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比较研究
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及借鉴
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比较研究及借鉴摘要]近十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迅速完成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教育体制、教育投入和就业的矛盾日益突出。
这些矛盾可以通过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伴随着高等教育制度进一步改革和发展来解决。
[关键词]高等教育精英化大众化20世纪50、60年代是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此基础上,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应运而生。
发达国家先后从高等教育的精英化阶段步入大众化阶段,继而向普及化迈进。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从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开始正式启动,到2005年高等教育的数量指标上已经达到了大众化的标准,迅速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变。
短短7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十几甚至几十年的发展道路,在此过程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回顾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比较世界典型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和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197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一文中,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主要衡量指标,分别设定了15%以下、15%~50%和50%以上三个界限,将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该文从宏观的高等教育规模、观念、功能以及微观的课程、教学形式等11个维度,详细论述了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的全过程,其思想可概括为表1。
从上述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的三个阶段的发展,不仅仅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一数量指标的增加,还将改变高等教育系统中各功能的性质,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概况(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经起伏。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是高等教育接管、改造和发展的17年,即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高等教育。
中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之比较
取 得 了 举 世 瞩 目的成 绩 。
1高 等 教 育 规 模 世 界 第 一 。 自 1 9 . 9 9年 开始 的 大
1高 等 教 育 的 规 模 “ 情 扩 充 ” 据 统 计 , 度 . 无 。 印
1 5 一 1 5 学 年 中仅 有 3 9O 9 1 O多 所 大 学 , 5 7 0所 学 院 , 规 模 扩 招 , 中 国 的 高 等 教 育 毛 入 学 率 从 1 9 在 9 9年 的
现 教 育 的 最 终 整 体 进 步 。 跨 越 式 发 展 是 对 教 育 发 展 地 位 。 印 度 每 年 可 向 世界 各 国 输 出 2 万 名 I 才 , O T人 的 一 种 创 新 , 抓 住 了 机 遇 , 于 争 先 的 发 展 ; 越 美 国硅 谷 的 高 级 职 员 4 %是 印度 精 英 [ 是 勇 跨 0 2 1 。 式 发 展 又 应 该 是 一 种 可 持 续 的 全 面 发 展 , 以部 分 带 4 软 件 产 业 独 领 风 骚 。 多 年 来 ,印度 的 软 件 以 . 动 全 局 的 发 展 。 自 2 世 纪 9 年 代 以 来 , 度 和 中 国 5 %的 速 度 增 长 ,0 0- 0 , 件 产 业 产 值 是 8 0 0 印 0 20-20 年 软 1 6
理研究 。
[ 中图分 类号】G 4 60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 1 0— 1 8 2 0 ) 7 0— 0 0 02 4 0 (0 8 0 / 8 0 1 - 3 3
高 等 教 育 的跨 越 式 发 展 就 是要 确 定 教 育 发 展 的 越 式 发 展 使 印 度 拥 有 3 0 人 的科 技 大 军 ,有 6名 6万
浅析中国与印度教育之比较-以比较历史法的视角_教育理论论文【精品论文】
浅析中国与印度教育之比较:以比较历史法的视角_教育理论论文论文关健词: 中国印度教育比较历史论文摘要:中国和印度同属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因此从比较历史法的视角看待两国的教育,会让我们从历史角度对两国的教育有新的认识,了解两国的历史与现行教育制度的关系。
中国与印度同属四大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
按照著名学者季羡林对文化的划分:印度、中国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这三者共同组成了东方文化体系。
因此无论在历史和文化方面,两国都具有很多共同点值得我们关注。
本文试图从比较历史法的视角,对中国和印度的教育现状做一下比较。
一、印度的教育现状印度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心,希望能够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增强其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因此印度独立后便十分重视工程技术教育,早在50年代就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全国相继建立了6所“印度理工学院”,发展至今,印度已经有了550多所工程技术学院和1100多所多科技术学院。
2000年,印度有大学及类似机构248所,开放大学7所,所有高校总数达到11000多所,高等学校在校生839.9万人。
印度的一些大学在世界上已经颇有名气,在世界各国,来自印度的工程师、教师、医生和劳工有数百万名,受聘于联合国系统内的各个组织或机构的有数万人。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软件行业。
印度近年来经济能持续增长与其近十年来软件技术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软件出口更是执世界之牛耳,带动了印度经济的腾飞。
有关资料显示,印度软件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已达到了34万人,其软件科技人才还以每年6万人的速度急剧增长。
但是这个增长速度的背后同时也反映出了印度教育的问题: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这一直是个错误”,卡纳塔卡州政府秘书长库卡尼说:“但不可否认的,这却成就了我们的优势。
”印度政府知道,要短期之内翻转印度,从贫变富,由文盲变文明,是不可能的。
他们希望藉金字塔顶端。
肠人口的力量,带动下面98%的平民。
因此印度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是大力扶持“产业导向”的信息科技学院。
