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合集下载

实验十六 电极电位和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实验十六  电极电位和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图1 电极电位(原电池电动势)测量原理图实验十六 电极电位和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一、目的要求1、巩固电极电位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2、掌握测量电极电位的实验方法;3、掌握原电池、电解池电位的测量方法;4、掌握电极极化的原因;5、掌握电化学测试系统;6、理解原电池和电极电势的概念。

二、实验原理电极电位(原电池电动势)测量方法可以有以下三种方法1:电极电位的直接测量原理如图1。

当被测电极与参比电极组成测量原电池时,参比电极作电池的正极(阴极)时,有若参比电极作电池的负极(阳极)时,有式中:φ为被测电极的氢标电位;φR 为参比电极的氢标电位。

方法2:补偿法测量电极电位原理图,教材56~57页。

方法3:对消法。

图2 补偿法测量电极电位测量原理图对消法测定电动势就是在所研究的电极(电池)的外电路上加一个方向相反的电压。

当两者相等时,电路的电流为零(通过检流计指示)。

此时,所研究的电池的电动势就可以从外电路的电压数值读出。

原电池是由两个“半电池”组成,每个半电池中有一个电极和相应的溶液。

由不同的半电池可以组成各式各样的原电池,电池中的正极起还原作用,负极起氧化作用,电池的电动势等于两个电极电位的差值:左右ϕϕϕϕ-=-=-+E++++=a nF RT ln 0ϕϕ ---+=a nFRT ln 0ϕϕ 例如Cu-Zn 电池 Zn|ZnSO 4(a 1)||CuSO 4(a 2)|CuZn 的电极电位22201ln 2Zn Zn Zn Zn Zn RT F a ϕϕ+++=- Cu 的电极电位22201ln 2Cu Cu Cu Cu Cu RT F a ϕϕ+++=- Cu-Zn 电池的电动势为: ++++--=2222Cu n /Zn Zn 0Cu 0ln 2)(ααϕϕZ Cu /F RT E 三、仪器与药品 电化学测试系统 1套 饱和甘汞电极 1只盐桥 1个 电解池 1套Cu 电极片 1个 Fe 电极片 1个容量瓶 1个 量筒 1个广口瓶 3个 饱和KCl 溶液CuSO4(0.1mol.L-1)溶液 CuSO4(0.01mol.L-1)溶液NaCl (0.1mol.L-1)溶液四、实验步骤图4 工作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1、电极制备工作电极表面要平整,不能出现尖角或台阶,这些结构将会影响电极电位的分布。

最全最实用的电极电势表

最全最实用的电极电势表

最全最实用的电极电势表新年快到了想写一篇化学方面的文章作为总结吧但是要查很多资料事情也多拖到现在。

其实这个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表我读化学的时候就比较感兴趣因为可以用它来判断元素和化合物在标准状况下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当时有些地方是不懂的比如gs都是什么意思那个氟的标准电极电势是怎么来的老师没有多讲只是让我们记住常用的氧化剂还原剂的电极电势数值就行了。

电极电势表许多化学书包括网上有很多的当然数据来源不同数值有差别也是正常的不能说谁对谁错。

我自己动手做个电极电势表我的目的是实用元素周期表118个元素化合物更是成千上万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去记住知道常见的即可有些数据化学家那里也是没有的。

另外既然标题有这个最字就要满足学生以及化学爱好者的愿望比如目前最强的氧化剂是什么最强的还原剂是什么最实用的氧化剂是什么等等对于有异议的给予说明。

我列出的电极电势表将去除不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对于零度以下不能存在的不在列出比如二氟化二氧虽然它在零下100度就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如:在零下100度将钚迅速氧化到6价而氟三氟化氯常温甚至加热也不能将钚氧化到6价氟只能将钚氧化到4价6价需要700摄氏度用强紫外线照射才能发生反应将氙氧化到6价氟需要加压加热。

但它在零下95度就会显著分解零下57度迅速分解完。

大家只要知道它即使在极低温下氧化性也比氟强即可关于自由基只列出羟基自由基OH-其他象OFXeFKrF自由基这些都属于很少见瞬间存在的东西这几个自由基的氧化性以KrF 最强XeF最弱我看到有些化学书籍上说XeF自由基的电极电势数值为3.4这个数值应该是估计值XeF在普通条件下是不存在的只是在加热或者强光照射合成二氟化氙四氟化氙六氟化氙的时候瞬间存在。

羟基自由基这个是常见的自由基水溶液里就有。

如果把XeF列上那么氦离子也可以列上。

大家知道α粒子实际就是氦原子失去两个电子的原子核就是He2在做物理实验大气层的电离层都常常碰到它不算是罕见的吧。

[指南]上大 无机化学b 第十章氧化答复中兴

[指南]上大 无机化学b 第十章氧化答复中兴

2019年4月2日8 时11分
3. 半电池、电极和电极反应 原电池是由2个半电池组成。每一个半电池称为一个电极, 由同一元素的氧化型与还原型物质构成。 如铜锌电池中锌电极为: Zn | Zn2+ ; 铜电极为 Cu2+| Cu 。 如果,电极中的反应物都是离子或气体,这时就要人为再 加进惰性电极来导电。 如: Pt | Fe3+, Fe2+ Pt | H2 | H+ OH- | O2 | Pt
请思考:电对与电极有什么不同?
2019年4月2日8 时11分
5、电池符号
原电池用符号表示如下; 负极写左边,正极写在右边,‖表示盐桥, ∣表示相界面。如铜锌电池可如下表示: (-) Zn∣ZnSO4(1mol· L-1)‖CuSO4 (1mol·L-1) ∣Cu (+)
例1:5Fe2+ + MnO4- + 8H+ == 5Fe3+ + Mn2+ + 4H2O 气体要注明其分压,溶液要注明其浓度。 MnO4-/ Mn2+ MnO4- + 8H+ +5e == Mn2+ + 4H2O Fe3+ / Fe2+ Fe2+ - e == Fe3+ (-)Pt |(-) Fe2+(c1),Fe3+(c2) Fe2+(c1),Fe3+(c2) || MnO4-(c3),Mn2+(c4),H+(c5) || MnO4-(c3),Mn2+(c4),H+(c5) | Pt(+) (+)
6、加和,消 e,整理 2P4+12H2O +20OH- →4PH3+4HPO32-+12OH-+ 8H2O P4+2H2O +4OH- →2PH3+2HPO32-

化学反应中的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

化学反应中的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

化学反应中的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化学反应是一种涉及原子和分子之间重组的过程,而电池则是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

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是描述电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能力的重要参数。

本文将介绍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电极电势的概念与测量电极电势是指电极与溶液或气体之间的电势差。

在电化学反应中,电极上电子的转移产生电势差,进而影响反应的进行。

电极电势能够反映电子在电极上的活动程度,是判断电极是氧化还是还原的参数。

电极电势通常用标准电极电势(E°)来表示,单位为伏特(V)。

测量电极电势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比较电池。

比较电池由两个半电池组成,可以产生一个已知电势差的电池。

通过将待测电极与比较电池相连,测量它们之间的电势差,从而确定待测电极的电势差。

二、电极电势的影响因素1. 温度:电极电势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温度升高会导致电极电势升高或降低,具体取决于反应的热力学性质。

2. 浓度:电极电势与参与反应的物质浓度有关。

当参与反应的物质浓度发生改变时,电极电势也会发生变化。

3. 压力:对于气体电极,电极电势随气体的分压变化而变化。

增大气体分压会导致电极电势升高。

4. pH 值:对于溶液电极,电极电势会受到 pH 值的影响。

改变溶液pH 值能够改变电极电势。

三、电池电动势的概念与计算电池电动势是指电池两个电极之间的电势差,表征了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能。

电池电动势通常用电池电动势(Ecell)来表示,单位为伏特(V)。

计算电池电动势的方法是通过测量两个电极的电极电势,并利用Nernst 方程进行计算。

Nernst 方程是描述电极电势与反应物浓度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

Ecell = E°cell - (RT/nF)ln(Q)其中,E°cell 是标准电动势,R 是气体常数,T 是温度,n 是电子转移的摩尔数,F 是法拉第常数,Q 是反应物的活度积。

原电池的电动势与电极电位(势)解读

原电池的电动势与电极电位(势)解读
Cu(s) = Cu2+(aq) + 2e (阳极为粗铜) 阴极(Cathode) ━ 与原电池负极连接,总是发生还原反应:
Cu2+(aq) + 2e = Cu(s)
(阴极为精铜)
电解的应用: 电镀
电镀银 阳极Ag(s) (接原电池+极)
Ag → Ag+ + e (氧化反应) 阴极(镀件) (接原电池-极) Ag+ + e → Ag (还原反应)
例3. 原电池 锌锰干电池放电反应
负极(氧化反应): Zn(s) → Zn2+(aq) + 2e
正极(还原反应): MnO2(s) + H+(aq) + e → MnO(OH)(s) 2 MnO(OH)(s) → Mn2O3(s) + H2O(l)
合并,得总的放电反应: Zn(s) + 2 MnO2(s) + 2 H+(aq) → Zn2+(aq) + Mn2O3(s) + H2O(l)
同一溶液内的氧化还原反应过 程,电子转移时无定向运动,不 产生电流,只放热 (右图):
Zn CuSO 4 aq ZnSO4 aq Cu
(一)原电池 (续)
若选择适当的电极, 组装为“原电池”, 使转移的电子定向运 动→产生电流。
原电池: 是化学能→电能的装 置。
右 图 : Daniell 电 池 (锌-铜原电池)
诺基亚试产百部燃料电池耳机
左起依次为耳机、燃料电池
锂电池
2005年12月,日本生产出锂电池驱动汽车, 最高时速超过300 km/h.
▪ 手机.
例5. 锌汞纽扣电池

