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一:1、言必有中: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5、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出处:《论语。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8、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
形容生活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0、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14、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
出自论语的成语173个《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论语》中的许多语句和思想影响深远,形成了大量的成语和格言。
以下是一些出自《论语》的成语及其出处:1. 温故而知新 - 来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知之为知之 - 来自《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见贤思齐 - 来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 君子不器 - 来自《论语·为政》:“君子不器。
”5. 君子求诸己 - 来自《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6. 不以规矩 - 来自《论语·子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7. 三人行,必有我师 - 来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8. 有教无类 - 来自《论语·雍也》:“有教无类。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来自《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来自《论语·学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1. 过犹不及 - 来自《论语·子路》:“过犹不及。
”12. 子不语怪 - 来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13. 朝闻道,夕死可矣 - 来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4. 不患寡而患不均 - 来自《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
”1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来自《论语·子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6. 君子坦荡荡 - 来自《论语·阳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7. 君子慎独 - 来自《论语·述而》:“君子慎独。
”18. 克己复礼 - 来自《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
1.温故知新 2.三省吾身
3. 三十而立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择善而从
6.博学笃志
7.一息尚存 8.任重道远
9.巧言令色 10.众星拱月
11.一言以蔽之 12.言而有信
13.见义勇为 14.是可忍孰不可忍
15.既往不咎 16.尽善尽美
17.朽木不可雕 18.愚不可及
19.举一反三 20.不耻下问
21.后生可畏 22.当仁不让
23.三思而行 24.欲罢不能
2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26.登堂入室
27.过犹不及 28.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9.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30.察言观色
31.名正言顺 32.欲速则不达
33.杀身成仁 3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6.道不同不相为谋
37.分崩离析38.祸起萧墙39.血气方刚40.色厉内荏 41.道听途说 42.患得患失43.心安理得 44.文过饰非 45.待价而沽。
出自《论语》的经典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经典成语及解释篇一1.无为而治解释: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2.小德出入解释: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
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出处:《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3.血气方刚解释: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
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出处:《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4.学而优则仕解释: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5.朽木不可雕也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
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6.循循善诱解释: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
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7.言必信,行必果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8.言必有中解释: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9.言不及义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
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处:《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0.言而有信解释: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篇二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解释: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出处:《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一言以蔽之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哪些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哪些篇一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
《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水准,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
言当勇往而必为也。
”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
《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女,同“汝”,你;爰,何。
)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篇二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2、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
原指好耍小聪明。
《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3、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
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出自《论语》的成语
☆★尽 善尽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好极 了 ,美极 了。
语出《 语・ 论 八佾 》 “ :子谓 《 》 ‘ 美矣 ,又尽善 也 。 ’ 韶 》 韶 :尽 ”《 , 乐曲名 。这是 孔子赞 美 《 》的话 。 韶
☆★见 贤思齐 : 指见到贤 明 的人 ,就应该 想 向他看 齐 。 语出 《 语 ・ 论 里仁 》 “ 日 :‘ 贤思 齐 ,见不 贤而 内 自省也 。 ’ :子 见 ”
将 至云 尔。 ’原指 :“ ” 因发 愤 学 习而忘记吃 饭 , 因高兴快 乐而 忘记 忧
愁 ,连 自己将要 老去都 感觉不到 。 ”
☆★任重道远 : 担子很 重 ,道路遥 远 ,比喻责任重 大。 语出《 论语 - 泰伯 》 “ : 曾子 日 : 士不 可以不 弘毅 ,任重 而道远 。 ‘
温习 ; ,旧 ( 故 的知识 ) 。原指 : 如果 能通过 温 习旧的知识 而学到新 “
的知识 ,这样的人就 可 以当老师 了。 ”
☆ ★见义 勇为 : 指见 到合 乎正 义的事情就 勇敢地去 做 。
语出 《 论语 ・为政 》 “ 日 :‘ 义不 为 ,无 勇也 。 ’义 ,符 合 :子 见 ”
思 ,想要 ;齐 ,看 齐。原 指 : 见 到 贤 明的人 就应 该 向他 看 齐,见 到 “
不 贤明的人就 应该在 内心反省 自己 ( 否有 和他 相 同的缺 点 )” 是 。
☆★朽 木粪土 :比喻不堪 造就 的人或无用 的东西 。
语 出 《 语 ・ 冶 长 》: 宰 予昼 寝 ,子 日 :‘ 论 公 “ 朽木 不 可雕 也 ,粪
仁 以为 己任 ,不 亦重乎 ?死而后 已,不 亦远 乎? ” ’
☆ ★待 价而 沽 :I 时 比喻文 人等 待时机 出来做 官。现在 泛指等 待 E l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1、众星拱北:天上众星拱卫北辰。
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拱,环线在周围保卫着,拱古作共。
北,北辰,北极星。
2、节用爱人:节约财用,爱护百姓。
3、陈力就列:指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去担负职务。
陈力,献出才力。
就列,归入行列。
4、既来之,则安之: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来”、“安”都是使动用法。
“之”指代上文的“远人”。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之”虚化,起补充音节作用。
5、分崩离析:指当时鲁国不统一,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分割。
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
分崩,破裂。
离析,散开。
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6、大动干戈:发动战争。
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7、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
后用以指内部出乱子。
也指家庭成员中自起矛盾造成祸患。
8、鸣鼓而攻之:比喻大张旗鼓地加以声讨。
攻,声讨。
9、克己复礼:抑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于礼。
10、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可以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
表示绝不容忍。
11、名正言顺:原指是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通。
后指做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也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
12、名不正,言不顺:指名分不正或名实不符。
反义词“名正言顺”13、手足无措:措:安放。
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
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14、犯上作乱:①触犯上级,闹乱子;②指叛逆活动;③历代剥削阶级把人民的反抗、起义诬蔑为“犯上作乱”15、愚不可及:原指装傻,别人无法赶上他。
后指极其愚笨。
指处于不利局面善于装糊涂的人。
16、待价而沽:等待高价出售。
比喻某些人等有了好条件或待遇才肯出来做事。
也比喻怀才待用或待时而出。
17、道不同,不相为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18、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表示意志坚决。
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出自《论语》的成语
《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八佾(yì)》:哀而不伤(āi ér bù shāng):词意: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也比喻适中,没有过分与不及之处。
爱礼存羊(ài lǐ cún yáng):词意: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礼节。
