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学习: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单元学习: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

单元学习总结一、苏俄(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

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都没有取得成功,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

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

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20世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调整的比较例题(2013·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材料二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优秀教学案例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优秀教学案例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本节课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了教学效果。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意识和道德素养。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和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教训。这些亮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在案例设计中,我以时间为线索,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分为三个阶段: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和勃列日涅夫时期。通过分析每个阶段的特点、改革措施及成效与挫折,使学生深入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同时,本节课还注重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历史,让学生了解改革者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困境和挑战。例如,在讨论斯大林模式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斯大林会采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是什么?在讨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他们的改革会出现挫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二)问题导向
1.针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各个阶段,设计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成效。
2.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关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中的人性关怀,如改革者面临的困境、改革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等。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4.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使学生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教训有更深刻的认识。
2.运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人性的角度审视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保障:苏联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 障体系,包括医疗、养老、失业等
科技发展:苏联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 突破,如航天、核能等
国际地位:苏联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对 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和矛盾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和启示
经济体制:计划 经济与市场经济 相结合,避免单 一体制的弊端
政治体制:民主 与集中相结合, 防止权力过度集 中
0 4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工业化进程:斯大林时期 实施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进 程,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快
速发展。
农业集体化:将个体农民 的土地集中到集体农庄, 实现了农业生产的集体化。
政治体制:建立了高度集 权的政治体制,强化了国
家对经济的控制。
文化教育:推广社会主义 文化,实行免费教育,提
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
0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为了保卫新生的苏 维埃政权,采取了 一系列非常措施
0 2
新经济政策:为了 恢复和发展经济, 采取了一系列经济 改革措施,包括实 行粮食税、允许中 小企业和无力经营 的企业由外国和本 国资本家经营等
0 3
政治建设:建立了 无产阶级政党,实 行了工农苏维埃制 度,开展了大规模 的土地改革等
苏联成立的历史背景
1917年十月革命 胜利,建立了世 界上第一个社会 主义国家
苏联成立初期, 面临着严重的经 济困难和外部威 胁
0
0
1
2
苏联政府采取了 一系列措施,包 括实行计划经济、 推行农业集体化、 加强国防建设等, 以巩固社会主义 制度
0 3
苏联在社会主义 建设中取得了显 著成就,成为当 时世界上最强大 的国家之一
198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两国在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恢复交流与合作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一、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P94
(一)探索——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夏-1920年底): (3)主要内容:P94 ◆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实物配给制; ◆劳动: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点: ①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 ②国家支配控制一切,是高度集中的 政治、经济体制的开始。
D
一、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一)探索——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 (二)形成——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 1、斯大林模式的成因: 2、主要内容: 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3、标志: 4、特征: 《金榜》P107 ①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单一 的公有制。 ②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个人 崇拜风盛行。 ③分配:平均主义严重。
材料3: 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 国家零售价 黑市价格 6 卢布 30 卢布 200 卢布
材料4:“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 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 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 起来反对苏维 作用: 埃。” 损害农民利益,引起工农不满。
(一)探索——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夏-1920年底): (5)评价: ①积极(战时): 为战胜敌人提供物质保障,保卫 和巩固了新生政权。
一、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P94
本单元主要介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 和改革历程: 1、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时期的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的 经济政策(即斯大林模式)。 2、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历程: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 革。
【高考展望】:
本单元的高考考点主要考查战时共 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即工业化模式),多与中国的体制改 革、美国罗斯福新政对比考查。从题型 看,主要是材料题。复习时,要注意引 导学生做比较,由此获知社会主义建设 和改革的经验教训,加深对社会主义探 索艰难历程的理解。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目标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教学要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 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3)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4) 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2)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3) 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新课导入欣赏影片《列宁在1918》经典片段: 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个装满农产品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

老农似乎有所顾虑,经常四处张望。

同学们能找出上述场景中的不正常之处吗?生1: 摆地摊应在人多的地方,不应在偏僻角落。

生2: 商品应被醒目地摆放,不应放在袋子里。

生3: 凭劳动赚钱天经地义,为什么要有所顾虑呢?师: 我与大家有同感,这是为什么呢?生: 不知道。

师: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这一课将告诉我们答案。

基础达标1. 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的实行(B)A. 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 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 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D. 为苏联工业化奠定基础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2. (2014年宿迁模拟卷)“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为集中人力、物力击退敌人“猛扑”,苏俄实行的有效措施之一是(A)A. 实行余粮收集制B. 采取固定粮食税C. 实行义务交售制D. 实行粮食收购制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苏俄处于十月革命后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核心是余粮收集制。