氧化还原反应——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应用

氧化还原反应——电极电势:电极电势的应用
解:原EE电((-(SF池)neP43符t++|//SF号Sne2:2+∨+())1==m++00o..l71L75-141),VVSn4((+-+(1))m极极olL- 1) 电动势‖EFe3+=(E1m(o+l)L--1E),(F-e)2+=(10m.7o7l1LV-1)-|0P.1t5(4+V)
电极反应: Pb2+ + 2e- Pb
E(Pb2+/Pb)=E
(Pb2+/Pb)+
0.0592V 2
lg
[c(Pb2+)/c
]
电极反应: PbSO4 + 2e- Pb + SO42-
E(PbSO4/Pb)=E (PbSO4/Pb) +0.05292Vlg[c(SO421-)/c ]
E (PbSO4/Pb) = E(Pb2+/Pb)
]2
E(HCN/H2) = E(H+/H2)
3.
计算弱电解质解离常数(Ki
)K ⊖ a
例: 已知E (HCN/H2) = -0.545V, 计算Ka (HCN)
E (HCN/H2)=E (H+/H2)
+
0.0592V 2
lg
[c(H+)/c ] p(H2)/p
E
(HCN/H2)=E
(H+/H2)+
氧化还原反应 电极电势
4-2-5 电极电势的应用
1. 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E 越大,电对中氧化型物质的氧化能力越强
还原型物质的还原能力越弱
E 越小,电对中还原型物质的还原能力越强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报告_实验报告_

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报告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1.掌握可逆电池电动势的测量原理和电位差计的操作技术2.学会几种电极和盐桥的制备方法3.学会测定原电池电动势并计算相关的电极电势实验原理凡是能使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都称之为电池(或原电池)。

可逆电池应满足如下条件:(1)电池反应可逆,亦即电池电极反应可逆;(2)电池中不允许存在任何不可逆的液接界;(3)电池必须在可逆的情况下工作,即充放电过程必须在平衡态下进行,即测量时通过电池的电流应为无限小。

因此在制备可逆电池、测定可逆电池的电动势时应符合上述条件,在精确度不高的测量中,用正负离子迁移数比较接近的盐类构成“盐桥”来消除液接电位;用电位差计测量电动势可满足通过电池电流为无限小的条件。

电位差计测定电动势的原理称为对消法,可使测定时流过电池的电流接近无限小,从而可以准确地测定电池的电动势。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可看作正、负两个电极的电势之差。

设正极电势为φ+,负极电势为φ-,则电池电动势E = φ+ - φ- 。

电极电势的绝对值无法测定,手册上所列的电极电势均为相对电极电势,即以标准氢电极作为标准,规定其电极电势为零。

将标准氢电极与待测电极组成电池,所测电池电动势就是待测电极的电极电势。

由于氢电极使用不便,常用另外一些易制备、电极电势稳定的电极作为参比电极。

常用的参比电极有甘汞电极、银-氯化银电极等。

这些电极与标准氢电极比较而得的电势已精确测出,具体的电极电位可参考相关文献资料。

以饱和甘汞电极与铜/硫酸铜电极或锌/硫酸锌电极组成电池,测定电池的电动势,根据甘汞电极的电极电势,可推得这两个电极的电极电势。

仪器和试剂SDC-II型数字式电子电位差计,铜电极,锌电极,饱和甘汞电极,0.1 mol?L-1 CuSO4 溶液,0.1 mol?L-1 ZnSO4 溶液,饱和 KCl 溶液。

实验步骤1. 记录室温,打开SDC-II型数字式电子电位差计预热 5 分钟。

电极电势

电极电势
Zn2+/Zn
根据上述方法, 根据上述方法,可利用标准氢电极或参 比电极测得一系列待定电极的标准电极 电势。 电势。 书末附录10中列出 书末附录 中列出298.15K时标准状态活 中列出 时标准状态活 压力p=100kPa)下的一些氧化还原 度(a=1,压力 压力 下的一些氧化还原 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表中都是按 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 表中都是按 代数值 由小到大的顺序自上而下排列的。 由小到大的顺序自上而下排列的。
(2) φ 代数值与电极反应中化学计量数的选配无关 φ 代数值是反映物质得失电子倾向的大小, 它与物质的数量无关。 如:Zn2++2e- = Zn 与 2Zn2++4e- = 2Zn φ 数值相同 代数值与半反应的方向无关。 (3) φ 代数值与半反应的方向无关。 IUPAC规定,表中 表中电极反应以还原反应表示(故 表中 有称之谓“还原电势”),无论电对物质在实际反应 中的转化方向如何,其φ 代数值不变。 如Cu2++2e- = Cu与Cu = Cu2++ 2e- φ 数值相同
ϕ ( H /H 2 ) = 0 V
+
的测定: 未知ϕ 的测定:标准氢 电极与待测电极组成 原电池后, 原电池后,测其电池反 应的电动势 应的电动势E。
标准氢电极示意图
如测 :ϕθ(Cu2+/Cu)=? ϕ ) 解:
(-)Pt|H2(100kPa)|H+(1mol.dm-3)┆┆Cu2+(1mol.dm-3)|Cu(+) ) ┆┆Cu
解: Zn2+(aq)+2e- = Zn(s) ) ϕθ (Zn2+/Zn) = –0.7618V
ϕ ( Zn 2 +

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 9-4 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一 电极电势 1 电极电势的定义 2 两个例子
二 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1 2 根据Nernst公式计算Emf
三 浓差电池电动势的计算 1 单液浓差电池 2 双液浓差电池 3 复合型浓差电池
2019/11/20
一 电极电势(electrode potential)
1 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
Emf E右 E左
EmOf E右O E左O
2 根据Nernst 公式计算
0 BB
B
Emf

EmOf

RT zF
ln(

aB B
)
B
E( OOx
ze-
RRed)
EO

RT zF
ln
[Re d] R [Ox] O

2019/11/20
K(Hg)( a1) K(Hg)( a2 )
E1

RT zF
ln
a1 a2
2. Pt|H2 (p1)|HCl(aq)|H2 (p2 )|Pt
H2 ( p1) H2 ( p2 )
E2

RT zF
ln
p1 p2
3. Pt | Cl 2 ( p1) | HCl(aq) | Cl 2 ( p2 ) | Pt
2019/11/20
EO (AgI e Ag I- ) 0.1524V
一般而言,任一电极其电极反应用下列通式表示:
OOx ze- RRed
其电极电势的通式为:
E(OOx

ze-

R Re d)

EO

RT zF
ln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Ox/Red)= ө(Ox/Red).
(2)有气体参加电极反应时,应以其分压代入浓度项。
C l2(g ) 2 e噲 垐 ? ?2 C l
C l2/C l-)= (C l2/C l-)0.0 2 592lgc p 2 ((C C ll2 -))
22 lyon
(3)有纯固体或纯液体(包括水或其他溶剂)参与电极反应时,则 不列入方程式中。
14 lyon
原电池的电动势
原电池正负极之间的平衡电势差就是原电池的电动势,用 符号E表示,单位为V。
E=+ -
原电池中,电子有锌极流向铜极,说明锌极的电极电势低于铜 极的电极电势。而电极电势的不同是由于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不同而 引起的。
15 lyon
标准电极电势
单个电极的电极电势的绝对值至今仍无法被测定。通常选用标准氢电极
M n O 2 4 H 2 e 噲 垐 ? ? M n 2 2 H 2 O
M n O 2 /M n 2 )=(M n O 2 /M n 2 ) 0 .0 2 5 9 2 lg c c ( 4 M (H n 2 ) )
23 lyon
四、条件电极电势
当溶液的离子强度较大时,必须用活度代入能斯特方程式进行计 算
19 lyon
⑤ 该表只适用于热力学标态和常温298.15K时的反应,非标态时,电极电势 将发生改变。
⑥ 标准电极电势数据是在水溶液体系中测定的,因此仅适用于水溶液体系, 对非水溶剂(如液氨)中的反应、固相反应及高温反应均不适用。
⑦ 同一物质在不同的电对中,可以是氧化型,也可以是还原型。如Fe2+离 子在电对Fe3+/ Fe2+中是还原型,而在Fe2+/ Fe中是氧化型。判断MnO4-在 标态下能否氧化Fe2+离子时,应查 ө(Fe3+/ Fe2+),而不能查 ө(Fe2+/ Fe)。

实验十六 电极电位和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实验十六  电极电位和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图1 电极电位(原电池电动势)测量原理图实验十六 电极电位和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一、目的要求1、巩固电极电位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2、掌握测量电极电位的实验方法;3、掌握原电池、电解池电位的测量方法;4、掌握电极极化的原因;5、掌握电化学测试系统;6、理解原电池和电极电势的概念。

二、实验原理电极电位(原电池电动势)测量方法可以有以下三种 方法1:电极电位的直接测量原理如图1。

当被测电极与参比电极组成测量原电池时,参比电极作电池的正极(阴极)时,有若参比电极作电池的负极(阳极)时,有式中:φ为被测电极的氢标电位;φR 为参比电极的氢标电位。

方法2:补偿法测量电极电位原理图,教材56~57页。

方法3:对消法。

图2 补偿法测量电极电位测量原理图对消法测定电动势就是在所研究的电极(电池)的外电路上加一个方向相反的电压。

当两者相等时,电路的电流为零(通过检流计指示)。

此时,所研究的电池的电动势就可以从外电路的电压数值读出。

原电池是由两个“半电池”组成,每个半电池中有一个电极和相应的溶液。

由不同的半电池可以组成各式各样的原电池,电池中的正极起还原作用,负极起氧化作用,电池的电动势等于两个电极电位的差值:左右ϕϕϕϕ-=-=-+E++++=a nFRT ln 0ϕϕ---+=a nFRT ln 0ϕϕ例如Cu-Zn 电池 Zn|ZnSO 4(a 1)||CuSO 4(a 2)|Cu Zn 的电极电位22201ln2Zn Zn ZnZnZn RT Fa ϕϕ+++=-Cu 的电极电位22201ln2C u C u C uC uC u R T Fa ϕϕ+++=-Cu-Zn 电池的电动势为:++++--=2222Cun /ZnZnCu0ln2)(ααϕϕZ Cu/FRT E三、仪器与药品电化学测试系统 1套 饱和甘汞电极 1只 盐桥 1个 电解池 1套 Cu 电极片 1个 Fe 电极片 1个容量瓶 1个 量筒 1个 广口瓶 3个 饱和KCl 溶液CuSO4(0.1mol.L-1)溶液 CuSO4(0.01mol.L-1)溶液 NaCl (0.1mol.L-1)溶液 四、实验步骤图4 工作电极的结构示意图1、电极制备工作电极表面要平整,不能出现尖角或台阶,这些结构将会影响电极电位的分布。

