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山中送别教案
送别 课程教案
送别课程教案教案标题:送别课程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诗歌《送别》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重点:1. 理解《送别》的主题和情感。
2. 掌握诗歌的基本鉴赏方法。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意义。
2.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诗歌《送别》的复印件。
2. 学生的笔记本和铅笔。
3. 黑板和粉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送别》这首诗歌的作者杜甫,并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二:诗歌鉴赏(15分钟)1. 教师朗读《送别》,并引导学生跟读。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3. 提问学生关于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步骤三:情感表达(20分钟)1. 提醒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经历过的离别或别离的情感经历,并写下相关的记忆或感受。
2. 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情感经历,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步骤四:展示与分享(10分钟)1. 邀请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或将诗歌展示在黑板上。
2. 学生可以选择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感受,其他同学可以提出建议和评论。
步骤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2.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诗歌,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杜甫的诗歌,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鼓励他们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3.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诗歌鉴赏方法,如韵律、意象等,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案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表现情况。
2. 学生的诗歌创作质量和表达能力。
【幼儿园综合教案】古诗主题教案《山中送别》素材
【幼儿园综合教案】古诗主题教案《山中送别》素材译文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您能不能回来呢?、思想感情: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思想感情。
注释掩:关闭。
柴扉:柴门。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诗人。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
公元721年(开元九年)中进士第一,累官至给事中。
安史乱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兼通音乐,工书画。
存诗约四百首,有《王右丞集》。
鉴赏这首《山中送别》,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
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
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中班古诗主题教案示例之山中送别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能够熟练地背诵并理解古诗《山中送别》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引导幼儿感受古诗的意境,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幼儿珍惜友谊,懂得离别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熟练地背诵并理解《山中送别》这首古诗。
2.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感受古诗的意境,教育幼儿珍惜友谊。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古诗《山中送别》的图片、相关故事书籍、音乐CD 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故事引导幼儿进入《山中送别》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古诗:让幼儿跟读、背诵古诗,并解释古诗中的关键词语。
3. 理解意境:通过图片、音乐等让幼儿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离别的情感。
4. 情感教育:引导幼儿讨论友谊的重要性,教育幼儿珍惜身边的朋友。
5. 总结与拓展:让幼儿谈谈自己对友谊的认识,引导幼儿用画画等方式表达离别情感。
五、作业设计:1.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所学古诗《山中送别》,并尝试与家长一起讨论友谊的重要性。
2. 请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如绘画、手工等)表达对离别情感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幼儿能否熟练背诵《山中送别》。
2. 幼儿对古诗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幼儿在情感教育环节的表现,如对友谊的认识、离别情感的表达等。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引导幼儿充分感受古诗意境,是否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2. 反思情感教育环节是否有效,幼儿是否能理解并珍惜友谊。
3. 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进行古诗朗诵比赛,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2. 开展古诗绘画活动,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古诗意境的理解。
3. 邀请家长参与古诗主题的亲子活动,增进家园合作。
九、课程表:1. 第一周:学习古诗《山中送别》,理解古诗意境,讨论友谊的重要性。
山中送别教案
山中送别教案教案标题:《山中送别》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山中送别》,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王之涣和他的作品。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感悟和思考。
教学重点:1. 理解《山中送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3. 进行个人感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好《山中送别》的诗歌原文和翻译。
2. 准备课堂展示用的图片或视频素材,以增加学生的视觉感受。
3. 准备学生讨论和思考的问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对山的印象,以及他们最后一次离开家乡或与亲朋好友告别的经历。
通过这些引导,激发学生对《山中送别》的兴趣。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分发《山中送别》的诗歌原文和翻译,让学生阅读原文并理解其大意。
2.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诗中的“山”象征着什么?为什么诗人要送别?-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的韵律和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Step 3:诗歌欣赏(15分钟)1. 播放《山中送别》的朗诵音频或视频,让学生通过听诗歌的朗诵来感受诗歌的美。
2. 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增强学生对诗歌中景物的想象和感受。
Step 4:个人感悟与思考(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鼓励他们进行个人感悟和思考:- 你对《山中送别》有何感受?-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情感?- 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这种情感?2. 鼓励学生将个人感悟和思考写成短文、诗歌或绘画等形式,展示给全班。
Step 5: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个人感悟和思考作品,并进行班级展示。
2. 总结《山中送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王之涣的作品,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思想。
最新古诗山中送别教案反思
最新古诗山中送别教案反思(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最新古诗山中送别教案反思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四年级语文上册《山中送别》教案
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山中送别》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诗人送别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词语和句子,学会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友谊的珍贵,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描绘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1. 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 描绘画面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诗歌的基本知识。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送别吗?送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诗人王维以及这首诗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的送别情感。
