是鸿门宴,充满了凶险的那种宴会,我们叫鸿门宴。

《鸿门宴》说课稿10篇

《鸿门宴》说课稿10篇

《鸿门宴》说课稿10篇《鸿门宴》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鸿门宴》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

所选情节描写的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设下的一个富有杀机的宴会,是刘、项之间政治矛盾由潜滋暗长到公开化的表现,是长达五年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名为宴会,实则是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

作者以娴熟的艺术技巧,生动地刻画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描绘了众多富有戏剧性的令人难忘的场面,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鸿门宴一文充分展示了刘、项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动地对比了双方的高下,并预示了胜负的必然结局。

因此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如何通过本课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和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人物个性化语言,分析人物性格,学习作者运用对照的方法和在矛盾斗争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

(3)情感和价值目标:①感受司马迁隐忍发愤的著书精神,从容应对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挫折②认识项羽悲剧的原因,吸取“骄兵必败”的历史教训。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汉代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汉代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①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②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学习创造性阅读,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鸿门宴》教案(共四个课时)

《鸿门宴》教案(共四个课时)

《鸿门宴》教案(共四个课时)(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鸿门宴》教案(共四个课时)《鸿门宴》一、教学目的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第6课鸿门宴(第4课时)教案(系列四)

第6课鸿门宴(第4课时)教案(系列四)

第6课鸿门宴(第4课时)教案(系列四)鸿门宴第四课时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张良出,要项伯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令将军与臣有郤因击沛公于坐交戟之士欲止不內二、古今异义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男女婚事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因果连词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变故;今:表程度副词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古:鱼和肉,指被欺凌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今:山东省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现在别人;今:现在的人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军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击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内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意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坐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

举杀人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

0、胜沛公不胜:杓动词,禁得住。

《鸿门宴》说课稿_3

《鸿门宴》说课稿_3

《鸿门宴》说课稿《鸿门宴》说课稿1教学目的:1、理解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

2、了解课文安排情节曲折,完整的特点。

3、学习课文语言的生动性,掌握古汉语常识及字义。

教学重点:1、课文的结构与情节。

2、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字、词、句常识。

教学难点:1、人物的形象。

教学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用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诗中对项羽“人杰”“鬼雄”的评价,引导学生进入文本《鸿门宴》,展开与项羽、司马迁的心灵对话。

二、历史背景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

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就在这样的剑拔弩张形势下,出现了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鸿门宴”。

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在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皆发生重要影响,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

三、引导学生概括文本内容。

(8分钟)1.学生再次速读课文,自主概括故事情节。

(3分钟)2.分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概括故事情节。

(3分钟)3.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归纳并板书故事情节。

(2分钟)四、理清故事情节1、__中心:鸿门宴__线索:杀不杀刘邦__顺序:时间顺序__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2、宴前(幕后活动):无伤告密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张良献计刘项约婚项伯游说宴中(明争暗斗):沛公谢罪项王留饮范增举玦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樊哙力斥宴后(脱身除患):沛公逃席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范增愤骂诛杀无伤五、研讨第二部分1、第二部分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是情节的高潮。

此部分情节有“三起”“三落”,请在文中找出。

2、小结曹无伤告密开端范增献计项伯夜访发展刘项约婚刘邦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高潮项伯翼蔽樊哙闯帐刘邦逃席结局张良留谢六、探究人物性格1、刘邦出身农家,不务正业,贪财好色,一心称王。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鸿门宴》课件(95张PPT)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鸿门宴》课件(95张PPT)