标准电极电势表

标准电极电势表

标准电极电势表目录[隐藏]电极电势的产生—双电层理论定义公式电极电势内容标准电极电势表[编辑本段]电极电势的产生—双电层理论德国化学家能斯特(H.W.Nernst)提出了双电层理论(electron double lay er theory)解释电极电势的产生的原因。

当金属放入溶液中时,一方面金属晶体中处于热运动的金属离子在极性水分子的作用下,离开金属表面进入溶液。

金属性质越活泼,这种趋势就越大;另一方面溶液中的金属离子,由于受到金属表面电子的吸引,而在金属表面沉积,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浓度越大,这种趋势也越大。

在一定浓度的溶液中达到平衡后,在金属和溶液两相界面上形成了一个带相反电荷的双电层(electron double layer),双电层的厚度虽然很小(约为10-8厘米数量级), 但却在金属和溶液之间产生了电势差。

通常人们就把产生在金属和盐溶液之间的双电层间的电势差称为金属的电极电势(electrode potential),并以此描述电极得失电子能力的相对强弱。

电极电势以符号E Mn+/ M表示, 单位为V(伏)。

如锌的电极电势以EZn2+/ Zn 表示, 铜的电极电势以ECu2+/Cu 表示。

电极电势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电极的本性,并受温度、介质和离子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编辑本段]定义标准电极电势是可逆电极在标准状态及平衡态时的电势,也就是标准态时的电极电势.标准电极电势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可用来判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方向,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反应自由能、平衡常数,计算其他半反应的标准电极电势,等等。

将半反应按电极电势由低到高排序,可以得到标准电极电势表,可十分简明地判断氧还反应的方向.[编辑本段]公式任何温度下标准氢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值都为0,但其他电极电势值会受到温度影响。

