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与税法差异与调整

合集下载

会计收入与税法收入的差异比较

会计收入与税法收入的差异比较

会计收入与税法收入的差异比较
会计收入和税法收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计算方法和规则也不同,因此会存在一些差异。

以下是它们之间的比较:
1. 计算方法不同:会计收入是按照商品或服务的实际出售价格计算的,即金额加上增值税。

而税法收入则是按照税法规定的计算方法来确定的,这可能与实际收入有所不同。

2. 计算时点不同:会计收入是在商品或服务交付之后确认的,即确认收入的时点一般是发票签订或货款收到之后。

税法收入的确认时间则是按照税法规定,可能与会计收入确认时间不一致。

3. 收入确认条款不同:会计收入通常按照收入确认原则计算,包括收到现金、产生收入的经济利益已经获得、收入金额能够可靠计量等条件下确认收入。

而税法收入则会根据税法规定的确认原则计算。

4. 扣除项目不同:会计收入可能包括某些税前收入的代收代付项目,如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而税法收入则可以扣除一些税前支出、捐赠、减免税等项目。

总之,会计收入和税法收入有着不同的计算方法、确认时间和扣除项目,因此会存在差异。

企业需要遵守相关法规和规定,将二者区分开来,以便正确计算和申报税收。

我国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的差异及协调

我国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的差异及协调

我国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的差异及协调叙述了我国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相关理论,以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为依据,系统地分析了我国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的差异及其成因,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基本原则和对策建议。

标签:会计准则税收法规差异协调随着国际化的日益加强,我国新颁布的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也在不断地深化,两者之间的差异及其影响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为了使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更好的协调,本文展开了研究,研究两者差异和协调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的现状1.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的概述(1)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性规范,其规范对象主要是会计实务。

最终目标是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府通过会计准则,配合宏观政策的实施,对会计信息的提供进行管制,以构成政府法规、制度的一部分。

(2)税收法规是国家制定的用以调整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征纳税方面的权利及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目的是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政府通过税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征税行为和纳税人的纳税行为。

2.会计目标与税法目标的分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我国企业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产权关系明晰,法人制度健全,政企职责分开,经营机制灵活,管理科学规范。

为保证会计计量及其利益分配的公正无偏性,保证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会计要对企业活动进行规范与约束;而税法则仅从有利于国家政府征集税收收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角度来制定。

因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使“会税分离”式会计模式更能适应当前的企业状况,这种模式下,会计与税法目标必然不同,直接导致差异。

二、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的差异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税法原则与会计核算原则的不同:1.权责发生制原则:会计准则和税法在权责发生制的应用上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在所得税会计上,税法要求纳税人应在费用发生时而不是实际支付时确认扣除,这与会计准则是一致的。

但增值税会计处理却不完全适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其进项税金抵扣必须先对专用发票进行认证,认证通过后方可抵扣。

