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送别的诗意

合集下载

山中送别唐王维的意思

山中送别唐王维的意思

山中送别唐王维的意思
《山中送别》的译文是:在山中送别了好友,日暮时分,将柴门关闭。

等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你能不能归来呢?《山中送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诗人在友人离别后的寂寞心境。

《山中送别》
王维〔唐代〕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掩:关闭。

柴扉:柴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赏析
《山中送别》是首送别诗,诗风含蓄深厚、耐人寻味,比起一般送别诗,不写临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首句“山中相送罢”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

后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更显离别之愁情的深重,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作者
《山中送别》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维。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汉族,河东蒲
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有“诗佛”之称。

《山中送别》【赏析】注解+译文_唐诗三百首_格言网

《山中送别》【赏析】注解+译文_唐诗三百首_格言网

《山中送别》【赏析】注解+译文_唐诗三百首_格言网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鉴赏: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山中送别》的原文译文及注释

《山中送别》的原文译文及注释

《山中送别》的原文译文及注释
《山中送别》的原文译文及注释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fēi)。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①掩:关闭。

②柴扉:柴门。

③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这句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太阳落山时我把柴门关上。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你能不能回来呢?
【拓展小链接】
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归期难定。

《山中送别》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山中送别》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山中送别》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山中送别》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作品原文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词句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用荆条或树枝编扎的简陋的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白话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作品鉴赏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

山中送别的诗意

山中送别的诗意

山中送别的诗意山中送别的诗意《山中送别》作者:王维原文: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注释:1、掩:关闭。

柴扉:柴门。

2、明年:一作“年年”。

3、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诗意: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

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

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

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

王维《山中送别》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王维《山中送别》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王维《山中送别》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耐人寻味,令人神远。

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计人。

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

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

其作品魄力雄大,一变古来的钩斫画法,创渲谈的破墨法。

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注释:送别:又题,《山中送别》山中:指王维隐居辋川别墅的所在地蓝田山。

掩:关闭。

柴扉:柴门,这里指作者的辋川别墅。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这是用语的出处。

连上两句是说。

春草年年是要重绿的你明年回来还是不回来呢?译诗、诗意:(一)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二)我在山中为友人送行后,傍晚,关上院中的那扇柴门。

今春的小草明年还会变绿,不知那时我的朋友会不会回来。

【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山中送别》王维

《山中送别》王维

山中送别
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明年一作:年年) 参考翻译
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注释⑴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
参考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1 -。

《山中送别》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山中送别》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山中送别》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山中送别》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
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山中送别》王维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

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文解释:
在山中送别了你,太阳落山时把柴门掩上。

春草年年转绿,不知你能不能回来。

词语解释:
扉:门扇。

王孙:指所别之人。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抒写了诗人依依难舍的深厚友情,表现了送别友人后诗人寂寞和思念的心情。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原文赏析及翻译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原文赏析及翻译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原文赏析及翻译-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原文赏析及翻译《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其最显着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耐人寻味,令人神远。

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计人。

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

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

其作品魄力雄大,一变古来的钩斫画法,创渲谈的破墨法。

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注释]送别:又题,《山中送别》山中:指王维隐居辋川别墅的所在地蓝田山。

掩:关闭。

柴扉:柴门,这里指作者的辋川别墅。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这是用语的出处。

连上两句是说。

春草年年是要重绿的你明年回来还是不回来呢?[译诗、诗意](一)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二)我在山中为友人送行后,傍晚,关上院中的那扇柴门。

今春的小草明年还会变绿,不知那时我的朋友会不会回来。

【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山中送别 王维诗意】山中送别王维诗意

【山中送别 王维诗意】山中送别王维诗意

【山中送别王维诗意】山中送别王维诗意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

下面是关于山中送别王维诗意的内容,欢迎阅读!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注释掩:关闭。

柴扉:柴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诗意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作品赏析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原文赏析及翻译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原文赏析及翻译

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原文赏析及翻译《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耐人寻味,令人神远。

送别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一作(698-759)唐代杰出画家、计人。

字摩诘,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境)人。

后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工诗善书,尤以画名,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故人称“王右丞”。

其作品魄力雄大,一变古来的钩斫画法,创渲谈的破墨法。

宋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注释]送别:又题,《山中送别》山中:指王维隐居辋川别墅的所在地蓝田山。

掩:关闭。

柴扉:柴门,这里指作者的辋川别墅。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这是用语的出处。

连上两句是说。

春草年年是要重绿的你明年回来还是不回来呢?[译诗、诗意](一)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春草明年再绿的时候,游子呵你能不能回归?(二)我在山中为友人送行后,傍晚,关上院中的那扇柴门。

今春的小草明年还会变绿,不知那时我的朋友会不会回来。

【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剪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山中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山中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山中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山中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注释⑴掩:关闭。

⑵柴扉:柴门。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您能不能回来呢?、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鉴赏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