以Ni/NiO电极为例,它可以用作高温伪参比电极,在0-400°C时的电极电势大致符合以下公式:E°(T)=-0.0003T+0.1414,T为温度[编辑本段]电极电势内容1 在酸性溶液中(298K)电对方程式Eq/VLi(I)-(0) Li++e-=Li -3.0401Cs(I)-(0) Cs++e-=Cs -3.026Rb(I)-(0) Rb++e-=Rb -2.98K(I)-(0) K++e-=K -2.931Ba(II)-(0) Ba2++2e-=Ba -2.912Sr(II)-(0) Sr2++2e-=Sr -2.89Ca(II)-(0) Ca2++2e-=Ca -2.868Na(I)-(0) Na++e-=Na -2.71La(III)-(0) La3++3e-=La -2.379Mg(II)-(0) Mg2++2e-=Mg -2.372Ce(III)-(0) Ce3++3e-=Ce -2.336H(0)-(-I) H2(g)+2e-=2H--2.23Al(III)-(0) AlF63-+3e-=Al+6F--2.069Th(IV)-(0) Th4++4e-=Th -1.899Be(II)-(0) Be2++2e-=Be -1.847U(III)-(0) U3++3e-=U -1.798Hf(IV)-(0) HfO2++2H++4e-=Hf+H2O -1.724Al(III)-(0) Al3++3e-=Al -1.662Ti(II)-(0) Ti2++2e-=Ti -1.630Zr(IV)-(0) ZrO2+4H++4e-=Zr+2H2O -1.553Si(IV)-(0) [SiF6]2-+4e-=Si+6F--1.24Mn(II)-(0) Mn2++2e-=Mn -1.185Cr(II)-(0) Cr2++2e-=Cr -0.913Ti(III)-(II) Ti3++e-=Ti2+-0.9B(III)-(0) H3BO3+3H++3e-=B+3H2O -0.8698*Ti(IV)-(0) TiO2+4H++4e-=Ti+2H2O -0.86Te(0)-(-II) Te+2H++2e-=H2Te -0.793Zn(II)-(0) Zn2++2e-=Zn -0.7618Ta(V)-(0) Ta2O5+10H++10e-=2Ta+5H2O -0.750Cr(III)-(0) Cr3++3e-=Cr -0.744Nb(V)-(0) Nb2O5+l0H++10e-=2Nb+5H2O -0.644 As(0)-(-III) As+3H++3e-=AsH3 -0.608U(IV)-(III) U4++e-=U3+-0.607Ga(III)-(0) Ga3++3e-=Ga -0.549P(I)-(0) H3PO2+H++e-=P+2H2O -0.508P(III)-(I) H3PO3+2H++2e-=H3PO2+H2O -0.499 *C(IV)-(III) 2CO2+2H++2e-=H2C2O4 -0.49Fe(II)-(0) Fe2++2e-=Fe -0.447Cr(III)-(II) Cr3++e-=Cr2+-0.407Cd(II)-(0) Cd2++2e-=Cd -0.4030Se(0)-(-II) Se+2H++2e-=H2Se(aq) -0.399Pb(II)-(0) PbI2+2e-=Pb+2I--0.365Eu(III)-(II) Eu3++e-=Eu2+-0.36Pb(II)-(0) PbSO4+2e-=Pb+SO42--0.3588In(III)-(0) In3++3e-=In -0.3382Tl(I)-(0) Tl++e-=Tl -0.336Co(II)-(0) Co2++2e-=Co -0.28P(V)-(III) H3PO4+2H++2e-=H3PO3+H2O -0.276 Pb(II)-(0) PbCl2+2e-=Pb+2Cl--0.2675Ni (II)-(0) Ni2++2e-=Ni -0.257V(III)-(II) V3++e-=V2+-0.255Ge(IV)-(0) H2GeO3+4H++4e-=Ge+3H2O -0.182 Ag(I)-(0) AgI+e-=Ag+I--0.15224Sn(II)-(0) Sn2++2e-=Sn -0.1375Pb(II)-(0) Pb2++2e-=Pb -0.1262*C(IV)-(II) CO2(g)+2H++2e-=CO+H2O -0.12P(0)-(-III) P(white)+3H++3e-=PH3(g) -0.063Hg(I)-(0) Hg2I2+2e-=2Hg+2I--0.0405Fe(III)-(0) Fe3++3e-=Fe -0.037H(I)-(0) 2H++2e-=H2 0.0000Ag(I)-(0) AgBr+e-=Ag+Br-0.07133S(II.V)-(II) S4O62-+2e-=2S2O32-0.08*Ti(IV)-(III) TiO2++2H++e-=Ti3++H2O 0.1S(0)-(-II) S+2H++2e-=H2S(aq) 0.142Sn(IV)-(II) Sn4++2e-=Sn2+0.151Sb(III)-(0) Sb2O3+6H++6e-=2Sb+3H2O 0.152Cu(II)-(I) Cu2++e-=Cu+0.153Bi(III)-(0) BiOCl+2H++3e-=Bi+Cl-+H2O 0.1583 S(VI)-(IV) SO42-+4H++2e-=H2SO3+H2O 0.172 Sb(III)-(0) SbO++2H++3e-=Sb+H2O 0.212Ag(I)-(0) AgCl+e-=Ag+Cl-0.22233As(III)-(0) HAsO2+3H++3e-=As+2H2O 0.248Hg(I)-(0) Hg2Cl2+2e-=2Hg+2Cl-(饱和KCl) 0.26808 Bi(III)-(0) BiO++2H++3e-=Bi+H2O 0.320U(VI)-(IV) UO22++4H++2e-=U4++2H2O 0.327C(IV)-(III) 2HCNO+2H++2e-=(CN)2+2H2O 0.330V(IV)-(III) VO2++2H++e-=V3++H2O 0.337Cu(II)-(0) Cu2++2e-=Cu 0.3419Re(VII)-(0) ReO4-+8H++7e-=Re+4H2O 0.368Ag(I)-(0) Ag2CrO4+2e-=2Ag+CrO42-0.4470S(IV)-(0) H2SO3+4H++4e-=S+3H2O 0.449Cu(I)-(0) Cu++e-=Cu 0.521I(0)-(-I) I2+2e-=2I-0.5355I(0)-(-I) I3-+2e-=3I-0.536As(V)-(III) H3AsO4+2H++2e-=HAsO2+2H2O 0.560 Sb(V)-(III) Sb2O5+6H++4e-=2SbO++3H2O 0.581 Te(IV)-(0) TeO2+4H++4e-=Te+2H2O 0.593U(V)-(IV) UO2++4H++e-=U4++2H2O 0.612**Hg(II)-(I) 2HgCl2+2e-=Hg2Cl2+2Cl-0.63Pt(IV)-(II) [PtCl6]2-+2e-=[PtCl4]2-+2Cl-0.68O(0)-(-I) O2+2H++2e-=H2O2 0.695Pt(II)-(0) [PtCl4]2-+2e-=Pt+4Cl-0.755*Se(IV)-(0) H2SeO3+4H++4e-=Se+3H2O 0.74Fe(III)-(II) Fe3++e-=Fe2+0.771Hg(I)-(0) Hg22++2e-=2Hg 0.7973Ag(I)-(0) Ag++e-=Ag 0.7996Os(VIII)-(0) OsO4+8H++8e-=Os+4H2O 0.8N(V)-(IV) 2NO3-+4H++2e-=N2O4+2H2O 0.803 Hg(II)-(0) Hg2++2e-=Hg 0.851Si(IV)-(0) (quartz)SiO2+4H++4e-=Si+2H2O 0.857 Cu(II)-(I) Cu2++I-+e-=CuI 0.86N(III)-(I) 2HNO2+4H++4e-=H2N2O2+2H2O 0.86 Hg(II)-(I) 2Hg2++2e-=Hg22+0.920N(V)-(III) NO3-+3H++2e-=HNO2+H2O 0.934Pd(II)-(0) Pd2++2e-=Pd 0.951N(V)-(II) NO3-+4H++3e-=NO+2H2O 0.957N(III)-(II) HNO2+H++e-=NO+H2O 0.983I(I)-(-I) HIO+H++2e-=I-+H2O 0.987V(V)-(IV) VO2++2H++e-=VO2++H2O 0.991V(V)-(IV) V(OH)4++2H++e-=VO2++3H2O 1.00Au(III)-(0) [AuCl4]-+3e-=Au+4Cl- 1.002Te(VI)-(IV) H6TeO6+2H++2e-=TeO2+4H2O 1.02N(IV)-(II) N2O4+4H++4e-=2NO+2H2O 1.035N(IV)-(III) N2O4+2H++2e-=2HNO2 1.065I(V)-(-I) IO3-+6H++6e-=I-+3H2O 1.085Br(0)-(-I) Br2(aq)+2e-=2Br- 1.0873Se(VI)-(IV) SeO42-+4H++2e-=H2SeO3+H2O 1.151 Cl(V)-(IV) ClO3-+2H++e-=ClO2+H2O 1.152Pt(II)-(0) Pt2++2e-=Pt 1.18Cl(VII)-(V) ClO4-+2H++2e-=ClO3-+H2O 1.189I(V)-(0) 2IO3-+12H++10e-=I2+6H2O 1.195Cl(V)-(III) ClO3-+3H++2e-=HClO2+H2O 1.214Mn(IV)-(II) MnO2+4H++2e-=Mn2++2H2O 1.224O(0)-(-II) O2+4H++4e-=2H2O 1.229Tl(III)-(I) T13++2e-=Tl+ 1.252Cl(IV)-(III) ClO2+H++e-=HClO2 1.277N(III)-(I) 2HNO2+4H++4e-=N2O+3H2O 1.297**Cr(VI)-(III) Cr2O72-+14H++6e-=2Cr3++7H2O 1.33 Br(I)-(-I) HBrO+H++2e-=Br-+H2O 1.331Cr(VI)-(III) HCrO4-+7H++3e-=Cr3++4H2O 1.350Cl(0)-(-I) Cl2(g)+2e-=2Cl- 1.35827Cl(VII)-(-I) ClO4-+8H++8e-=Cl-+4H2O 1.389Cl(VII)-(0) ClO4-+8H++7e-=1/2Cl2+4H2O 1.39Au(III)-(I) Au3++2e-=Au+ 1.401Br(V)-(-I) BrO3-+6H++6e-=Br-+3H2O 1.423I(I)-(0) 2HIO+2H++2e-=I2+2H2O 1.439Cl(V)-(-I) ClO3-+6H++6e-=Cl-+3H2O 1.451Pb(IV)-(II) PbO2+4H++2e-=Pb2++2H2O 1.455Cl(V)-(0) ClO3-+6H++5e-=1/2Cl2+3H2O 1.47Cl(I)-(-I) HClO+H++2e-=Cl-+H2O 1.482Br(V)-(0) BrO3-+6H++5e-=l/2Br2+3H2O 1.482Au(III)-(0) Au3++3e-=Au 1.498Mn(VII)-(II) MnO4-+8H++5e-=Mn2++4H2O 1.507Mn(III)-(II) Mn3++e-=Mn2+ 1.5415Cl(III)-(-I) HClO2+3H++4e-=Cl-+2H2O 1.570Br(I)-(0) HBrO+H++e-=l/2Br2(aq)+H2O 1.574N(II)-(I) 2NO+2H++2e-=N2O+H2O 1.591I(VII)-(V) H5IO6+H++2e-=IO3-+3H2O 1.601Cl(I)-(0) HClO+H++e-=1/2Cl2+H2O 1.611Cl(III)-(I) HClO2+2H++2e-=HClO+H2O 1.645Ni(IV)-(II) NiO2+4H++2e-=Ni2++2H2O 1.678Mn(VII)-(IV) MnO4-+4H++3e-=MnO2+2H2O 1.679Pb(IV)-(II) PbO2+SO42-+4H++2e-=PbSO4+2H2O 1.6913 Au(I)-(0) Au++e-=Au 1.692Ce(IV)-(III) Ce4++e-=Ce3+ 1.72N(I)-(0) N2O+2H++2e-=N2+H2O 1.766O(-I)-(-II) H2O2+2H++2e-=2H2O 1.776Co(III)-(II) Co3++e-=Co2+(2mol·L-1 H2SO4) 1.83Ag(II)-(I) Ag2++e-=Ag+ 1.980S(VII)-(VI) S2O82-+2e-=2SO42- 2.010O(0)-(-II) O3+2H++2e-=O2+H2O 2.076O(II)-(-II) F2O+2H++4e-=H2O+2F- 2.153Fe(VI)-(III) FeO42-+8H++3e-=Fe3++4H2O 2.20O(0)-(-II) O(g)+2H++2e-=H2O 2.421F(0)-(-I) F2+2e-=2F- 2.866F2+2H++2e-=2HF 3.0532 在碱性溶液中(298K)电对方程式Eq/VCa(II)-(0) Ca(OH)2+2e-=Ca+2OH--3.02Ba(II)-(0) Ba(OH)2+2e-=Ba+2OH--2.99La(III)-(0) La(OH)3+3e-=La+3OH--2.90Sr(II)-(0) Sr(OH)2·8H2O+2e-=Sr+2OH-+8H2O -2.88Mg(II)-(0) Mg(OH)2+2e-=Mg+2OH--2.690Be(II)-(0) Be2O32-+3H2O+4e-=2Be+6OH--2.63Hf(IV)-(0) HfO(OH)2+H2O+4e-=Hf+4OH--2.50Zr(IV)-(0) H2ZrO3+H2O+4e-=Zr+4OH--2.36Al(III)-(0) H2AlO3-+H2O+3e-=Al+OH--2.33P(I)-(0) H2PO2-+e-=P+2OH--1.82B(III)-(0) H2BO3-+H2O+3e-=B+4OH--1.79P(III)-(0) HPO32-+2H2O+3e-=P+5OH--1.71Si(IV)-(0) SiO32-+3H2O+4e-=Si+6OH--1.697P(III)-(I) HPO32-+2H2O+2e-=H2PO2-+3OH--1.65Mn(II)-(0) Mn(OH)2+2e-=Mn+2OH--1.56Cr(III)-(0) Cr(OH)3+3e-=Cr+3OH--1.48*Zn(II)-(0) [Zn(CN)4]2-+2e-=Zn+4CN--1.26Zn(II)-(0) Zn(OH)2+2e-=Zn+2OH--1.249Ga(III)-(0) H2GaO3-+H2O+2e-=Ga+4OH--1.219Zn(II)-(0) ZnO22-+2H2O+2e-=Zn+4OH--1.215Cr(III)-(0) CrO2-+2H2O+3e-=Cr+4OH--1.2Te(0)-(-I) Te+2e-=Te2--1.143P(V)-(III) PO43-+2H2O+2e-=HPO32-+3OH--1.05*Zn(II)-(0) [Zn(NH3)4]2++2e-=Zn+4NH3 -1.04*W(VI)-(0) WO42-+4H2O+6e-=W+8OH--1.01*Ge(IV)-(0) HGeO3-+2H2O+4e-=Ge+5OH--1.0Sn(IV)-(II) [Sn(OH)6]2-+2e-=HSnO2-+H2O+3OH--0.93 S(VI)-(IV) SO42-+H2O+2e-=SO32-+2OH--0.93Se(0)-(-II) Se+2e-=Se2--0.924Sn(II)-(0) HSnO2-+H2O+2e-=Sn+3OH--0.909P(0)-(-III) P+3H2O+3e-=PH3(g)+3OH--0.87N(V)-(IV) 2NO3-+2H2O+2e-=N2O4+4OH--0.85H(I)-(0) 2H2O+2e-=H2+2OH--0.8277Cd(II)-(0) Cd(OH)2+2e-=Cd(Hg)+2OH--0.809Co(II)-(0) Co(OH)2+2e-=Co+2OH--0.73Ni(II)-(0) Ni(OH)2+2e-=Ni+2OH--0.72As(V)-(III) AsO43-+2H2O+2e-=AsO2-+4OH--0.71Ag(I)-(0) Ag2S+2e-=2Ag+S2--0.691As(III)-(0) AsO2-+2H2O+3e-=As+4OH--0.68Sb(III)-(0) SbO2-+2H2O+3e-=Sb+4OH--0.66*Re(VII)-(IV) ReO4-+2H2O+3e-=ReO2+4OH--0.59*Sb(V)-(III) SbO3-+H2O+2e-=SbO2-+2OH--0.59Re(VII)-(0) ReO4-+4H2O+7e-=Re+8OH--0.584*S(IV)-(II) 2SO32-+3H2O+4e-=S2O32-+6OH--0.58Te(IV)-(0) TeO32-+3H2O+4e-=Te+6OH--0.57Fe(III)-(II) Fe(OH)3+e-=Fe(OH)2+OH--0.56S(0)-(-II) S+2e-=S2--0.47627Bi(III)-(0) Bi2O3+3H2O+6e-=2Bi+6OH--0.46N(III)-(II) NO2-+H2O+e-=NO+2OH--0.46*Co(II)-C(0) [Co(NH3)6]2++2e-=Co+6NH3 -0.422Se(IV)-(0) SeO32-+3H2O+4e-=Se+6OH--0.366Cu(I)-(0) Cu2O+H2O+2e-=2Cu+2OH--0.360Tl(I)-(0) Tl(OH)+e-=Tl+OH--0.34*Ag(I)-(0) [Ag(CN)2]-+e-=Ag+2CN--0.31Cu(II)-(0) Cu(OH)2+2e-=Cu+2OH--0.222Cr(VI)-(III) CrO42-+4H2O+3e-=Cr(OH)3+5OH--0.13 *Cu(I)-(0) [Cu(NH3)2]++e-=Cu+2NH3 -0.12O(0)-(-I) O2+H2O+2e-=HO2-+OH--0.076Ag(I)-(0) AgCN+e-=Ag+CN--0.017N(V)-(III) NO3-+H2O+2e-=NO2-+2OH-0.01Se(VI)-(IV) SeO42-+H2O+2e-=SeO32-+2OH-0.05 Pd(II)-(0) Pd(OH)2+2e-=Pd+2OH-0.07S(II,V)-(II) S4O62-+2e-=2S2O32-0.08Hg(II)-(0) HgO+H2O+2e-=Hg+2OH-0.0977Co(III)-(II) [Co(NH3)6]3++e-=[Co(NH3)6]2+0.108Pt(II)-(0) Pt(OH)2+2e-=Pt+2OH-0.14Co(III)-(II) Co(OH)3+e-=Co(OH)2+OH-0.17Pb(IV)-(II) PbO2+H2O+2e-=PbO+2OH-0.247I(V)-(-I) IO3-+3H2O+6e-=I-+6OH-0.26Cl(V)-(III) ClO3-+H2O+2e-=ClO2-+2OH-0.33Ag(I)-(0) Ag2O+H2O+2e-=2Ag+2OH-0.342Fe(III)-(II) [Fe(CN)6]3-+e-=[Fe(CN)6]4-0.358Cl(VII)-(V) ClO4-+H2O+2e-=ClO3-+2OH-0.36*Ag(I)-(0) [Ag(NH3)2]++e-=Ag+2NH3 0.373O(0)-(-II) O2+2H2O+4e-=4OH-0.401I(I)-(-I) IO-+H2O+2e-=I-+2OH-0.485*Ni(IV)-(II) NiO2+2H2O+2e-=Ni(OH)2+2OH-0.490Mn(VII)-(VI) MnO4-+e-=MnO42-0.558Mn(VII)-(IV) MnO4-+2H2O+3e-=MnO2+4OH-0.595 Mn(VI)-(IV) MnO42-+2H2O+2e-=MnO2+4OH-0.60Ag(II)-(I) 2AgO+H2O+2e-=Ag2O+2OH-0.607Br(V)-(-I) BrO3-+3H2O+6e-=Br-+6OH-0.61Cl(V)-(-I) ClO3-+3H2O+6e-=Cl-+6OH-0.62Cl(III)-(I) ClO2-+H2O+2e-=ClO-+2OH-0.66I(VII)-(V) H3IO62-+2e-=IO3-+3OH-0.7Cl(III)-(-I) ClO2-+2H2O+4e-=Cl-+4OH-0.76Br(I)-(-I) BrO-+H2O+2e-=Br-+2OH-0.761Cl(I)-(-I) ClO-+H2O+2e-=Cl-+2OH-0.841*Cl(IV)-(III) ClO2(g)+e-=ClO2-0.95O(0)-(-II) O3+H2O+2e-=O2+2OH- 1.24标准电极电势表半反应E°(V) 来源& -9Zz 9N N2(g) + H+ + e− HN3(aq) -3.09 [6]Li+ + e− Li(s) -3.0401 [5]N2(g) + 4H2O + 2e− 2N H2OH(aq) + 2OH− -3.04 [6] Cs+ + e− Cs(s) -3.026 [5]Rb+ + e− Rb(s) -2.98 [4]K+ + e− K(s) -2.931 [5]Ba2+ + 2e− Ba(s) -2.912 [5]La(OH)3(s) + 3e− La(s) + 3OH− -2.90 [5]Sr2+ + 2e−Sr(s) -2.899 [5]Ca2+ + 2e− Ca(s) -2.868 [5]Eu2+ + 2e− Eu(s) -2.812 [5]Ra2+ + 2e− Ra(s) -2.8 [5]Na+ + e− Na(s) -2.71 [5][9]La3+ + 3e− La(s) -2.379 [5]Y3+ + 3e− Y(s) -2.372 [5]Mg2+ + 2e− Mg(s) -2.372 [5]ZrO(OH)2(s) + H2O + 4e− Zr(s) + 4OH− -2.36 [5]Al(OH)4− + 3e− Al(s) + 4OH− -2.33Al(OH)3(s) + 3e− Al(s) + 3OH− -2.31H2(g) + 2e− 2H− -2.25Ac3+ + 3e− Ac(s) -2.20Be2+ + 2e− Be(s) -1.85U3+ + 3e− U(s) -1.66 [7]Al3+ + 3e− Al(s) -1.66 [9]Ti2+ + 2e− Ti(s) -1.63 [9]ZrO2(s) + 4H+ + 4e− Zr(s) + 2H2O -1.553 [5]Zr4+ + 4e− Zr(s) -1.45 [5]TiO(s) + 2H+ + 2e− Ti(s) + H2O -1.31Ti2O3(s) + 2H+ + 2e− 2T iO(s) + H2O -1.23Ti3+ + 3e− Ti(s) -1.21Te(s) + 2e− Te2− -1.143 [2]V2+ + 2e− V(s) -1.13 [2]Nb3+ + 3e− Nb(s) -1.099Sn(s) + 4H+ + 4e− SnH4(g) -1.07Mn2+ + 2e− Mn(s) -1.029 [9]SiO2(s) + 4H+ + 4e− Si(s) + 2H2O -0.91B(OH)3(aq) + 3H+ + 3e− B(s) + 3H2O -0.89TiO2+ + 2H+ + 4e− Ti(s) + H2O -0.86Bi(s) + 3H+ + 3e− BiH3 -0.8H2H2O + 2e− H2(g) + 2OH− -0.8277 [5]Zn2+ + 2e− Zn(Hg) -0.7628 [5]Zn2+ + 2e− Zn(s) -0.7618 [5]Ta2O5(s) + 10H+ + 10e− 2T a(s) + 5H2O -0.75Cr3+ + 3e− Cr(s) -0.74Au[Au(CN)2]− + e− Au(s) + 2C N− -0.60Ta3+ + 3e− Ta(s) -0.6PbO(s) + H2O + 2e− Pb(s) + 2OH− -0.58Ti2T iO2(s) + 2H+ + 2e− Ti2O3(s) + H2O -0.56Ga3+ + 3e− Ga(s) -0.53U4+ + e− U3+ -0.52 [7]P H3PO2(aq) + H+ + e− P(白磷[10]) + 2H2O -0.508 [5]P H3PO3(aq) + 2H+ + 2e− H3PO2(aq) + H2O -0.499 [5] P H3PO3(aq) + 3H+ + 3e− P(红磷)[10] + 3H2O -0.454 [5] Fe2+ + 2e− Fe(s) -0.44 [9]C2C O2(g) + 2H+ + 2e− HOOCCOOH(aq) -0.43Cr3+ + e− Cr2+ -0.42Cd2+ + 2e− Cd(s) -0.40 [9]GeO2(s) + 2H+ + 2e− GeO(s) + H2O -0.37Cu2O(s) + H2O + 2e− 2C u(s) + 2O H− -0.360 [5]PbSO4(s) + 2e− Pb(s) + SO42− -0.3588 [5]PbSO4(s) + 2e− Pb(Hg) + SO42− -0.3505 [5]Eu3+ + e− Eu2+ -0.35 [7]In3+ + 3e− In(s) 0.34 [2]Tl+ + e− Tl(s) -0.34 [2]Ge(s) + 4H+ + 4e− GeH4(g) -0.29Co2+ + 2e− Co(s) -0.28 [5]P H3PO4(aq) + 2H+ + 2e− H3PO3(aq) + H2O -0.276 [5] V3+ + e− V2+ 0.26 [9]Ni2+ + 2e− Ni(s) -0.25As(s) + 3H+ + 3e− AsH3(g) -0.23 [2]MoO2(s) + 4H+ + 4e− Mo(s) + 2H2O -0.15Si(s) + 4H+ + 4e− SiH4(g) -0.14Sn2+ + 2e− Sn(s) -0.13O2(g) + H+ + e− HO2•(aq) -0.13Pb2+ + 2e− Pb(s) -0.13 [9]WO2(s) + 4H+ + 4e− W(s) + 2H2O -0.12P(红磷) + 3H+ + 3e− PH3(g) -0.111 [5]C CO2(g) + 2H+ + 2e− HCOOH(aq) -0.11Se(s) + 2H+ + 2e− H2Se(g) -0.11C CO2(g) + 2H+ + 2e− CO(g) + H2O -0.11SnO(s) + 2H+ + 2e− Sn(s) + H2O -0.10SnO2(s) + 2H+ + 2e− SnO(s) + H2O -0.09WO3(aq) + 6H+ + 6e− W(s) + 3H2O -0.09 [2]P(白磷) + 3H+ + 3e− PH3(g) -0.063 [5]C HCOOH(aq) + 2H+ + 2e− HCHO(aq) + H2O -0.03 H 2H+ + 2e− H2(g) ≡ 0S4O62− + 2e− 2S2O32− +0.08Fe3O4(s) + 8H+ + 8e− 3F e(s) + 4H2O +0.085 [8]N2(g) + 2H2O + 6H+ + 6e− 2N H4OH(aq) +0.092 HgO(s) + H2O + 2e− H g(l) + 2O H− +0.0977Cu(NH3)42+ + e− Cu(NH3)2+ + 2N H3 +0.10 [2]Ru(NH3)63+ + e− Ru(NH3)62+ +0.10 [7]N2H4(aq) + 4H2O + 2e− 2N H4+ + 4O H− +0.11 [6] Mo H2MoO4(aq) + 6H+ + 6e− Mo(s) + 4H2O +0.11 Ge4+ + 4e− Ge(s) +0.12C(s) + 4H+ + 4e− CH4(g) +0.13 [2]C HCHO(aq) + 2H+ + 2e− CH3OH(aq) +0.13S(s) + 2H+ + 2e− H2S(g) +0.14Sn4+ + 2e− Sn2+ +0.15Cu2+ + e− Cu+ +0.159 [2]S HSO4− + 3H+ + 2e− SO2(aq) + 2H2O +0.16UO22+ + e− UO2+ +0.163 [7]S SO42− + 4H+ + 2e− SO2(aq) + 2H2O +0.17TiO2+ + 2H+ + e− Ti3+ + H2O +0.19Bi3+ + 2e− Bi+ +0.2SbO+ + 2H+ + 3e− Sb(s) + H2O +0.20As H3AsO3(aq) + 3H+ + 3e− As(s) + 3H2O +0.24 GeO(s) + 2H+ + 2e− Ge(s) + H2O +0.26UO2+ + 4H+ + e− U4+ + 2H2O +0.273 [7]Re3+ + 3e− Re(s) +0.300Bi3+ + 3e− Bi(s) +0.32VO2+ + 2H+ + e− V3+ + H2O +0.34Cu2+ + 2e− Cu(s) +0.340 [2]Fe [Fe(CN)6]3− + e− [Fe(CN)6]4− +0.36O2(g) + 2H2O + 4e− 4OH−(aq) +0.40 [9]Mo H2MoO4 + 6H+ + 3e− Mo3+ +2H2O +0.43Bi+ + e− Bi(s) +0.50C CH3OH(aq) + 2H+ + 2e− CH4(g) + H2O +0.50S SO2(aq) + 4H+ + 4e− S(s) + 2H2O +0.50Cu+ + e− Cu(s) +0.520 [2]C CO(g) + 2H+ + 2e− C(s) + H2O +0.52I2(s) + 2e− 2I− +0.54 [9]I3− + 2e− 3I− +0.53 [9]Au [AuI4]− + 3e− Au(s) + 4I− +0.56As H3AsO4(aq) + 2H+ + 2e− H3AsO3(aq) + H2O +0.56 Au [AuI2]− + e− Au(s) + 2I− +0.58MnO4− + 2H2O + 3e− MnO2(s) + 4O H− +0.59S2O32−+ 6H+ + 4e− 2S(s) + 3H2O +0.60Mo H2MoO4(aq) + 2H+ + 2e− MoO2(s) + 2H2O +0.65 O2(g) + 2H+ + 2e− H2O2(aq) +0.70Tl3+ + 3e− Tl(s) +0.72PtCl62− + 2e− PtCl42− + 2C l− +0.726 [7]Se H2SeO3(aq) + 4H+ + 4e− Se(s) + 3H2O +0.74PtCl42− + 2e− Pt(s) + 4C l− +0.758 [7]Fe3+ + e− Fe2+ +0.77Ag+ + e− Ag(s) +0.7996 [5]Hg22+ + 2e− 2H g(l) +0.80N NO3−(aq) + 2H+ + e− NO2(g) + H2O +0.80Au [AuBr4]− + 3e− Au(s) + 4B r− +0.85Hg2+ + 2e− Hg(l) +0.85MnO4− + H+ + e− HMnO4− +0.90Hg 2H g2+ + 2e− Hg22+ +0.91 [2]Pd2+ + 2e− Pd(s) +0.915 [7]Au [AuCl4]− + 3e− Au(s) + 4C l− +0.93MnO2(s) + 4H+ + e− Mn3+ + 2H2O +0.95Au [AuBr2]− + e− Au(s) + 2B r− +0.96Br2(l) + 2e− 2B r− +1.07Br2(aq) + 2e− 2B r− +1.09 [9]I IO3− + 5H+ + 4e− HIO(aq) + 2H2O +1.13Au [AuCl2]− + e− Au(s) + 2C l− +1.15Se HSeO4− + 3H+ + 2e− H2SeO3(aq) + H2O +1.15 Ag2O(s) + 2H+ + 2e− 2A g(s) + H2O +1.17ClO3− + 2H+ + e− ClO2(g) + H2O +1.18Pt2+ + 2e− Pt(s) +1.188 [7]ClO2(g) + H+ + e− HClO2(aq) +1.19I 2I O3− + 12H+ + 10e− I2(s) + 6H2O +1.20ClO4− + 2H+ + 2e− ClO3− + H2O +1.20O2(g) + 4H+ + 4e− 2H2O +1.23 [9]MnO2(s) + 4H+ + 2e− Mn2+ + 2H2O +1.23Tl3+ + 2e− Tl+ +1.25Cl2(g) + 2e− 2C l− +1.36 [9]Cr2O7−−+ 14H+ + 6e− 2C r3+ + 7H2O +1.33CoO2(s) + 4H+ + e− Co3+ + 2H2O +1.42N 2N H3OH+ + H+ + 2e− N2H5+ + 2H2O +1.42 [6]I 2H IO(aq) + 2H+ + 2e− I2(s) + 2H2O +1.44Ce4+ + e− Ce3+ +1.44BrO3− + 5H+ + 4e− HBrO(aq) + 2H2O +1.45PbO β-PbO2(s) + 4H+ + 2e− Pb2+ + 2H2O +1.460 [2] PbO α-PbO2(s) + 4H+ + 2e− Pb2+ + 2H2O +1.468 [2] Br 2B rO3− + 12H+ + 10e− Br2(l) + 6H2O +1.48Cl 2ClO3− + 12H+ + 10e− Cl2(g) + 6H2O +1.49MnO4− + 8H+ + 5e− Mn2+ + 4H2O +1.51O HO2• + H+ + e− H2O2(aq) +1.51Au3+ + 3e− Au(s) +1.52NiO2(s) + 4H+ + 2e− Ni2+ + 2OH− +1.59Cl 2H ClO(aq) + 2H+ + 2e− Cl2(g) + 2H2O +1.63Ag2O3(s) + 6H+ + 4e− 2A g+ + 3H2O +1.67Cl HClO2(aq) + 2H+ + 2e− HClO(aq) + H2O +1.67Pb4+ + 2e− Pb2+ +1.69 [2]MnO4− + 4H+ + 3e− MnO2(s) + 2H2O +1.70O H2O2(aq) + 2H+ + 2e− 2H2O +1.78AgO(s) + 2H+ + e− Ag+ + H2O +1.77Co3+ + e− Co2+ +1.82Au+ + e− Au(s) +1.83 [2]BrO4− + 2H+ + 2e− BrO3− + H2O +1.85Ag2+ + e− Ag+ +1.98 [2]S2O82− + 2e− 2SO42− +2.07O3(g) + 2H+ + 2e− O2(g) + H2O +2.075 [7]Mn HMnO4− + 3H+ + 2e− MnO2(s) + 2H2O +2.09 F2(g) + 2e− 2F− +2.87 [2][9]F2(g) + 2H+ + 2e− 2H F(aq) +3.05 [2]。

