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文学批评和翻译研究——基于张谷若《还乡》译本分析

合集下载

深度翻译策略在张谷若《还乡》译本中的应用及其启示

深度翻译策略在张谷若《还乡》译本中的应用及其启示

原作 者说 的是 什 么 ;2 ( )能 够用 另一 种语 言准 哈代一 系列作 品的翻译更是被 奉 为经典 。张先
确无误 地 把 原意表 达 出来 , 才是 翻译 的首要 生被 尊为译界 大师不仅是 因其 炉火 纯青 的语 言 这
任务f 。语 言是 文 化 中一 个颇 为特 殊 的组成 能力 ,还 因为其对 翻译所 持有 的谨 慎专业 的态 部分 , 既是整个 文化 的基础 ; 它 又直接 反映一 种 度 。张先生 的译 文有一个很 大 的特 点就是 他给
译” 认 为传 统语 义学研究 的 只是文 字 的字 面意 .
从词 源学 上 看 , 阐释 学 O r e et s, a m n ui )又称 思 。 e c 而语 用 学 中的常规理论 , 际上也 只能解 决 实
解释学 , 是一 门关于理 解 和解释 的学科 , 它解 释 人 们 以话语 或 文本 交 流 中说话 者 的 字 面意 图 。 了文本 理解 与 解 释 的本 体论 和生存 论 意义 。 从 而在 翻译 中 , 译者 所面临 的种种 问题 , 意义转 换 而将 “ 历史性 ” “ 间性 ” 和 时 引入 哲学 思 维 , 同时 中的诸 多实 际操作 已经超越 了语义 学 和语用 学 为 文 学 研究 的读 者立 场 及 历 史 态度 奠定 了基 的常规理 论 。只有将 文化 大语 境 纳入 翻译对 象
础【 1 聊 ) 。阐释 学 的发展 经历 了从 方法 论解 释学 的范 围 。 能避免原 文意义 的流失 。 才 但是 由于翻
到本 体 论解 释 学再 到 现代 哲 学 解释 学 的过 程 , 译篇 幅 的 限制 ,译者 不可 能在译文 中详 尽地 展 现 有关 的文 化语境 .因此就 有必要 在 翻译 的文 中丰富 而深厚 的文化 语境 。 国 内学 者 也 将 目光 转 向对 深 度 翻译 的研 究 。 宁宁 7 孙 ) 深度 翻译策 略 的提 出“ 先, 认为 首

《还乡》翻译中的模糊语言处理

《还乡》翻译中的模糊语言处理
[作 者 简 介] 刘 艳 红 (1981-),女 ,汉 族 ,吉 林 白 城 人 ,讲 师 ,硕 士 。 研 究 方 向:英语教学、翻译。
始哈代创作了一些诗歌,但是却没有源自到发表的机会,后来 只能转到小说的创作上 。 直到 1874 年写了他的第四篇小 说 《远离尘嚣》,才在文学界受到一定的关注。 自此他放弃了建 筑行业,专心进行小说创作。 在 1878 年哈代发表了小说作品 《还乡》,受到很多文学家的赞赏。在 1891 年他发表了小说《德 伯家的苔丝》这部最出众的小说作品,但是在发表后却被指 责是违背了道德标准。 这强烈地打击了哈代继续创作小说的 激情,自从以后哈代全力创作诗歌。 哈代在晚年时期创作的 作品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很大的突破, 因而获得巨大的荣 誉。 他的文学创作对于英国文学史以及整个世界的文学创作 都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
一、小说《还乡》作者的简介 托马斯·哈代出生于 1840 年的夏天, 他的家乡位于英国 西南部一个名为多塞特郡的农村,就是这样的环境为哈代进 行文学创作塑造了良好的环境背景。 哈代的父母亲非常重视 对哈代进行教育, 然而在 1856 年哈代就离开了学校去 一个 建筑工地,在一位建筑师带领下学习建筑工程。 就在六年以 后,托马斯.哈代就到了伦敦去当测绘员,并且在伦敦大学里 面学习语言学,在那里他开始尝试学习写作。 但是五年以后 哈代因为身体健康受到了损坏,不得不返回家乡休息。 一开
《还乡》翻译中的模糊语言处理
刘艳红 白城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白城 137000
[摘要] 翻译作为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行为,是翻译者想要达成目的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我们不应该把翻 译行为认为一种科学形式,而应该把它看成改变自身的一种交流的技巧和文学艺术。 “模糊翻译”的出现打破了原有 翻译的死板形式,可以把它认为是一种超越原有教科书般翻译模式的基本框架,应该大力地倡导、发扬和应用,而不 是单单地把它归入一种翻译的技巧。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的乡土小说家和诗人,也是维多利亚时代最杰出的一位 现实 主 义 作 家 ,他 的 创 作 思想 和 创 作 构 思 都 能 受 到他 的 语 言 特 色 的 影 响 。 小说 《还 乡 》是 哈 代 最 具 有 时 代特 征 的 一 部 优秀小说作品,从哈代作品的语言特色分析,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其作品中语言的生动而鲜明,这也是小说《还乡》能够 引起很多人关注的根本原因。 本文试从小说《还乡》中作者、作品的简介、小说结构的安排、字词的选择与使用等角度 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其所代表的作者真实感情经历和思想情感。 [关键字] 《还乡》;托马斯·哈代;模糊翻译;处理

淡朴自然圆活晓畅——读张谷若先生译《还乡》

淡朴自然圆活晓畅——读张谷若先生译《还乡》

淡朴自然圆活晓畅——读张谷若先生译《还乡》
蔡耀坤
【期刊名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1991(000)002
【摘要】无
【总页数】9页(P82-90)
【作者】蔡耀坤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张谷若译《还乡》看译者的主体性:被操纵的译者和操纵的译者 [J], 黎妍
2.试论方言对译的局限性——以张谷若先生译《德伯家的苔丝》为例 [J], 韩子满
3.自然而精当的译品——读屠岸译《济慈诗选》 [J], 北塔
4.抒情写真淡朴自然——冰心散文近作论 [J], 张衍芸
5.诗意地还乡——读《自然的神韵:道家精神与山水田园诗》 [J], 洪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颜照下的《还乡》三译本对话评析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颜照下的《还乡》三译本对话评析

