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章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解析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第二十一章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主要内容1. 脊索动物起源的学说和主要论据。
2. 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原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联系。
3. 圆口纲动物与化石动物有一定新缘关系。
4. 有人认为棘鱼类接近软骨鱼类,也有人认为它接近硬骨鱼类,各自的根据是什么?5. 最早的两栖类化石鱼头螈有哪些相似于总鳍鱼的特征和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6. 两栖纲的起源,较普遍的看法是→鱼头螈→两栖纲。
7. 经典观点认为爬行动物是从石炭纪的类两栖动物演化来的。
8. 鸟类的起源:槽齿类----→原鸟→始祖鸟→现代鸟类。
9. 杯龙类(石炭纪)→盘龙类→兽孔类→→哺乳类。
10. 概念:适应辐射。
第一节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一、原索动物的起源进化(一)脊索动物起源学说1. 环节动物说(annelid theory)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环节动物。
论据:①具有两侧对称的体制,身体分节;②具有发达的真体腔,排泄器官按节排列;③闭管式循环系统;④若将环节动物倒置,神经索就位于身体背面,心脏与血流方向与脊索动物一致。
但不能解释:①将环节动物倒置后,口在身体背侧,脑在腹侧;②环节动物无脊索、鳃裂;③环节动物的胚胎发育与尾索动物的差异太大。
2. 棘皮动物说echinoderm theory认为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有共同的祖先。
论据:①半索动物成体与脊索动物近似,而胚胎发育和幼体形态与棘皮动物相似;②半索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有明显的共同点,均具有肌酸。
因此,主张三类动物有共同祖先。
3.脊索动物幼体进化假说由英国生物学家加斯坦(Garstang)于1928年提出。
认为脊索动物祖先具鳃裂,滤食性、底栖固着生活。
随后出现了“蝌蚪幼体”阶段,这种幼体具脊索、背神经管、肛后尾,自由游泳生活,具幼体性熟现象。
在早期生命活动周期中营固着生活的成体阶段被淘汰。
论据:现代尾索动物尾海鞘纲生命周期中有失去固着阶段的现象。
(二)半索动物、原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联系羽鳃纲是尾索动物祖先的模型。
第二十一章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附一、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六、哺乳类的起源和演化
• 哺乳动物起源于距今2.3亿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原始的古 爬行动物杯龙类。在石炭纪末期,由其发展出一支似 哺乳类的兽形爬行类,即盘龙类。由它进化出一支较进
步的兽孔类,兽孔类后裔中的一支称兽齿类(被认 为是哺乳类的祖先)。
• 这些动物属于合颞窝类型。它的基本特征都与哺乳类相似, 但下颌除齿骨外,还有其它骨片,所以还属爬行类。 • 最早的兽齿类化石发现于南非三叠纪地层的犬颌兽。我 国云南禄丰的卞氏兽发现于晚三叠纪地层。 • 中生代白垩纪出现了有袋类和早期的有胎盘类,白垩纪末 期(6500万年),古爬行动物逐渐灭绝,哺乳动物兴起并 一直进入新生代。 • 最早的哺乳动物是小型食虫类,从这一主干向各种生态环 境辐射发展,形成了单孔类、有袋类和真兽类。
• 我国近年发现大量早白垩纪具齿鸟类化石,如辽阳中国鸟;玉门甘 肃鸟;辽阳华夏鸟;2002.7中央台报道我国发现热河鸟化石。鸟类 在白垩纪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有牙齿,新生代则与现代鸟类无 明显差别。 • 鸟类起源的两种假说:树栖起源说;奔跑起源说
除始祖鸟外,考古学家查特基(S.Chatterjee)于 1986年从1983年采到的标本中发现了二件原始鸟类的标本, 这2个标本均采自美国得克萨斯的加扎(Garza)县的晚三 叠纪(距今约 2.25亿年前)地层的泥岩中,定名为原鸟 (有人译为新鸟)原鸟大小似鸡,大的个体约长60cm, 似始祖鸟,小的个体长约30cm。
附一、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二、圆口纲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 最早的圆口纲动物化石(也就是脊椎动 物的化石)是
甲胄鱼(距今约5亿年
前的古生代奥陶纪);
• 甲胄鱼是适应于向底栖生活发展的一支, 而圆口类是适应于寄生或半寄生生活的 一支;这两类不一定有直接的亲缘关系, 可能来自共同的无颌类祖先。 • 根据甲胄鱼生活于淡水中,推断脊椎动 物起源于淡水。
普通动物学-简答题整理
五、简答(26分)1.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7分)(1)体披骨质鳞片或骨板,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1分)(2)具真正的牙齿。