7.范增数目(于)项王:
数,屡次。目,使眼色,名词作动词。 8.若入前为寿:
若:汝,你。上前,方位名词作动词。
9.因击沛公于坐 因:趁机。 10.不者,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不通否,否则;为……所……:表被动
11.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以,介词,用,拿。
12.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司马迁
文学常识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作者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 迁。《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
东汉以后改为《史记》, 它记载了上起传说
中的黄帝,下讫汉武帝,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
为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七十《列
传》、八《书》、十《表》等五种体裁,共130 篇,50余万字。作为正史《二十四史》的第一部, 鲁迅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骚”。
项羽
刘邦
咸阳
鸿门
荥阳
西楚霸王 乌江
鸿门宴遗址位于秦兵马俑博物馆
北 2.5 千米的临潼区新丰镇东南的鸿 宴堡村西。公元前 207 年楚汉相争, 著名的历史事件“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的典故“鸿门宴”就发生在这里。
今在“鸿门宴”遗址立有群雕像一组,设有“项庄舞剑”、 “樊哙闯账”、“沛公逃席”、“范曾长叹”等场面。再 现了鸿门宴中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
1.与之同命:同生死。 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鸿门之宴”则是项羽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关键。 他以自己的坦率、磊落、骄矜、粗疏,轻纵了敌 手,以致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
“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 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 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 悲壮,撼人心弦。

2023关于《鸿门宴》教案四篇

2023关于《鸿门宴》教案四篇

2023关于《鸿门宴》教案四篇《鸿门宴》教案篇1师:出示有关评价项羽的四首诗歌,分别是杜牧和王安石《题乌江亭》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讨论分析,各诗对项羽的评价有何不同?)师: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项羽无疑是悲剧的失败的英雄,在鸿门宴上是怎样体现他独特的性格特征,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生:项羽的性格比较急躁,沉不住气,在__一开头,他的一言一行就形象的写了出来。

师:怎样写的?生:当项羽一听到曹无伤的告密后,大怒,并且发出誓言,要灭了刘邦,很冲动。

师:朗读项羽的第一句话,用怎样的语气,配以动作来读?生:咬牙切齿,拍着桌子,瞪眼大骂。

师:这种有些莽撞的性格很早就有,当还是青年时,项羽见到不可一世秦始皇时,说生:彼可取而代之。

师:当时他的叔叔在旁,吓得叔叔赶紧捂住这位愣头青侄大爷的嘴。

就是个二愣子形象。

项羽有没有实践他灭刘邦的诺言?生:没有,听了项伯的劝告,改变了主意,当时项伯已经和刘邦结成亲家,师:文中项羽的表现是生:项王许诺。

师:简简单单四个字,什么叫许诺,许诺的背后是生:项羽答应了项伯的请求,实际就是答应了刘邦的请求。

师:就一个晚上,项羽来了个180度转弯,到底是怎么回事?生:项羽心地善良,心很软,师:项羽真的是个善良的男人吗,在进函谷关前,刚刚把投降的20万秦兵给坑了,即活埋。

你说狠不狠?生:狠师:在政治斗争中总是讲究你死我活,项羽的巨大的转变只能说明生:缺少政治斗争的经验。

有孩子气。

不够成熟。

师:毛主席看过《鸿门宴》后说过:“项羽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起义领袖,而刘邦却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

”是有道理的。

师:鸿门宴上,两大军事集团的老大终于见面了。

刚见面,刘邦四次将军,两次臣把项羽捧上了天,自我感觉相当棒,大家有没有注意,刘邦很随意的说了一句话生:今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师:为何这样说生:无非是为自己解脱,辩解,表明自己没有反叛之心。

师:但没有想到,这里的有隙居然真的有戏了。

《鸿门宴》全程教案

《鸿门宴》全程教案

《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3.背诵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重点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背诵故事的高潮三、四段。

教学难点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创设情境2、全班齐读《垓下歌》《大风歌》。

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大风歌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曾经无限风光,威名远扬的西楚霸王,此时面对滔滔吴江水却是“奈若何”,只能战斗到最后一刻而从容自刎,何等的壮烈!刘邦出身市井最终却能打败项羽统一天下。

古人说: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和“垓下之围”为最。

反复咏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三大精华之一——鸿门宴。

二、介绍历史背景秦始皇创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秦朝,由于对农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致使“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

在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战旗一举,应者云集,反秦怒涛遍及中原。

在农民起义的高潮中,刘邦和项羽,也于同年九月起兵江东,卷入农民起义的洪流。

当时刘邦48岁,项羽24岁。

不久,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相继牺牲,“世代楚将”的项梁,为了招纳人马和形成旗号,采纳了范增“复立楚之后”的建议,趁机拥立老楚怀王的孙子(名心)为“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傀儡首领。

