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网络与大众文化
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研究
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现象研究
中国大众文化是指在中国社会中广泛传播、受到大众喜爱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大众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
本文将从娱乐文化、网络文化和消费文化三个方面对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现象进行研究。
首先,娱乐文化是中国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曲艺等表演形式与现代娱乐文化中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娱乐文化。
近年来,随着国内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电影市场逐渐崛起,中国电影成为了重要的文化输出品。
同时,热门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也在国内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潮,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话题。
此外,中国年轻人对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热爱也推动了中国流行文化的发展。
最后,消费文化是当下中国大众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中国大众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品牌的崛起、奢侈品的流行以及购物中心、线上购物平台的兴起都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购物选择。
此外,咖啡文化、快餐文化等也在中国流行开来。
消费文化不仅仅是关于购买物品,还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消费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对个人消费欲望的深思。
总之,当下中国大众文化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现象。
娱乐文化、网络文化和消费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创新,中国大众文化也会不断发展和演变。
研究和了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推动文化创新和传承,提高文化自信度,促进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大众化对网络文学的影响
喜欢的生活 , 一些 自己喜欢的 事。 做
、
创 作 主 体 的 泛 化
以《 寻找猪二 》 《 , 缘分 的天 空》 等作 品在 网上成 名 的宁
财神坦言 :
以前 我 们 哥 几 个 曾 经探 讨过 这 个 问题 , 是 说 咱 们 为 了 就 什 么而 写 , 最后 得 出结 论 : 了满 足 自 己的 表 现 欲 而 写 , 写 为 为 而 写 , 了练 字 而 写 , 了骗 取 美眉 的 欢 心 而 写 。 当然 , 可 为 为 最
号 , 固定在纸张 上 , 其成 为 可 以流通 和消 费 的意识 形态 并 使
[ 作者简 介] 李娟花 , , 女 兰州大学文学 院现 当代文学研究所 硕士。
一
1 2l 一
鲜明的 自足性 , 在乎读者 的接 受 程度 。这 是 一种 “ 不 写作 对 主体承担的卸落” 。这 种作 者主 体的卸 落 , ] 一方 面使文 学 真正地实现 了面 向大众 , 他们 有 了 自由表达 的场所 , 了 使 有 平等面对 的机会 , 有利于打破知识分子 “ 众人 皆醉我独醒 ” 的 孤芳 自赏的心态 , 使文学 走 出“ 象牙 塔” 提供 了一条 捷径 ; 另
体、 品审美、 播方式等 方面。 作 传
[ 关键 词 ] 大众化; 网络文学; 精英文化; 审美层次
中 图分类 号 : 1 G12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6 2— 6 0 2 1 )6— 1 1一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7 8 1 (0 0 O 0 2 o
话 语系统 。相对于传统作家 而言 , 网络文学 的作家大都 年轻 化, 专业 知识 储备少 , 创作 随意性大 。网络 写作是匿名 的, 作
大众文化定义
大众文化定义: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主要特点属性的商品化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经济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多, 文化消费成为一种普遍需要, 为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而且,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为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创造了适宜的条件。
因此, 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是文化与工业联姻的结果。
作为一种消费文化, 它具有由文化产业机构生产供现代大众消费的商品属性。
高雅文化往往羞羞答答, 不承认其商品特性, 或者有意淡化它, 似乎艺术一旦与商品结缘, 就浑身沾满了铜臭, 亵渎了审美的圣洁。
大众文化一开始就以商品的形式出现, 从不隐讳自己的商品属性。
反之, 作为文化商品, 它极力开拓文化市场, 以文化、审美去获取最大的利润。
电影制片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杂志社、网站等正是这些文化商品的生产机构。
这样一来, 文化产品不再仅仅是作家、艺术家个体创造的产物, 而是一种工业化生产的结果, 从创意策划、筹措资金、生产制作到宣传发行和实际消费,文化产品都是作为一种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进入市场的。
因此, 它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商品化规则, 以追求商业价值为目标。
如果文化企业盈利的目标不能实现, 那么其运行过程势必受到影响, 甚至导致文化企业的亏损、停业或破产。
因此, 大众文化的生产、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遵照生产经营规则, 把握文化市场脉搏, 顺应社会大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口味, 以适应市场的风云变幻, 最终达到把文化产品销售出去的目的。
正因为如此,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 大众文化在技术世界中已经丧失了艺术品的创造性, 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 具有商品拜物教的特征。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当代文学现象当代社会进入信息爆炸时代,大众文化以其广泛传播的力气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文学。