关于言语行为理论颜照下的《还乡》三译本对话评析[论文摘要]言语行为是一个语用学范畴.任何语言交际基本上实施有意图得言语行为.以塞尔关于施为性言语行为得分类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还乡》三个中文译本中对话描写得翻译,从中见出,张谷若两译本得对话翻译比王守仁得译本更好得再现了具体言语行为.[论文关键词]《还乡》施为性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得小讲家,其小讲《还乡》文笔细腻生动、语言优美,具有深刻得思想内容及戏剧化得情节结构.小讲以爱敦荒原为背景,讲述了五个青年男女之间得爱情纠葛.红土贩子文恩未赢得心上人朵荪得爱,成为她得背地守护者,而朵荪得未婚夫韦狄与游苔莎幽会.朵荪得堂兄克林从巴黎回来,一心将自己献给荒原,而游苔莎向往都市生活,梦想克林带她离开荒原,并凭美貌嫁给了克林.韦狄娶了朵荪.游苔莎与克林婚后不久出现裂痕,她与克林母亲姚伯太太之间得矛盾又间接导致了后者得死亡.矛盾激化,游苔莎和韦狄相约逃离荒原,却双双死于意外.朵荪与文恩终成眷属.译家张谷若于1958年和1991年l1月两度出版《还乡》得中文译作,外国语言文学家王守仁也于1998年5月出版该书译作.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是奥斯汀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得,其差不多观点是:任何语言交际基本上实施有意图得言语行为,言语行为是语言得最小单位,受规则辖制.言语行为理论差不多被运用到文学研究领域.小讲是一种生动得文学体裁,而对话往往是小讲中最生动得部分.WcoM本文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并以塞尔关于施为性言语行为得分类和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从具体言语行为再现得角度,对比分析《还乡》三个中文译本中对话描写翻译.一、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得一个重要理论.文学批判家运用言语行为理论阐释文本得精妙,并以此理解不同文学体裁得本质,而语言学家则用言语行为理论得概念来解决句法学、语义学及二语习得等诸领域得咨询题.在语用学领域,言语行为始终是最重要得语言现象之一,与许多其他语用学理论紧密相关.(一)奥斯汀得言语行为模式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得.当时语言学家得注意力集中在日常语言得不准确性和空泛性上.奥斯汀推翻了真值条件是语言理解得核心这一论点,指出与逻辑实证主义得假设相反,日常语言中一些句子没有真假值.这些句子得特别性“在于它们不只是用来讲,即描述事物,还用来做”,而且不能用真假值来评价.奥斯汀把这类特别句子和由它们实现得话语叫做施为句,把与之相对得陈述、论断等称为叙述句.后来奥斯汀放弃了叙述句和施为句得区分.指出一定条件下构造具体得语句即同时实施了三种言语行为:表述性言语行为、施为性言语行为和成事性言语行为.表述性言语行为是指讲出合乎语言适应得有意义得话语;施为性言语行为指在特定得语境中给予有意义得话语一种言语行为力量;成事性言语行为则指表述性言语行为和施为性言语行为在听者身上产生得效果.其中施为性言语行为是奥斯汀关注得中心,“言语行为”常用来特指这一类言语行为.(二)塞尔得言语行为模式1.塞尔对言语行为得分类美国闻名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塞尔进展了奥斯汀得言语行为论.他把施为性言语行为分为五类:断言行为、指令行为、承诺行为、表}言行为和宣告行为.断言行为实施时,讲话人保证命题得真实性,相信所陈述得命题为真.常用于断言、下结论、陈述、相信、宣誓、推测等.指令行为实施时,讲话人试图使听话人做某事.常用于请求、提咨询、邀请、建议、劝说、警告、命令等.承诺行为实施时,讲话人对今后某行动做出承诺.常用于允诺、威胁、提议、保证、起誓等.表情行为实施时,讲话人表达某种心理状态.常用于感谢、道歉、欢迎、祝贺等.宣告行为实施时,讲话人想改变某一对象或情形得外部条件.常用于逐出教会、宣战、洗礼命名、解雇等.2.间接言语行为塞尔在对施为性言语行为分类时发觉,有一类言语行为不属于上述五类.例如,聚餐时bill对mary讲:couldyoupleasepassthesalad?这一语境下,讲话人得交际意图与字面意义不吻合.也不能依照句子得形式认为其言外之力为“询咨询”mary是否有能力把沙拉递给bil.塞尔指出,这句话得言外之力是“请求”,“请求”这一言语行为通过“询咨询”这一言语行为来完成.这个地方得“请求”就被称为间接言语行为.依照塞尔得定义,“请求”是要紧施为性言语行为,“询咨询”是次要施为性言语行为.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讲话人和听话人有共同得知识背景,包括口头和非口头信息,及听话人得分析推理能力,因此要紧施为性言语行为得以实现.塞尔把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通过使用一定得规约手段来实现,听话人依照语句得字面之力,按照使用得规约适应推断出言外之力或讲话人得交际意图.为了实施间接言语行为,讲话人必须考虑意图、能力、听话人意愿等诸多因素.塞尔提出了确立施为性言语行为类型得四个条件:预备条件、真诚条件、命题条件和差不多条件.讲话人能够通过提咨询或陈述这些条件来间接实施施为性言语行为.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则没有明显句法标记,听话人必须依照语境和语言形式,来推断言外之力或讲话人得交际意图.小讲《还乡》有许多生动得对话描写.语言风格各异,施为性言语行为多种多样,间接言语行为随处可见.两位译者对这些对话描写得处理各有特点,因此,从言语行为理论得角度对比分析三译本,具有可行性.二、言语行为理论角度下得三译本对话评析小讲对话翻译中,施为性言语行为和成事性言语行为通过表述性言语行为得翻译得以再现.举例如下;例一:“iknows0welthatialtltoblamethatyouneednotremindmeofit.”repliedw ildeveshortly.张译一:“我非常明白都得怨我,还用您提吗?”韦狄简短得回答张译二:“我非常明白都得怨我,还用您提吗?”韦狄简慢粗略地回答.王译:“我内心非常清晰,这事得怪我,用不到你来提醒,”韦狄不耐烦地讲道.韦迪弄错许可证,他和朵荪得婚期被迫推迟,事后他们与姚伯太太讲这件事,姚伯太太讲这事怪韦迪,引文是韦迪得回答.这是一个间接言语行为.次要施为性言语行为是陈述,要紧施为性言语行为是抱怨.姚伯太太与韦迪彼此不喜爱,姚伯太太还公开反对过他和朵荪得婚事,但他是朵荪得姑母,韦迪抱怨她得时候不能太直截了当.张译把次要施为性言语行为换成了询咨询.反咨询这一修辞和“您”这一尊称得应用巧妙再现了原文中含蓄得抱怨.王译保留了陈述这一次要施为性言语行为,但这句汉语非常直白,显得韦迪不礼貌,与原文得语气不完全吻合.例二:“he!”saidthomasinreproachfully.“anybodycalseebetterthanthatinamoment.sheisnearlytwomo nthsold howfra isitnowtotheinn?’’张译一:“他!”朵荪含着责咨询得意思讲.“不管谁都能只要一看就比你明白.她差不多快两个月了.现在离客店还有多远?”张译二:“小小子儿!”朵荪含着责咨询得意思讲.“不管谁都能只要一看就比你明白.人家是小姐,差不多快两个月了.现在离客店还有多远?”王译:“他,”托玛沁带着责备得口气讲.“谁都一眼就能看出来.她快两个月了.离酒店还有多远?”游苔莎与克林感情破裂决定出走,韦狄与游苔莎约定关心她离开爱敦荒原,如今他们都已离家,朵荪和克林没寻到他们,朵荪带着婴儿回家,途中遇上文恩.文思把女婴错当成男婴,询咨询他(he)多大年纪.引文是朵荪得回答.原文是间接言语行为,其中要紧施为性言语行为是责备,次要施为性言语行为是陈述.张译一和王译明显欠妥,因为汉语中“他”和“她”发音相同,单凭发音,听话人不可能理解,因此汉语对话中可不能出现这种讲法.张译二中“he”和“she”得翻译则特别有味,分不译成“小小子儿”和“(人家是)小姐”,张谷若对译本得这种修订,消除了歧义,使陈述得含义更加清楚.例三:“ah!一that’syou,youtraitor,isit?”criedyeobright.“whyshoulditbeshe?becauselastweekshewouldhavepu tanendtoherlifeifshehadbeenable.sheoughttohavebeenwatchedttakeoneofthelamps andcomewithme.”张译一:“啊!——是你呀,你那个浑蛋!”姚伯喊着讲.“如何会是她?因为上一个礼拜,她要是有机会,她就自杀了.本来应该有人看着她得!你快拿一盏车灯,跟我来.”张译二:“啊!——是你呀,你那个浑蛋!”姚伯喊着讲.“如何会是她?因为上一个礼拜,她要是没受到阻拦,就自杀了.本来应该有人看着她得!你快拿一盏车灯,跟我来.”王译:“啊——是你,你那个背信弃义得家伙!”约布赖特喊道.“什么原因会是她?因为她要是能做到得话,上个星期就自杀了.她本应该让人看着得.拿上一盏灯,跟我来.”原文包含一系列言语行为:咒骂、陈述和命令,生动刻画了克林又惊叉气又急得情绪.两译者得三个译本比较相似,但对咒骂这一言语行为中出现得“traitor"一词处理方式不同.张译为“浑蛋”而王译为“背信弃义得家伙”.小讲中上文是,克林和游苔莎感情出现裂痕,韦迪得一次造访间接造成他们夫妻争吵及后来游苔莎得出走,克林查找游苔莎得时候她落水,这时克林认出正在等她得韦迪,就讲出了引文.据此,克林讲韦迪是“traitor”,不是指他确实背信弃义,而是咒骂他.张译用汉语中咒骂常用得“浑蛋”一词较为妥当,王译“背信弃义得家伙”则因改变了咒骂这一言语行为得交际意图,易引起中文读者得误解.总体来讲,在《还乡》对话翻译上,张谷若更胜一筹.张谷若对言语行为再现得处理特别灵活,依照汉语和英语表达适应得不同,把原文得一般言语行为译为间接言语行为,或改变原咨询接言语行为得次要施为性言语行为,从而使目得语读者与源语读者产生相似得反应.王守仁更倾向保留原文得语言形式,常常不能再现原言语行为得语气,使译文单调.此外,王译中对话常常使用书面用语,也削弱了相应言语行为得表达效果.。

