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生命”学说:人本哲学研究的一次创新——读《生命之思》

合集下载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生命思想是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

在梁漱溟生活的时代,中国的社会正在经历动荡不安,西方文化大量的涌入,传统文化处于没落的阶段。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成长,他的思想一定会受到时代的影响。

所以梁漱溟借鉴了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思想,向其中融入唯识学思想和儒学思想,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生命”,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生命冲动”形成的。

但是不同于柏格森对于宇宙本原的重视,梁漱溟更看重个体宇宙。

他认为在宇宙的事物中,人类是最宝贵的东西,由此他把“生命”下落于人类本体上,提出“生命为体,生活为用”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人类最宝贵的地方就在于人类有“人心”,所以进一步提出了“理性为体,理智为用”。

(一)宇宙大生命在本体论上,柏格森提出的“生命冲动”思想被梁漱溟所吸收,同时他还将柏格森所提到的“绵延”和唯识学的概念相对应,形成了自己的本体论思想。

在柏格森看来,一切生命都是由“生命冲动”形成的,在过程中分裂出不同的进化路线,由此形成万事万物。

这里柏格森将“生命冲动”创造万物的过程比作烟花,当升到天空时烟花会炸开并裂成不同的小碎片,随后小碎片又在空中继续分裂炸开。

当“生命冲动”向上运动时,它将产生出有生命的一切事物;当“生命冲动”向下运动时,它将生成出没有生命的一切物质。

梁漱溟十分赞同柏格森的这种比喻并提出自己的“宇宙大生命”概念。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并且是没有边界的。

同时宇宙之中不仅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还包括在这一时空之中存在的一切基本内容。

而宇宙的本体是“生命”,又叫“生活”。

他认为“宇宙”就是“生活”,这两个概念没有区别。

宇宙大生命是一种“大意欲”,这种大意欲是人心的自由活动,是一种生命本能的冲动。

他在《人心与人生》中提出:“生命本原非他,即宇宙内有矛盾耳;生命现象非他,即宇宙内在矛盾之争持也。

生物为生命之所寄,乃从而生生不已,新新不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在构建“宇宙本体”时很显然借鉴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不息”的观点。

哲学思想知识:生命和死亡——哲学思考的深度反思

哲学思想知识:生命和死亡——哲学思考的深度反思

哲学思想知识:生命和死亡——哲学思考的深度反思生命和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哲学思考的深度反思的核心之一。

我们的生命相对于宇宙的尺度微不足道,但对于我们自己,我们的生命是无限宝贵的。

然而,生命的必然结果是死亡。

因此,我们必须以哲学的方式思考生命和死亡,探究我们所处的世界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一种现象,是复杂的、自主的、有机的体系,具有生长、变化、转化、调适的能力。

从生命形成的角度看,生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产品,是生物分子演化一系列进化过程的结果。

生命是一种神秘而奇妙的力量,从古代哲学到现代科学,人们对生命的探究从未停止,但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生命的存在意义是什么?有些人认为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是无用的存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意义,是人生的核心所在。

对于前者,人们通常在生命中获得短暂的乐趣,追求物质、金钱、权利、名誉等荣誉。

而对于后者,人们相信生命的意义在于为他人做贡献,以及探索人生的关键所在。

死亡是什么?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

死亡的出现,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是无法知晓的,但是死亡的存在却是不可否认的。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大的差别。

有些文化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超越现实的境界,而另一些文化则认为死亡是黑暗和怪异的力量。

死亡的存在意义是什么?有些人认为死亡是一种终极的寂静,是生命的短暂结束,而另一些人却认为死亡是人生最后的归宿,是人生意义的关键所在。

对于前者,人们通常认为死亡是人生目标的最终失落,是现实中存在的无法避免的事实。

而对于后者,人们相信死亡是在人生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更高水平的必要步骤。

死亡的存在意义,也取决于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看待方式的不同。

虽然生命和死亡是哲学思考的关键领域,但是归根结底,这两个概念短暂而漫长的人生旅程上所表现出的本质,还是具有非常复杂的含义。

对于人类而言,生命和死亡是对人类发展本质贡献的两个关键阶段。

生命科学的哲学探究

生命科学的哲学探究

生命科学的哲学探究生命是一种神秘的存在,对于这个世界,生命科学是探究生命,揭示其秘密的学科。

但是生命科学似乎一直以来都离不开哲学的探究,哲学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个问题未必很容易回答,但是我们可以对生命科学的哲学探究,从形而上学、伦理学、人类学、认知哲学等角度展开讨论。