中印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比较
985 工程 两个项目 , 全面开始了世界高水平大学 的建设进程。 211 工程 是面向 21 世纪, 重点建设 100 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高等教育 重点建设项目 ; 985 工程 是重点建设若干所世界
[ 2] 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的专项工程。 其中明
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 高等教育规模位居第 一和第三位,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面临千载难逢的机 遇, 但中、 印是发展中国家 , 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 世 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任务艰巨。本文拟对两国世界一 流大学的建设进行比较, 探索其共性、 差异与存在的 问题 , 以期为我国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提供帮助。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rld - Class University Constructing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H E H ong - zhong , LIU Zhi m in
( Col lege of Publ ic A dministr ation, N anj ing A gr icultur al Univ er sity , N anj ing 210095 , China)
比较发现 : 中国相关计划启动早 , 项目规划系统 , 可操作性强, 执行效率高 , 建设速度快 , 效果较 明显; 印度相关计划启动晚, 项目规划构想多于实践, 政策摇摆不定, 执行效率低, 进展不大。 考虑到大学创新、 合作办学等方面的优势, 印度仍有发展潜力和迎头赶上的可能。 中国若要在 一流大学建设上继续领先、 取得最后的成功 , 除发挥资源整合 、 效率执行等方面的优势外, 还要 积极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 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 , 提高国际合作办学水平与研究生创新能 力。 关键词: 中国; 印度 ;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9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000 - 4203( 2011) 07 - 0102 - 08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
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印度经济发展从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印度经济一直在稳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与其宏大的潜力相比,依然存在着很多的瓶颈和问题。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也经历了彪炳史册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印度经济发展与中国的比较研究,探究两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异同。
一、政治和制度政治和制度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一方面的对比上,中国在有关改革开放的初期采用了一系列基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并从1980年代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
相比之下,印度是一个民主的国家,与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植根于一个多元文化、多种族、多语种的国家。
印度独立后采用西方式的自由市场和议会民主体制,但随着印度政府的过度干预和官僚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二、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主张经济的大规模发展,它着重发展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并在政策上大力吸纳外资以促进国内工业的发展。
中国单一的经济政策成果斐然,迅速深入发展了国内的企业,并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劳工工资、技术标准、政治干VS.私营企业的政策。
相比之下,印度政府则更重视的是发展服务业和知识产业。
这样一来,印度的经济结构比较复杂,经济成长的步伐也不是那样平稳,容易出现错位发展和缺少产业支撑的问题。
随着印度经济的稳步发展,印度服务业和知识产业的优势越来越凸显,也成为了印度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三、技术投入技术投入是任何一个国家实现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在技术投入方面,中国做得比印度更多,针对技术竞争的压力,在国内外资企业兴起的同时,中国也开始加强该领域的自主发展。
中国政府资助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产生了一批在信息技术、通讯、能源、材料科学等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企业、产业和新型职业。
印度高等教育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从依附理论角度分析
进 口替代依附与跨国公司依附是三种形式 ; 第四, 在 发展模式上主张克服依附关系, 同西方发达国家脱
钩等等。依附理论使用的主要概念有 :中心” 边 “ 与“ 缘” “ 主国” 卫 星国” “ 民主义 ” 新殖 民主 ;宗 与“ ,殖 与“ 义” 等等。 ] [ 2
依 附理 论 在 世 界 比较 教 育理 论 中 也 得 到 了应
与行 为方式 等会 受 西方 影 响, 而容 易 对 西方 发 达 从
国家产 生依 附。
3 国 际知 识 系统 .
“ 学的历 史传 统是某 一种西 方传统 , 大 几乎 与第 三世 界 的知识 或教育 传统 没有什 么关 系。虽然许 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阿特 巴赫认 为“ 三世 界 大 学在 国际 学 术 系统 第 中处于边 缘 的位置 , 由多 种 因素共 同作用 的结果 , 是
一
“ 中心” 边缘” 与“ 是阿特巴赫分析世界高等教育
发展的中心概念。 他认为世界高等教育体系是不平 等的 , 指出“ 现行的国际教育综合体系中存在着某
阶级冲突理论以及列宁的帝 国主义概念, 其主要观 点是 : 第一, 世界经济体系由核心国家与边陲国家构
成。 两者之间是一种不平等关系。 前者是导致后者欠 发达的根本原因; 第二, 发达与不发达是同一历史过 程 中的两个 互 为 因果 的 方 面 ; 三 。 民地 的 依 附、 第 殖
水平 良好 。 语的 普遍熟 练运用有 利于 在国 际科技 、 英
学术 、 息等方面 的快捷 交流 , 利于 印度 的教育模 信 有 式、 思维方式 和价 值观 念 融 入英 语 世 界 体 系和 现代 国际环境 , 而大 大便 捷 了印度 科 技 与 教 育 的发 展 从
中国和印度教育制度的比较
。
中 国 从 初 等 教 育这 一 级 来说
, 。
男女 都 有
,
年所 准 备 的
平 等人 学的 机 会
而 在 高 等教 育 中
妇女 人
198 0
内取 得 上 等 的地 位
印 度 培 养杰 出 人 才 的教
,
学 的 比 例则 和 印 度 大致 一 样
至 于进 人 最 有
一 年级
2 5
.
