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文档
产权理论什么是产权理论产权理论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个人或集体对物质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产权理论关注的是资源的配置方式,以及对资源所有权的规定和保护机制。
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产权是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基础。
它对个人和企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产权的基本特征产权有以下基本特征:1.所有权:指的是对物质财产的拥有和支配权。
所有权的核心概念是对资源的占有,所有者有权对资源进行支配、使用和转让。
2.使用权:指的是对资源进行实际使用的权利。
使用权是所有权的一部分,所有者可以将资源租赁或授权给他人使用。
3.收益权:指的是对资源产生的收益进行享受的权利。
收益权也是所有权的一部分,所有者可以通过出租、销售或经营资源获取收益。
4.转让权:指的是将所有权、使用权或收益权转移给他人的权利。
产权的转让权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功能之一,它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流动。
产权理论的重要性产权理论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1.资源配置:产权制度可以影响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
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产权理论通过研究产权权力的分配和运作机制,为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理论基础。
2.经济增长: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
产权权力的合理保护和有效运行可以促进投资和创新,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
3.社会稳定:产权制度的稳定性和公正性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产权理论研究产权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机制,为社会稳定提供理论指导。
主要的产权理论1.自由主义产权理论:自由主义产权理论强调产权的私有性和自由交易的原则。
它认为个人和私有企业对资源的所有权可以最有效地促进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2.国家干预产权理论:国家干预产权理论认为国家在产权保护和资源分配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主张国家应该通过法律和政策来确保产权的稳定和公正。
3.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强调制度对产权的影响。
它认为不同制度安排下的产权规定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
第一章 产权理论
2019/5/20
现代管理理论
2019/5/20
新制度经济学
16
第二节 产权的功能和属性
四、产权的基本属性
1、排他性:能够独立行使,具有特定权利的垄断性。 • 存在排他成本,当其低于排他的可能性收入时,排他 才是必要的。 • 排他必须可能:有对财产权利独占和保护的能力或条 件——能够支付排他成本;存在对产权进行保护的公 共性保护或服务。 • 为了降低排他成本,多少会容忍一定程度的产权模糊。
22
第三节 产权的起源
二、科斯产权理论的形成
科斯产权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对正统微观经济学进行批判性思考, 指出市场机制运行中存在摩擦,克服这种摩擦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代表作是科斯在1937年发表于伦敦经济学院学报《经济学家》上的著 名论文《企业的性质》。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科斯正面论述了产权 的经济作用,指出产权的经济功能在于克服外在性,降低社会成本, 在制度上保证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代表作是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 会成本问题》。这一阶段最突出的成就是“科斯定理”的思想。
2019/5/20
现代管理理论
21
第三节 产权的起源
清晰的产权同样可以很好地解决外部不经济(指某项 活动使社会成本高于个体成本的情形,即某项事务或活动 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而行为人并未因此而付出任何 补偿)。科斯提出的“确定产权法”认为,在协议成本较 小的情况下,无论最初的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 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因而在解决外部侵害问题时可 以采用市场交易形式。
第六章环境产权理论
科斯认为,当市场交易成本高于企业内部 的管理协调成本时,企业便产生了,企业 的存在正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 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代替费用较高的市 场交易;当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企业 内部的管理协调的边际成本时,就是企业 规模扩张的界限。
另一篇著名论文是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 本问题》,该文重新研究了交易成本为零 时合约行为的特征,批评了庇古关于“外 部性”问题的补偿原则(政府干预),并 论证了在产权明确的前提下,市场交易即 使在出现社会成本(即外部性)的场合也 同样有效。科斯发现,一旦假定交易成本 为零,而且对产权(指财产使用权,即运 行和操作中的财产权利)界定是清晰的, 那么法律规范并不影响合约行为的结果, 即最优化结果保持不变。
1969年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 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 界。1991年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而被邀请 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的经济学者。
