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放大效应相对不足之原因与对策

合集下载

我国就业增长乏力分析与对策

我国就业增长乏力分析与对策

我国就业增长乏力分析与对策[摘要] 我国已经保持了连续二十多年的经济高增长,但经济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

本文从产业的就业创造能力不足等三个方面分析原因,最终得出结论:只有提高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才能既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又不影响经济增长的步伐,实现就业增长和人均实际产出增长并举。

[关键词] 就业增长;就业创造;劳动密集型一、我国就业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一)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就业形势严峻据我国官方统计,2003年城市失业人口约有800万,官方登记失业率为4.3%,但实际失业率约有10%甚至更高。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每年都有1200万人离开非盈利性正规部门(主要是国有部门和集体部门)。

19962001年间,城市和乡镇就业人员从1.49亿下降到1.08亿,减少了28%(即4100万)。

这当中包括国有企业和城市集体部门的5250万下岗人员以及私人正规部门(合资企业、控股公司及外资企业)的1200万新增就业人员。

农村移民仍然迅速增加,目前估计在40008000万之间,约占总劳动力的6%10%。

(二)2004年以来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我国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

这似乎表明,我国的劳动力供给正处在刘易斯所说的由无限供给转为有限供给的转折点上。

但是,我国的现实条件并不符合刘易斯的设定。

根据刘易斯的假定,劳动力无限供给停止的条件是由于农业的发展引致农业人力报酬上升所致。

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农业仍相对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因此,我国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停止并不是由于农业工资的上涨,而是因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剩余劳动力大部分滞留在城市传统部门,他们不仅得不到城市劳动力的同等待遇,工资较低,而且进入城市现代部门工作的希望也相当渺茫。

我国之所以出现民工荒,是因为沿海许多地区往往以一个或几个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要产业,因而被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解雇的民工,就很难在外出务工地点找到合适的工作。

我国经济增长中就业效应不足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经济增长中就业效应不足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经济增长中就业效应不足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经济增长中就业效应不足的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首先分析了导致就业效应不足的主要原因,包括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不匹配等因素。

其次,针对这些成因,提出了提升技能培训、促进创业就业、优化劳动力市场等对策,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良性循环的发展。

1. 引言就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社会稳定和个人生活质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就业效应不足已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导致这一问题的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以引导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问题的良性循环。

2. 成因分析2.1 技术升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日新月异,许多传统产业面临着技术升级的压力。

新兴的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产业不断涌现,对传统产业的替代作用日益显现。

这导致传统产业的就业岗位减少,给就业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2 产业结构调整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内需求的转型升级、产业布局的优化升级等都需要消化部分就业。

同时,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化改革也造成了就业的不稳定性。

2.3 劳动力市场不匹配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不平衡也导致了就业效应不足的问题。

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方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导致部分劳动者的技能和能力无法满足需求,造成就业的障碍。

另一方面,一些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岗位的供给过于集中,给就业者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

3. 对策建议3.1 提升技能培训为了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提升劳动者的技能和能力是关键。

政府可以加大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培训机构的质量和数量。

同时,各企事业单位也应加强对员工的职业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3.2 促进创业就业创业就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一种方式。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为创业者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支持和就业培训等方面的支持,鼓励更多的人选择创业就业,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前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进入社会,成为就业市场的一员。

然而,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也随之出现。

那么,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是什么呢?又有哪些对策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成因分析1.经济形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就业市场形势不容乐观。

许多企业因为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所以不愿意扩大规模,招收新的员工。

而且,随着经济不景气的趋势,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压力,所以就业岗位的总数相对较少,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就愈加严重了。

2.行业结构我国经济结构的发展还不够均衡,一些传统行业的发展出现了瓶颈,就业机会受到了挤压。

而一些新兴领域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相对于传统行业的需求量较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更加有限。

3.学校教育大学的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不一致。

大学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企业更倾向于具备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的人才。

这也导致了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市场中出现了不适应和矛盾。

4.就业观念一些大学生对于就业的观念存在误区,认为只有大城市、大型企业才是好工作、好待遇。

而实际上,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等地方的就业机会也很多,但是这些机会往往被忽视,就业范围受到约束。

二、解决对策1.提高教育质量大学应该重视职业教育,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使毕业生更加适合市场需求。

并且,大学要及时调整教育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学科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

2.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大学应该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联系,了解企业所需的人才标准,针对性开设一些课程,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3.拓展就业渠道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应共同拓展就业渠道,包括创业、公益性工作、社区服务等,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改变就业观念大学应该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充分了解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择业方向。