然这 两类 人 只 占 总 人 口 的 不 足 5肠
, 。
这 里 将 对顺 利 通 过 各 级教 育的 有 利 与 不 利 因 素 进行 考 察 的 差 异之 外
性别
:
,
还 有 1 肠 是约 占人 口 总 数
。 ,
%的
除 了 有 关 性 别 和 居 住 情况
。
知识 分 子 的 后 代 教 育 制度 的
优 越 的 高人 一 等 的 制 度 批 受英 国 教 育 的 印度 人 血 统 和 肤 色 属 干 印度 人 取 而 代 之的 是一 种
,
由于没 有社 会的 基 础 结 构
, 。
、
物 资 短 缺 以 及 尖 端 技 术 的 匾乏
和 达 到 目的 受到 约 束
、
似 乎使 行 动
,
目的 在于 培 养 一 小
19 8 3
年 增加
倍 以上
。
1 一2 的 只 占 中等 教 育 总注 册 人 数 的 0 0 %
而
可 是 招 生 方 式与 就 业 机会 并没 有什 么 联
系
。
且
,
职 业 学 校还 往 往 想 同 专 科 院 校 竞争
中印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比较分析
一
、
中 国应 当优 先 发展 高 等 教 育
国 力竞 争 实 质 上 是 人 才 竞 争 ,人 才竞 争 又 是 教 育 竞 争 。高 等 教 育 是 国 民教 育 体 系 的最 高 层 次 ,所
以 ,高 教 发 展 的速 度 、规 模 和质 量 成 为 衡 量 国家 和 地 区经 济 社 会 发 展 水 平 的 重 要 指 标 。2 0 0 8年 底 ,
人才 的培养 与输 出方 面 ,印度 保 持 着全 球 优 势地
才” 1 选 “ 科 技人才 ” O 选 “ 济 管理人 ,7 高 ,2 经 才” ,培 养 这 些人 才 都 是 高 等 教 育 的使 命 。
位 ,其 高 教 也 享 有 较 高 的 国 际 声 誉 。
高 校 是 中高 级 人 才 培 养 的 主 阵 地 ,又 为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提 供 着 理 论 、技 术 支 持 。据 统 计 ,20 ~ 01
20 0 7年 ,我 国 共 培 养 研 究 生 1 6 3 1 . 6万 人 、本 专 科 生 17 73 9 . 0万 人 。 目前 , 在 校 本 专 科 生 1 8 4 9 8. 0 万 人 、研 究 生 l 9 5万 人 、成 人 本 科 生 8 0万 人 。 1. 0 中 国高 教 规 模 已跃 居 世 界 第 一 。 “目前 ,6 的 国 3
倍 , 中 国 高 校 数 的 7倍 ,其 中 绝 大 多 数 是 学 院
(olg ), 大 学 ( nv ri ) 只 有 3 0所 左 右 。 [ cl e e u iest y 7 ” ] 高等教育 的快速 发展 促进 了印度 经济 社会 的发展 ,
中印现代高等教育体制比较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良, 鲁定元
(湖北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一和第二大国,两国 从远古到现在,在很多方面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中印都把发展教育特别是高 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本文以教育 体制理论为依据,分析了中印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 异同,探讨了中印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 题,并试图寻求一些有利于两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的思路。
摘 要:本文以教育体制理论为基础,从管理体制和学校体制两个方面入手,分析了中国和印度两国 现代高等教育体制的异同。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了中印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求两国高等教 育体制改革的一些思路,以促进高等教育发展。
关键词:中印高等教育;教育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9-0237-03
综上所述,印度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比较显著 的合作制,但是,参与高等教育管理的部门众多,形 成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状况[4]。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是显著的中央集权制。中央通过 纵向分级方式,由上至下以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 通过行政组织的规章管理高校。中央设教育部,各 省、直辖市设教育厅,各市、县设教育局。中央政府 管理高等教育可谓事无巨细。宏观上,主要负责高 等教育的布局、发展规模、高等教育层次和结构、高 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等;微观上细化到管理高等学 校的规格、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财务、招生等,就连 学校更名等这些极为细致的事情也要监管。
历史与比较:中印高校扩招的影响因素之探析
学 的研究与发展 规定 了六 大 目标 ,其 中与高 等教
育直 接相关 的有 如下两条 :一是 “ 证在 国内培 保 养一批 足够数量 的具 有高质 量 的科学 家 ,并把 他 们 的工作 视为 国家力 量 的重 要组成部 分” ;二 是 “ 以尽可 能快 的速度 鼓励和执 行各种 培训科技人
瞩 目的成 就 。仅从 “ 数字 ” 的层 面来 看 ,我 国的
政 治统治 、发 展经济 、保存 和 发展 民族文化 以及
消 除 民主不平 等 的需 要 。印度 作为 当时发 展 中国
家 的代 言人 ,在 国家 获得 独立后 就提 出要在 印度 建立 “ 会 主义类型 社会 ”的 民主 国家 的 口号 , 社 并 提 出要 在 社 会 中尤 其 首 先要 在 教育 上 实 行 平
时要 立 足 于 本 国 高教 大众 化 的 特 点 及 时制 订 、修 正 我 国 的 大众 化 政 策 。
【 关键词】高校扩招 ;背景 因素 ;比较
【 作者简介】李磊 ,山西师范大学现代 文理 学院 ( 山西临汾 ,0 10 4 00)
自19 年正 式启 动 了高校 扩招 政 策 以来 ,中 99 国的高等 教育在 规模 方 面取 得 了令整 个世 界为 之
系的社会 地位加剧 了人们 对高等教 育的渴望 与需
要 ,要求 印度政府 不仅在数 量上 同时也在层次 上 扩充高等教育。
员 的计 划 ,使 其 规 模 能够 满 足 我 国在 科 学 、教
