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合集下载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若干规定-皖发〔1993〕16号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若干规定-皖发〔1993〕16号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若干规定正文:----------------------------------------------------------------------------------------------------------------------------------------------------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农村市场经济的若干规定(1993年11月11日皖发〔1993〕16号)为加快我省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更好地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一个步骤,特作以下若干规定。

一、积极培育要素市场在坚持土地公有和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放活土地使用权,积极稳妥地发育土地市场。

在原定的耕地承包到期之后,再延长30年不变,提倡“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

允许农民在承包期内进行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使耕地逐步相对集中,对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荒滩、荒水实行招标承包或有偿转让使用权,期限可以是50年或70年,同等条件下原发包单位内成员优先。

土地使用权变更,可由出让方和接受方直接商定,经发包单位同意并办理登记手续,但如将农业用地改为非农用地,应依据建设用地计划,经土地管理部门审查报县以上政府批准,以切实保护耕地。

乡镇村可建立社区性资金互助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资金来源有农户欠款转贷、入股资金、乡镇企业生产间隙资金、企业上交的承包费和农户上交暂未使用的提留统筹款等,不在社会上吸收存款服务于社区农业发展。

各级农业银行在业务管理和资金融通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对严重亏损的乡村集体企业可以拍卖、转让、兼并、租赁,也可拿出一批明星企业进行拍卖或向社会吸股,将得到的资金用于发展新企业、改造老企业。

各县(市)乡镇都要建立劳动力转移的中介服务机构。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全省“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全省“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全省“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3.15•【字号】皖政秘[2012]125号•【施行日期】2012.03.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全省“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的通知(皖政秘〔2012〕12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中发〔2011〕10号)精神,经省委、省政府研究,并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现将我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调整方案公布如下:一、国家连片特困地区大别山片区县(12个)利辛县、颍上县、临泉县、阜南县、寿县、霍邱县、金寨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

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19个)利辛县、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阜阳市颍东区、颍上县、临泉县、阜南县、六安市裕安区、寿县、霍邱县、金寨县、舒城县、石台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岳西县(其中利辛县、颍上县、临泉县、阜南县、寿县、霍邱县、金寨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岳西县既是大别山片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三、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区)(11个)亳州市谯城区、蒙城县、涡阳县、宿州市埇桥区、怀远县、阜阳市颍州区、阜阳市颍泉区、界首市、太和县、定远县、六安市金安区。

四、省扶贫开发连片地区县(市、区)(18个)濉溪县、亳州市谯城区、蒙城县、涡阳县、宿州市埇桥区、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五河县、固镇县、怀远县、阜阳市颍州区、阜阳市颍泉区、阜阳市颍东区、界首市、太和县、凤阳县。

调出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长丰县、霍山县、无为县、泾县、枞阳县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凤台县、淮南市潘集区、绩溪县、郎溪县、歙县、休宁县、祁门县,继续享受各项扶持政策,到2014年底结束;扶贫开发工作机构不变、人员不减。

2024年安徽农业总结

2024年安徽农业总结

2024年安徽农业总结
2024年安徽农业经历了许多变化和发展,以下是对这一年的农业工作进行总结:
一、农业生产水平提升:2024年安徽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农田利用率得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升。

农产品质量也大幅度提升,产品销售市场逐渐扩大。

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2024年安徽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推广应用了一批先进的种植技术,包括新的耐旱、耐寒、耐病虫害的农作物品种,使得农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显著增强。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得到加强:2024年安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通过实施农田水利、农业废弃物管理等措施,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农田土壤质量得到改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得到有效控制。

农田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恢复,生态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2024年安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进展。

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农村农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农村农民不仅从农业收入中获得利益,还通过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增加收入的方式。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总的来说,2024年安徽农业在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这些成绩对于安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合肥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合肥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合肥市现代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推进合肥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跨越,现结合实际,编制合肥市“十二五”(2011-2015年)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第一章“十一五”发展回顾一、发展成就“十一五”以来,合肥市始终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实施县域突破战略,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全市“三农”工作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合肥农业发展力度最大、县域经济发展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显著的时期。