科斯到他们大学演讲,听众济济一堂。在演讲中, 科斯直截了当地说,引用他的思想的人都引用得 不对。到了个人提问时,一位听众问道:“当今 之世,有没有一个引用你的思想的人是引用对了 的?”科斯回答说:“只有张五常”。怪不得科 斯在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奖仪式的演讲词中, 多次提到张五常教授对新制度经济学的重大贡献。
也可以说,企业的存在节约了交易费用。 当然,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企业的管理 难度会增加,对工人的监督会愈发困难, 企业官僚机构的弊端会越来越严重,企业 内的交易费用会非线性地增长。用经济学 的术语来说,就是边际交易费用在递增。 当企业内交易费用(边际)增长到和市场交易 费用(边际)相等时,企业规模就不再增大, 这也就决定了企业的边界。这样,科斯就 完满地解释了企业存在的原因和决定企业 规模的因素。他把这个发现写进了后来闻 名于世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并于 1937年发表在美国的《经济学》杂志上。
产权理论_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
产权理论_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引言产权理论是经济学和政治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探讨了社会中资源的所有权归属问题。
在这个领域中,马克思和科斯是两位重要的思想家,他们对产权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本文对他们的观点进行比较和分析,旨在揭示两种理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产权理论的背景1.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石,产权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系的核心。
他认为,私有制导致了社会阶级分化和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工具的所有权,而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剥削和剥夺了工人的劳动成果。
因此,马克思主张消灭私有制,将生产资料归还给整个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
2. 科斯的产权理论与马克思不同,科斯强调产权制度在实现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益方面的作用。
他认为,私有产权制度能够激励经济主体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
科斯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强调通过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产权理论的比较1. 对私有制的看法马克思认为私有制是剥削和压迫的根源,认为应该消灭私有制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他主张通过国家的集体所有制来取代私有制,实现工人阶级对生产资料的控制。
相反,科斯认为私有制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工作和积极性,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
2. 对产权制度的评价马克思将资本主义社会的产权制度视为不公正和剥削的体现,认为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占有整个社会的财富。
他主张通过社会主义的集体产权制度来实现公有化和共享。
相反,科斯认为明确的产权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他强调私有产权制度在经济活动中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
3. 对资源分配的观点马克思认为私有制导致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剥夺了工人的劳动成果。
他主张通过废除私有制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相反,科斯认为私有制可以激励人们进行创造性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
产权理论
• 4.明晰性与模糊性
• 产权明晰是指不同产权或不同主体的产权, 其边界应尽量明确。任何产权形式,如果 其所有者是确定的且是唯一的,那么这个 产权就是明晰的。
• 产权模糊的两种情况:
• ①产权归属关系不清,即财产属于谁未明 确界定或者未通过法律程序予以肯定。
• ②财产在使用过程中,权利归属不清楚, 当产权出现分割、分离与转让等情况时, 财产各种权利主体变得不明确。
• ②.把产权看做是一种行为权,而不仅仅是 一种静态的所有权归属关系。
• ③.把产权视为一种经济性质的权利,视为 人们在使用资产过程中发生的经济、社会 性质的关系。
• 2.外延界定(从产权具体包括哪些权利,然后采取逐 一列举的办法来对产权的含义进行界定)
• 狭义:将产权界定为财产所有权,并进一步把财产所 有权归结为包含人对物的多方面权能的权利束。
• 私有产权的可分割性是指对特定财产的各 项产权可以分属于不同主体的性质。
• 产权的可分解性是指权能行使的可分工性 和利益的可分割性。
• 产权可分割性应注意的问题:
• ①产权的可分解性不是无限度的,不是说, 产权可以无限分解,分得越细越好。
• ②不是任何一项产权都可以任意再次分解
• 3.可让渡性与不可让渡性
三.产权的形式
• 张五常:“产权结构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私 人产权为一个极端,共有产权为另一个极端。”
• 根据产权归属主体的不同产权可以分为两种形式: • 1.私有产权:将资源的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
用权界定给一个特定的人,他可以将这些权利同 其他附着了类似权利的物品相交换,也可以通过 自由合约将这些权利让给别人,他对这些权利的 使用不受限制。
• ②.关于产权外延含义的界定
关于产权的理论
关于产权的理论【摘要】产权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研究已经成为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本文主要围绕产权的概念、种类和发展历史展开讨论,分析产权保护制度、转让规定、权能制度和激励机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结论部分强调了产权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