育、工农业和国防等方面的需要”。 第三 ,西方高等 教育发展理论 的影 响。作为 独立 后 的发展 中 国家 ,尤其是有着 百十多年 的殖 民历 史 ,印度 的高等教 育发展在理 论上极易 受到 以英 国为代表 的西方理论 的影响 。除 了马 丁 ・ 特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比较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加速,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越来越密切。
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中国和印度作为两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两国的差别与相似之处,以及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经济总量和增速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2019年世界银行数据,中国的GDP总量达到14.4万亿美元,印度为2.8万亿美元。
但是,从增速上看,印度则表现更为出色。
2019年,印度经济增长率为5%,高于中国的6.1%。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和2018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已经相继下降,表明印度经济出现了放缓迹象。
而中国的经济增速在近年来也有所下滑,但总体来说仍然保持较高的水平。
二、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起点比印度高,不仅世界第一的庞大制造业是优势所在,其它诸如石油化工、建筑、通信等也都非常发达。
然而现在中国正在推动产业升级,加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促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而印度则还处于工业化进程的起步阶段,但印度在软件、通信和服务业等领域也有着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在国际贸易方面,中国向全世界输出了大量的产品,发挥着重要的贸易国家作用。
印度虽然也有出口业务,但不同于中国的大批量出口,它更擅长高端技术、空间技术、IT技术和软件开发等领域,和中日韩三国有不少合作机会。
三、劳动力市场和人口结构中国拥有13亿多人口,为全球最多的国家。
劳动力供应充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成本也较低,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优势。
但同时也导致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而印度的人口为13亿,比中国小一些,但不同的是,印度的劳动力市场更为灵活,但也面临着技能结构匹配和贫困化高居不下等问题。
四、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除了产业结构和人口因素,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建设也至关重要。
在高速公路、机场、高铁等方面,中国的基础设施比印度更加完善,特别是在以科技城市为代表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方面,也比印度先进得多。
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考察与热点综述
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考察与热点综述1. 本文概述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比较教育研究在我国学术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系统梳理近十年(自2013年至2022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轨迹与最新进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深入挖掘与分析,全面展现这一时期的理论建构、方法创新以及实践探索等方面的现状。
本研究不仅关注国内外教育理念、体系和政策的对比分析,更致力于揭示我国学者在全球视野下对本土教育问题的独特见解与贡献。
全文将进一步围绕当前研究热点话题,如教育公平、素质教育改革、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教育质量评估等进行深度综述,力求描绘出一幅详尽且立体的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现状图景,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通过该研究,期待能够为我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建设与深化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和实践指导。
2. 近十年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概况随着比较教育研究的深入,学科建设与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学者们开始反思学科自身问题,加强比较教育的理论建设,以使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更为完善。
例如,我国学者普遍运用或倡导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和而不同”的指导思想。
中国比较教育学会自1979年成立以来,每隔两年举行一次学术年会,并在两届年会之间举行小型的、专题的学术讨论会。
这些会议为学者们提供了广泛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明确当前教育问题,并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基础。
近十年的比较教育研究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比较教育学科建设、高等教育、国别比较、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教育、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等。
