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2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在当代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道教、儒教、佛教、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价值和人文精神,对当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多个方面都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1. 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传统中医学、中药等传统医疗文化不仅对健康具有较好的调理作用,而且对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人们对传统医疗文化的重视,中药、针灸等传统医疗技术得到了充分地重视和推广,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对食品、茶叶、文化遗产等领域的传承和保护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地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升当地经济活力与文化软实力。
2. 文化对政治的影响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政治发展也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它通过传授传统的政治信仰、观念、思想、理论,培育出一批高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将传统的政治文化注入到现代政治中,形成一个强大的政治人文环境。
同时,传统文化的家族观念、社会道德规范等传统文化观念保护了现代社会的政治生活,提高了社会的稳定性。
3. 文化对文化的影响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文化生活也是极为深刻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成为了现代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在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京剧、昆曲、藏戏等传统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承,成为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哲学和人文精神也成为了当代社会很多文化现象的基础和思想引导。
4. 文化对道德的影响当代社会的道德水平日益降低,人们对道德的忽视和漠视越来越多。
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道德规范、操行准则等都是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亦保留了许多“待人接物”、“孝”、“忠诚”、“友情”、“信誉”等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公德心态,这种文化意识成为现代社会正常秩序运转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问题一、引言中国传统文化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它包括了诸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以及中国的文化传统——节日、习俗、文艺、音乐、美术等。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否能够与之融合并得到发扬光大呢?二、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1. 传承问题当前社会人们追求时尚、个性化的思潮日益增长,在这种大环境下,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许多传统技艺、习俗和文化传统正呈现着失传的趋势。
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断层许多年轻人已经习惯了现代化生活方式,不再关心传统文化,而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也没有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这导致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断层,难以形成相互补充、转化和共存的局面。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根源,传统文化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更具备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潜力。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1. 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已经不断地拓展和创新,它所具备的包容性、适应性、变通性等特质不仅能够使传统文化得到保护,更能够为现代社会所应用和接受。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应该大胆创新,通过各种方式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
2. 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扬和传承需要人们的重视和努力。
我们应当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活动等渠道,传播传统文化知识,使它在广大人民心中得以传承和发扬,更需要对于传统文化的再认识,特别是那种深层意义的思想拓展和内涵挖掘方面的知识普及。
3. 促进文化多元性文化多样性是文化融合的必要条件,它还可以促进文化的多元性与文化的繁荣。
我们应该鼓励各种传统文化的恢复和创新,更要好好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以期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4. 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相结合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不断改变和升级,而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时代的浪潮下,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融中,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融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充分体现两者的优点和价值,既不能被现代社会的浮躁所玷污,也不能够被传统文化的教条所束缚。
因此,我们需要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来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碰撞。
1.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传承是保持传统文化的关键。
要想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首先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和精心整理。
传统文化要得以发扬光大,文化载体和文化传播的手段也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展览、书籍等等,都能有效地吸引当代人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同时,现代科技手段也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网站、手机应用等等,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方面都能够起到极大的帮助作用。
2. 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包容和接纳要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融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包容性的社会文化体系。
现代社会应该以富有创新性和时代感的视角对待传统文化,采取积极的态度去接纳和包容传统文化,从而形成一种相互交融的文化格局。
例如,在传统节日和庆典方面,现代社会可以结合自己的需求,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根据时代的需求加以创新和改进,让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得以在现代社会中持续发挥。
3. 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融合也需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例如,在现代家居设计和装修中,传统文化的元素被广泛应用,让人们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和历史价值之中。
同时,传统文化的一些元素也可以被应用到饮食、服装等领域。
例如,在传统饮食中添加现代元素,或是将传统服装与现代时尚相结合,这些都是有效地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的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博大,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文化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和智慧,涵盖了诸多方面,包括道德伦理、思想观念、家庭价值观、艺术表达等等。
