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厕所
古代宫廷厕所的叫法
古代宫廷厕所的叫法
古代宫廷厕所的叫法有很多种,根据不同朝代和地域可能有不同的名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叫法:
1. 御厕:指皇帝或皇宫中的厕所,因为是皇帝使用的,所以称之为“御厕”。
2. 金瓮:指使用金质制成的厕所,一般用于皇帝或高级官员,象征贵族地位。
3. 御花园:又称“御厕花园”,是指皇帝或皇后专用的厕所。
御花园一般环境优美,有花草树木的装饰。
4. 御便所:是指皇帝或皇后专用的厕所,也是尊贵地位的象征。
5. 御厕所:是指皇帝或皇后专用的厕所,御厕所一般设有专人管理和清洁。
6. 后宫厕所:是指皇帝妃嫔所使用的厕所,位于后宫内。
7. 宫中厕所:是指宫廷中一般官员所使用的厕所,供宫廷内的官员使用。
8. 宫厕:是指宫廷中的厕所,一般供宫廷内的官员和侍从使用。
这些叫法可能因为朝代、地区和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仅供参考。
卫生间的变迁
卫生间的变迁人类卫生环境意识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卫生间的变迁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卫生间也跟着不断地演变、进化,从最初的简单便便巾、水瓢到如今的智能马桶、SPA式浴室,卫生间已经成为了一个充满了极大的变革和创造力的场所。
一、以前的卫生间卫生间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原文明。
在古代中国,人们常常在室外开一条小沟渠,将排泄物集中排放。
而在城市里,人们将排泄物收集起来,以防洪水淹没市区,这样的排泄方式很容易造成环境的恶劣和传染疾病。
至于个人生活中的卫生室,这时候还不存在,人们只能到大街上或在自家的院子里解决。
在西方,公厕也是存在的,公厕的墙角上往往会放一些粗糙的纸杯、旧报纸等物品,供人们擦拭。
不过,这种条件相当的简陋,牢记人们的健康安全问题,严重满足不了需要。
二、现代卫生间随着人们环境保护和文明化意识的日益增强,卫生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发展改进。
现代卫生间不仅美观大方,卫生环境也变得更加整洁、清爽。
更重要的是,在卫生间的功能和设施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一次性卫生纸人们使用厕所纸巾的历史也不算漫长,传统的手纸、旧报纸的使用方式,对于保护个人卫生来说已经无法满足需求。
传统的手纸使用频繁,也容易导致残留,带来卫生问题。
而一次性卫生纸的使用,不仅让清洁卫生的标准大大提高,减少了传染疾病的传播,也更加环保。
2.厕所清洁剂上厕所后,一些外面的细菌也可能随之附着到你的皮肤上,同时也会发出味道。
传统的去污和清洁方式,很难以达到洁净无菌的目标。
而随着消毒技术的发展和厕所清洁剂的普及,卫生间得以更好地维护干净、清新的环境,也保证了公共卫生。
3.马桶便器马桶便器的出现,让卫生间的清洁和使用更为方便快捷,特别是改善了上厕所时的蹲坐式。
马桶便器的设计,逐渐将座厕、S型弯、降噪除臭等功能融合进来,更精准地倾听用户的使用需求。
4.智能化设计智能卫浴的出现,是卫生间建筑进化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化。
在智能卫浴中,你可以体验到一些高科技的设计,比如恒温暖风、浴缸水位感应器、芬芳素洗手台、液晶显示屏等等,使得人们在卫生间的生活也更加舒适、自动化。
古代厕所的雅称
古代厕所的雅称
在古代,厕所又被称为“茅厕”、“茅坑”、“圈厕”、“圈子”、“草房子”、“厕所堂”等词语。
这些名称都与古代厕所的建造、使用和管理方式有关。
“茅厕”和“茅坑”是古代厕所最常见的称呼。
这是因为古代厕所大多数是用茅草搭建而成的,因此称之为“茅厕”或“茅坑”。
古代人们认为,茅草易于获取,搭建成本低廉,同时又有良好的隔绝和吸附能力,能够有效地掩盖恶臭和排泄物。
因此,茅厕和茅坑成为古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设施。
“圈厕”、“圈子”和“草房子”则是古代厕所在结构和使用方式上的不同称呼。
圈厕是指厕所的底部为圆形或半圆形,整个厕所呈现出圆形或弧形的结构。
而“圈子”则是指厕所的侧面用竹篾或稻草编织而成。
草房子则是以茅草或其他植物材料搭建起来的厕所。
这些名称都是根据古代厕所的建筑材料和结构特点而得来的。
“厕所堂”则是指古代厕所的管理机构。
在古代,厕所常常被视为城市或乡村公共设施,需要有专门的负责人来管理和维护。
这些负责人通常被称为“厕所堂”,他们负责收取使用费用,维护卫生,处理纠纷等事务。
因此,厕所堂成为古代厕所管理的重要机构。
古人是怎么上厕所的
古人是怎么上厕所的?“厕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
每个人每天基本都要去光顾一次到N次。
可是现在这么发达所以有了洗手间、有了抽水马桶。
而在以前科技没那么发达的时候,他们的厕所是什么呢?有人可能会说到马桶,对。
这是古人后来发明的。
而如今我们称去厕所为“洗手间”。
而以前却叫便所、毛司、灰圈、茅厕、茅坑、粪坑、沃头、期)、西间、西阁(古人认为厕所应设於西方或南方)、舍后(民间厕所多设於屋后)、更衣室(唐代已有)、雪隐(宋)、溷厕、厕溷、厕屋、厕轩等等,厕所在一个朝代都有很多很多的名称。
有些对厕所的称呼,在现在看来是有点难解释的。
但是有一个我想大家一定很奇怪为什么古代的厕所会叫“更衣室”?可能有些同学已经开始很牵强的跟现代“洗手间”拉上关系了。
觉得一样的词不达意。
其实不然,现代称呼厕所为“洗手间”是更婉转,含蓄。
而以前的“更衣室”却名副其实。