2010年,全市三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661.3亿元,财政收入57.9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6.58亿元,分别比2005年净增481.7亿元、42.86亿元、581.28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29.8%、31%、54.2%。

在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评价中,肥西名位百强第94位;中部百强第10位;肥东县位列中部百强第20位。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升。

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227.64亿元,比2005年净增132.05亿元,年均增长18.1%,粮食总产量达193.52万吨、油料25.8万吨、棉花1.85万吨,肉类38.02万吨、水产品12.29万吨、牛奶9.2万吨,其中,粮食产量实现了自2003年以来的七年持续增长,小麦、油菜、水稻优质率分别达到85%、98%和96%。

棉花、肉类、牛奶等三项农产品产量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45.4、17.6和160.4个百分点。

(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新突破。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2005年相比,养殖、水产、蔬菜总量大幅增加,传统粮油比重有所降低,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产值由2005年49.3:2.3:37.7:9.4:1.3调整为46.9:2.3:38.2:10.8:1.8,其中养殖业和蔬菜园艺业产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9.1%和28.8%。

安徽乡村振兴新规划实施方案

安徽乡村振兴新规划实施方案

安徽乡村振兴新规划实施方案
根据安徽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制定了新的实施方案,并将在全省范围内落实。

本方案旨在加强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推动农村社会治理。

一、农业发展
1. 加强农产品市场化运作,促进农民增收。

2. 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3. 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

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1. 提升农村交通条件,改善农村道路网络。

2. 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供稳定可靠的电力供应。

3. 完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农民饮水安全。

4. 加强农村卫生设施建设,提升农民医疗健康水平。

5. 加强农村教育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教育水平。

三、农村生活环境改善
1.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

2. 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四、农村社会治理
1. 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升村级自治能力。

2. 推进农村社会组织建设,促进社会团结和谐。

3. 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法治素质。

五、资金支持
1. 加大对农村振兴的财政支持,确保资金到位。

2.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振兴项目投资。

六、政策保障
1. 制定并完善农村振兴相关政策法规。

2. 加强政府部门协同配合,保障政策的顺利实施。

我们将根据上述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安徽乡村振兴,努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十二个“五年计划”得与失

十二个“五年计划”得与失

十二个“五年计划”得与失作者:张永军来源:《西部大开发》2015年第03期十大经验第一,尽可能不受非经济因素影响是促进发展的前提在计划经济时期,“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因为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缺乏经验,实际上是在“一五”时期的第三年中,即1955年7月30日,才被提请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

应该说,“一五”计划制定的目标虽然不低,比如说,在5年内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6%,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但由于它几乎是唯一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受到非经济因素巨大冲击的“五年”计划,甚至提前一年就得以实现了,执行效果在前5个“五年计划”中几乎是最好的。

而到了1978年,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那以后的长达34年时间内,我国经济不仅保持了9%以上的平均增长速度,也创造出了“中国奇迹”。

进入“十二五”以来,伴随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期向平稳增长的常态化转变,基本经济制度得到坚持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政府职能得以转变。

第二,深入正确的改革是推进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在前12个“ 五年计划” 中,只有两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平均增幅达到了两位数:一是“ 六五” ( 1 9 8 1 年— 1 9 8 5 年)时期,二是“八五”(1991年—1995年)时期,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8%和11.6%。

而这两个五年恰恰是中国的两个改革高潮时期。

其中,“六五”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重点是农村改革。

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三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长。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农民收入增幅超过10%的五年时期。

到1983年,农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就降到了60%以下,标志着农村基本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

