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义 世界观 方法论 伦理思想

合集下载

关于佛教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于佛教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于佛教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朋友问,“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是说我们的世界是虚幻的,假的吗?
有师兄回答:如果是虚的,空的,假的,那打你一棍子,你疼不疼。

本觉本有,不觉本无。

真与假,其实是不能简单判断的。

修行与不修行,境界不同,对真假的判断也完全不同。

所谓夏虫难以言冰,打个比方:梦,有没有?梦里你发财了,或做了总统,是真实的受用吗?不醒时分毫不差,就是真的;一旦醒来,都成了风花雪月了不可得。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是金刚经中的一个偈语,是佛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合。

你看得破,今生得自在,从此幸福生活,无忧无恼;你看不破,就难免被五欲六尘的烦恼所困惑,人生的各种苦恼你是一个也逃不掉。

做得到,做不到,不是智力问题,也不是能力问题,是业缘问题。

佛度有缘,佛把世界和净土描绘得已经非常清楚了,可又有几个人能得度?当度自度,不当自不度,如此而已。

一切有为法包括六根接触的六尘,也就是我们感官所觉知的世界。

这一切貌似真实不虚,但从究竟的角度看,五欲六尘从根本上是一无所得。

生死无常,悲欢离合皆是业因果报,丝毫都不由众生自己做主。

这样的世界,又有什么好流连忘返?如果看不透、放不下,今生注定又要被这些假相左右。

认假为真,枉自愁苦烦恼。

世尊教导我们,要看破、放下,得大自在,见到如来面目,自然就知道此言不虚。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摘要】佛教的伦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探讨了佛教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强调了慈悲与善良的重要性,同时提倡了自我修养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佛教倡导平等与慈爱的观念,为社会关系带来积极影响。

佛教对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也提供了重要启示。

结论部分指出佛教的伦理思想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可以借鉴佛教的思想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实现文化交流与共融。

通过融合佛教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可以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关键词】佛教、伦理思想、现代社会、道德修养、慈悲、善良、自我修养、社会责任、平衡、平等、慈爱、环保、可持续发展、启示、社会和谐、进步、文化交流、共融。

1. 引言1.1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意义佛教的伦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变革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们对伦理道德的关注也越来越强烈。

佛教作为世界上主要宗教之一,其伦理思想体系丰富而深刻,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道德指引和精神支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面对各种伦理困境和道德挑战,而佛教的伦理思想可以帮助人们解决这些难题,指引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佛教的伦理思想强调慈悲、善良、平等、正直等道德品质,倡导人们培养善良的品格和修养,以实现心灵的净化和自我完善。

这些伦理原则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人们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建立和谐社会、促进环境保护。

佛教的伦理思想不仅有助于个人修养,也有助于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研究和借鉴佛教的伦理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佛教的伦理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自己的行为,塑造良好的品格,建设和谐的社会。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将为社会和谐、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指导。

1.2 本文探讨的内容本文将深入探讨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我们将分析佛教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探讨佛教如何教导人们培养善良和慈悲之心,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这些道德观念。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

佛教的世界观佛教的世界观一、学习佛教世界观的重要性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世界观。

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因为,虽然佛教的世界观是一门普通的常识,但对佛教徒或研究佛教的人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

有些人认为,因为佛教讲空性,所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或人生观等概念;也有人认为,佛教只不过就是烧香磕头,劝人向善而已。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其实佛教并非如此简单。

虽然佛教是讲空性,但并不是说万物皆不存在;烧香磕头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阐明佛教教义;还有,虽然劝人向善的确是佛教所宣扬的,但却并不是佛教独一无二的特点,例如:传统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导,也同样是在劝人向善。

由此可见,上述这些观点,都是因为对佛教的一知半解所造成的。

为了让更多的人弄清这一点,所以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一些研讨。

要讨论这个题目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教经典对宇宙构成的描述,与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的结果,从表面上看似乎有部分冲突。

一些不懂佛教教义的人,就因此而认为佛教不科学,并连带地将佛教的一些修法与见解,也认定为是不准确、不合理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主要是由于没有系统地学过佛教,因此也就无法透彻地了解佛教的真正见解。

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争论。

每当此时,自然科学往往能提出强有力的、具说服力的证据,来驳斥宗教的部分理论;然而,不但现代科学无法推翻或证明西方宗教所阐述的造物主,就连这些宗教本身,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点。

