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4精品PPT教学课件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一单元《红烛》教学课件
![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一单元《红烛》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a4bea27a1c7aa00b42acb18.png)
示例一 示例二 示例三
红烛发光照死水,一多著作青史垂。
诗与热血共铸就,一座丰碑爱国魂。
写写写,写出累累硕果;做做做,做出惊天伟业; 说说说,说的痛痛快快;行行行,行的人中高标!
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脚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 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大声疾呼,为民请命,言行一致, 名垂青史。
红烛之泪,是先生流自心底之忧国热泪;红烛之光, 是先生燃其生命所发之爱国之光。
身 陷 囵 圄 受 着 禁 锢 。
未 觉 醒 , 血 性 犹 存 然
国 主 义 思 想 文 化 的 毒
监 狱 ! ” 当 时 , 民
小 节
己诗 的人 信借 念着 和红 心烛 愿的 。形
象 激 励 自 己 ,
表 达 自
诗 人 是对 诗红 人烛 的的 自殷 勉殷 自寄 励语 , 也
讨论探究的主要要点
情木忧泪第 ,的国的七 使世之诗小 祖人心行节 国感,,托 走到它这物 向欣能些言 光慰慰诗志 明,藉行, 。唤人中以
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
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 写 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 作 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 背
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
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红” 景
是赤诚的象征,是诗人理想人格
的化身。
时期
特点
新文化运 新诗的“尝试” 动时期
代表诗人
代表作
胡适等
胡适《尝试集》等
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
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 简
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
介
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 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主要著作有《红 烛》《死水》《七子之歌》等。
最新人教部编版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4单元15《白杨礼赞》第2课时ppt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第4单元15《白杨礼赞》第2课时ppt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194df6ace2f0066f433224c.png)
精读课文
课文探究
白杨树和根据地军民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
(1)相通的地域。文中所写的白杨树生长于黄土高原。而革命圣地延安也 位于黄土高原。礼赞黄土高原的白杨树,概括了生活中白杨树所有的特征, 也就歌颂了“北方的农民”和“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进而歌颂了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的所有抗日军民。
(2)相似的品质。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不被人重视”,它 “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磨折不了,压迫不倒”, 这与当时根据地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精读课文
课文探究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 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土高原比作“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辽阔平坦的高原图景,表达了作者 对黄土高原的喜爱之情。
精读课文
课文探究
文章赞美白杨树,第2段却没提 白杨树,而是主要描绘了西北高 原的壮美景色,删掉这一段可不 可以?为什么?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了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讴歌了他们朴质、坚强、不屈 不挠、团结向上的精神,抒发了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之情。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白
生长环境——雄壮、伟大(景美)
坚强不屈
杨
外部形态——生命力旺盛(形美)
质朴严肃
礼
力求上进
赞
内在气质——坚强,有斗争精神(神美)
分析讨论
2.本文句式活泼多姿,富于变化。请你举例说明。
(1)如四个直接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同中有异,从远指到近指, 感情逐渐强烈。 (2)描写高原景色的句子,长短相间,错落有致。 (3)第7段中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句,句子由短到 长,内涵渐次丰富,境界逐渐开阔,层层深入,酣畅淋漓。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课件(共18张PPT)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课件(共18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5e1e941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18.png)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浙江省桐乡县人,茅盾是笔名, 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担任《小说月报》 主编,并与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 学研究会。著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 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 《追求》。 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 《残冬》,散文《白杨礼赞》。
然而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 不能直接抒情,便用象征手法,热情地歌颂了抗日根据 地军民,歌颂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由此可见,作者写本文的真正目的,是借赞美白杨树 表达了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 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
恹 恹 yān
虬枝
旁 逸 yì
楠木
晕 圈 yùn
秀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倔 强 juéjiàng 参 天
婆 娑 pósuō 主 宰
qiú 刹 那
chà
nán 毡 子
zhān
qí 开 垦
kěn
cān 无 边 无 垠 yín
zǎi 坦 荡 如 砥 dǐ
从文中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 树!