畜牧兽医专业建设方案

畜牧兽医专业建设方案

专业四:畜牧兽医重点支持专业建设计划专业代码:012000畜牧兽医专业建设项目工作组责任校领导:李正局(副校长)项目负责人:李善平(副书记)项目组成员:王丽牛常青刁书永蔡忠陆何德贵朱金成一、需求论证(一)人才需求分析根据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的意见》(皖政办〔2010〕42号)和《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畜牧业将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和重大机遇期,加快畜牧业发展,需要很多与之相关人才。

1、职业院校培养人才供不应求。

通过对近几年我省高等院校畜牧兽医相关毕业生数量调查分析发现,近几年毕业的本科生约600人,高职生约300人。

而省内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在4000个左右,高等院校培养的畜牧兽医人才严重不足。

2、中、初级人才需求量大。

霍邱县面积3493平方公里,人口164.5万,辖32个乡镇680个行政村。

是一个农业大县,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

畜牧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是生猪出栏大县,养殖大县。

淮猪、皖西白鹅、霍邱青脚麻鸡等地方畜禽品种生产性能好、风味独特。

蛋鸡养殖量全市第一,青脚麻种鸡全省一流。

全县现有大中型养殖企业上百家,养殖业从业人员数万人。

但总体生产水平不高,技术储备严重不足,很多从事畜牧业养殖的人员都是由农民转型而来,专业知识匮乏。

近年来一批又一批外出农民工带着资金返乡,养殖业办起了规模大小不一的养猪场、养鸡场、和养鹅场等,但因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力量不足,造成企业生产水平较低,效益不高。

初步统计,我县养殖业从业人员亟待进行初中级培训的约有6000人,每年需要的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约在1000人。

这些人才不可能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现有从业人员的培训必需依托本地中职学校开展,大量的初、中级专业人员也只能依靠本地中职学校来培养。

(二)专业优势与特色我校畜牧兽医专业于1983年设置,一直是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多年来专业建设紧紧围绕市场,并依托企业。

安庆市宿松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安庆市宿松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安庆市宿松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宿松系安徽省直管县,地处大别山南麓、皖江之首,是皖鄂赣三省八县结合部,为皖西南门户,现辖9镇13乡207个自治村(社区),总人口80万,国土面积2394平方公里。

全县耕地64万亩,山场73万亩,可养水面84万亩,是我省优质棉基地县、水产重点县。

境内山区、丘陵、湖泊、平原依次分布,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

目前,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子制造、新型建材、矿化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2010年12月,宿松县人民政府农业委员会委托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组织有关专家编制宿松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规划编制组成员先后多次对宿松县各乡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考察。

在与当地有关部门、农户和专家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仔细分析,编制出《宿松县“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该规划在对宿松县农业农村经济“十一五”的发展成就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制定了“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定位、战略、布局和目标,提出了宿松农业五大产业的发展思路与对策,设计了相应的重点工程与项目,并提出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宿松县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县直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规划编制组对此表示衷心感谢!规划编制组第一章成就总结与形势分析第一节“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末,农业增加值达到27亿元,主要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升,粮食总产量达到34.39万吨,油料总产4.29万吨,棉花总产2.4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20.3%、43.9%和9.1%,其中粮食总产连续7年增长。

国务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国务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国务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3.12.25•【文号】•【施行日期】2013.12.25•【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国务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2013年12月2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发布实施的纲领性文件。

全面评估《纲要》实施进展情况,推进《纲要》顺利实施,对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要求,重点围绕《纲要》明确的主题主线、主要目标、战略任务、重大改革、重点工程等实施进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在深入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基础上,立足《纲要》实施、着眼长远发展,提出强化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纲要》实施总体顺利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纲要》主要目标实现程度良好,各项重大战略任务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经济增长超过预期目标。

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3%,2012年增长7.7%,2013年上半年增长7.6%,经济增速高于《纲要》年均增长7%的预期目标。

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主要宏观调控目标也基本实现。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呈上升趋势。

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总产量实现“十连增”,连续7年稳定在万亿斤以上。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进展,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2010年的43.2%提高到2012年的44.6%。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体系逐步完善,水利建设扎实推进。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皖政办%E3%80