从归化与异化视角浅谈张谷若译作《还乡》

从归化与异化视角浅谈张谷若译作《还乡》
游苔莎刚刚下了这种决心机会就立刻来到而这个机会在有意去找的时候却踏破铁鞋无觅8p160张谷若将withholden译为踏破铁鞋无觅处这是中国经典传统的俗语之一该表达方式更符合汉语语言和文化的特点也巧妙地传递出了原文的含义
2 0 1 4年 8月
枣 庄 学 院 学 报
J OU RN AL OF Z A OZ HU AN G UNI V E RS I T Y
[ 关键词 】 《 还 乡》; 归化 ; 异化 ; 翻译 [ 中图分类号] H 0 5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0 0 4— 7 o 7 7 ( 2 0 1 4) o 4— 0 0 9 6一o 3 族 中心 主 义 的态 度 , 使 外语 文本 符合 译入 语 言 的文化 价值 观 , 把 原作 者 带进译 人语 文 化 ”。 以 译 入 语 为 中 心 的 归 化 翻 译 追 求
Au g . 2 0 1 4 V0 1 . 3 1 N0. 4
第3 1卷
第 4期
从 归 化 与 异化 视 角 浅 谈 张 谷若 译 作 《 还 乡》
胡 颖
( 枣庄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 , 山东 枣庄 2 7 7 1 6 0)
[ 摘
要] 归化和异化是指导翻译 活动的两种 重要 翻译 方法 , 由美 国翻译理论 家劳伦斯 韦努蒂概 括提 出。对 于归化
于 使 读 者 在 付 出 最 小 努 力 的情 况 下 便 可 达 到 最 佳 语 境 效 果 。韦 努 蒂 同 时 明 确 指 出 , 异 化 是 “对 这 些 文 化 价 值 观 的 一 种 民 族 偏
离 主 义 的压 力 , 接 受 外 语 文 本 的 语 言 和 文 化 差 异 , 把 读 者 带 人 外 国 情 景 ”。 “ 归 化 ( d o me s t i c a t i o n) 是 指 在 翻译 中采 用 透 明 、 流 畅 的风 格 , 最 大 限 度 地 淡 化 原 文 的 陌 生 感 的 翻 译 策 略 。 [ _ ( P 4 和 文 化 差 异 H 1 (