具次生颚,内鼻孔后移,口腔与鼻腔分开;(1分)(3)胸椎、肋骨与胸骨形成胸廓,可保护内脏和加强呼吸作用;(1分)(4)大、小肠交界处开始出现盲肠,可消化纤维;(1分)(5)具有羊膜动物式的排泄器官后肾;(1分)(6)大脑明显分为两半球,纹状体,表层出现神经细胞集中的新脑皮;(1分)(7)完全脱离水的束缚,在陆地繁殖,体内受精。
(1分)2.两栖类对陆生的初步适应和不完善性?(6分)(1)陆生的初步适应:基本解决了在陆地运动(1分)、呼吸空气(1分),同时发展了适于陆生的感官和神经系统(1分)。
(2)不完善性:肺呼吸的功能不够强,尚需皮肤呼吸和鳃呼吸加以辅助(1分);皮肤裸露,保持体内水分的问题没有解决(1分);不能在陆地上繁殖,卵受精、卵发育、幼体发育均在水中进行(1分)。
3.举例说明鸟类是如何完成双重呼吸的。
(8分)(1)肺:一个由各级支气管形成的彼此吻合的密网状管道系统。
当气管进入胸腔后分为左、右支气管,即初级支气管,然后再分支为次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三级支气管再分支出许多微支气管。
(2分)(2)气囊:鸟类特有。
是呼吸的辅助系统,由单层上皮细胞膜围成,无气体交换功能,共4对半,位于体壁与内脏之间。
(1分)后气囊:腹气囊一对和后胸气囊一对(1分)前气囊:锁间气囊一个、颈气囊一对、前胸气囊一对(1分)(3)“dpv”系统、单向流、双重呼吸概念(3分)4.学习行为及其类型?(5分)(1)学习行为是动物由经验得来的发生适应性改变的行为。
(2分)(2)主要类型:习惯化、经典的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模仿、印记学习、推理学习。
(3分)六、简述(25分)1、你对鱼的鳞、鳍、尾有何知识?(10分)要点:(1)具几种鳞、特点、鳞式;(3分)(2)几种鳍、功能、鳍式;(4分)(3)几种尾、形状功能。
脊索动物的演化
头索动物 ---- 文昌鱼
定义:终生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 裂等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 分布:遍及热带和温带的浅海海域。
头索动物:因脊索终生保留,且延伸至背 神经管的前方而得名。 无头类:头索动物缺乏真正的头和脑。
(一)外形和生活方式: 外形:半透明、两端尖的鱼形动物;无偶鳍;前端腹面 有漏斗状的口笠,边缘有40条触须,其内的空腔为前庭。
鱼纲的主要特征
鱼类比圆口类更为进步的机能结构,主要表现在: 1、出现了上、下颌。与无颌类相比称为有颌类。 2、有鳍条支持的鳍作为运动器官。 3、脊柱代替了脊索。 4、血液循环是单循环。与鳃呼吸相联系,鱼类心脏只 有一心房一心室。 5、脑与感觉器官更为发达,脑分为明显的五部分。
鱼类适应于水生生活的特征
二、次要特征
1.心脏位于消化道腹面,闭管式循环。
2.肛后尾
另外:三胚层,后口,两侧对称等
尾索动物——柄海鞘
为沿海污损生物的重要指示物种 (一)外形:成体长椭圆形 生活方式:幼体自由生活;
成体固着、聚生。
(二)内部构造 1.体壁:外套膜与被囊 2.消化与呼吸:咽:宽大,占体大半 咽壁有许多鳃裂,完成呼吸作用 背板和内柱 入水孔和出水孔
5.血液循环: 闭管式循环 没有心脏,具搏动能力的腹大动脉, 故称狭心动物。 血液无色,无红细胞。
6.排泄器官: 由90~100对位于咽壁背方两 侧的肾管组成。 7.神经:神经管几乎无脑和脊 髓的分化 感觉器官:色素点(眼点),无视觉作用 脑眼:神经管两侧的黑色小点 8.生殖:雌雄异体,生殖腺约26对,按节排列, 不具生殖管道。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湿度 2.温度 3.O2含量 4.比重 5.环境
动物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脊索的名词解释动物学
脊索的名词解释动物学在动物学中,脊索(notochord)是指一种特殊的解剖结构,存在于脊椎动物的胚胎阶段,并成为形成脊柱的基础。
脊索是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主要区别之一,它在进化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对脊索的起源、结构和功能进行探讨,以及脊索在动物进化中的重要意义。
1. 脊索的起源脊索起源于早期脊索动物,是距今约五亿年前发生在海洋中的一次重要进化事件。
在早期的脊索动物中,脊索是一条柔软而弹性的管状结构,有助于维持身体的形状和支撑内部器官。
随着时间的推移,脊索经历了进化和分化,最终演化成为现代脊椎动物身体结构的基础。
2. 脊索的结构脊索是一条位于神经管背侧的背中线结构,它由一系列细胞沿着胚胎纵轴排列而成。
脊索由外胚层细胞发育而来,同时也与内胚层和中胚层的细胞相互作用。
它通常呈圆柱形,由一层外形成上皮细胞外部的非细胞基质分泌而成,这种分泌物主要是胶原蛋白。
3. 脊索的功能脊索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脊索起着身体轴向发育的指导作用。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脊索通过和其他发育结构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后续身体的左右对称性和结构分化。
其次,脊索在支持体形、运动和保护脊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它作为一条柔软的结构,可以为身体提供稳定的支撑,并允许运动的发生。