大众文化即面对大众,经过市场化而广泛流行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所传递的思想、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已渗透进当代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探讨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分析其表现形式和深层原因,并展望将来文学进步中的挑战与变革。
一、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创作的表现形式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1. 市场化的倾向:大众文化具有明显的市场属性,以商业化的方式迎合大众审美需求,形成了大量的畅销作品。
这种市场化的倾向使得当代文学作品更多地重视商业价值和读者需求,尤其是一些大众文学作品屡屡追求畅销而牺牲了艺术性。
2. 流行文化元素的引入:大众文化的流行元素渗透到当代文学创作中,成为作品主题、情节或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
比如,网络文学借鉴了大量的网络流行文化,融入了明星、娱乐八卦、游戏等元素,从而更能迎合读者口味。
3. 媒体技术的影响:大众文化离不开媒体技术的进步,特殊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文学创作更加多元化和多媒体化。
当代文学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更重视图文并茂、互动性和即时性,适应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二、大众文化影响下当代文学现象的深层原因大众文化对当代文学造成深刻影响的原因如下:1. 消费主义的触角:大众文化是市场经济和消费主义的产物,现代社会重商业价值的追求,文化艺术也难以独善其身。
消费主义的泛滥使得市场需求左右文学创作,畅销作品往往更符合商业化的审美趋势。
2. 传播途径的改变:信息科技革命使大众文化的传播更快速便捷,传媒途径的多元化使得大众文化无孔不入。
文学作品更容易被大众接触到,但同时也使得传统文学的地位受到冲击,对文学的理解和接受产生了新的挑战。
3. 价值观的变迁:随着社会的不息进步和变迁,大众文化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导向也在不息演化。
文学作品需要适应大众审美需求和当下社会的价值趋势,以便更好地与读者进行共鸣。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
健康和环保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 题,人们更加注重健康饮食、运动健 身、环保出行等方面。
社交媒体与网络文化
社交媒体和网络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人 们的社交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人们 更加注重在线社交和信息分享。
时尚与品牌意识
时尚潮流的引领
时尚产业的发展不断推动着人们对于 时尚的追求,人们更加注重穿着打扮 和时尚搭配。
中国影视剧的发展历程及 特点
影视剧的社会影响与价值
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的定义和形成 网络文化的受众群体及行为习惯
中国网络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网络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与价值
03
消费文化与生活方式
消费观念的转变
1 2 3
从生存型消费到享受型消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从满足基本生活 需求的生存型消费转变为追求品质、体验和感受 的享受型消费。
休闲娱乐方式的改
变
大众文化改变了人们的休闲娱乐 方式,人们更加注重娱乐和休闲 ,追求快乐和放松。
社交方式的改变
大众文化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 等途径结交朋友,扩大社交圈子 。
对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
社会文化氛围的活跃
大众文化带来了社会文化氛围的活跃,人们更加关注文化、艺术、 时尚等领域,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互动。
品和服务将不断涌现。
个性化和定制化: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大众文 化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
需求。
展望:未来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 跨界融合和创新:大众文化将不断与其他领域进行跨界融 合和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展望:未来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挑战
02
文化安全问题:随着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不良文化产品和服务 可能对青少年等群体产生负面影响,需要加强监管和引导。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提纲)一、大众文化的基本理论分析(一)何谓大众文化1.在19世纪中期,“大众文化”(Mass culture)是相对于高等文化(High culture)而言,它被精英们提炼出来,用来“指称当时正在凸现的与传统的高等文化不同的文化现象,因为当时的资产阶级正处在上升期,资产阶级新贵族们的市侩之气,下层工人运动的发展,在文化精英看来,都在破坏传统的社会秩序与人际关系。
‘大众’包含着无知、庸俗、偏见、冲动、非理性的意思,‘大众文化’自然是对这个阶层粗俗文化状态的贬称。
”[14]约翰.菲斯特认为,“大众文化是由居于从属地位的人们为了从那些资源中获取自己的利益而创造出来的,是从社会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
大众文化始终是一种关于冲突的文化,它总是关涉到生产社会意义的斗争。
这种意义有利于从属者。
”2.20世纪20、30年代对大众文化来说是具有转折性的年代。
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认为,“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通俗文化研究和评价的很有意义的转折点。
电影与电台的出现,文化的大批量生产和消费,在一些西方社会中法西斯主义的崛起与自由民主政治的成熟,全都为大众文化的论证提供了条件。
”3.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而流行于大众中的通俗文化,如通俗小说、流行音乐、艺术广告等。
它融合了艺术、商业、政治、宗教和哲学,在闲暇时间内操纵广大群众的思想和心理,培养支持统治和维护现状的顺从意识。