产权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完善现行经济体制,还有助于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产权理论的系统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产权在经济中的作用,为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关键词】产权概述、产权种类、产权概念、产权理论发展历史、产权保护制度、产权转让规定、产权权能制度、产权激励机制、产权的重要性、产权的保障措施、产权的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产权概述产权的核心是对资源的支配权,它包括对资源的使用、收益、转让等权利。
产权在经济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资源配置、投资决策、市场竞争等方面。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保护产权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产权的确立和保护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支柱。
只有建立健全的产权制度和保护机制,才能保障个体和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从产权概述中可以看出,产权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只有充分尊重和保护产权,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1.2 产权种类产权种类是指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产权分为不同类型的权利。
根据我国《物权法》的规定,产权主要分为所有权、用权和担保权三种种类。
所有权是指对物的直接支配权。
其主要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四个要素。
在产权所有人行使所有权时,可以对物进行支配、使用和处分。
用权是指占有人或承租人对物的利用利益所享有的权利。
用权人可以根据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使用他人的物,并在一定范围内获取利益。
担保权是指为了保障债权人债权要求的实现而设立的物权。
新制度经济学——第一章产权理论
2019/10/4
第一章——第一节 产权理论概述
3
二、相关概念
(一)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
“物品”是从英语“goods”这个词翻译过来的。 在英语中,“goods”有很广泛的含义,它不仅 可释义为产品(product)或商品 (commodity),也包括服务(service)、空 气、清洁、幽静、等等。凡是有胜于无的东西, 不管是有形或无形,都是“物品”。“有胜于 无”是经济学对“物品”的定义。
2019/10/4
第一章——第一节 产权理论概述
5
(二)收入
凡生活享受之一切皆是“收入”。收入是流量, 是面向未来的预期值,具有风险或不确定性。
费雪(I. Fisher)说,收入是一连串事件。他 认为:真正的收入是享受收入(enjoyment income),拥有财富是手段,目的是获取或享 受收入,金钱收入(money income)和实物或 真实收入(real income)都不过是实现享受收 入的手段。
财富即一切收入流的贴现值,是资产减去此刻的 收入,由于此刻可以看作瞬间,从这个角度可以 说,财富与资产是一回事。
2019/10/4
第一章——第一节 产权理论概述
8
(三)资产(asset)/财富
资产必须“有主”,才可能被好好利用。无主之物, 谁也不爱惜,大家争相滥用的结果,总是一塌糊涂。 哈丁曾经断言,权利划分不清不楚的“公地”,一 定难逃“过度放牧”之类的“悲剧”。
2019/10/4
第一章——第一节 产权理论概述
4
(一)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
物品可分为两大类:
产权理论与经济效率
产权理论与经济效率产权是指对资源或财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
在经济学中,产权理论是一种探讨产权制度对于经济效率的影响的理论框架。
产权制度是指规定和保护产权的规则和制度。
产权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明确和稳定的产权能够提高经济效率。
它强调,私有产权制度能够激励个体追求利润最大化,从而推动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然而,如果产权不清晰或不稳定,个体可能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而积极参与经济活动,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一,产权理论的基本假设产权理论建立在以下两个基本假设之上:1. 理性个体假设:个体在经济决策中是理性的,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个体基于产权安排对资源的评估来进行决策,并根据其评估结果进行行动。
2. 完备契约假设:个体之间完全能够制定和执行合同,并且没有交易成本。
这意味着个体可以在没有合同漏洞的情况下完全保证他们的权利。
在这些基本假设的前提下,产权理论解释了产权制度是如何影响经济效率的。
二,产权制度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产权制度对经济效率有着深远影响。
一个明确且稳定的产权制度能够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效率:1. 激励创新和投资:私有产权制度能够激励个体进行创新和投资行为。
因为个体拥有对创新成果的所有权,他们会积极追求技术进步和投资,以获取更多的利润。
2. 促进资源配置效率:明确的产权制度能够确保资源从低效利用者转移到高效利用者手中。
个体可以通过自愿交易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3. 降低交易成本:稳定的产权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资源自由流动和个体间的合作。
个体在进行交易时能够更加放心,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产权受到保护,这样就减少了相关的交易成本。
三,产权理论的应用产权理论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具体领域的案例:1. 自由市场经济:自由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私有产权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