”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

山中送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山中送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山中送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山中送别》的译文是:在山中送别了好友,日暮时分,将柴门关闭。

等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你能不能归来呢?《山中送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诗人在友人离别后的寂寞心境。

山中送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盼望与朋友再次相见的心情,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与朋友分别后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失落的情怀。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收录于《全唐诗》中。

此诗写送别友人,构思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山中送别的作者是谁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

九岁知属辞,十九岁应京兆府试点了头名,二十一岁(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大乐丞,但不久即因伶人越规表演黄狮子舞被贬为济州(在今山东境内)司功参军。

宰相张九龄执政时,王维被提拔为右拾遗,转监察御史。

李林甫上台后,王维曾一度出任凉州河西节度使判官,二年后回京,不久又被派往湖北襄阳去主持考试工作。

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和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山中送别原文及注释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掩:关闭。

柴扉:柴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山中送别的赏析《山中送别》是首送别诗,诗风含蓄深厚、耐人寻味,比起一般送别诗,不写临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首句“山中相送罢”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

后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更显离别之愁情的深重,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山中送别 (唐)王维的意思

山中送别 (唐)王维的意思

山中送别 (唐)王维的意思
王维在山中送别友人后,作这首小诗以表达自己期盼能与友人来年再聚。

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原文: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山中送别的诗意

山中送别的诗意

山中送别的诗意原文:《送别 / 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注释:掩:关闭。

柴扉:柴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诗意: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西坠把柴门关闭。

待到明年春草又绿的时候,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赏析:全诗含蓄深厚,曲折别致,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山中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山中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

山中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

《山中送别》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今天店铺为你精心整理了《山中送别》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你喜欢。

《山中送别》原文唐/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山中送别》注释①掩:关闭。

柴扉:柴门。

②年年:一作“明年”。

王孙:贵族子孙,此指送别的友人。

③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山中送别》翻译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山中送别》简析这是一首送别佳作。

与一般送别诗不同的是,它并未刻画离亭饯别执手相看依依不舍的场景,而是别出心裁地选取了别后的一个场面。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送别友人后,诗人一个人慢慢地回到住处。

时已近暮,诗人回到家里,轻轻地关上柴门。

这两句平淡如白话,但看似平淡的字里行间却隐含着汹涌的感情。

有过送别经验的人往往都知道,送别最“黯然销魂”的那一刻,并不是离人动身,看着离人渐行渐远的那一刻,而往往是送别归来的那一刻,感觉离人似乎还在身边,而其实“他”却已然远去,那种孤寂与失落,远胜送别之即的伤感。

王维正是以诗人敏感的心捕捉到这种感受并用一个简单的动作“掩柴扉”加以表现,从中看出诗人别后的落寞与黯然。

古诗百科诗中交代送别归来正是“日暮”时分,夕阳西下,暮色袭来,令诗人又添几分伤感。

在这里,写景又有效地烘托了气氛。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化自《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但一个“绿”却是用得意象飞动。

这两句是写诗人送别归来的心理活动。

回到家里,他不禁想起,明年春草绿了的时候,友人会不会归来呢?这句话本来应该在送别之际问的,却没有问,友人已是远去,这句话又浮上心头,有一分欲说还休的情致。

山中送别的诗意

山中送别的诗意

山中送别的诗意《山中送别》作者:王维原文: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注释:1、掩:关闭。

柴扉:柴门。

2、明年:一作“年年”。

3、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诗意: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赏析: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

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

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

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送别的诗意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山中送别的诗意
《山中送别》
作者:王维
原文: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1、掩:关闭。

柴扉:柴门。

2、明年:一作“年年”。

3、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

诗意: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
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
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
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

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

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

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

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

这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句意,但一点也不使人感到是用典,而觉得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自然流出的深情话语。

这里用典不仅贴切,而且灵活,巧妙。

《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是淹留山中,辞赋作者是要招其离开山中归家,而王维诗却反用其意,盼友人回到山中来;《楚辞·招隐士》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而王维诗是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楚辞·招隐士》用的是直接感叹句,王维改用疑问语气,所传达的感情便微妙、丰富多了。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

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

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归不归”三字,有担心、疑惑友人去而不归,又有盼望友人明春归来之意绪。

在王维之前,南齐谢朓《酬王晋安》诗也用了《楚辞·招隐士》的句意,写出了“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的句子。

第三句“春草明年绿”,有的本子作:“春草年年绿。

”比较之
下,“春草明年绿”更为美妙。

它是全篇诗的警句。

有了这一句,描绘出了诗人在柴扉中想象的这一片春草的绿色,使整首诗有了色彩,有了画意,有了象趣,而诗人盼望友人归来同赏明春山色的深情,便有了借以寓托的鲜明美丽物象。

“绿”字是诗眼,“明”字也妙。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

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

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

惜别之情,自在话外。

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

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