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课时分层作业10六国论苏教版必修2练习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达标练习 苏教版必修2
我夯基我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A ⎪⎩⎪⎨⎧••见之鲜数存亡之理数则胜负之)2()1(, B ⎪⎩⎪⎨⎧••秦之欲无厌暴以有尺寸之地斩荆棘霜露暴)2()1(,, C ⎪⎩⎪⎨⎧••丧不赂者以赂者率赂秦耶丧六国互)2()1(, D ⎪⎩⎪⎨⎧••时而献焉之食谨之不得下咽也食则吾恐秦人,)2()1( 解析:A 项,①读“shù”,②读“shuò”;B 项,①读“pù”,②读“bào”;C 项,①②都读“sànɡ”;D 项,①读“shí”,②读“sì”。
答案:C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D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解析:A 项“暴”通“曝”;C 项“厌”通“餍”;D 项“当”通“倘”。
答案:B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患:祸害 B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患:毛病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D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洎:等到 解析:速:招致。
答案:C4下面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齐人勿附于.秦 B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 吾祖死于.是 D 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题干和D 项的“于”都表示比较,译为“比”。
答案:D我综合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达标练习 苏教版必修2 试题
语文必修Ⅱ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六国论》达标练习我夯基我达标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相同的一组是( )A ⎪⎩⎪⎨⎧••见之鲜数存亡之理数则胜负之)2()1(, B ⎪⎩⎪⎨⎧••秦之欲无厌暴以有尺寸之地斩荆棘霜露暴)2()1(,, C ⎪⎩⎪⎨⎧••丧不赂者以赂者率赂秦耶丧六国互)2()1(, D ⎪⎩⎪⎨⎧••时而献焉之食谨之不得下咽也食则吾恐秦人,)2()1( 解析:A 项,①读“shù”,②读“shuò”;B 项,①读“pù”,②读“bào”;C 项,①②都读“sànɡ”;D 项,①读“shí”,②读“sì”。
答案:C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C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D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解析:A 项“暴”通“曝”;C 项“厌”通“餍”;D 项“当”通“倘”。
答案:B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患:祸害B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患:毛病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加速D洎.牧以谗诛,某某为郡洎:等到解析:速:招致。
答案:C4下面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的“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解析:题干和D项的“于”都表示比较,译为“比”。
答案:D我综合我发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5—9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某某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高中语文 专题3 历史的回声 后人之鉴 六国论课时作业 苏教版必修2
六国论一、语言基础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暴霜露,斩荆棘B.暴秦之欲无厌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D.当与秦相较解析:C A项,“暴”同“曝”;B项,“厌”同“餍”;D项,“当”同“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①其实..不赂而胜之..⑤而犹有可以..百倍②思厥先祖父..得一夕安寝④至于颠覆..③然后之势⑥可谓智力....孤危⑦至于..颠覆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⑥⑧B.②③⑤⑥C.③④⑦⑧D.①⑤⑦⑧解析:A ④⑤中的“颠覆”“可以”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其他的都和现代汉语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是( )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义.不赂秦C.日.削月割D.李牧连却.之解析:C 例句和C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B.C.D.解析:D A项,速:招致;B项,再:两次;C项,当同“倘”,如果。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洎牧以.谗诛A.不赂者以.赂者丧B.以.有尺寸之地C.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D.苟以.天下之大解析:A 例句和A项都是介词,“因为”。
6.下列对文章三、四两段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引用古人的话,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
B.选文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
C.这两段文字体现了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
D.两段文字均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文章中心论点,发人深思,令人警醒。
解析:B 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7.下面关于《六国论》及相关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苏洵,北宋眉山人,字明允,自号老泉,世以其父子俱知名,称“三苏”,有诗赞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最新高中语文 专题三 历史的回声 文本10 六国论学案 苏教版必修2练习试卷
