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宇宙观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中国佛教的宇宙结构论方立天[成都]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1期54-66页【作者简介】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据中国僧人编集的《经律异相》、《法苑珠林》、《法界安立图》等著作中的有关资料,论述了中国佛教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着重论述了宇宙空间图式论和宇宙时间观两大问题,总结了中国佛教宇宙结构论的信仰特征和思维特色。
佛教的宇宙结构论是佛教关于众生和佛等所居的空间、环境的学说,其间论及到了众生和佛等所居世界、即现实世界和神圣世界的构成、性质、特点以及相互关系,又论及到了世界的生、坏灭,也即时间的变迁问题,体现了佛教对宇宙空间和时间的整体看法。
在这方面,中国佛教学者的《经律异相》、《法苑珠林》和《法界安立图》等著作作了比较集中的介绍和阐发。
《经律异相》,凡五十卷,庄严寺沙门宝唱等奉梁武帝之命而编集,于梁天监十五年(公元516年)成书,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三册。
此书系将散见于经律中的希有异相,亦即佛教故事加以集录,分类编纂成为一部佛教故事总汇和大型佛教类书。
全书以天、地、佛、菩萨、僧等为序,共分为三十九部,其中的天部和地部辑录了佛教对空间结构、时间变迁、地理区域、自然现象及其变化的看法,颇富宇宙结构论的哲学内涵。
《法苑珠林》,一百卷或一百二十卷,西门寺沙门道世编撰,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成书,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三册,全书一百多万字,勒为一百篇。
此书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佛教的各项义理和一般知识,具有佛教百科全书的性质,书中第一至四卷的劫量篇、三界篇和日月篇,叙述了佛教的时空观和宇宙图式等,构成为本章论述的重要素材。
《法界安立图》,六卷,燕山沙门仁潮辑录,明神宗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成书。
全书三卷七章,叙述的是世界建立的次第和结构,可谓是中国佛教宇宙论的典型作品。
下面,我们将根据上述三书的有关资料,着重论述中国佛教的宇宙空间图式论和宇宙时间观两个问题。
宇宙图式论一、《经律异相》的天地说梁宝唱等集的《经律异相》在一至三卷的《天地部》中,以中国传统的天地观念为纲,展现其宇宙观。
释迦牟尼宇宙观简述
释迦牟尼宇宙观简述引言释迦牟尼(公元前563年-公元前483年),又称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
他在印度古代时期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该宇宙观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佛教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释迦牟尼的宇宙观,包括其对于世界的起源、构成和运行方式的理解。
世界的起源根据释迦牟尼的教义,世界并非永恒存在,而是有一个起源。
他认为世界以及其中所有事物都是由因果关系所构成的。
这个因果关系被称为“缘起”(Paticcasamuppada)。
缘起包含了十二个环节,从无明(无知)开始,通过无明产生行为、意识、名字和形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等等,最终导致生老病死等众生苦难。
宇宙的构成根据释迦牟尼的教义,宇宙由三个部分组成: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欲界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所居住的世界,色界是天界,而无色界则是超越物质存在的境地。
欲界欲界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所居住的世界。
它包括六个道位,从低到高分别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和天人道。
每个道位都有不同的生活条件和苦乐感受。
色界色界是天界,它包括二十六个天位,从低到高分别是四禅天、十六夜摩天、五无量天、梵天等等。
这些天位都是由修行者通过冥想等方法获得的。
无色界无色界是超越物质存在的境地。
它包括四个无色定位,分别是无色空定、无色识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在这些境地中,修行者完全超越了身心的束缚。
宇宙的运行方式释迦牟尼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和流动。
他提出了“诸行无常”(Sabbe sankhara anicca)的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
这意味着所有事物都在不断产生、变化和消亡。
除了无常外,释迦牟尼还强调“诸法无我”(Sabbe dhamma anatta)的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永恒的自我实体。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没有独立存在的本质。
释迦牟尼还提出了“因果报应”(Karma)的概念,即个体的行为将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释迦牟尼宇宙观简述
释迦牟尼宇宙观简述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他的宇宙观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之一。
释迦牟尼宇宙观涉及到宇宙的起源、组成、轮回、因果等方面,为信仰者提供了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解释。
根据佛教教义,宇宙是无始无限的,它的起源并不是由上帝或某种创造力创造的。