1944年,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在《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一文中提出大众文化是以独特的大众宣传媒介,如电影、电视、收音机和报刊、杂志等,操纵了非自发性的、物化的、虚假的文化、成为束缚意识的工具、独裁主义的帮凶……从而显示了从启蒙向意识形态倒退,进入大众欺骗的阶段。
”、4.20世纪50年代,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开始对文化与大众文化研究。
雷蒙威廉斯不同意“把文化理解为上层的专利,同工人阶级的文化对立起来,从此‘popular culture’开始代替包含着太多贬义的‘mass popular’。
大众文化对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大众文化对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大众文化对文化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积极作用:
1. 传播和传承价值观念:大众文化可以传播积极的价值观念,如道德、友善、互助等,帮助社会培养公民道德观念和责任感。
2. 促进文化多样性:大众文化可以将不同地域、国家、民族的文化元素传播到全球,促进文化交流和多样性的发展。
3. 增加就业机会:大众文化产业包括电影、音乐、游戏、体育等,为社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升经济发展。
4. 促进社会凝聚力:大众文化可以给人们提供共同话题和娱乐,促进社会凝聚力和社会和谐。
消极作用:
1. 引发价值观混乱:大众文化中可能存在过度崇拜物质、追求虚荣、拜金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引发社会价值观混乱。
2. 带来文化同质化:大众文化传播快速和广泛,可能导致各地区文化同质化,减少文化多样性。
3. 影响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大众文化中的消极行为和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导致社会问题的出现,如沉迷网络、消费过度等。
4. 广告和商业利益主导:大众文化中广告和商业利益驱动较为突出,可能导致营销和商业目的成为文化产生和传播的主导力量,影响文化质量和纯粹性。
总体而言,大众文化对文化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社会应当积
极引导和监管大众文化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其消极影响。
新媒体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新媒体对大众文化的影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正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媒体的兴起不仅对传统文化形成了挑战,同时也对大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新媒体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一、传播方式的改变传统媒体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载体进行传播,而新媒体则主要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等渠道进行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的改变使得信息的获取更加迅速、便捷,并且具有更广泛的覆盖面。
大众不再需要等待电视节目或者报纸的发行,只要在社交媒体上关注相关账号,即可随时了解到最新的资讯和娱乐内容。
二、文化产业的变革新媒体的崛起给传统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通过网络平台,大众可以自由地发布和分享各种文化作品,这让原本只能通过传统渠道传播的作品得以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
此外,新媒体还能够根据用户的偏好提供定制化的内容推荐,进一步拓宽了文化产品的受众群体。
三、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新媒体的兴起并没有削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相反,它更为人们传播和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应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比如音乐、绘画、戏曲等。
同时,新媒体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方法。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珍贵的文化遗产可以被精准地复原和保存,以便后人学习和欣赏。
四、多元化文化的推动新媒体的出现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新媒体平台上,不同文化的内容可以自由传播,大众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到各种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文化产品。
这种文化多元化的推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和进步,丰富了大众的文化生活。
五、思维方式的改变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大众在接触大量的信息和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时会形成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和快速浏览的思维模式,这可能会导致大众浅尝辄止,对深度思考和沉浸式阅读的需求减少。
大众文化的名词解释
大众文化的名词解释大众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中广泛传播且为大多数人所接纳和参与的文化形式和娱乐活动。
它不同于高雅文化或次文化,而是从社会底层开始逐渐蔓延至上层社会,成为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
大众文化无处不在,伴随着现代化的社会发展,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电影、音乐、电视剧、时尚、游戏等。
一、大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大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兴起,传媒技术的进步,使得大众传播和接收文化的能力大幅提升。
大规模的印刷和发行,以及影片和音乐的制作与传播,使原本只能被少数特权阶层所拥有和传承的文化,逐渐成为了大众所拥有和享受的对象。
二、大众文化的特征1. 普及性:大众文化具有普及性,可以被广大大众所接触和参与。
例如,电影院、音乐会这些大众化的文化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电影院、网络等渠道轻松地接触到大量的文化产品。