张谷若翻译注释探析

张谷若翻译注释探析

张谷若翻译注释探析作者:刘伟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09期摘要:张谷若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致力于英国文学,尤其是哈代、狄更斯、萧伯纳、莎士比亚、菲尔丁等名家经典的研究和翻译,做到了名家名译,为英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谷若翻译富有特色,如翻译注释,方言对译,四字格运用等。

本文主要探讨张谷若的翻译注释,以期对张谷若翻译研究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张谷若;翻译注释;文学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9-0191-03张谷若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翻译过哈代的《还乡》《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狄更斯的《大卫·考坡菲》《游美札记》,萧伯纳的《伤心之家》,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史》和莎士比亚的《维纳斯与阿都尼》等,翻译总量在400万字以上,为英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谷若翻译极具特色,如翻译注释,方言对译,四字格运用等。

本文主要探讨张谷若的翻译注释。

一哈代、狄更斯、菲尔丁等人的原作博大精深,包罗了英国的社会万象,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知识。

翻译过程中,要想透彻地理解原作,准确地传达原作神韵,只靠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是远远不够的,译者必须围绕所翻译的作家作品进行深入的研究。

在这一方面,张谷若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张谷若将翻译和研究结合起来的一个最好证明,就是他作的大量注释。

《还乡》(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998)中有452条,《德伯家的苔丝》(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991)436条,《无名的裘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995)403条,《大卫·考坡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640条,《弃儿汤姆·琼斯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1995)1356条,这五本书共计3259条[1]。

从注释的编写者来看,分为两种:一为原注,即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为读者提供历史、地理、宗教、习俗等方面的信息,自己撰写的注释;二为译注,即译者为达到上述目的,针对译文读者的需要撰写的注释。

言语行为理论观照下的《还乡》三译本对话评析

言语行为理论观照下的《还乡》三译本对话评析
科技信息
人 文 社科
言语行为理论颜照下硇《 还 》 三译本对话评析
广 东商学院华 商学 院外语 系 毕 彭
[ 摘 要 ] 行 为是 一 个 语 用 学 范畴 。任 何 语 言 交 际都 是 实施有 意 图的 言 语行 为 。以 塞 尔关 于施 为性 言语 行 为 的 分类 和 间接 言语 言语 行 为 理 论 为基 础 , 比分 析 《 乡》 个 中文 译本 中对 话 描 写 的 翻 译 , 中见 出 , 谷 若 两 译 本 的 对话 翻译 比王 守仁 的 译本 更好 的再 对 还 三 从 张
例 一 : I n w s w lta I l t ba eta y un e o rm n “ o e h t T o lm h t o ed n te idme f k 0 l al o
i ”r p i d W i e es o ty ( t e l l v h r . . e d l

用 您 提 吗?” 狄 简 短 的 回答 。 ㈣ “ 还 韦 张译二:我很知道都得怨我 , “ 还用您提吗?” 韦狄简慢粗略地回答。
王译 :我心里很清楚 , “ 这事得怪我 , 用不到你来提醒 ,韦狄不耐烦 ”
地说道。 韦迪弄错许可证 , 他和朵荪 的婚期被迫推迟 , 事后 他们 与姚伯太太 讲这件事 , 姚伯太太说这事怪韦迪 , 引文是韦迪的回答 。这是一个间接 言语行为。次要施为性 言语行为是陈述 , 主要施 为性 言语行为是抱怨 。 姚伯太太与韦迪彼此不喜欢 , 姚伯太太还公开反对过他和朵荪的婚事 , 但他是朵荪的姑母 , 韦迪抱怨她的时候不能太直接 。 张译把次要施为性 言语行为换成 了询问。反问这一修辞和“ 这一尊称 的应用巧妙再现 您” 了原文中含蓄的抱怨。 王译保留了陈述这一次要施为性 言语行为 , 但这

哈代《还乡》三译本语用效果对比分析

哈代《还乡》三译本语用效果对比分析

哈代《还乡》三译本语用效果对比分析关于《哈代《还乡》三译本语用效果对比分析》,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说话者如何使用语言实现成功交际的问题。

以语用学中的语域理论、言语行为理论及语境理论为视角,分析比较哈代小说《还乡》三个译本中的标题翻译、对话翻译及心理描写翻译,得出如下结论:在语域选择上,张谷若第二个译本的标题翻译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在言语行为方面,张谷若两个译本的对话翻译更好的再现了原作中人物的语气;从语境角度看,张谷若和王守仁的译本在心理描写翻译上各有可取之处,同时又都存在不足。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还乡》;语域;言语行为;语境;图式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小说家、诗人,其代表作小说《还乡》文笔细腻生动、语言优美,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及戏剧化的情节结构。

故事以爱敦荒原为背景,叙述了五个青年男女之间恋爱纠葛的故事。

红土贩子文恩未能赢得心上人的爱情,心甘情愿成为朵荪的暗中守护者,而朵荪的未婚夫韦狄却与游苔莎幽会。

朵荪的堂兄克林从巴黎回来,一心将自己献给荒原,而游苔莎却向往繁华的都市生活,梦想着让克林带她离开荒原,并凭借自己的美貌如愿地嫁给了克林。

韦狄娶了朵荪。

游苔莎与克林婚后不久出现裂痕,她与克林母亲姚伯太太之间的矛盾又间接导致了后者的死亡。

矛盾激化,游苔莎和韦狄相约逃离荒原,却双双死于意外。

最终,朵荪与文恩成为眷属。

哈代擅长的环境描写与心理描写,在描绘特殊环境下的爱情纠葛时发挥得淋漓尽致。

同时,小说的对话也极为生动,与心理描写相结合,使人物形象鲜活饱满。

著名翻译家张谷若曾两度翻译这部作品,王守仁也于1997年完成此书的翻译。

对文学研究和翻译研究来说,语言学是基础,而用语言学的理论解读文学作品译本,具有指导意义。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说话者如何使用语言实现成功交际的问题。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如何再现原作的语用效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张谷若译风研究