如此一来,有些人就以点代面,想当然地以依此类推,对所有宗教、所有教派,以及所有的修法和见解,都抱持同样的观感,认为它们都是迷信、愚昧、消极、落后的代名词,佛教当然也难逃此劫。

为了澄清这些误会,为了消除这些成见,就理当以研学佛教世界观作为切入点。

因此,虽然佛教特有的教义包括缘起性空、大空性、大光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一系列的见解和修法,但今天暂时不讲这些,而只就佛教的世界观进行一些必要的讨论。

这个题目如果深入地讲,就必须要对宇宙形成理论作广泛的研究,其复杂性可想而知,所以今天只是浅谈而已,希望能以此提供给诸位一些思维的线索。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

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佛教的伦理思想是佛教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最初是在印度古代社会的某些发展形态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古代印度部分宗教信徒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看法。

这种伦理思想开始主要是在南亚地区发生着影响。

后来,随着佛教传播地域的扩大,它的影响也不断扩大。

目前,它在笔在印度历这种宗内,它到了佛教产生后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佛教在产生时主要代表了印度四种姓中属刹帝利和吠舍种姓的一部分人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政经利益和主张。

佛教(特别是早期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观念。

认为人的高低贵贱并不是由于人的出身,而是由于人的行为。

出身卑贱的人一样能成为贤人。

如《别译杂阿含经》卷第五中说:“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

”《长阿含经·小缘经》中说:“汝今当知,今我弟子,种姓不同,所出各异,于我法中出家修道,若有人问:汝谁种姓,当答彼言:我是沙门释种子也。

”佛教在这里明显是主张一种平等的观念。

即反对婆罗门教的四种姓不平等理论。

不过,客观地说,佛教反对种姓间的不平等是有一定限度的,它主要强调无论种姓高低都毫无例外地有权利加入佛教组织,修习佛法。

它的种姓平等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把佛教的影响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中去。

佛教并不是从根本上反对种姓制,它不可能真正开展一场消除种姓认为万物不偷盗、不邪淫等。

无论是杀生还是偷盗或邪淫都是对他人的侵犯,其行为都是建立在一种别人与自己不平等观念的基础之上的。

如婆罗门教中的一些派别虽然也讲不杀生和不任意拿走别人的东西等,但这主要是适用于相同种姓之间,而在上等种姓对待下等种姓时,则不受此限;上等种姓在许多场合可以任意处置下等种姓或其物品,包括伤害下等种姓的生命。

佛教对于这种不平等的观念是坚决反对的。

(二)克己观念这里所谓“克己”即克制自己,特别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自己的行为、自己的意识。

“克己”是我们在此处对佛教这方面伦理观念的概括。

佛教学说中与克己观念直接相联系(或作为克己观念的直接表现形态)的理论有不少。

悠悠禅河不尽灯 佛教伦理思想简介

悠悠禅河不尽灯 佛教伦理思想简介
佛教的经典分为经、律、论三部分,称为三藏。
如 来 佛 祖
(二)佛教的发展: 1、小乘佛教:
(1)原始佛教:约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中叶 (2)部派佛教:约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 中叶 2、大乘佛教:
约公元1世纪中叶至公元7世纪,主要有两派: (1)中观学派:代表人物是马鸣、龙树和提婆 (2)瑜伽行派:代表人物是弥勒、无著和世亲
❖ 第三,以体顺为善,体违为恶。
体,为己之自体,即指法界之真性。依此义,五乘所缘修 之一切善行皆为恶。
❖ 天台宗则将善另分为六类。即一、人天之善,二、二乘之 善,三、权教菩萨之善,四、通教三乘之善,五、别教菩 萨之善,六、圆教菩萨之善。
❖ 此中,前五类虽亦称为善,但未达到完美至善的程度,故 相对而言,亦不为善。如第一人天之善,即修五戒十善之 事。此虽能得人天福果,称之为善,但报尽又堕轮回,不 免又入恶趣之中,故亦为恶。其他诸类同样如此。只有第 六圆教菩萨之善,天台宗认为已达到了实相圆融的境界, 因此是完美、至善的。
(三)佛教传入我国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两汉之际。东汉末年,佛 教开始流行,魏晋南北朝的混论局面使得佛教发展迅速,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全盛时期,隋文帝大力护持佛 教,广建佛寺,唐朝的玄奘取经更说明佛教在我国的广泛 发展。
佛教在中国得到广泛的发展原因:一方面,社会的动 荡不安,战争频繁,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底层群众普遍对社 会失望,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另一方面,统治者为了麻痹 人民的意志,巩固自己的统治,也需要一种新的思想工具 。
❖ 无嗔,就是要求人们要忍受痛苦,忍受现实生活中碰到的 种种苦难和不合理的现象,不能发怒,更不能产生仇恨的 情绪。(冲动是魔鬼)
❖ 无痴就是不“愚昧”,能领受佛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的教义学说,并通过一系列宗教修行实践去 达到这种境界。(大愚若智)