宇宙由许多个世界组成,这些世界相互平行,互不干扰。
同时,宇宙中包括了六趣,即天、人、阿修罗、畜生、地狱、饿鬼,每个因果报应不同的生灵都会轮回于其中。
在宇宙观中,人是宇宙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其本质是无常、空性和无我,即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一切都是无常的,人的存在是因为因缘的组合而产生的,其个体的特性是随时变化的;人的自我是不存在的,一切都是无我的。
佛教教义认为,因果关系决定了人的轮回和生命安定程度。
因此,一个人的一切行为都将会带来不同的果报,这种果报会影响一个人的未来,无论是下世或是今生。
在佛教教义中,解脱是人生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解脱的途径是八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当人们能够遵循这些正道并且免于执著地追求任何物质欲望,他们就可以实现释放自己的内在潜力、沐浴着无比的生命灵气,因此获得解脱。
释迦牟尼的宇宙观向人提供了一种远离痛苦、追求真理的指导意义。
它教导人类要尊重万物生灵,要保护环境,给人们带来和平、和谐和智慧。
【引用】佛教的宇宙人生价值观
【引用】佛教的宇宙、人生、价值观【引用】佛教的宇宙、人生、价值观佛教的宇宙、人生、价值观佛法精深博大,能够指导人们走上光明大道,使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指导我们获得幸福快乐的生活,甚至最终获得涅槃解脱的潇洒人生,圆满成就佛道。
佛教的人生观我们活在世上,应该活得有价值,不能空过一生,不能懵懵懂懂的混过一生,更不能造作恶业过一生。
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拥有好的人生观才能创造出有益高效的人生价值,我们的存在才有意义。
没有人生观指导的生活的下场,便是醉生梦死地度过一生,所以,我们应该树立佛教的人生观。
佛教的人生观是什么呢?佛陀指示我们,要利用我们有限的生命,转恶成善、转邪成正、转染成净、转识成智,这么四个"转"字,就包含了佛教积极利他精神的人生观。
(一)转恶成善转恶成善,就是依我们信仰佛陀的信心、愿心,断灭五逆十恶等三世罪障而得现生利益,成就大善根种性。
什么是五逆?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即破坏佛教的团结)。
这五种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所以又叫无间业。
什么是十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绮语、贪欲、嗔恚、邪见等十种不善业。
要断除三世罪障,即不仅仅断除现在世的五逆十恶,还要去除过去世、未来世的罪孽。
断除恶业,成就善业,即行十善业,可以感得人天果报。
修善行,我们就要先皈依佛法僧三宝,明白因果道理,勤修五戒十善,这样子可以走上"转恶成善"的道路。
严守杀、盗、淫、妄、酒五戒,可以保持人生,不致堕落恶趣。
修持十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死后可以根据修持的品位上升诸天,享受天道的快乐。
当然这是最初阶段的学佛,我们还要更进一步,修习转邪成正。
(二)转邪成正转邪成正,在佛教来讲还是属于人天乘。
我们做人,这一生结束以后,要想不再堕落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就不能再造堕三恶道的因。
如来佛祖所代表的宇宙观和价值观与其他哲学和宗教有哪些相似之处
如来佛祖所代表的宇宙观和价值观与其他哲学和宗教有哪些相似之处如来佛祖在佛教中是最高的神明和精神导师,其代表着佛教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而佛教又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除佛教,其他哲学和宗教也有其独特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宇宙观和价值观分别讨论佛教与其他哲学和宗教间的相似之处。
一、宇宙观方面宇宙观是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和描述,它涉及到宇宙的形成、本质、结构等方面。
如来佛祖所代表的宇宙观,是指佛教对宇宙的认识和描述。
在佛教中,如来佛祖主张的是“中道”。
这里的“中道”是指“既非有、亦非无”的境界,也就是“中间道路”。
这种观点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意在为人们指出快乐之道。
这与古希腊的“中庸之道”、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等哲学思想很相似。
此外,如来佛祖还主张“缘起性空”,即孔子曾经说过的“有为而无不为”。
这与庄子的“自然万物无为而无不为”的观点有所不同。
从这里来看,佛教与中国古代哲学之间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
二、价值观方面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生命、人性、社会等各个领域所持的价值、态度和观念。
如来佛祖所代表的价值观是佛教对生命、人性、社会等领域所持的态度和观念。
在佛教中,如来佛祖主张“三福”,即自在、富足、安乐。
这与西方哲学中的“幸福论”很相似。
西方哲学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幸福,而幸福的实现必须在自由、充足与享乐的基础上。
从这里来看,佛教与西方哲学之间也有所相似之处。
此外,佛教主张的“菩提心”、“利他主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价值观。
菩提心是指修行人为了解脱一切众生而具有的思想;利他主义是指对一切众生怀有无私之心,对人性、社会和自然有广泛的爱心。
这些价值理念也与西方哲学中的人文主义、唯心主义等有一定趋同之处。
三、结语总体来看,如来佛祖所代表的佛教宇宙观和价值观就像一座桥梁,把佛教与其他哲学和宗教连接起来。
相似之处源于人类对生命、宇宙和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关注。
无论是宇宙观还是价值观,佛教都为人类发现一个新世界,使人生更加充实和幸福。