无机化学-电池电动势和电极电势

无机化学-电池电动势和电极电势

标准甘汞电极(NCE) 1.0 mol / L +0.2828
饱和甘汞电极(SCE) 饱和溶液 +0.2438
温度校正,对于SCE,t ℃时的电极电势为:
t= 0.2438- 7.6×10-4(t-25) (V)
电池符号: (-) Hg,Hg2Cl2(s)︱KCl (1 mol·dm-3) Mn+ (1 mol·dm-3 ) M (+)
氧化半反应: H2 - 2e = 2H+ 还原半反应: Cl2 + 2 e = 2Cl– 总反应: H2 + Cl2 = 2H+ + 2Cl–
2. 题中给出总反应方程式,要能够写出电池符号和半反应
例题:试以中和反应 H+ (aq) + OH–(aq) = H2O(l)为电池反应, 设计成一种原电池反应(用电池符号表示),分别写出电极半 反应,并求出它在25℃时的标准电动势。
二、原电池与电极电位 (一)、原电池的概念
Zn + Cu2+ = Cu + Zn2+ 原电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负极: Zn - 2e = Zn2+ (氧化态升高)
正极: Cu2+ + 2e = Cu (氧化态降低)
盐桥(Salt bridge)
通常内盛饱和 KCl 溶液或 NH4NO3 溶液(以琼胶 作成冻胶)。
作用: ● 让溶液始终保持电中性 ,使电极反应得以继续进行 ● 消除原电池中的液接电势(或扩散电势)
(二)、原电池的表达式
(-) Zn|Zn2+ (C1) ‖ Cu2+ (C2)|Cu (+)
1、负极写在左边,正极写在右边 2、用∣表示电极与离子溶液之间的物相界面 3、不存在相界面,用,分开。 4、用表示盐桥 5、在有气体参加的电池中还要表明气的压力,溶液要表 明浓度。

电极制备及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电极制备及电池电动势的测定

电极制备及电池电动势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学会铜电极、锌电极的制备和处理方法。

2.掌握电势差计的测量原理和测定电池电动势的方法。

3.加深对原电池、电极电势等概念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1.电池电动势不能用伏特计直接测量。

因为当伏特计与电池接通后,由于存在电流I,使电动势值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由于电池本身存在内电阻,所以伏特计所量出的只是两极的电势降,而不是电池的电动势。

只有在没有电流通过时的电势降才是电池真正的电动势。

ε = I(R内+R外)伏特计测量:U=IR外U/ε = R外 /(R内 + R外)当R外→∞,I→0,U/ε≈ 1,U ≈ε电势差计就是利用对消法原理进行电势差测量的仪器,即能在电池无电流(或极小电流)通过时测得其两极的电势差,这时的电势差就是电池的电动势。

2.电势差计的测量原理:电势差计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当转换开关K合至1,调节r,使检流计G中无电流通过,此时标准电池E N和标准电池的补偿电阻R N两端的电势分别相等,此时有下列关系:E N = IR N式中I为工作电流。