文本10 六国论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事例论证、假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3.结合北宋的时代背景,阐述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1.字音辨识(1)思厥.先祖父( ) (2)暴.霜露( )(3)草芥.( ) (4)洎.牧以谗诛( )(5)革灭殆.尽( ) (6)当.与秦相较( )答案(1)jué(2)pù(3)jiè(4)jì(5)dài(6)tǎnɡ2.通假举要(1)暴秦之欲无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同“餍”,满足(2)同“倘”,如果3.词语解释(1)率.赂秦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固.不在战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终继五国迁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胜负之数.,存亡之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是又在六国下.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都,皆。
高中语文 第3专题《六国论》课堂作业2 苏教版必修2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第3专题《六国论》课堂作业2 苏教版必修2一、金四训练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恫.吓(dòng) 绯.闻(fěi) 炒鱿.鱼(yóu) 张牙舞爪.(zhǎo)B.谄.媚(xiàn) 箴.言(zhēn) 卡.脖子(qiǎ) 强.颜欢笑(qiǎng)C.悭.吝(qiān) 戕.害(qiāng) 阑.尾炎(lán) 掎.角之势(jǐ)D.蹊.跷(qī) 颔.首(hàn) 酋.长国(qiú) 奴颜婢.膝(bèi)2.以下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两会”其间,如何让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享受本地学生一样的学习机遇、资助补助,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B.黄仙洞可谓是百洞中的一朵奇葩,每当她出此刻我的经历中时,我似乎又看到了她那历经沧桑的古老面容,和那巧夺天工的俏丽身影。
C.一个人是不是成功往往与行事风格有关:做好每一件分内事,在为人的考卷上才算得上合格,不拘末节,最终会致使七处冒火八处冒烟。
D.信誉卡又称“电子货币”,是金融机构或专营公司向消费者提供的一种信誉凭证,具有购物、消费、汇对、转账等多种用途,便利平安。
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利用适当的一句是………………………( )A.香港立法会就有关日本入口食物的平安问题、对日本福岛县核电厂辐射泄漏的应付方法,和前赴日本的。
香港旅客的人身平安事宜等向政府提出了紧急咨询..,随着上海徐家汇本月23日完成发行申购,作为徐家汇第十大股B.余秋雨在各个领域都能干得风生水起....东,他身价暴增,已经成为“准亿万富翁”。
C.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说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将。
作为重点予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计划呼之欲出....,D.生活中总会有摩擦,有些人的应付模式往往会不断激化矛盾,使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变得一发而不可收......而有些人那么能够扭转僵局,化干戈为玉帛。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10+六国论+Word版含答案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国论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存亡之理.理:理数B.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的C.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危险D[D项,殆:几乎。
]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导学号:81462067】A.李牧连却.之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始速.祸焉A[A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为形容词作动词;C项,为副词作动词;D项,为形容词作动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81462068】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得一夕安寝④可谓..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智力..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孤危⑤刺客不行而胜之之势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C[①古义:那实际上。
②古义:祖辈、父辈。
③古义:这样以后。
④古义:智谋和力量。
⑤古义:不去采取行动。
⑨古义:旧事,成例。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A项,“有”同“又”;“暴”同“曝”;C项,“厌”同“餍”;D项,“当”同“倘”。
]5.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导学号:81462069】A.苏洵是北宋著名散文家,与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称于世,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洵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文章见解精辟,雄奇遒劲,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B.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C.嘉祐是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课时作业10六国论(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
课时分层作业(十)[根底运用层]1.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 .破灭之道.也 道:原因 B .始速.祸焉 速:加速 C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殆:将要,将 D .那么胜负之数.数:运数B [B 项,速:招致]2.以下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C .然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D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 [A 项,“有〞同“又〞;“暴〞同“曝〞;C 项,“厌〞同“餍〞;D 项,“当〞同“倘〞。
]3.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组是( )A.⎩⎪⎨⎪⎧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C.⎩⎪⎨⎪⎧那么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 [C 项,均为副词,本来。
A 项,代词,有人/副词,或许,也许。
B 项,连词,表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连词,表转折,但是。