成事不说(chéng shì bùshuō):词意:本指既成事实无须解说。
后指事情已过,不再去说它。
告朔饩羊(gù shuò xì yáng):词意: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绘事后素(huìshì hòu sù):词意:绘画先要有白色质地才能进行。
比喻仁义是礼节的基础。
后也比喻要有良好质地然后才能逐步深入。
既往不咎(jì wǎng bù jiù),也作——不咎既往:词意: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
尽善尽美(jìn shàn jìn měi),也作——尽美尽善:词意:形容事物达到极为完美的境界。
乐而不淫(lè ér bù yín):词意:快乐而不过分。
礼奢宁俭(lǐ shē níng jiǎn):词意:指礼多而且繁杂,不如节俭些。
了如指掌(liǎo rú zhǐ zhǎng),也作——了若指掌:词意:清楚明白得就像指着手掌里的东西给人看一样。
形容对情况十分了解、清楚,对事物看得极为清晰。
杞宋无征(qǐ sòng wú zhēng):词意:指事情缺少证据。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大全
盘点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古语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
大家多多少少都读过一部分《论语》,对于其中奥妙又领会了多少呢?相对于晦涩的文言文字来说,理解成语倒更容易一些。
为此,学而思小编整理了一些出自《论语》中的成语,方便同学们理解和记忆,记得转发给身边的朋友哦!《学而篇第一》【犯上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原句:《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原句:《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一日三省】——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
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原句:《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原句:《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贤贤易色】——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原句:《论语·学而》:“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原句:《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原句:《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
原句:《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原句:《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被广为流传;而且,你可知道,出自《论语》的成语竟有115个之多!A1、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1. 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 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 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不亦乐乎【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
《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
言当勇往而必为也。
”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
《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女,同“汝”,你;爰,何。
)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
原指好耍小聪明。
《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本文是关于出自论语中的成语,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1、言必有中: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2、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3、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
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5、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出处:《论语。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7、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
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8、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
形容生活阔绰。
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0、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1、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12、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
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出处:《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出自《论语》的成语(115个)
出自《论语》的成语(115个)《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被广为流传;而你可知道,出自《论语》的成语竟有115个之多!A1、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1【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
出自《论语》的成语大全
出自《论语》的成语有很多,例如:
1、朝闻夕死:出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意思是早晨明白道理,晚上死了也值得。
2、朽木不可雕:出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意思是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3、听其言而观其行:出自《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意思是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4、中道而废:出自《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意思是中途而废,半途而放弃。
5、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意思是文和质配合适当,才是君子。
6、见贤思齐:出自《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思是看到有德行的人,我们应该效仿;看到没有德行的人,我们应该内省自己。
7、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
8、箪食瓢饮:一箪食,一瓢饮。
形容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9、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
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10、道不同不相为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
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自《论语》的50个常用四字成语
出自《论语》的50个常用四字成语1、【犯上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尚书皋陶谟》:“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
《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5、【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6、【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7、【中道而废】中道:中途。
半路就停止了。
《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8、【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9、【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
《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举一反三】反:类推。
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
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1、【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水。
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诗经小雅小F(mí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
”《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12、【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1、恶衣恶食:恶:粗劣的。
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示例: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者,未足与议。
(章炳麟《论读经有利而无弊》)2、言过其实:实际。
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
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示例:我不能不将他们那旗人的历史对你讲明,你好知道我不是——。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3、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意为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思量那方面的工作,语出《论语·泰伯》4、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
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以便笼络人心。
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
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5、以文会友:指通过文字来结交朋友。
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
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
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
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人。
”6、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示例:敝人向来最赞成一切牺牲,也最乐于“——”,况且我们是同志,我当然应该给你想一个完全的办法。
(鲁迅《华盖集·牺牲谟》)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指赞助别人成事近义词:急公好义、助人为乐反义词:成人之恶、掠人之美。
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示例:比亦有人说足下诚——。
(唐·韩愈《与崔群书》)〖附注〗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学而》篇【学而时习之】学习到的东西,时常去复习、实践。
【出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不亦乐乎】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
【出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犯上作乱】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翻译】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出处】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行有余力】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