张谷若译风研究

张谷若译风研究张谷若是中国20世纪的著名翻译家,是译界的楷模。

他恪守译德,译风严谨,为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当今社会,译著泛多,但佳作甚少,译德译风的缺失是一大原因。

本文欲研究老一辈翻译家张谷若严谨的译风,为翻译工作者提供借鉴。

标签:张谷若译风地道一、引言翻译是一种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创造性文化活动,在这一复杂的实践活动中,对翻译主体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

在众多的翻译主体中,张谷若无疑是杰出的代表人物。

虽然在20世纪30年代,张谷若就凭借译本《还乡》和《德伯家的苔丝》受到译界的广泛赞誉,但对张谷若的研究真正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

近些年来,研究张谷若的人都喜欢赞叹译者多么善于将地道的原文转换成地道的译文,通过研读张谷若的译作,总结出了有关张译的语言特色,翻译技巧及翻译风格,但却忽视了张谷若翻译中的另一个突出特征,那就是他的译风极为严谨。

“译风”不是指翻译风格,而是指翻译工作者对待翻译工作本身的态度和作风。

历代名家的翻译经验十分丰富,其中严谨的译风是他们留给后辈的一份十分珍贵的礼物,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严谨译风对翻译工作者是十分必要的。

二、张谷若简介张谷若(1930~1994),原名张恩裕,是中国20世纪的著名翻译家、学者,北京大学教授。

他从青年时期就开始研究、翻译英国著名小说家哈代的作品,被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哈代的东方知音”,后来又翻译了其他英国名著。

其主要译作有8部,从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无名的裘德》,到萧伯纳的《伤心之家》,到莎士比亚的《维纳斯与阿都尼》,到狄更斯的《游美札记》《大卫·考坡菲》,最后是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史》,总共400万字左右。

每一部译作都是精心结撰之作,部部堪称艺术经典,至今还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在历经大半个世纪后,80年代,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翻译心得体会,总结了自己“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的翻译原则。

他还发表了“为科学亦为艺术,为艺术亦为科学”的“科学-艺术观”。

美学视角下《德伯家的苔丝》汉译本赏析——以张谷若译本为例

美学视角下《德伯家的苔丝》汉译本赏析——以张谷若译本为例

美学视角下《德伯家的苔丝》汉译本赏析——以张谷若译本为例赵鹏【摘要】本文以美学视角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深入研究、赏析英国经典名著《德伯家的苔丝》汉译本,发现其汉译本不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在形式方面都“以雅译雅,以俗译俗”,用原汁原味的地道译文再现了原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多方面的美学元素,堪称翻译中的一部经典之作.【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年(卷),期】2014(013)006【总页数】2页(P182-183)【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美学视角;张谷若;汉译本【作者】赵鹏【作者单位】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英国经典名著《德伯家的苔丝》被认为是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以英国乡村为背景,透过人与环境二元冲突的生动描写,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人生悲剧。

整部小说对种种矛盾以及性格元素的描写施以浓墨重彩,通过性格悲剧、命运悲剧以及社会悲剧的多重视角,公开地向维多利亚时代虚伪的社会道德挑战,呼吁建立真、善、美的和谐社会。

中国20世纪最优秀的翻译家之一张谷若秉承“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的翻译原则,于1936年完成了《德伯家的苔丝》翻译工作,其译文一经问世,就好评如潮,风靡一时。

本文从美学视角出发,深入研究、赏析《德伯家的苔丝》汉译本,揭示其汉译本的语言特色,进一步探讨文学翻译的策略。

一、《德伯家的苔丝》简介苔丝美丽善良、善解人意,为了缓解家庭窘困的状况,不得不投靠冒牌的本家,但却被本家纨绔子弟亚雷强暴。

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苔丝不甘沦为富家子弟玩物,毅然回到家乡,重新生活。

虽生下亚雷的孩子,但不幸夭折,悲剧接二连三地降临。

后来认识了牧师的儿子克莱,两人情投意合,终成眷属。

但因为苔丝不忍欺骗克莱,终将自己的过去向克莱坦白,结果在新婚的第二天即遭到抛弃。

生活越来远艰难,压力越来越大,亲人们因生活所迫,四处流浪。

为了母亲和弟妹们,苔丝无奈又回到了亚雷的身边,委曲求全,整日怅然若失、暗自神伤。

几年后,克莱重又回来,回心转意,想和苔丝重归于好。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还乡》中景物描写翻译例析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还乡》中景物描写翻译例析
第2卷第9 4 期
2 1年9 0 1 月
长 春理 工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a o C a g h nUn esyo S i c dT c n lg ( o il ce c s dt n) o r l f h n c u i r t f c n e n eh oo y S ca S i e io n v i e a n E i
V O .4 No. 12 9
Se p.201 1
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还乡 》 《 中景物描写翻译 例析
宋 海 芽
( 长沙理T大学外国语学 院,湖南长沙 ,4 0 1 114)
[ 摘 要 ] 从 生态 翻译 学角 度 进 行 翻 译 研 究 , 过 对《 乡》 本 中景 物 描 写 的相 关 译 例 进 行认 真分 析 , 而揭 示 翻译 通 还 译 从
程 指 的是 ‘ 者 适应 与译 者 选 择 的 交 替循 环 过 程 ” 其 翻 译 原 铎 ;
则可概括 为 “ 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 其 翻译方法简略地 ;
概 括 为 ‘ 维 ” 语 言 维 、 际 维 、 化维 ) 换 。本 文 选取 张 三 ( 交 文 转
文学界誉为 “ 哈代专家” 国内有学者盛赞他为 “ , 哈代 的东方知 音” 。他翻译 哈代的《 乡》 还 是适应其 翻译生态环境 的, 这可 以从 以下三个方面得 到证明: 第一 , 自然环境方面 , 两人的生活 环境相似。 张谷若与哈代都生活在大海的怀抱之 中, 都来 自旧 式农村 , 与农 民亲近 , 并与他们有深厚 的感情。这使得译者能 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契合 。 第二 , 社会 、 文化环境方面 , 二者对 待社会的态度有共通之处 。 哈代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 其

