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合集下载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

●一:《学而》篇【学而时习之】学习到的东西,时常去复习、实践。

【出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不亦乐乎】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限或过甚的程度,并带有诙谐意味。

【出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高兴吗?【犯上作乱】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处】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翻译】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

【出处】巧言令色,鲜矣仁!【翻译】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提醒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行有余力】做好正常工作以后,还有可用的精力。

【出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翻译】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翻译】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知过必改】犯了错误而能改正。

【出处】过,则勿惮改。

【翻译】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出处】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谨慎的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板姓归去忠厚老实了。

”【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

【出处】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翻译】过去圣明的君王治理国家,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大事小事都做得恰当【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出处】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翻译】子贡说:“贫穷却不巴结奉承,有钱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

关于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

关于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

关于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篇一1、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

担子很重,路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示例: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建设接班人的重担。

2、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

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示例:徐迟《牡丹》:“她果然成为一个——的教师了。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近义词:谆谆教导、诲人不倦。

3、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

登上厅堂,进入内室。

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示例:清·李渔《闲情偶寄·声容·习技》:“听其翻阅,则书非书也,不怒不威而引人——之明师也。

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称颂人近义词:登峰造极、当行出色、炉火纯青反义词:浅尝辄止、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初出茅庐。

4、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

出处:《论语。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示例: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共产党——,协同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释放蒋介石。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反义词:忘恩负义、无情无义。

6、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

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示例:哎,那骂得可真也是——。

论语中的四字词成语及意思

论语中的四字词成语及意思

论语中的四字词成语及意思温故知新出处:孔子《论语·为政》译:反复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

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见贤思齐出处:孔子《论语·里仁》译: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任重道远出处:孔子《论语·泰伯》译:担子很重;路程很远。

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处:孔子《论语·卫灵公》译: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论语》首创的成语。

《论语》首创的成语,指后世沿用《论语》原书文字,保留原有语法结构而形成的成语。

(1)不亦乐乎出自《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比出自《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每事问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9)苗而不秀《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这类成语,几乎每篇都有。

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犯而不校(《泰伯》)、空空如也(《子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这类成语占《论语》成语的很大部分,是《论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指来源于《论语》,但又经后人加工、提炼而形成的成语。

据考察分析,后人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形成这类成语。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

如:众星拱辰出自《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拱”古作“共”)安老怀少出自《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的四字成语

论语的四字成语

论语的四字成语以下是论语中的十个四字成语及其意思和出处:1. 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感悟。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与他看齐。

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 既往不咎: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难。

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4. 举一反三: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5. 三省吾身:多次反省自己。

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6. 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 乐山乐水: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

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8.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遥远。

比喻责任重大,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9. 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形容谦虚、好学。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0. 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

出自《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下面请欣赏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相关内容。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大全1) 无適无莫《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后汉书·刘梁传》:“是以君子之于事也,无適无莫,必考之以义焉。

”2)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3) 和颜悦色《论语·季氏》:“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

”邢昺疏:“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

”4) 后生可畏《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5) 胜残去杀《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汉书·李广传》:“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

”6) 时不我待《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7) 怨天尤人《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8) 中庸之道《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9) 半部论语参见“半部论语治天下”。

10)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1) 恶居下流《论语·子张》:“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12)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3) 枉道事人《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14) 循序渐进《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出自《论语》的经典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经典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经典成语及解释篇一1.无为而治解释: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

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

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2.小德出入解释: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

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出处:《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3.血气方刚解释: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

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出处:《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4.学而优则仕解释: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5.朽木不可雕也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

出处:《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6.循循善诱解释: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

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7.言必信,行必果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8.言必有中解释:中:正对上。

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9.言不及义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

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处:《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10.言而有信解释: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篇二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解释: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谋划,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患。

出处:《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2.一言以蔽之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来自《论语》中的成语及解析

来自《论语》中的成语及解析

来自《论语》中的成语及解析杀鸡焉用牛刀《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一那么以喜,一那么以惧《论语·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那么以喜,一那么以惧。

’”慎终追远《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无所不至《论语·阳货》:“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天道酬勤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天”指“上天”,“道”指“主张”,“酬”可解释为“实现志愿”,“勤”为“勤劳”。

见贤思齐《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文质彬彬《论语·雍也》:“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有那么改之,无那么加勉《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宋·朱熹《集注》:“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那么改之,无那么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色厉内荏《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乐以忘忧《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秦伯》:“子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先秦·孔子《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见义勇为《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乐而不淫《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望而生畏《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祸起萧墙《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导读:本文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篇一1.刚毅木讷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2.割鸡焉用牛刀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3.各不相谋解释:谋:商量,计义。

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4.恭而有礼解释:恭:恭敬;礼:礼节。

恭敬又有礼节。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释:器:工具。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6.攻乎异端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7.过犹不及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8.怪力乱神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9.后生可畏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