在自由市场中,个体可以自由买卖和交易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效率的提升。
2. 公共政策制定:产权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也具有指导意义。
产权理论
理解产权概念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产权与所有权二、产权与物权产权是一组权利,当它们完整地集中于一个整体时,就相当于所有权,即这时产权与所有权在概念上是重合的。
产权是可以分解的,完整的产权一经分解,就不再与所有权有对等关系。
如果一个人拥有的只是对某物的使用权(经市场契约得到或规定),并不能说他对该物享有所有权。
产权与物权是有差异的。
产权是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它只有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发生利益关系才有存在的意义。
而物权只不过是法律赋予某人拥有某物的排他性权利,它可以在纯粹意义上存在。
物权侧重于对所有者拥有物的状态描述,而产权关注经济活动中人的行为。
正如科斯所指出的,“人们通常认为,商人得到和使用的是实物(1亩地或10吨化肥),而不是行使一定的行为和权力。
我们会说某人拥有土地,并把他当成生产要素,但土地所有者实际上拥有的是实施一定行为的权利。
’’3、产权的类型与效率在现代产权的理论中,产权一般被划分为私有产权、共有产权(社团产权、俱乐部产权)、公共产权、国有产权(政府产权)这样几种类型,而一个社会采取何种产权形式,主要受制于每一产权形式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下配置资源的交易费用的大小。
1、私人产权私有产权是给予人们对物品那些必然发生矛盾的各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这些权利并不是对物品可能的用途施以人为或强加的限制,而是对这些用途进行选择的排他性权利。
如果限制我在我的土地上种植玉米,那将是一种强加的或人为的限制,它否定了一些并没有转让给他人的权利。
人为的或不必要的限制不是私有产权赖以存在的基础。
之所以如此,还由于这些限制一般只是针对某些人而实行的,在对其他人没有必要加以限制的活动中,如果不对这些人加以限制,他们就会取得一种“合法的垄断”。
私有产权的基本含义是财产的归属主体是私人,其使用权按照资源本身固有的特性划分给个人专有,并且对所有权利和行使的决策完全是由私人做出的,根据私有权的性质,只要私有产权所有人愿意,就可以任意处置自己的财产(当然这里包含着经济人理性的假定),在完全的所有权条件下,行为人利用他的资源而采取的任何行动,都不可能影响任何其他人的私有财产的实际归属;同时,没有经过他的许可或没有给予应有的补偿,任何人都不能合法地使用那些产权归他所有的物品或影响这些物品的价值性状。
巴泽尔关于产权界定的理论研究
巴泽尔关于产权界定的理论研究一、巴泽尔的产权理论概述二、巴泽尔的产权交易理论三、巴泽尔的公共品产权理论四、巴泽尔的风险分配理论五、巴泽尔的信息不对称下的产权理论巴泽尔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产权理论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他的研究表明,实现有效的资源配置必须解决产权的核心问题,即谁是资源的拥有者,资源可以用于哪些目的,资源可以如何交易。
因此,在经济学理论中,产权理论被认为是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可分为产权界定、产权交易、公共品产权、风险分配和信息不对称下的产权等几个方面。
下面将分别展开对这些方面的讨论。
一、巴泽尔的产权理论概述巴泽尔认为,产权不仅影响私人财产的利用,也影响社会资源在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的分配。
他将产权定义为一个人对一种资源或现象的行使控制权,这使得产权被购买、出售、包租、继承以及被其他方式转移。
在他看来,产权的确立是对资源的支配权力的明确确定和规范,也是资源安排的重要基础。
二、巴泽尔的产权交易理论巴泽尔的产权交易理论强调了产权交易的重要性。
他认为,产权交易的目的是为了在所有者之间调整资源,确保每一个所有者可以获得他能获得的最大效益。
并且他在实践中发现,产权交易是一个实现有效资源配置的有效方法,因为它通过价格机制形成市场供需关系,有效地将资源分配给能够提供更高效益的所有者。
三、巴泽尔的公共品产权理论巴泽尔认为,公共物品中有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必须对产权加以规范。
产权机制的缺失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不足或者无法实现最高利用价值。
他主张通过对公共品的分配来解决这些问题。
四、巴泽尔的风险分配理论巴泽尔认为风险分配是产权的一部分。
他指出,当权益不确定性时,如何确定风险的承担方式成为了很重要的问题。
他认为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制定种种风险承担的合同以及在市场中选择相应的价格。
五、巴泽尔的信息不对称下的产权理论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中,巴泽尔将产权视为信息的一种形式,为了有效地交易,市场参与者必须更好地了解这些信息,特别是在可追踪性和可变性方面。
新制度经济学第四章产权的基本理论
第四章产权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产权的含义、构成与类型第二节产权的属性与功能第三节产权的起源与保护第四节产权安排的多样性及其效率第一节产权的含义、构成与类型一、产权的含义二、产权的构成三、产权的类型回目录一、产权的含义(一)产权的含义(二)产权的客体——财产(三)产权与产权制度的关系(一)产权内涵的界定对产权的本质特征,新制度经济学家做出过不少的界定。
大体上可以将这些界定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从人与财产的关系的角度进行界定,另一类是以财产为基础从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进行界定。
(一)产权内涵的界定一个被罗马法、普通法、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现行的法律和经济研究基本上同意的产权定义为: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二)产权的客体——财产 1.财产的概念。
财产是与主体相分离或相对分离、能够被人们拥有、对人们有用的、稀缺的对象,是人们建立产权关系的客观基础。
2.作为财产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①必须是独立或相对独立于主体(人或人的群体)的意志而存在的对象。
②必须是能够被人们所拥有并被人们所控制和利用的对象。
③必须对人具有使用价值。
④必须具有稀缺性。
3.财产的不同分类按形态来划分,财产可分为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财产。
按使用方式来划分,财产可以分为生产性财产和非生产性财产。