D 项,连词,表目的,才/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4.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一样的一组是(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 ⑤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⑥然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⑦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⑦B.③④C.①⑥D.②⑤C [②“祖父〞古义为“祖辈与父辈〞;③“至于〞古义为“以致,以至于〞;④“智力〞古义为“智慧、智谋、力量〞;⑤“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⑦“故事〞古义为“旧事,成例〞。
]5.对以下加点词语用法的归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④小.那么获邑,大.那么得城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⑥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⑦披坚.执锐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⑩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A.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B.①⑤⑥⑩/②⑧⑨/③/④⑦C.①②⑤⑥/③/④⑦/⑧⑨⑩D.①⑤⑥/③/④⑦/②⑧⑨⑩B [①⑤⑥⑩名词作状语,②⑧⑨名词活用为动词,③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④⑦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2019版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六国论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2
六国论[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革灭殆.尽( ) 燕.、赵之君( )弊在赂.秦( ) 六国互丧.( )思厥.先祖父( ) 草芥.( )洎.牧以谗诛( ) 胜负之数.( )【答案】 dài yān lù sànɡ jué jiè jì shù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暴秦之欲无厌 ( )(2)当与秦相较 ( )【答案】 (1)“厌”,同“餍”,满足 (2)“当”,同“倘”,如果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兵⎩⎪⎨⎪⎧ 非兵.不利,战不善斯用兵.之效也而秦兵.又至矣(2)故⎩⎪⎨⎪⎧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狼之并驱如故.广故.数言欲亡(3)视⎩⎪⎨⎪⎧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4)殆⎩⎪⎨⎪⎧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知彼知己,百战不殆.(5)得⎩⎪⎨⎪⎧ 此言得.之诚不得.已较秦之所得.(6)始⎩⎪⎨⎪⎧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7)或⎩⎪⎨⎪⎧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8)为⎩⎪⎨⎪⎧ 邯郸为.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9)与⎩⎪⎨⎪⎧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夫六国与.秦皆诸侯(10)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以.趋于亡(11)于⎩⎪⎨⎪⎧赵尝五战于.秦齐人勿附于.秦其势弱于.秦【答案】 (1)名词,兵器/名词,战争,战事/名词,军队(2)形容词,旧的/连词,所以/缘故,与“是”连用,因此,所以/名词,从前/副词,故意(3)动词,看待,对待/动词,看 (4)副词,近于/形容词,危险 (5)形容词,适宜、得当/动词,能够/动词,得到、获得 (6)副词,才/副词,起初,开始 (7)代词,有人/副词,或许 (8)动词,成为/介词,与“所”一起表被动/动词,治理 (9)动词,结交,亲附/介词,同、和/连词,和 (10)介词,因为/介词,用、凭/连词,才,因而/连词,相当于“而”,连词,把、拿、用/连词,表结果,以致 (11)介词,同、和/介词,引出对象,不译/介词,比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 )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____________________(4)日.削月.割( )____________________(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____________________(6)并力西.向( )____________________(7)盖失强援.( )____________________(8)李牧连却.之( )____________________(9)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____________________(10)不能独完.( )____________________(11)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2)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3)名词作动词,自取下策(4)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名词作状语,按道理(6)名词作状语,向西(7)动词作名词,援助(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9)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战果;大的战果(10)形容词作动词,保全(11)副词作动词,坚持到底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其实..亦百倍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承上文,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多含转折意。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10 六国论训练落实提升 苏教版必修2
六国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国互.丧 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 B .暴秦之欲无厌.厌:厌倦 C .举.以予人 举:拿 D .此言得.之 得:得宜、适当 【解析】 B 项,“厌”同“餍”,满足。
【答案】 B2.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B.⎩⎪⎨⎪⎧ 其势弱于.秦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不赂者以.赂者丧D.⎩⎪⎨⎪⎧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解析】 A 项,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
B 项,于:介词,比/跟“至”构成固定短语,翻译成“到了……的结局(地步)”。
C 项,以:介词,凭借/介词,因为。
D 项,为:都是介词,表被动,被。
【答案】 D3.与“洎牧以谗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16702074】A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B .苟以天下之大C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D .赵尝五战于秦【解析】 C 项,与例句一样都是被动句。