15. 白杨礼赞
茅盾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chóu)。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把握白杨的形象特点。 2.学习象征手法,认识托物言志。 3.感受中华儿女正直、朴质、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 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4课《白杨礼赞》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c7d13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17.png)
茅盾
2024/8/25
2
解题导入:何为“礼赞”
“礼赞”的本意来自佛教, 指的是佛、法、僧礼拜并颂经, 也就是说,它本有某种宗教礼拜的意味。 茅盾的这篇作品,还有没有宗教色彩呢? 没有宗教意味,是不是误用了呢? 什么东西比宗教意味更令人感到精彩呢?
让我们带着疑问听配乐朗读。 要求:给生字注音;划出赞美白杨的句子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2.《石灰吟》(明朝 于谦)(六年级语文下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024/8/25
24
明确拓展3 估计词义
估计规律:
(1)并列词组,看位置对应词的词义,写 出意思即可。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不折不挠
(暗长) (伸出) (曲折,喻屈服)
2024/8/25
3
朗读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 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作者:写前先有“志”,后托“物”。
联系写作背景,作者到西北高原(共产党抗日 根据地)走了一趟,感受到共产党领导的抗日 军民精神伟大,想要写文赞美,但身在国统区 重庆,没有言论自由,所以借礼赞白杨来表达 对共产党的崇高敬意。
写时先写“物”,后言“志”,重点描写事物 引出象征意义,运用象征手法,既含蓄又艺术。
3.估计加点文言词的词义:
妙.手.偶得,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 逸.斜出,不折不挠., 屈曲盘旋的虬.枝,高到丈许.,羞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红烛》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
![《红烛》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4d272d3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31.png)
《红烛》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课件红烛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6?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是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许多人都在课堂上读过他那沾着鲜血写成的《最后一次演讲》。
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
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
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作者介绍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
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
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红烛》《红烛》,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经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情,加上寂寞的异国生活和销魂的思乡之情,激发了他的创作冲动,产生出大量的爱国诗篇。
1923年,闻一多第一部诗集《红烛》经过郭沫若、成仿吾介绍,由泰东书局出版.《红烛》是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的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具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
《红烛》课件(共34张PPT)-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部编版.ppt
![《红烛》课件(共34张PPT)-高一语文必修 上册-部编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6e811672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3.png)
抒情脉络
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 赞叹红烛的"红“——扬; 困惑于红烛式的自焚——抑; 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掂量着“灰心”与“创造”各自的份量——抑; 红烛“收获”与“耕耘”——扬
象征意义
红烛采用具有象征性的手法,表现了一个执着追求勇于牺牲的形象, 灵感来源于李商隐的无题诗,但超脱情诗的范畴,反映了苦难社会 需要的光明、勇敢、牺牲,反映了诗人自觉扛起社会责任的赤诚之 心。
主旨探讨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 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 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 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 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这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 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 辉。
红烛
“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第一节
如何理解?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作者认为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
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
红烛
诗人
第一节
有何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2《诗歌四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等) 课件(部编版)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2《诗歌四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等) 课件(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72622c5b16fc700abb68fcb7.png)
【经典觅珠】
1.人世间,比青春再可宝贵的东西实在没有,然而
青春最容易消逝……谁能保持得永远的青春的,便是伟
大的人。 ——郭沫若
2.我爱中国固因他是我的祖国,而尤因他是有那种
可敬爱的文化的国家。
——闻一多
3.人生困窘/如同在一条/不知首尾的长廊行进/四 周都见血迹/仁者之叹不独于/这血的真实/尤在不可畏 避的血的义务。 ——昌耀
雪莱被迫永远离开英国,定居意大利,但仍密切关注祖 国的政治形势。1822年7月8日渡海时不幸溺死。恩格 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成就:雪莱写了很多优秀的抒情诗,体现了作者的 民主思想和战斗精神。他的作品的幻想性、描写大自 然的自由手法、奇妙无穷的比喻与语言的音乐性,构成 了雪莱抒情诗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明确】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笼 罩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呼唤的巨人。诗中紧扣“立 在地球边上”这一立足点,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 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怒涌的白 云和太平洋的万顷波涛组结起来显示出自然的宏伟、 壮观和伟力。接下来,诗人从具体的景象一下子想开去,
想到地球、日月星辰,想到千秋万代的无穷未来,想到 大宇宙的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抒发的是诗人对创造力、 对改天换地时代精神的赞美。
《红 烛》 鉴赏点一:赏析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情感 2.这首诗,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 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 刻含义?