按可变动性来划分,财产可区分为动产和不动产。
按对象形成的方式来说,财产可分为自然形成的财产和劳动创造的财产。
按照物品本身的消费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财产(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俱乐部物品等。
(三)产权与产权制度的关系产权的本质是人对财产的一种行为权利,这种行为权利又体现了人们之间在财产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互认可的关系。
人们在财产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关系总是离不开产权制度的维系,有产权关系必然存在产权制度。
所谓产权制度,不过是制度化的产权关系或对产权关系的制度化,是划分、确定、界定、保护和行使产权的一系列规则。
产权的基本理论-PPT
第一节 产权的含义、构成与类型
一、产权的含义
(一)法权与产权
1、法权:经济关系的法律形式。强调所有权,关注 所有权是否被侵犯(公平、合理等)。 2、产权:事实上存在的权利。强调产权制度与个人 经济行为的内在联系。 3、法权与产权的不一致性
❖法律权利会增强经济权利; ❖对于经济权利来说法律权利既非充分条件,也非必要条件。 例如:私人的同样的两棵树,产权却不一样。人们在公共地上搭 建的房子、公共的楼道常被私人占用。
❖ (一)巴泽尔、张五常的“三要素说”
巴泽尔:个人对资产的产权由消费这些资产、从这些 资产中取得收入和让渡这些资产的权利或权力构 成。……它们是他们自己直接努力加以保护、他人企 图夺取和政府予以保护程度的函数。
产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交易权
产权存在强弱程度差异
张五常:私有产权是私人使用权、私人收入享受权、 自由转让权三种权利的组合 。
第四节 资产的属性与产权安排
一、私人物品的产权安排
• 1、根据消费上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对物品分类
竞争性 非竞争性
排他性
纯粹的私人物品 如衣服、食物
俱乐部产品如图 书馆、游泳池
非排他性
公共资源如草地、 地下资源
纯粹公共物品如国 防、法律
• 2、私人物品最适宜的产权形式:私有产权
❖ 对私有产权,新制度经济学家有一种强烈的偏好。在 他们看来,私有产权是最有效的产权形式。
4、国有产权
国有产权:产权归国家所有,其他任何人或者组织都 不能侵犯。国家的代表通过一定法律程序授权代理者 行使权力。
第二节 产权的属性与功能
一、产权的属性
排他性
私 可分割性
有
产 权
可让渡性
产权理论_精品文档
产权理论引言产权理论是研究资源分配和政府干预的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分支。
它探讨了资源拥有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通过优化产权结构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
本文将介绍产权理论的基本概念、产权类型和产权制度对经济的影响。
产权的定义产权是指个人或组织对某种资源(如土地、房屋、公司股票等)拥有的法定权利。
拥有产权的个人或组织可以合法地支配、使用、转让或销毁这些资源。
产权的存在和保护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有助于激励个体创造财富,并为资源分配提供有效的机制。
产权类型产权可以分为物质产权和非物质产权两种类型。
1. 物质产权物质产权是指对有形财产的拥有权。
它包括土地、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可以触摸和感知的资源。
物质产权的重要性在于保护拥有者的资源免受他人非法侵害和滥用。
2. 非物质产权非物质产权是指对无形财产的拥有权。
它包括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和创造性的产权。
非物质产权的保护对于鼓励创新和知识产出至关重要,因为它激励创作者和发明家享受他们的成果并获得经济回报。
产权制度对经济的影响产权制度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有着深远影响。
以下是一些产权制度对经济的方面影响的例子:1. 激励创新和投资保护产权能够激励个体进行创新和投资。
拥有者对自己的资源拥有权产生了依恋,因此会更加努力地利用这些资源创造价值。
此外,产权的明晰和可转让性也有助于吸引投资者,提高企业的融资渠道。
2. 加强经济效率清晰和完整的产权制度有助于加强经济效率。
有效的产权制度能够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避免了资源浪费和公共财产的滥用。
它提供了一个稳定和透明的市场环境,减少了经济交易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摩擦。
3. 促进市场发展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基础。
只有在具备明确产权的情况下,市场经济才能有效运行。
产权不明确或不受保护会阻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相反,清晰的产权能够激励人们参与市场交易,促进市场的竞争和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4. 社会公正和稳定产权制度对社会公正和稳定也具有重要影响。
经济学中的产权与理论
经济学中的产权与理论产权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对于市场经济的运行和资源配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产权的定义、产权理论以及产权在现实经济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产权的定义产权指的是个体或组织对于一定资源的所有权或使用权。
在经济学中,产权是为保护个体或组织对于资源、资产的支配权和收益权而设立的一种制度安排。
它确立了资源和资产的归属关系,规定了资产所有者或权利人可以享受和行使的权益。
产权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要素:权力、收益(或效用)和责任。
权力指的是权利人对资源或资产进行支配和使用的能力;收益是指权利人从资源或资产中获得的价值或利益;责任则是指权利人对资源或资产的使用和管理负有的义务。
二、产权理论产权理论是研究和分析产权制度对于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影响的理论体系。
它的主要观点有下面几点:1. 产权清晰与完备性:产权清晰指的是资源归属和边界明确,所有权得以明确界定。
完备性则指资源的各种权利和义务被完全规定和确立。
产权清晰和完备对于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至关重要,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并确保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2. 产权保护与权利人激励:有效的产权保护可以激励个体或组织对资源进行投资和管理。