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
第二章第五节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世界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佛教是这三大宗教其中的一大宗教。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附录“科学与宗教”这一章中,先对什么是科学进行定义,认为“科学就是经过长期的努力,以系统的思想将可感知现象尽可能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设法通过概念化对客观存在进行后验重建”。
概念符合客观规律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不科学的,科学就是符合客观规律。
但爱因斯坦认为;“要对宗教进行定义,即便能找到适合某一时刻的满意答案,我仍然坚信,要将所有人在此类问题上的见解统一起来是绝无可能的”。
爱因斯坦认为;“受宗教启发者己最大限度地将自己从私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致力于超越价值的思想,感情和抱负之中……。
否则,佛陀和斯宾诸诺莎就不可能被视为宗教人物”。
“宗教是人类长期努力的结果,它让人们清楚而完整地认识这些价值和目标,并经常强化其概念,扩大其影响。
如果人们据此定义来设想宗教与科学。
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不可能发生冲突。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二;其一,科学能够断定是什么,但对应该是什么却无能为力。
不同的价值判断在其领域之外都是必然的。
其二,宗教只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
它无法客观地揭示事实间的联系。
所以,以往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必然归因于对上述情形的误解”“如果信奉宗教者坚信《圣经》中所有论述都绝对正确。
那么宗教与科学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冲突。
这就意味着宗教将干预某些科学领域。
比如,宗教裁判所与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之间的斗争就属此类。
另一方面科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常常试图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就价值和目标作出与宗教思想完全对立的判断,至使他们与宗教形成对立之势,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其价值判断上的错误”。
“宗教与科学之间,不可能存在合理的冲突,这是基于人类发展历史得出的结论。
”“即便能对宗教和科学领域进行划分,其实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关系依然存在。
宗教能够决定目标,科学只能由渴求真理和知识的人创造出来;科学的手段能促成宗教目标的实现,而创造科学的激情源于宗教领域。
佛教世界
佛教的宇宙观与基督教的上帝造世界、地心说、日心说截然不同,尽管现在科学早已打破以基督教为首的宗教枷锁昂然前行,但是佛教的宇宙观与现在科学地发现越来越吻合,并对未来的科学宇宙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佛教称我们通常所说的银河系为娑婆世界,并早在现在天文学发现银河系有10亿颗恒星之前就已断定,娑婆世界(银河系)是由10亿个小世界组成,每个小世界都包含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
同现在天文学的推测和肤浅认识不同,佛教对银河系(娑婆世界)的认识相当完备,譬如,认为银河系由三千大千世界组成,即娑婆世界(银河系)由一千个大世界组成,每个大世界由一千个中世界组成,每个中世界又由一千个小世界(相当于一个太阳系)组成,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总计有10亿个小世界。
佛教对小世界的认识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太阳系有所不同,通常我们认为包括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都是围绕着太阳转的,太阳是太阳系的绝对中心。
佛教宇宙观里,小世界的中心不是太阳而是须弥山,太阳与月亮都在须弥山的半腰旋转。
地球被称为南赡部州(或阎浮提),与之对应的还有三大部州——北俱卢州、东胜神州、西牛贺州,分别分布在须弥山的南北东西四个方向。
现在科学至今尚未证实地球之外还有没有人类,好像人类是宇宙的孤儿似的。
假使宇宙中有人,仅凭地球人的能力是很难发现和证实的,我们的飞行器不仅至今尚未飞出过太阳系,连对太阳系本身的探索也仅仅处于皮毛阶段。
而佛教早就断定,宇宙之中充满人类,不仅如此,娑婆世界(银河系)10亿个小世界中也都有人,而且我们的这个小世界里包括地球在内的四大部州都有人类生存,其中北俱卢州人寿命达到几乎恒定的1000岁。
既然在太阳系人类相互之间近在咫尺,为何那三大部州的人类我们至今未能发现?他们居住的星球到底叫何名字?难道是时空折叠或多维空间使我们相互隔离?还是存在着什么特殊的宇宙屏障?其实何止三大部州及其人类我们没能发现,就连须弥山我们也未找到,须弥山到底何物?星球?黑洞?反物质?暗物质?特殊场?现在科学描述的包括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相对太阳的运行轨迹都是椭圆,根据相对运动原理,太阳相对于地球的运动轨迹自然也是椭圆。
佛说的宇宙
佛说的宇宙首先说2500多年前的时候佛经就已经有说宇宙的一花一世界,一木一天堂。
悉达多太子是早已被证实的历史人物,这点已经毫无疑问至于和现代科学比较吻合的观点很多比如说佛教中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的观点和现代的宇宙观吻合“佛观一碗水,八万四千虫”的观点,和现代微生物学观点接近《大宝积经》中的《入胎品》详细描述了女性卵子受精后,胎儿在母体内直到出胎分娩时每七天的变化,已经被现代医学所证实,类似的例子在佛经中还有很多,悉达多太子在两千多年前,没有现代仪器,能够揭示这些现象,在现代看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佛教中,西藏密宗《四部医典》中,早在1000多年前,就详细的讲了人体胚胎发育的全过程,详细的描绘了精子卵子受精卵。