2. 多样性:大众文化的多样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元素相互交融,在这种跨文化的环境下,大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例如,美国好莱坞电影、韩国韩流音乐、日本动漫等都成为了世界各地的大众文化的代表。
3. 娱乐性和消费性:大众文化以其丰富多彩的娱乐性和刺激性成为了人们休闲时娱乐的重要选择。
与传统的高雅文化相比,大众文化更注重娱乐效果,更能满足人们对于娱乐享受的需求。
同时,大众文化也成为了商业运作的重要领域,吸引了大量的商业资本投入。
三、大众文化的影响大众文化在塑造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透过传媒技术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为,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文化语境和交流平台。
大众文化具有社会化的特点,通过媒体传播和互联网交流,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社区,人们通过分享和讨论自己喜欢的文化产品,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
另外,大众文化也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化多元性的理解和接受。
随着大众文化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容易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产品,从而增加了对于不同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
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民间文化(folk culture)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
是一种“自娱自乐型”的文化。
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所自发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自我的文化形态。
主流文化(又称官方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
每个时期都有当时的主流文化,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直到清末,历代帝王都是崇尚儒学。
在西方,中世纪以来一直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流。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国家提倡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无疑是主流文化。
但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概念太大,马克思主义文化才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
精英文化是与大众文化、平民文化、草根文化、山寨文化相对立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即,不适应嘈杂的物质社会,它是人们内心渴求却常常被世俗生存需求驱逐时才能感悟到的,它是在人们静心思索或遭遇物质失利而需要情感慰藉时才冉冉上升。
关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而来的评价问题,有较大的讨论空间。
特点属性的商品化传播的媒介化制作的标准化审美的日常化形式的娱乐化趣味的时尚化作为文化工业的大众文化,遵从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在文化与大众的双向互动发展过程中,生产与消费虽然具有同一性,但在本质上生产决定了消费,大众文化的生产在深层次上决定了大众的文化消费水平,通过意识层面对大众的文化素养施加影响,因此,通过提高大众文化生产的品位,可以达到改造国民素质的根本目的.可复制可获利电影和电视看法大众文化产物不乏智慧《鬼子来了》亚文化是整体文化的一个分支,它是由各种社会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各地区、各群体文化特殊性的方面。
网络与新媒体对大众文化的影响与传播
网络与新媒体对大众文化的影响与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与新媒体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中,并对大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传播。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网络与新媒体对大众文化的影响与传播,以期为读者深入了解这一话题。
一、网络与新媒体的定义与特点在开始讨论影响与传播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的定义和特点。
网络是指利用计算机和通信设备连接起来的系统,而新媒体则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多媒体信息传播手段。
网络与新媒体的特点包括方便快捷、互动性强、传播范围广等。
它们的发展为大众文化的影响与传播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便利的条件。
二、网络与新媒体对大众文化的影响1. 信息获取与传播的便利化网络与新媒体的普及使得大众可以更方便地获得各种信息。
通过网络搜索引擎,人们可以从全球范围内获取到所需的信息,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渠道。
此外,大众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实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分享信息,从而对大众文化的传播产生积极影响。
2. 多样性与个性化的呈现网络与新媒体为大众文化的多样性与个性化呈现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不同的网站、应用程序以及社交媒体平台拥有各自的定位和特色。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和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和内容,从而构建起个性化的大众文化。
3. 大众参与与互动的提升网络与新媒体的出现推动了大众的参与与互动水平的提升。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参与到各种活动和话题中。
这种互动不仅促进了大众之间的交流,也为大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4. 大众文化的深度与广度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大众文化的传播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
无论是电影、音乐、文学还是艺术,通过网络与新媒体的传播,大众文化可以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使得每个人都能够接触到更多元化的文化产品和体验。