在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在社会建设、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同时也在个人层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产生着影响。
一、道德伦理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最显著的影响之一就是在道德伦理方面。
中国的传统文化崇尚儒家思想,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我修养和身心的和谐。
这些价值观念一直渗透在社会的方方面面。
例如,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这种观念在当代社会仍然被广泛尊崇。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以人为本,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这种强调人际关系的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十分重要,推动了人们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维护。
二、思想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影响体现在思想观念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思辨与智慧,崇尚中庸之道以及“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理念。
这些思想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处事态度,追求和谐、稳定和平衡。
在当代社会中,这种思想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推动了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三、家庭价值观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价值观念的塑造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价值,提倡和睦共处和家庭的和谐。
在当代社会中,尽管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但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对家庭价值取向产生着影响。
许多人仍然注重家庭的和睦、亲情的维系和家族的传承,这对社会稳定和个体幸福感具有积极作用。
四、艺术表达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对当代社会的艺术表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魅力和风格,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也成为当代社会艺术创作的源泉和灵感之源。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新的启示和思考。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1,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是冷静而深层的,《易经》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无论是儒道佛的洒脱,传统哲学的智慧,政治文化的睿智,伦理道德的凝重,文学艺术的精粹,古典美学的魅力还是科学技术的辉煌,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而且他们是相通的。
从中国的古典戏曲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生,崔莺莺,祝英台,窦娥。
舞台是丰富的,有血有肉的,儒家的“以人为本”都蕴含在了活生生的剧本里。
中国的书法,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疏密得宜,虚实相生,而其中却蕴含了老庄哲学与人生哲理。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吴子》,《刘韬》,《尉缭子》这些虽为兵书,却能知道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乃至人生规划。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大义同国家长期发展的基础。
同样的,也是当代社会先进文化的基础。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犹如一条长河。
要川流不息,奔腾向前,既不能塞其源,也不能断其流。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承,都是在既有文化传承基础上进行变革,创新和发展。
当代社会所提倡的先进文化自然会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和精髓。
儒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已经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于是党和人民在实践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导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理论,《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唐太宗亦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主张治国须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而今天,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提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把改善民生放在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位。
古人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崇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于是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一、引言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现代社会中各种新潮事物令传统文化受到了许多冲击。
本文将着眼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从不同角度探讨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以及如何推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系传统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和演变的产物,与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紧密相连,并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 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和孝道思想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如今,通过传承和倡导这些传统文化,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更能够理解及尊重长辈,并在社会之中形成一种和谐的态度。
2. 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影响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变革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现代思潮和文化的影响,不断地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努力适应现代生活的发展。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呈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是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新趋势,同时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持续传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举措。
1. 民俗文化的现代化传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如节日与民俗习惯等,正逐渐地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完成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中秋节的发展就体现出旧节日的现代化思维,通过各种社交网络和其他渠道来举办中秋节文化活动。
2. 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结合近年来,“中国风”逐渐成为时尚装扮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许多设计师在创作中不仅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将现代时尚的元素融入其中,打造出多款兼具中国传统特色与现代时尚的作品,得到了广泛的欢迎。
3. 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中的传承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文化在虚拟世界里也得到了新的传承。
例如,虚拟现实技术让人们可以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特色,3D打印技术也为传统文化艺术品的复制和传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体现1. “和合”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强调和谐共生、相互尊重。
