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五首》教学设计1.doc
《词五首》教学设计1

《词五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五首词的思想内容,领会这些诗词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教学重点】整体感悟作品的方法,学习诗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对诗词的鉴赏、感悟。
【课前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老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教学方式】诵读、讨论、感悟、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由中国诗词的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导入。
二、诵读课文1、教师范读(或放朗诵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推荐读或指名读。
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
重点突出“读”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三、结合注释理解字面义四、介绍作者及词作的相关情况五、自主、合作、探究1、教师导学:⑴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
教师巡回指导。
⑵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究中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
(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2、《渔家傲》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定)⑴说说词作的主要内容⑵塞下风景“异”在何处?⑶“燕然未勒归无计”,应如何理解?⑷“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失泪”应如何理解?⑸赏析“千章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教师导学: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
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面两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4、《望江南》问题组:⑴《望江南》是如何一步步铺写思好的内心感受的?⑵赏析“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菽洲。
”5、诵读赏析:在理解词作的基础上,学生饱含深情地诵读,这两着词,并谈谈更欣赏哪首词,理由是什么?6、拓展练习:假如范仲淹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况。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词五首》,具体章节为第8课。
详细内容包括五首宋词:《青玉案·元夕》、《苏幕遮·燎沉香》、《蝶恋花·庐山谣》、《水调歌头·游泳》、《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通过学习这五首词,让学生感受宋词的魅力,了解词的发展历程,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五首词的作者、背景和词牌特点,理解词的基本知识。
2. 通过阅读、分析和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感悟,激发他们对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词牌的特点、词的格律、词意的理解。
2. 教学重点:五首词的作者、背景、内容、意境及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宋代元宵节、端午节的场景,让学生了解词的创作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1)展示《青玉案·元夕》中的元宵节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
(2)展示《水调歌头·游泳》中的端午节场景,引发学生对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五首词的作者、背景和词牌特点。
3.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五首词,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
4. 例题讲解:以《青玉案·元夕》为例,分析词的格律、意境和情感表达。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四首词的格律、意境和情感表达。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五首词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词五首》教案2. 内容:(1)五首词的作者、背景、词牌特点(2)词的格律、意境、情感表达(3)五首词的异同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五首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选择一首进行仿写。
答案示例:《仿写·夜行黄沙道中》夜行黄沙道中,月如钩。
清风拂面凉,思绪万千长。
望星空,怀古忧今,家国情怀难忘。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

九年级上册词五首教案一、《词五首》教案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九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词五首教学目标:1. 了解词五首的背景和故事。
2. 理解词五首的意思和感情。
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理解词五首的意思和感情。
2.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教学准备:1. 九年级上册课本、教师课件、活动素材。
2. 学生课本、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以问答方式导入课题,提问引导学生归纳词五首这个课题主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词五首,你们知道词五首是什么吗?对它了解多少呢?学生回答。
Step 2 学习教材(1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教材,学生阅读的同时教师做重点解读,并进行适当的引导。
教师:我们现在一起读一读《词五首》中的一个小故事。
学生跟读。
教师:你们感觉这首诗词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是愉快的?还是伤感的?学生回答。
教师:好,下面我们再看一看《词五首》的内容,看看这首诗词是怎么写的。
学生阅读。
Step 3 感悟共鸣(2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感悟《词五首》这首诗词的意境和感情,并进行适当的讨论与分享。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理解《词五首》所表达的情感吗?能分享一下你们的理解和感受吗?学生回答。
教师:很好,你们的理解和感受都很棒。
下面,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诗词,然后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学生跟读。
教师: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作者会用《词五首》这个题目来写这首诗呢?学生回答。
教师:很好,你们的思考非常深入。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首诗的结构和用词技巧。
学生阅读。
Step 4 创作分享(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要求学生以词五首为题材,写一首自己的诗词,并分享给同学们。
教师:同学们,请你们根据自己对词五首的理解和感受,写一首属于自己的诗词,并分享给大家。
学生创作。
学生们互相分享。
Step 5 小结反思(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词五首》(第1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词五首》【教学目标】1、积累词中优美诗句,培养词的赏析能力。
2、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品味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
3、领会词中丰富深刻的意蕴,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1、领会词中意境,明白主旨。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江南》、《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我们的前人为我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
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风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小说画卷,无不表现了前人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的期待。
今天我们就有幸见到“艳语传绮怨”的温庭筠的《望江南》,听到范仲淹吹的苍凉悲壮的号角,感受到辛弃疾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门的无限悲愤之情……它们或悲愤难忍,或柔情万千,或气壮山河,或低声浅吟……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词五首》,首先欣赏著名词人温庭筠的《望江南》。
二、师范读《望江南》,注意抑扬顿挫,要求学生认真听,师读完要检测学生对这首词朗读节奏和重音的把握。
三、点生简介温庭筠及其作品。
四、生预习课文:1、做《古文练习》上的与这课有关的基础题,夯实基础。
2、结合书下注释及古文资料翻译课文。
五、师抽查这课的重点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推火车的方式翻译课文。
六、揣摩课文:《望江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诗中人因何而断肠?① 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她清晨梳洗后登楼远眺,盼望自己的心上人早些归来,但是“千帆过尽”却仍旧不见归人,她被相思折磨得柔肠寸断。
②思念和盼望的人始终没有出现又没有音信。
七、师引导学生赏析这首词。
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
景物层出,情感起伏。
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词五首》教学设计