三、课文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讲解生词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讨论诗人的情感。
四、描绘画面(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描绘。
五、小结与作业(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友谊的珍贵。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课文,并用自己的话写一写送别时的情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分享、描绘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人的送别情感。
在描绘画面环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展现了课文中的美好画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还体会到了友谊的珍贵。
六、课堂互动(1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大家共同探讨。
七、情感体验(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置身于诗中的情境,体会诗人送别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感受。
八、拓展阅读(5分钟)1. 教师推荐与《山中送别》主题相关的其他诗歌,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2. 学生分享拓展阅读的心得,交流对送别主题的理解。
四年级语文上册《山中送别》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山中送别》。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增强词汇积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学会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珍贵,学会珍惜身边的友情。
(2)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诗文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山中送别》。
2. 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诗句意境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意境。
2. 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培养文学素养。
1. 课件:制作含有生字词、图片、音乐等元素的课件。
2. 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
3. 黑板、粉笔: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激发兴趣: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送别吗?送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1.2 引入古诗:讲解《山中送别》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人与朋友间的友谊。
2. 学习古诗2.1 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语气等。
2.2 解析:讲解生字词,翻译古诗大意。
2.3 背诵:引导学生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深入理解3.1 讨论:分组讨论诗句的意境,分享各自的感受。
4. 课堂小结5. 布置作业1. 抄写《山中送别》并背诵。
2. 回家后,与家人分享所学古诗,讲解诗句的意境。
6. 课后反思:教师应及时反思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及进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否正确朗读和背诵《山中送别》。
2. 学生对古诗大意的理解程度,是否能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四年级语文上册《山中送别》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山中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中送别》。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对朋友离去的不舍和祝福之情。
(3)学习生字词,巩固并拓展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珍惜友情,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山中送别》。
2.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生字词、图片等。
2. 准备《山中送别》的全文打印稿,方便学生朗读和背诵。
3. 准备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PPT展示《山中送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山中送别》,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跟随教师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 生字词学习(1)教师展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学习和巩固。
(2)学生进行生字词拼写练习,教师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山中送别》。
(2)完成生字词练习题。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
四年级语文上册《山中送别》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山中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山中送别》。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教育学生珍惜友情,懂得感恩和回报。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离别观念,面对离别时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山中送别》。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描绘。
(2)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三、教学准备1. 课件:古诗《山中送别》的图片、音乐等。
2. 生字词卡片。
3. 小组合作学习表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展示古诗《山中送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画面中的细节。
2.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跟读。
(3)组织学生进行背诵,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3. 理解与讨论:(1)让学生结合图片和诗歌内容,思考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情感。
(2)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3)分享各小组的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生字词学习:(1)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自主学习。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巩固生字词记忆。
(3)引导学生运用生字词到实际情景中,提高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1.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山中送别》。
2. 根据古诗内容,发挥想象力,绘制一幅离别的情景画。
中班古诗主题教案示例之山中送别
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古诗《山中送别》的意境和情感,了解离别的情景。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朗诵能力,使幼儿能够流畅地背诵古诗。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共情能力,让幼儿学会关心他人,体会友谊的珍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理解古诗《山中送别》的意境和情感,学会朗诵古诗。
难点:帮助幼儿把握古诗中的意境,培养幼儿的共情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古诗《山中送别》文本,相关图片,音乐。
2. 教学环境:安静的教室,舒适的座椅,适当的装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幼儿观察山中的景色,引发幼儿对山中的美好印象。
2. 教学古诗:向幼儿介绍古诗《山中送别》,讲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幼儿理解离别的场景。
3. 朗诵古诗:指导幼儿正确地朗诵古诗,注意语调和节奏,使幼儿能够流畅地背诵。
4. 情景扮演:让幼儿分组进行情景扮演,模拟离别的情景,体会友谊的珍贵。
五、作业设计:1. 回家后,让幼儿向家长介绍所学古诗,并尝试背诵。
2. 家长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意境,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对离别的感觉。