佛学对社会伦理的影响

佛学对社会伦理的影响

佛学对社会伦理的影响佛学对社会伦理的影响是深远和多方面的。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由悉达多·乔达摩(即佛陀)所创立。

佛教的教义和伦理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传播到世界各地,对许多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下是佛学对社会伦理的一些主要影响:1. 因果报应与道德责任:佛教强调因果律,认为一切行为(善或恶)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

这种思想促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促进了社会伦理的自律和道德责任感。

2. 慈悲为怀:佛教提倡慈悲为怀,不仅对人类,也对所有生命。

这种普遍的慈悲观念促进了社会中的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不公正。

3. 平等观念:佛教认为所有生命在本质上是平等的,这种平等观念有助于消除社会中的歧视和不平等,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4. 戒律与道德规范:佛教有严格的戒律,如五戒、八正道等,这些戒律为信徒提供了明确的道德行为准则,对社会伦理标准产生了积极影响。

5. 内心修为与自我提升:佛教强调内心的修为和自我提升,通过冥想、禅修等方式培养心灵的平静和智慧。

这种内在的修养有助于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平和社会的整体素质。

6. 和谐共处:佛教教义鼓励信徒与人为善,和谐共处。

这种和平主义的态度有助于减少社会冲突,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7. 社会服务与慈善事业:佛教鼓励信徒参与社会服务和慈善事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种精神促进了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

8. 环境伦理:佛教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也影响了环境伦理的发展。

佛教教义鼓励人们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9. 解脱与精神自由:佛教追求的最终目标是解脱,这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鼓励人们超越物质欲望,寻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对社会伦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佛学对社会伦理的影响是全面和积极的,它提供了许多有益于个人修养、社会和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原则和实践。

然而,佛教的伦理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儒释道三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各是什么?

儒释道三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各是什么?

儒释道三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各是什么?释道儒三家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异同问题,是一个大命题,若要明了三家思想主张的异同,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归纳总结;一、三家之核心思想与起源思想是什么;1、佛家的核心思想是“空”,其空义有幻空与真空,佛教“空”思想是有色、无色,有形、无相,有相、无相,色身与法身转换的空间;佛教之起源思想是“四大造色”因缘和合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说四大造色过程就是缘起思想的源头。

故佛教的世界观形成和认识宇宙人生实相的方法就是通过四大造色之缘起思想,明了虚空万物之生存发展规律与规则。

2、道家的核心思想是“和”,和之思想是来源于太极阴阳变化中,取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此生即彼此、彼生则此生,共生共灭的天地万物平衡发展的大同思想;故道家的世界观与认识天地万物的生存发展规律与规则就是从太极阴阳演变原理中做为其思想的源头。

3、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所谓的仁,就是仁者爱人;仁之思想源头也是来之于太极阴阳,取之阴阳变化的相生相克、对立统一、求同存异、同生共灭的一体同观思想;故儒家的世界观的思想源头也是来之太极周易。

二、释、道、儒三家思想价值观的形成过程;1、佛家的思想价值观是无得心,心无所得、即证悟智用无碍,智用无碍了就能证量行住坐卧之行为无碍,也就是说知行合一、悲智同行之慈悲心。

2、道家的思想价值观是清静无为心,若能做到于自心中清静寡欲,无欲无求,就能做到自足常乐、随遇而安。

得此清静无为心就是懂得顺势而为,与天地同体之道德心,这就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

3、儒家的思想价值观是有为心,若人能做到于内心中克己俭约,就能做到无欲则刚的道德仁义心,此道德仁义心就是恪守道义、以万民之心为己心、以社会安危为己任的有为奉献精神。