同时,脊索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支撑脊髓,为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提供条件。
4. 脊索在动物进化中的意义脊索的出现和演化是动物界进化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脊索的出现使得动物重新定位自己在进化树上的位置,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生物类群——脊索动物。
脊柱的形成以及其他与脊索相关的变化,使得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更大的适应性和生存优势。
例如,脊柱的存在为动物提供了更好的运动能力和保护内脏器官的能力,使得动物能够在各种环境和生态位中生存和繁衍。
此外,在脊索动物的进化中,脊柱的出现也为神经系统的演化提供了条件。
脊索在神经系统的分布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组织支持和引导作用,为神经元的分化和连接提供基础。
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
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脊椎动物,又称脊索动物,是指体内有一个脊索和脊柱的动物。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它们具有坚硬的脊椎和神经系统,能够进行更复杂的动作和行为。
但脊椎动物的起源与演化仍存在很多的疑问和争议。
起源的谜团脊椎动物的起源一直是古生物学领域的难题。
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最早的脊椎动物,但是由于化石记录的不完整,我们对于脊椎动物的起源仍存在很多疑问和不确定性。
不过,一些最新的研究表明,脊椎动物的起源可能要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
最早的脊椎动物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脊椎动物的最早化石记录。
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可追溯到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
这些化石来自于一些海底生物群落,在这些化石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具有脊椎的生物,如海燕尾鱼、寡肋鱼和东方蟾鱼等。
但是,一些最新的研究表明,脊椎动物的起源可能要比这些化石记录的时间更早。
据科学家们的推断,最早的脊椎动物可能要追溯到六亿五千万年前的早寒武世,而这些生物可能是柔软的、无骨的或半硬骨的动物。
演化的历程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非常复杂,其中涉及到很多的生态和环境因素。
在过去的几百万年中,脊椎动物经历了许多的变革和进化,它们从最初的鳗鱼和石首鱼逐渐演化成了现代的哺乳动物和鸟类。
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体形和行为的改变。
在早期,脊椎动物主要生活在水中,它们的体型比较长扁,拥有一些适应水环境的特征,如侧线系统和鳃呼吸。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脊椎动物逐渐进化出了四肢和肺,开始在陆地上生活。
这些动物不再需要通过鳃呼吸来获得氧气,并且发展出了更多适应陆地环境的特征。
同时,它们的智力和行为也逐渐得到了提高,它们开始发展出了社会行为和复杂的思维能力。
结语脊椎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需要我们综合考虑很多的因素,如环境、生态、遗传和进化等。
虽然我们目前对于脊椎动物的研究还存在很多未知和不确定性,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化石记录的不断完善,相信我们对于脊椎动物的了解会越来越深入和全面。
第二十一章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第二十一章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第一节脊索动物的起源与演化一、原索动物的起源进化1.“环节动物说”,少有说服力。
2.“棘皮动物说”,认为脊索动物育棘皮动物有共同的祖先。
3. 脊索动物假想的原始祖先,一般公认的最好的解释是由英国科学家加斯坦1928年提出的脊索动物幼体进化假说。
……尾海鞘纲动物可作为幼体性成熟的实例。
4.文昌鱼虽然具有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但一般学者认为文昌鱼不能代表脊椎动物的祖先。
沙隐虫可作为联系原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代表。
……二、圆口纲的起源和演化1.距今5.25亿年前的古生代早期的甲胄鱼,是现在已经发现的最早的脊椎动物的化石。
2.脊椎动物起源于淡水的说法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三、鱼类的起源和演化1.一般认为颌的出现和最早的鱼类的进化可以追溯到奥陶纪。