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观察他们在朗诵和情景扮演中的表现。
2. 课后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3. 对幼儿进行小测试,检查他们对古诗《山中送别》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七、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以“友谊”为主题的绘画活动,让幼儿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友谊的理解。
2. 让幼儿自己创作一首关于友谊的短诗,鼓励他们用语言表达情感。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幼儿的接受程度。
根据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修改: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修改。
可能需要更详细地解释古诗的意境,或者改变情景扮演的方式,以更好地适应幼儿的理解能力。
十、家长沟通: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重点关注幼儿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目标是否明确且具有可操作性。
《山中送别》课文教案
《山中送别》课文教案山中送别教案一、教材分析《山中送别》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篇描写贾宝玉离别黛玉的诗歌。
课文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离别之情和临别的感慨,展示了作者深邃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表达能力。
本篇课文适用于初中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文学的水平。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山中送别》这篇课文,学生能够:(1) 理解课文的意义,把握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意境;(2) 掌握生词和词语的词义、用法;(3) 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文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2) 掌握生词和词语的词义和用法。
2. 教学难点(1) 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的构建;(2)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和写作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
2. 预习导入通过师生互动,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或课文标题,了解课文大致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阅读理解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再结对讨论课文的内容、情感和意境。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分析,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理解提取中心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4. 词语解释通过解释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词语的含义,并引导他们将这些词语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5. 修辞手法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教会学生欣赏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6. 小组合作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并进行合作写作,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7. 个人写作让学生根据课文的主题和情感,写一篇短文或诗歌,展示自己的写作风采和创造力。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8. 总结归纳通过学生的展示和总结,归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再次强调课文的内容和意义。
《山中送别》文章教案
《山中送别》文章教案(注意:文章为正文,不包含标题和其他无关内容)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 熟悉杜甫的诗歌《山中送别》;2. 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3.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4. 提高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山中送别》的内涵和意义;2. 掌握诗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3. 分析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杜甫的肖像和简要介绍他的生平,引起学生对杜甫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于《山中送别》的好奇心。
2. 学习课文(15分钟)给学生分发《山中送别》的诗歌原文,并播放杜甫的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节奏。
3. 文本理解(20分钟)学生阅读诗歌原文,并将诗歌中令他们感兴趣的句子或词语标注出来。
随后,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讨论诗歌中的情感和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杜甫通过这首诗歌想要表达的主题。
4. 结构分析(20分钟)将诗歌分为不同的段落,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
让学生分别阅读每个段落,并通过讨论来解读每个段落的含义。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抒情手法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转喻等。
5. 创作实践(30分钟)要求学生以《山中送别》为题材,创作自己的一首诗歌。
帮助学生构思诗歌的结构和内容,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6. 总结与展示(10分钟)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创作,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总结,巩固他们对《山中送别》的理解,收集学生对这首诗的个人感悟和理解。
四、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讨论和创作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可以包括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程度,对于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把握能力,以及他们创作的诗歌质量和创造力。
五、拓展延伸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其他一首喜欢的诗歌,并进行类似的探究。
可以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诗人和不同的诗歌题材,使他们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古诗《山中送别》教案
古诗《山中送别》教案
原文: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一、衍生注释:
“掩柴扉”:关上柴门。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二、赏析:
这首诗开篇就写了送别之后的情景,“山中相送罢”,简单直接,没
有渲染分别时的悲伤,却让人能感受到那种离别的余韵。
“日暮掩柴扉”,在日暮时分,诗人关上柴门,孤独寂寞之感油然而生。
后两句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以春草再绿,反问友人归不归,充满了
对友人的牵挂和期待。
整首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把送别后的思念
表达得含蓄而深沉。
三、作者介绍:
王维,字摩诘,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他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诗多描绘自然美景,富有禅意。
王维的诗作风
格清新淡远,意境空灵,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运用片段:
“我和好友在山间分别,就像王维诗中所写‘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当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我的视线中,我独自一人在傍晚关上那扇柴门,心中满是失落和不舍。
我多希望来年春天,能像诗中说的‘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再次见到他熟悉的面容,听到他爽朗的笑声啊!”。
四年级语文上册《山中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山中送别》。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问题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合作意识。
学会通过查阅字典、资料等工具,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懂得珍惜友情,懂得在分别时表达情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山中送别》。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学会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山中送别》的文本。