为什么说厕所是更衣室呢?因为在那个时候,上完厕所是要换衣服的。
而一般进厕所也是要脱衣服的,厕所外面10多个侍女伺候着,等着里面的大人出来将新衣服给他穿上。
可是这毕竟是富贵人家的专利,穷人是做不来的。
而在最早的时期,那时候还没有马桶,大家是怎么解决的呢?这就要扯到一段古老的历史。
在那时候,北京城都没有厕所,整个北京城公共厕所寥寥无几。
而且要求收费。
所以那个朝代,如果不是碍与面子或者什么是不会进去的。
而他们选择的地方大家就知道了。
就如同现在在一些大街上还可以看见一些孩子的粪便。
而那时的北京城就是一个巨大的粪便池。
很多百姓,甚至与官员都会“故人都当道中便溺”。
意思就是在大街上解决。
所以当时的北京城是臭气难闻。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清朝,终于在清朝的末期解决了这个问题。
北京各街道遍修厕所,不准随地便溺。
而且,出现了大粪车,以摇铃为号。
之后臭气就渐渐地少了。
而厕所的历史不光是像上诉所说那么难堪的。
其实还有可惜的,因为公元前581年,有一名君主不幸掉进粪坑里摔死了。
他就是晋景公姬獳。
他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因为上厕所而摔死的皇帝。
厕所的演变
厕所的演变有历史学家认为,人类文明并非从发明文字开始,而是从第一个厕所建立开始。
厕所在现今人们追求的精致生活中所占地位之重要,从近来国人赴日抢购马桶盖的火爆场面便可窥一斑。
厕所历经几千年的演化进程,记录着人类从蛮荒时代一步步走向现代文明的足迹。
室外“坑厕”掀开文明首页人类先民很早就开始注意如厕卫生了。
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厕所出现在5000年前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遗址,当时的厕所只是一个设于房舍外的土坑,因古时农家厕所常用茅草遮蔽,故也称“茅坑”或“茅厕”。
我国最早的厕所记载,出现在西周的《仪礼·既夕礼》中:“隶人涅厕。
”说的就是古人掘地为厕,待坑满后,就命令奴隶把坑填上,再挖个新坑。
“坑厕”可以说是中式厕所的始祖。
从史料看,周代的宫廷厕所已设有漏井,秽物可自然落入池内。
《周礼·天官》记载:“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
”“井匽”就是厕所的古称,又称“偃”。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姬孺“将食,涨,如厕,陷而卒。
”精短的八个字传神地记述了晋景公离奇的境遇。
清代的《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中说:“今山西各处之厕,皆下掘坎深约六七尺,广如之,而横两板于坎上,履之以溲溺……下望黝然,深可没顶,疑晋时遗制。
”由此可见,晋景公的悲剧,缘于先秦时厕所的过于简陋。
西方早期的厕所,出现在公元前3000多年两河流域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也是相当简单的设施:地面上的一个孔洞,通向地下放置的可移动的罐子。
相对野外随地解决,这种简易设施迈出了人类如厕文明的第一步——将排泄物置于可操作的范围,防其四溢漫流,改善了定居点的环境。
“猪厕合一”突出综合利用据考证,厕所在秦汉时期称为厕、溷、囿。
“溷”在先秦时代一般专指猪圈,后来则指猪圈与厕所两重含义。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的纯农业定居者,我国先民很早就掌握了成熟的粪肥技术。
至少在战国末期,人们发现猪粪尿和人粪尿等在猪圈中充分混合发酵后形成的肥料是最好的农家肥。
厕所文言文
在文言文中,厕所的称呼有几种:
1. 溷藩(hùn fān):这是古代对厕所的一种较为文雅的称呼。
2. 圊(qīng):这是对厕所的另一种古称。
3. 轩(xuān):在某些文献中,厕所也被称作“轩”。
4. 茅厕(máo cè):这是一个较为通俗的称呼,指的是用茅草搭建的简易厕所。
5. 如厕(rú cè):这是一个动词短语,表示去上厕所的行为。
6. 出恭(chū gōng):这也是一个委婉的说法,用来指代上厕所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称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而且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这些文言文的称呼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多使用的是“厕所”、“卫生间”、“洗手间”等现代词汇。
厕所的雅称和别你
厕所的雅称和别你
剑素琴楚卿 2020-05-08
古代“厕所”的雅称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叫法如下:
1、春秋时期称为“溷轩”。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时宛陵大姓羊元羣罢北海郡,臧罪狼藉,郡舍溷轩有奇巧,乃载之以归。
”
2、唐代称为“更衣室”。
现在所指为用于更换衣服的室内独立空间。
商场中经常设有更衣室,试穿需要的衣物。
3、宋代称为“雪隐”。
灵隐寺净头寮之额上,书有'雪隐’二字,此语原仅为该寺所用,以后始通用之。
卫生间的雅称男卫生间称“鸟朦胧”,女卫生间称“月朦胧”。
男卫生间叫“一线天”,女卫生间叫“二泉映月”。
男卫生间叫“观瀑亭”,女卫生间叫“听雨轩”。
男卫生间称“擎天门”,女卫生间称“芳草阁”。
男厕所门上写“迎春门”,女厕所门上写“向阳门”。
男解忧所,女解忧所。
“安腚门”。
“排出所”。
“五谷轮回之所”。
“伦敦”。
你知道厕所的来历吗?