2.第583页,图21-6,鱼类演化系统树,也是假说,有些学者有不同的意见3.有人认为软骨鱼、盾皮鱼和棘鱼类有共同的祖先。
软骨鱼在很早就分为二大线系,即全头类和鲨鳐类。
软骨鱼在进化中相当保守,变化不大。
4.硬骨鱼的3大类群似乎是在距今4.5-4.25亿年间从具颌和偶鳍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1)肺鱼类是一群种类不多的特化淡水鱼。
(2)古总鳍鱼类具有内鼻孔、能作肺用的鳔和能上陆地运动的肉叶状偶鳍……(3)辐鳍鱼类由泥盆纪进化至今大致经历了3个相互继承的阶段……5.四亿年前的泥盆纪世界各地海陆分布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自然选择,产生了2种适应方式使得鱼类保存下来。
一是由陆地淡水水域迁居海中;二是体内长出能呼吸空气的肺脏。
……四、两栖类的起源和演化1。
两栖类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3.5-4亿年前的泥盆纪。
但两栖类究竟起源于哪类动物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
2。
最早的两栖类化石是鱼头螈(或称鱼石螈),生活在距今3.45亿年前的格陵兰地区。
3。
就已有资料,较普遍的看法是鱼头螈分支进化出来的古生代两栖类,可统称为坚头类,在石炭纪和二叠纪适应辐射出迷齿类和壳椎类。
脊索动物发展史
脊索动物的发展—2014年大一下期脊索动物学实验报告总结摘要:脊索动物无疑是从无脊推动物进化来的。
在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是古代的鱼类,并逐渐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古两栖类又进化为爬行类,某些爬行类又进化为原始的鸟类和哺乳类.所以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
本文是以实验课上完成从鱼类到两栖类及鸟类与哺乳类动物的解剖实验为基础,论述关于脊椎动物历史过程的综述、概括和发展的主要趋势、方式以及某些基本规律。
关键字:脊索动物两栖类鱼类哺乳类脊索动物门,它构造进步、种类繁多,各大类间的进化关系比较清楚,且最后进化出我们人类自己,因而被人们所重视,并乐于了解它们的进化历程。
脊椎动物分类:圆口纲:无颌,又称无颌类;无成对附肢。
脊索终生存在,并出现雏形脊椎骨。
鱼纲:又分为软骨鱼亚纲硬骨鱼亚纲和辐鳍鱼亚纲前者出现上下颌,体被盾鳞,出现成对的鳍,鳃裂直接开口于体外;后者骨骼一般为硬骨,体被硬鳞、圆鳞或栉鳞,鳃裂不直接开口于体表。
两栖纲:由水上陆的过渡种类,幼体鱼形,以鳃呼吸,成体出现5指(趾)型四肢,皮肤裸露,以肺和皮肤呼吸。
与其他更高等脊椎动物共称为四足类。
爬行纲:完全陆生。
皮肤干燥,被以角质鳞、角龟质骨片或骨板。
肺呼吸。
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与鸟类、哺乳类共称为羊膜类。
其他各纲脊椎动物称为无羊膜动物。
鸟纲:全身被羽,前肢变为翼,适应空中飞翔生活。
血液循环为完全双循环,恒温,卵生。
哺乳纲:体外被毛,恒温,胎生(单孔类除外),哺乳(具乳腺)。
目前比较占优势的一种说法认为棘皮动物可能是脊索动物的祖先,因为某些棘皮动物幼虫的构造和某些原始脊索动物幼虫的很相似。
可惜的是我们迄今还不知道最早的脊索动物是怎样的。
因为它们是比较细小、简单的动物,不大可能在化石中被保存下来。
不过,我们可以想像,它们可能近似于现生的脊索动物文昌鱼。
文昌鱼虽还没有真正的头和脑子,但已具有脊索。
脊索的背侧是神经管,腹侧是消化管。
《L脊索动物门》课件
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 具有鳞片和四肢,可以在 陆地上爬行或行走。
哺乳动物适应多种生活环 境,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 、灵活的身体和复杂的感 官器官等特征。
鸟类适应飞行生活,具有 轻质的骨骼、强壮的胸肌 和羽毛等特征。
04
脊索动物门与人类的关系
《脊索动物门》PPT课件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 脊索动物门简介 • 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类群 • 脊索动物门的演化历程 • 脊索动物门与人类的关系
目录
CONTENTS
01
脊索动物门简介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生活。
药用价值
一些脊索动物,如海马、海龙等 ,在传统中药中有广泛应用,对 人类健康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人类对脊索动物的利用与保护
资源开发与利用
人类在渔业、狩猎、毛皮贸易等 方面利用脊索动物资源,但过度
开发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保护区的建立
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的脊索动物, 人们建立了各种自然保护区,限制 人类活动,为它们提供安全的生存 环境。
法律法规制定
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人类 对脊索动物资源的利用行为,促进 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分布