年轻人是可敬畏的。

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0.患得患失解释:患:忧患,担心。

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

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处:《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篇二1.诲人不倦解释:诲:教导。

《论语》中的十二成语原文和译文

《论语》中的十二成语原文和译文

1、“文质彬彬”出于《论语·雍也》原文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质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

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孔子说:“一个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的避免灾祸。

”2、“三十而立”出于《论语•为政》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说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3、“人而不仁,如乐何?”出于《论语•八佾》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舆其奢也,宁俭。

丧,舆其易也,宁戚。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怎么能运用乐呢?”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

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4、“郁郁乎文哉”出于《论语•八佾》原文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问事。

”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孔子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闻。

有人说:“谁说此人懂得礼呀,他到了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别人。

”孔子听到此话后说:“这就是礼呀!”5、“观过知仁”出于《论语•裹仁》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的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个人及他的团体在这方面)有没有仁德了。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实用)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实用)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实用)1.教育方面孔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建立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理论。

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影响着中国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模式仍生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关于教育方面的成语也一直在我们的语言中津津乐道。

如:【有教无类】[出处]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诲人不倦】[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述而》)<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学而不厌】[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

形容勤奋好学。

【不耻下问】[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温故知新】[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闻一知十】[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公冶长》)<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

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举一反三】[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

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2.为政方面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

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

如:【名正言顺】[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

”(《子路》)<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

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祸起萧墙】[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季氏》)<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论语的成语并解释

论语的成语并解释

论语的成语并解释关于论语的成语并解释《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面是关于论语的成语并解释,请参考!关于论语的成语并解释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

《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

言当勇往而必为也。

”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

《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女,同“汝”,你;爰,何。

)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出自《论语》的成语(115个)

出自《论语》的成语(115个)

出自《论语》的成语(115个)《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

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被广为流传;而你可知道,出自《论语》的成语竟有115个之多!A1、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4、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6、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7、博文约礼【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

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8、不耻下问1【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10、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精选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精选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精选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篇一1、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cùjí,恭敬不安的样子)如也,与与如也。

”示例:郑振铎《桂公塘》:“却从来不曾见过像这位蛮子般的那末——,旁若无人的气概。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娓娓而谈反义词:闭口无言、吞吞吐吐、张口结舌。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

自己所不同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

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示例: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寇仇,恐亦非——之恕道也。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解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语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经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华之处。

《论语》《颜渊篇》主要讲述孔子对“仁”和“恕”的解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

《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

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

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示例:“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

(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足,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4、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出自《论语》中的成语及解释1、一言以蔽之出自《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在《论语》中“一言以蔽之”的用法和今天一样,用于概括、评价某事某物。

这里孔子对《诗经》进行了概括,《论语注疏》中这样提到——“一言以蔽之”者,蔽,犹当也。

古者谓一句为一言。

《诗》虽有三百篇之多,可举一句当尽其理也。

“曰:‘思无邪’”者,此《诗》之一言,《鲁颂駉篇》文也。

《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于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也就是说,这里的“一言”,指的是一句话,《诗经》虽然有三百多篇,但是其主旨思想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那句话呢?就是“思无邪”——纯正无邪(北宋程颐也用“诚”来解释“思无邪”)。

2、述而不作出自《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孔子在这里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主要是说自己对于古代、前人的学说是更为信赖的。

比如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自己就说:“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后面提到的“老彭”,是商朝时一名贤明的士大夫,是一位喜爱、遵从“先王之道”的人,孔子就以“老彭”自比。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认为,“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这些行为都是“述而不作”而非自己在创作。

3、箪食瓢饮出自《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这句话实际上是孔子在赞美自己的一个学生——颜回。

“箪食瓢饮”表面上指的是生活条件的简陋,这里引申为生活在简朴的环境下,依然能保持安贫乐道的精神,所以孔子这里称赞颜回“贤哉”。

宋代的周敦颐,特别重视这句话,经常叫他的学生程颐“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事?”这里的“乐”,说的正是人超越了物质环境,追求精神圆满的至高境界。

4、能近取譬出自《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一、学而篇第一1.2犯上作乱释义:犯:触犯,冒犯;上:指品级、地位高的;作乱:闹乱子。