会计制度和税法的差异与协调分析

会计制度和税法的差异与协调分析


会 计 制 度 与 税 法 的关 系
1会 计 制度 与 税 法 关 系 的博 弈 分 析 . 如 何 处 理 会 计 准 则 和 企 业 会计 制 度 与 税 法 的 关 系 , 目前 大体 有 两 种 看 法 :统 一 论 和 分 离论 。 持 统 一 论 观 点 认 为 ,应
将税 基 完 全 建 立 在 会 计 制 度 的 基 础 上 ,或 者 将 会 计 制 度 与税 法 统 一 起 来 ;持 分 离 论 观 点 则 认 为 ,会 计 与 税 收 的 目标 不 同 ,会 计 制 度 与 税 法 存 在 着现 实 差 异 ,需 要 分 别 时 间性 差 异 和 永 久 性 差异 ,并 进 行 跨 期 所 得 税 的 分 配 ,即 建 立 以 税 法 为 依 据 的 税 务 会 计 。 会 计 准 则 与 税 法 的 关 系 与 一 个 国家 所 采 用 会 计 模 式 相 关 。根 据诺 布 斯(o e ) 类 法 ,世 界 各 国会 计 可 Nbs 分 以分 为 两 大 模 式 :一 是 以微 观 经 济 理 论 为 基 础 建 立 的 会 计 模 式 ,这 种 模 式 的 会 计 其 职 能 的 发 挥 主 要 表 现 在 为 决 策 者 服 务 。 在 以 美 国 为 首 的 自 由市 场 经 济 国 家 ,资 本 为 投 资 者 所 拥 有 ,财 务 报 表 是 企 业 经 营 者 向 企 业 投 资 者 进 行 报 告 的 书面 文 件 ,财 务 报 表 的 编 制 主要 是 为 企 业 投 资 者 服 务 。 二是 以 宏 观 经 济 理 论 为 基 础 建 立 的会 计 模 式 。 这 种 模 式 的 会 计 ,其 职 能 的 发 挥 主 要 表 现 在 为政 府 管理 部 门 的 管 理 和 控 制 服 务 。 以 法 国 、 荷 兰 为 首 的 政 府 计 划 在 经 济 中 占有 一 定 位 置 的 国 家 ,财 务 报 表 的 编 制 主 要 是 为 了 满足 政 府 管 理 部 门的 需 要 ,而 为 投 资 者 、债 权 人提 供 会 汁 信 息 则是 次要 的 。 2会 计 制 度 与 税 法 的现 状 分 析 . 由 于 会 计 制 度 与 税 法 在 立 法 宗 旨 、服 务 对 象 和 约 束 因 素 等 诸 方 面 都 是 有 区 别 的 ,绝 对 的 统 一 可 能 会 给 企 业 和 国 家 以 及 其 他 信 息 使 用 者 造 成 信 息 的 不 准 确 性 ,从 而 影 响 企 业 决 策 、投 资 以 及 税 款 征 收 。 我 国 在 计 划 经 济 时 期 企 业 大 多 是 公 有 的 , 且 政 企 不 分 , 国 家 、 企 业 、 社 会 之 间 的 利 益 高 度 一 致 , 用 来 规 范 会 计 核 算 的 会 计 制 度 实 际 上 是 执 行 税 法 的 工 具 ,会 计 制 度 与 税 法 是 完 全 统 一 的 。 随 着 经 济 体 制 改 革 的 深 入 , 企 业 经 营 机 制 转 换 和 建 立 现 代 企 业 制 度 的 提 出 ,企 业 理 财 自主 权 问 题 被 重 新 摆 在 突 出 的 位 置 上 。 在 这 种 背 景 下 我 国 颁 布 实 施 了 企 业 会 计 准 则 ,改 变 了传 统 的 会 计 模 式 ,企 业 可 以 根 据 实 际 情 况 和 自 身 的 需 要 ,站 在 一 定 的 会 计 立 场 上 ,在 会 计 准 则 所 允 许 的 范 围 内 , 自行 选 择 某 种 具 体 的 会 计 方 法 。 会 计 不 再 仅 是 执 行 税 法 的 工 具 ,会 计 准 则 也 不 再 是 税 法 的 重 叠 ,会 计 准 则 与 税 法 在 某 些 项 目确 认 和 计 量 标 准 上 出现 了差 异 。

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及协调

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及协调

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及协调概述我国会计制度和税法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制度体系,它们分别属于财务管理和税收管理的领域。

会计制度主要规定了企业在财务会计方面的核算方法和制度,而税法则主要规定了企业在税收方面的缴纳义务和享受优惠的条件。

虽然会计制度和税法在目标和内容上存在差异,但是两者之间的协调是十分重要的,以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税收的公平性。

会计制度与税法的差异目标差异会计制度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便提供给企业内部管理、外部投资者和其他相关利益相关方使用。

它要求企业按照一定的规则和原则进行财务会计报告,以反映企业的经济状况和经营成果。

相比之下,税法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企业按照法定的规定缴纳税款,并且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

税法根据不同的税种和税收对象规定了不同的纳税义务和计算方法,以确保税收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计量差异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量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会计制度主要采用“费用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即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实质和经济利益来核算费用和收益。

会计制度要求企业按照一定的会计准则和规定进行会计核算,例如确定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基础、确认收入和费用的依据等。

而税法的计量方法则更多地关注税收的实际缴纳情况。

税法根据不同的税种规定了不同的计税依据和税率,企业需要按照税法规定的方法计算出应缴纳的税款。

税法对于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规范,以确保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缴纳税款。

报告差异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财务报告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会计制度主要要求企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

财务会计报告是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一个重要展示和评价工具,它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量状况。

税法则主要要求企业编制纳税申报表和缴纳相应的税款。

纳税申报表是企业向税务机关申报纳税情况的一种报表,它需要按照税法规定的内容和格式进行填报。

企业需要根据纳税申报表计算出应缴纳的税款,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向税务机关缴纳税款。

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的会计与税法差异及纳税调整

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的会计与税法差异及纳税调整

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的会计与税法差异及纳税调整引言企业所得税是企业利润按一定比例征收的一种税收,在企业所得税的征收过程中,加计扣除是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

本文将重点探讨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的会计与税法差异以及纳税调整的相关内容。

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的会计与税法差异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是指企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根据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将某些符合条件的支出项目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加计扣除的一种税收优惠政策。

1. 相关会计处理差异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相关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收入的会计处理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税收的会计处理的规定,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在会计处理上存在以下差异:•对应收项目的确认:在税法上,加计扣除的相关项目可以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进行扣除。

而在会计核算中,应根据相关的会计准则要求,在合适的时点确认相关的收入或费用项目。

•报表上的呈现:在会计报表中,企业所得税的相关项目应当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披露和说明。

而在纳税申报中,相关的加计扣除项目直接影响到企业所得税的计算,需要按照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相应的纳税调整。

2. 相关税法处理差异企业所得税法是企业所得税的法律依据,其中对于加计扣除的相关规定需要遵守。

在税法处理上,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存在以下差异:•加计扣除的范围和条件:税法对于加计扣除的范围和条件有明确的规定,企业需要严格按照税法的要求进行操作。