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皖政办%E3%80

【发布单位】安徽省【发布文号】皖政办〔2006〕48号【发布日期】2006-06-29【生效日期】2006-06-29【失效日期】【所属类别】政策参考【文件来源】安徽省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皖政办〔2006〕48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省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六年六月二十九日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厅字〔2003〕39号),设置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是省人民政府主管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综合经济部门。

一、职能调整(一)划出的职能。

将工业行业规划与管理、产业政策制定、经济运行调节、技术改造投资管理、多种所有制企业发展的宏观指导、重要工业品和原材料的进出口计划编制、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推进技术进步与重大装备研制、煤炭工业管理等职能划归省经济委员会。

(二)转变的职能。

1?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改革项目审批制度,进一步缩小投资审批范围,对企业使用非政府投资建设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非重大项目和非限制类项目逐步实行登记、备案制。

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逐步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政府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将基本建设投资管理和技术改造投资管理整合为固定资产投资管理,把投资管理的重点转到优化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搞好重大项目布局、防止重复建设、提高投资效益上来。

对必须经行政审批的投资项目,要减少审批环节,规范审批程序,设定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和透明度。

进一步扩大各地使用自筹资金投资公共服务领域的权限。

完善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提高投资审批工作的科学性。

中共党史抢答题

中共党史抢答题

中共党史抢答题中共党史(抢答题部分)1、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时候成⽴的?1921.7.23 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会在上海举⾏,宣告成⽴中国共产党2、出席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会的代表有多少⼈,分别是谁?13⼈。

包惠僧、陈潭秋、陈公博、董必武、邓恩铭;何叔衡、⽑泽东、王尽美、周佛海、张国焘;李汉俊、李达、刘仁静。

(以⼈名的⾸字母排序背,较易。

BCCDD、HMWZZ、LLL)3、当的第⼆次全国代表⼤会的中⼼内容和重要成果是什么?中⼼内容:讨论中国⾰命的纲领问题。

重要成果:制定了党的最⾼纲领和最低纲领。

4、中国共产党“三⼤”决定以什么⽅式实现国共合作?以个⼈⾝份加⼊国民党,即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国共合作。

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性。

5、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主要表现在哪些⽅⾯?放弃了⽆产阶级的领导权;放弃了⽆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农民;放弃了武装⼒量的领导权;主张在民主⾰命与社会主义⾰命之间横插⼀个资产阶级专政。

6、井冈⼭的基本内涵表现在哪些⽅⾯?2001.5 江泽民在江西视察时指出:井冈⼭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JJSGYY)7、1931年基本形成的⼟地⾰命总路线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地所有制。

8、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什么时间成⽴的?1930.39、西安事变是何时、由谁发动的?1936.12.12 张学良、杨虎城10、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东北抗战的部队是哪⼀⽀?领导⼈是谁?东北抗⽇联军杨靖宇11、延安整风运动的性质是怎样的?1942年党内开展的⼀场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12、党的“七⼤”是在何时何地召开?1945.4—6⽉延安13、什么是三⼤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辽沈战役。

14、什么是“两个务必”?是谁、何时提出来的?1949年3⽉,⽑泽东在党的七届⼆中全会中提出,务必使同志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继续保持艰苦奋⽃的作风。

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基本走势

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基本走势

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基本走势人民共和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即2011年至2015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规模继续扩大,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加快步伐,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经济规模继续扩大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中国GDP年均增长速度为7.8%,全国人均GDP达到5513美元。

经济总量达到56.6万亿人民币,继续保持世界第二的地位。

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步伐加快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中国经济结构实现了深刻变革,服务业、消费需求和创新驱动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制造业增速放缓,但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同时,中国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实施“绿色经济裂变计划”,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三、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所缓解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尽管城乡经济发展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但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步拉近。