我国就业增长乏力分析与对策

我国就业增长乏力分析与对策

我国就业增长乏力分析与对策引言就业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然而,近年来我国就业市场出现了一些问题,就业增长的乏力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我国就业增长乏力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解决就业市场面临的挑战。

1. 就业现状与问题1.1 就业现状我国近年来的就业市场呈现出一些积极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就业人数逐渐增加,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政府实施的就业优先政策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大量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1.2 就业问题尽管就业市场有一些积极变化,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

我国劳动力资源分布不均,存在地区性、行业性就业空间不足的问题。

高技能劳动力供应不足,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难题。

第二,就业质量不高。

虽然就业人数增加,但大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属于低技能、低收入行业。

失业人口中的高学历人员比例逐年上升,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

第三,就业结构调整困难。

传统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下降,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然而,由于技能结构不匹配、企业转型不彻底等原因,许多就业人员难以适应新的岗位需求。

2. 就业增长乏力原因分析2.1 国内经济发展乏力我国经济增长在过去几年出现了放缓的态势。

经济增长放缓直接导致了就业增长的乏力,企业减少招聘和扩大规模的意愿,造成了就业市场的紧张局势。

2.2 技能结构不匹配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技能结构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传统产业和高技能领域的需求量不足,导致了高技能劳动力的供给过剩和低技能劳动力的供给不足。

这导致了就业市场结构失衡,高技能劳动力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2.3 人口结构变化我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老龄化和青年人口就业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老年人口的增加导致了退休人员对就业市场的竞争增加,同时,大量高学历的青年人口涌入就业市场,加剧了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3. 对策为了解决就业增长乏力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3.1 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保持就业增长的基础。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一、我国就业现状的问题分析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我国就业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大量毕业生进入市场使得求职压力剧增,高学历与高技能人才更容易找到工作,而低学历人才则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

其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区域发展不均衡也导致了就业问题的存在。

一些传统行业逐渐落后,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这使得某些地区就业困难加剧。

另外,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也导致了失业率上升。

二、针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对策为解决上述就业问题,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应采取以下对策:1. 优化教育系统由于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个体未来就业机会和社会整体竞争力,因此我们要注重提高教育质量和职业技能培训。

国家应投入更多资源,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加强高等教育创新,与产业需求对接,培养适应市场的人才。

2. 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我国应积极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

通过科技创新的力量,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同时也要加大对传统行业的转型支持力度,帮助劳动者提高技能以适应市场需求。

3. 增强创业就业支持政府要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氛围,简化注册流程,并提供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支持措施。

同时鼓励大学生、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自主创业,并为其提供相关培训,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4.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为了缩小城乡地区间的差距,在政策制定上要注重协调各地区发展,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此外,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也需要关注人才流动和分布,通过建设合理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吸引人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提高劳动力就业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应加强对各类劳动者的社会保险覆盖,并探索建立适应新形势下就业关系的制度。

此外,还需加大对退休人员再就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他们以不同方式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中。

中国民众经济体系发展的就业问题与解决方案

中国民众经济体系发展的就业问题与解决方案

中国民众经济体系发展的就业问题与解决方案中国的经济体系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使得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崛起为经济大国。

然而,与此同时,就业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中国庞大的人口使得就业成为一个紧迫的议题,尤其是在城乡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

因此,本文将就中国民众经济体系发展的就业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就业问题是一个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议题。

中国的经济体系发展迅速,但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首先是城市就业形势,尽管城市就业机会增加,但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加剧了竞争,导致部分大城市就业压力过大,难以为所有居民提供工作机会。

其次是农村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剩余和农村产业收入水平的不平衡也使得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二、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1.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中国经济体系存在着由传统制造业向科技创新和服务业转型的需求。

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大学生和年轻人创业,同时提供财税政策激励,以吸引更多人才投入这些领域。

在转型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老工业基地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为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政府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改善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与企业合作,开设与市场需求相符的培训课程。

此外,创设更多的职业培训机构和实训基地,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以提高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3. 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转移就业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转移就业是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要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引导,鼓励农民进入城市参与非农产业,提供更多转移就业机会。

4. 引导社会创业和自主就业政府应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为创业者提供便利和激励政策。

同时,加强对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支持,提供贷款和税收减免等支持措施。

我国经济增长中就业效应不足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经济增长中就业效应不足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经济增长中就业效应不足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率,但近年来就业弹性不断下降,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足问题日益显现。