A 项,省略句,省略了主语“齐”。
B 项,定语后置句。
D 项,状语后置句。
【答案】 C4.名句默写。
(1)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然招致灭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苏洵在《六国论》中设身处地为六国出谋划策,指出要好好对待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六国论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练习
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六国论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2练习[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革灭殆.尽()燕.、赵之君()弊在赂.秦() 六国互丧.()思厥.先祖父() 草芥.()洎.牧以谗诛() 胜负之数.()【答案】dàiyānlùsànɡjuéjièjìshù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暴秦之欲无厌()(2)当与秦相较()【答案】(1)“厌”,同“餍”,满足(2)“当”,同“倘”,如果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兵⎩⎪⎨⎪⎧非兵不利,战不善斯用兵之效也而秦兵又至矣(2)故⎩⎪⎨⎪⎧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狼之并驱如故广故数言欲亡(3)视⎩⎪⎨⎪⎧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4)殆⎩⎪⎨⎪⎧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知彼知己,百战不殆(5)得⎩⎪⎨⎪⎧ 此言得之诚不得已较秦之所得(6)始⎩⎪⎨⎪⎧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7)或⎩⎪⎨⎪⎧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8)为⎩⎪⎨⎪⎧ 邯郸为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9)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夫六国与秦皆诸侯(10)以⎩⎪⎨⎪⎧ 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以趋于亡(11)于⎩⎪⎨⎪⎧ 赵尝五战于秦齐人勿附于秦其势弱于秦【答案】(1)名词,兵器/名词,战争,战事/名词,军队(2)形容词,旧的/连词,所以/缘故,与“是”连用,因此,所以/名词,从前/副词,故意(3)动词,看待,对待/动词,看(4)副词,近于/形容词,危险(5)形容词,适宜、得当/动词,能够/动词,得到、获得(6)副词,才/副词,起初,开始(7)代词,有人/副词,或许(8)动词,成为/介词,与“所”一起表被动/动词,治理(9)动词,结交,亲附/介词,同、和/连词,和(10)介词,因为/介词,用、凭/连词,才,因而/连词,相当于“而”,连词,把、拿、用/连词,表结果,以致(11)介词,同、和/介词,引出对象,不译/介词,比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____________________(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____________________(3)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4)日.削月.割()____________________(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____________________ (6)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_____(7)盖失强援.()____________________(8)李牧连却.之()____________________(9)小.则获邑,大.则得城()____________________(10)不能独完.()____________________(11)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名词作动词,坚守正义(2)名词作动词,礼遇,以礼相待(3)名词作动词,自取下策(4)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名词作状语,按道理(6)名词作状语,向西(7)动词作名词,援助(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9)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战果;大的战果(10)形容词作动词,保全(11)副词作动词,坚持到底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其实..亦百倍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承上文,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多含转折意。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历史的回声 课时分层作业10 六国论 苏教版必修2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国论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亡之理.理:理数B.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的C.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危险D[D项,殆:几乎。
]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导学号:81462067】A.李牧连却.之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始速.祸焉A[A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为形容词作动词;C项,为副词作动词;D项,为形容词作动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81462068】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③然后..百倍②思厥先祖父危⑤刺客不行..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⑤ B.②④⑦C.⑥⑦⑧ D.①⑤⑨C[①古义:那实际上。
②古义:祖辈、父辈。
③古义:这样以后。
④古义:智谋和力量。
⑤古义:不去采取行动。
⑨古义:旧事,成例。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A项,“有”同“又”;“暴”同“曝”;C项,“厌”同“餍”;D项,“当”同“倘”。
] 5.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导学号:81462069】A.苏洵是北宋著名散文家,与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称于世,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洵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文章见解精辟,雄奇遒劲,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B.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C.嘉祐是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学业分层测评10 历史的回声 六国论 Word版含解析