公元前208年九月,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令主力军刘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人定关中者王之”。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统率南路军先于项羽人关破咸阳,但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退驻霸上(今陕西长安县的白鹿原);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派兵守关,“毋内诸侯’’。

鸿门宴教学教案

鸿门宴教学教案

鸿门宴教学教案(总2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鸿门宴教学教案鸿门宴教学教案教学目的一、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情节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

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步骤:一、简介作者及《史记》导入:司马迁(公元前145或前135~前87)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

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

父司马谈,汉武帝建元、元封之间任太史令,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养的学者,对司马迁后来所从事的事业都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司马迁的童年是在家乡黄河边上的龙门山下度过的。

10岁时,随父亲司马谈到长安,开始了对古代文献的研读,并直接受学于当时着名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

20岁,南游江淮,据《史记·太史公自序》,他这次“上会稽,探禹穴,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以后他在任郎中、太史令以及中书令时,或奉旨出使,或陪驾巡幸,游历了更多的地方。

这些经历,使他有机会亲身领略祖国壮阔的自然风貌,调查了解许多历史故实,订正和补充文献上的疏漏,也使他有可能接触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历史着作。

它记述了中国上自轩辕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共计五十余万言,分十表、八书、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

《鸿门宴》

《鸿门宴》

《鸿门宴》背景介绍
鸿门宴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 个暗藏杀机的宴会。这个宴会是刘项 两个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由潜滋暗长 到公开明朗的生动表现 ,是漫长的 “楚汉相争”的序幕。这个宴会上, 充分展示了刘项矛盾的不可调和性, 以及刘项迥异的性格特点,也预示了 斗争双方的必然结局。
鸿门宴遗址位于秦兵马俑博物馆
“《史记》百三十
篇中以《项羽本纪》 为最,而《项羽本 纪 》 中 又 以 巨 鹿之 战、鸿门之宴、垓 下之围为最。”
“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 作者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 军主力,扭转反秦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 目的英雄。 “鸿门之宴”则是项羽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关键。 他以自己的坦率、磊落、骄矜、粗疏,轻纵了敌 手,以致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 “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 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 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 悲壮,撼人心弦。
鸿门宴
司马迁
鸿 门 宴
1、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文的文言文知识(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等) ●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 物形象的艺术手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重要历史事件及重要历史人物,并能够对 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学习历史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光辉品格,并以史 为鉴,以人为鉴,完善自己的性格.
第1、2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无伤告密 宴会前 亚父定计 项伯夜访 幕后活动 刘邦定策 战与不战的问题 项王许诺
《鸿门宴》故 事情节连环画
项 伯
项 羽
曹 无 伤
范 增
曹无伤告密
项羽下令:旦日击破沛公军
项 伯
张 良
项 伯 私 见 张 良 , 具 告 以 事

高中文言文鸿门宴教案范文

高中文言文鸿门宴教案范文

高中文言文《鸿门宴》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鸿门宴》。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鸿门宴”、“剑拔弩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

(3)了解课文背景,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文言文的情感。

(3)领悟友情、忠诚、勇敢等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理解。

3. 人物形象分析与性格特点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背景的理解。

2. 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

3. 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鸿门宴”、“剑拔弩张”、“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

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文言文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鸿门宴》。

2. 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一次聚会经历。

3. 深入阅读一篇古代文学作品,体会古代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朗读与背诵: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应用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案 《鸿门宴》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案 《鸿门宴》

《鸿门宴》教案教学目的一、了解“鸿门宴”故事,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二、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词,能够翻译全文。

教学重点、难点一、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记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二、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通读课文,作必要的阅读标记,查阅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

2.查询“楚汉相争”的历史,了解刘、项斗争的经过,了解项羽这一人物的历史功过。

二、导入新课:1.板书或投影项羽的《垓下歌》,学生齐诵(尽量读出这首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简析《垓下歌》,播放屠洪刚《霸王别姬》歌曲作背景音乐。

2.介绍司马迁、《史记》、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要点:(1)项羽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主力,是暴秦的主要掘墓人。