脊索动物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 、陆地等环境中,其中海洋是脊 索动物最主要的栖息地,从浅海 到深海都有分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研究意义
01
生态学意义
脊索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鱼类、鲸类等是水域生态
系统中的重要消费者和生产者,对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动物起源与进化
2、鸟类的适应辐射
至今掌握的鸟类化石材料很贫乏,鸟类是飞翔的动物, 由于骨片薄而易碎,保存化石的机会很少,限制了人门 对鸟类进化历史的认识。
白垩纪的鸟类在进化历史上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体 制结构已基本上达到了现代鸟类的水平,白垩纪的鸟已比侏 罗纪的始祖鸟具有更强的飞翔能力。但白垩纪的鸟类口内还 保留着牙齿,在分类上把这一类鸟类列为今鸟亚纲中的一个 绝种的总目——齿颌总目(Odontognathae)。
第二十一章
脊索动物起源与进化
一、尾索动物的起源进化
1、起源学说
1)环节动物说(annelid theory): 2)棘皮动物说(echinoderm): 棘皮动物 共同祖先 半索动物 脊索动物 3)脊索动物幼体进化假说
2 、脊索动物假想的原 始祖先模样: 具鳃裂并以此滤食、形态 似被囊动物,营底栖固着生 活。随后出现具脊索、背神 经管和肛后尾的自由游泳蝌 蚪样的幼体阶段,具幼体性 熟现象(实例:尾海鞘纲动 物以失去固着阶段,具繁殖 能力)。
两栖类 爬行类
1)无颞窝类
鸟类 蜥龙类(腰带三放型) 2)、双颞窝类 鸟龙类(腰带四放型) 始鳄类 有鳞类(蜥蜴类、蛇类) 喙头类 3)、合颞窝类:盘龙类 兽孔类 哺乳类
鳄类 槽齿类 翼龙类 恐龙类
3、爬行类的衰退 1) 造山运动,地壳剧变,生活习性和食性专一 2) 恐龙消失 a、假说之一:太阳黑子爆发(白垩纪晚期)宇宙射线大量 辐射地球,导致大型爬行动物基因突变致死。 b、假说之二:巨大的行星撞击地球,造成陨星的汽化和尘 雾蔽日,破坏了食物链(光合作用降到临界 点及温度下降)导致爬行类时代结束。
尾索动物样祖先 羽鳃纲 半索动物
触手腕滤过取食祖先
三、鱼类的起源和演化
1、 从鳃弓演变成颌弓 (颌的出现在奥陶纪) 接近软骨鱼类:与鲨鱼相似(牙、歪尾、 1)棘鱼类 现代某些鲨胚胎有成排的腹鳍) 接近硬骨鱼类:古鳕类(硬骨鳞、鳃盖、硬骨) 2)盾皮鱼更接近软骨鱼类:形态似甲胄鱼(但具上下颌、成 对鼻孔、偶鳍、歪尾、软骨) 2、 软骨鱼类的演化 软骨鱼类在进化中相当保守,历经2亿年很少变化;适应于 海洋生活,在较早时间就分化为两支:即板鳃类和全头类。 3、 硬骨鱼类的演化 肺鱼类:特化淡水鱼 硬骨鱼类的3大类群 古总鳍类:发展成古两栖类 辐鳍鱼类: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答:甲胄鱼类一般在体前部覆盖着盔甲样的外骨骼(例如鳞甲鱼和半环鱼等),和现存的圆口纲动物有许多共同特点:无上下颌,早期类型没有成对的附肢,有鳃笼和单鼻孔,嗅囊与鼻垂体囊相通,两眼间有小的松果体孔,内耳有两个半规管等。说明它们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甲胄鱼是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现代生存的圆口纲可能是甲胄鱼类的后裔。甲胄鱼是适应于向底栖生活发展的一支,而圆口类动物是适应半寄生或寄生生活的一支,这两类不一定有直接的亲缘关系,可能是来自共同的无颌类祖先。甲胄鱼到泥盆纪末即告绝灭,现生圆口类(盲鳗与七鳃鳗等)则留存至今,成为脊椎动物中特化的一群过去一般认为海洋是脊椎动物的发源地,但根据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甲胄鱼所在地层进行岩相、岩性与同层的无脊椎动物化石的综合分析研究,推断5亿年前这些动物都栖息于淡水中。由河、湖移居海洋是在泥盆纪中期之后。这样脊椎动物起源于淡水的说法便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6.试论总鳍鱼类在脊椎动物进化中的地位。
答:古总鳍鱼类具有内鼻孔、能作肺用的鳔和能上陆地运动的肉叶状偶鳍,这就使它们能够爬越干涸的泥洼进入新的水域去生活。有的种类经常这样爬越陆地、呼吸空气,结果发展成为最初的陆生脊椎动物,即两栖动物。总鳍鱼中有一种骨鳞鱼,其脑颅骨片的排列式样、牙齿的类
7.简述两栖类的起源与系统演化。
答:由水上陆,在脊椎动物的进化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两栖类动物就是这种由水上陆的过渡类型动物。两栖类的起源可以追索到距今3.5亿年至4亿年前的泥盆纪,在那时候,陆上的气候变得干燥,河流与湖泊周期性的变成污浊的池塘和广阔的泥滩。同时海平面下降,使得一些鱼类只能生活在沿岸边留存的水塘或潮湿的岸边。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只有能行气呼吸、具“肺”(鳔)并有较强的偶鳍能在陆上爬行的种类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恶劣的环境条件。在泥盆纪的鱼类中只有肺鱼和总鳍鱼能行“肺”呼吸,但肺鱼的偶鳍细弱,为双列式的,不能适应在陆上爬行。只有总鳍鱼类,除具“肺”能行气呼吸外,尚具有类似陆生脊椎动物附肢的偶鳍,具有强壮的肌肉和类似陆生脊椎动物四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骨骼结构。当然,总鳍鱼的鳍作为陆上活动的运动器官不是很有效的,但终究能使其从一个干涸的池塘爬行到另外有水的池塘。气呼吸可使其在少氧的混浊的池塘和短时间越过陆地而存活。缺乏这些适应能力的鱼类就可能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因此,由逐渐适应和相对快速的一系列进化改变,具气呼吸与肉鳍的鱼越来越适应陆地生活,最后,某些总鳍鱼类进化成第一个类群的两栖动物,它们的鳍进化为陆生五指型附肢。总鳍鱼有两大类群,即骨鳞鱼与腔棘鱼,现今尚存的矛尾鱼即属腔棘鱼类。腔棘鱼为海生的、是远离进化主干的总鳍鱼类,其偶鳍骨骼以及头骨(特别是颌骨)均趋于退化,而且不具内鼻孔,显然不是两栖类的直接祖先。