三、网络与新媒体对大众文化的传播1. 虚拟社区的形成与发展网络与新媒体的兴起使得虚拟社区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可能。
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人结成网络社群,分享相同兴趣的内容,并通过互动来推动大众文化的传播。
大众文化概况
⼤众⽂化概况第⼀章⼤众⽂化概述⼀、⼤众⽂化的定义:⼤众⽂化是以⼤众媒介为⼿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通俗报刊、畅销书、流⾏⾳乐、电视剧、电影和⼴告等形态。
⼆、⼤众⽂化与⼤众媒介⼤众媒介与⼤众传播紧相关,实际上是指⼤众传播媒介。
⼤众传播是指职业传播者使⽤⼤众媒介、在⼴泛的传播对象中⼤量、迅速和连续地传播信息、以便施加影响的过程。
相应地,⼤众媒介是指⼤众传播得以进⾏的专业机构和技术。
⼤众媒介通常包括两类:机械印刷媒介(如报刊、书籍和杂志等)和电⼦媒介(如⼴播、电影、电视和⽹络等)。
(1)⼤众媒介的应⽤推动了⼤众⽂化的发展。
(2)⼤众媒介对于⼤众⽂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众⽂化的特征]⼤众⽂化有如下特征:第⼀,⼤众媒介性。
这是指⼤众⽂化以⼤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第⼆,商品性。
这是指⼤众⽂化具有由⽂化产业制作的供公众消费的商品的属性。
第三,流⾏性。
⼀种⼤众⽂化⽂本在开初总是善于吸收⾼雅⽂化⽂本和民间⽂化⽂本等的某些特点,创出原创性新模式,随即迅速地通过批量化⽣产⽽流⾏,在⼀定时段的⼀定公众群体中风⾏开来,形成时尚潮流。
流⾏,真是⼤众⽂化的必然特征之⼀。
第四,类型性。
第五,娱乐性。
⼤众⽂化⽂本⽆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追求⼴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
第六,⽇常性。
与欣赏⾼雅⽂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告、电视剧、流⾏⾳乐、时装、畅销书等⼤众⽂化的接受,是在⽇常⽣活的世俗环境中进⾏的。
四、⼤众⽂化中的多元互渗景观在⼤众⽂化⽂本中,常常可见出主导⽂化、⾼雅⽂化和民间⽂化的因⼦,从⽽出现⼤众⽂化的多元互渗景观。
⼤众⽂化的多元互渗有着丰富复杂的表现,简要的说有以下三种形态。
第⼀,⼤众⽂化的主导。
⼤众⽂化要真正在当前我国社会中产⽣合法性作⽤,就需要遵循或不违反主导⽂化的规范。
第⼆,⼤众⽂化的⾼雅化。
大众文化的特点
1. 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大众文化通论关系的消费行为;2. 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3. 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4. 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
5. 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6. 大众媒介性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
7. 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8. 类型性编辑本段大众文化理论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大众文化的和谐价值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
大众文化往往通过大众化媒体(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来传播和表现,尽管这种文化暂时克服了人们在现实中的茫然和孤独感以及生存的危机感,但它也很可能大大降低了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从而在长远的历史中加深人们的异化。
大众文化理论滋养的土壤是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伴随高科技生产而呈现纷繁的物质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是现象,不是文化本身;文化是精神产品,不是具体的物质。
工业化生产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即提供丰富的生活物质,文化解决的是人类生存的高级需求,即精神提升和美的建构,亦即人类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发掘自身潜力、实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网络文学如何促进文学与大众文化的交融
网络文学如何促进文学与大众文化的交融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网络文学如同一股汹涌的潮流,迅速席卷了大众的阅读领域,成为了文学与大众文化交融的重要桥梁。
网络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广泛的影响力,为文学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
网络文学的兴起,首先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文学创作和传播的门槛。
在过去,文学作品的出版往往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流程,包括寻找出版社、编辑审核等,这使得许多有才华的作者难以崭露头角。
而网络文学平台的出现,为广大作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创作和发表的空间。
无论你是专业作家还是文学爱好者,只要有创作的热情和想法,都可以在网络上一展身手。
这种低门槛的创作环境,吸引了大量的作者投身其中,他们带来了丰富多样的作品,涵盖了各种题材和风格,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网络文学的互动性也是促进文学与大众文化交融的关键因素。
在网络文学平台上,读者可以实时与作者进行交流,对作品发表评论和建议。
作者能够根据读者的反馈及时调整创作思路,使作品更加贴近大众的喜好。
这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紧密互动,不仅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也让文学创作不再是作者的孤独之旅,而是成为了一种集体的智慧结晶。
例如,一些网络小说的情节走向会根据读者的投票和意见进行改变,这种互动式的创作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和热情。
网络文学的题材多样性也是其促进交融的重要方面。
从玄幻修仙到都市言情,从历史穿越到科幻未来,网络文学几乎涵盖了所有能够想象到的题材。
这些丰富多样的题材,一方面满足了大众不同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得文学能够更加广泛地与各种文化元素相结合。
比如,一部以古代历史为背景的网络小说,可能会融入当时的风俗习惯、服饰饮食等文化元素,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享受了故事的精彩,还了解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网络文学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之广,也是其推动文学与大众文化交融的有力手段。