【明确】(1)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 相似点或相关处是:表面上二者有相同的颜色——“红 烛”与诗人的赤子之心均为红色,实际上都具有奉献精 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黑暗的世界,拥有赤子之心 的诗人希望自己能为了祖国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第13课《渡荆门送别》(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3课《渡荆门送别》(教学课件)—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32d22bb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13.png)
伍
泛读——对话真心
三 李渡 白三
峡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早发白帝城》
——《上三峡》
结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
以静观的视角, 描摹江上的美 景,展现出诗 人喜悦开朗的 心境。
景情关系
【合】抒情 拟人生动 挚爱故乡
默写常考句
“送”字点题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送”字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故乡的水对自己恋恋不 舍,不远万里来送自己行舟远游,含蓄地表达了诗 人对故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是运用 拟人的手法说故乡的水对自己恋恋不舍,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 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 “诗仙”。他的诗作感情奔放,想象丰富, 语言夸张,并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 说表达感情。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 《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著有《李太白全集》。
背景链接
大丈夫有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草色青青送马蹄”,化用了"“青青河畔草,绵 绵思远道"的意境,同时也是诗人与行者难舍难分的送 行场面的真实写照。两位友人并驾驱马,踏着河畔青 草缓缓前行。
感 谢 倾 听
从遥远的荆门之外乘舟沿江东下,来到楚国境内漫游。山野随着平原的出现
译
渐渐消失,大江进入广阔无垠的原野尽情奔流。月亮映在江中仿佛是天上的一面镜
文
子,云雾弥漫如同海市蜃楼。我还是爱恋故乡的江水,它流淌万里伴随着我的行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课件(共36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学习描写景物》课件(共3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1d1decc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d7.png)
佳作展示
美丽的山村 山村没有城市那么繁华,也没有城市那么热闹,但是 它却有城市不及的美丽风景。 叔叔家在群山环绕的半山腰上,一出门就能看见一座 水库。水库的水是那么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儿在 嬉戏;水库的水是那么绿,绿得仿佛一块无瑕的翡翠; 水库的水是那么静,静得像一面明晃晃的大镜子,把山 上的竹子都映在了水中。微风吹过,水面上荡起清波。 在阳光的照耀下,像是谁在水中撒了一把碎金,金光闪 闪,好看极了。 沿着堤坝来到对岸,是一片竹子的海洋。密密的
练兵场
2.你们学校一定有小花园吧。小花园里的景色怎么样?里 面栽种了哪些花草?请你用一个小片段,把小花园的美景 介绍给小伙伴吧!别忘了用上分解法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练兵场
1.请你先欣赏一段描写水边风景的文字。想一想,作者 把水边风景这个大的整体分解成了哪些小的个体?再填一 填。 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 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 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 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 芦穗,噗噜噜噜飞远了。——汪曾祺《受戒》 这个片段描写了芦穗、____、浮萍、____、水蜘蛛、____、 水鸟。
佳作展示
“咯咯咯……”一群母鸡快乐地在竹林里觅食。那一 头的母鸡几声叫唤,这一头的几只连忙飞奔过去,它们应 该是呼唤同伴同去吃食吧。水中还有几只鸭子,浮在水面 上,悠闲地吃着水草。“吃——饭——喽——!”催促我 们回家吃饭的声音传到山的那一边,又折回来,在山谷里 久久地回荡着。回到家,只见餐桌上摆满了鸡、鸭、鱼、 竹笋……满是大山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山村真像是一 幅美丽的图画,到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气息。我爱这可爱 又迷人的山村!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永久的生命》PPT优质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永久的生命》PPT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e1306b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2.png)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初读课文,理清 文章的论述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 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 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层:(第五自然段)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 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再读课文,理解情感
一.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 ○ 为什么这样说? ○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 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 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 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二.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 意义”指什么? ○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精读课 文品味 精彩
请简要概括文 章第②段的论 述层次。
作者先以恺撒与亚历山大为例,指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接着从 反面指出人们对生活的偏见;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最豪迈、最光 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
① 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弱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 是无穷无尽的。
② 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 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 价值。
④ 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⑤ 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拓展延伸
1.名人谈生命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 中去。 —雷锋
拓展延伸
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诺贝尔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 通过。 ——米歇潘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4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蜡烛》4](https://img.taocdn.com/s3/m/abd01b8e312b3169a451a4d2.png)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 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 地方。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 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 对他们深深鞠一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 颤巍巍地走了。”你能通过这些动作描写来想象老妇人的 内心世界吗?