汉地的《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中,也详细的介绍了此事,但那是释迦摩尼佛在世时所说的,是2500多年前。
西方的科学家无不惊叹,那时的显微镜在哪里呢?没有,但是却比现在的科学早很多,完整的多。
很多科学家也都在研究佛教经典。
大家未免太执著。
不要轻易说佛不存在,而去诋毁佛法,要知道我们的周恩来总理也是佛教徒,他是向虚云大师归依的。
还有很多科学家和名人也在学习佛法,难道他们的智商不如我们吗。
你们不要妄言。
佛法是教育不是宗教,你们如果把它认为是宗教那就错了。
科学很好,但也还有很多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现象。
佛法里讲:一切唯心造,万般皆为虚妄。
那么现在的科学家已经得出世间万物全是泼动产生,并不真实存在的结论。
还有时间也不真实存在,20岁的你,30岁的你,40岁的你,同时存在。
这些2000多年前的佛法已经讲了。
大家去看看当代伟大的科学家霍金的研究报告和学术就知道这些科学的结论。
“佛学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孙中山“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近代科学家爱因斯坦“佛教所开示的法,包含内容的广大深奥,确实无与伦比”--英国著名学者克里“佛教是宗教而超宗教,是哲学而超哲学,是科学而超科学”--著名物理学家,北大教授黄念祖“辨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黄念祖教授的舍利-马克思“佛学不可不学,办了佛学院,两年毕业,专弄政治,这个办法不行,得搞四年,光政治好,佛学上没学问是不行的”---毛泽东1961年1月22日看下这些伟大的名人这么推崇佛学,难道不说明问题吗。
《西游记》中的佛道二元宇宙观
西游记中的佛道二元宇宙观1. 引言《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这部小说描绘了唐僧师徒四人保镖一起西天取经的故事。
其中,佛教和道教在小说中被广泛提及,并展现了佛道二元宇宙观。
2. 佛教与道教背景2.1 佛教背景:佛教强调引导众生超脱尘世的方法,倡导修行、慈悲和舍己为人等价值观念。
2.2 道教背景:道教强调追求长寿和神仙境界,注重炼丹术、养生之道以及达到永生的方式。
3. 文化背景下的二元宇宙观3.1 佛教观点:- 六道轮回:佛教主张六道轮回,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修罗道、人间和天界,呈现出一个多重世界观。
- 因果报应:根据行为和意识的好坏,轮回转世受到相应的因果报应。
3.2 道教观点: - 大道无形:道教认为宇宙存在一种无形而有实的力量,即"大道"。
- 道法自然:强调遵从自然规律、追求内外和谐以达到长生不老目标。
4. 《西游记》中的佛教与道教元素4.1 佛教元素:- 观音菩萨:作为唐僧师父的贵人,观音菩萨代表慈悲与智慧,她引导孙悟空等四位护卫取经之旅。
- 罗汉:小说中也出现了许多罗汉形象,他们以智慧和力量协助西天取经团队。
4.2 道教元素: - 玉皇大帝:道ism主神,玉皇大帝在小说中掌管着天庭。
- 仙人:牛魔王等仙人角色都展示了他们的炼金术和长生不老的能力。
5. 佛道二元宇宙观在小说中体现5.1 团队合作:《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的小组,佛教和道教元素共同为他们带来力量和智慧。
5.2 修行之旅:唐僧等人通过修行和历险过程,体现了佛道二元宇宙观中要求的个人成长和追求超脱之路。
6. 结论《西游记》中的佛道二元宇宙观以及其中的佛教与道教元素丰富了整个故事,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信仰体系,也以鲜明的形象描绘了人类对于超越尘世之旅的追求。
这种佛道二元宇宙观为读者提供了思考生命意义、个人修行等方面的启示。
佛法的宇宙观与人生观
佛法的宇宙观与人生观一佛法的宇宙观“宇宙”等于“空间”与“时间”。
但此处所讲“宇宙”不是说“空时”的空架子,而是说在此时空中所有的实际内容。
在佛法称宇宙为“世间”,世间有两种:一是“器世间”,二是“有情世间”。
器世间即是我们所居住的世界,依现在说来,即是地球乃至整个的太阳系,以及无量数的太阳系,因为人既靠它居住,衣食等又靠它供给,所以称它为器世间。
“有情世间”便是器世间上有生命、有心情的生物,如像人与禽兽虫鱼等都是;因为他有心情,能知觉、运动、行为、造作,所以称为有情世间。
这两者便是宇宙的内容。
“观”是人对事理所有的主张见解。
“宇宙观”便是人对宇宙的思想见解,即是对它的认识与态度。
鸟兽虫鱼虽生活在宇宙内,但对宇宙不见得有何认识,亦无一定态度;人类在野蛮时代亦然,所以都无宇宙观。
宇宙观之发生是在文化进步的人类;而且必是具有哲学思想的圣哲,然后才有正确伟大的宇宙观。
佛法,他有最高深的学理,从他丰富的学理中,我们便见得他的宇宙观是超出寻常的。
特分述如下:(一)宇宙的数量在人智未开时,他所知道的宇宙不过是他耳目所能接触的,超出他耳目范围外便不敢谓其有无了。
中国人只知九州,罗马人只知环地中海的许多地方,他们的宇宙便囿于此。
但在同时的佛法他所说的宇宙倒是无量无边的。
他说:一个太阳之所照临名一世界;千个太阳之所照临名小千世界;于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千中千世界为一大干世界。
大干世界有好多呢?佛法用恒河沙作单位,他说有恒河沙数恒河沙的大干世界。
他又说此处世界正生正存,彼处世界正坏正灭,譬如天雨,永无停住。
可见他所知道的器世间真是无量无边,这与现代的天文学家在望远镜下所看见的天体若合符节。
又就有情世间言:。
他说有情更是无量无边的,人、禽兽、鳞介在一个世界上已经够多了,在恒河沙数恒河沙的大干世界里,这岂不是更多更多吗?然而还有微生物那更多了!佛说夏天的池中,一钵水里便有八万四千虫,这有情世界的数量还可思议吗?这与现代生物学家在显微镜下所看见的,还是不谋而合。
佛教宇宙观 简
2015/10/7
一小世界
• 下起风水金地四轮,上至初禅三天,包括九山八 海四洲一日一月及无量地狱
2015/10/7