其中,经济结构失衡是就业效应不足的重要诱因。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就业效应不足既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也会导致大量的社会无业人口,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力促进就业增长。

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弹性;就业增长:就业效应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率,但并没有出现奥肯定律效应,近年来伴随就业弹性的不断下降,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不足问题日益凸显。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的历史回顾(一)我国经济增长率、就业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变动特点l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联性呈现阶段性变动。

(1)1990年以前,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较强。

我国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在1990年以前基本保持高经济增长水平伴随较高的就业增长率,其中1984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15.2%的历史最高水平,同期我国就业增长率达3.8%的最高水平。

(2)1990~1992年,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关联性开始变弱。

在此期间经济增长率虽然大幅上升,但并没有带来就业增长率的上升,就业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反应不敏感。

(3)1993-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呈总体下降趋势,经济增长率从13.5%下降到7.8%,但同期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不大,出现“倒u型”的变动轨迹。

(4)2000年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明显不足。

我国经济增长率从2000年的8%上升到2007年的11.4%,而就业增长率在2001年达到1.3%的水平后持续下降,经济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快速增长,就业增长率反而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到2006年就业增长率已下降到0.77%,高速的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有效的就业增加。

2、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与就业增长率呈反向变动关系。

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及政策解决方案

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及政策解决方案

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及政策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愈发严峻的就业形势,其中既有结构性失业的问题,也有传统产业萎缩导致的大规模失业。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解决方案。

一、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1.1、结构性失业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许多传统产业逐渐萎缩,导致大量劳动力失去就业机会。

同时,新兴产业受技能要求较高等限制,相对就业机会较少,使得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突出。

1.2、劳动力供求不平衡某些行业和地区劳动力供给偏过剩,而另一些行业和地区则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情况。

这种供求不平衡导致了一些行业用工荒和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同时也会使劳动力资源浪费。

二、政策解决方案2.1、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并支持其发展,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以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新兴产业。

此外,政府还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2、推动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了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推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提升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开设适应市场需求的培训课程,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提高劳动者的就业竞争力。

2.3、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和支持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政府应设立创业基金,提供财政支持,降低创业成本。

同时,建立健全的创业服务体系,提供创业指导、法律咨询等服务,为创业者提供支持和帮助。

2.4、加强地区协调和人力资源配置加强地区协调和人力资源配置,是缓解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强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优化投资环境、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等方式,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地区之间的就业差异。

我国经济增加中就业效应不足问题的成因及计谋

我国经济增加中就业效应不足问题的成因及计谋

我国经济增加与就业问题探析【摘要】中国的经济运行没有像奥确信律所描述的那样:高经济增加带来失业率的大幅降低,其缘故,一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增加,但没有增进就业;二是我国经济转轨时期,隐性失业显性化;三是由经济增加与就业弹性的结构性不同所引发。

因此,应该确立以就业优先为中心的经济进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进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以扩大劳动总需求,降低失业率。

【关键词】奥确信律,经济增加,就业弹性,扩大劳动总需求依照西方经济理论,经济增加与就业增加一样是正相关关系。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依照美国统计资料,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失业率变更与实际GDP增加率之间是1:2的反比例关系。

这确实是“奥确信律”。

许多发达国家及进展中国家,他们的经济增加的实际进程都证明了经济增加与失业反向变更的关系。

那么,我国的经济增加与失业之间的情形如何呢?一、我国的经济增加没有揭露出奥确信律所描述的规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经济显现低迷外,在整体上我国经济呈高增加态势。

伴随我国经济增加,就业增加情形如表一所示。

从表一可看出,尽管在1981~1984年,随GDP增加率的上升,失业率逐年下降;在1992~1997年,随GDP增加率的下降,失业率逐年上升。

二者有负相关关系。

但在1986~1988年、1997~2000年、2004~2005年,随GDP 增加率的上升或下降,失业率都维持不变,似乎与GDP增加率的变更无关。

乃至,在1984~1985年、1989~1990年,随GDP增加率的下降,失业率也下降;2001~2003年,随GDP增加率的上升,失业率也上升,二者有同向变更关系。

上述情形是用观看方式取得的粗略结果。

下面用回归分析方式,对我国的经济增加与失业情形进行实证分析,看二者的关系如何。

依照奥确信律,假设其表达式模型为:y=a+b x,其中y是GDP增加率,x是城镇记录失业率。

依照表一的数据,用SPSS软件对X、Y进行线性拟合,取得有关参数如表二:经济,国内宏观-[飞诺网]由表二数据可取得:a = ,b = ,即奥确信律在我国的线性模型为y= x。