论个人意识形态对译者的操控——以《还乡》两个译本为例

论个人意识形态对译者的操控——以《还乡》两个译本为例
哈 代 创 作 意 图 的 改 变 。 选 择 原 稿 , 以还 原 哈 代 最 初 创 作 文 本 他 可 时 体 现 出的 对 悲 剧 人 生 的 哲 学 思 考 。
1 翻 译 策 略选 择 . 3
态 , 种 意 识 形 态 在对 译 者 策略 选 择 上 起 的作 用 是 不 一 样 的 。 每 个
译 思 想 — — 地 道 的 译 文 , 道 的 原 文 影 响 。 相 比较 而 言 , 教 地 王
翻 译 策略 的使 用 。 文章 将 选 取 这 三 个 视 角 进 行对 比 分析 。
11 者 的个 人方 言 .译
授 的译 本选 用现 代 汉 语 。 有方 言 的 出现 , 也 是 受 他 翻 译 思想 没 这
在 翻 译 时 , 也 乐此 不 彼 。很 显 然 , 对 《 乡》 喜 爱 之 情 溢 于 他 他 还 的 言 表 。 代 曾 经 对 小说 的地 名做 出 了改 动 。 教 授 选 择 原 稿 作 为 哈 王 译 本 . 此激 起 读 者 阅读 时 的真 实 感 , 认 为 名 字 的 变 更 预 示 着 以 他
个 人 认 知 . 译 理 念 等 。它 影 响 译 者 的个 人 方 言 , 本 选 择 以 及 翻 译
他 选 择 山东 方 言 的原 因是 他 发 现 山 东相 对 于 北 京 的地 理 位 置 和
多 赛 特 对 于 伦 敦 的 地 理 位 置 是 一 样 的 , 且 山 东 方 言 中 ‘ 和 而 L’ ‘ 的 发 音 与 多 赛 特 方 言 的发 音 相 似 。方 言 翻 译 的 策 略 受 他 翻 R’
的 影 响 。 笔 者 与 译 者 的 电话 沟 通 中 , 教 授 表 示 不提 倡 用 方 言 在 王 翻 译 , 为 译 本 是 针对 大 众 读 者 的 , 言 的 使 用 会 给 读 者产 生 阅 因 方 读 障 碍 , 利 于 读 者 的 理 解 和吸 收 。 不 另 外 , 个 译 本 中 都包 含 大 量 的 注释 。 多 学 者 不 同 意 在 译 两 很 文中加注释 , 因为 他 们 觉 得 一 方 面 注 释破 坏 了 译 者 的 情 趣 , 一 另

主体间性在张谷若之《还乡》译本中的研究

主体间性在张谷若之《还乡》译本中的研究

主体间性在张谷若之《还乡》译本中的研究作者:王霞尧丽云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23期摘要:翻译的主体间性是指翻译活动中的各大主体包括:译者、原作者、原作读者、文中人物、翻译发起者等各个主体之间平等和谐的对话和视域融合的过程。

翻译的主体间性理论主张参与翻译活动的各方通过无限的、平等和谐的对话,最终实现视域融合。

本文以张谷若最爱之哈代小说《还乡》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翻译中的主体间性如何促成优秀译本的出现。

关键词:主体间性;张谷若;《还乡》中图分类号:I046;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3-00-02翻译活动实质上是一个对话过程,是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等各个主体通过语言这一中介进行无限的、平等和谐的对话和视域融合的过程。

翻译主体间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翻译主体间性,是仅指译者主体与原文作者主体和译文读者主体三者间的间性关系;广义的翻译主体间性则是指翻译活动中的各大主体包括:译者、原作者、原作读者、文中人物、翻译发起者等各个主体以文本为载体,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相互沟通,达到相互理解,最终达成共识,实现融合。

本文以张谷若之《还乡》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翻译中的主体间性如何促成优秀译本的出现。

一、主体间性理论及张谷若之《还乡》译本德国哲学家胡塞尔从认识论角度提出了“主体间性”这一概念。

通俗地讲,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的间性关系。

在翻译活动中,作者、译者、读者等不同主体是相互依存的,并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

换言之,翻译中的主体间性就是指译者主体与原作者、原作读者、文中人物、译文读者等参与翻译这一活动的所有主体之间平等和谐的对话和视域融合的过程。

翻译的主体间性理论证明了文本产生于主体与主体之间无限的对话之中,各主体间实现视域融合对于文本的产生至关重要。

哈代所著的《还乡》是张谷若最喜爱的小说之一,书中对于埃格敦荒原的描写,对于一心向往到巴黎去过上流社会生活的女主人公游苔莎的描写,对于渴望回到家乡埃格敦荒原的男主人公克林的描写以及书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哈代所生活的时代的两种文明间冲突,都让张谷若非常感兴趣。

张谷若的翻译及翻译观

张谷若的翻译及翻译观

张谷若的翻译及翻译观摘要:张谷若,中国伟大的文学翻译家之一,他一生从事教授英国语言文学和翻译工作,以治学专注执着、做人正直厚朴而为人尊重,在翻译领域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还乡》、《德伯家的苔丝》这两部译作的出版奠定了他在文学翻译界的地位,曾被香港有关评论家称为“译作的楷模”;自此.张谷若被西方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

本文将从张谷若先生的翻译时代背景,翻译艺术风格,个人译著历程及翻译观等方面对其进行探究。

关键词:张谷若;时代背景;个人译著历程;翻译;翻译观;一.引言张谷若,山东烟台人,生于1903年,童年时便涉猎群书,奠定了深厚的古文根基。

张谷若在小学毕业之后便离开了家乡,考进了著名的天津南开中学。

该校无论是在管理上或是在教学上均与国际接轨.对英文课程抓得很紧.因此张谷若在这打下了英语基础。

1926年,张谷若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其时,开始对英国著名小说家兼诗人治代的作品产生丁浓烈的兴趣。

1930年,他大学毕业后到师大女附中教英文,一面教书,一面翻译哈代的作品。

《还乡》是他最早完成的译作。

当时,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设立了—个编译委员会,组织出版科学与文学书籍。

胡适是文学书籍编译工作的负贡人,见到张谷若的译稿.认为翻译得很好,并且约请他翻译哈代的另一部名著《德伯家的苔丝》。

这两部译作的出版(《还乡》的译本于1936年出版;《德伯家的苔丝》出版于1935年)奠定了他在文学翻译界的地位,曾被香港有关评论家称为“译作的楷模”;自此.张谷若被西方文学界誉为“哈代专家”。