《词五首》教学设计《词五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五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⑵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体会五首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2、能力目标:⑴反复诵读,咀嚼涵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语言美。
⑵积累五首诗中的名句,增强语感,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3、德育目标:这五首诗,或忆今追昔、慷慨悲愤,或感时伤怀,或思亲忧国,文笔优美,文思独特。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领会诗意,体味诗情,积累名句。
2、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教学难点】深刻体会诗人的胸襟抱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迭出,可谓是中华文明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
曾记得有位作家说过:如果你缺乏想象力,那么请多读读诗吧。
今天,就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去领略诗的魅力吧。
二、师生共同品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1、简介作家、作品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
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出了这首诗答谢他。
酬,答谢。
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2、指导朗读,初步感受⑴教师播放朗读磁带,要求学生听请字音、节奏。
⑵教师指导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重音。
⑶师生对擂,比赛朗读。
师:同学们,生活中挑战无处不在,敢于挑战,勇于超越是现代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品质。
哪位同学有胆量跟老师比赛,比一比谁朗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欢迎挑战,携手前进。
(师大力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概述诗意。
4、品味名句,感受哲理美。
师提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是为人们传诵的名句。
《词五首》教案设计

通过学术数据库检索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了解词学研究的 最新动态和成果。
多媒体技术应用展示
多媒体教学课件
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 课件,包含词作原文、 注释、译文、赏析等内 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 呈现给学生。
音频和视频资料
搜集和整理相关音频和 视频资料,如名家朗诵 、配乐演唱等,让学生 在听觉和视觉上感受词 的韵律和意境。
识和鉴赏方法。
重点
掌握每首词的主题思想、艺术手 法和词人情感表达;理解词中运
用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难点
体会词人深层的情感世界和时代 背景对词作的影响;领悟词作中
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教学方法选择及实施策略
教学方法
采用讲解、诵读、讨论和鉴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加 深对词作的理解和感悟。
明确学习目标
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 任务,让学生明确学习方 向。
讲解环节:深入剖析,启发思考
朗读感知
问题探讨
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引导学生注意 字音、节奏和韵律,整体感知词的美 感。
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 考、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 新精神。
文本解读
逐首讲解《词五首》,引导学生理解 词意、感受词情,深入剖析词的艺术 手法和表现技巧。
互动教学软件
利用互动教学软件设计 课堂活动,如诗词接龙 、飞花令等游戏,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 度。
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词作背诵与默写
词意理解与赏析
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所学词作,加深对词 作的理解和记忆。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意,撰写赏析文章, 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词作改编与创作
词学研究与探讨
教材分析与选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词五首》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词五首》一、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了解五首词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理解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引导学生分析五首词的艺术特色,包括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
3.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五首词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分析五首词的创作背景和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播放相关音乐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作者和背景介绍(10分钟)(1)教师介绍五首词的作者背景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词人的思想和情感。
(2)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注释,自主探究词人所表达的情感。
3.逐首分析(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逐首分析《望江南》、《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武陵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五首词,从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其艺术特色。
(2)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和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
4.小组合作与讨论(1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五首词的创作背景、情感表达、艺术特色等方面的问题。
(2)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给予指导和建议。
5.分享与展示(10分钟)(1)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展示分析过程和结果。
(2)其他小组和教师对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
6.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设置相关练习题,考查学生对五首词的理解程度。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五首词的故事情节,并写一篇短评。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播放相关音乐、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2.通过讲解、小组合作、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3.使用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结构和重点内容。
4.利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拓展学习。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方式:设置选择题、简答题等客观题和主观题,考查学生对五首词的理解程度。
九年级语文上册25词五首教学设计1新版新人教版