在会计处理上,企业可能会存在一些灵活性,但在纳税申报时,必须按照税法规定进行相应的调整。

•加计扣除的计算方法:税法对于加计扣除的计算方法有具体的规定,企业需要按照税法的要求进行计算。

而在会计处理上,企业可能会有自己的会计估计和判断,导致在会计核算和税法申报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纳税申报的时点和程序:税法对于纳税申报的时点和程序有明确的规定,企业需要按照税法的要求进行申报。

而在会计处理上,企业的会计报表可以有自己的制定和披露时间,与税法申报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及纳税调整

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及纳税调整

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及纳税调整1. 引言会计和税法是企业在财务与税务方面重要的两个领域。

虽然它们都与财务相关,但会计和税法在目的、原则和处理方式上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探讨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并介绍纳税调整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2. 会计与税法的差异2.1 目的差异会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提供财务信息,以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

会计通过准确记录和报告企业的交易和事件,帮助企业管理者和利益相关方做出决策。

而税法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企业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实现国家税收收入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2.2 原则差异会计依据普遍接受的会计原则(如会计准则)进行记录和报告,以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一致性和可比性。

而税法根据法律规定,制定具体的纳税规则和程序,以确保纳税义务的履行和税收的合法性。

2.3 处理方式差异会计在处理财务信息时,通常采用历史成本原则、权责发生制或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等核算方法。

会计对企业的收入、成本和负债进行分类和分析,以编制财务报表。

而税法在处理纳税事务时,根据纳税规则和税率制定纳税申报和缴纳的程序,对企业的收入、成本和减免所得税等进行调整。

3. 纳税调整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纳税调整是指在编制纳税申报时,根据税法的要求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调整。

纳税调整涉及到企业的收入、成本、资产和负债等重要项目,可能对企业的财务报表有较大的影响。

3.1 收入调整税法根据企业所得的来源和性质,对企业的收入进行调整。

例如,税法规定一些收入项目可以在计算所得税时予以减免,或者对某些收入进行特定的计算方式。

这些调整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报表与税务申报出现差异。

3.2 成本调整税法对企业的成本进行调整,以确保企业在计算所得税时能够合理地扣除成本。

例如,税法规定某些费用可以在计算所得税时全额扣除,而另一些费用则需要分摊或逐年摊销。

这些成本调整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报表与税务申报存在差异。

3.3 资产和负债调整税法可能会对企业的资产价值和负债情况进行调整,以影响企业的纳税义务。

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及成因分析

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及成因分析

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及成因分析税法和会计准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差异。

税法是由国家政府进行制定,用于管理和监督纳税人纳税行为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而会计准则是由专业会计师组织制定的一系列规范,用于指导企业在会计记录和报告过程中遵循的标准。

1.目的不同:税法的目的是管理纳税人的纳税行为,以确保国家收税的正常进行;而会计准则的目的是为企业提供一个精确、准确和可比较的财务报告框架,以帮助利益相关方做出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业绩的决策。

2.管理对象不同:税法主要管理纳税人的税务行为,包括个人和企业的税务申报和纳税义务;而会计准则主要管理企业的会计记录和报告行为,包括账务处理、财务报表的编制和披露等。

3.制定机构不同:税法是由国家政府立法机构制定的,具有法律效力;而会计准则是由专业会计师组织制定的,不具备法律效力,但普遍被企业采纳和遵循。

4.规范内容不同:税法主要规范纳税人的税务申报和缴税行为,具有强制性;而会计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在会计记录和报告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有一定的灵活性。

以上是税法与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1.目的和需求不同:税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管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公平分配财富,所以对纳税人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规范;而会计准则主要是为了提供有关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和可比较性,为利益相关方做出决策提供依据。

2.制定机构和职能不同:税法是由政府机构制定和执行的,其职能是管理和监督纳税人的税务行为;而会计准则是由专业会计师组织制定的,其职能是规范和指导企业的会计记录和报告。

3.制定过程不同:税法的制定过程通常需要经过立法程序,包括政府部门的提议、立法机构的审议和通过等;而会计准则通常采用一种共识的方式,即通过专业会计师组织的会员间的讨论和达成共识的方式进行制定。

综上所述,税法与会计准则在目的、管理对象、制定机构、规范内容和制定过程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这些差异主要源于其不同的目的、需求和职能。

会计与税法的差异比较及纳税调整

会计与税法的差异比较及纳税调整

会计与税法的差异比较及纳税调整孙小婷 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会计与税法在计量属性、应计基础、扣费标准以及税收优惠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两者存在的差异影响了税务工作的有序实施,无形中增大了企业交税计算的难度,增加了盈余操纵的几率。

从而给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区分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并进行协调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本文就这些方面对两者出现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强调协调会计与税法差异时应重视的问题,并针对纳税调整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会计 税法 差异 纳税调整2006年2月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2007年实施,该准则对生产经营时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处理方式进行了规范,从而使企业明确账务处理的正确方式。