这一政策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必修二 第七单元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必修二 第七单元复习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
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
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 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
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苏联
中国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单一公有制
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农、轻、重协调发展,稳 优先发展重工业
步推进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 殖民掠夺、对外贸 企业积累、政府 农业和轻工业提 企业积累、引进外资、政
资金来源 易、企业积累 投资或扶植 供资金
府扶持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全盘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 (集体大农庄) 展乡镇企业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哪些 教训、启示?
(1)不能照搬别国模式,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同时注意吸收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2)要注意工业、农业协调发展; (3)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4)要切实保障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 (5)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返回
要点解释 一、对苏联(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认识
(1)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应与时俱进,从国情出发。 (2)改革要从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合理的改革措施,并对原有的体
制做深入剖析。 (3)苏联的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逐步完善。

高一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一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一历史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河南焦作市第四中学张喜勤课程标准:⑴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⑵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基础知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退出了一战。

2.背景: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人的进攻,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3.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后来作为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4.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等余粮收集制的弊端和效果: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但它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缓解了城市的饥荒,保证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

5.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战时用行政和军事手段来管理经济。

6.结果:战胜了敌人,巩固了政权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在军事上起到了战胜敌人的保障作用;另一方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是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并不是苏俄当时的理想政策,也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A.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B.战时共产主义政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符合国情。

2.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内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38张PPT)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件(共38张PPT)

【典题训练2】1934年,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写道:“目前 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 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这里 “消极的东西”主要是 (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苏联轻重工业比例的失调 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D.苏联农业的落后局面
6.(2012·广东文综)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 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 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 了上述目标。”据此可知该学者 (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 获取能力。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 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 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 制”表述错误。
9.(2013·福建文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 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 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 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 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 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典题训练1】比较中国1978年底以后经济改革的成功,苏联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 主要原因是 ( ) A.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B.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 C.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解析】选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制定了适合本国发 展的政策,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苏联的实际出发进行改革,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过分追求稳定,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面临问题, 困难重重。B、C、D说法都不全面。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第七单元知识点总结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进攻苏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③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给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但许多措施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实践证明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年《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发布,标志着苏俄开始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内容:①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③贸易:实行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交换。

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特点:(1)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存在。

5.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国家政权。

三、斯大林模式1.背景: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逝世,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2.表现:(1)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为重工业提供资金。

(2)农业: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3)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上高度集控。

4.评价:(1)成就: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A.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B.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D.计划经济体制后来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7.20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7.20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 “斯大林模式”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 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进行 1.背景:_____________
社会主义建设,但是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企图颠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巩固苏维埃政权。
重工业 由农业和轻工业 2.过程(建立途径):优先发展_______; 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 粮食供应 困难。 脱_________ 3.特点: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
集中的计划经济。
4.评价: (1)积极性。 市场经济 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 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_________ 的工业化模式,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并通过实施两 工业化。 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_________ 反法西斯战争 的胜利奠定了 ②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_____________
3.措施:
领域 农业 工业 商业 内 容 余粮收集制 实行___________ 国有化 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_______ 取消自由贸易 义务劳动制 实行普遍___________ 特 色
兼有“战时”和 共产主义 “_________”特 色
分配
4.影响:集中了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取得了国 内战争的胜利。
4.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 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易错提醒】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要转向资本主义,而 是在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下,一定 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过 渡的正确途径。
【素养透视】通过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
策发展的历程,体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图解识记】斯大林体制

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知识结构
二、考点梳理
第1课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一)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
1、经济形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行造成生产下降,加剧了国家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2、政治形势:苏俄广大的农民、工人和士兵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喀琅施塔得反政府兵变)
(二)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通过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当时社会经济形势的关系,来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参考上面(一);【史论共享】
(三)体会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勇气和创造精神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P114【学思之窗】
第2
课 “斯大林模式”的得与失
(一)列举“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斯大林模式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1、政治体制:党政职权不分,以党代政;权力过分集中于个人;自上而下的干部的委任制和终身制;某某和法制遭到破坏,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