学业分层测评(十) 六国论[基础巩固层]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C.君子生非异也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解析】A项,“厌”同“餍”;C项,“生”同“性”;D项,“当”同“倘”。
【答案】 B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68440087】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以有尺寸..之地⑤可谓智力..孤危⑥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⑧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A.④⑥⑧B.②③⑥C.①⑤⑦D.②⑥⑦【解析】①其实:古义,那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②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③至于:古义,表示由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⑤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⑦不行:古义,没有行动,此处指不去刺杀秦王;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
【答案】 A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李牧连却.之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A项,形容词作动词;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D项,名词作状语。
【答案】 B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导学号:68440088】A.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照应开头“不赂者以赂者丧”这句话。
B.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
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
C.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其破灭的真正原因。
从根本上说,其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六国论第二课时学案无答案苏教版必修2 学案
六国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
2、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X抗击强暴的思想。
【预习反馈】1、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3、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6、文章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专题3历史的回声六国论练习(含解析)苏教版必修2
六国论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B.C.D.项,得:得宜,适当,说得对。
C项,再:两次。
D项,食:吃饭。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B.C.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B项,介词,跟、同/介词,比。
C项,连词,表结果,因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D项,与“所”连用,表被动/动词,治理。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B.日.削月.割C.并力西.向D.至于颠覆,理.固宜然项,名词用作动词;B、C、D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可谓智力..孤危D.思厥先祖父..项,故事:古义,旧事、成例;今义,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C 项,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D项,祖父:古义,祖辈与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
5.下列句子中与“洎牧以谗诛”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斯用兵之效也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其余三项均为判断句。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非:不是。
而:就要。
(2)事:侍奉。
犹:好像。
(3)当:如果。
量:判定。
(4)苟:如果。
以:凭着。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作战不得法,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要削弱,这就是亡国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历史的回声课时分层作业10六国论苏教版必修2练习一、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亡之理.理:理数B.思厥.先祖父厥:其,他们的C.洎.牧以谗诛洎:及,等到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殆:危险D[D项,殆:几乎。
]2.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导学号:81462067】A.李牧连却.之B.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始速.祸焉A[A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B项,为形容词作动词;C项,为副词作动词;D项,为形容词作动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导学号:81462068】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③然后..百倍②思厥先祖父刺客不行..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⑧胜负之..,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数,存亡....之理⑨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③⑤B.②④⑦C.⑥⑦⑧D.①⑤⑨C[①古义:那实际上。
②古义:祖辈、父辈。
③古义:这样以后。
④古义:智谋和力量。
⑤古义:不去采取行动。
⑨古义:旧事,成例。
]4.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六国破灭,非兵不利C.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B[A项,“有”同“又”;“暴”同“曝”;C项,“厌”同“餍”;D项,“当”同“倘”。