你知道厕所的来历吗?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在历史上,是谁首先发明了厕所已经不可考。
但几乎每一个文明的厕所起源,都离不开原始的土坑。
中国最早的厕所是5000年前在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遗址里发现的一个土坑,那是一个建于道路旁边的路厕。
从西周到春秋,厕所多与猪圈并排,并且一旦某个坑被放弃,就会让奴隶去填。
一般认为,中国最先出现的应该是公厕,而非私厕。
是建于道路旁边的厕所,即所谓“路厕”。
早在5000年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遗址里就发现了“路厕”,虽然那不过是一个个土坑。
从西周到春秋,厕所多与猪圈并排,并且一旦某个坑被放弃,就会让奴隶去填坑。
所以厕所是“脏”的这个观点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也有厕所建在猪圈上面,人的粪便会掉到猪圈里头,据说是为了积粪。
人吃了,屙而喂猪。
猪吃了,屙而成肥。
肥可施田,种粮种菜。
猪肥了,也可以吃肉。
这些都可反过来喂人,由此形成食物链。
自此一直到近代,农村的厕所几乎都是这个形态,在如今许多偏僻的农村仍然能看到这样的厕所。
这也是中国厕所比之西方的先进之处:直到十六世纪末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英国才有人开始着手做清理工作,而在那之前,粪便要么留在大街小巷,要么直接进入护城河。
当然,这倒并不是出于中国人先进的环保意识,而是粪便从古到今在中国都被当做肥料。
公共厕所在那时达到怎样的规格?《墨子.备城门》等篇中有“城上五十步一厕所”,城下则“三十步为一圜,高丈,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
墨子是守城专家,在城墙上建厕所,是为了让宋城士兵方便大便。
在城墙下建的厕叫溷,当城市被围困时,城内人到指定地点使用厕所,以便让粪便得到统一处理,避免到处拉屎造成环境污染,产生瘟疫。
五十步一厕,三十步一溷,这样周到的基础设施估计让今天的城市建设也要汗颜了。
据考证,公共厕所分男女最迟也在汉代就已出现。
古代厕所在很多时候男女共用,只讲“先来后到”,但在陕西汉中市汉台区出土了一件西汉末年王莽时期的明器“绿釉陶厕”,这座陶厕有房顶,从山墙一侧开有两个门。
探究中国古代的“厕”及文化心态
探究中国古代的“厕”及文化心态作者:席芬来源:《群文天地》2021年第02期《周礼》最早提到了“厕所”,其中记载,我国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在路边道旁建有厕所,可见“厕所”文化由来已久。
关于古代厕所文化的探讨和研究方面的内容,在中外文献资料中有王作新《圂、清、屏、偃——厕所名义及文化内涵》、王志轩《厕筹的演变与进化》和王心喜《關于“厕所文化”的探讨》三篇文章,其他资料内容侧重于城市设计以及由厕所衍生出来的文明文化。
关于“厕”的历史研究较少,本文通过考察“厕所”在中国古代的不同称谓以及相关的文化意义,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利于为中国的文化建设服务。
一、古代厕所的称谓“厕所”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专供人大小便的地方”。
它作为人们居住房宅的附属甚至城市文明的建筑标志,在我们现代社会必不可缺。
关于厕所在古代的称谓,在传世的文献当中,有形态各异的称说形式,“大略言之,就有圂、溷、清、圊、匽、偃、屏、厕等”。
根据历史文献的排查,找到了以下不同名称的佐证。
厕所在古代称为“匽”“清”“厕”“圂”“屏”。
“掌王之六寝,为其井匽。
除其不蠲,去其恶臭。
”——《周礼·天官》根据郑众注解,“匽,路厕也。
厕圂不洁,故以屏垣障蔽之。
”王念孙认为“井”当为“屏”,“为其屏匽”。
从中可知,厕所是在特定的位置,而且这个位置比较隐蔽。
在我国现代农村中,厕所一般设计在后院中,由此可见依然保留了这样的习惯和传统。
城市公共厕所内除了男女分隔,还有内部分格,这也许是“隐蔽”这一传统观念更进一步的产物。
“厕,清也。
清圊,古今字。
”——《说文解字注》根据以上文献和相关考古资料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秦汉建筑都设有厕所,只是厕所的位置比较隐蔽。
厕所是污秽不干净之处,用“清”这一称呼,反映了古人讲究卫生的健康习惯以及忌讳的心理特征。
从传统训诂学上讲,用“清、圊”训释“厕、圂”,属于“反义相训(简单解释为:两个反义词指称同一事物)”,“清”和“圂”虽然意义相反,但指的是同一事物,即两个反义词指称同一事物。
古代的厕所是什么样子的,又是怎么上厕所?