2、经济体制:所有制形式过于整齐划一(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片面强调指令性计划经济,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史论共享】
第3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一)概述赫鲁晓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情况
(二)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史论共享】对苏联改革的认识
(三)培养勇于革新和自强不息、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意志。

高二会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高二会考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7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点2、理解“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及评价
1、表现: ①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其提供资金 ②经济体制:实行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③农业:农业集体化。
2、评价: A.成就: 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 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 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要业化。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 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③为后来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识记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 农业(垦荒、收购)
2、识记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 注重发展重工业。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时间:1921年 3、内容:①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方面:重要企业仍归国有,一些中小企业允许 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4、特点: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复 和发展资本主义,以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6、作用: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 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权; 探索了一条适合国情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方向
考点解读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次
考试内容
第20课 ①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从“战时共产 内容和影响 主义”到“斯
大林模式 ②“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 及历史功过
能力要求
识记 理解 运用


第21课 ③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

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单元整合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新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单元整合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10:58:4510:58:4510:58Friday, September 10, 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9.1021.9.1010:58:4510:58:45September 10, 2021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6-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0日星期五上午10时58分45秒10:58:4521.9.10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上午10时58分21.9.1010:58September 10, 2021
-3-
单元整合
知识网络
综合归纳
3.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在保持斯大林体制的基础上,给予 企业一定的自主权利,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这种做法实际上是 对斯大林经济体制进行的修修补补,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弊端,最 终失败。
4.戈尔巴乔夫时期: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新思维” 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 政命令,但是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其改革最终也以失 败而告终。
家庭承包责任制
经济 体制
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 制
资本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PT课件
思考:这段话表明了俄国社会在“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下,出现了什么问题? 俄国怎么样处理出现的问题?
二、新经济政策
1.原因: (1)根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了
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直接:1921年海军基地兵变 2.标志:
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结论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 积极作用,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 唯一模式。
经验教训
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 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列宁
斯大林
(3)农业方面: 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 组织到集体农庄里(1937)
诺夫斯基大叔的生活自白
轰轰烈烈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了, 斯大林同志告诉我们这一切的生产都是 为了保证重工业的发展。我们的农庄很 快用上了拖拉机,第聂伯河水电站也修 建好了。可是,我们生产的东西总是不 够吃。唉~
你怎么看待“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1917-1924年 1924-1953年 1953-1964年 1964-1975年1985-1991年
学习探究:
材料1: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
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 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选自岳麓版教材P64
(2)弊端:
①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3)结论: 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PPT课件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学习目标】 1.准策向新经济政策 转变的原因; 3.列举出“斯大林模式”的表现,做出你对它的评价。
读读想想
阅读课本引言思考: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 政府面临怎样的形势?
⑴¾ 国土被敌人控制,反革命活动猖獗
(3)农业方面: 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 组织到集体农庄里(1937)
诺夫斯基大叔的生活自白
轰轰烈烈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始了, 斯大林同志告诉我们这一切的生产都是 为了保证重工业的发展。我们的农庄很 快用上了拖拉机,第聂伯河水电站也修 建好了。可是,我们生产的东西总是不 够吃。唉~
你怎么看待“斯大林模式”?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积极
(1)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工业化迅 速实现;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弊端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4)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思考:这段话反映了俄国的战时共产主 义经济政策的哪些具体内容?
3.内容
①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 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 ③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配
给制
在国内战争期间,一位农民说他拿100卢布到粮 店中购买了一百斤粮食,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
4.特点:
结论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 积极作用,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 唯一模式。
经验教训
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 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考点1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简单应用):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①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根本原因) ②1921年2月,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引起列宁等人高度 重视,决定调整政策。(直接原因) 2、内容: 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部分中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 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 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③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④废除实物分配制。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及评价(理解)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 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列宁的思路” 是指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行农业集体化 D.优先发展重工业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 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弹的强国。”这里的“他”指的是 A.列宁 B.斯大林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 取消自由贸易;劳动义务制(或义务劳动制)。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 治危机。 (3)新经济政策。 因为这一政策的实施调动了人民的生产 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考点1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简单应用): 十月革命后,苏俄为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进行国内革命战争, 推行了 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模式C.自由放任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 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的“阳光灿烂”与政府颁布的 哪项政策有关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阅读下表,1920-1925年苏俄(苏联)农业总产值变化的主要原 因是
2.“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及评价(理解) (1)表现(经济): ①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为重工 业提供资金; ②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外的经济体系; ③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 庄。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及评价(理解) (2)评价: 积极: (1)较短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2)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消极: (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3)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4)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及评价(理解)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本质特征是 A.农轻重比例失调 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忽视民主和法制建设 D.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关系 古比雪夫在《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正是他 (斯大林)的天才的预见以及对工人阶级斗争的卓越领导,保 证了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各种宏伟的、人类史上划时代的任 务。”这反映了 A.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B.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国 C.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性 D.斯大林模式已经形成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现及评价(理解) 前苏联笑话:农夫伊万钓了一条鱼,高兴地对老婆说:“我们 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油。”伊万说:“那就煮。”老 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柴。” 伊万气得将鱼扔回河中,那鱼在水中划了个半圆,高举右鳍说: “斯大林万岁!”该笑话说明 A.新经济政策使经济恢复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人民利益 C.工业化建设影响了农民生活 D.美苏争霸使经济受到影响 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之初,大都照搬苏联经济模式。这种 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是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偏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C.企业自主权过大 D.地方工业管理权过大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 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 B.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C.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 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 用 20世纪50年代,揭开苏联改革序幕的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 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C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 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下列苏俄、苏联历史上的农业政策或举措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的是 A ①余粮收集制 ②固定的粮食税 ③农业全盘集体化 ④大 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 A. ①③ B.②③ C. ①② D.②④ 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 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 C 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 济体制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考点1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简单应用): 苏俄1918年开始推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国家先后将大中小企业基本上收归国有 C.取消自由贸易 D.国家根据个人贡献的大小实行按劳分配 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 简洁、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 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式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 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为 此,列宁主张: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退出一战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废除新经济政策 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前提是①国家掌握着经济命脉 ②帝国 主义武装干涉已被粉碎 A.①②均正确 B.①②均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 ①不正确,②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经济体制
背景
农 业 工 业 商 容业 分 配
内外交困
政治经济危机
建设社会主义