2008年执行新《企业所得税法》,该法规对企业生产经营时企业所得税的缴纳进行了规范与说明。

两个法规对于收益规定并不一致,会计上的收益表现为会计利润,税法上则体现为应纳税所得额。

针对协调两者间差异的问题,许多学者也做过相关研究。

新《企业所得税法》颁布后,人们对于会计与税法的差异性议论更加激烈,本文对会计与税收存在差异的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明确两者差异的基础上对两者差异的协调提出几点建议。

一、会计与税法存在差异的原因造成会计与税法差异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因素,二是盈余操纵。

而盈余操纵多数是因人为因素导致的,因此不进行论述。

本文就制度因素展开分析,从有助于协调会计与税法差异的方面展开探究,将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分为以下几类。

1.因计量属性不同导致的差异。

税法通常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方面的范围要小于会计准则的范围,所以在确定分期付款购买无形资产、固定资产、融资租入固定资产、金融资产入账价值方面会造成短暂性差异。

2.因应计基础不同导致的差异。

新企业会计准则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计量以及报告的基础,对于当期已完成的收入与应当负担的或者已发生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视为当期收入与费用进行处理,对工业企业而言,确认收入是实质重于形式的体现,企业已转移商品所有权的风险与报酬是确认收入的实质性前提。

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及其处理

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及其处理

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及其处理一、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概述会计准则与税法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两者的目标和规范对象不同。

会计准则旨在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而税法则是以保障国家税收收入、调节经济行为为目标。

因此,两者在某些方面的规定存在差异。

二、收入确认差异1.会计准则强调权责发生制,要求收入在风险和报酬转移至企业时确认。

2.税法则可能基于税收征管的需要,在某些情况下采用收付实现制,以实际收到款项作为纳税依据。

3.对于某些特定业务,如售后回购、销售退回等,会计准则和税法对于是否应计入收入有不同的规定。

三、成本费用扣除差异1.会计准则要求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本,而税法则基于税收政策的目的,对某些费用扣除有限制或规定。

2.例如,广告费、业务招待费等在会计准则中据实扣除,但在税法中可能存在比例限制。

3.对于企业捐赠支出,税法可能有特定扣除标准或优惠政策。

四、资产处理差异1.会计准则关注资产的真实价值,可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2.税法则基于税收确定性原则,在计税基础方面通常采用历史成本。

3.例如,资产的折旧方法、残值估计等在会计准则和税法中可能有不同的规定。

五、长期股权投资差异1.会计准则中,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确定、权益变动等方面有详细的规范。

2.税法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税务处理可能有特定的规定,如资本利得税、股息收入税等。

3.对于股权转让的处理,会计准则和税法也存在差异。

六、企业合并差异1.会计准则对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有明确规定,如购买法、权益结合法等。

2.税法在企业合并的税务处理上可能有特定的规则,如特殊性税务处理、合并纳税的规定等。

3.会计准则和税法在企业合并中的差异可能对企业的税务负担和财务状况产生影响。

七、其他特定项目差异1.对于一些特殊业务或资产,如生物资产、房地产等,会计准则和税法之间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2.对于一些涉外业务或跨境交易,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和税法规定不同,也可能存在差异。

税法与会计的差异与协调

税法与会计的差异与协调

税法与会计的差异与协调摘要:随着社会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税收法律和会计制度的改革也在不断完善,但同时,两者之间的差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差异也越来越明显。

因此,本文将从两者的差异出发,讲述两者的差异、影响以及协调的相关措施,以此让两个制度能够更好地融合,更好地促进整体经济的繁荣。

关键词:税法会计差异影响协调正文: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过程中,政策之间的融合和协调是非常有必要的。

而税法和会计不仅仅是在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而且在处理实际情况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同时两者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差异和区别,因此如何让两者能够更好地融合和协调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税法与会计的差异(一)制定机构、法律效力的不同在法学理论中,法律和相关制定机构决定了制度之间的层级效力,这种效力在税法和会计之中也同样体现。

首先,在制定机构上,会计准则是由国家财政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并颁布实施的;而《税法》则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颁布的。

其次,制定机构决定了法律的效力问题。

从前文可以看出我国的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制定的,因此其是属于第五层级的相关法律文件;而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税法》是属于第一层级的法律法规。

很显然,从法律效力上看,税法是高于会计的。

再次,从制定的时间和发展速度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部税法是1980年9月1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这也是中国第一部税收法律,并且时至今日我国现行的税收相关法律一共有13部。

而相应地,1992年11月30日正式发布了建国以来中国第1号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并决定自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正式实施,2006年2月15日颁发38项具体准则形成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从整体的发展速度和法律文件制定时间来看,税法的发展历史时间更久,并且更新和丰富的速度更迅速。

(二)职能、目的的不同制度的建立要遵循的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它制定的目的和职能。