形而上学角度:生命的定义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探讨存在本身的问题。

在生命科学的领域中,形而上学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因为生命科学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生命,如何判断某一个存在是否具有生命。

如果生命被认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概念,那么对生命进行定义就需要涉及形而上学的观点。

在形而上学的哲学中,生命是一种维持着自身存在的持续性,它的存在可以是物质或非物质的。

生命的存在往往需要依赖于其他因素,比如说物种、生态环境等。

在生命科学中,把生命定义为一个 organism(生物体)似乎更符合大家的认知。

但是对于某一些存在是否具有生命的判断,还需要公认的标准和科学的定义。

比如说在深海中发现的一些生命,它们依靠的是化学能,它们是否被认为具有生命,就还需要进一步考虑。

伦理学角度:对生命的态度和价值对于生命在伦理学中的探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伦理学在生命科学中主要涉及如何看待生命,保护生命和平衡生命之间的关系。

如果生命被视作一个可贵的存在,那么生命科学中的研究就需要对这种态度付出格外的重视。

伦理学主张在人类的决策中要考虑到道德标准和社会价值观念,因此在生命科学中和生命存在相关的决策,例如人类生命的研究和操纵,动物试验等等,必须也考虑到伦理的价值标准。

因此,研究如何平衡科学和道德价值成为了其中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

人类学角度:生命的演化与人类的关系生命科学领域中,人类学主要研究人类的起源、演化和文化形成过程,尤其是与环境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类的存在对于生命科学的探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人作为一个 biological(生物) being(存在)自身就是一个生命体,同时又能够自我感知和理解自己的生命状态,因此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被认为具有更高的意义。

漫谈“生命阅读”的三重境界

漫谈“生命阅读”的三重境界

漫谈“生命阅读”的三重境界作者:袁昌仁袁雯麒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1年第11期所谓“生命阅读”,就是在生命中充斥阅读素养,在阅读中提升生命质量,把生命与阅读融为一体。

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学生个体的精神成长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

每一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主要通过阅读实现。

乔治·马丁告诫我们: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通过生命阅读,学生可以继承与延续先贤前辈们积累的知识和智慧,了解世界万象、人间百态,实现自我价值与人生意义,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

一、第一重境界:书我相离生命阅读的第一境界是“书我相离”。

表现形式是“书中有我”,“人”在“书”外。

“人”与“书”之间只存在表面上的阅读关系。

知识性、情节性、既定的题旨理解会构成“人”与“书”之间的相离联系,“人”看似是“书”充分的接受者,但极有可能“人”与“书”的隔膜很深,这种状态下,“书”是主导,“人”是受影响者,阅读的过程是“书”向“人”施加力量的过程。

改变“书我相离”状态的有效办法是让学生追慕“书中有我”的瑰宝。

比如“书中有我”追慕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

学生读教材中作者笔下的故事,却像在观照自己的生活。

如指导学生阅读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书中有我”的阅读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③通过学习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先让学生借助译文与原文对照阅读,粗知原文大意;教师再抓住文言文中几个关键的知识点予以引导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品质。

关于“书中有我”追慕的阅读目标,民国著名学者张其昀说:“为学必先立志,自家有主意头脑,方有以自立。

生命的三重属性

生命的三重属性

生命的三重属性生命的三个属性: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

纵观生命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的逻辑:肉身的诞生,是生命的自然事实;交往关系的存在,则是生命的社会事实。

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生命的精神事实;这三个事实,构成了我们理解生命的三个基本向度。

所以,新教育把生命理解为具有三重意义上的生命: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

自然生命是指个体的物质存在,如身体、组织、器官等身心系统。

社会生命是指个体与人、自然、社会形成的交互关系。

精神生命是指个体的情感、观点、思想、信仰等价值体系。

人的三重生命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辩证统一。

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得以存在的前提。

离开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就不可能存在。

自然生命的长度,有效地保障并促进着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继续发展。

社会生命也制约着自然生命的丰富和精神生命的提升。

每一个自然生命都会被时空所局限,此时社会生命的宽度,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生命的认知和把握,并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精神生命的境界。