余粮征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农业集体化
工业国有化
国家集中分配
有区别地对待大、国有、优先重 中、小工业 工业 自由贸易 按劳分配 排斥市场 指令性计划 分配
强制劳动
影响 保证军事斗争胜利;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 基本实现工业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苏联、美国和中国都曾对本国经济政策进行过重大调整,从而促 进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十月革命胜利后到苏联成立前,列宁先后实行了哪些重要 的经济政策? (2)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3)中国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策是在哪一会议上提出的?我国 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4)综上所述,中、美、苏三国的改革给了你什么启示?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整顿财政金融体系,调整农业政策,颁布《全国工业复兴 法》, “以工代赈”。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 济开放区—内地 (4)改革必须结合本国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市场和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超过限度,不利生 产者的积极性。
过渡的正确道路,工 化;后阻碍了 农支持,经济恢复、 苏联经济的进 政权巩固。 一步发展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考点3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识记):
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 为维持超级大国地位,与美国争霸,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 点放在工业方面,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如果请你为《赫鲁晓夫的改革》这篇调查报告进行修改,你 认为下列哪个调查结果最应该修正 A.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C.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切弊端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改革 D.改革首先从农业领域开始的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赫鲁晓夫改革的推动
B.十月革命的胜利 D.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推动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考点1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简单应用): 不同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请回答: (1)为巩固政权,1918年苏俄实行了什么经济政策?简述 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6分) (2)1921年苏俄又实行新经济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是什么?(4分) (3)1918年的经济政策和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相比,哪一 个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为什么?(5分)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考点1 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简单应用):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3、影响: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迅速的恢复,有利 于稳定政治经济形势。 ②它探索到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立足本国国 情,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巩固工农联盟,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 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 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终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考点4 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内容 经 济
重点:用经济管理方 法代替行政命令 (实 质:承认市场对经济 的调节作用)


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 的配套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