•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禪三天,為一小千世界。 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禪三天,為一中千世 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禪九天,及四空 天,為一大千世界。因為這中間有三個千的倍數, 所以大千世界,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2015/10/7
• 佛经《起世經》卷一:”.... 言。比丘。如一日 月所行之处。照四天下。如是等类。四天世界。 有千日月所照之处。此则名为一千世界。诸比丘。 千世界中。千月千日千须弥山王。四千小洲。四 千大洲。.... 復次,阿那毘羅大風,吹彼水沫,散擲置 於輪圓山外,各四面住,作四大洲,及八萬小洲,并諸 餘大山”。 • 《起世经》中:此千世界,状如周罗。
• 1大劫= 4 X 20中劫 = 6719200000 X 4 = 26,876,800,000年, 即268亿7680万年
2015/10/7
2015/10/7
201500-10)X100 = 8,399,000,四舍五 入,约为8万4千年 • 1小劫=( 84000-10)X100 X 2 = 16,798,000年,即约1 千六百八百万年 • 1中劫 = 16798000 X 20 = 335,960,000 年,即约3亿3千6 百万年 • 20中劫 = 335960000 X 20 = 6,719,200,000年,即约67亿2 千万年
佛教世界观
• 小千世界 • 中千世界 • 大千世界
2015/10/7
2015/10/7
• • • • • • • • • • • • •
非想非非想处天 无所有处天 识无边处天 空无边处天 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恼 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他化自在天 化乐天 兜率天 夜摩天 忉利天 四天王天
探索佛教的宇宙真理语录
探索佛教的宇宙真理语录佛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其教义深邃博大,对人类的思想与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宇宙观与真理追求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索佛教的宇宙真理语录,并以此为线索展开讨论。
一、宇宙的起源与无始无终宇宙是佛教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佛教相信宇宙的起源并不是从某个特定的时刻开始,也没有一个终点。
佛教将宇宙视为一个永恒无始的循环,即宇宙的形成与消亡是不断循环再生的。
关于宇宙起源的观点,佛教的经典如《法华经》、《维摩经》中有着丰富的论述。
1. 《法华经》:“无始劫来人»所以犹如虚空起从极远劫»海楔等山»及诸山差别»来世生于人中。
”佛经中强调“无始劫来”,将宇宙的起源与时间的观念相融合。
佛教认为,宇宙的循环始终没有起点,且无法以有限的时间概念去衡量。
2. 《维摩经》:“若言如是则为宗教故»无伦无果»无我无人»无寿无生《无生生灭》无苦无乐”宇宙的无始无终也对应着佛教思想中的“无我”、“无生无灭”的理念。
佛教认为一切都是无常的,包括宇宙也不例外。
宇宙的存在与消亡始终是一个循环的过程,超越个体的存在。
二、宇宙的互相依存佛教强调宇宙中一切事物的互相依存,这是宇宙内在联系和运行的基础。
佛教的教义主张“缘起”,即一切现象都是由多种因缘条件相互依存而形成的。
3.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教以“如梦幻泡影”来形容宇宙万物的虚妄性质。
一切事物都是瞬息而过的,没有永恒的实体存在。
佛教律诺从中观宇宙,超越表象,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4. 《中观论》:一切众生»从无有独立相»而离有维摩诘»即是色等»是名诸法有»即因缘和合»非离一切法»无有离一相»这一观点中强调了一切现象的依存性。
宇宙万物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由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成。
简述释迦牟尼的宇宙观
释迦牟尼的宇宙观简述
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他在公元前 5 世纪左右出生于印度,并在那里传播佛教思想。
他的宇宙观是基于他对宇宙本质的理解和对人类存在的认识而得出的。
释迦牟尼认为,宇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是由各种因素和力量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宇宙的本质是一种叫做“涅槃”的状态,它是超越痛苦和欲望的状态。
然而,人类的存在是处于痛苦和欲望之中的,因此他们需要寻求一种方式来超越这种状态。
释迦牟尼提出了一种叫做“修行”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人类可以超越自我,达到涅槃的状态。
修行包括一系列严格的修炼和冥想,可以帮助人类控制自己的思维和情绪,进而达到涅槃的状态。
释迦牟尼的宇宙观对于当代人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受到各种压力和困境的影响,释迦牟尼的宇宙观提醒我们,宇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人类的存在是处于痛苦和欲望之中的。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如何面对这些挑战,并通过修行等方法超越自我,达到涅槃的状态。
释迦牟尼的宇宙观是一种关于宇宙和人类本质的深刻思考,它对当代人类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佛教生命观和宇宙观
《佛教的生命觀與宇宙觀》研究心得(上)◆廖翎而本文榮獲九十三學年度第一學期慧三法師獎學金秋天翩翩來到金山小鎮,季節的變換,使得荷花低垂了頭,紛紛委泥落地,化作一梗梗的蓮子,散播陣陣的清香。
一如往常,我走在田間小路上,欣賞無常的手在大地施展魔術,眼前的一切,田野美景無限,波光瀲灩,好風如水,令人心曠神怡。
隨著一隻白鷺鷥的展翅衝天,青山柔和的稜線展現在前,天地為之一寬,真正是宏智正覺大師在〈默照銘〉中所描述:「鶴夢煙寒,水含秋遠,浩劫空空,相與雷同。