我国经济增长中就业效应不足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经济增长中就业效应不足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我国经济增长中就业效应不足问题的成因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而不只是速度。

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就业率。

然而,尽管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就业增长却显得缓慢且不足,进而引发了就业效应不足的担忧。

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我国经济增长中就业效应不足问题的成因以及对策。

一、问题成因1. 产业结构不尽人意我国制造业和房地产业的占比较高,尤其是房地产业居民消费支出较大,但这些行业的需求对劳动力的吸纳并不多。

这导致了偏向资本密集型行业,同时,新兴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给就业创造更多机会的产业缺失。

2. 技能提升缺失在产业升级的同时,许多人却还停留在低端的生产环节,对于高端技术和职能没有足够的投入。

随之而来的现象是,虽然新的产业在发展,但是复杂的技术和专门的职位相关的工作却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而现存资源分配不足,从而影响到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导致失业率上升,低技能人群的就业机会减少。

3. 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是一直存在而且不可忽视的问题,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相继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一些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开始选择自动化生产,这进一步影响了就业供需市场。

4. 外部环境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市场波动等都会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就业市场稳定。

外部市场波动给企业及工人造成压力,使得企业停止扩张,不再招聘,甚至是进行裁员。

二、对策推荐1. 通过产业转型升级解决提高技术含量、创造更多的高工资就业机会,需要通过产业升级、转型来实现。

提升新兴产业的地位,积极培养和吸引高端人才进驻,大力发展服务业、科技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产业,以此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水平和附加值。

2. 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针对各行各业的岗位,围绕所需技能来不断培养相应人才,为市场提供合适的人才资源。

同时,加强职业技能鉴定认证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职业前景的紧密结合,从而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流动和转移。

就业不景气背后的原因与对策

就业不景气背后的原因与对策

就业不景气背后的原因与对策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稳定以及技术进步的加速,就业不景气的问题逐渐浮现并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探讨就业不景气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就业不景气的原因1.经济衰退:经济的下滑是导致就业不景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企业普遍减少投资、削减成本,以保护自身利润。

这种情况下,公司决策者更加保守,在雇佣上持谨慎态度。

因此,就业机会减少,竞争更加激烈。

2.劳动力供给过剩:大城市中的人才聚集,导致劳动力供给过剩。

许多毕业生涌入人才集聚地,寻找就业机会,但需求相对有限。

这种情况导致了劳动力供大于求,为企业提供了更高的招聘门槛。

3.技术进步:随着科技的进步,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逐渐扩大。

这导致了传统就业机会的减少,许多工作岗位被取代或简化。

特别是在制造业、金融和零售业等行业,大量机械和软件的应用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了冲击。

4.教育与职业市场不匹配: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也是就业不景气的原因之一。

在许多国家,教育体系还没有与时俱进,未能提供与当前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技能。

这导致许多毕业生难以适应职场的需求,从而增加了他们找到合适工作的困难。

二、对就业不景气的对策1.培养创业精神:政府和教育机构应鼓励和支持创业。

创业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并创造经济增长。

通过提供创业培训、资金支持和减少创业障碍,可以增加创业的吸引力,从而缓解就业压力。

2.职业培训与技能提升:教育机构与行业之间应加强合作,为学生提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技能培训。

政府可以提供激励计划,鼓励人们参与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

这样可以增加劳动力的竞争力,并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3.产业调整与发展新领域:政府应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并发展新的经济领域。

例如,鼓励发展绿色能源、数字经济和新兴技术产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此外,政府还应提供相应的政策和投资支持,促进新兴行业的发展。

4.国际合作与国内市场拓展: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为国内企业创造更多出口机会。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问题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问题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一致问题分析内容摘要:经济增长与就业率提高,这一世界规律性的现象,在目前的我国失灵,因此本文针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相协调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并对此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经济增长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固然是就业增长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

国际和国内经验都表明,经济增长并不自动导致最大化就业,而且一定的增长速度并不以相同的比例带动就业增长。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现状在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时我们以山东省为例。

山东省经济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从1991年到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为13.34%,但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却很小,从三次产业看,差异更大:由于土地规模有限,农业难以吸纳新的就业,而劳动力需求快速增加,第二产业扩大就业的增速和容量难以有大的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岗位,其对就业增长的带动力最强,并能很大程度地带动全社会就业。

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各类服务行业,其劳动密集程度更高,就业弹性也很高。

国家统计局曾经有一个测算,20世纪8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240万个就业岗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只能增加70万个。