动物起源和演化的科学解释
动物起源和演化的科学解释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令人叹为观止,从微小的昆虫到庞大的鲸鱼,它们在形态、行为和生态角色上都各具特色。
然而,这些不同的动物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呢?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化石记录、遗传学和生态学等领域,提出了一些关于动物起源和演化的科学解释。
1. 动物起源动物起源的一个重要假说是“泛动物”假说。
根据这个假说,所有的动物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即泛动物。
这个祖先生活在大约6亿年前的海洋中,是一个简单的多细胞生物。
泛动物后来分化为不同的动物门,如脊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和软体动物门等。
2. 动物演化动物的演化过程是一个逐渐的、长期的过程。
通过研究化石记录和遗传学,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关于动物演化的重要事件。
2.1. 多细胞生物的起源多细胞生物的起源是动物演化的重要一步。
科学家们认为,多细胞生物的起源可能是由于单细胞生物形成群体,然后通过细胞分化和协作进化成多细胞生物。
这个过程可能发生在大约6亿年前,也就是泛动物的时代。
2.2. 脊椎动物的演化脊椎动物是动物演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脊椎动物具有脊柱和脑部等特征,使它们能够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复杂的神经系统和运动能力。
根据化石记录,最早的脊椎动物出现在大约5亿年前的海洋中,它们是一些像鱼一样的生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脊椎动物不断演化,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物种,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
2.3. 昆虫的演化昆虫是地球上最为丰富和多样化的动物类群之一。
根据化石记录,最早的昆虫出现在大约4亿年前的地球上。
昆虫的演化是一个相对迅速的过程,它们适应了各种不同的生态环境,并发展出了独特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例如,昆虫的外骨骼和六足的特点使它们能够在陆地上生活和繁衍。
3. 动物演化的驱动力动物演化的驱动力主要包括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等。
3.1.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根据自然选择理论,适应环境的个体将具有更高的生存和繁殖成功率,从而能够将其有利的遗传特征传递给后代。
21章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剖析
在适应陆地生活方面爬行类比两栖类更成功, 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爬行类的羊膜卵,这样的卵与体内受精是相伴进化的,这就 使爬行类在适应陆上生活,不那么依赖水环境上优于两栖类。另一个征服陆地的 具决定性意义的是四肢的进化,爬行动物中很多种类的四肢位于腹面,能够很好 地将躯体抬离地面,这对其捕食与逃避敌害是十分有利的,这些进步性进化对爬 行动物的广泛适应辐射特别有意义。爬行类之广泛适应辐射可能是在爬行动物的 早期进化中由于当时的自然选择压力没有任何特别强的方向性,故而使它向各个 方向进化出许多线系(图21—14)。 杯龙类(Cotylosaurria)似乎是爬行类祖先的基干,出现于古生代石炭纪 ,至中生代三叠纪绝灭。杯龙类具一系列类似于古代两栖类的特征,与其他爬行 纲类群相比较,头骨不具颞孔,为无颞窝类。所有各类爬行动物直接或间接的均 为杯龙类的后裔。 重新回到水中生活的有游泳迅速而巨大的鱼龙(Ichthyosaurus)和蛇颈龙 Plesiosaurs),直接起源于杯龙类。在中生代大部分时间中统治了海洋。在距 今1亿年左右时间中先后绝灭。 龟鳖类代表了一个相对较小,但是一个古老的水生线系,继承了其祖先杯龙 类的特点,现代种类头骨不具颞孔。它们发展了消极保护适应的龟壳而从三叠纪 延续至今。
原始鸟类中除始祖鸟外,考古学家查特基(S.Chatterjee)于 1986年从1983年采到的标本中发现了二件原始鸟类的标本,这2个 标本均采自美国得克萨斯的加扎(Garza)县的晚三叠纪(距今约 2.25亿年前)地层的泥岩中,定名为原鸟(Protoavis texensis)(有 人译为新鸟)(图21-18)原鸟大小似鸡,大的个体约长60cm,似 始祖鸟,小的个体长约30cm。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1)