城镇化率从52.6%提高到了56.1%。

同时,政府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了重点投资和支持,以促进农民增收。

四、开放型经济不断加强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扩大对外开放步伐。

推进自贸区建设,实施“一带一路”和“亚太自贸区”等经济战略,增强了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中国积极扩大外资市场的准入,吸引了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走势呈现出了经济规模继续扩大、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步伐加快、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有所缓解和开放型经济不断加强等特点。

然而,也要注意到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需要继续加强改革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0.08.09•【字号】皖政办[2000]70号•【施行日期】2000.08.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农业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皖政办[2000]70号)各市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安徽省农业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审核、省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000年八月九日安徽省农业委员会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徽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中委[2000]63号),原省农村经济办公室与原省农业厅合并,组建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省农业委员会是主管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省人民政府组成部门。

一、职能调整(一)划入的职能1、原省农经办的行政管理职能。

2、原省农业厅的行政管理职能。

3、原省政府水产局的行政管理职能。

4、原省教委的农科教统筹协调职能。

5、省农垦总公司承担的绿色食品质量认证、监督管理职能。

(二)强化的职能1、强化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调研,组织指导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研究提出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3、研究拟定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针政策、计划规划,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

二、主要职责经过以上职能调整,省农业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一)贯彻执行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负责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调研,研究拟定我省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各产业(以下简称农业各产业)的法规、规章及政策,经批准后监督实施。

(二)研究拟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经批准后组织实施;拟定农业开发规划并监督实施。

安徽干部教育在线试题答案

安徽干部教育在线试题答案

一、必修课(1):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总思路和总目标1、我国经济目前处于()期平稳进步;初创;高速发展;需求;出口;金融;投资。

3、美国面对金融危机采用()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凯恩斯主义;放任;偏紧。

4、未来全球货币多元化的趋势将会()改变;停滞;减弱;科学发展观;量化宽松;扩大内需;改革开放。

6、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对人口密集、开发强度偏高、资源环境负荷过重的部分城市化地区要优化开发。

对()要重点开发。

城乡结合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差的城市化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化地区城市周边地区7、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是()。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的打发展推动服务业大发展推动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8、“十二五”的核心任务是()改变社会风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人均收入9、把()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需求10、坚持把深入实施( )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臵,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振兴东北老公也基地西部大开发区域协调发展南水北调11、十二五计划,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全称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2、中国是以几年为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4年5年3年2年13、坚持把()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十二五计划全文

十二五计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第五十四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五十五章全面推进法制建设第五十六章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第十四篇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五十七章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第五十八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第十五篇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五十九章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六十章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第十六篇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第六十一章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第六十二章加强规划协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详细)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详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一节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

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决定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决定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9.30•【字号】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四届〕第三十号•【施行日期】2024.11.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科技计划正文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十四届〕第三十号《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决定》已经2024年9月29日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9月30日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决定(2024年9月29日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为了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作如下决定:一、本决定所称未来产业是指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应当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因地制宜、前瞻布局、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分类推进、开放协作。

三、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应当面向全球科技和产业前沿,遵循未来产业发展规律,聚焦量子科技、空天信息、通用智能、低碳能源、生命科学、先进材料、未来网络与数据空间等重点领域及方向,以及大科学装置催生的新兴产业,结合新技术新趋势进行动态调整、梯次培育。

四、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未来产业发展的领导,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统筹开展技术创新、场景开发、示范推广和规模应用,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营造未来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设区的市、有条件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区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情况,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加强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要素供给和组织保障。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271
形势与政策课件之“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八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 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 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 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 体人民。
281
形势与政策课件之“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231
形势与政策课件之“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要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坚持减缓和适 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 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要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广泛 开展国际合作。
——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落实节约优先战 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 差别化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升 各类资源保障程度。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强水 资源节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矿产资源勘查、 保护和合理开发。
301
形势与政策课件之“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 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稳步提高保障水平。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险制 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社会 福利和慈善事业。
311
形势与政策课件之“十二五”规划纲要解读
——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 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 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 争能力。要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粮食综 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推进农业结 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 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11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 量保持在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 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 高到0.5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 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 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 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 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森林覆盖 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 米。