古代的厕所是什么样子的,又是怎么上厕所?前言每个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吃、喝、拉、撒,因此如何解决生理问题就成为当时古人经常思考的事情,于是在古代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对于食物的烹调方式和无数的饮品,当然也有不断进化的厕所。
对于现代人来讲,马桶的出现让人们享受到上厕所的快乐,毕竟在古代上厕所是一件比较辛苦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那么古代的厕所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厕所的历史新石器时期在新石器时期,由于当时的百姓还没有深刻的文明观念和先进的技术,于是他们就向自然界中的动物学习,学习他们如何处理排泄物,于是他们就看到了一些猫科动物在排泄之后就用土或者其他物品将排泄物覆盖,就这样那时候的人们受到了启发。
于是他们在想要如厕的时候就先挖出一个土坑,在土坑中排泄,之后再用土进行覆盖,就这样在五千年前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中就发现了一个个用作排泄的土坑,可以想象当时人们的排泄环境有多简陋,甚至在你排泄的时候不远处就会有另一个也如此。
春秋战国在先秦时期,由于周礼的原因,所以人们对于厕所开始进行改革,将新石器时期的小土坑变成大土坑,而且还是“在道外设屏,三十步周长,垣高十二尺”的规模,也就是上厕所的人要站在十二尺的坑上如厕,这样的危险性是很大的,毕竟有一个掉进厕所淹死的先例。
在《左传》中记载,晋国的一位国君吃东西喝酒,导致肚子不太舒服,于是就想上厕所方便一下,没想到一下子就掉进厕所里,等到侍从的人发现国君长时间没出来就赶紧进去寻找,结果已经在厕所里淹死了。
有了这个前车之鉴,后来许多国家的国君都开始改建厕所,于是就开始将厕所和猪圈建在一起,在猪圈上方垒砌一个小屋子,人可以通过楼梯上去,所产生的排泄物也直接落在猪圈之中,只不过这种厕所饲养出来的猪一般贵族都不会用它来祭祀,甚至都不会食用。
后期改进先秦时期的厕所虽然十分简陋,但是已经是当时的最高水平了,甚至还有不少家中贫困的老百姓还在挖坑上厕所。
在秦汉时期厕所就已经有了极大的改善,甚至秦汉时期的厕所已经有了现代蹲便的雏形。
古代厕所有多“豪华”?竟成了富人的炫富工具
古代厕所有多“豪华”?竟成了富人的炫富工具2019年9月25日农历己亥年八月廿七对于穷人来说,厕所就是在地里挖个坑,解决内急问题,粪便用于还田。
但对于古代的富人来说,厕所也是一种炫富的工具。
人有三急,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不管是大便还是小便,憋得慌了上厕所,可算是第一急。
在家还好说,在外面办事,如果没有公共厕所,那可是什么笑话都会憋出来的。
今天的城市里建起了许多公共厕所,解决了人类这些疑难,那么,中国人古人们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说起来,中国的公共厕所,其实早就有三千多年历史了。
▲图为西汉梁孝王后陵墓出土的厕所,为蹲便入厕,为石质,右手边还有扶手。
厕所有多少叫法,多得不可思议在没有厕所之前,人类是在哪里方便的?这从十六世纪之前的欧洲可以看出,他们是拿起夜壶随便往大街上倒的。
而在中国,一个文明之邦,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使用完备的厕所了。
《周礼·天官》记载,“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其中的厕所被叫成“匽”。
匽即“偃”。
其实单论厕所的叫法,就多达近三十种。
如“清、溷藩、溷轩、圊、偃、屏厕、都厕、西间、西阁、舍后、更衣室、雪隐、公厕、官厕、路厕、民溷、屏、厕、圂、茅厕、茅坑、粪坑、坑厕、厕坑、厕屋、溷厕、厕溷、藩溷等,可见中国的如厕也形成了一种文化。
先秦时代的公厕什么样子,《墨子·旗帜》载,“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
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
”,其中的“民溷”就是指厕所,而“溷”字,是指猪圈旁边的厕所,所以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厕所就是与猪圈连在一起的。
这种厕所,在几十年前,中国的农村还在广泛应用。
人粪与猪粪混为肥料,在中国已流行了三千多年。
先秦时代的茅坑是很深的,近代学者尚秉和经考证认为周代时期的厕所“颇与今日之洋茅厕相类”。
可见中国古代的厕所之先进。
春秋时有一位晋景公,就是掉进厕所里淹死的,从史籍的另一个侧面说明春秋时代中国已经有了先进的厕所。
古人为何把如厕叫“出恭”?聊聊历代“厕所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古人为何把如厕叫“出恭”?聊聊历代“厕所文化”的发展与演变现实生活中,总能听到“人有三急”这句俗语。
所谓“三急” 其实指的就是,尿急、便急和屁急。
虽然听上去有一些不够文雅,但却能够真实地反映出生理需求。
当然随着人们的需求不断转变,“人有三急”也逐渐演化为,排泄与饮食等问题的代名词。
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所以在面对“三急”问题时,也都能通过现代手段完美解决。
尤其是对于住楼房的群体来说,上厕所的时候只要直接去卫生间,找到马桶就可以轻松解决尿急、便急的问题。
但是在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人们的生活也十分困苦。
所以在处理上厕所这件事情的时候,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底层贫民,基本上都站在了同一个水平线上。
那就是统一使用“蹲坑”的方式,来解决上不了台面的生理内需。
在古代人的思想意识中,如果将上厕所的行为直接说成“蹲坑”,不仅有违“礼仪”和孔孟之道,甚至还会被认为是一个比较粗俗的人。
所以很多文人雅士,就用“出恭”来代替“蹲坑”二字,不仅显得特别文雅而且也能避免尴尬。
古代的“厕所文化”发展与演变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礼仪典籍《周礼》,曾记载生活于三千多年以前的古代人,就已经用上了“公共厕所”。