只有在产权得到保护的情况下,个体或组织才会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
3. 产权制度与经济制度:产权制度是经济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经济制度包括产权制度、合同制度、组织结构和法律法规等。
产权制度对经济的发展和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决定了个体和组织之间的权力和义务关系,从而影响了市场的运行和经济的增长。
三、产权在现实经济中的应用产权的定义和理论在现实经济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例子:1. 土地产权:土地产权是指土地资源的所有权或使用权。
在农村土地改革中,确立农民对土地的产权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步,它激励了农民对土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投入。
2. 企业产权:企业产权是指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和资产的收益权。
产权理论知识
产权理论
产权理论认为,私营企业的产权持有人享有剩余利润的权利,而产权人有着强烈的激励动机,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率。
奥尔欣和德姆塞茨提出的观点,“企业的生产队,生产队”的本质;团队生产带来了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生产的激励需求和产出难以衡量这一矛盾,是矛盾的存在,导致生产团队企业的演变,企业机会主义的内部监督和对要素生产率和报酬测量能力优于市场,所以较前一交易可以节省更多的成本,提出了团队生产理论从产权角度也解释了企业开放的内部结构的激励问题。
团队中的最终产品和创造是所有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因为没有办法准确计量和衡量个人贡献,很容易导致成员“懒惰”和“搭便车”现象。
公司要提高监管者的监督积极性和监督效率,必须赋予监事、所有者和管理者双重身份。
企业给出了产权确认的基本框架,即享受产权、收益和产权转让,可以分为具体收益权、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
企业有权界定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企业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制。
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可以优化企业产权安排效率。
企业是由多个契约组成的,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契约组合。
所有权是合同交易的前提,所有权是交易的形式和结果。
当然,因为现实世界的人无法预见的各种事件,不仅因为合同本身是不完整的,有预测的响应成本太高,履行合同是昂贵的,所以商定的合同收益权和控制权不能解决所有的责任和义务,并由剩余控制权企业所有权的权利对激励问题的决定性意义的定义,而且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
公司治理结构体现了产权安排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形式,高级管理者作为代理人,代理人的解决方式与股权激励的利益相一致,股权激励必然涉及产权理论。
第四章产权的基本理论
2020/11/28
第四章产权的基本理论
1.内涵界定
• 从内涵上对产权概念进行界定,就是要对产权的本 质特征进行揭示。
• 菲吕博顿和配杰威齐:对于产权概念“要注意的中 心点是,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 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 认可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确定了每个人相应 于物时的行为规范,每个人都必须遵守他与其他人 之间的相互关系,或承担不遵守这种关系的成本。 因此,对共同体中通行的产权制度可以描述的,它 是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 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
2020/11/28
第四章产权的基本理论
(二)共有产权
• 有些资产的产权具有这样的特点:某个人对 一种资源行使权利时,并不排斥他人对该资 源行使同样的权利。这种产权被称为共有产 权。
• 共有产权最重要的特点在于共有资源在个人 之间是完全不可分的。即使每个人都可使用 某一资源来为自己服务,但每个人都没有权 利声明这个资源是属于他的财产。
• 共有产权作为一个整体,是排斥任何一个 内部成员侵占、分割共有产权的,即共有 产权不具有可分割性。
2020/11/28
第四章产权的基本理论
(三)可让渡性与不可让渡性
• 可让渡性也是私有产权的内在属性 。共有产权 不具有可让渡性。
• 按让渡内容的多少可分为全部产权的让渡和部分 产权的让渡。按让渡时限可分为永久性让渡和有 限期让渡。
2020/11/28
第四章产权的基本理论
4.从功能上界定
• 这种观点认为,产权定义应从其功能出发, 而不能抽象地加以解释,或者说真正的产权 只能就其某种功能加以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1.1产权理论研究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和管理,首先应从其产权的研究着手。
目前,产权关系模糊不清是造成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资产名义上是国家所有,实际上是“谁占有谁所有”。
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混在一起,概念不清,产权关系模糊,打着为公的旗号,以集体名义,明公暗私,难以识别。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院校的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在创办“三产”、出租联营、股份合作等环节过程中,发生资产转移和流失的情况将更为严重。
为此,必须加强对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和权属管理,对现有的资产价值重新核定,以保持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同时资产管理机构要认真履行职责,代表高校行使监督管理权、投资和收益权、资产处置权,实现对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的全过程管理,促进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结构、布局的优化,资源配置合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好资产保证。