前肢具有3枚分离的掌骨,趾端具爪④肋骨无 钩状突⑤腿和头部具有鳞片 似鸟类的特征:①具羽毛②有翼③开放性骨盆④后足四趾,三 前一后⑤具有“V”锁骨
20
“东方吉祥鸟”化 石
21
2、演化
(1)鸟类飞翔能力假说: ①奔跑说②滑翔说
棘鱼类
硬骨鱼类
内鼻孔类,繁盛于泥盆纪 早期,中生代末期绝灭。
肉鳍鱼
真骨鱼(现存各种类型) 肺鱼(属)
总鳍鱼(矛尾鱼)
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
12
四、两栖类的起源和演化
水生
肺 陆栖
四肢
用肺呼吸 ①肺鱼
内鼻孔类
偶鳍 双列式
用肺呼吸
②总鳍鱼
离水不能支撑和运动身体身体
偶鳍 似陆栖四足类的附肢骨
13
1、起源——古总鳍鱼
索
动
物
进
化
树
原始有头类
鳃裂;肛后尾; 背神经索;
4
二、圆口纲的起源和进化
1、化石证据: 甲胄鱼——出现于古生代
早期,繁盛于志留纪晚 期、泥盆纪早期,从泥 盆纪中期开始走下坡路, 到泥盆纪结束时绝灭。 2、推测圆口类的起源
5
没有上、下颌骨,大多没有成对鳍, 没有骨质中轴骨骼或脊柱,但有发 育较好骨板或鳞甲组成的甲胄
无颌类祖先
6
三、鱼类的起源和进化
7
棘鱼类
纺锤形、无上下颌、歪尾、
具有胸腹鳍、腹部有有5对小
的鳍、体表有鳞片、头上有
小骨板、鳃孔不外露,有鳃
小盖。
8
体外被盾形骨板,有上下 颌、成对外鼻孔、偶鳍歪 尾、软骨。
脊椎动物是如何起源的
脊椎动物是如何起源的?人类的眼睛、鼻子和耳朵是同时出现还是起源于多次进化事件?脊椎动物是先发育出脊稚还是头颅?这些困惑了科学界一个半世纪的问题,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均远教授等人关于“海口虫”的))薰淤{蒸远教授采集了300多块海口虫化石标本,并与美国脊椎动物专家J.Mallatt教授、台湾清华大学细袍生物学家李家维、美国文昌鱼专家NHolland合作,陆续发现海口虫有原脊椎、上下唇、嗅觉神经、视觉神经、鼻孔、肌肉纤维和腹部肌肉等重要的解剖学构造。
证明海口虫是一种由无脊稚动物进化过程中的中间型生物,为人类解开脊椎动物起源之谜提供了科学实证。
科研小组对海口虫脑的结构作了新的解释,认为海口虫虽然已经有了较大的脑,但与现代脊椎动物不同,它缺乏用来学习和记忆甩的完整端蒸薰熟蒸脑,但已经有了以嗅觉神经为化表的原始性质的端脑。
这证明了脊椎动物脑的起源以间脑的扩增为特征,端脑较晚出现,端脑的扩增和演化最终导致了包括人类在内的智能生命出现。
脊椎骨是脊椎动物一个重要特征,是由文昌鱼等动物体内一的“脊索”变化而来的,但其变化过程一直令人不解。
在海口虫体内发规了原脊椎,为“脊索一原脊推一脊椎骨”这一进化过程提供了新的科学解释。
-肌节位于脊一索之上上唇这是“海口虫”剖面示意图现生脊椎动物有发达的踉睛、鼻子和耳朵,这些感觉器官是否同时出现或者通过多次事件演变而来?一直是一个有争议性的科学伺题。
海口虫只有侧眼,没有类似于耳.朵的听觉器官这一事实解释了这一谜团:感觉器官不是同时出现,其中视觉器官即眼睛出现最早,而嗅觉神经和鼻孔构造表明嗅觉器官在海口虫时期已经出现了。
第四章古脊椎动物一. 概述脊椎动物在分类上是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一个亚门,•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门类,它们的身体里有一条脊索,脊索是有弹性的棒状组织,起支柱作用。
脊椎动物是脊索动物中最进步的一类,除原始类别外•,其脊索被骨化了的脊柱所代替,脊柱由脊椎骨组成,包括脊柱在内的主要骨骼为肌肉所包围,属内骨骼,•并具有发达的中枢神经和脑,因而不同于无脊椎动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生 物学家 加斯坦 于1928 年提出 脊索动 物幼体 进化假 说。
在探索脊椎动物起源问题时,联系类似尾索动物样的祖先与早期脊椎 动物之间也有几条线索可循。在原索动物中,文昌鱼具有尾索动物与脊椎 动物二者的特征, (1)它们的鳃裂像尾索动物,而它们的循环系统和按节 分布的神经系统与肌肉系统均类似于脊椎动物,消化管中的内柱与脊椎动 物的甲状腺同源,尤其是其胚胎发育的中胚层体腔囊的形成方式,在前14 对体节的形成方式同于棘皮动物与半索动物,14对体节之后的中胚层是从 一条独立的细胞带形成,这种方式又与脊椎动物是一致的。(2)文昌鱼的 受精卵在卵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具明显的双层膜结构,这又与棘皮动物的海 胆等相似,而不同于脊椎动物。但文昌鱼又是十分特化的动物,它们的脊 索向前超过神经管,按节排列的肾管和生殖腺均与脊椎动物不同。因此, 一般动物学者认为文昌鱼类不能代表脊椎动物的祖先。故文昌鱼类或许是 脊索动物进化中离开主干的一个侧支,与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七鳃鳗生 命周期中的幼体——沙隐虫(图21—3)也可提供联系原索动物与脊椎动 物的一些证据,如它具脊索动物的基本特征,十分相似于尾索动物幼体和 文昌鱼类。生活方式也与文昌鱼类极为相似,营钻沙生活,并用鳃裂和围 鳃腔滤过取食。同时沙隐虫也有脊椎动物的肾、肝和胰,以及分节排列的 肌肉。故沙隐虫不失为联系原索动物与脊椎动物很好的代表。
圆口纲的起源和演化