教育均衡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等议题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教育学者们开始接受多元性的观点,即承认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尽管有学者对相对统一的方法论寄予期待,但更多的学者倾向于采用多种方法来研究教育实际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比较教育研究的国际视野也在不断拓展。
学者们不仅关注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也开始研究非洲、印度等不发达国家的教育问题。
《比较教育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比较教育学》练习题库及答案本科一、填空题1.比较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分因素分析时代、借鉴时代、社会科学方法时代几个发展阶段。
2.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是联系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本体性原则。
3.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主要有建立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重视普及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4. 贝雷迪的“比较四步法”包括_描述__、解释、_并列__、比较四个阶段。
5. 比较教育研究常用的方法有_调查法_、_分析法__、比较法、_文献法__。
6. 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广阔的胸怀、强健的身体和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的精神;世界中的日本人7. 1974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两部法律,这是规范日本战后教育形态的根本性大法。
8. 法国的“郎之万-瓦隆计划”首次提出了教育民主化的思想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改革。
9. 法国的大学分阶段组织教学,第一阶段是基础课,两年,授予_大学普通学习文凭__文凭;第二阶段是专门化,两年,第一年授予_学士_学位,第二年即本科毕业,授予的学位称_硕士_。
10. 法国的高等教育主要与三类机构实施,分别是大学、大学校和短期高等教育机构。
11. 法国的初中学制4年,分为方向指导阶段;观察阶段。
12._职业技术教育__被视为德国教育的“第二根支柱”。
13. 在德国,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前都经过入学成熟检查,这是一种体格健康和心智发展的检查,经检查被认为明显不合格者将被录取入学校附设幼儿园。
14. 在实施《俄罗斯联邦高等教育多层次结构暂行条例》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革。
高等教育将包括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不完全高等教育、第二层次为基础高等教育、第三层次为专业(或完全)高等教育、第四层次为研究生教育。
15. 目前,承担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教育机构有三类,分别是综合大学教育系、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中等师范学校。
中国和印度高等教育体制比较
的学历文凭 ,有 30 7 所被确定为学历文凭考试机
构 。私立 高等 教育 机 构 的在 读 生 共 约 10万 人 , 5
其 中承认文凭学校和学历文凭考试机构的在读生
分别为 4 6 . 万人 和 2 人 。 到 2 0 5万 ① 0 6年 ,私 立 高 等 教 育 机 构 为 17 22所 ,各 类 注 册 在 读 学 生 276 2. 9万 人 ,其 中 本 科 1.4 万 人 , 专 科 25
的地 方 。通 过 比较 ,可 以相 互借 鉴 。
[ 关键词] 中国;印度 ;高等教育;体制 ;比较
[ 中图分类号]G 4 . 2[ 6 92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 o —10 (00 2 O 4 7 0 4 58 2 1)O —0 9 一O
中国和 印度 占世界 人 口的 13 / ,同时也 是 两
展 ,在校 学 生 总人 数从 14 9 9年解 放 时 的 1. 1
60 54万人增 加到 1 7 年 改革 开 放前 的 8 .O万 98 67 人 。为 国 家 培 养 了大 批 高 级 专 门人 才 。但 是 , 16 —1 7 年 的 “ 化大 革命 ” 96 9 6 文 ,关 闭 了全部 高 等 学校 ,已形成 的学 术机 构 被摧 毁 。 “ 革”结 文 束后 ,高 等 教 育 重见 光 明 ,17 恢 复 了高考 97年
“
一
统二包 ”体 制 ,虽 然 充 分 发挥 了 中央 和地 方
个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 ,都把高等教育放在最优 先的地位。近年来,两国对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 适时 的调整和改 革 。高 等教育体 制深受 国家政 治
体制 、经济体制 和科学 文化体制 的深刻 影响和 巨
发展中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研究——以中国和印度为例
的发展 中国家在 高水平大学建设领 域普 遍存在历 史传统影 响深厚 、 政官僚体 制 阻碍 大学 自治 、 师薪酬水 行 教
平低 、 知识创新机制难 以形成等 问题 。因此 , 发展 中 国家特 别需要在 现代 大学制度 建设 、 充分发挥 后发 优势
和加 强师资队伍 建设 等方面重点突破 , 而为本 国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 科学的发展 战略与策略保 障。 从
发 展 中 国家 高 水 平 大 学 建 设 研 究
— —
以 中 国和 印度 为例
王 茜 李硕 豪
( 兰州大学教 育学院 , 肃 兰州 7 0 0 ) 甘 30 0
摘
要: 建设一流 大学是全球 范围 内高等教 育理论探 索与 实践发展的 热点与前沿 问题 。以 中、 印两国为代表
第 4期 [ 总第 4期 ]
2 1 年 8月 01
研 究生教 育研 究
J u n l fGr d a eE u ain o r a a u t d c t o o
No 4 .