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减少了随地大小便的行为,而且也让古代“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据史料记载古人还曾专门研究过“厕所”二字。
他们认为“‘厕’,言人杂在上,非一也,言至秽之处宜常修治,使洁清也。
”大概意思就是自从有了“厕所”之后,人们就可以在有遮挡的专门空间中,解决“三急”问题了。
这不仅体现出了礼仪教化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环境清新。
虽然社会不断发展与朝代频繁更迭,古代的“厕所”及“厕所文化”也在不断更新。
尤其是自周超在路边道旁设立“厕所”开始,就开启了古代中国人的“厕所文化”之旅。
1.古人对“厕所”的称呼演变先秦时期,人们管可以藏污纳垢的“厕所”叫做“圂”。
之所以会有这种晦涩难懂的称呼,皆因当时的“圂”都建设于猪圈之上。
古人对如厕的委婉说法(3篇)
第1篇一、文雅委婉语1. 便所:便所一词,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上》,意为方便的地方。
此词既文雅,又符合实际,是古人常用的委婉说法。
2. 厕:古代厕所称为“厕”,《礼记·曲礼上》云:“男女不同厕。
”此词简洁明了,为古人所常用。
3. 裕室:裕室一词,出自《汉书·谷永传》,意为宽敞的房间。
古人用此词来形容厕所,既表达了厕所的宽敞,又含蓄地表达了方便之意。
4. 豁然:豁然一词,意为宽敞明亮。
古人用此词形容厕所,既表达了厕所的明亮,又寓意方便之意。
5. 方便处:方便处一词,直接表达了厕所的功能,既简洁明了,又符合实际。
二、诗意委婉语1. 闲云野鹤:古人常以“闲云野鹤”来形容自己悠然自得的生活,而“闲云”则暗示了厕所的隐秘之处。
2. 空谷幽兰:空谷幽兰一词,出自《诗经·卫风·淇奥》,意为在幽静山谷中盛开的兰花。
古人用此词来形容厕所,既寓意了厕所的清幽,又体现了诗意之美。
3. 竹林清泉:竹林清泉一词,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意为竹林中的清澈泉水。
古人用此词形容厕所,既表达了厕所的清幽,又寓意了方便之意。
4. 空谷幽兰:空谷幽兰一词,出自《诗经·卫风·淇奥》,意为在幽静山谷中盛开的兰花。
古人用此词来形容厕所,既寓意了厕所的清幽,又体现了诗意之美。
5. 竹影摇曳:竹影摇曳一词,出自《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意为竹林中的影子摇曳生姿。
古人用此词形容厕所,既表达了厕所的清幽,又寓意了方便之意。
三、幽默诙谐语1. 洗手间:洗手间一词,虽然现代常用,但在古代,古人用此词来形容厕所,既幽默诙谐,又表达了方便之意。
2. 大号:大号一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意为大的号角。
古人用此词来形容厕所,既幽默诙谐,又寓意了方便之意。
3. 小解:小解一词,意为解手,即方便。
古人用此词形容厕所,既幽默诙谐,又表达了方便之意。
4. 拉尿:拉尿一词,直接表达了如厕的行为,既幽默诙谐,又符合实际。
古人上厕所是用什么擦屁股的?
古人上厕所是用什么擦屁股的?这个问题或许听起来有些低俗,但却是一个有趣且充满历史意义的话题。
在古代,人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许多日常用品都不像现在这样方便。
那么,当古人上完厕所后,他们用什么来擦屁股呢?我们需要了解古代的厕所是什么样子的。
在中国古代,大部分人都是在户外便溺。
厕所的设施也非常简陋,通常是一个简单的坑洞或者是一个木桶。
在这种情况下,古人是如何擦屁股的呢?据历史记载,最早的擦屁股工具是石头、树叶、草等自然物品。
在古代,这些东西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这些东西并不方便,使用起来也不太卫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寻找更加方便、卫生的擦屁股工具。
在中国古代,最早的卫生纸是由丝绸制成的。
丝绸是中国古代的特产之一,非常珍贵。
只有富人才能够使用丝绸来擦屁股。
对于普通人来说,他们只能使用一些比较粗糙的材料,比如麻绳、棉花等等。
这些材料虽然不如丝绸舒适,但却比石头、树叶等自然物品要好得多。
在古代的其他国家,人们也使用过各种各样的擦屁股工具。
比如,古埃及人使用的是棉质纸张,古罗马人使用的是海绵。
这些工具虽然在当时看来非常先进,但与现代的卫生纸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卫生纸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现代,卫生纸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
不仅如此,人们还不断地研发新的卫生纸,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比如,有些人喜欢使用湿纸巾来擦屁股,因为它更加柔软、舒适。
还有些人喜欢使用竹浆纸,因为它更加环保、健康。
古人上厕所是用什么擦屁股的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有些低俗,但却是一个有趣且充满历史意义的话题。
通过了解古代的生活条件和卫生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我们也可以更加珍视现代的卫生纸,将其视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
古人上厕所是用什么擦屁股的?这个问题虽然看起来有些低俗,但却是一个有趣且充满历史意义的话题。
在中国古代,最早的擦屁股工具是石头、树叶、草等自然物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寻找更加方便、卫生的擦屁股工具。
古代上厕所别称
古代上厕所别称在古代啊,这上厕所可有不少有趣的别称呢。
你要是不知道啊,就像错过了一场古人生活里的小秘密聚会一样。
就说“如厕”吧,这可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说法。
这个词听起来就很文雅,好像把一件有点不太雅观的事儿,变得文绉绉的。
你想啊,这古人说话做事都讲究个礼数,上厕所这么私密的事儿,也不能太直白不是?就像咱们现在有时候也会把一些直白的话,用更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