国务院关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1.10.11•【文号】国发[2011]34号•【施行日期】2011.10.11•【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国务院关于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主要目标和任务工作分工的通知(国发〔2011〕3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取向,确定了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

《纲要》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为扎实做好《纲要》实施工作,国务院决定按照职责分工将《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各部门。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分工原则(一)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重点明确政府责任。

对需要政府履行职责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对依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实现的目标和任务不作分解。

(二)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责任。

在统筹考虑各级人民政府事权及配置公共资源能力的基础上,重点将发展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国务院有关部门,部分目标任务同时分解落实到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三)科学把握全面和重点的关系。

在全面落实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任务的同时,重点分解政府完成约束性指标、公共服务以及完善体制机制、制定政策举措、健全法律法规、编制实施规划等方面的任务。

二、落实主要目标和任务分工安排(一)约束性指标。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

(教育部牵头。

只明确一个部门的,其他有关部门配合,不一一列出,下同)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18亿亩。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征集2024年全省农业农村重大科技项目的通知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征集2024年全省农业农村重大科技项目的通知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征集2024年全省农业农村重大科技项目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日期】2024.05.31•【字号】皖农科函〔2024〕425号•【施行日期】2024.05.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征集2024年全省农业农村重大科技项目的通知各市农业农村局,各有关单位,厅属相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关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千亿斤江淮粮仓”、实施“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等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任务,锚定建设高质高效的农业强省目标,整合农业农村领域科技创新资源,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现就征集2024年全省农业农村重大科技项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项目要求1.项目优先着眼品种选育、高效种养、耕地质量提升、农机装备研制、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数字农业等重点领域。

2.项目要体现科技支撑产业发展,落实产业科技思想,突出企科联合、场景驱动、市场检验等要求,绩效要突出推广应用面积、市场占有率、国产化替代率等重大经济社会效益。

3.项目一般由企业牵头承担,开展跨学科、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攻关,围绕产业链难点卡点布局任务,设立3-5个子课题。

4.项目总投资1000-3000万元,财政资金占比不超过40%,剩余资金由项目承担单位自筹。

二、推荐材料1.项目负责人填报安徽省农业农村重大科技项目推荐汇总表(附件1),在推荐多个项目时择优排序。

2.每个推荐项目分别撰写农业农村重大科技项目推荐书(附件2)。

推荐书由项目概况和组织实施方案两部分构成,控制在3000字以内。

三、推荐名额本次项目征集采取限额推荐方式。

每市推荐不超过5项,其中淮北、亳州、阜阳、宿州、蚌埠、六安、淮南、滁州等皖北8市围绕绿色食品产业每市增加2项,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科技学院各8项,其他省级以上(含省级)涉农科研院校每家不超过3项,厅属相关单位每家不超过3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 (5)一、“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 (5)二、“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难点和压力 (8)三、“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10)第二章发展思路与目标 (11)一、发展思路 (11)二、基本原则 (12)三、发展目标 (13)第三章转型发展的重点任务 (16)第四章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 (24)一、区域发展 (24)二、产业布局 (26)第五章重大工程 (32)第六章保障措施 (35)一、深化农村改革 (35)二、加大农业投入 (36)三、强化科技人才支撑 (36)四、强化法制保障 (37)五、强化组织保障 (37)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是我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重要机遇期,是加快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根据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编制《安徽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效“十一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和农业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战胜了洪涝、干旱、冰冻、动植物疫病等多重自然灾害,克服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实现了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启动实施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玉米振兴计划、畜牧业升级计划和水产跨越工程,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粮食连年丰收,总产跨过600亿斤台阶,2010年粮食总产达到616.1亿斤,比2005年净增95亿斤;肉蛋奶和水产品产量持续增长,2010年总产分别达到514.9万吨和193.3万吨。