目的和职能决定了一项制度的方向。

会计与税法有什么差异_会计专业属于什么科

会计与税法有什么差异_会计专业属于什么科

会计与税法有什么差异_会计专业属于什么科〔会计〕是研究如何对再生产过程中的价值活动进行计量、记录和猜测;在取得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基础上,监督、控制价值活动,促进再生产过程,不断提升经济效益的一门经济管理学科。

那你知道会计与税法有什么差异吗?接下来我就告诉你会计与税法有什么差异。

会计与税法有什么差异:一、会计与税法的差异的原因只有会计处理和税务处理坚持各自的独立性,才干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应纳税额的准确性。

《税收征管法》第二十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抵触的,依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应纳税款、代扣代缴和代收代缴税款。

'《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纳税。

'因此,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所有企业都必须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的相关要求,进行会计要素确实认、计量和报告。

在完成纳税义务时,必须按照税法的规定计算税额,及时申报缴纳。

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及处理:1.纳税调整流转税:流转税必须要纳税调整的项目,例如销售货物、转让无形资产、销售不动产、提供应税劳务时向客户收取的违约金、延期付款利息、集资款、手续费、代收款项、代垫款项等。

又如房地产企业取得的预收账款必须并入当期营业额计征营业税。

流转税按月计征,月末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出应纳税额提取并申报缴纳。

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指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执行按月或按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的征收方式。

企业在报送年度所得税纳税申报表时,必须要针对会计与税法的差异项目进行纳税调整,调整过程通过申报表的明细项目反映。

2.所得税会计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法在资产、负债、收益、费用或损失确实认和计量原则不同,从而导致按照会计制度计算的税前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差异,即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

试论会计与税法间的差异

试论会计与税法间的差异
18
其他负债
按照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原则计算确定 例:企业当期应交纳的违反有关规定的罚款和滞纳 金为10万元。 会计:计入费用,同时确认其他应付款 税收:罚款和滞纳金等不允许税前扣除 账面价值:10万元 计税基础=账面价值10万元-可自未来经济利益中 扣除的金额0=10万元
19
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
1
长期股权投资
• 构成企业改组的情况,视改组前后经营的连续性及权益 的连续性及非股权支付额的比例,区分免税改组与应税 改组 免税改组--以账面价值计量,账面价值为计税基础 应税改组--以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为计税基础
• 其他不构成改组的情况下,以公允价值计量,即长期股权 投资的计税基础为其公允价值
交易性金融资产
初始计量金额:会计与税法规定相同 后续计量:会计--按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变动 进损益
税法--不认可持有利得或损失 例:企业持有的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成本 为100万元,该时点的计税基础为100万元,即可作 为成本费用自未来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中扣除的 金额为100万元 会计期末,公允价值变为90万元,会计确认账面 价值为90万元,税法规定的计税基础保持不变, 仍为100万元
2.不作为资产负债表项目列示 •非广告性赞助支出 •非公益救济性捐赠等
21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不构成税前会计利润,但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作为 收益 •将自产商品对外捐赠、分配给股东等
一般不体现为资产负债表项目,如用于在建工程, 则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暂时性差异 •关联交易销售商品,售价偏低-按正常价格调整
22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计算税前会计利润时不能扣除的费用,计算应纳税 所得额时可予扣除 •盈利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等

浅析新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及协调措施

浅析新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差异及协调措施
浅析 新会计准则与 税法的 差异及 协调措 施
经 营 管 理
浅 析 新 会 计 准 则与 税 法 的 差 异 及 协 调 措 施
张 园 园 ( 德 州学院 山 东德 州】 本 文对会计准则和税 法进行 了概述 , 分析 了会计准则和税法存在的差异及原 因, 提 出了会计准则和税 法差异 的协调 措施。要
完善 政 策 , 完 善 企 业 岗位 , 完 善操 作 层 面 的 协调 , 完善 会 计 准 则 与税 法操 作 层 面 的协 调 , 加 强相 互 宣 传 。 使 会 计 准 则 和 税 法 更加 融 合 , 更 好 的
发挥作用。
【 关键词 】 新会计 准则 ; 税 法; 差异原 因; 协调措施
罚法、 刑法 等法 律中有 关税 收 的法律 规 范 。 二、 会计 准则和 税法 存在 差异 的原 因
1 、 目标 不 同
会 计 和税 收是 两个不 同的部 门 , 其 会计 的法规 制 定和 日常 管理 是 归属 于 财政 部 , 而税 收是属 于 国家税 务局 , 因此 , 两个 部 门在 平 时 的工作 中 , 要主 动 的相 互沟通 和协 调 , 二 者在 立法 和执 法的 时候 , 要 加强 政府 部 门管理 层 的 联 系 与合 作 , 财 政 部在 制 定 新 的会 计 准 则 时, 不 仅要 满足 财务 报表 的 报送 要 求 , 还 要 同时 满 足 纳税 基 础 的需 要, 国家税 务 局 在 制 定 税 收 规 定 时 , 要 尽 可 能 的与 财 务 会 计 保 持


会 计 准则和 税法概 述
目标 实现 的前 提下 进行 的 , 相 对会 计准 则而 言 , 更 具中 国特色 。
三、 会计 准则 和税 法差 异的协 调措 施