3.1.1.1 产权的概念《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产权定义是:“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属于个人的产权即为私有产权,它可以通过转让以换取对其它物品同样的权利。
”这一定义强调产权是一组权利,其有效性取决于对此权利强制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为之付出的代价,而这种强制有赖于政府的力量、日常社会行动以及通行的伦理道德规范。
德姆塞茨在《关于产权的理论》中认为,“在鲁宾逊的世界里,产权是不起作用的。
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就在于它们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时的合理预期”,“产权包括一个人或其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产权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为实现外部效应的更大程度的‘内部化’提供行动的动力”。
德姆塞茨将产权与外部效应联系起来,指出外部效应存在的根源在于资源稀缺性导致的对资源使用的竞争性需求。
德姆塞茨认为,产权作为一种社会工具,有助于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使资源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能够达到最优配置。
同时,产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新的产权的形成是相互作用的人们对新收益-—成本的可能渴望进行调整的回应,随着社会技术的发展和组织结构、制度的创新,社会会赋予产权以新的内涵。
科斯从权利行使的角度来定义产权。
科斯在揭示传统教条的错误时,提出了权利的界定和权利的安排在经济交易中的重要性。
科斯指出:“人们通常认为,商人得到和利用的是实物(一亩土地或一吨化肥),而不是行使一定行为的权力。
但这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我们会说某人拥有土地,但土地所有者实际上拥有的是实施一定行为的权力。
”当产权发生分解后,每一种权利只能在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超出这个范围就要受到其他权利的约束和限制,或者对其他权利造成损害。
由此可见,产权体现的主要不是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科斯认为,即使完全竞争的市场,也只有在对产权有明确的界定后,才能发挥作用。
由于市场交易是有费用的,在产权已有明确界定的情况下,相互作用的各方可以通过合约找寻到费用较低的制度安排。
弗鲁博腾和佩乔维奇对产权下了一个描述性定义:“产权不是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和使用而引起的人们之间一些被认可的行为关系。
产权分配格局具体规定了人们那些与物相关的行为规范,每个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都必须遵守这些规定,或者必须承担不遵守这些规定的成本。
这些在社会中盛行的产权制度便可以被描述为界定每个人在稀缺资源方面的地位的一组经济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早于科斯等西方学者100多年就创立了科学的、系统的产权理论,一些尊重客观事实的西方学者也承认马克思在产权理论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如S·佩乔维奇在对比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和西方产权学派的产权理论时指出:“马克思是第一位有产权理论的社会科学家”;诺斯也认为马克思关于产权的论述是最有力的论述之一。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特别是关于产权的性质、权利统一与分离的论述,对我们深入理解产权涵义具有重要帮助。
首先,马克思第一次发现产权是生产关系的法律表现,把握住了产权的本质。
马克思发现法权关系是反映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指出,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
这种法权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所有制先于所有权的存在而存在,只要有生产活动,就必须有某种所有制形式;所有权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只是在私有制产生和保护所有制的法律出现以后,才出现所有权;所有制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其次,马克思第一次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了财产和财产权,考察了财产和财产权的起源和历史变迁。
马克思把产权看成是一个与生产力、经济和文化发展环境有关的历史范畴,认为产权制度和产权形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各种私有产权都是必然被取代的过渡性范畴和制度。
产权关系不是凝固不变的,它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古代的财产关系在封建的财产关系中没落了,封建的财产关系又在资产阶级的财产关系中没落了”,经济交往的发展不断创造着法律不得不承认的财产关系。
再次,马克思没有把财产权看作是单一的权利,而是一组权利的结合体,除所有权外,马克思还研究了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经营权、索取权、继承权和不可侵犯权等一系列权利。
马克思认为,财产的各项权利在些情况下是统一的,都属于财产所有者,但在很多情况下,财产的各项权利可以相互分离,财产所有权一般不包含财产的全部权利。
国内经济学界对产权含义也有多种观点。
如吴宣恭认为,“产权就是人们围绕一定财产发生和形成的责、权、利关系,没有财产就无所谓产权,这是产权与其他权利如选举权、政治民主权、人权、生存权等不相同的地方”。
“产权,即财产权利,……是人们(财产主体)围绕或通过财产(客体)而形成的经济权利关系。
“产权的内容很丰富从最根本的关系上归纳和分类为四权即狭义的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处置权)、使用权。
它们指的是产权主体对客体拥有的不同权能和责任,以及由它们形成的人们的利益关系”“。
魏杰认为,“所谓产权,就是对财产的权利,亦即对财产的广义的所有权—包括狭义的所有权(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这样一组权利束。