张谷若于20世纪30年代以成功地翻译了英国文学大师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和《还乡》一举成名。

译有七部、约400万言英国古典文学名著,除《苔丝》与《还乡》外,还有哈代的《无名的裘德》、狄更斯的《大卫·考坡菲》、亨利·菲尔丁的《弃儿汤姆·琼斯史》、莎士比亚的长诗《维纳斯与阿都尼》、肖伯纳的戏剧《伤心之家》以及唐诗英译等。

性别批评视阈下的《还乡》

性别批评视阈下的《还乡》

2013.07李迎亚一.游苔莎作为妻子是否应该无条件支持丈夫的教育事业1、教育事业本身还不成熟在小说《还乡》中,克林善良,正直,甚至有普世之心。

他问他母亲“一个人,眼睁睁地看着世界上的人,有一半因为没有人扶助教训他们去抵抗他们生来受的苦难,都快要完全毁灭了,却把自己的时光都消磨在妇人女子的事情上,那他还配叫男子汉吗?”他认为凭他的体格无论做什么都够格,何必要低三下四去卖珠宝满足阔女人和有名爵的浪子顶卑鄙的虚荣,浪费光阴,为何不能做点有意义体现自己价值的事情了?而克林认为自己值得做的事情———当一个穷人和愚人的教员,教给他们向来没有别人肯教他们的东西。

我们不得不佩服克林的悲悯情怀,对爱敦荒原人民的关心和责任心。

但是万事开头难,此时的克林也并没有做好十足的准备与调查。

他一厢情愿地认为慈善事业就会有无穷的支持者,他完全没有考虑到当地的农民是否需要,爱敦荒原当地的变革是否处在一个临界点上,自己的热心愿望是否会一拍即合?游苔莎认为姚伯像耶稣的门徒保罗———在“圣经”里是完美的人物,但在实际的生活里可行不通。

”结果证明,威斯克斯乡民确实不需要,克林最后不得不放弃了教育计划,当了牧师,一心布道,宣传他的主义。

除了当时客观环境的原因,克林自身也没准备好,首先他不具有成为教员的资格证;其次,他的知识储备还不够丰富,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

在努力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用眼过度,得了急性青光眼,只能暂时砍荆棘不让自己闲下来,以及随后家里面发生的一些变故,使他的教育计划只能一拖再拖。

所以,可以说,克林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理想者,并且还是一个强迫者。

他没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反而还破灭了游苔莎的梦想。

2、游苔莎想到巴黎去有错吗游苔莎并不是爱敦荒原的原住民,她的故乡本是当时那个时髦的海滨浴场蓓口。

她父亲是希腊人,一个很好的音乐家,在驻扎在蓓口的联队里当乐队长。

因为父母的早逝,不得不随着外祖父来到爱敦荒原。

游苔莎对于这种变动却很痛恨;她自己觉得跟充军发配一样,不过她没有法子,非在那儿住不可。

从功能翻译视角看文学作品外译—— 以《故乡》德译本为例

从功能翻译视角看文学作品外译—— 以《故乡》德译本为例

从功能翻译视角看文学作品外译——以《故乡》德译本为例作者:陆贇莉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19年第5期陆贇莉(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摘要:翻译不仅限于信息传递,更是一种文化交际活动。

在“翻译世界”向“翻译中国”的走向中,如何让世界理解中国成为一大议题,文学作品的外译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借助诺德“功能+忠诚”的功能翻译理论,分析文学作品中文化因素和作者个人风格在翻译中的处理,分析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达到的效果,希望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学作品翻译;文化因素;作者个人风格;功能翻译理论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5-0025-06在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国际背景下,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贸易往来,更要关注文化交流,而文学作品的翻译无疑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环节。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出现了从“翻译世界”到“翻译中国”的转向,从而对译者提出了挑战,即如何在让译入语读者理解中国文学作品的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以达到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聆听中国的目的。

鲁迅先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极富中国文化特色,对其作品的德译本研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德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选取的德译本为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的译本,在德语世界广为流传,他从事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思想史研究数十年,本身又是一位诗人,因而顾彬的德译策略选择对于中国文学的德译极富借鉴意义。

1 “功能加忠诚”翻译理论诺德(Christine Nord)作为德国功能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在第一代功能学派理论,即卡塔琳娜·莱思(Katharina Reiss)的文本类型理论,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的目的论及贾斯特·霍斯-曼特瑞(Justa Holz-Mnttri)翻译行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功能+忠诚”理论。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译文评析

The Return of the Native译文评析

逾 常人的独特 感 悟 。原 文 用 语流 畅 自然 , 物形 象 生动 鲜 人 明。体现 了作者极 高的创作才能 。
二、 文与原文的对 比分 析 译
出来 。由于翻译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 , 其复杂性 自然是不 言 而喻的。怎样才算完美的翻译 , 也是见仁见智 , 众说纷纭。
中国关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信达 雅” 翻译 评量理 论 ( 的 简称 “ 达雅 ” 信 理
r a y i ?’ e l l ’ l l “ u t a l t ,my o d c u i — h r , s e s i J s i e t l l o s n e e ” h ad,p a f l ly ul y
s e p n e a d a r s e e r. w e i g h rh n co s h rh at
E gi nl h—C ieeD c oay pafl s hns i i r,ly 的意 思是 :( f ma , tn u o r r ae k
n at n ec话 a ci , t. 语 , 作 等 )m d rd n nfn o sr o 动 a eo oei :nt ei u —
12 ) 9 8 是独一无二的 。他是 1 纪优 秀的批判 现 实主义 文 9世
OS意为 打趣 的 , U. 闹着玩的 。因此 在译文 中我们 看不 到托玛 沁 当时其 实是 在开玩 笑的 。另 外 , 一 边把 手放 在心 口处摸 “
的王守仁 的译 本进行 对 比研究 , 出了 翻译 中 的一 些不 足 指
之处。


