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
第1节社会心理学及其发展
1、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研究核心是人际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
系统研究人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基础的学科;
研究人们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相互关系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社会交互作用与交往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史前思想积累阶段特点:哲学性强
(2)产生阶段特点:独立——以实证方法为主流研究范式的科学的社会心理学
1.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标志: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社会心理学》,英国本能主义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
2.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标志:奥尔波特出版《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历史正式开始)
(3)迅速发展阶段特点:理论众多、研究领域广泛、理论研究与应用结合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理论
一、强化导向的社会化心理学理论代表人物:华生、桑代克、斯金纳、多拉德、米勒
(一)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
1.联结
联结是两种刺激在大脑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用联结也能解释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和行为。例如,谈虎色变”。
2.强化:最核心的概念
人们之所以学会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能产生令人愉快的后果,或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人们之所以避免某种行为,是因为这种行为会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后果。
3.模仿
模仿就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通过延伸刺激—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理解模仿的心理机制。
(二)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
主要观点
(1)观察学习:四个阶段注意——保持——制作或组织反应(动作复现)——反馈
(2)发展:
首先,把学习过程中的获得和执行分开。获得以后未必立即执行有可能经过很长的时间才执行;其次,发展了强化的概念:提出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的概念
(3)环境——人——行为交互作用的观点:社会行为是人的内部因素(主要是认知)与环境(主要是社会因素)相互作用(选择与影响)的信息加工所获得的结果。
认知会影响行为,而且行为也会对人的认知产生影响、调节作用;行为改变环境,环境也制约着人的行为;
(四)社会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
主要观点:交往本质上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个体得到奖赏越多,就越愉快,并倾向于增加有关行为或活动;当前活动与过去得到奖赏的活动越相似,人就越易于由于收
益期待而发生这种活动。
2、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基本取向:用人的认知过程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把社会现象置于心理意识现象中考察,强调人的内部心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1)场论和群体动力学代表人物:勒温
主要观点:人是一个复杂的能量系统,他在外部环境的包围与影响下存在着一个由E(准物理、准社会和准概念的事实组成的心理环境)P(由需要、欲望与意图等内部个人区域)和知觉运动区域构成的心理生活空间,这个心理生活空间是一个心理动力场。
(2)认知失调论代表人物:费斯廷格
主要观点:
1.基本假设: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理“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2.认知失调的条件
(1)逻辑的违背。(2)文化价值的冲突。
(3)观念层次的冲突。(4)新旧经验的矛盾。
3.认知失调的程度
(1)失调的程度与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
(2)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具有的失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4.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
(1)改变行为,使个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
(2)改变态度,使个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
(3)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消除原有认知因素间的失调关系。
3、角色理论
(一)主要概念
1.角色:角色是指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2.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时所出现的矛盾心态。
3.角色创造:角色创造是指行为超出一般角色模式,拓展既有角色行为范围的过程。
4.角色偏常
角色偏常是指一个人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份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
第3节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学路径
(1)现象揭示研究
现象揭示研究的目的是对一定社会心理现象或行为进行科学、客观、精确描述。
现象揭示研究是典型的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的研究。
新生入学适应状况研究
(2)关系解释研究
关系解释研究又称相关研究,是考察两个或更多变量(即现象)的相互关系,揭示一个变量是否受其他变量影响,影响程度和性质如何,进而用一个变量预测另一个变量的研究方法。
新生入学适应状况与哪些因素有关
(3)因果联系证实研究
因果联系证实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不同变量之间的因果联系,通常是为验证设想的因果联系或
假说。因果关系研究通常使用实验法来实现什么导致了部分新生入学适应较差
2、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
(1)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
现场研究是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现场实验是指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所以又称自然试验。
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1)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
宏观,是指民族、国家或整体社会生活环境等大社会背景,有其自身不以人们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运转机制与规律。
微观,指个人具体、直接的社会相互作用环境,包括人际交往及小群体两方面的背景。它是个人的直接社会现实。
第2章社会化——人之所以成之为人的过程
第1节社会化的概念及实质
1、社会化的概念
(一)概念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的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狼孩
二、社会化的特点
1.以遗传素质为基础。2.个体社会化是通过“代理人”实现的。
3.共同性与个性化的统一。
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4.社会化贯穿于个体的一生。
个体终生发展的需要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需要
3、语言社会化的特殊地位语言是人们理解别人和使自己为别人所理解的工具。
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4、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1.社会教化:指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代理人)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2.个体内化:个体内化是社会教化得以实现的内在因素。
第二节社会化的心理机制
一、角色引导机制
个体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首先是与其社会角色相一致,并依据社会对相应角色的要求和期待而被系统化的。
对于处在特定社会位置、担负某种社会角色的个体,共同的社会要求和期待,使他们的社会生活具有了一致性。
社会认可是个体自我价值最重要的来源,只有得到社会的接纳和承认,个体才能形成稳定的自尊感和自我同一性,并由此获得自信和安全感。
2、社会比较机制
1.自我评价的需求:任何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有自我评价的需求
2.社会比较:将自己的状态与他人的状态进行比较,以获得明确的自我评价的过程就是社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