比如说“我去方便一下”,这方便就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和古人的“如厕”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还有“出恭”这个词,这可就更有故事了。
据说在古代的科举考试的时候啊,考场里都设有“出恭入敬”牌。
考生要是想上厕所了,就得先领这个牌子才能出去。
时间长了,这“出恭”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了。
这就好比咱们现在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有一些专门的规矩或者说法,大家都遵守着,慢慢就变成了一种习惯用语。
这“出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严肃又有点好玩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很正式的游戏里,给一个动作取了个独特的名字。
再说说“更衣”,这也是指代上厕所呢。
为啥会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在古代啊,上厕所之后往往需要更换衣服,特别是那些达官贵人,穿着长袍大袖的,万一不小心弄脏了衣服,那可不得换嘛。
这就像咱们现在,如果不小心把衣服弄脏了,也得赶紧换下来清洗一样。
只不过咱们现在可没有把换衣服和上厕所直接联系起来,但是古人就这么直接地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形成了这么一个有趣的别称。
这也能看出来古人的生活习惯和我们现在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那“解手”呢,这个说法也很常见。
有一种说法是在古代的移民过程中,人们的手都是被绑着的,要上厕所就得解开手,于是“解手”就慢慢成了上厕所的说法。
这就像一个特殊的历史印记,深深地刻在了这个词语里。
就好像我们看到一些老物件,就能想起背后的故事一样,“解手”这个词一出现,就仿佛能看到古人在移民途中的那种无奈又必须要解决生理需求的场景。
你要是在看古代的书籍或者电视剧的时候,看到这些词啊,可别不知道是啥意思。
如厕也要“精致”?古代厕所变迁史背后,是对美好生活的“讲究”
如厕也要“精致”?古代厕所变迁史背后,是对美好生活的“讲究”古代社会厕所是一个相当神奇的区域,由于它脏兮兮、臭烘烘的功能,很多人其实并不愿意提起这个场所,然而我们装修时却又会对这里格外上心,生怕它不够“坚强”。
如果说我们已经对厕所相当宽容,甚至对马桶等用品的研究也层出不穷,那么对于古人而言,这个一点也不风雅的“五谷轮回之所”就真的是既重要又尴尬的地方了。
在古代的文献中,对卫生情况的记载和卫生用品的记录都是最少的,但就在这只言片语的文字里我们也不难发现古人的生活并不是餐风饮露的神仙日子,也有吃喝拉撒的需求,而且由于没有有效的清洁方法,很多城市都被人和动物的排泄物搞得叫苦不迭。
当然,这些痛苦大多是平民的困扰,贵族和富豪们的精致可是连如厕这方面都包含的。
厕所是古人不愿提起却不能放弃的一环,如厕工具也在逐渐变得越来越“先进”1.厕所自古至今一直在改变我们最早对厕所的记载来自《礼仪·既夕礼》中,但最早发现的厕所遗址却在五千多年前西安的一处半坡村遗址里,当时的厕所就已经是“坑厕”了,只是相当简陋,人们在地上挖个坑,方便过后就地掩埋,这种方式似乎学自一些动物的生活习惯,却既安全又干净,因此这种方式一直到商周还在沿用。
坑厕到了先秦时期,人们为了避免每次掩埋的麻烦,将厕所直接盖在了猪圈上,人们的排泄物被猪当做食物,也解决了掩埋、处理垃圾的双重麻烦,也是相当聪明的,因此这时候的厕所就被古人直接称作“圂(hùn)”,就是猪圈的意思。
到了汉朝以后,也许是在用帽子当厕所小解的流氓皇帝刘邦的启发下,人们发现了便壶和马桶的好处,从此以后才有了我们看到的小解专用壶以及马桶的身影。
2.马桶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马桶要叫马桶?其实最初的马桶被称为“虎子”,从马桶最早开始用的时间来推算,可靠一点的说法是汉朝著名的飞将军李广与朋友一同去冥山之北打马狩猎,忽然在前方发现了一头卧虎,李广当机立断飞出一箭射死了老虎,之后用它的头骨制成了枕头,而卧虎的形状则被当做便壶的形状来使用了。
汉代时厕所已分男女水冲式座厕设计人性化(图)
汉代时厕所已分男女水冲式座厕设计人性化(图)西汉末年分男女的绿釉陶厕(汉中博物馆藏品)近日,北京修订的新公厕标准,拟将北京的男女厕位比例,从现有的1:1改为1:2。
在中国厕所史上,古代也非常重视公共厕所的建设。
公厕何时分出男厕女厕的呢?1.早期公厕多建在道路旁不必讳言,厕所与食堂一样,是人们每天都要去的地方。
学术界有种观点认为,最先出现的是公厕,又叫官厕。
中国最早的公厕,是建于道路旁边的“路厕”。
《周礼·天官》记载:“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
”意思是宫人专门负责给周王打扫房间卫生,建厕所,清除不洁之物,消除臭气。
所谓“匽”,就是厕所,又称“偃”。
东汉学者郑玄把“匽”解释为路厕,清代学者王念孙则认为“井匽”是隐蔽的厕所。
先秦的公厕已有选址和建筑标准。
《墨子·旗帜》中称:“于道之外为屏,三十步而为之圜,高丈。
为民溷,垣高十二尺以上。
”所谓“屏”,就是围墙作厕;“溷”则是古人对厕所的另一种叫法。
围墙周长“三十步”,越过了40米;高一丈,超过了2.3米。
这是军人使用的厕所,如果是民厕,围墙则高达一丈二,越过了2.7米。
这么高的围墙,想偷窥是很困难的。
2.汉代已有水冲式座厕从史料看,周代的厕所已设有漏井,秽物可自然落下池内,近代学者尚秉和就此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厕溷》中认为其“颇与今日之洋茅厕相类”。
现代考古已发现了不少古代厕所。
在河南商丘芒砀山梁孝王刘武墓中,便发现了一处卫生间,内有完整的石质座便器,可以用水冲洗。
此厕距今2000多年,被认为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冲式厕所。
2009年,笔者曾前往考察梁孝王墓,看到座便器的正后方墙上,还凿出了一条冲厕的水管,蹲位旁边有石质扶手,设计相当人性化。
后来,在满城陵山中山王墓、徐州狮子山、驼篮山楚王墓等已发掘的汉墓中,笔者均看到了“厕所”,厕所旁边往往还有配套的“浴室”,显示出古人科学的卫生观念。