Au ., 0 1 g 2 1
文 章编 号 : 0 516 (0 10—0 50 2 9~63 21 )40 1-5
关键词 : 发展 中国家; 高水平大学 ; 现代 大学制度 ; 建设策略
中 图分类号 :G 4 60
文献标 识码 : A
性知识经济 中受益 。处于高等教育系统顶层的高水
一
、
引言
中世纪大学的创立缘于知识传播并为少数关键 性行业提供训练 , 知识 经济 时代 的大学融合人才培 养、 知识生产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 , 成为推动现 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机构。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 , 所
下 为典 型特征 实施一 系列 政策 措施 支持重 点 学 ’它 们 应该 与世 界 重 ,
发展中国家基础教育发展政策的比较研究——以中国、印度、巴西为例
[ 文章 编 号 ] o 3 1 1 2 0 )5 0 1 -0 1o —6 2 (0 8 0 - 1 7 4
中国 、 印度 和 巴西 是 世 界 上 最 主 要 的 发 展 中国 家 , 讨 探
三 国 的基 础 教 育状 况及 其 发 展 政 策 , 我 国 的 基 础 教 育 发 对
育 管 理 体 制 、 育 投 入 体 制 、 育计 划 、 础 教 育 均 衡 等方 面采 取 了一 系 列 措 施 , 这 些 措 施 对 发 展 我 国 基 教 教 基 而
础 教 育 具 有 一 定 的借 鉴 意义 。
[ 键 词 ] 主 要发 展 中 国家 ; 础 教 育 ; 施 ; 似 性 ; 异 性 ; 识 关 基 措 相 相 认
发展中国家基础教 育发展政策的 比较研 究
以 中国 、 印度 、 巴西 为例
张 瑞 英
( 陕西师 范大 学教 育科 学学 院 ,陕西 西安 7 0 6 ) 1 0 2
[ 摘 要 ] 基 础教 育是 一 国 国 民 素质 的基 础 。8 O年 代 以来 , 国 、 中 印度 、 巴西 三 国为 了发 展 基 础 教 育 , 教 在
展具 有 重要 的 借鉴 意义 。
一
、
中国、 度、 印 巴西 三 国 基 础 教 育 的 基 本 发 展
历 史及 其发展 措 施
( ) 国 一 中 众 所 周 知 , 国 的 基础 教育 大 致 经 历 了 四个 阶段 : 一 中 第
阶 段 ( 国初 期 一 1 7 ) 建 9 8 。基 础 教 育 蓬 勃 发 展 且 基 本 “ 全 完
确 规定 实 施 义 务 教 育 , 收 “ 费 、 费 ” 即 我 国 基 础 教 育 不 学 杂 ,
中日印英语教育的对比分析
- 1 -校园英语 / 高等教育中日印英语教育的对比分析上海电机学院外国语学院/程谷雨【摘要】本文对中、日、印三国英语教育在历史背景、现状及语言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指出要想培养国际化人才,拥有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必须改革中国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国 日本 印度 英语教育 对比分析一、中日印英语教育历史1.印度英语教育发展概述。
18世纪中期英国殖民者进入印度从事经济活动,便开始英语教育,19世纪逐步发展起来。
现如今南北方惟一的沟通工具就是英语,这种情形使得印度相当重视英语在本国的应用。
2.日本英语教育发展概述。
1808年,英国舰船“法顿号”侵入日本长崎,当时的日本人从国防方面考虑开始学习英语。
作为洋学教育的机关,“开成所”变为“开成学校”,后来更名为“东京外国语学校”,1877年发展成为东京大学。
明治维新后兴起的“文明开化”的热潮引发了英语学习热,并在日本历史上多次出现。
3.中国英语教育发展概述。
我国的英语教育起步晚,始于20世纪上半叶,分布在我国各大城市的一些教会学校进行各科教学。
当时留学英美的学生,后来成为我国的科学家、文学家,无不得益于英语教育。
从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之前,大量的学生被分配学俄语,英语教学资料单一枯燥,英语教学质量低下。
改革开放之后,英语教育得到重视。
二、中日印英语教育现状比较1.英语教育政策比较。
独立后,英语被列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
印度政府高度重视英语教学。
《国家教育政策》(1986)(1992年修订)这个文件的实施,巩固了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言的地位,推动了英语教育的发展,为印度培养国际一流人才奠定了扎实基础。
进入21世纪后,日本文部省先后多次提出并修改英语教育政策:2000年1月至6月,日本先后召开了八次由文部大臣主持的“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恳谈会”。
2003年3月,又公布了《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行动计划》。
2003年,日本政府又实行了一项新的英语教学计划,称作“Immersion Program ”,计划从2003年7月起,投资一亿八千万日元用于日本英语教师的培训。
中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之比较
质量下降 。 同印 度不 一样 , 国的高 等教 育 除背 负 了“ 中 沉
疴” —— “ 制 病 ” 外 , 因 大 规 模 扩 招 添 了 不 少 体 之 又
质 量 和 成 本 等综 合 指数 名 列 世 界第 一 。
中 国 政府 自 1 9 9 5年 推 行 科 教 兴 国 战 略 以 来 也 取 得 了 举 世 瞩 目的 成 绩 : 1 高 等 教 育 规 模 世 界 第 ()
印度 人 获 得 诺 贝 尔 奖 . 其 是 其 计 算 机 研 制 和 软 件 尤
性循环 . 印度社 会 带来 潜 在 的政治 和 社会 危 机。 给 高 等 教 育 真 正 的受 益 群 体 主 要 是 中 产 阶 级 和 上 等 阶
级 , 大 社 会 阶 层 被 排 除 在 高 等 教 育 之 外 ;3 知 识 广 () 分 子 就 业 困 难 , 才外 流严 重 ;4 学 术 标 准 低 . 学 人 () 教