」在無盡期的時間,一切都是空的,無論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皆不存在,心中無一念,又明鑑無餘,當下即空。
但是古聖大德的意境雖遠,我的心卻是凡夫的心,不能控制地低沈,因為一樁人事問題而於心耿耿,百思不得其解。
是什麼困住了我?「我」不是「無自性」嗎?為什麼還會如此煩惱?如此在意世間事?真的只是作繭自縛,而其實本來無一物?《大乘起信論》如是說:「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
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我所煩惱的事,其實是我的心所造作出來的,我的內心有染污,投射到外界的人事物上,如鏡中像,在我面前演練一遍。
此像本來無自體,是我執在作祟,什麼是我內心的染污?到底要不要在意?要看念頭如是生滅?還是要如聖嚴法師所說的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面對它的緣起,觀它的因緣,然後不執取於它。
正如《華嚴經》因陀羅網所顯示:「一即一切。
」層層無盡的法界觀,一顆摩尼寶珠有了染污,所有的摩尼寶珠都會有染污,而且是重重無盡的染污,所以若我的心有染污,那麼眾生也都會受影響,如此我怎可不好好善護一念!內心的染污,深深地一再困擾著我,當然不能置之不管,我必須真正打開心房,凈除它,認知這一切都是分別心的取著,所營造出來的貪瞋癡,只是增長生死業罷了,外面世界的種種不如意,其實只是境界來考驗,它正測探我修行的程度,什麼地方還未破除執著,什麼地方還須加強。
因為煩惱即菩提,這樁煩惱正是我智慧開展的機會,所以我試著從知見上去突破,檢驗我對佛法的生命觀與宇宙觀是否不清楚,造成知見及修行上無法突破!回到房間,打開林崇安教授的《佛教的生命觀與宇宙觀》,重新再看一遍,落實在生活上重新思考,為我的心尋求一個出路,走一遍佛法的星光大道。
全面精讲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完整 可编辑使用)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佛教的创始与教义
㈢.佛教教义
3.“业报轮回说”
佛教教义的基本思想是: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释迦牟尼建立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 生命现象论。
三世因果:前世、今世、来世。三世业力互为因果,
六道轮回:生命的种类分为六道,即:天道,阿修罗道 (界于天魔之际),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因 善恶程度而在六道中沦为一道,行善可提高轮回的层次, 但只有皈依佛法,虔诚修炼,觉悟成佛,才能跳出六道, 超脱轮回之苦。
1.欲界:界内的众生生命,都从欲爱。 2.色界:色界的众生,但有情意而无欲。 3.无色界:界内众生但有意识,而无情欲。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佛教的创始与教义
㈠.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创立 ㈡.佛教的宇宙观——“三界”、“大千世 界大”千世界:
佛教以一个日月系统为作为一世界的单位, 累计1000个日月系列的世界,名为一个小千世界; 累计1000个小千世界,名为一个中千世界;累计 1000个中千世界,名为一个大千世界。如此三千 大千世界,在这无垠无限的宇宙,至多如河沙数 量,不可计算。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流派
●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西域佛教国大月氏 使臣伊存来朝,博士弟子景卢从伊存受《浮屠经》,从此, 佛教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在中国公开传播。
●汉晋时期,佛教初入,中国人把它看成一种神仙方术。 佛道的夷夏优劣之辩,《三破论》佛教破国、破家、破身。
● 佛儒关于忠君孝亲之辩,子曰:身体肤发,授之父母, 不能随便损毁,削发、单身,是不孝也,对君王不行跪拜之 礼,是不忠也。对曰,一人得道成佛,全家罪孽清除,是谓 孝;不拘小节形式,有忠君爱人之心,是谓大忠,宋代禅宗 名僧契嵩以佛之“五戒”会通儒之“五信”,不杀生即仁, 不偷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饮酒即智,不妄语即信。
西游记中的佛教传统知识点总结
西游记中的佛教传统知识点总结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其丰富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
其中,佛教是整个故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题,贯穿于全书的始终。
本文将对西游记中体现的佛教传统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佛教的创世和宇宙观西游记中,佛教的创世和宇宙观被描述得非常详细。
故事中,佛祖通过修行成为佛,创立了佛教。
宇宙观中,有六重空间,分别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
每个空间都有相应的生灵居住,人可以在轮回中转世,最终通过修行成佛。
二、四大天王和雷音寺四大天王是佛教中的护法神,负责守护佛教的正法。
在西游记中,四大天王被描绘为勇猛善战的神祇,他们担任佛教的重要角色,帮助唐僧一行人抵抗妖魔鬼怪。
雷音寺是四大天王的驻地,也是孙悟空等人在西游路上的重要一站。
三、观音菩萨和普陀山观音菩萨是佛教中被广泛崇拜的菩萨之一,在西游记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她化身为白骨精,救了唐僧,后来得到观音菩萨的指点,皈依佛门。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居所,孙悟空等人在西游中曾到普陀山受到观音菩萨的指导和帮助。
四、悟空的修行和成佛之路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形象之一,他通过修炼和战胜各种妖魔,最终得到佛祖的认可,成为斗战胜佛。
孙悟空在西游过程中不断修行,遇到了许多考验,通过修炼和悟道,最终获得了菩提果,摆脱了轮回,成为佛教中的重要人物。