2. 相关的生字词卡片。
3. 字典、资料等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山中的景色,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新课展示: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 生字词学习: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资料等工具,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
4. 课文理解: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如珍惜友情、表达情感等。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加深对课文情感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家长分享。
学生回家后,将课文背诵给家长听。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情感教育的实施效果等方面。
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熟练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包括词义和读音。
3. 学生对课文情感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免费山中送别的教案
免费山中送别的教案教案标题:免费山中送别的教案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分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意。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鼓励他们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重点:1. 理解《登鹳雀楼》的主题和意境。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3. 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自己的送别诗。
教学准备:1. 《登鹳雀楼》的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
2. 课堂展示材料: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源,展示山中景色和相关文化背景。
3. 学生的诗歌创作材料:纸张、铅笔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展示一幅描绘山中景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山中自然景观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山中的印象和感受,引导他们思考山中的意义和象征。
核心活动:1. 分发《登鹳雀楼》的诗歌原文和翻译版本,让学生阅读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资源展示山中的景色和相关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4.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创作活动:1.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创造力,创作自己的送别诗。
2. 提供一些创作的启示,如选择特定的场景、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等。
3. 学生可以选择以山中为背景,或者选择其他场景,表达他们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总结活动:1. 学生展示自己的送别诗,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教师进行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收获。
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欣赏古代诗歌,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送别诗,进行分析和比较。
2. 鼓励学生参观文学展览或文学活动,进一步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诗歌分析和创作过程中的表现。
2. 学生展示的送别诗作品,评估其对诗意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送别教学设计
送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并学会运用诗歌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诗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运用诗歌形式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素材(经典诗歌),录音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一首经典诗歌的录音,鼓励学生仔细聆听,并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在生活中的作用,并与学生分享自己欣赏诗歌的体验。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定义和基本结构,包括韵脚、节奏、押韵等要素。
2. 教师向学生展示几首经典诗歌的例子,并解读其中的诗歌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3. 引导学生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教师给出几个情景场景,要求学生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对这些情景的感受和情感。
2.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撰写自己的诗歌作品。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四、拓展练习(15分钟)1. 教师给出更具挑战性的情景场景,要求学生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对这些情景的感受和情感。
2. 学生继续分组,讨论并撰写更高难度的诗歌作品。
3. 学生展示自己的诗歌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诗歌在表达情感和审美欣赏中的重要性。
2. 教师推荐一些经典的诗歌作品给学生,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诗歌创作与欣赏的活动。
3.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诗歌创作和欣赏水平。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自行选取一首诗歌进行欣赏和解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教师要求学生将作业上交,并承诺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评价和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典型特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作品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性,提高了整体课堂的教学效果。
《山中送别》优秀教案
山中送别《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的作品。
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
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⑴。
春草明年绿⑵,王孙归不归⑶?[1]白话译文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2]越中览古《越中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怀古之作。
此诗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还宫的情况;结句突然一转,说过去曾经存在过的一切如今所剩下的只是几只鹧鸪在飞。
全诗通过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的对比,表现人事变化和盛衰无常的主题。
越中览古⑴越王勾践破吴归⑵,义士还家尽锦衣⑶。
宫女如花满春殿⑷,只今惟有鹧鸪飞⑸。
白话译文越王勾践灭掉吴国凯旋,六千义士都衣锦封官。
当初满殿的宫女如花似玉,而今这里只有鹧鸪飞落在这败壁残垣上。
贫交行《贫交行》是唐代诗人的作品。
全诗通过正反对比手法和过情夸张语气的运用,反复咏叹,造成了“慷慨不可止”的情韵,吐露出诗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之情。
贫交行⑴翻手为云覆手雨⑵,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⑶,此道今人弃如土⑷白话译文有些人交友,翻手覆手之间,一会儿像云的趋合,一会儿像雨的纷散,变化多端,这种贿赂之交、势利之交、酒肉之交是多么地让人轻蔑愤慨、不屑一顾!可是你看,古人管仲和鲍叔牙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却被今人弃之如粪土。
逢入京使《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创作的名篇之一。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
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逢入京使⑴故园东望路漫漫⑵,双袖龙钟泪不干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并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
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师:(课前全班同学加以动作进行“疯狂背古诗”展示活动)同学们真了不起,能把经典的古诗演绎得如此时尚与动感,我想,如果古人地下有知的话,他们必定是抚掌称快,慰藉有加吧!确实,这些经典的古诗我们不能忘,因为它们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那今天,我们就在这堂课中走进经典、重温经典吧!
师:(板书王维)对啊!能说说你们知道的王维吗?