原 作分 析
着” 改成 “ 一边开玩笑 地用手摸摸 自己的胸 口” 更恰 当 。
中 遇到 的 问题 解 决 的 不 好 ” 。她 将 翻 译 错 误 分 为 四类 : 用 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 a . 。 09 r 20
20 0 9年 3月
文章 编 号 i 6 1 7 3 2 0 ) 1 0 4 一O 1 7 —3 5 ( 0 9 0 — 0 1 6
审美 现 代 性视 基 于张 谷 若《 乡 》 本 分 析 还 译
刘 曲 , 杨 林
品、 理解 作 品 。 另 一 方 面 , 其 用 于翻 译 研 究 中 , 以有 效 解 决 目前 译 界 普 遍 存 在 的 问题 之 一 , 将 可 即过 于 重 视 方 法论 的研 究 , 忽视 了译 者 的地 位 和 主观 能 动 性 , 译 者 缺 乏 人 文 关 怀 。 以托 马 斯 ・哈 代 作 品 《 乡 》 张谷 若 的 译 本 为 对 还 和 个 案 研 究 对 象进 行 分 析 , 可进 一 步 证 明 文 学作 品 中 的 审 美 现 代 性 , 以及 将 其 用 于 翻 译 理 论 研 究 及 实 践 的 可 行 性 和
如果 这 一现象 得不 到 重视 和 改 善 , 译将 沦 为 机 械 翻 化 的 、 利 的活 动 , 时 译 者 的主 观 能动 性 也 会 被 功 同 大大 压制 , 译者 的地 位将 逐渐 丧失 。 在理 论研究 中 , 应该 重 新 科 学地 认 识 并 重视 翻 译 的人文 主 义 属 性 和 译 者 的 主 观 能 动 性 。关 于如 何做 到这一 点 , 当代 西 方文 艺 学 提 出 的重 要 理论 之
及世 界 范 围[ 。这 里 的 “ 代 性 ” 际 上 是启 蒙 精 4 ] 现 实 神 的另一 种表 述 , 因此 也 称 为“ 蒙 现代 性 ” 启 。这 种
以知 识 和理性 为核 心 的现 代 性 的发 展 , 一方 面 极 大 地促 进 了西方社 会 的进 步 , 一 方 面 又 带来 了一 系 另
似” 化境 ,引, 是 西 方译 论 界 多年 来 关 于 “ 学 一“ , 还 [ 科
解 读作 品内涵 , 以及 如何 看 待 翻译 的人 文 主义 属 性 提供 了新 的视角 和理 论依 据 。 关 于现 代性 的 内涵 , 籍学 者 马 泰 ・卡林 内斯 美
库 认为 : 现代 性是 一 个 时 间/ 史 概念 , 历 我们 用 它 来 指 在独 一无 二 的历史 现 实 性 中对 于 现 实 的 理解 [ 。 3 ]

公元 前 8年 )1。在 此 后 的 上 千 年 中 , 西 方 的 [ ] 中
审美 现代 性 为人 们 理解 文 艺作 品 、 批判 性 地
翻译 理论 经 历 了 一个 不 断 深 化 、 索 、 新 的发 展 探 创 过程 。无 论 是 我 国译 论 的 “ 本 ” “ 信 ” “ 案 一 求 一 神
然而 , 并 不 能 表 明翻 译 理 论 已 经 完 全 成 熟 。 这 长期 以来 , 翻译 家 们 虽 然 提 出 了各 种 翻 译 理 论 , 但 究其本 质 很 多 都 局 限 于方 法 论 的研 究 。所 谓 新 理 论 , 无非 是 提 出一 种 新 的工 具 , 便 在 翻 译 实 践 也 以
一 — —
的知 名哲 学家 、 政治 家 和修 辞 大 师 马库 斯 ・西 塞罗
( ru ul sC cr ,公 元 前 1 6年 一 公 元 前 Mac sT lu ieo i 0 4 3年 ) 和随后 的古 罗 马抒 情 诗 人 、 刺 大 师 昆塔 斯 讽

霍 拉斯 ( it sF ac sHoa e Qunu lcu rc ,公 元 前 6 5年
( 西北工 业 大学人 文与 经 法学 院 , 西 西安 , 1 0 2 陕 7 07 )
摘 要 : 美 现 代 性发 韧 于 1 世 纪 , 审 9 兴起 于 2 O世 纪 , 非 理 性 、 命 感 性 为 价 值 核 心 , 有 强 烈 的 人 文 主 义 属 性 。 以 生 具
这 一理 论 为 当今 文 学批 评 和翻 译研 究 提 供 了新 的 视 角 。 一 方 面 , 过 该 理 论 人 们 能 够 重 新 批 判 性 地 解 读 文 学作 通
英 国 当代 思想 家安 东 尼 ・吉登 斯 曾撰 文描 述 : 代 现
性 是指 一种社 会 生活 或社 会 组 织 模 式 , 最终 出现 它
争 鸣 的态势 。这对 发 展 翻译 学 科 , 导 翻译 实 践 有 指
着 重要 意义 。 ,
在 大约 1 7世 纪 的 欧 洲 , 来 其 影 响 或 多 或 少 地 遍 后
第9 卷
第1 期
南京工 程学 院学报 ( 会科 学版 ) 社
J u n l f n igI si t fTeh 0o y S c l c n eE i o ) o r a j n t u eo c lg ( o i i c dt n o Na n t aSe i
Vo _ , . I 9 No 1
列问题 , 引起 了西方 社会 对 现 代 性 的深 刻 反 思 与批 判 。到 1 纪 下 半 叶 , 启 蒙 现 代 性 内部 产 生 了 9世 在 另一种 现代性 , 这种 以非 理 性 和 生命 感 性 为 价值 核 心的现 代性 被称 为“ 审美 现代 性 ” 。候 新兵 指 出 , 审
重要性 。
关 键 词 : 美现 代 性 ; 学 批 评 ; 译 研 究 ;还 乡》 审 文 翻 《
中 图 分 类 号 : 4 1 6 0 文献标识码 : A
中 国传 统译 论大 约始 于 1 0 7 0多年前 的 佛家经
书 翻译 。一般认 为 , 方 译论 发 韧 于公 元 前 古 罗 马 西
与艺术 ” “ 、 直译 与意 译” “ 值 与 等效 ” “ 、等 、 归化 与 异 化” 等争 论 , 是 围绕 翻译 的本 质 、 则 、 准 和 方 都 原 标
法 展开 的 。各 国翻 译 家 也 都 有 不 同 的论 述 和 审 视
标 准 。可 以说 , 翻译 理 论 呈 现 出 了百 花 齐 放 、 家 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