当转换开关K合至2,调节滑线电阻A,再次使检流计G指示为零,此时在可调电阻R 上的电阻值设为R K,则有:E X = IR K式中I仍为前面所调的工作电流值,因此有:E X = E N·R K/R N即当标准电池电动势E N和标准电池电动势的补偿电阻R N的数值确定时,只要正确读出R K的值,就能正确测出未知电动势E X。

三.实验装置图:四.实验步骤:1.电极和盐桥制备(1)锌电极:先用稀硫酸洗净锌电极表面的氧化物,再用蒸馏水淋洗,然后用0.1M 的ZnSO4溶液淋洗,放入0.1M的ZnSO4溶液中,即制成了锌电极。

(2)铜电极:由于铜较锌不活泼,所以先用稀硝酸洗净铜电极表面的氧化物,再用蒸馏水淋洗,然后把它作为阴极,另取一块纯铜片作为阳极,在镀铜溶液(配制方法见试剂)内进行电镀,电镀时,电流密度控制在25mA·cm-2左右,电镀时间20~30分钟,使铜电极表面有一层均匀的新鲜铜。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原电池与电极电势
17
4. 参 比 电 极
在实际测定中常 采用电极电势比较稳 定、可靠、使用方便 的其它电极作为比较 电极,称参比电极 (referece electrode) 常用饱和甘汞电 极(如图)和氯化银电 极等作参比电极。
18
饱和甘汞电极的电极符号: Pt | Hg(l)| Hg2Cl2 (s) | KCl(饱和溶液) 电极反应: Hg2Cl2 (s) +2e- = 2Hg(l) + 2Cl-(aq) 25℃时: E(Hg2Cl2 | Hg) = 0.2415V
3.标准电极电势的测定
将待测电极与标准氢电极组成原电池,测
出原电池的电动势(electromotive force),
可计算出待测电极的电极电势。
标准电动势为:
EMF = E(+) – E(–)
非标准电动势为:
EMF = E (+) – E ( – )
16
例如:测锌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先将标准
锌电极与标准氢电极组成原电池。
(–) Zn|Zn2+(1mol· dm–3)┊ dm–3)|H2(100kPa )|Pt(+) ┊H+(1mol·
测得电动势为:0.7621V 则 E = E (H+ | H2) – E(Zn2+ | Zn) = 0.7621 V E(Zn2+ |Zn ) = – 0.7621V
19
5. 标准电极电势表
按照上述方法测定的一系列电极的 标准电极电势,有顺序的排列起来,就
构成标准电极电势表。
20
(1) 电极电势是在水溶液中,298.15K下测得 的,对高温下的反应及非水溶液或固相 反应都不适用。凡能与水作用的单质 ( Li、K、F等),其电对电极电势常用热 力学函数计算;

第八章 电化学基础 第九节 电极电势和电动势的应用

第八章 电化学基础 第九节 电极电势和电动势的应用

lg=-0.509z+|z-|I0.5
202(3N/2/a20Cl)=0.665; (Na2SO4)=0.442;(MgCl2)=0.442
8
7. 电池Pt|H2(100kPa)|HCl(0.1mol·kg-1)|Hg2Cl2(s)|Hg(L)电动势E与 温度T的关系为
E/V=0.0694+1.881×10-3T/K-2.9×10-6(T/K)2
例1 将AgCl=Ag++Cl-设计成电池
解:确定一个电极反应: AgCl+e=Ag+Cl-
与电池反应相减得另一电极反应: Ag-e=Ag+
电池为:Ag|Ag + ‖ Cl-|AgCl|Ag
例2 将H2+(1/2)O2 =H2O设计成电池
负极: H2-2e =2H+
与反应式相减,得正极反应: (1/2)O2 +2e+2H+=H2O
O | —O—Si —O-M+ | O
当玻璃膜与水溶液接触时,M+离子(Na+)被氢离子交换,由于硅酸 结构与H+结合的键强度远大于与M+的强度(约为1014倍),故膜表面 的点位几乎全为H+占据而形成Si-O-H+。膜内表面与内部溶液接 触时,同样形成水化层。但若内部溶液的pH与外部试液的不同,则 将影响Si-O-H+的离解平衡
(1)写出电池反应;(2)计算25℃该反应的rGm、rSm、rHm ,以 及电池恒温可逆放电时该反应的Qr,m。
解:负:(1/2)H2-e=H+ 正:(1/2)Hg2Cl2+e=Hg+Cl-
总: (1/2)H2 +(1/2)Hg2Cl2=Hg+H++Cl-

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

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

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是电化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贯穿于电学和化学的交叉领域,对于理解电化学反应和电池工作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极电势电极电势是指在电化学反应中,电极与电解质溶液之间的电位差。

电极电势的大小取决于反应物质在电极上的活性和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

按照惯例,电极电势被定义为标准氢电极与待测电极之间的电位差。

在电池中,一个电极受到氧化反应,被称为氧化电极(或阳极),而另一个电极则进行还原反应,被称为还原电极(或阴极)。

这两个电极之间的电位差即为电极电势。

二、电池电动势电池电动势是指电池在开路状态下的电位差,也可以理解为电池输出电能的能力。

电池中的电荷通过化学反应在电池内部产生电势差,从而驱动电流的流动。

常见的两种电池类型是原电池和电解池。

原电池是一种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电池,如干电池。

电解池是一种利用外加电源提供能量让非自发反应发生的电池,在这种情况下电动势可以是负值。

三、关系与计算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存在一定的关系。

对于任意一个电池来说,电池电动势等于正极电极电势减去负极电极电势。

也就是说,一个电池的电动势等于其正极电极的电势减去负极电极的电势。

对于某些单质或者物种在标准状态下的电极电势,可以利用标准电极电势表来查找。

标准电极电势表列出了各种物质在标准状态下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的电势差。

通过查表,我们可以计算出两个电极的电势差,从而得到电池的电动势。

四、结论与应用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是研究电化学反应和电池性能的重要工具。

了解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化学反应速率、电流的产生和电池的工作原理。

在实际应用中,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的概念广泛应用于能源领域、锂电池、燃料电池等电化学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通过调节电极材料、电解质浓度等因素,可以改变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从而提高电池性能和能量转化效率。

综上所述,电极电势和电池电动势是电化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相互关联并共同决定着电池的性能。

知识点电极电位应用能斯特方程与相关计算

知识点电极电位应用能斯特方程与相关计算

解 : Fe3+(aq) + e
Fe2+(aq)
加NaOH发生如下反应:
Fe3+(aq)+3OH- (aq)
Fe(OH)3(s) (1)
K1
K
sp
1 {Fe(OH
)3}
1 c(Fe3 ) c3 (OH )
Fe2+(aq)+2OH- (aq)
Fe(OH)2(s) (2)
K
2
K
1
sp
{Fe(OH
些)组分要进行选择性地氧化或还原处理,而要求体系中其
他组分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对各组分有关电对的电极
电势进行考查和比较,从而选择合适的氧化剂或还原剂。
确定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常数
在一定条件下,当电池的电动势(两电极电势的差)等于 零时,电池反应达到平衡,即组成该电池的氧化还原反 应达到平衡。
E= (+)-(-)=0
例如:Cu-Zn原电池的电池反应为:
Zn(s) 十 Cu2+(aq)
Zn2+(aq) + Cu(s)
平衡常数
K=
Hale Waihona Puke 这个反应能自发进行。随着反应的进行,Cu2+浓度不断 地减小,而Zn2+浓度不断地增大。因而 (Cu2+/Cu)的代 数值不断减小, (Zn2+/Zn)的代数值不断增大。当两个 电对的电极电势相等时,反应进行到了极限,建立了动 态平衡。
(H p
)
=0.96V+
0.059 1.0 (1.0 107 )4 lg
3
100 /100
=0.96V-0.55V=0.41V
可 见 , NO3- 的 氧 化 能 力 随 酸 度 的 降 低 而 降 低 。 所 以 浓 HNO3氧化能力很强,而中性的硝酸盐(KNO3)溶液氧化能 力很弱。