问题的关键在于,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在大比例上升,2001年为115万,2002年为145万,2003年为212万,2004年为280万,2005年将为338万,而2008年则增长到600万人。

相对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普通高校就业毕业生的增长速度之大是显而易见的。

再加上农民工失业人数、城镇下岗职工等等,经济增长的有限空间无法容纳如此之大的失业队伍,这就必然会带来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不一致,从而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失业人数的增加会抑制经济的增长,而经济的增长缓慢又反过来增加失业人数。

针对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不相协调的情况,本文分析了其原因,并对此提出了对策。

只有使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同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才能更好的解决我省目前出现的经济增长与就业及不协调的矛盾,缓解目前出现的严峻的就业问题。

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解析与解决方案

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解析与解决方案

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解析与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就业问题在经济发展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就业问题不仅涉及到个人的生活和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本文将对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就业问题分析1.1 就业的重要性就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通过就业,人们可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社会地位,并实现自我实现的梦想。

同时,就业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1.2 就业问题存在的挑战面对经济发展中的就业问题,我们需要正视一些挑战。

首先,技术进步和自动化的发展导致某些行业的就业机会减少,从而增加了就业的竞争压力。

其次,就业结构的不合理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足,另一方面,低技能劳动力的供应过剩。

此外,就业的地区差异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就业机会存在明显的差距。

二、解决方案2.1 教育培训为了解决就业问题,我们应该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

首先,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供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专业技能。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职业培训的投入,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培训课程,提高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2.2 适应产业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机会也在发生变化。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就业机会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转移。

同时,还应该鼓励创新创业,提供创业支持和创业培训,帮助年轻人和失业人员实现自主就业。

2.3 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就业问题还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政府应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向欠发达地区投资和扩大就业。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劳动力的引导,鼓励人们到欠发达地区就业,减少地区之间的就业失衡。

2.4 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为了鼓励创新创业,政府应该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

减少创业的行政审批程序,降低创业成本,提供相关的金融和税收支持,帮助创业者解决融资难题,提高创业成功率。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就业难的形成原因并谈谈想成为未来有用人才的着力点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就业难的形成原因并谈谈想成为未来有用人才的着力点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就业难的形成原因并谈谈想成为未来有用人才的着力点目前我国就业难的形成原因可以从宏观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导致就业岗位的增长不足以满足庞大的劳动力供给。

其次,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使得一些传统产业就业机会减少,而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需求还没有充分释放。

此外,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也影响了我国就业形势,外部市场需求减少导致一些出口型企业减少招聘,甚至裁员。

想成为未来有用人才的着力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教育培训的与创新。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

培养适应新兴产业和新技术需求的人才,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和岗位培训,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2.创新创业的支持政策。

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和毕业生创业,提供创业孵化器、创业培训和资金支持等服务。

同时,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创业成功率。

3.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同时,加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其竞争力和创造就业能力。

5.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加就业的稳定性和吸引力。

同时,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就业。

总之,要解决目前我国就业难的问题,需要从宏观经济层面进行政策调整和结构转型,同时加强教育培训、创新创业、产业发展、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努力,才能为未来培养出更多有用人才,推动就业形势的改善。

阐述我国重点就业群体就业难的成因与促进就业的建议

阐述我国重点就业群体就业难的成因与促进就业的建议

阐述我国重点就业群体就业难的成因
与促进就业的建议
我国重点就业群体就业难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些因素包括:
1. 经济结构调整: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岗位减少,而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的就业机会尚未完全形成,导致就业结构失衡。

2. 教育培训与市场需求脱节:我国的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导致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3. 就业信息不对称: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求职者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而用人单位也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

4. 就业观念和预期不合理:部分求职者对就业岗位和薪酬的期望过高,导致他们对一些就业机会持观望态度,从而错过了一些合适的工作机会。

为了促进重点就业群体的就业,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建议:
1. 优化经济结构:政府应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领域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 加强教育培训:教育部门应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改善就业服务: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服务,搭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4. 引导就业观念:加强对求职者的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鼓励他们积极面对就业挑战。

5. 加大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出台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如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政策等,为重点就业群体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解决重点就业群体就业难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教育机构和求职者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

我国就业增长乏力分析与对策(一)

我国就业增长乏力分析与对策(一)

我国就业增长乏力分析与对策(一)摘要]我国已经保持了连续二十多年的经济高增长,但经济的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同步增长。

本文从产业的就业创造能力不足等三个方面分析原因,最终得出结论:只有提高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才能既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又不影响经济增长的步伐,实现就业增长和人均实际产出增长并举。