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网络文学作品能够在瞬间传播到全球各地。
一部热门的网络小说,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拥有数以百万计的读者。
网络文化探索网络时代的新兴文化现象
网络文化探索网络时代的新兴文化现象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正日益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网络不仅仅是一个传递信息的媒介,它更是一种新兴的文化形式,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新的文化现象。
本文将探索网络时代的新兴文化现象。
一、网络语言的兴起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网络语言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
简洁、便捷、易于理解是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以字母、数字和特殊符号拼凑而成,不仅包括常用的表情符号,还有各种缩略词和句子简化形式。
例如,LOL代表大声笑,BTW表示顺便说一下。
通过网络语言,人们能够更加迅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缩短沟通距离,丰富了网络文化的表达方式。
二、网络社交的兴盛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大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最初的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到现在的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Facebook等,人们可以方便地与朋友、家人及各种兴趣群体保持联系。
网络社交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让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生活、思考和感受。
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了解他人、拓展社交圈子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看,网络社交成为了网络时代的一种新的社交文化。
三、网络游戏的风靡网络游戏是网络时代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
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迅速组队、联机对战,即使身处不同的地理位置也能一起享受游戏的乐趣。
此外,网络游戏还创造了虚拟世界,让人们远离现实的压力与束缚,沉浸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世界中。
网络游戏带动了电竞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玩家和关注者,形成了独特的游戏文化和竞技文化。
四、网络艺术的崛起网络艺术是网络时代的一种全新艺术表现形式。
艺术家将创作作品上传至网络上展示,通过网络媒介传播艺术作品,实现了传统艺术与新媒体的融合。
例如,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网络绘画等各种形式的网络艺术层出不穷。
与传统艺术相比,网络艺术具有更低的门槛,既能够速度快速地传播,也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同时,网络艺术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和表现空间,推动了艺术的进步和多元化发展。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十三章互联网与大众文化
“后现代主义被视为宏大叙事与普遍真理的掘墓者,必将 开启一个尊重差异、文化多元的新时代”。网络亚文化的繁荣, 正在走向一个“异质性压倒同质性的时代”。
目录
一、互联网与大众文化 二、互联网与主流文化 三、互联网与亚文化
一、互联网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是什么? 大众文化是草根的、原生的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是不断变化的,是一种意义的不断构建过程。“大众文化始
3、互联网时代的亚文化影响
(2)小众群体浮出水面。小众文化逐渐成形不仅只是一种文化现象,还是一 种潜在的社会现象,虽然现在小众群体大多还没有明显的政治经济诉求,但 是一旦他们的活动从线上转移到线下、声音被听到,如果他们能够形成某种 社会组织而作为有组织力量发展起来的话,其社会推动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2、网络流行文化的独特式样
(4)网络模仿。通过网络平台,用户发布模仿名人形象、流行音乐作品、 著名电视节目等的行为。
二、互联网与主流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不断发展,中国主流文化就开始逐渐变得不那么明晰,种种 不同思潮都影响着人们,但总体上仍旧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主流价值取向。
1、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主流文化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第 十 三第章一 章 互 联绪网论与 文 化
当今,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撑点是全球化和个人化。网络 世界前所未有的多元文化现象均可大致归为全球化和个人化在 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全球化”主要表现为流行文化的全面 渗透和多元文化的高度活跃;而“个人化”则表现在亚文化的 兴起和对传统主流文化的解构。
浅论“互联网+”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建设
浅论“互联网+”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建设“互联网+”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建设,就是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网络平台,让互联网与群众文化工作进行深度融合,展现新的群众文化建设形态。
这是一种新型文化建设形态,其充分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并发挥新技术的优化集成功用,从而推进互联网在不同域界的广泛应用与融合发展,增强和提升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辐射能力,凝塑一条新型文化联结纽带,为群众文化建设开辟新通道,拓展新形式,注入新活力。