显而易见,产权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含义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经济组织形式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迁而发展和变化。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所有权是财产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其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
张维迎“把财产权看成是确定物的最终归属,是主体对物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即同一物上不依存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
上述关于产权涵义的诸多表述,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一是产权是排他性的财产权利,是人与物的关系,是特定主体对客体(财产)的权利束关系,包括所有、占有、使用、支配处置、收益等各项权利;这种产权获得法律的承认和保护,故是一种法权关系。
二是产权虽直接表现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但产权是财产主体之间围绕财产客体而形成的经济关系;产权不仅包括法权关系,而且包括经济关系,产权具有两重性,强调在产权直接反映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背后的深层关系,即体现产权运行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三是在更广泛意义上的产权,认为产权还包括各种社会规范和准则,产权是个动态概念,会不断发展和变化。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这样认为,产权就是对物品或劳务根据一定的目的加以利用或处置以从中获得一定收益的权利,是由于物的存在及其使用所引发的相互认可的人们之间的关系。
3.1.1.2在对产权内涵的理解上,应把握以下要点一、产权首先是一种经济关系。
在直观上,产权表现为人与物之间的归属关系,但实质上产权附着在物之上,并决定物的价值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产权的排他性意味着两个人不能同时拥有控制同一事物的权利,产权的这种排他性是通过社会强制来实现的,这时,产权表现为法律赋予的拥有某物的排他性权利,表现为一种法权关系。
三、产权关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财产的稀缺性。
由于财产的稀缺性和有用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常常发生矛盾,要求在人和财产之间建立起一种共同遵守的财产关系;在资源无限供给的社会或零交易成本社会,产权是不起作用的,产权是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使用资源的权利,或者是人们在正交易世界中使用资源的适当规则。
四、产权是以财产为基础的若干权能的集合,总是以复数形式出现的,是一束或一组权利而不是一种权利,产权所包含的各项权能既可以统一也可以分解,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转化。
五、产权的行使并非是无限制的,产权分解后,每一种权利只能在法律或契约规定的范围内行使;社会对产权的行使也可能会设置某种约束规则。
六、产权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随着经济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产权的内涵也会发生变化。
以上是国内相关学者对产权定义的综述。
3.1.1.3 产权的功能产权在经济活动中之所以必不可少,是因为明晰的产权在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界定财产归属的功能。
它使财产主体人格化、产权关系明晰化,排除了财产所有和财产营运中的非主体因素及非经济因素的干扰,为财产经营管理提供了权利基础。
2.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具有激励功能。
产权关系归根到底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
排他性产权的确立使权利与义务对称化,尤其是收益权的明确更使产权主体有内在动力有效地营运财产。
同时,产权制度形成的稳定预期有利于产权主体从长远利益考虑,避免了短期化行为。
3.对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具有约束功能。
产权客观上使财产的责权利有机地统一起来,内生出一种基于自身利益需要的财产营运的约束功能。
同时对财产实际占有主体进行了定位并对其拥有的权限进了界定能有效地约束和规范行为人的经济活动,从而对经济主体之间的行为摩擦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也具有协调功能。
4.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产权的可转让性能使资源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全社会自由流动,产权的可分解性使同一资源能够满足不同的人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需要,显然增加了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效率。
3.1.1.4 产权的基本结构和高校资产产权构成产权结构是指产权主体的构成状况、产权的构成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产权结构包括产权的微观结构、产权的宏观结构、产权的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等。
产权的微观结构,是指微观经济主体的产权构成状况。
产权的宏观结构,是指全社会范围内各种产权和产权主体的分布或构成。
产权结构还可以区分为产权的静态结构和产权的动态结构。
产权的静态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上或特定时期内的产权结构状况。
产权的动态结构是指产权结构所具有的动态性和由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变过程。
对产权静态结构和产权动态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把握产权的内部构成和变动状况,有助于对微观产权结构的分析,有助于对宏观产权结构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