旧指招架朝廷、官府及长辈。

历史上统治阶级用以诬蔑人民的招架、起义。

1.3巧言令色释义:巧言:甜言蜜语;令色:讨好他人的表情。

形容甜言蜜语,假装和善,讨好他人。

1.7言而有信释义:说话算数,有信誉。

二、为政篇第二2.2一言以蔽之释义:蔽:归纳。

用一句话来归纳它。

2.4从心所欲(为所欲为)释义:从:听任;欲:希望,想要。

随着自己的心愿,想如何就如何。

2.11温故知新释义:温:温习,温习;故:旧的,指已学过的。

温习学过的知识,能够取得新的明白得和体会。

比喻回忆过去,熟悉现实。

2.24见义勇为释义:义:正义;为:做。

看到正义的情形就勇敢地去做。

三、八佾篇第三3.21既往不咎释义:既:已经;往:过去;咎:责备。

对过去的错误再也不责备。

3.25尽善尽美释义:尽:极,达到极点。

超级好,超级美。

形容事物达到极为完美的境界。

四、里仁篇第四4.17 见贤思齐释义:贤:有才德的人;齐:看齐。

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向他看齐。

五、公冶长篇第五5.15不耻下问释义:不耻:不以为可耻。

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

形容虚心勤学。

5.20三思而行(三思而后行)释义:三:再三,表示多次;思:考虑;行:行动。

反复考虑,然后才去做。

指做事慎重。

5.21愚不可及释义:愚:愚蠢,笨,傻;及:达到。

愚到谁也达不到的程度。

形容超级傻。

六、雍也篇第六6.18文质彬彬释义:文:文采;质:实质。

本质:彬彬:形容高雅。

原形容人既高雅又朴实,后形容人高雅有礼貌。

七、述而篇第七7.2学而不厌释义:厌:知足。

专心学习,从不知足。

形容勤奋勤学。

7.2诲人不倦释义:诲:教诲;倦:厌倦,倦怠。

教育人极有耐心,不知倦怠。

7.8触类旁通释义:举:列举;反:类推,推理。

举出一个,就能够推知其他。

形容擅长类推,触类旁通。

7.19发愤忘食释义:下决心发奋学习,连用饭也忘了。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1.哀而不伤【解释】: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解释】:终日,整天。

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3.不耻下问【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不得其死【解释】:指人不得好死。

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5.不舍昼夜【解释】:舍:放弃。

不放弃白天和黑夜。

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不亦乐乎【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自】:《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北辰星拱【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屏气凝神【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

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10.比而不周【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1.博施济众【解释】:博:广泛;济:救济。

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论语中的成语及其解释

论语中的成语及其解释

论语中的成语一:《学而》篇(16 个)学而时习之: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不亦乐乎: 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

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虹作乱:犯:干犯。

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贝!J :就;加:加以。

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知过必改:认识到自己错了就一定要改。

慎终蠱:终:人死;远:指祖先。

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过化存神:过:经过;存:保存,具有。

圣人所到之处,人民无不被感化,而永远受其精神影响。

温良谦恭让: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等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小大由之:指用途可大可小。

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切磋琢磨:将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

比喻学习或研究问题时彼此商讨,互相吸取长处,改正缺点。

精益求精:精:完美,好;益:更加。

好了还求更好。

告往知来:告诉了这一点,就可以知道另一点•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异的关系,据此知彼。

二:《为政》篇(15 个)北辰劉共:北辰:北极星;拱:环绕。

廿辟及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坏绕。

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

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众星拱北:拱:环绕,拱卫;北:指也及星。

天上众星拱卫北辰。

旧指有德的国君在位,得到天下臣民的拥戴。

—言以蔽之:簌:遮,引伸为概括。

用一句话来概括。

而立之年:人到二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

后为二十岁的代称。

不惑之年: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

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

指50岁。

从心所欲: 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自《论语》的成语及解释
篇一
1.刚毅木讷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

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2.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

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3.各不相谋
解释:谋:商量,计义。

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4.恭而有礼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

恭敬又有礼节。

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6.攻乎异端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7.过犹不及
解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8.怪力乱神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9.后生可畏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

年轻人是可敬畏的。

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0.患得患失
解释:患:忧患,担心。

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

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处:《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篇二
1.诲人不倦
解释:诲:教导。

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不念旧恶
解释:念:记在心上。

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出处:《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3.见义勇为
解释: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处:《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既往不咎
解释:咎:责怪。

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

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6.见贤思齐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处:《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尽善尽美
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8.敬而远之
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

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9.举一反三
解释:反:类推。

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0.侃侃訚訚
解释: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
夫言,訚訚如也。


篇三
1.空空如也
解释:空空:诚恳,虚心。

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

现形容一无所有。

出处:《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2.巧言令色
解释: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

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出处:《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解释:乐:喜爱,爱好。

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

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处:《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4.乐以忘忧
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

形容非常快乐。

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5.乐在其中
解释: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获得乐趣。

出处:《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6.良师益友
解释:良,好;益,有帮助。

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7.苗而不秀
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

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

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出处:《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8.敏而好学
解释:敏:聪明;好:喜好。

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9.敏于事,慎于言
解释:敏:奋勉,慎:小心。

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出处:《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10.鸣鼓而攻之
解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