本文就“互联网+”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建设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标签:互联网+;群众文化建设一、开展“互联网+”群众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1.开展“互联网+”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建设,是新时代的新举措,是对群众文化建设新格局的有益探索。
面对社会流动性增加,不同层级人群对文化的差异性需求,弥补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存在的组织、传播缺陷,使群众文化建设借助现代技术的触角深入基层,更接地气,更具归属感;2.引入“互联网+”是推动群众文化建设改革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群众文化组织自身改革创新的现实动力。
“互联网+”群众文化建设基于现代传媒平台,打造文化信息共享、文化活动协同的综合性线上平台和活动空间,实现活动时空虚拟化,可减少文化活动服务成本,丰富群众文化体验;3.引入“互联网+”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工作转变观念,拓展文化传播渠道的重要举措。
进入新时代,开展“互联网+”群众文化建设,目的在于打破旧的既有模式,转变文化理念,尊崇创新改革,拓展传播渠道,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互联网对群众文化的影响1.互联网的普及催生了一大批网络语言网络通信具有即时性和广度性的特点。
不同种族、地区、年龄、性别和群体的陌生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网络语言,其中一些是新的同音词,一些是常用词的新含义。
随着网络语言的迅速传播,它在大众文化中广泛流行,甚至已经成为一些年轻人的口语。
大众文化语境下网络新词的传播学分析
一 网络新 词 出现与 接受 的传播 学分析 从传 播环 境看 , 民主法 治和 多元 文化 的发展 是 网络新词 发 生发展 的社 会大背 景
从 传播渠 道看 , 网络 媒 体 的发展 为 这些 网络 新
词的产 生与接 受提供 了物质 条件 和宽 松 的环境 网络 的诞 生让人 们 的生 活更 便捷 和 丰 富 , 让 人
现代 的 中国社会 是 民主法 治 的社会
我国 宪
法 第 3 条规 定公 民享 有言论 自由, 它 指公 民在 法 5 律 范围 内有通过 语 言表 达思想 和见解 的 自由 这 也 就 为人 们 在 网络 上 创 造新 字 提供 了保 障 和前 提 条
网络拥 有 特殊 的交 流语 境 如今 , 网络 已成为
新词 的 出现正 好体 现 了年轻人 的创 造力 在 这 个 虚 拟 的世界 中 , 他们 可 以最 大 限度地 发 挥 自己 的想象
力 , 通过 改变 字形 , 赋予 字形新 的含 义
年轻 人易 于接 受新 事物 , 而 网络 作 为 当前 最重 要 的交 流工具 , 通 过 网络 就 可 以接受 和理 解 网络新 词 随着 网络新 词 文化 的传 播 和蔓延 , 很 快 进 人 到 年轻 人喜欢 标新 立 异 的交 流方 式 , 追求 独 特 的 个性 , 而 网络 新 词 打破 传 统 汉 字 的 规范 , 不 仅具 有 了象 形性 , 而且 更具 有 丰 富的表 意 内容 有 自己 的群 体 归属感 ,并 且 归属 感很 强 年 轻 人都 他 们 希望
再加 之
大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大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日益明显。
大众文化产业包括电影、音乐、电视剧、游戏等各种娱乐形式,这些娱乐形式既能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也能带动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大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并提出实践导向的结论。
首先,大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数字化和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获取信息和娱乐。
数字化和网络化不仅改变了娱乐产品的呈现形式,如电影、音乐等数字化媒体的兴起,还促进了娱乐产业的供应链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如在线购票、在线音乐平台等。
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得大众文化产品更加便捷和普及化,也推动了大众文化产业的发展。
其次,大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之二是IP的重要性。
IP,即知识产权,指的是一种可供大众娱乐消费的知识或创意。
例如,电影改编自小说、游戏改编自动画片等。
IP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吸引观众的关注和忠诚度,从而推动相关产品的销售和盈利。
因此,大众文化产业越来越注重IP的开发和运用,通过跨界合作、剧集衍生品等形式将IP的价值最大化。
再次,大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之三是个性化和定制化。
随着人们对娱乐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大众文化产业也要求生产出更加个性化、定制化的产品。
例如,游戏行业中的角色扮演游戏,可以让玩家在虚拟世界中扮演自己想要的角色,体验自己想要的故事情节。
这种个性化和定制化的趋势不仅增加了产品的吸引力,也提高了用户的参与感和忠诚度。
最后,大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之四是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众文化产业也受到了跨文化的影响和启发。
例如,好莱坞电影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很大的影响力,韩流文化也在亚洲范围内流行。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深入,大众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吸纳和融合不同文化的元素,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
综上所述,大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和网络化、IP的重要性、个性化和定制化、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化
网络新浪潮
•博客—大众文化的田园牧歌
•QQ MSN—大众文化的家庭聚会
•网上购物—大众文化的青年家园
•影视资料—大众文化的休闲吧
•网络歌曲—大众文化的兴奋剂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8月24日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2.53亿人,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30岁及以下的占71%,高中学历的网民比例最大,占到39%,30岁以上的占29%。
网民平均每周上网15.9个小时。
网络+懒人
•“我本身就是一个懒人,懒得出去买吃的,懒得逛街购新衣,懒得运动,懒得和朋友出去K歌泡吧,有时甚至懒得说话。
幸亏有了网络,它提供给我一个很好的窗口,让我接触外面的世界,既满足了物质需求,又充实了精神生活,一举两得。