五、罗汉堂和三藏法师罗汉堂是佛教用于招收和培养人才的机构,在西游记中也有详细的描写。
三藏法师是唐僧的化身,他作为佛教的信徒,带领着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等去西天取经。
他们在西天的路上一路遇到了各种困难和考验,最终取得真经,给人间带来光明和智慧。
六、齐天大圣与佛陀的对话在西游记的结尾,唐僧一行人终于回到了长安,取得了佛教真经。
此时,佛陀与齐天大圣孙悟空有一次对话。
佛陀告诉孙悟空,虽然他已经具备了很高的武功和智慧,但还需要更多的修行才能成佛。
这个对话体现了佛教对于修行和成佛的重要性。
佛教宇宙观-简
• 东胜神州 • 南赡部洲 • 西牛贺洲 • 北俱芦洲
2019/12/17
2019/12/17
2019/12/17
2019/12/17
• 《楞严经》曰:[佛告阿难,吾今问汝,汝今未 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 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阿摩罗 果]
• 《阿含经》称“南面有洲,名阎浮提,地纵广七 千由旬,北阔南狭。”
• 20中劫 = 335960000 X 20 = 6,719,200,000年,即约67亿2 千万年
• 1大劫= 4 X 20中劫 = 6719200000 X 4 = 26,876,800,000年, 即268亿7680万年
2019/12/17
2019/12/17
佛教世界观
• 小千世界 • 中千世界 • 大千世界
2019/12/17
2019/12/17
非想非非想处天 • 无所有处天 • 识无边处天 • 空无边处天 • 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恼
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 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 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 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 他化自在天 • 化乐天 • 兜率天 • 夜摩天 • 忉利天 • 四天王天
• 《起世经》中:此千世界,状如周罗。
2019/12/17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1增劫 = 1减劫 =( 84000-10)X100 = 8,399,000,四舍五 入,约为8万4千年
• 1小劫=( 84000-10)X100 X 2 = 16,798,000年,即约1 千六百八百万年
• 1中劫 = 16798000 X 20 = 335,960,000 年,即约3亿3千6 百万年
佛教的宇宙观
佛教的宇宙觀(佛學與科學論文集,佛光文化事業出版,1998)林崇安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佛陀並不迴避宇宙這一問題,而是面對它,指出:物理世界與精神世界都是「自性空」及「緣起有」,以「業力」推動整個心物世界的變化。
摘要:本文依據佛教的經論,探討佛陀所闡述的宇宙現象,依次分析:(1) 佛典中有關數字、時間及長度的計量。
(2) 三千大千世界的結構以及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時間的相對差異。
(3) 宇宙的動態變化:於成、住、壞、空中,世界與有情的生滅。
此中經論的記載有許多符合現代科學的說法,只是佛教的宇宙論同時考慮物質與精神的合一 ──推動宇宙變化的是物質間以及精神間的作用力,此力統稱作「業力」。
佛陀因材施教,在大乘佛法中宇宙的描述更為浩瀚,要由「緣起」與「性空」的觀點,才能掌握宇宙的真面目。
最後本文討論「四記問」,以澄清佛陀對宇宙這一問題是否不予置評。
一、前言佛教對宇宙現象的描述,散見於大小乘的經論中,小乘的經典有西晉法立及法炬譯的《大樓炭經》、後秦佛陀耶舍及竺佛念譯的《長阿含經》卷十八、隋闍那崛多等人譯的《起世經》、隋達摩笈多譯的《起世因本經》等;小乘的論典有《大毗婆沙論》、《俱舍論》等;大乘的經典有唐實叉難陀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等;大乘的論典有玄奘譯的《瑜伽師地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等等,由這些經論使我們知道佛教對宇宙現象的重視。
以下依次依據經論來分析佛典中有關數字、時間、長度的計量、三千大千世界的結構及其成、住、壞、空,並對物質世界及有情世界的成滅詳細闡述。
二、數字為了描述大幅度的宇宙現象,佛經中定出許多大的數字,如「阿庾多」、「阿僧企」。
今依《俱舍論》卷十二的記載:「一十為十,十十為百,十百為千,十千為萬,十萬為洛叉,十洛叉為度洛叉,十度洛叉為俱胝,十俱胝為末陀,十末陀為阿庾多,十阿庾多為大阿庾多,十大阿庾多為那庾多,十那庾多為大那庾多,(中略)……十跋邏攙為大跋邏攙,十大跋邏攙為阿僧企耶。
亚洲宗教的宇宙观与道德价值观
亚洲宗教的宇宙观与道德价值观亚洲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大洲,孕育了众多宗教,包括佛教、道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
这些宗教在塑造亚洲人的宇宙观和道德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亚洲宗教的宇宙观和道德价值观在当地文化中的体现,并分析它们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一、佛教的宇宙观与道德价值观佛教是亚洲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以释迦牟尼为创始人。
佛教强调人们通过修行和觉悟,超脱尘世的束缚,追求解脱和涅槃。
佛教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无始无终、相互依存的。
人们的命运由自己的业力所决定,因果报应是宇宙法则的体现。
这样的宇宙观塑造了佛教的道德价值观。
佛教的道德价值观主要包括慈悲、无私和平等。
佛教倡导对一切生命的慈悲和保护,鼓励人们摒弃自私和贪婪,追求无私与慷慨。
此外,佛教还强调平等,认为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人们应该平等对待他人,不分贵贱。