关键词]就业增长;就业创造;劳动密集型一、我国就业增长乏力的主要原因(一)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就业形势严峻据我国官方统计,2003年城市失业人口约有800万,官方登记失业率为4.3%,但实际失业率约有10%甚至更高。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每年都有1200万人离开非盈利性正规部门(主要是国有部门和集体部门)。

1996-2001年间,城市和乡镇就业人员从1.49亿下降到1.08亿,减少了28%(即4100万)。

这当中包括国有企业和城市集体部门的5250万下岗人员以及私人正规部门(合资企业、控股公司及外资企业)的1200万新增就业人员。

农村移民仍然迅速增加,目前估计在4000-8000万之间,约占总劳动力的6%-10%。

(二)2004年以来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我国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

这似乎表明,我国的劳动力供给正处在刘易斯所说的由无限供给转为有限供给的转折点上。

但是,我国的现实条件并不符合刘易斯的设定。

根据刘易斯的假定,劳动力无限供给停止的条件是由于农业的发展引致农业人力报酬上升所致。

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农业仍相对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发达国家。

因此,我国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停止并不是由于农业工资的上涨,而是因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剩余劳动力大部分滞留在城市传统部门,他们不仅得不到城市劳动力的同等待遇,工资较低,而且进入城市现代部门工作的希望也相当渺茫。

我国之所以出现民工荒,是因为沿海许多地区往往以一个或几个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要产业,因而被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解雇的民工,就很难在外出务工地点找到合适的工作。

影响中国就业的因素及政策建议

影响中国就业的因素及政策建议

影响中国就业的因素及政策建议作者:杨涵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7年第08期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本文主要对现阶段我国的就业问题和影响我国就业的因素做了一个系统性的分析并据此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影响就业因素就业政策一、中国就业的现状和影响因素1.经济增长放慢,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

自2005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实际GDP年均增长率大约为10%,2007年达到顶值,增长率为14.16%.随着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增长开始放缓,自2014年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低高速增长,进入新常态。

到2016全年国内生产总值744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

国内经济平稳运行,但下行趋势明显,劳动力需求下降,进而极大地减少了由经济快速增长而带来的就业机会的增加,影响了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

2.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优化。

近十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过去主要靠工业推动GDP增长的模式转变,第三产业成为拉动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2005-2016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44.3%上升到51.6%,就业比重从2011年起达到35.7%,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

但随着近年来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转变,技术密集程度高的金融、互联网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增长超过了餐饮、零售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程度较高的传统服务业,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近年也在下降,但其就业弹性仍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且下降幅度也相对较小。

产业兴衰转移导致了部分结构性失业,高端人才需求加大,而大量的低端劳动力则因不适应企业的需求而被挤出市场,这也会导致就业的结构性问题。

科技创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结合下,收入高的群体对闲暇的偏好加大,减少了劳动供给,而收入较低的群体增加了劳动供给,人才市场紧缺,劳动报酬的差距拉大,影响了居民收入水平的平均程度。

3.城镇化。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加速转向城镇,城镇人口快速增加的同时也使城镇就业压力增大。

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当前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一、我国当前就业的主要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形势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尽管近年来我国取得了较大的就业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产能过剩导致部分行业岗位减少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结构性矛盾加剧,我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情况。

这导致某些传统行业岗位减少甚至消失,给相关从业人员带来了就业压力。

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较大高校扩招政策带来众多毕业生,但市场对人才需求并不足够。

很多大学生面临着找不到满意工作、工资水平低等问题。

其中一个原因是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在校期间缺乏实践经验和职场技能培养。

3. 农村转移劳动力安置困难为促进城乡差距缩小和农民增收,我国推行农村转移劳动力政策。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依然面临安置困难、就业机会不足等问题,导致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

4. 信息不对称加剧结构性失业由于地区差异和行业结构调整,信息不对称成为造成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原因。

工作岗位信息缺乏透明度,求职者往往面临着找不到合适的岗位或错过合适岗位的情况。

二、针对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对策1. 加强产能优化与转型升级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减少因产能过剩而导致的就业压力。

同时加大新兴产业发展力度,在科技领域提供更多创新型岗位。

2. 推进教育与人才需求相协调加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沟通合作,确定市场需求,并将其纳入课程设置。

鼓励高校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训课程,使学生获得更广泛的职场技能培养。

此外也应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以及技术工人培养的支持和倡导。

3. 完善城乡劳动力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农村转移劳动力安置机制,通过提供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社保确权等措施,加强对农民工的帮扶和引导。