“ 疾 ” () 学 生 失业 。一 方 面 是 大 量 的外 资 企 业 新 :1大
和私 营企 业 在 呼 唤 高 级 专 门 人 才 , 一 方 面是 这 么 另 多 毕 业 生 找不 到 工 作 , 了就 业 体 制 和 毕 业 生 就 业 除 价 值 取 向有 问 题 外 , 核 心 的 一 点 就 是 大 学 生 无 法 最 胜 任 工 作 ;2 学 费 过 高 , 现 大 量 贫 困 生 ;3 本 科 () 出 ()
跨 越 式 发 展 后 所 取 得 的 成 绩
度 高等 教 育 在 取 得 了 巨大 成 绩 的 同 时 , 为 这 也
一
在 南 亚 大 国之 梦 的 强 力 推 动 下 . 度 果 断 而 及 印 时 地推 行 了高 等 教 育 跨 越 式 发 展 , 绩 斐 然 : 1 据 成 () 印 度人 力资 源 部 20 0 2年 教 育 统 计 的公 报 , 高 等 教 其 育规 模 仅 次 于 中 国和 美 国 . 居 世 界 第 三 ;2 . 位 ( ) 国家 工业 快 速 发 展 。印 度 独 立 后 高 等 教 育 的 大 发 展 为 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比较研究
(高等教育组)
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文献法、比较法
主要理论依据:1、比较教育的主客观基础。
比较的主观基础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万事万物的存在及其运动。
通过对两国高等教育的时间、空间上的考察,可以对各个方面进行比较。
人们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单元及其知识单元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相似和差异,便是比较教育得以进行的主观基础。
通过对中、印两国教育的过去、现在状况的比较分析,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2、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任务主要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通过对中、印高等教育各个方面的描述、解释,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对所能避免的问题和错误加以控制。
3、教育学理论。
教育是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
教育形态、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之间具有可比性。
研究思路: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眼前的世界宛如一个活生生的大舞台,国家社会形形色色的生、旦、净、末、丑角,一幕幕地不停上演。
我们期盼了解外国的教育,可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世界时,映入眼帘的图景却是那样令人眼花缭乱,那样扑朔迷离。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世界教育将何去何从?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两个超级人口大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四大文明古国之二,印度与我国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高等教育规模在世界上名列第三,它们有着自己优良的传统,在教育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为教育体系中较有特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建立起了自己庞大而复杂的高等教育体系。
1、区域比较
(1)空间层次:从宏观(如地理位置等)、中观(如教育理
念、教育基础、习惯等)、微观(如各国不同的心理差
异等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2)时间维度:从两国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教育状况进行
比较。
2、制度比较
(1)学制:印度的高校分两类:大学(237所,为世界之
最);学院有大学学院和附属学院(10600所),此外还
设有研究生院。
印度的大学实行自治,可自行决定课程
与组织考试,实行学位制,从低到高有学士学位(3-4
年)、硕士学位(2年)、哲学硕士(1年)、哲学博士
学位(3年)。
中国的高校由大学、学院、高等专科学校
及其它属于高等教育的机构实施,分专科、本科、研究
生三个层次。
(2)性质:印度的大学分为中央(国立)大学、邦立大学。
有四种类型的大学,即中央直属大学、中央附属大学、
单一大学、联合大学。
(3)较有名的大学:印度—尼赫鲁大学、加尔各达大学、孟买大学、马德拉斯大学等等。
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
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
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
(4)男、女受教育机会比较:在印度女子地位历来较低下,且有向女方要嫁妆的风俗,通常家里生了女孩子认为
是“赔钱货”,虽然现在女子的地位得到了一些改观,但
仍存在着差异,据1998年的统计,当时的女子人口与总
人口数的比例约为48.2%,但女子入学数与总入学数的比
例初小为43.6%,高小为40.1%,初高中为37.1% ,高校
为34.8%。
中国虽也有重男轻女的传统,当是在现代社会
也不是很明显。
3、专题比较
(1)教育人员比较:学生、教师、校长的比较。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一家国际咨询公司McKinsey提出了有关中国高
等教育的报告‘其中对中印两国的大学生素质进行了简单
的比较,结论是印度大学生明显比中国的大学生更能胜