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

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

会计准则与税法差异1.收入确认时间点:根据会计准则,收入一般在商品或服务交付时确认,无论是否已收到付款。

而税法通常要求在收到或者有权收到付款时确认收入,这可能导致在会计上已确认的收入,在税法上却不能确认,从而产生差异。

2.费用确认时间点:根据会计准则,费用一般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即发生费用的同时确认。

而税法通常要求将费用在实际支付出去时才能确认,这可能导致在会计上已确认的费用,在税法上却不能确认,从而产生差异。

3.资产计量基础:会计准则通常采用成本法来计量资产,即以购买或取得资产时的成本作为基础。

而税法则通常采用实际价值法或者公允价值法来计量资产,即根据资产当前的市场价值或预计未来的现金流量作为基础。

这可能导致会计上确认的资产价值与税法上确认的资产价值存在差异。

4.折旧与摊销政策:会计准则通常规定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的摊销和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期限和计算方法。

而税法通常有自己的规定,可能与会计准则存在差异。

例如,会计准则通常采用直线法进行折旧摊销,而税法可能规定采用其他方法,如双倍余额递减法。

这可能导致在会计上确认的折旧和摊销额与税法上确认的折旧和摊销额存在差异。

5.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准则通常要求根据资产的预计收回金额或预计现金流量减值情况进行减值测试,并在必要时确认资产减值准备。

而税法通常不允许在税前利润中确认资产减值准备,要求在实际发生损失时才能确认。

这可能导致在会计上确认的资产减值准备,在税法上无法确认,从而产生差异。

6.关联交易的处理:会计准则通常要求关联交易以市场价格进行计量,并在相关方之间进行披露。

而税法通常要求关联交易以公正价格进行计量,并在税务申报上进行披露。

这可能导致在会计上确认的关联交易额与税法上确认的关联交易额存在差异。

总结起来,会计准则和税法之间的差异主要集中在收入确认时间点、费用确认时间点、资产计量基础、折旧与摊销政策、资产减值准备和关联交易的处理等方面。

这些差异可能导致会计和税法两个体系间存在差异,需要企业在编制财务报表和履行税务申报义务时务必遵守各自的准则和规定。

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的会计与税法差异与纳税调整概要

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的会计与税法差异与纳税调整概要
编制纳税调整表:根据确定的纳税调整项目和计算出的纳税调整金额,编制纳税调整表。
报送纳税调整表:将编制好的纳税调整表报送给主管税务机关,并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进行后 续处理。
纳税调整的案例分析
案例概述:某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的会计与税法差异与纳税调整实务操作案例
案例分析: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的会计处理与税法规定差异的具体表现 纳税调整实务操作:如何正确进行纳税调整,确保企业合法合规 案例总结:纳税调整实务操作对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的影响和意义
政策建议:建议企业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及时了解政策变化,以便更好地应对企业所得税 加计扣除的会计与税法差异带来的影响。
了解政策走向,及时调整企业税务 策略
企业应对策略建议
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降低税务 风险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确保税务 合规
Hale Waihona Puke 关注行业动态,合理利用政策红利
理。
未来政策分析
政策走向: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的会计与税法差异可能会在未来政策中得到进一步规范和统一。
政策调整:未来政策可能会对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的会计与税法差异进行调整,以更好地平衡 税收公平与会计处理之间的关系。
政策影响:企业所得税加计扣除的会计与税法差异对未来政策走向的影响将取决于各方的利益 博弈和政策决策者的思路。
政策调整:未来政 策可能会对企业所 得税加计扣除的会 计与税法差异进行 调整,以更好地平 衡税收公平和企业
实际负担。
政策完善:随着企 业所得税加计扣除 的会计与税法差异 问题的凸显,未来 政策可能会进一步 完善相关规定,加 强监管和执行力度。
政策趋势:未来政 策可能会更加注重 税收公平和透明度, 加强企业所得税加 计扣除的会计与税 法差异的规范和管

浅析会计与税法处理差异的原因

浅析会计与税法处理差异的原因

浅析会计与税法处理差异的原因
会计与税法是两个独立的领域,其处理差异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目的不同:会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给内外部用户决策有关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
果的信息,而税法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并征收适当的税收。

会计是以真实和公允为基础,而
税法更注重遵守税法规定和最小化税务负担。

2. 依据不同:会计采用的依据是会计准则和核算原则,而税法则基于税收法律法规。

会计准则和核算原则是为了提供准确和可比较的财务信息,而税收法律法规则更注重合法
性和遵守税法。

3. 应用范围不同:会计适用于所有的交易和事项,而税法适用于需要缴纳税款的交
易和事项。

会计要求按照交易的经济实质进行核算和披露,而税法则要求按照税法规定进
行核算和缴纳税款。

4. 业务处理方式不同:会计追求真实和公允的财务信息,会计师更注重事实真相和
各项要素的完整准确。

而税法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合理的避税手段来减少税务负担,往往
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规划。