原电池电动势与电极电位

原电池电动势与电极电位

为何电极电势有正、有负?
K | K(s) Ca 2 | Ca(s)
E增大
标准氢电极||给定电极
Al3 | Al(s) Zn2 | Zn(s) Pb2 | Pb(s)
E(Ox|Red) < 0
(非自发电池)
Pt , H2 (p ) | H+ (aH+ =1) | H2 (p ),Pt(s) E(Ox|Red) = 0
Cu 2 | Cu(s)
Ag | Ag(s) Au3 | Au(s)
E (Ox|Red) > 0
(自发电池)
3. 氢标电极电位在计算中的应用
(1)根据原电池两个电极的电位求电动势。 一个自发电池的电动势等于正极的电极电位与负
极的电极电位之差。
(2)计算某电极反应的电极电位。 根据电极电位已知的两个电极反应,通过设计电
(4)Cu|Pt|H2|H2SO4||CuSO4 |Cu
测定电动势时必须正确断路,才能使电动势等于两 个相同金属的外电位之差,可以测量。
5. 可逆电池
可逆电池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原电池的两个电极必须是可逆电极。即电池的化学 反应可逆。
(2)电极上通过的电流无限小,也即是电极反应进行得
无限缓慢。即电池的能量转换是可逆的。
已知NO3- 的淌度大于Ag+的淌度,必然是NO3- 的扩散速度大 于Ag+的扩散速度。也就是说,单位时间内通过界面的NO3- 比Ag+ 多。因而在界面上形成了左负右正的双电层,即产生了一定的电 位差。
由于双电层电场的作用,使NO3- 通过界面的速度降低,而 Ag+的速度增大,最后达到稳定状态界面电位差也达到稳定值。
例如: ① H2( p )+Cl2( p )→2H+(a+)+2Cl-(a-) ② 1/2H2( p )+1/2Cl2( p )→H+(a+)+Cl-(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a(氧化态物质 ne ≒ b(还原态物质 氧化态物质)+ 还原态物质) 氧化态物质 还原态物质 a 0.05917 {c(氧化态 )} θ lg 在298K时 E = E + 时 b n {c(还原态 )} 这个关系式叫能斯特方程 这个关系式叫能斯特方程(Nernst equation)。 能斯特方程 。 式中:E—某浓度时的电极电势; 某浓度时的电极电势; 式中: 某浓度时的电极电势 Eθ—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 标准电极电势 n—电极反应中得失电子数; 电极反应中得失电子数; 电极反应中得失电子数 c(氧化态 和 c(还原态 分别表示电极反应中氧 氧化态)和 还原态 还原态)—分别表示电极反应中氧 氧化态 化态物质一边和还原态物质一边的所有物质的浓度, 化态物质一边和还原态物质一边的所有物质的浓度, 单位为摩尔;气体用相对分压(p 表示。 单位为摩尔;气体用相对分压 x/pθ)表示。 表示
练习:将下列反应装配成原电池: 练习:将下列反应装配成原电池
(1) MnO4 + 5Fe2+ + 8H+ →Mn2+ + 5Fe3+ + 4H2O
(2) Sn + 2H+ →Sn2+ + H2
MnO + 8H + 5e = Mn + 4H 2O (1) 正极反应: 正极反应: 负极反应: 负极反应:5Fe 2+ - 5e → 5Fe 3+ 电池反应: 电池反应:MnO4 + 5Fe2+ + 8H+ = Mn2+ + 5Fe3+ + 4H2O (-)Pt Fe 3+ , Fe 2+ MnO -4 , Mn 2+ , H + Pt( + ) 电池符号: 电池符号: H (2) 正极反应: + 2e = H 2 正极反应: 负极反应: 负极反应: 2+ - 2e → Sn 2+ Sn + 2+ 电池反应: 电池反应:Sn + 2H = Sn + H2 (-)Sn Sn 2+ H + H 2 (Pt)( + ) 电池符号: 电池符号:
+
4
+
2+
打开眼界: 打开眼界:
补充:人体电池(Body cell) 补充:人体电池
二、电极电势(Electrode potential) 电极电势
1.标准氢电极 标准氢电极
二、电极电势(Electrode potential) 电极电势
2. 其他电极电极电势的确定 3. 常用的参比电极 ——甘汞电极 甘汞电极
2 −
2+
总结 但影响一般不大。 但影响一般不大。
(1) 温度一定时,离子浓度对电极电势有影响, 温度一定时,离子浓度对电极电势有影响,
(2)对于有 +或OH-参加的反应,H+或OH-的浓度对电 对于有H 参加的反应, 对于有 极电势也有影响,而且,影响往往更加显著。 极电势也有影响,而且,影响往往更加显著。 (3)当氧化态物质浓度增大或还原态物质浓度减少时, 当氧化态物质浓度增大或还原态物质浓度减少时, 当氧化态物质浓度增大或还原态物质浓度减少时 电极电势增大;反之, 电极电势增大 ;反之 ,当氧化态物质浓度减小或还 原态物质浓度增大时,电极电势减小。 原态物质浓度增大时,电极电势减小。
氧化态物质和相应还原态物质构成氧化还原 氧化态物质和相应还原态物质构成 氧化还原 电对。 , , 电对。如:Zn2+/Zn,Cu2+/Cu,MnO4-/ Mn2+等。 任何一个电极都可以用氧化还原电对表示。 任何一个电极都可以用氧化还原电对表示。
4. 常见电极的类型及表示方法
(1) 金属及其金属离子构成的电极 简称“金属电 金属及其金属离子构成的电极(简称 简称“ 极”) 如铜插入到该溶液中,电极符号 如铜插入到该溶液中 电极符号Cu(s)|Cu2+(l) 电极符号 (2) 气体及其离子构成的电极 简称“气体电极”) 气体及其离子构成的电极(简称 气体电极” 简称“ 如氢电极H 电极符号Pt|H2(g)|H+(l) 如氢电极 +/H2,电极符号 (3) 同一元素的不同价态构成的电极 组成的电极符号为Pt| 如Fe2+和Fe3+ 组成的电极符号为 Fe2+,Fe3+
先将待测电极与标准 氢电极组成原电池,测其 氢电极组成原电池, 电动势E 电动势 θ,以电流方向判 断正负极,再根据: Eθ=Eθ 正 - Eθ 负 求得未知电 极的电极电势E 极的电极电势 θ。
E (电池 ) = E - E
θ θ 正 θ 负
=E
; / Cu
-E
θ H+ / H2
使用能斯特方程时,应注意: 使用能斯特方程时,应注意: 纯固体或纯液体(如 的浓度按1mol/L处理,即 处理, ⅰ.纯固体或纯液体 如:水)的浓度按 纯固体或纯液体 的浓度按 处理 在能斯特方程中不出现。 在能斯特方程中不出现。 气体用相对分压(p 表示, ⅱ.气体用相对分压 x/pθ)表示,溶液中离子浓度用活 气体用相对分压 表示 度(近似用浓度代替 表示,单位为mol/L。 近似用浓度代替)表示,单位为 。 近似用浓度代替 表示 要写入方程, ⅲ.[H+][OH-]要写入方程,与同侧离子浓度连乘。 要写入方程 与同侧离子浓度连乘。 将电极反应式中氧化态、 ⅳ.将电极反应式中氧化态、还原态物质前的系数作为 将电极反应式中氧化态 指数。 指数。 计算298.15K时, Zn2+浓度为 浓度为0.001mol/L时的锌 例 3-3 计算 时 时的锌 电 极 的 电 极 电 势 , 并 计 算 当 pH=5, c(Cr2O72-)=0.01 mol/L,c(Cr3+) =10-6mol/L时的 时的E(Cr2O72-/Cr3+)。 , 时的 。
θ Cu 2+ / Cu
-0
E
θ Cu 2+ / Cu
= 0.340(v)
标准电极电势表(见教材 页附录 页附录5) 标准电极电势表 见教材270页附录 见教材
使用时标准电极电势表,应注意: 使用时标准电极电势表,应注意: 标准电极电势表
(1)对于每一电对,电极反应统一写成还原反应形式: 对于每一电对,电极反应统一写成还原反应形式: 对于每一电对 氧化态 + ne = 还原态 (2)各种电对按电极电势由负到正的顺序排列 。 排在 各种电对按电极电势由负到正的顺序排列。 各种电对按电极电势由负到正的顺序排列 H+/H2上方的为负值,排在其下方的为正值。 上方的为负值,排在其下方的为正值。 (3)每个电对 θ值的正负号不随电极反应进行的方向而 每个电对E 每个电对 例如, 锌电极不论是进行氧化半反应(Zn改变 。 例如 , 锌电极不论是进行氧化半反应 2e=Zn2+) , 还 是 进 行 还 原 半 反 应 (Zn2++2e=Zn) , 298K下,其Eθ总是 总是-0.7618V。 下 。 (4)若将电极反应乘以某系数,其Eθ值不变。例如,不 若将电极反应乘以某系数, 值不变。例如, 若将电极反应乘以某系数 论是Zn - 2e = Zn2+还是2Zn - 4e =2Zn2+ ,其Eθ总是论是 还是 总是 0.7618V。 。
2.原电池的组成 原电池的组成
3.原电池的两个极和电极反应 原电池的两个极和电极反应
负极(Cathode)是电子流出的一极 升”、“失”、 是电子流出的一极(“升 负极 是电子流出的一极 正极 流 入的 一 极 “ 氧 ” ) ; 正极 (Anode) 是 电 子 流入 的 一极 (“ 降 ” 、 “得”、“还”)。 。 电极及其电解质溶液构成半电池。 电极及其电解质溶液构成半电池。电极反应也称 半电池 半电池反应(简称半反应)。 简称半反应 为 半电池反应 简称 半反应 。 它包括同一元素的两类 物质(氧化数较高的氧化态物质和氧化数较低的还原态 物质 氧化数较高的氧化态物质和氧化数较低的还原态 物质)。而电极反应就是表示这两类物质之间相互转化 物质 。而电极反应就是表示这两类物质之间相互转化 的关系式 。 注意: 处于结合态的元素要将其写完整, 注意 : 处于结合态的元素要将其写完整 , 如将 Mn的氧化态写成 的氧化态写成MnO4-,而不能写成 而不能写成Mn7+。 的氧化态写成
盐桥(Salt bridge)是原电池装置图中倒置的 形管, 是原电池装置图中倒置的U形管 盐桥 是原电池装置图中倒置的 形管, 内含饱和KCl(或KNO3)溶液,用琼脂或多孔塞保护, 溶液, 内含饱和 或 溶液 用琼脂或多孔塞保护, 溶液不会自动流出。 使KCl(或KNO3)溶液不会自动流出。它可以保持两个 或 溶液不会自动流出 半电池中溶液的电中性,以产生持续的电流, 半电池中溶液的电中性,以产生持续的电流,其作用 类似于电路中的导线。 类似于电路中的导线。
构 造 : 由 Hg 、 糊 状 Hg2Cl2 和 KCl溶液构成,铂丝为导体。 溶液构成, 溶液构成 铂丝为导体。 符号:Hg∣Hg2Cl2(s)∣KCl ∣ 符号 ∣ 反应:Hg2Cl2(s)+2e=2Hg+2Cl反应 饱和甘汞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 为0.2415V。 。
测量锌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的方法? 例:测量锌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的方法?
§3.2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Primary Cell and Electrode Potential)
太 阳 能
可以吗? 可以吗?
化学能
电能
热能
机械能
一、原电池(Primary Cell) 原电池
1.原电池的发现 原电池的发现
意大利物理学家 伏特
伏特发明的“伏打电池” 伏特发明的“伏打电池” 硫酸电池) (铜、锌、硫酸电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