三、释、道、儒的思想主张之大无私奉献精神;1、佛家提出大体同悲之度世成佛大慈悲的思想主张2、道家提出天地一体之天人合一的道德思想主张3、儒家提出君民一体之仁爱思想主张四、佛、道、儒三家的异同归纳如下:1、三家的思想主张;佛家的度世、道家的出世、儒家的入世;2、三家思想修为;佛家的清净、道家的清静、儒家的克己;佛家的无得心、道家的无为心、儒家的有为心3、三家明道过程;佛家的悟道、修道、证道,道家的见道、遵道、合道,儒家的修身、齐家平天下。

最新整理佛教伦理简介.docx

最新整理佛教伦理简介.docx

最新整理佛教伦理简介佛教伦理简介佛教伦理是指基于佛教信仰来调节个人与“众生”关系的伦理道德体系,是关于佛教的道德规范、道德实践等理论学说。

其核心是遵循佛教的戒律(即道德规范),通过践行四摄、六度、八正道等道德实践方式,不断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以达到佛教伦理中的理想道德境界——涅盘。

为适应不同地区的文化、不同人群的需要,佛教在其约三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现在丰富的佛教伦理道德体系。

(一)佛教伦理的道德规范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是完善人格的基础;十善又称“十戒”,源于五戒,却不同于五戒。

五戒重在“止恶”,十善则侧重强调“扬善”。

1、五戒五戒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础。

佛教认为受戒可以获得无量的利益,相反,如果犯戒,就如同触犯国家法律会受到制裁一样,犯戒也要承担相应的恶报。

(1)不杀生不杀生指不伤害众生性命,这里的“众生”,不仅包括人,还包括虫蚁鸟兽等动物昆虫。

遵循不杀生戒,不但自己不可以杀害众生,也不可以指使他人杀害,甚至见到有众生遭受杀害时,心中也不可窃喜。

(2)不偷盗不偷盗是指不属于自己的物品,不可以不经他人许可就擅自占为己有。

佛教认为凡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可拿取,要凭自己的努力去从事正当行业来赚取财物,不劳而获和偷盗的性质一样。

(3)不邪淫“邪淫”是指各种不正当的性行为,凡是与国家法律或社会道德相违背的男女关系,都是邪淫。

不可与除自己正式妻子以外的人发生性关系,纵使是自己的妻子,也不可在非时、非地、非处发生变态的性行为。

(4)不妄语不妄语就是指不以虚妄不实的言语欺骗他人,而要以诚信为做人处事的原则,实事求是,心口一致。

不仅不能用言辞来欺骗他人,也不可用手势、眼色、暗示性的做法来迷惑他人,使其受骗。

(5)不饮酒酒会乱性,使人神志不清,甚至做出一些出格的事,酒醒后会后悔不已,如果酒精中毒,后果更是不堪设想。

所以佛教将不饮酒作为五戒之一。

2、十善十善是在五戒基础上建立的,从约束人们的身(行为)、口(言语)、意(思想)三方面来提出的十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教的世界观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佛教的世界观【“空”;“无神”;“轮回”;“涅槃”;“佛性”】
1,佛教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1)空
在佛教看来:世界的本质是“空”(一切都是运动和变化的)
空:是建立在“无常”和“无我”基础上的“无有”。

【无=假≠没有】
空=假有=事物不存在永恒的状态≠没有
所以,“空”一方面说明了事物是不存在永恒状态的;另一方面说明事物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2)无神
在佛教看来:并不是神创造世界,而是世界创造了神,世界的运行并不是靠神的意志而是按照“缘起”的规律来运行。

无神≠世界上没有神=世界上有神而且神≈人。

【无=假≠没有】
神是什么?
神是和人一样,是有情众生的一种,并不具有永恒主宰的意义。

因佛教相信,人的形体随时可以消亡,但人的灵魂却永存;所以,这个世界还是有鬼神的,而且鬼神也是人的灵魂存在形式。

佛是什么?
佛不是神;佛是人,是从感情和内心的扭曲中净化和解脱出来的,并获得了无上智慧的人。

佛是所有获得顿悟的人的总称。

2,佛教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3)轮回
世界是由六道组成的,众生在六道之中不断的流转轮回。