在当代社会,这一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倡导“和合”,我们可以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从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繁荣、国家繁荣昌盛。
2. “仁爱”思想与道德伦理建设“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关爱他人、助人为乐。
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有助于提升道德水平,倡导全社会关爱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儒家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理念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弘扬儒家文化,我们可以培养具有道德品质、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现代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1.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表现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
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要敢于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2.民族认同感与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全体人民的爱国热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3.文化交流与互鉴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同时,我们也要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实现文化交流与互鉴,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与影响。
我们要继续弘扬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道德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
尊
重长辈、孝顺父母、尊重师长等价值观在当代社会仍然重
要,影响社会的家庭、教育以及职场伦理。
2.社会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
尊重
他人,注重集体利益,凝聚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影响社会
的社交互动、商业合作和公共秩序。
3.古代哲学思想:诸如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仍然在
现代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家的仁爱和和谐观念、道家的自
然与平和观念、佛家的慈悲与修行观念等,对人们的心灵
修养、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4.艺术和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艺术表达形式和文
学传统,对现代艺术、文学和文化产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绘画、音乐、戏剧、诗歌等形式在现代艺术创作
中仍然有重要的地位。
5.中医药与健康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体系和养生观
念对当代健康领域有影响。
中医药的治疗理念、健康保健
方法和食物疗法等逐渐被现代医学所接受和研究。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丰富了社会的道德伦理、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还丰富
了艺术和文化产业,并为健康领域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实践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刘步俊(齐鲁师范学院,山东济南 250013)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多种鲜明的特质。
在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人们需要从传统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
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对传统文化进行定位,并认真思考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特质;当代社会中图分类号: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中国之历史,悠久、无间断且详密,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
[1](1)钱先生喟然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人在西方文明侵染下对传统文化的悲观,故标榜传统文化之优点,以振奋国人之民族自信力。
当今,中华民族早已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以辉煌的建设成就,赢得全世界之瞩目,与彼时钱先生所处的背景,不可同日而语。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张岱年先生就明示国人:“如果一个民族具有优秀文化传统,而人们对之无所认识,也就无从萌生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
因此,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是十分必要的。
”[2](21)在今天多元共生的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应当将目光投向中国传统文化,以一种“温情与敬意”的态度,重新对传统文化进行定位,并认真思考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的关系。
一、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字最早见于上个世纪在山西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一个陶器的残片上,形状是两条相互交错的线条,此为“文”之本意,即“花纹”、“纹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字的演进,“文”字逐渐被赋予了文物典籍、人为修养、美、善、才、德等多层涵义。
“化”指事物形态性质的改变,由此又引申出教化迁善之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这个定义有些宽泛了,“文化”实际上是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更侧重于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在精神、道德层面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从广义上讲,传统就是指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后世存在影响并且相对稳定的东西。
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必然存在精华与糟粕,并非传统的便都是好的。
本文所论述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指那些具有生命力和永恒价值的优秀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精神与道德层面上的共性。
它是一个民族精神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结晶。
”[3](231)具体来说,主要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1.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构成自公元前五世纪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其社会主体,逐渐分化成士、农、工、商四个阶层。
在这四个阶层中,士的地位最高,也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
按照余英时先生的观点,士来源于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兴起与发展,如果从孔子算起,中国的士至少已经延续了两千五百年。
[4](3)在整个封建社会历程中,士阶层掌握着文化知识,占有较多的财产,并享有一定的名望,他们在地方上往往还兼有教化百姓、维护安定的作用。
隋唐以后,开科取士,推行科举制度。
科举制的实行,使得平民有了晋身于士阶层的机会,同时,也使得其他三个阶层与士阶层之间的界限,变得不再有绝对的严格区分。
此外,中国自古以来就依赖于农耕经济,农业为立国之本,农民也是中国社会最广大的人群。
工,是指手工业工人,他们多从事简单的手工劳动,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
一般说来,商人在近世之前的传统社会中是没有地位的,统治者出于各种考虑一直对商业加以限制。
直到明清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地位才有所提高,并和士阶层产生了互动。
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主要包括三部分,它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文化以及佛教文化。
此论题太过宏大,本文只能以简短的篇幅,概要地对其进行一下介绍。
儒家文化。