《词五首》宏伟中学九年级语文《词五首》教案设计课时第一课时主备人审核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温庭筠及花间词派的文学常识。
2、了解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及婉约词风的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互动探究的方法,使学生体会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教材分析重点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计个性补案预习案设计一、文学常识1.作者:(1)温庭筠,原,字。
晚唐太原祁人。
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诗词兼工,是“”的重要作家之一,花间词派尊他为“”。
花间词派:五代西蜀的一个词派。
内容多写闺情,写离别相思,风格绮丽,在当时颇有影响。
(2)李清照,号,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2、明确重点字词的读音和意义、重读的字词以及应该停顿的地方。
独倚()望江楼脉脉()白蘋()洲舴()艋()载()不动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所谓“唐诗宋词”,词发展到宋代,面对被唐人推到顶峰的诗歌创作,宋人独辟蹊径,把词这种文学样式演绎的更加完美,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三、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正字音。
2.学生齐读,教师纠正字音3.请听录音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4.学生再一次齐读,把握节奏。
5.分小组朗诵,教师指导轻重音及朗读语气。
6.师生齐读,感悟词句。
(1)“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体现出女子的怎样的心理变化?明确:“过尽千帆皆不是”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7.熟读并当堂背诵《望江南》三、小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词分为两大派:婉约派和豪放派。
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五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词五首》教案【五篇】.篇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
(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2、齐读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无奈、凄凉、苦闷、悲愤(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
《词五首》教学设计

《词五首》教学设计《词五首》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石壕吏》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会欣赏通过写景、写物抒情的诗词。
3.五篇作品各自的体裁。
(二)能力目标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础上自读“三吏”“三别”。
2.背诵五首古代诗词。
(三)情感目标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悲天悯人之心。
2.认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二、学法引导朗读背诵联系写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强积累,用配诗作画的方法体会意境,佐以点拨、讨论、改写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l.《石壕吏》中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妇的诉说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
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妇无可奈何自请服役。
2.五首诗各自的体裁。
教师讲解并加以举例、比较。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l.投影片:①文学常识②随堂练习2.有关配诗、配词的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于课内熟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课外读“三吏”、“三别”,教师作适当指导。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l.学习《石壕吏》一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内背诵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l.阅读提示,教师讲解此诗背景:诗歌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思想和人民贴得更近。
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亲见差役把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了“三吏”“三别”,这组诗如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师范读此诗。
(三)教学过程1.讲解该诗体裁:五言古风。
2.生字、词的掌握。
逾墙:yú越过。
一何:多么。
致词:说话。
邺城戍:shù防守。
老妪:妇人。
《词五首》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词五首》教学设计(精选13篇)《词五首》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吟诵: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2.理解:比较精确地理解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习作:在理解和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或改写诗,或运用名句进行造句练习,或写想象作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较精确地理解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理解和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或改写诗,或运用名句进行造句练习,或写想象作文。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设想:教给同学学习诗歌的方法和技巧,并以生自学为主。
★ 说明:以《望江南》为例。
其余各词均可按此方式学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教学步骤:第一步骤:介绍:温庭筠具体介绍生平可以有助于生理解诗文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
(此步可以由同学自行查阅资料,提兴奋趣。
)其次步骤:吟诵1.生自读诗歌第一遍,正音。
(可将易错字板书。
)2.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大声朗读。
3.四人一组沟通朗读的状况:留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重音、感情颜色等。
四人一组指导出一名朗读较好的同学来。
4.推举朗读的同学5.大家提出建议,修改,再读。
第三步骤:理解诗意1.四人一组争论每一句诗的意思,由本组中层次较低的同学口述每句诗的意思要求指导出来的同学必需出口成章,语言流畅,表达意思较为精确。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你听闻过的诗中的名句。
如何理解?如何运用?或者:你对本诗中最感爱好的句子(最触动你心灵的句子)是哪几句?请阐述理由或进行赏析。
第四步骤:进行改写扩写等,还可以是用其中的名句、自己喜爱的句子写一段话等。
1.自己选择一种喜爱的方式。
2.小组沟通推选出优秀作品。
3.全班沟通。
(假如课上时间太紧,11、12可留作课下作业)最终,可以是检查默写。
《词五首》教学设计篇2人教版九班级上第六单元《词五首》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课选录了五首词:温庭筠《望江南》、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李清照《武陵春》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词五首》教学设计