在佛教看来:人不得不在由六道构成的世界之中不断轮回,不得解脱。

这六道分别为:三乐趣(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和三恶趣(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天道:自由自在,长寿而且没有烦恼。

人道:既不长寿也不短命,既有烦恼也有幸福,不好不坏。

阿修罗道:虽长寿,但却痛苦极大。

畜生道:畜生指除人以外的动物们,因愚蠢而且没有精密思考的能力,而不能积累善业。

还要忍受寒热和饥渴,并且在自然界中相互残杀。

饿鬼道:因吃东西时,喉咙有烧灼的感觉,所以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食物挨饿。

但智力很强足以了解佛法。

地狱道:是六道中受苦最多的。

地狱道游客分为八大寒地狱、八大热地狱、近边地域(近边
接近屌丝的意思)和孤独地域,一共十八层,所以又叫十八层地狱。

4)涅槃
涅槃原义为熄灭,在此应理解为熄灭了所有的痛苦和烦恼,摆脱了轮回之后达到的境界。

在佛教看来:人应该摆脱痛苦和欲望来摆脱轮回,达到涅槃境界.
佛教中因不同教派对涅槃的看法不同,而导致所采取的达到涅槃的途径也不同。

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认为涅槃与世俗(现实的世界)有着本质的区别,认为痛苦和烦恼来源于人的欲望。

所以涅槃就是禁欲,必须靠远离世俗,苦苦修行才能禁欲,才能达到涅槃境界。

也正因为只能通过离家修行才能涅槃,所以小乘佛教认为只能自救,他人是爱莫能及的。

(简单的说就是:小乘佛教认为涅槃是禁欲修行,而且只能自救不能他救)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认为涅槃与世俗没有太大的差别,虽也认为痛苦和烦恼来源于人的欲望,但进一步认为人的欲望直接源于人的无知。

所以,在大乘佛教看来,涅槃就是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就不能远离世俗,所以大乘佛教不强调离家修行,更强调要普度众生,在自己追求涅槃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达到涅槃。

(简单的说就是:大乘佛教任务涅槃就是认识世界,不仅要自救,更要通过大家的力量来集体自救。

)【注:此处所说的认识世界是指要认识到世界时由六道构成的,众生于六道之中不断流转轮回】
5)佛性
佛性是指佛教修行者成佛的可能性。

在佛教看来: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佛教的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佛教的方法论【中道、无记】
1,认识世界
1)中道
中道:反对极端,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庸:儒家的一种主张,意思是“执两用中”,“中”不是中间的意思,不是在两个极端中间找到中间的那一个,而是找到最适合的那一个,中庸之意其实就是在处理问题时不要走极端,而是要找到处理问题最适合的方法。

两者区别读者自己动手吧。

2)无记
无记:佛教对那些难以回答的问题不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而是先搁置起来的态度。

对于那些相反的两种答案都不能表明事物实际情况的都具有片面性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把它搁置起来不要再做无意义的争论。

2,改造世界
佛教更多的是改造主观世界,来适应客观世界。

佛教的伦理思想
【有限的平等、克己】
1)有限的平等
佛教认为人的高低贵贱并不是由人的出身决定的,而是由人的行为决定的。

“不应问生处,宜问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贱生贤达。


佛教的平等源于佛教的“空”和“轮回”。

没有什么永恒处于支配地位,既然这样,那么众生当然就天生一样、天生平等。

2)克己
克己: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行为、克制自己的意识。

三毒(贪、嗔、痴)烦恼和痛苦的根本
《大智度论》“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嗔恚(chenhui),此结使不从之声,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

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
这段话的意思是:对世俗世界中有利益于我的东西的贪恋和追求就是贪;自己的贪念不能满足,就生愤恨之心,这就是嗔;而产生贪和嗔的根本原因是无明(无知),这种无明就是痴。

这三毒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呀!
三学
佛教的克己思想主要表现为戒、定、慧三学。

戒:佛教的戒律,是佛教信徒都要遵守的规则。

定:不仅要约束自己的行为,还要在内心中约束自己的意念,化被动为主动。

慧:认清了这个世界(世界由六道构成,众生在六道之中轮回),消灭了欲望和烦恼,具有了飞升涅槃的能力和智慧。

注:红色字体的部分本人认为是佛教教义中的有积极意义的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