梁孝王墓的厕所,属于有钱人家的高档厕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厕所”名义及其文化内涵年级:2009级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姓名:闫婷婷学号:2009020427摘要:中国古代“厕所”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不同时期表示“厕所”的名称不同,词是社会的产物,词义具有客观性和社会性,通过对其命名由来或语词理据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中所包含的如避讳、审美文化、男尊女卑、天人合一等社会制度和思想。
关键词:厕所名称;语词理据;文化内涵上厕所是人生必做之事,常做之事。
古人云:“人有三急,如厕第一”,可见厕所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但自古至今,厕所在国人眼中似乎是个污秽不堪的地方,多不愿提及。
然而,透过中国古代厕所诸名称及其意义,可以窥见这一事物所折射出的历史文化状况,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一、厕所的起源及其名称的演变供人大小便的地方即厕所。
据考古发现,厕所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
确切地说,最早是在5000年前的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遗址中发现的。
考古发现的厕所只是一个土坑,极其简陋。
从西周至春秋,这种状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
如《左传.成公十年》中:“晋侯将食,张﹙胀﹚,如厕,陷而卒。
”意为:公元前581年6月,晋景公准备品尝新麦时,突然觉得肚子发胀,去厕所,不慎掉进粪坑而死。
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殉难于厕所的君主。
由此也暴露了先秦时期宫厕的简陋,民厕便更不用形容了。
后代皇帝为避此厄运,宫厕条件逐渐得到改善。
通过对传世文献的考察,厕所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称谓,有不同的理据由来。
先秦时期的厕所名称繁多,大略地说就有圂、溷、清、圊、偃、屏、厕等。
“圂”,《说文.口部》:“圂,厕也。
”段玉裁注:“人厕或曰圂,俗作溷。
”《南史.范缜传》:“﹙花﹚自关篱墙落粪溷之中。
”古代农家的茅房称“溷”即人厕曰“溷”。
“圂”在古代原指“猪圈”。
《玉篇.口部》:“圂,豕所居也。
”,人的茅坑筑在猪圈上面,人猪粪同供肥料,故名“溷”,溷也就是“混”的意思。
春秋时期及以前,既是是高官贵人的厕所也是设在猪圈内的,只是雅称为“溷轩”。
“圊”,《广雅.释宫》:“圊,厕也。
”道世《法苑珠林》卷四十五《兴福篇》:“于四门各作圊厕,给人便利。
”“清”是“圊”的古字,《说文.广部》:“厕,清也。
厕所浊秽,所以“宜常修治使洁清”。
“偃”,《庄子.庚桑楚》:“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
”晋郭象注:“偃谓屏厕。
”“屏”同“偃”亦为“厕所”义,《急救篇》将其与“厕,清,偃等”并为一列词。
“厕”名产生也甚早,如《左传.成公十年》中:“晋侯将食,张﹙胀﹚,如厕,陷而卒。
”《史记.八十乐毅报燕惠王》:“先王过举,厕之宾客之中,立之群臣之上不谋父兄,以为亚卿》和《史记.项羽本纪》:“沛公起如厕。
”可见古代“厕”的使用频率比较高。
汉代,高祖刘邦在朝堂上拿儒冠当溺具,后世的皇帝或许受到刘邦用大臣帽子撒尿的启发,多半不再上厕所,而是使用用便壶、便器解决问题。
便壶、便器便充当了厕所的职能,这里仍将其作为“厕所”名称考察其由来。
《西京杂记》中记载,汉代宫廷用玉制成“虎子”,供皇帝随时方便。
相传西汉时“飞将军”李广射死卧虎,让人铸成虎形的铜质溺具,供皇帝小便时使用,表示对猛虎的蔑视,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来。
后来,唐朝皇帝因其先人有个叫“李虎”的,便改叫为“兽子”或“马子”,再往后就俗称为“马桶”或“尿盆”了。
唐代,“厕所”就被称为“更衣室”,宋代称为“雪隐”,明朝时《西游记》中戏称为“五谷轮回之所”,清代称为“宫厕”。
以上雅称多为宫廷或皇族、官僚所用,民间多称之为茅厕、毛司、茅房、茅坑等。
二、厕所中的古代文化⑴厕所中避讳的使用避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与人交际时使用的特殊表达方式。
人们对不洁之物的避讳称为厌恶避讳。
厌恶避讳其心理机制同原始禁忌密切相关。
原始禁忌源于对不洁物的悸动和排斥,在原始思维里,对不欲之事往往通过漠视的方式去化解从而避免受到伤害。
厌恶避讳也是想通过避免谈及所厌恶的事或人,而达到避免伤害的目的。
古代厕所异常的简陋,更有皇帝跌入其中而亡的事情。
不论皇帝、贵族、贫民难免对入厕之事产生厌恶和惧怕。
周广业的《经史避名汇考》卷四十六:“元时进贺表文触忌讳者著之典章,使人不犯,凡一百六十七字:极、尽、归、……偃、扑……。
”“偃”位列其中,成为著章者应避讳之字。
作为“脏”、“浊秽”代名词的厕所,在崇尚高洁、美、雅的中国文化中,必然会成为交谈时的禁忌,这里厌恶避讳主要体现在人们上厕所时的用语上。
古人上厕所通俗称为“如厕”。
上文中多次出现,不多做说明。
汉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权﹙孙权﹚起更衣,”即指孙权上厕所,文人不喜欢直接说,用“更衣”讳饰。
“更衣”主要是指有钱人家上厕所要换衣服。
这种习俗一直沿袭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如南朝首富石崇家的厕所富丽堂皇,每次他去厕所,都有婢女备好新衣服在门口等候。
当然,贫苦人家是不具备“更衣”的条件的。
明代,国子监制定了一种“出恭入敬“牌,供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外出方便时使用。
学生要方便,须先取出“出恭”牌一面,所以上厕所便叫做“出恭”,此名一直沿袭到民国年间。
旧时的称谓中流传至今要数“解手”一词。
据历史考据,明朝皇帝朱棣即位后,实行移民垦田政策发展农业。
朝廷下令山西农民迁往河北、山东等地。
为了防止农民在途中逃走,官兵们便把他们反绑起来,用长绳串在一起。
路上有人需要大小便,就要喊官兵把捆着的手解开,使之能“方便”,因此“解手”就引申出“大小便”之意。
此外还有“登东”(因厕所也称为“东池”,所以上厕所称为“登东”),净手等称呼。