孔子在春秋末期创立了儒家学说,提出并构建了一整套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体系。
战国时期,主张“性善论”的孟子学派和主张“性恶论”的荀子学派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
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儒家学说被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魏晋时期,这一思想受到了玄学和佛教的挑战,一度衰落。
至唐代,孔颖达等人作《五经正义》,儒学再度笼罩上了耀眼的光环。
宋代,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加趋于完善,称为“理学”。
后来理学进一步发展,到明代“心学”成为显学。
清代,又出现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
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宗法社会的性质,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国家的政治结构和家庭网络主要靠儒家学说来维系。
“五四运动”后,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新中国成立以后,儒家学说更是沦为成为单一的学术研究对象。
但是近来各方面普遍认识到,儒家学说与现代化并不冲突,从儒家学说中,还有可能找寻到解开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诸多困惑的“钥匙”。
道家文化。
道家学说的创始人是老子,“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
道家认为,“道”先于世界万物而存在,即所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产生出来的,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主张无为,反对有为的政治,对于人治,甚至对于文化,他都抱着否定的态度,“小国寡民”才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社会状态。
老子认为,只有统治者真正做到无为、好静、无事、不欲,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老子有着比儒家更彻底的民本思想,其“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中国政治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初统治者就实行“黄老之治”以休养生息。
在认识论上,老子持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正与反、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有的甚至相反相成,所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这些对立统一的关系,都可以互相转化。
再看佛教文化。
佛教是在中国东汉的时候传入中国的,大约在公元元年前后。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分为两个系列,一是汉传佛教,一是藏传佛教。
汉传佛教注重理解佛教经典的义理,而藏传佛教注重实践。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很快与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儒家也从佛教文化中吸取了某些有益的东西,比如,佛教论题的思辨性,思维的开阔性等等,对于丰富儒家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到宋代,儒家就把佛教的思辨性引入儒家学说的体系,从而成为宋明理学。
佛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还可以找到很多由佛学衍生的名词如觉悟、刹那等。
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都是中国的本土文化。
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它的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而言,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而道家则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流派,道家与儒家既有其互相区别、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一面,又有其互相一致、互相借重、互相补充的一面。
而佛教文化作为外来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也逐渐中国化,产生了禅宗一派,并与儒道二教相互融合。
三教在漫长的共存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5](195-196)1.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爱民中国传统文化同其他民族尤其是西方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人伦”性质。
以神与人的关系来说,其他文化多奉有至高无上的神明,有记录神和与神交往,以及神与神斗争历史的史诗,古代印度有相当数量的赞颂神的诗篇;而在中国,这些方面的东西相对少见,诗经当中的一些“颂”虽然涉及神话,但更多的是记述人,将人作为称颂的对象。
事实上,中国古代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并不注重死后的世界,孔子曾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即便是祭祀的神灵,也是基于“人伦”的观念,所谓“敬天法祖”。
先民将自己的祖先视为上帝来膜拜,建立了自己的伦理观念,这样的结果便是自己民族的文化能够以祖先观念加以维系,数千年来连绵不绝。
中国文化在初始阶段的特质便是超越宗教性的,以人为本,重人伦,成为中国文化最核心的要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将人作为中心,几千年来,无论文化主体如何演进,内容如何嬗变,人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最注重人世间的道德。
理想的“士”,不仅要具备一定文化知识,更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将仁与义作为至高追求。
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人伦道德,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要求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兄友弟悌,朋友之间要讲义讲信,与一般人交往也要讲忠恕之道,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君臣合力、朋友同心。
在处理君与民的关系时,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强调君主专制,强调臣民要忠君,但同时也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贵君轻,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因此尊君重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延续性与包容性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在近六千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化形态,其中包括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体系,即中国古代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古埃及文化等。
但在这些文化形态中,只有一种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延续不断,经久不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种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环境,并不是封闭的,它需要交流,当然也会面临种种入侵而产生变异。
在中外历史上,不少优秀的文化因为异族入侵而中断或变异,如希腊、罗马文化因日耳曼人入侵而中断沉睡了上千年;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则因入侵者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自己的面貌:曾经一度希腊化,后又罗马化,再后又伊斯兰化。
中国传统文化却大不相同,十六国时期的五胡乱华,宋元时期契丹、女真的相继南下,乃至蒙古、满清入主中原,都未能中断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征服者最后被征服、被同化、被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吸收了各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反而增加了新的生命活力。
它之所以有这种顽强的延续性,是因为它有强大的同化力与融合力,外族文化进入中原地区、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汉化、中国化,与汉族文化、中国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中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佛教文化,少数民族的文化,包括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西域文化等。
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
3.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舍生取义孔子认为,人生在世一定要有独立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