我在网络上买东西,用MSN和QQ同朋友交流,写博客,利用各种软件完成自己的工作,下载最新的电影电视剧,多省钱多省力啊!足不出户照样可以了解世界万象。
”
——一个网络懒人的心声
博客blog—大众文化的田园牧歌
这里是平民大众的心灵家园,这里没有肆意的篡改,也没有编审的权威,更没有强加的羁绊,这里是自言自语的心灵乐园。
•博客用户数达1.07亿,活跃用户超7000万
•名人博客
•韩白论战
•2006年3月初,韩寒在其博客上向白烨发难。
在一连串激烈言论的掩饰下,他喊出了“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的口号。
这一篇战斗檄文的出现,令白烨一时语塞。
•关于这一论战的起因,可以说是传统作家与网络作家的积怨爆发。
•平民博客
名人博客
博客——大众文化时代泛文学化的写作
特点
•基于模板式的日记型个人主页模式
•作者自主选择、自主管理的日记式个人主页
•网页技术和美工技巧的完美结合
•色彩纷呈、图文并茂,视听共享的虚拟平台
•信息发布的开放性和用户隐私的保密性
•大众平民自由意志、自主精神和独立思想
博客的大众文化意义
•平民大众文化意识的觉醒和愿望
•它的承载形式就是网络,以个人为单位,从民众的日常生活出发,言人生百态,道喜怒哀乐。
更从社会进步的大局着眼,关注民生疾苦,针砭时弊。
•平民大众通过这些载体,获得了话语权,打破了传统媒体上记者、专家、学者等“特权话语阶层”一统天下的时代。
QQ MSN—大众文化的家庭聚会
实时互动
QQ2009的特性
• 1. 全新设计的用户界面,视觉体验更简洁欢快
• 2. 全面优化的程序性能,操作体验更流畅轻快
• 3. 新增查找联系人功能,好友再多也不怕
• 4. 新增个人形象功能,自由定义更富个性
• 5. 新增情景切换模式,工作娱乐自由切换两不误
• 6. 新增未读消息盒子功能,免除打扰更高效
•7. 新增特色在线状态,个性状态表现更自由
•8. 新增业务面板功能,个人业务统一管理更方便
•9. 新增文件中转功能,G级存储,极速中转
•10. 支持多种语言的客户端版本和消息收发
QQ的传播特点
•1.整体互动性
•实时聊天(一对一、一对多)
•资源共享
•2.多媒体
•视频语音聊天
•QQ游戏
•QQ音乐
•新闻资讯
•QQ网络电视
•3.个性化
•QQ空间
•QQ表情
•QQ商城
•QQ头像、昵称、资料
实时聊天
新闻资讯
资源共享
QQ空间
QQ音乐
QQ的大众文化特征
•(一)内在的隐蔽性&外在的开放性
•匿名、隐身、多重身份
•网名、聊天对象、资料
•(二)虚拟性&真实性
•身份、内容、QQ商城、游戏
•认识的人、新闻咨询
•(三)受众的双重性
•了解与被了解信任与被信任的矛盾
•(四)商业性
•QQ衍生的商品
QQ 总结
•1.互动性强,大众参与程度高,提供一个免费的平台(除了会员要收费)。
•2.可以进行一对多的QQ多点联系,互不干扰,并且提供隐身功能,极具个性化功能。
•3.操作简单方便,整合多种服务。
MSN
MSN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的,又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文化,现代化科技手段是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重要载体,因而能使大众文化在短期内迅速蔓延和扩张。
它时效性的特征则突出地表现着大众文化的时间特征。
它通过大量的信息和大量的受众,造就了大众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网上购物—大众文化的青年家园
CNNIC报告显示,目前的网络购物用户人数已经达到7400万人,有25.0%的网民青睐网上购物。
•网络购物是互联网作为网民实用性工具的重要体现,随着中国整体网络购物环境的改善,网络购物市场的增长趋势明显。
•人们的网上行为也开始与实际生活靠近。
•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则极大地推动了网络购物的发展,网民对二者的使用率分别达到22.5%和23.4%。
特点
•一.网上购物人群范围
其中大部分以学生和家庭主妇为主,年轻人一般对于新事物接受力快,多达27%。
•二.网上购物性质
主要围绕着自由交易,并且气氛轻松幽默,同时,很多东西都起价很低,说不定真的淘得到宝。
•三.网上购物物品种类
包罗万象可是购物的一大特色:家居、服饰、鲜花礼品、手表、饰物、数码产品、鞋、化妆品、明星道具,网络游戏等早已上柜。
•四.网上购物付费方法
选择很多,比如银行汇款、信用卡、网银还有软件,比如支付宝。
同时还有送货再付费的。
网络购物的大众文化表征
•1.方式的便捷性
•2.内容丰富性&神秘性
•3.价格的廉价性
•4.选择多样性
•5.交流互动实时性
•6.交易的公平性&可靠性
总结
•消费方式的改变,消费周期缩短,产品品类迅速扩散。
消费者希望更加快捷快速的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同时也为那些懒人多了一个创业的机会,在网上开一家店,不用守店,只要让有人来买就发货,简单方便。
•网上购物构建了一个虚拟和真实相结合的世界,商品的不可触及和卖家的非接触性,以及商品的真实存在性与交易的真实性,使得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利用这一渠道来参与这一大众活动。
影视资源—大众文化的休闲吧
网络上各种各样的影视资源给大众提供了一个业余休闲的避所,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一类,是大众文化的休闲吧。
影视资料的大众文化表征
•世俗性。
影视资料面向世俗生活,本质上是一种市民文化。
其基本原则也就是满足平均的大众趣味—媚俗与滥情。
取悦大众是大众文化的重要价值追求。
•时效性。
如果说世俗性是大众文化的空间表达特征的话,那么时效性则突出地表现着大众文化的时间特征。
大众文化既要合乎时宜,又要能够产生轰动效应,尤其是当其以电影、电视等现代传媒为依托而存在和表现时,而网上的电影、电视的快速更新更是强化了大众文化的这种时效性特征。
影视资源的大众文化表征
•1.内容的娱乐性
•2.更新的时效性
•3.资源的丰富性&免费性
•(影片、传播载体、网站)
•4.选择的多样性
•5.受众的广泛性
网络歌曲—大众文化的兴奋剂
数字化音乐时代有了互联网和移动通讯,仿佛给自己插上了两只翅膀。
从此,数字音乐时代也就此来临。
网络音乐目前是中国网民的第一大网络应用,使用率达到84.5%,用户量高达2.14亿人。
大众文化的异常热闹
•2000年,雪村的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引发了网络歌曲的热潮
•2002年最具代表性的是唐磊的《丁香花》
•2003年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冲动的惩罚》
•2004年有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庞龙的《两只蝴蝶》
•2005《回来我的爱》、《披着羊皮的狼》、《老婆老婆我爱你》、《你到底爱谁》、《月亮之上》•2006年是:《秋天不回来》、《香水有毒》、《求佛》、《不怕不怕》、《那一夜》
•2007年是:《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一万个理由》、《我的誓言》、《你是我的玫瑰花》、《不要再来伤害我》
网络歌曲的特点
•恶俗
•暴力
•色情
•空洞
•无病呻吟
•个性张扬
网络歌曲流行的原因
•在新媒体时代,音乐用户对音乐的各种意见可以反馈到网络上,促进歌手改进自己的作品。
•流行音乐是一种大众文化,新媒体给了流行音乐一个机会,让音乐更加贴近大众,让潮流更加符合大众的需求和情感需要。
•网络音乐传播的新形式导致了人们音乐观念的变化,包括音乐创作观念的变化、音乐审美观念的变化、音乐价值观念的变化。
网络歌曲的大众文化表征
•1.语言的通俗化
•2.风格的独特性
•3.渠道的多样化(MP3下载、彩铃)
•4. 传播方式的便捷性
•5.制作成本的低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