《词五首》教学设计《词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2、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目标3【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教学步骤〗《望江南》、《武陵春》。
〖教学任务〗一、导入在我国古代,往往不同的时代有这个时代代表性的文学体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学体裁是诗,还有宋词、元曲,明清的小说等。
今天我们来集中学习一下几首词,体会一下这种体裁的艺术特色,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望江南》写尽了她的孤独和期盼。
“皆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
“斜晖”一句暗喻那望穿秋水的眼神。
总结:本文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时间,从清晨到黄昏;景物,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频洲;就人物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
另外,这首词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三、学习《武陵春》1、解题:武陵春,词牌名。
2、作者及背景: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3、反复朗读,揣摩诗意。
4、理解大意。
(学生概述,教师指正)文章大意:暮春时节,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自己仍无心梳洗。
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人与以前却不一样了,我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
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的哀愁。
花已尽倦梳头愁物是人非欲语先流闻说也拟只恐载不动5、思考:本文是如何写愁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说明了什么?提示:通过典型细节来抒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五首》教学设计1 -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悟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体感悟作品的方法,学习诗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教师范读(或放朗诵录音)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2、推荐读或指名读。
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
重点突出读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三、结合注释理解字面义
⑴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
教师巡回指导。
⑵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究中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
(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
2、《渔家傲》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面定)
⑴说说词作的主要内容
⑵塞下风景异在何处?
⑶燕然未勒归无计,应如何理解?
⑷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失泪应如何理解?
⑸赏析千章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
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面两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4、《望江南》问题组:
⑴《望江南》是如何一步步铺写思好的内心感受的?
⑵赏析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菽洲。
5、诵读赏析:
在理解词作的基础上,学生饱含深情地诵读,这两着词,并谈谈更欣赏哪首词,理由是什么?
6、拓展练习:
假如范仲淹生活在21世纪的今天,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况。
7、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学到及感悟到了什么?
8、巩固练习:
默写会《渔家傲》《望江南》。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温庭笔下思妇的无限惆怅,跟着范仲淹去领略了壮阔的边塞风光,今天,我们将追随苏轼出猎,和辛弃疾感受军旅生活,感悟李清照连船都承载不动的愁怨。
二、诵读课文(步骤同上节课)
二、结合注释理解字面义
三、介绍作者及词作的相关情况
四、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同上节课)
1、教师导学:
上节课,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
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面三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2、《江城子》问题组:
⑴苏词的上片好比是一幅太守出猎图。
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
⑵苏轼一贯主张加强防备,保卫边疆,本篇也反映了这种爱国思想。
说说词作是如何表现的。
⑶该词用了哪些典故?
2、《武陵春》问题组:
⑴在《武陵春》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
⑵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3、《破阵子》问题组:
⑴上片和下片各描写了什么内容?
⑵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北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4、诵读赏析:
在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学生饱含深情地诵读这三首词,并谈谈自己更欣赏哪一首词,理由是什么?
5、拓展练习:
⑴搜集古诗词中与酒有关的诗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⑵搜集古诗词中写愁的诗句,比较它们的不同点。
6、小结:
学生谈节本课学到及感悟到了什么?7、巩固练习:
背诵、力争默写会五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