5. 时间要求不同:会计数据一般按照会计年度进行汇总和报告,而税法则对应纳税
义务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申报和缴纳税款。

会计和税法在时间要求和处理方式上存在差异,会计年度可能与纳税年度不一致,需要进行时间调整和核算。

会计与税法处理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两者的目的、依据、应用范围、业务处理方式
和时间要求等方面的差异。

在实际应用中,会计人员和税务人员需要根据不同的要求和标
准进行处理,以确保符合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的规定。

合理遵守税法规定,确保纳税义务
的合法性和减少税务风险也非常重要。

浅析会计与税法处理差异的原因

浅析会计与税法处理差异的原因

浅析会计与税法处理差异的原因会计和税法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在企业经营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会计和税法处理差异却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浅析会计与税法处理差异的原因。

会计和税法存在不同的法律依据。

会计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等相关规范进行处理的,而税法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理的。

会计准则和税法的法律依据不同,自然会导致会计和税法处理的差异。

会计和税法的处理对象不同。

会计是以企业为处理对象,通过编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费用和损益等一系列财务报表来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而税法是以纳税人为处理对象,通过对纳税人的收入、成本、费用等进行计税来确定应纳税金的。

会计和税法在处理对象上的不同,也是它们处理差异的原因之一。

会计和税法的目的和要求不同。

会计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信息,而税法的目的是为了依法征税,保障国家的税收收入。

会计要求信息真实、准确、全面,而税法要求遵守税法规定,依法缴纳税款。

由于会计和税法的不同目的和要求,也导致了它们在处理上的差异。

会计和税法的处理方法和原则也存在差异。

会计的处理方法和原则是由会计准则规定的,如货币计量、成本原则、业务实质等,而税法的处理方法和原则是由税法规定的,如税基确定、税率确定、税务程序等。

不同的处理方法和原则也是会计与税法处理差异的原因之一。

会计和税法的时间点和范围也存在差异。

会计是按照会计期间进行处理的,而税法是按照纳税期间进行处理的。

会计披露的信息是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形成的,而税法对于纳税期间的确认和征税也是有具体的时点和范围的。

会计和税法在时间点和范围上的差异也是导致它们处理差异的原因之一。

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会计与税法处理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并合理应对这些差异。

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健全会计制度,完善税务管理制度,同时加强财务与税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确保会计与税法处理的一致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企业所得税相关的财务会计处理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与调整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一致的,应当依照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计算。

目录一、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关系二、收入类项目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三、扣除类项目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四、资产类项目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五、准备金项目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一、利润总额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关系利润总额=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收益纳税调整后所得=利润总额+纳税调整增加额-纳税调整减少额+境外应税所得弥补境内亏损应纳税所得额=纳税调整后所得-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税率(25%)应纳税额=应纳所得税额-减免所得税额-抵免所得税额实际应纳所得税额=应纳税额+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本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实际应纳所得税额-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二、收入类项目的会计与税务处理差异(一)视同销售视同销售在会计上一般不确认“会计收入”,而视同销售收入却属于“纳税收入”,因此企业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二十五条:企业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及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但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的除外。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处置资产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828号):企业发生下列情形的处置资产,除将资产转移至境外以外,由于资产所有权属在形式和实质上均不发生改变,可作为内部处置资产,不视同销售确认收入,相关资产的计税基础延续计算。

(1)、将资产用于生产、制造、加工另一产品;(2)、改变资产形状、结构或性能;(3)、改变资产用途(如,自建商品房转为自用或经营);(4)、将资产在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之间转移;(5)、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形的混合;(6)、其他不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企业将资产移送他人的下列情形,因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而不属于内部处置资产,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

(1)、用于市场推广或销售;(2)、用于交际应酬;(3)、用于职工奖励或福利;(4)、用于股息分配;(5)、用于对外捐赠;(6)、其他改变资产所有权属的用途。

企业发生本通知第二条规定情形时,属于企业自制的资产,应按企业同类资产同期对外销售价格确定销售收入;属于外购的资产,可按购入时的价格确定销售收入。

可见,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视同销售行为主要涉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和货物、财产、劳务的转移。

是否视同销售的认定原则是:除将资产转移至境外以外,凡资产所有权属已发生改变的,应按规定视同销售确定收入和销售成本,资产所有权属未发生改变的,属于内部处置资产,不作视同销售处理。

如果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交易双方均需作视同销售处理。

2、纳税审核由于现阶段,不同会计制度并存,因而会计与税法可能一致,也可能存在差异。

在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时,要确认会计与税法之间在收入确认方面存在的差异额并进行纳税调整。

(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视同销售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会计上不确认收入,但按照税法规定应视同销售确认收入,因而会计与税法之间在收入确认方面存在差异,必须进行纳税调整。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两个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未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也就是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基础有两种: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

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价,则会计处理与税收规定是一致的,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后的差额,确认资产转让所得,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如果采用账面价值计价,则会计处理不确认换出资产转让所得,与税收规定存在差异,必须进行纳税调整。