佛教的宇宙观和道德价值观对亚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教的宇宙观与道德价值观道教是另一重要的宗教流派,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道教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人与人应该和谐相处。
道家强调随顺天道,追求无为而治。
他们认为个体应该顺其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道教的道德价值观注重个体修身养性。
相对于佛教的普世主义,道教更注重个体的修炼与道德提升。
道教倡导“为人民造福天下”的思想,鼓励人们以身作则,关爱他人,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与和谐。
道教的宇宙观和道德价值观对亚洲社会的价值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印度教的宇宙观与道德价值观印度教是印度次大陆的主要宗教,其宇宙观与道德价值观也对亚洲产生了广泛影响。
印度教强调轮回转世和因果律。
他们认为人们的灵魂会通过不断的轮回转世来体验各种生命,以偿还前世的债务。
印度教的宇宙观与佛教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又有所区别。
印度教的道德价值观注重职责和信仰。
印度教鼓励人们履行自己的职责与责任,同时追求精神的解脱。
他们强调宗教信仰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虔诚地信奉自己所选择的神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其余三个有生命的星体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东、西两洲人的寿命约为我们地球人寿命的二倍半;北洲人是我们地球人寿命的十倍,并都随着我们寿命的增减而相应变动。东、西两洲陆地形状是半月形,北洲陆地形状是园形。将四大部洲圈起来,其中的范围叫做“四天下”,又名“小世界”。而佛教说的“大千世界”,共有百亿四天下,这是多么广大的宇宙观!而现代科学也证实了此理。但其虽探测至外太空,尚未寻找到其余三个有人类居住的星体,可见佛法的广大。而修行至初禅,即可在定境中看到须弥山和四大部洲,佛之罗汉弟子,如目连等,一昼夜即可飞行遍四天下,数尽其中的人民、动植物种类。可见圣境诚非凡夫所能想象分别。
5.世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从地狱直到他化自在天,色界从梵天直到色究竟天,四空天为无色界。其中人民相貌、身量、衣着、寿命、受用等,难以尽述,诸君可细研《三藏法数》,其中广引经论,有详尽记载。
二、佛教关于世界和人类起源的解释:从缘起生。
1.世界的成坏。佛教指出,一切法皆是无常,皆是随缘而有生灭。缘,即是因果。一切物质世界,(佛教中叫作器世间)皆有成、住、坏、空的变异。而每一大千世界将坏时,先有巨大风轮起,从一国土旋至另一国土,其中一切,从地狱至有顶天,皆悉散坏。而大千世界外,另有风轮,护住此世界,不使其蔓延,否则,所有世界皆当损坏。而世界将成时,先于界内普兴大云,弥满一切,接着普雨大雨,历时百千万亿年,然而因风力作用,虚空与水际渐次分开,次有金轮执持大地,接着出现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三界依次建立。
道教中虽有“混沌初分”的描述,基督教中亦有关于起世间描述,仿佛与此相类,但那充其量,只讲了一个劫的成坏,而唯有得成无上正觉的佛,才能彻底通晓三世的一切。
2.人的起源。在世界毁时,依次有火、水、风三灾。所谓“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刮三禅”,是指世界火灾起时,一直能从地狱燃烧到初禅天,而其中一切众生,业报未尽者,循业受报,或生他方地狱,或生他方边地;而业报已尽者,或因定力,生光音天。等水劫毁灭二禅天时,众生再依次上升。水灾退后,地面初现,上有地味,厚如乳酪,光音诸天为观新地,而从空下,尝地味者,失却神通,久久尝之,身生粗皮(天人是没有皮肤的),接着生骨。由多食地味者,相貌丑陋,因之而起妒忌、差别。欲心重者、妒忌甚者,化为女人。由贪嗔痴渐厚重故,外在环境越来越坏,地味尽,地味所化之净米亦渐粗劣,并渐渐不能自生。(其中细节甚多,难以述尽,详见《三藏法数》)渐次建立善恶美丑,劳动、争夺,人中渐分出王者、隐士、士、农、工、商。
4.每一大千世界,称为一佛土,有佛住世,教化众生。有的大千世界有千亿四天下,有的有万亿四天下,大小不一。《华严》上说,有正世界,有侧世界,有覆世界,有仰世界,差别万端;人民的身体、相貌也千差万别,有的头大身小,有的多手多足,并有不同的寿命、名字、礼仪、住处......每一世界悬浮于空中,下有风轮执持。所谓风轮,即是无形的强大引力。这是现代科学所证明的。
5.从究竟上说,生命的起源,即《楞严》所谓:“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圆妙,圆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有漏微尘国,皆因空所立”。本来法界无有生灭,连法界之名字亦无,全是如来藏性净明体,广大周遍,湛寂妙明;但一念忽起,率尔无明,即《楞严》所谓“觉明为咎”者,让我们成为众生,枉受轮回。但此理甚为复杂,难以尽述,怀疑惑之诸君,可细研《楞严》,或可探知此理。真如此,则于佛法圣言量,不再怀疑讥谤矣。
3.当光音天诸人,因福尽故,下生大梵天时,先生之人,见后人纷纷下生,且与己相貌一致,下界各类众生、物种渐次繁兴,以为是己之力,遂生大我慢,谓:我生一切诸人,我是众生之父。
4.从究竟上说,每一大千世界的成立,皆有两个原因:一者,诸佛愿力,二者,众生业力。谓诸佛欲取何土调伏众生,即方便成立何种世界;众生因受何种业报,即生何种国土。如我们居住的娑婆世界的成立,是贤劫千佛的愿力,也是我等众生的共业所感。当世界初成时,大千世界主--摩舍首罗王观见世界海中生千朵宝莲,即知此劫中,当有千佛次第兴世。(见《华严》)
徐进 一、佛ຫໍສະໝຸດ 向我们提示了至极广大的宇宙观。 1.地球是个扁圆的球体,运行于虚空。按《阿含经》等,皆言以须弥山为轴,有四大部洲绕日而行。即有四个绕恒星旋转的星球,上面者有人类居住,有生命存在。地球在其中,称南瞻部洲,即“阎浮提”,形状如庵摩罗果,略为扁圆。科学直到最近两百年,才证明地球是个扁圆球体;而佛经中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