(2)项羽起兵反秦目的: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区别。

(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亡的原因。

他把一切归结于“天意”,是“时不利”,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4)“鸿门宴”前,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三、读讲课文一、二两段:第一段: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①“王.(wàng)关中”②“说.(shuì)关羽”③“好.(hào)美姬.(jī)”④“为.(wè)击破沛公军”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①“军.霸上”、“王.关中”(加点词为名词作动词用,读第四声)。

②“说.项羽”可简为“说羽”不可简为“说项”,“说(shuō)项”意为替人讲情、说好话。

③“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鸿门宴》的文言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人物形象,了解鸿门宴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3)能够运用文言文知识,进行阅读和翻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翻译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尊重态度。

(3)引导学生从《鸿门宴》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文言文内容。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

2. 人物形象的多维度分析。

3. 历史背景对作品理解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2)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人际关系中的宴会场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理解文意,掌握人物关系。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2)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点评。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

(2)分析人物形象,解读作品中的寓意。

5. 翻译练习:(1)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翻译作业,指导翻译方法。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鸿门宴》,巩固文言文知识。

3. 翻译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对于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

鸿门宴教案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鸿门宴》课文内容,掌握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学会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提高阅读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评价课文的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学习古代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体会语言的韵律美,增强语感。

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课文内容。

3.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了解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4. 情节梳理:梳理课文情节发展,理解故事脉络。

5. 主题探讨:探讨课文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评价。

(3)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特殊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2)对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和探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鸿门宴》的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5. 鉴赏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评价课文的艺术特色。

6. 情感体验:感受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合作探讨情况。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与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文学常识,理解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

2.读准“飨”“卮”“戮”“珏”“哙”“眦”“啖”等字音,掌握“军”“目”“间”“翼”“活”等词的活用意义,梳理“于”“之”“为“与”“所以”等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梳理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异义词语,把握名词作状语、句子成分省略、宾语前置等特点。

3.积累“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等名言警句。

4.反复诵读课文,口头复述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多角度解读刘邦得以死里逃生的原因。

在整体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用四字短语给故事情节拟上小标题。

5.选择几处细节,体会其精练生动,绘声绘色,寥寥几笔则人物个性毕现的语言特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各自性格特点。

6.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樊哙闯帐一段,做到翻译准确。

7.结合课文内容,查阅《史记》中项羽的相关史料,以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为切入点,以“一步与一生”为话题,写一篇读后感在课上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任太史令。

前后曾为郎中、太史令、中书令等职。

《史记》从历史的角度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文学的角度讲,《史记》第一次运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给人们展现了丰富多彩而又各具个性的历史人物。

共130篇,52万字,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记事上起轩辕黄帝,中经唐、虞、夏、商、周、秦,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共计三千年间的历史。

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鲁迅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

3.介绍楚汉之争(课件展示)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鸿门宴》说课稿

《鸿门宴》说课稿

《鸿门宴》说课稿《鸿门宴》说课稿1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鸿门宴》节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1、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这也是本科教学的难点所在。

说教法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说学法(一)学情分析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活用
名作动,驻军 (1)沛公军霸上 名作动,使眼色 (2)范增数目项王 名作动,登记 (3)籍吏民 名作动,处罚 (4)刑人如恐不胜 名作动,使动,使称王 (5)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作状,像对兄长一样 (6)吾得兄事之 名作状,在夜里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名作状, 像鸟的翅膀一样 (8)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作状,从小路 (9)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名作状,向上 (10)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形作动,与……交好 (11)素善留侯张良 动使动,使……活 (12)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使动,使……跟从 (1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①③⑤⑦⑧⑩\②\④⑥⑨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阅读第7、8段,思考:

1.从宴会座次安排你看出了什么? • 2.有人说,鸿门宴项羽起码有三次 机会改变局面但错过了,你认为是哪 三次机会?假如你是项羽你会怎样把 握这三次机会的? • 3、樊哙在鸿门宴上智勇兼备, “勇”表现在哪里?“智”又体现在 哪里?
按古代礼仪,君臣相对,君面南,臣面 北;宾主相对,宾面东,主面西;长幼 相对,长面东,幼面西。宴席四面设座, 面东最尊,次为面南,再次为面北,面 西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 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 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
2、在宴席上项伯护刘,樊哙闯帐,刘邦逃走,项 羽的反应如何?
熟视无睹;大为褒奖;无动于衷
3、项羽为何不面南而坐?对范增示意有何反应? 对主动告密的曹无伤的态度又如何?
自大轻敌;默然对待劝谏;不重视誓死效命者
项羽的性格
1、寡谋轻信 2、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政治幼稚 3、自矜功伐、自高自大、不善用人
毛泽东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 领南京》中用两句是深刻总结了项羽在 鸿门宴上的历史教训,用以指导革命战 争。
拉拢利用;为隐瞒自己的错误而嫁祸;对背叛者毫不手软
刘邦的性格
1、善于用人 2、能屈能伸,能言善辩 3、临危不乱,善于应变 4、狡诈多端
人物析:项羽的表现
1、当初下令杀刘邦的是谁的主意,最后放走不杀 刘邦的又是谁?从“大怒”到坦然接受刘邦的礼 物,为何有这样的转变?
因胜利果实被夺,尊严受损而怒; 因刘邦刻意奉迎,尊严得维护而放过敌人
探究人物性格:刘邦与项羽
所谓“性格决定成败”,透过 《鸿门宴》,我们看到了项羽、刘邦 二人的争斗与较量,你觉得刘邦胜在 哪里?而项羽又败在何处?
人物分析:刘邦的表现
1、刘邦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他是如何应付 的? 求救张良,拉拢项伯 2、刘邦在宴会时,对项羽说了什么话?他说 话时的语气是怎样的? 谦虚恭敬,唯恐不周 3、刘邦逃离敌营时,对张良说:“度我至军 中,公乃入。”既然是辞谢,为何不立刻 让张良去? 周密部署,成功脱险 4、从刘邦对项伯、鲰生、曹无伤的态度来看, 你觉得刘邦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亚父者,范增也 3、夺项王者必沛公也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二)宾语前置句 1、客何为者 2、大王来何操 3、沛公安在 4、不然,籍何以至此 (三)被动句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吾属今为虏矣
(四)省略句
(1)沛公军(于)霸上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项王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吾)击破沛公军!” (4)私见项王,具告(之)以事 (5)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于)项王 (6)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7)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8)交戟之士欲止(之)不内 (9)沛公奉卮酒为(之)寿。 (10)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12)竖子不足与(之)谋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小结
一、通过人物在矛盾冲突中的言行来表 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通过相互映衬、对比、烘托表 现人物性格
知识点大归结
一、通假字 ①皆为龙虎,成五采 ②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③距关,毋内诸侯 “拒”“纳”) ④张良出,要项伯 ⑤秋豪不敢有所近 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⑧令将军与臣有郤 ⑨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
对下面句子中“为”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动词,做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动词,是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介词,替/动词,出 ⑤约为婚姻 动词,做 ⑥若入前为寿 动词,祝(寿)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介词,被 ⑧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动词,是/语气词, B.①⑤⑥/②④/③⑧/⑦ 呢 C.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D.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通“彩”) (通“俱”) (通
(通“邀”) (通“毫”) (通“背”) (通“早”) (通“隙”) (通“座”)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今义:指山东省 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结成姻亲关系,指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不同寻常,指意外的变故 今义:①异乎寻常的,特殊的②十分 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河北省,河南省
• 解释红色字:
• • • • • • • • • • •
多次打眼色 范增数目项王 若入前为寿 你 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 将要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用意 其意常在沛公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使……停止,使动用法 通 披帷而西立 打开 “纳”,接纳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不能胜 都是尽、完的意思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而听细说 小人的谗言 窃为大王不取也 私下 认为
下列句子中,“之”字词性用法归类 代词,它们(珍宝) ①珍宝尽有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动词,到 代词,这件事 ③为之奈何 助词,的 ④夫秦王有虎狼之心 代词,他(项王) ⑤与之同命 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助词,的 代词,它(酒) ⑦立而饮之 代词,他(樊哙) ⑧赐之彘肩 助词,的 ⑨此亡秦之续耳 代词,他(刘邦) ⑩吾属今为之虏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