(2)、货物、财产、劳务视同销售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将货物、财产、劳务用于捐赠、偿债、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或者利润分配等用途的,会计上不确认收入,但按照税法规定应当视同销售货物、转让财产或者提供劳务,确认收入,因而会计与税法之间在收入确认方面存在差异,必须进行纳税调整。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企业发生的上述业务,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基本相同,其收入大都体现在“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中,所以,一般不需要再进行纳税调整。

3、填报方法按其公允价值(计税价格)确认的视同销售收入,填入附表一《收入明细表》第14行、按其计税基础确认视同销售成本,填入附表二《成本费用明细表》第13行。

同时,将视同销售收入、视同销售成本分别填入附表三《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对应项目的调增金额栏和调减金额栏,4、存在问题:该视同销售而未视同销售,不该视同销售而视同销售,或者把流转税视同销售与所得税视同销售混为一谈。

例如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将产品交予客户试用,并在账务上作借记“营业费用”;将自产产品用作礼品送给他人或作为职工福利,并在账务上作借记“管理费用”。

上述事项,不仅属于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而且属于企业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进行纳税调整。

视同销售举例:1、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内部非应增值税应税项目,因货物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也没有经济利益的流入,所以,不构成会计销售业务,也不构成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但是构成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借:在建工程贷: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以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用于对外进行股权投资,既属于会计上的销售业务,也属于税收上的销售业务;借:长期股权投资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借: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原材料3、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既属于会计上的销售业务,也属于税收上的销售业务;借:应付股利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借: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原材料4、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集体福利设施,因货物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也没有经济利益的流入,所以,不构成会计销售业务,也不构成所得税视同销售行为,但是构成增值税视同销售行为;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职工个人消费,因货物所有权发生转移,所以在会计处理、增值税处理和所得税处理上,均应视同销售货物处理;注意:外购货物用于职工个人消费,在会计上不作销售处理,但按照国税函【2008】828号文件规定,仍应按照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视同销售处理,按其购入时确定视同销售收入和视同销售成本。

借:应付职工薪酬贷: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借: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原材料举例:三星面粉有限公司,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主营面粉、挂面、食品加工等,共有职工100人,其中生产工人85人,厂部管理人员15人。

2008年6月初,公司决定以其生产的特制面粉和外购食用植物油作为福利发放给职工,每人2袋面粉和2桶植物油。

每袋面粉单位生产成本40元,平均销售价格67.80元(含增值税);植物油系生产用原料,购买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每桶采购成本50元,并已按发票注明的增值税额在销项税额中抵扣。

此外,公司还决定,为5名优秀员工(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和4名生产工人)免费提供由新闻旅行社组织的“春节港澳双飞六日游”,旅行社报价1380元/人。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应做会计处理如下:(1)、发放自产货物(面粉)确认应付职工薪酬时:计入生产成本的金额=67.80×2×85=11526(元)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67.80×2×15=2034(元)确认的应付职工薪酬=11526+2034=13560(元)借:生产成本 11526管理费用2034贷: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13560元实际发放非货币性福利时,应确认的营业收入=13560÷(1+13%)=12000(元)应计提的销项税额=12000×13%=1560(元)借:应付职工薪酬—非货币性福利13560贷:主营业务收入12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560借:主营业务成本 8000贷:库存商品 8000(2)、发放外购货物(植物油),确认应付职工薪酬时,计入生产成本的金额=50×(1+13%)×2×85=9605(元),计入管理费用的金额=50×(1+13%)×2×15=1695(元),确认的应付职工薪酬=9605+1695=11300(元)借:生产成本 9605管理费用1695元贷:应付职工薪酬11300元实际发放非货币性福利时,应结转的原材料成本=50×2×100=10000(元),应转出的进项税额=10000×13%=1300(元)借:应付职工薪酬11300贷:原材料10000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1300 (3)、提供免费旅游确认旅游费用时借:生产成本 5520管理费用1380贷:应付职工薪酬 6900支付旅游费用借:应付职工薪酬 6900贷:银行存款 69005、将自产、委托加工或购买的货物无偿赠送他人,不属于会计上的销售业务,但在税务处理上,应作视同销售货物处理。

举例:某化妆品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将一批自产化妆品赠送给某演艺公司。

该批化妆品成本价6000元,含增值税价11700元,适用消费税率30%。

借:营业外支出——捐赠支出11264贷:库存商品60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00应交税费—应交消费税3000应交税费—应交城建税329应交税费—教育费附加235在所得税处理上,确认视同销售收入10000元,视同销售成本6000元,营业税金及附加(个人:其他扣除项目)3564元,同时按税法确认的捐赠支出额11700元=11264+(10000-6000-3000-329-235)6、企业将自产、委托加工的货物用于交际应酬消费的,既属于会计上的销售业务,也属于税收上的销售业务。

借: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贷: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借:主营业务成本贷:库存商品企业将外购货物用于交际应酬消费的,在会计处理和增值税处理上,不作视同销售处理,但外购货物的进项税额不得申报抵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