虽然实质没有变化,但优雅的称呼至少稍微满足了人们在精神的享受,也使“去拉屎”、“去撒尿”成了文雅之事。
反映了古人忌秽的心理特征和讲究清洁、高雅的生活习惯。
⑵厕所中看审美文化古典美学家黑格尔说:“对于人类而言,越是耳熟能详,司空见惯的事物,人们越是把握不住它的真实意义,‘美’就是如此。
”厕所无处不在,人人皆用,厕所中的“美”主要为惜时观念和对神的信仰所表现出来。
1、惜时观念珍惜时间是中国审美文化的一种时间观。
古人有“盛时不再来,一日难再晨”的感叹,又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伤,珍惜时间如同珍惜生命。
古代厕所往往成为人们读书惜时的“圣地”。
老子曾言:道乃“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弟子问:“道在哪里?”老子答曰:“道在便溺之中。
”左思著成《三都赋》也在厕上。
《晋书.左思传》记载:“(左思)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笔纸,遇到一句,即便疏之。
”这里“藩溷”即厕所,左思写《三都赋》是在门、庭、厕所都放上笔和纸,一有所得便写下来。
宋代诗人欧阳修称自己读书构思,是在“三上”:“枕上、马上、厕上”,想必醉翁先生的不少锦词丽句、名文佳篇都诞生于厕所之上。
左思著成《三都赋》也在厕上。
这种惜时传统一直被沿袭继承,现代人也往往读书思考于厕上。
2、对神的信仰中国古代有信仰神的习俗,人们习惯对待任何事物时都为其寻找一个精神领袖,对人们进行庇护。
在民间,有灶神、门神,财神等,当然也会有“厕神”,古人多人猪为厕神(因为古代厕所多建筑于猪圈内),也有以人为厕神的。
据说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是厕神。
刘邦生前想立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为太子,遭吕后嫉恨,后惨遭吕后毒手,将其手足砍断,挖眼熏耳,用药毒哑,置于厕所中,称为“人彘”。
被后人传为厕神。
吕后此后多次在梦中遇见戚姬,后因恐惧而一病不起。
另一位在《异苑》《荆楚岁时记》等书中记载的厕神是紫姑。
紫姑,唐朝人,姓何名媚,字丽卿,貌美如花。
山西刺史李景害死她丈夫并纳她为妾,因李夫人嫉妒其美貌,便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时,趁其如厕时将她害死。
何媚死后冤魂不散,哭闹不止,天帝同情她,封她为厕神。
古代民间就有正月十五祭祀厕神、求其占卜蚕桑和众事的习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记载。
⑶厕所中看男尊女卑思想自从人类社会进入父权统治时期以后,妇女便痛失了原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在三纲五常的禁锢下,失去了与男性平等相处的权利,成为男子的附属品。
男性凌驾于女性之上,不仅对妇女提出了“三纲五常”、“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要求,还视女性为玩物,生命如草芥。
这种男尊女卑意识深深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中,无处不在,影响至今。
我们也可以从厕所中窥探出一二。
《史记.酷吏列传.郅都传》曾记载:(郅都)尝从入上林,如厕,野彘卒入厕。
上目都,都不行。
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忘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
这则故事虽然有其不合理之处,但因其记载于《史记》之中,也颇有参考价值。
皇帝不能去救人,大臣随从不能救吗?任凭野彘追逐贵妃,置若罔闻。
连皇帝的妃子地位都如此低下,生命如此低贱,更何况贫民女子。
可见,中国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真是深入骨髓,令人咋舌,不禁感慨古代女子命运竟如此悲惨。
⑷厕所中看天人合一思想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中国的“天”,不同于西方的“上帝”,而是指自然界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因此,“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人合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孟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因人成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取乎自然,与自然相通相依,协调一致,和谐共处。
中国古代厕所的建筑管理和粪便的利用更好的印证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古代就有公厕,称为“官厕”,供路人方便使用,这样既可以避免随地大小便造成污染环境,还能够收集粪肥。
唐宋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经营“粪业”的人,宋代东京城内就已经有了专门的清洁工人。
不论官厕还是民厕,都会定期出清,用于农田施肥。
古代人少地多,人粪肥力优于畜粪,所以历史上的农民都有进城收购人粪的传统,这样既解决了城市粪便的处理问题和环境问题,又使粪肥还乡,有效的利用了粪肥资源,并保护了自然环境。
总之,通过对厕所名称及其语词理据的考究,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更好了解古代的文化,可谓“与其细微处见真知”,对研究古代文化现象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1]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4[2]贾文忠.汉代陶厕猪圈,古今农业,1996[3]王作新.中国古代文化语词类谭.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4]毛天哲.“厕所文化考”.豆丁网[5]王新华.避讳研究.齐鲁书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