]5.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导学号:81462069】A.苏洵是北宋著名散文家,与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著称于世,合称“三苏”,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洵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文章见解精辟,雄奇遒劲,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B.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C.嘉祐是年号。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汉武帝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D.“思厥先祖父”中的“先”表示已死的,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如称已死的皇帝为先帝,称已死的父亲为先考或先父。
B[B项,《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成例”的意思。
]6.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照应开头“不赂者以赂者丧”这句话。
B.作者对燕、赵两国,有赞扬,有批评。
赞扬“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批评燕用刺客计,批评赵错杀良将。
C.作者批评的燕、赵失误的计策并不是其破灭的真正原因。
从根本上说,其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D.“呜呼”和“悲夫”二语各领出一层意思。
“呜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结果之惨。
A[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与嬴而不助五国”。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六国子孙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用比喻表明割地赂秦必然招致灭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苏洵在《六国论》中设身处地为六国出谋划策,指出要好好对待贤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多到百倍。
(2)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二、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导学号:81462070】俞献卿,字谏臣,歙人。
少与兄献可以文学知名,皆中进士..第。
献卿起家补安尉。
有僧贵宁,积财甚厚,其徒杀之,诣绐言师出游矣。
献卿曰:“吾与宁善,不告而去,岂有异乎?”其徒色动,因执之,得其所瘗①尸,一大惊。
调昭州军事推官,会宜州陈进乱,象州守不任事,转运使檄献卿往佐之。
及至,守谋弃城,献卿曰:“临难苟免,可乎?贼至,尚当力击;不胜,有死而已,奈何弃去。
”初,昭州积缗钱巨万,献卿尽用平籴,至积谷数万,及是大兵至,赖以馈军。
除殿中侍御史,为三司盐铁判官。
上言:“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
”淮、浙盐利不登,命献卿往经度之,更立新法,岁增盐课..缗钱甚众。
会其兄为盐铁副使,徙开封府判官。
朝廷择陕西转运使,宰相连进数人,不称旨。
他日,献卿在所拟中。
帝曰:“此可以除陕西转运使。
”时边吏多因事邀功,泾原路钤辖擅于武延川凿边壕,献卿度必招寇患,亟檄罢之。
未几,贼果至,杀将士,塞所凿壕而去。
徙京西。
因入对,甚言赵振堪将帅,范仲淹、明镐可大用,及条上边策甚备。
除福建转运使,还判三司盐铁勾院,累迁尚书..刑部郎中、直史馆、知荆南,历户部、度支、盐铁副使,以右谏议大夫、集贤院学士知杭州。
暴风,江潮溢决堤,献卿大发卒凿西山,作堤数十里,民以为便。
还,勾当三班院,知通进、银台司,最后知应天府,以刑部侍郎致仕..,卒。
【注】①瘗(yì):埋葬。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B.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C.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D.天下谷帛日益耗/物价日益高/欲民力之不屈/不可得也/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人皆谓稻苗未立而和籴/桑叶未吐而和买D[仔细研读文段,可知“谷帛日益耗”与“物价日益高”句式结构一致,故排除A、C两项。
再读文段可以确认“今天下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认真分析“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的语法结构,“谷帛之直”是偏正短语,作“谷帛之直比祥符初增数倍矣”这个句子的主语,是“粮食布帛的价钱(价值)”之意(“直”通“值”),再排除B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考试,即会试的,称为进士。
B.盐课,是古代的盐税,盐税是古代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C.尚书,一指儒家经典《尚书》;二是封建时代的政府官员名称,如刑部尚书。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我国很早就建立了官员退休制度,各朝代退休年龄不尽相同。
A[“会试”应为“殿试”。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俞献卿聪明敏捷。
他少年时以文学出名;他在安任职时,有个和尚杀了自己的师父,却想欺瞒官府,被俞献卿识破,真相大白后,震惊全。
B.俞献卿恪尽职守。
他被派往象州协助太守处理叛乱,他反对弃城而逃;当初,他就预料到会有人叛乱,用公款购买了很多粮食,这时候正好派上用场。
C.俞献卿深得皇帝信任。
朝廷挑选陕西转运使,宰相呈上好几个人选皇帝都不满意。
一次,皇帝看到名单中有俞献卿,即认可他出任这个职务。
D.俞献卿关注民生,有才能。
他上书关心粮、布价格;他在杭州任职时,杭州受到风暴侵扰,他挖山筑堤,百姓感到便利;他被派去管理淮、浙盐利时,政绩显著。
B[B项,“他就预料到会有人叛乱”于文无据。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难苟免,可乎?贼至,尚当力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泾原路钤辖擅于武延川凿边壕,献卿度必招寇患,亟檄罢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注意重点词语“临、苟、免、力”的翻译,句意要通畅。
(2)注意重点词语“擅、度、亟、檄”的翻译,句意要通畅。
【答案】(1)面对危难苟且逃避,行吗?叛贼到了,还应当奋力抗击。
(2)泾原路钤辖擅自在武延川开挖边防战壕,俞献卿推测一定会招致外敌侵扰的祸害,赶紧发文制止。
【参考译文】俞献卿,字谏臣,歙(shè)人。
少年时和哥哥俞献可因为文学而闻名,都考中进士。
俞献卿初次任职补授安尉。
有个叫贵宁的和尚,积累了丰厚的财产,他的徒弟杀了他,到衙欺瞒说师父出游了。
俞献卿说:“我和贵宁友好,他没有告诉我而离去,难道发生异常了?”贵宁的徒弟脸色变了,俞献卿就把他抓起来,找出埋葬的尸体,全大吃一惊。
调任昭州军事推官,碰上宜州陈进叛乱,象州太守不能尽职,转运使发文通知俞献卿前往帮助他。
等到达后,太守打算弃城逃走,俞献卿说:“面对危难苟且逃避,行吗?叛贼到了,还应当奋力抗击;不能取胜,不过一死而已,怎么能弃城逃走?”起初,昭州积存钱币极多,俞献卿全部用来买粮,积累了几万石,等这时大军到来,靠这供给军粮。
授任殿中侍御史,担任三司盐铁判官。
上书说:“天下粮食布帛日益消耗,物价日益上涨,想不损伤民力,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