生1:王维,盛唐诗人,于唐601年出生,661年去世,亨年60岁。
生2:王维,懂音律,工书画,人称诗佛。
生3: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田园诗,苏轼曾称赞他:“谓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一首送别友人的诗《山中送别》(师板书:山中送别,友人)
二、初读诗句,整体把握。
(课件李叔同曲《送别》古筝乐曲响起)
1、师范读。
2、师:听了老师读,你们想读吗?(指名学生读师简评)
3、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师:王维被称为“诗中有画”,那请同学们认真领会这一意境,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深山,高高的树遮天敝日。
(生读“山”字读重拉长)
生2:我看到了一轮夕阳,它正无可奈何的西沉。
(生读“日暮”凄凉)生3:我看到了一座低矮的茅草屋,在黄昏的风中,它的柴扉吱嘎着响。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讲得也不错,看来对王维诗中有画的意境有所领悟,这是一首送别的诗,作者另辟蹊径,只是把分别的场面用一句话轻
轻带过,没有像柳永的词中所刻画的一样,“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没有象李白诗中所写:“忽闻岸上踏歌声,”他只是用一个看似平常却又耐人寻味的动作把自己的心思表白无遗。
你知道是什么动作吗?诗中的哪个字描绘了这个动作?
生:掩(师点击课件,重点突出“掩”字)
师:掩是什么意思?
生:遮掩,掩盖。
师:那“柴扉”又是什么意思?
生:柴门。
师:掩柴扉是什么意思呢?
生:关上柴门(师插话,那“掩”呢)“关”的意思。
师:诗人这一掩,可把他的心事全暴露了,这一“掩”,掩出了作者的什么心情?他可能想到了什么?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这一“掩”,掩出了作者的孤独,王维原来一直与他的好友吟诗作对,现在屋子空荡荡的,他是多么孤独啊!)
师:分别时刻该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吧!可作者王维却用一个“罢”字带过,他该是矛盾着吧!请同学们想一想,分别的时候,他们之间可能说了什么呢?
生1:王兄,就此一别,也不知猴年马月才能相见,你可要保重身体呀。
生2:维弟,千里相送,终需一别,你还是先请回吧!想我了,一定要记得捎信于我哦!
师:是啊,往事历历在目,朋友的话语还依稀在耳边回响。
王维就这样,从白天送走朋友开始一直到日暮,伤感着、寂寞着、惆怅着,可是他为什么不把“掩柴扉”写成“关柴扉”?同桌讨论讨论。
生1:“掩”是轻轻的关。
生2:“关”是紧闭的意思,“掩”是半开半闭的意思?
生3:“关”是完全关上了,不留一点缝隙。
“掩”是遮盖着,其实空隙很大,可以进人。
师:诗人这样“掩”着门,究竟是为什么呢?诗中哪个词说明了诗人的意图?
生:归。
师:“归”是什么意思。
生1:回来。
生2:我明白了,诗人这样掩着柴扉,完全不顾夜色已浓,天气已冷,是期盼他的朋友马上就能回来呀!
师:是啊!诗人就是这样矛盾,刚刚送走友人,却又思念着他早日归来,这就叫“思归”。
(师板书:思归)
师创设情境引读: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送别》古筝曲响起
师:是啊,夕阳已是一片惨红,你看,诗人王维的影子被夕阳的余辉拉得老长老长,显得更瘦了,他极目四方,只是空山不见人,而送别的人话语却分明还在天空回荡,他多想问问他。
(生齐读: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
师:夜色更浓了,人去楼空,寂寞的王维呀,只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萧”,旁边的座位已空,那是昔日与他抚琴百歌的知音常座,他多想他早点回来啊,赶紧问问他。
(生齐读: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
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将是一个无法入眠的夜,月还是那般的皎洁,只是照得诗人王维的泪花更加冰凉,闲适不再,有的只是满怀的惆怅,那就让明月捎去王维的那番苦苦的思念吧!(生齐读: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师: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是相通的,那就是送人的人盼团圆,被送的人常思念。
这就叫思归盼圆。
(师板书:盼圆,齐读“思归盼圆”一词)
师:这是王维——古人对朋友团聚的殷切期望,对团圆的期盼。
由这样一个思归盼圆,你还想到了一种更大范围内的回归与团聚吗?
生:我想到了大陆与台湾人民的那种思归盼圆。
师:是啊,有一副对联写得好:日月潭碧波凝翠台湾骨肉日日思归望统一,扬子江热浪含情大陆同胞天天翘首盼团圆。
这“思归盼圆”一词不正是把两岸同胞的心声写出来了吗?而王维这首古诗又何尝不可理解为永不忘根的两岸同胞对祖国统一大业的那种深深期望呢?(板书:大陆、台湾)
齐读: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师:思归盼圆,没有国家的统一,哪有常人的团聚呢?我想,这应该
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最美好的期盼与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