现存圆口纲的两个目迄今尚未找到化石。但在距今5.25亿年的 古生代早期的奥陶纪(或寒武纪)、志留纪和泥盆纪的地层中却发 现了甲胄鱼类(Ostracodermi)的化石。这类鱼一般在体前部覆盖 着盔甲样的外骨骼(例如鳞甲鱼和半环鱼等)(图21—4),和现 存的圆口纲动物有许多共同特点,例如无上下颌,早期类型没有成 对的附肢,有鳃笼和单鼻孔,嗅囊与鼻垂体囊相通,两眼间有小的 松果体孔,内耳有两个半规管等,说明它们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甲胄鱼是现在已发现的最早的脊椎动物化石,现代生存的圆口纲可 能是甲胄鱼类的后裔。甲胄鱼是适应于向底栖生活发展的一支,而 圆口类动物是适应半寄生或寄生生活的一支,这两类不一定有直接 的亲缘关系,可能是来自共同的无颌类祖先。甲胄鱼到泥盆纪末即 告绝灭,现生圆口类(盲鳗与七鳃鳗等)则留存至今,成为脊椎动 物中特化的一群(图21—5)。
第二十一章 源和进化
主要内容
脊索动物的起
1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2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重点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计划学时 2学时
1 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 原索动物的起源进化
• 环节动物假说
• 棘皮动物假说
低等脊索动物尾索类和头索类的原始祖先体内还没有坚硬的骨骼,所 以不能在古代的地层中留下化石,因而给探求解决脊索动物起源问题的工 作带来了困难。近百年来,用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的材料来进行分析推断, 曾有人提出过“环节动物说”(annelid theory),认为脊索动物起源于 环节动物,但论据不足,少有说服力,在此不作详细介绍。 另外有人提出“棘皮动物说”(echinoderm theory),认为脊索动 物与棘皮动物有共同祖先。此说根据半索动物的成体有接近于脊索动物的 特点,而胚胎发育和幼体形态却和棘皮动物的极为相似,加以对肌肉的肌 蛋白生化成分的分析(表21-1),可以说半索动物,棘皮动物和脊索动物 有明显的共同点,均具肌酸(creatine),而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的肌蛋 白中除含有肌酸外,尚含有精氨酸(ayginine),无脊椎动物的肌蛋白含 精氨酸不含肌酸。故主张半索动物、棘皮动物与脊索动物源自共同祖先, 由此共同祖先分为3支演化(图21-1):一个侧支进化为棘皮动物,这从 近来发现的一类棘皮动物(Cothurnocystis)化石得到更好地证明,它们 具一系列类似鲨鱼样的鳃裂,具肛后尾和一个背神经索,它们是一类用鳃 裂滤食的动物,十分类似现代的原索动物(图21-2),另一侧支进化为半 索动物;主干进化为脊索动物。并将半索动物与棘皮动物作为从无脊椎动 物向脊椎动物演化之过渡陆,在脊椎动物的进化史上是一次巨大的飞跃。两栖类动物就 是这种由水上陆的过渡类型动物。两栖类的起源可以追索到距今 3.5亿年 至4亿年前的泥盆纪,在那时候,陆上的气候变得干燥,河流与湖泊周期 性的变成污浊的池塘和广阔的泥滩。同时海平面下降,使得一些鱼类只能 生活在沿岸边留存的水塘或潮湿的岸边。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只有能行 气呼吸、具“肺”(鳔)并有较强的偶鳍能在陆上爬行的种类才能更好地 适应这种恶劣的环境条件。在泥盆纪的鱼类中只有肺鱼和总鳍鱼能行“肺” 呼吸,但肺鱼的偶鳍细弱,为双列式的(图21—8),不能适应在陆上爬 行。只有总鳍鱼类,除具“肺”能行气呼吸外,尚具有类似陆生脊椎动物 附肢的偶鳍,具有强壮的肌肉和类似陆生脊椎动物四肢的骨骼结构(图 21—8)。当然,总鳍鱼的鳍作为陆上活动的运动器官不是很有效的,但 终究能使其从一个干涸的池塘爬行到另外有水的池塘。气呼吸可使其在少 氧的混浊的池塘和短时间越过陆地而存活。缺乏这些适应能力的鱼类就可 能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因此,由逐渐适应和相对快速的一系列进化改变, 具气呼吸与肉鳍的鱼越来越适应陆地生活,最后,某些总鳍鱼类进化成第 一个类群的两栖动物,它们的鳍进化为陆生五指型附肢。
盾皮鱼类外被有盾形的骨质甲板(图21—7),与甲胄鱼形态 近似,但具上下颌、成对的鼻孔偶鳍和歪形尾,骨骼为软骨。包含 许多种类,如节颈鱼类(Arthrodira)、褶齿鱼类 (Ptyctodontida)、扁平鱼类(Petalichthyida)、硬鲛类 (Rhenanida)等。化石发现于志留纪,泥盆纪较发达,至泥盆纪 末大部分绝灭,只少数延续至石炭纪。盾皮鱼类的亲缘关系似乎更 接近于软骨鱼类,但也有人认为盾皮鱼类的一支演变为软骨鱼类, 另一支演化为硬骨鱼类。
鱼类的起源和演化
鱼类是最低等的颌口类动物,鱼类的化石尽管已发现不少,但 鱼类究竟从什么时候和什么动物演化而来的问题至今尚难确切回答, 显然,从鳃弓进化出颌弓在鱼类进化中应是一个重要的进展。从化 石材料看,在距今大约4亿年的泥盆纪,鱼类的主要类群均已出现, 如棘鱼类、盾皮鱼类、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但一般认为颌的出现 和最早的鱼类的进化可以追溯到奥陶纪。 图21—6示鱼类的系统发生。根据化石分析,棘鱼类的数量较 同时代的盾皮鱼类少,但棘鱼类生活的时间较盾皮鱼类更长些。棘 鱼类可能出现于奥陶纪,化石发现于距今约4.5亿年的地层中,志 留纪和泥盆纪时达高峰,绝灭于距今约3亿年前的石炭纪。根据棘 鱼类具鲨鱼样的牙和歪形尾,以及现代生存的某些鲨鱼的胚胎具有 棘鱼样成排的小的腹鳍(图21—7),有人认为棘鱼类更接近软骨 鱼。也有人认为棘鱼更接近硬骨鱼类的祖先——古鳕鱼类,因它具 硬骨鳞和鳃盖,以及硬骨的内骨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