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
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
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 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 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二战,人类历史的浩劫
42年,南斯拉夫贝尔格来德,德军在枪决平民
二战,人类历史的浩劫
集中营中的受害者的尸体.
给下列字词注音:
zhuó
bǎo
烧 灼 桥头堡
pú fú yè
jiào
地窖
fú
匍匐 腋 下
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 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鞠 一躬”。
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 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 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 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
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
的象征。 • ……..
其次,突出蜡烛,突出烛光。结尾“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 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 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像抒情诗,赞美烛光,让人久 久不能忘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
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
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
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
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
2020/1获1/18 1974年度列宁奖金。
3
二战——苏德战事简介
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 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 格勒和斯大林格勒。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2020/11/18
14
自主研读: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 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 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 写? ➢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对蜡烛的七次描写
➢对黑围巾的五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跪”、三次写“爬”、三次
2020/11/18
15
“休息”
对炮火描写
对蜡烛的描写
• 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她把那大蜡烛
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
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
蜡烛
苏联 西蒙若夫
2020/11/18
第一PPT模板网-
1
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
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 的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 不相识。这样一个特殊的葬礼,发生在反 法西斯战争中。
2020/11/18
2
作者简介:
西蒙若夫,苏联作家。生于军
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 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 共产党。
pò 迫不及待
băo 碉堡 堡
pù 十里堡
chuāi 揣在怀里 揣 chuăi 揣测
2020/11c/18huài 挣揣
8
辨析形似字
砾 (lì)瓦砾 烁 (shuò)闪烁 铄 (shuò)众口铄金
窖 (jiào)地窖 窑 (yáo)窑洞 窟 (kū)窟窿
2020/11/18
契 (qì)契约
锲 (qiè)锲而不舍
6
给下列字词注音:
zhuó
bǎo
烧 灼 桥头堡
pú fú yè
jiào
地窖
fú
匍匐 腋 下 拂 晓
lì
wēi
qǐ
瓦 砾 颤巍巍 育乞西
qì kē yē
yǎo jū gōng
契柯拉耶夫 舀 2020/11/18
鞠躬
7
认识多音字
xiāo 削去 削
xuē 剥削
jiān 间距 间
jiàn 间歇
păi 迫击炮 迫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 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 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 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但是有好几次, 炮弹落202得0/11相/18 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16了。 11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2020/11/18
11
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 六要素吗?
2020/11/18
12
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 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红军战士契柯拉耶夫。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俄罗斯寒 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1943年1月,德 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 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虽 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 柏林。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 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永垂不朽: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
腐烂。
瓦砾2020:/11/18破碎的砖头瓦片。
10
通讯的特点
通讯是记叙文体中的又一实用文体。
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 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更系统。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常用表现手法是叙 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形象更 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
揣 (chuăi)揣测 踹 (chuài)踹开 喘 (chuăn)喘气 湍 (tuān)湍急
9
解释下列词语的思:
烧灼:烧,烫,使受伤。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竭:
尽。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Hale Waihona Puke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
的某些动作。
肃穆: 恭敬庄严地站立着。
• 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 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 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 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国民受到德
军残202酷0/11对/18 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4
二战,人类历史的浩劫
42年,南斯拉夫贝尔格来德,德军在枪决平民
2020/11/18
5
二战,人类历史的浩劫
集 中 营 中 的 受 害 者 的 尸 体
.
2020/11/18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
(原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
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
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
2020/11/18
13
用一句话说说 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 的。
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 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 厚感情。
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
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
烛光。
⑥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
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