【出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翻译】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知过必改】犯了错误而能改正。
【出处】过,则勿惮改。
【翻译】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出处】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谨慎的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板姓归去忠厚老实了。
”【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
【出处】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翻译】过去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出处】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翻译】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
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出处】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翻译】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件,你能有所发挥,举一反三了。
●二:《为政》篇【北辰星拱】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众星拱北】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出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用道德来治理国家,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一言以蔽之】蔽:遮,引申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
【翻译】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温故知新】经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
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再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周而不比】关系密切,但不勾结。
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出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翻译】君主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异端邪说】指和正统思想不同的有害的学说。
【出处】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翻译】批判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减了。
【举直错枉】起用正直贤良,罢黜奸邪佞人。
【出处】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翻译】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服从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做人却不讲信用,我不知道那怎么可以。
【出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做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
【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处】见义不为,无勇也。
【翻译】眼见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这是怯懦。
●三:《八佾》篇【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处】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翻译】他用六十四个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杞宋无征】指资料不足,不能证明。
【出处】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翻译】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
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
【出处】‘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翻译】‘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力不同科】力量的大小不一样。
【出处】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翻译】比赛射箭,不在于穿透靶子,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
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告朔饩羊】比喻照例应付,敷衍了事。
【出处】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翻译】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
【乐而不淫】指快乐而不过分。
比喻表现的情感很有节制。
【出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翻译】《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
【成事不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再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
【出处】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翻译】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尽美矣,又尽善也。
【翻译】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
●四:《里仁》篇【心有余而力不足】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出处】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翻译】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
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出处】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翻译】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
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与渴望。
【出处】朝闻道,夕死可矣。
【翻译】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恶衣恶食】形容生活简朴或清贫。
【出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翻译】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一以贯之】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出处】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翻译】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出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劳而不怨】形容孝子精心侍奉父母。
也指当政者使民勤劳而民无埋怨。
【出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翻译】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
(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健在,子女尽量不长期在外地。
【出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一方面高兴,一方面又害怕。
【出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翻译】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
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讷言敏行】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出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翻译】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五:《公治长》篇【朽木不雕】朽坏的木头无法雕刻。
比喻人不上进,不可造就。
【出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翻译】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不耻下问】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出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善与人交】善于与别人交朋友。
【出处】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翻译】晏平仲善于与人交朋友,相识久了,别人仍然尊敬他。
【三思而行】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翻译】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
【愚不可及】原指人为了逃避眼前不利局面而假装糊涂(愚蠢)逃避责任。
后指愚蠢得别人比不上。
形容愚蠢无比。
【出自】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翻译】他的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种装傻别人就做不到了。
【不念旧恶】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出处】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翻译】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六:《雍也》篇【迁怒与人】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出处】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翻译】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裘马轻肥】身上穿着软皮衣,骑着肥壮骏马。
指生活富裕,放荡不羁。
【出处】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翻译】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
【一箪一瓢】形容清贫的生活。
【出处】一箪食,一瓢饮。
【翻译】一箪饭,一瓢水。
【中道而废】半路上停止,比喻勉力而行。
【出处】为不足者,中道而废。
【翻译】能力不够是到半路才停下来。
【行不由径】走路不抄小道。
比喻为人正直,行动正大光明。
【出处】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
【翻译】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从来不走邪路。
【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翻译】质朴多于文采。
【敬而远之】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
【出处】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翻译】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
【先难后获】先付出劳动然后再取得收获。
比喻不坐享其成。
【出处】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翻译】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乐山乐水】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
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翻译】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
【从井救人】原比喻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
现多比喻冒险救人。
【出处】井有仁(人)焉,其从之也?【翻译】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
【中庸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
是由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精神修养以达到天人合一、太平和合神圣境界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