同时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地区发展产业与吸纳就业岗位。

4. 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求职者获取岗位信息的渠道和透明度。

鼓励企事业单位及时向社会发布招聘信息,并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以规范招聘行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 第1期 开封大学学报 Vol .21 No .12007年3月JOURNAL OF K A I FE NG UN I V ERSI TYMar .2007收稿日期:2007-02-07作者简介:文小才(1970-),男,河南开封人,博士生。

研究方向:财政理论与政策。

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放大效应相对不足之原因与对策文小才,刚成军(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部,北京100036)摘 要: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 rth Okun )的观点,失业和经济增长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业和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但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或者说这种正相关的关系不是太明显,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就业增长弹性却在缓慢下降。

原因有四:第一,“速度型”经济增长战略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性;第二,资本市场与投融资体制不利于就业效应大的民间经济部门发展;第三,经济增长及就业弹性的结构性差异导致就业效应不足;第四,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及政策滞后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

对此,应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打造人力资本配置市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降低劳动力转换成本;加速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吸纳新增或待业的劳动力;加大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提升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价值;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级创新人才,提高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推进职业化教育,弥补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供需失衡;构建劳动力市场中介及信息体系,以减少摩擦性失业。

关键词:就业弹性;粗放型增长;奥肯定律;菲力普斯曲线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43X (2007)01-0052-05一、经济高增长与就业效应不足之现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通过对美国经济的实证分析,提出了被称为“奥肯定律”的经验定律。

[1]该定律表明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呈反向变化,即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

尽管各国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数量变动情况不完全符合正相关的关系,但经济增长与就业同向变动、与失业反向变动的关系,已被许多国家的经济实践所证实。

但是,我国经济运行并没有遵循“奥肯定律”所揭示的一般规律。

20世纪80年代以来,除个别时期经济出现低迷之外,在总体上我国经济呈现高增长态势。

但与此同时,就业不足的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特别是近几年的高增长均伴随着失业率的不断攀升。

2002~2005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410%、413%、412%、412%,而同期全国G DP 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10%、812%、915%和1012%(见2005《中国统计年鉴》)。

2002~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率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2002~2005年全国就业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2004年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口980万人,国内总就业人数达到770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2%。

2005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7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10万人,其中帮助“4050”人员再就业130万人,分别达到全年目标任务的108%、102%和130%;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12%(见2005《中国统计年鉴》)。

2005年虽然和2004年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持平,但与当年1012%的经济高增长率相比较,其对25就业的增长效应相对微弱。

实际上,城镇登记失业率还不能反映我国失业情况的全貌。

全国人口普查取得的相关数据以及许多研究机构对失业率的调查和估计数字,都要远远高于公布的失业率。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高增长和社会就业放大效应相对不足的状况并存呢?对此问题,笔者拟做一详细的分析。

二、经济高增长与就业放大效应相对不足的状况并存的原因辨析 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并没有带来相应的高就业率,这种违背一般经济规律的现象与其所处的转型期有关。

“粗放型”经济增长战略容易导致低效增长与就业弹性缓慢下降。

当前的资本市场与投融资体制不能提供内涵式的经济自发增长机制,国有经济部门就业效应很低①,而就业弹性较高的非国有经济与民间投资活动在现实中又受到诸多约束。

产业结构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业部门若经济增长快但其劳动就业弹性低,也会导致经济高增长伴随低就业状态。

另外,这一高一低还与劳动力市场不规范以及就业政策不完善关系很大。

(一)“速度型”增长战略与资源配置的低效性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和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

但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行为尚未彻底扭转。

一个最明显的事实是,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长期以来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时,毫无例外地把G DP增长速度放在首要位置,并用若干重大工程和项目来推动;年度计划的落实又通常以“保”增长率和“保”项目来展开。

虽然这种情况现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有了好转,但许多地方政府仍然犹豫不决,抱着G DP增长速度不放。

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施政纲领通常把充分就业放在优先地位,实行促进就业的积极政策。

至今,我国的发展战略仍然带有浓厚的“速度型”色彩,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在财政分级体制下追逐地方利益,热衷于招引项目和扶持地方企业。

这种情况通常会诱导资源配置偏离效率中心,导致一些项目和企业低效运作,短期内G DP上去了,但产能长期闲置,就业不能如期增加。

例如,在经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后,政府不能再直接向企业拨款投资,许多地方就把争取上市公司名额列为政府绩效考核的一项中心工作,道理很简单,在股市“圈钱”意味着G DP增长。