任跨国公司中层管理的工作。
从哈佛、MIT、加州理工
学院、牛津、剑桥这些世界一流大学,到美国国家宇航
局、IBM、微软、Intel、Bell这些著名的高科技机构和跨
国公司,都不能离开印度培养的学生。
根据《华尔街日
报》提供的资料,印度的人均GDP仅是中国的一半强
些,但印度软件设计师的平均工资达到11000美元,中国
则为9000美元,反比印度低一截。
(2)教学工作比较: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工作、教学方法、学位等方面的比较。
(3)教育管理工作比较:行政与学校管理、教育法、教育经费的比较。
(4)政府对大学投入比较:印度最著名的尼赫鲁大学,每学
期只需交200卢比学费和60卢比住宿费,两项合计只相当
于人民币70元左右。
其他政府高校的收费也大致如此。
大学收费如此低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
1998年,印度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是3.8%,2003年达
5%,2006年预算比2005年提高了31.5%,政府承诺在未
来几年内比重将提高到6%。
这些资金通过印度大学拨款
委员会(UGC)落实到院校头上;政府其他部门也向相关
院校实行补贴拨款,以鼓励学生进入所属行业来工作;
微软、英特尔等跨国公司和当地优秀企业在院校提供奖
学金来吸纳人才,因此高校获得不少隐形资金,也就无
需将目光集中在学生的钱包上。
此外,印度校方管理层
以及各种学生组织,积极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寻找兼职工
作。
各高校在课程安排上非常灵活,一些高校甚至允许
学生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学业;有些学校还会提前
给学生颁发“文凭”———证明他目前正在该校学习的介
绍信……低廉的学费,易得的兼职,让穷人家的孩子不
再因没钱而辍学。
反观我国,全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
重从2002年最高3.41%到2005年的2.16%,呈逐年下降的
趋势;教育投入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共同负
担,地方政府往往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按规定完
成教育投入,从而形成巨额“教育窟窿”。
政府教育投入
的严重不足,逼着学校自己“办教育”,使得乱收费已成
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大地抬高了大学学费。
对于
学生兼职,我国的许多高校不是竭尽所能提供帮助,而
是人为地设置了许多“条条框框”,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依
靠社会兼职帮助自己完成学业。
4、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与经验比较
中印两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取得了巨大进展,构建了基本符合自己国情的统一学制,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5、中印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比较
通过对两国教育发展历史、教育制度、教育体系及发展特点等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展望和预测各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预计结果:通过前面几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发展的特点好的经验与教训,发现两国各自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与走向做出轮廓性的描述。
存在问题:本课题设计研究中、印两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在文献资料方面,由于印度不是很多人关注的国家,特别是研究教育方面的不如研究制造业、服务业、外资、基础设施……的多;另一方面印度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特别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或者由于教育理论的缺乏,对其研究也没有研究美、英、法、日、德等国家的丰富。
再者,由于现代社会的改变与更新之快,资料所显示的不一定是最前沿的;国家制定的各项教育政策各级学校不一定能实施,因此在某些方面理论与实际存在脱节。
参考文献:[1]《比较教育研究》 2006年9月;
[2]《当代国际教育》冯增俊主编,华师大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3] 〈〈比较教育基础〉〉张维平、张诗亚主编,辽宁大学出版
社1991年版;
[4] 〈〈比较高等教育概论〉〉杨汉青、韩骅编著,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3年版;
[5]〈〈比较高等教育〉〉符娟明主编,北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
[6]〈〈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研究〉〉赵庆典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7]〈〈当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向〉〉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版;
[8]〈〈部分国家和部分省市教育发展主要指标比较研究〉〉云南省教
育科学研究院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