特色农产品较快发展,蔬菜、水果、茶叶、蚕桑、中药材数量增加,质量提升,效益明显。

2、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实施农业产业化“121”强龙工程和“532”提升行动,龙头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实力增强,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155个,国家级龙头企业32个,省级龙头企业685个;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到3687亿元,比2005年增加2787亿元,年均递增32.6%。

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05年的0.54:1提高到2010年的1.2:1。

3、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省级示范村、镇分别达到1930个和202个,覆盖面分别占全省村镇的12%和15%。

示范村镇农民收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00多元,示范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生产水平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4、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服务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范围扩大,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8%。

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7331个。

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开展农村“三资”清理和委托代理,实施阳光村务工程。

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深入推进,“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顺利开展。

种子管理体制、兽医管理体制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5、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85元,比2005年增加2644元,年均增幅14.9%,比“十五”期间提高了8.5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快速增长期。

专栏1 “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主要目标完成情况二、“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难点和压力“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但是,农业基础薄弱,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水平不高,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差距仍在持续拉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1、加快发展的压力。

“十二五”期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加快发展、实现翻番目标和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走在中部地区前列的双重压力。

目前,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宏观经济面临形势复杂,影响“三农”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农业生产面临的自然、市场风险增加,农产品价格起伏波动较大。

同时,连续多年的丰产丰收,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面临的各种深层次困难和问题较多,在这种形势下,奋力赶超,实现翻番压力较大。

2、转型发展的压力。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需要夯实农业基础,提升农业装备,强化科技支撑。

而我省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抗灾能力较弱、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经营机制体制不活,一方面面临农业投入不足的压力,另一方面面临人工成本提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实现农业转型发展困难较多,难度较大。

3、持续发展的压力。

随着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供给压力越来越大。

而当前,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公益性服务体系比较薄弱,社会化服务组织发育不全。

农民土地权益保护机制不健全,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现象时有发生。

农业投入不足,农村金融瓶颈加剧,这些问题长期存在,且在短期内又难以根本解决,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资源环境的压力。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水资源日趋紧张。

全球气候变暖,异常天气频率增加,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和农业资源保护亟待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加剧。

三、“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困难和问题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加快发展面临诸多有利条件。

1、重大战略和政策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和连续发出的七个中央1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政策。

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我省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推进技术创新试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经济圈建设和加快皖北地区发展,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转变发展方式和扩大内需的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已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扩大内需作为主要动力。

政府公共资源将更多投向农村,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将更多向农业集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将惠及更多农民。

在这样的形势下,农业基础地位将进一步加强,农民收入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业是最大的内需产业。

转方式,扩内需,为增强农产品供给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经济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平台,统筹城乡、以工补农的能力大大增强。

2010年我省GDP超过1.22万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063.8亿元,工业化、城镇化率达到43%以上。

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安徽,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凸显,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大大增强。

4、农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

“十一五”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在粮食增产、产业提升、农业组织化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粮食生产探索出一条“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产增效”的新路子;产业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扶持龙头、做大规模、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新途径;农业组织化探索了“信息化引路、示范带动、规范发展”的新模式;养殖业步入“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的新轨道;农村管理和科技服务逐步完善。

第二章发展思路与目标一、发展思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总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为主要任务,以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按照上述思路,“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把统筹城乡发展,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作为“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立足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双轮驱动、互动发展,落实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方针,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和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坚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线,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切实把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机制创新上来。

3、坚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把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作为“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积极推进农户联合与合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建立有利于双层经营的体制机制,强化统一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坚持夯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基础。

把夯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基础,作为推进“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高标准农田、农业装备、农村流通、农业农村公共服务、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5、坚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

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十二五”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保持农产品总量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要以农业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体系建设为重点,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加快提升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6、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把节能减排作为“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严格耕地保护和管理,重点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综合利用,大力推广以节肥、节水、节药、节能为主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品种,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

严格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