但圈足钱之后其经营绩效会怎么样?究竟能够带来多少就业效应?中国股市的“晴雨表”屡屡让股民预期受挫就是答案。

事实证明,“速度型”增长战略和背离市场规则的政府行为必然导致资源配置扭曲,也必然导致经济偏离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最优配合。

“速度型”增长战略必然衍生与之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我国财政政策以贯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宗旨,实际上就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

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发行公债为基本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所应对的就是在出口受挫情况下内需不足的问题,把维持经济增长作为首要任务。

而我国90年代中期出台的银行法虽然把保持货币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但由于中央银行操控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欠缺,在实际执行中也不可避免地以保持经济增长为目标。

扩大内需时期的连续降息政策就是这种政策目标所衍生结果的具体体现。

而大凡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把就业摆在第一位的,下面才依次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利率稳定、金融市场稳定和外汇市场稳定。

显然,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没有把促进就业增长放在优先位置,这是由“速度型”增长战略所决定的。

(二)资本市场与投融资体制不利于就业效应大的民间经济部门发展经济理论表明,在一般的竞争性领域,无约束的生产要素充分流动是获得瓦尔拉斯经济中资源最优配置的关键所在,政府的市场直接干预行为往往会导致生产要素流动扭曲,从而妨碍竞争性市场达到最优配置效率。

市场配置有效率的投资活动在资本、劳动既定配比下,必然创造对劳动的实际需求,从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劳动就业的相应增加。

在微观层面上,企业投资活动是否按照市场规则行事决定了其效率高低,进而决定着其劳动需求的数量规模。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国有经济部门普遍效率低下、冗员繁多,其投资活动很难产生相应的劳动需求,甚至需要在改制中动员职工下岗或以内退等形式解除冗员包袱。

1998年至2004年底,国有企业职工人数从最高时的7500万人减少到4004万人,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达2700多万人。

所以,35①在2006年3月份召开的中国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融荣指出,国资委将按照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推动国有资本向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推动国有资本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推动国有资本向国有企业主业集中。

国有资本的重组和调整进一步导致了中国国有经济部门对劳动力吸纳能力的弱化。

解决就业问题的立足点应当转向非国有经济领域。

而非国有经济增长主要是民间经济的成长状态(国有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和港澳台投资除外),它最能反映经济的自主性程度,企业进入和投资增长与就业增加相一致。

但现实中,民间投资活动却面临诸多障碍。

2005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70477亿元,其中,国有经济完成2747119亿元,占38198%;民间投资完成3677419亿元,占52118%。

民间投资和国有经济的比例为26∶19,这和发达国家的平均比例水平7∶2相比较差距太远。

目前虽然国有经济部门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还占相当大的比重,但是,国有部门投资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却无法与非国有部门相比。

例如,2003年国有单位职工人数662113万人,2004年为6438万人,减少218%,而同期国有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17%;2003年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数为815212万人,2004年为893517万人,增加9161%,而同期私营及个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14%。

由此可见,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国有经济比重及投资份额越大,全社会的就业增加就越困难。

而非国有经济特别是私营和个体经济正处于成长时期,一般不存在冗员包袱,它们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和投资份额越大,就业增长就越快。

但是,民间意愿投资的实现往往决定于许多市场之外的因素,主要是产业进入限制、市场进入壁垒和融资困难。

在某些领域,行政强制决定的市场准入门槛偏高,一些行业性的垄断格局由来已久,限制了民间投资扩展的空间。

目前在执行产业准入政策时,不同经济类型之间实际存在着差别待遇。

据统计,目前,民间资本可进入的行业较外资企业要少30多个,比国有企业要少40多个。

在一些垄断和半垄断行业,例如电力、铁路、公路、水利、能源、邮政电信和市政设施建设等行业,部门保护主义色彩浓厚,民营资本难以涉足,导致大量民间资本只能在有限领域内过度竞争,而国有经济又面临竞争活力不足、效率低下和安置就业能力微弱的困境。

融资困难是民间投资的另一障碍。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已形成股票、贷款、债券、基金、项目融资、财政支持等六大类融资方式,但对非公有经济开放的只有短期信贷和大公司股票融资等少数渠道,远远满足不了非国有经济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的需求。

即使银行信贷,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贷款便捷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民间投资活动贷款比较困难。

国有经济部门固定资产投资的国内贷款数额和成功率仍然高于民间经济部门,特别是中小企业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我积累,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相当有限,而私营企业在创业阶段几乎完全依靠自筹资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