精神生命则能最大限度地突破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的局限,绽放人这一特殊生命体的存在价值。

精神生命的高度,是对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的最终升华与定格。

在这三重属性之中,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质属性,离开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人的自然生命就退化为简单的动物属性,不可称其为人。

所以,只有集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才能够形成一个立体的人。

这样的生命体,也才是我们认为的完整的人。

生命最终是否幸福完整,是由生命的三重属性共同决定。

自然生命之长强调延续存在的时间,社会生命之宽重在丰富当下的经验,精神生命之高则追求历久弥新的品质。

“三重生命”学说:人本哲学研究的一次创新——读《生命之思》

“三重生命”学说:人本哲学研究的一次创新——读《生命之思》
“ 有话 可 说 ” 并 不 意 味 着 能够 说 得 好 、 说 得 透 。不
这 部《 生命 之思 》 ( 商 务 印 书馆 2 0 1 4年 版 ) 则 可 以
在 人本 哲学 研究 推 陈出新 方面 给我们 以很 大 的启
然, 每一 个人 都 可 以成 为思 想 史 意 义 上 的生 命 哲
来, 《 生命 之 思 》 一 书就 构 建 起 了一个 以人 的本 质
Hale Waihona Puke 对 人类 有 何 重 要 意 义 ? ” 【 4 J 3 。 。 因此 , 相 比较 而 言 , “ 人 是 三重生 命 的统一 体” 这 一人 本论对 生命 的理
解更 为 全面 、 科学 , 并有 现实 意义 。
读 者可 能会质 疑 , “ 人是 三重 生命 的统 一体 ” ,
们在 生命 追求 过程 中的偏执 以及社 会对 人 的关 怀
落 人片 面 , 如作者所言, “ 比如 , 生物生命被遮蔽, 往往 就会 忽视 人 的生理 需要 , 出现 反人性 , 反人 道 的偏 颇 。往往 为 了某 一种 社 会 理 念 , 作 出不 人 道
的统一体 ” 。作者对 之都 进行 了严谨 的论析 。《 生
命—— 生 物生命 、 精 神生命 和社 会 生命 , 这不 是作 者 的新识 , 思想 史上论 人 的生 物性 、 精神 性 和社会 性 的相似 思想 成果 可谓 多矣 。但 与既往 的人 本论 相比, “ 三 重生 命 ” 学说 的最 大 理论 创 见 是 它 认 为 人不 是某 一重 生命 的单 一存在 而是 三重 生命 的统
人生 、 社会 的逻辑周 延 和贴 近事实 , 因为在 经验 和 事 实上讲 人不 可能 是某 一重 生命 的单一 存 在 。从 现 实看 , 遮蔽 人 的 任何 一 重 生命 都有 可 能 导 致 人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是指瑞典哲学家阿尔弗雷德·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

柏格森是近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类的存在意义:柏格森认为,人类的存在意义在于不断地创造
自己的生命。

人类的生命不是被动地存在,而是要自己创造自己的意义。

2 人类的自由:柏格森认为,人类是自由的主体,可以自己决定自
己的人生。

人类有责任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承担后果。

3 人类的责任: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责任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
承担后果。

人类要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4 人类的自我意识: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是一种自我反
思的能力。

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够反思自己的生命意义。

5 人类的生命价值:柏格森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的自我
创造。

人类的生命价值取决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并不取决于外部的任何因素。

总之,柏格森生命哲学是一种著名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的自由、责任和自我意识,并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

生命的思考

生命的思考

生命的思考作者:程应峰来源:《青春期健康·下半月》2020年第03期生命的思考增强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力。

尽管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因为思考在先,我们总是以明快的心境开始一天又一天的生活。

思考让生命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它是人生过程中的标点,让人遵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和重视时序、节律、节气,也使人在斑斓的诱惑中沉静下来,反思生活的本真。

生命的思考能够使自我变革,迅速提升自身的专注力、反应能力、思辨能力,更利于感知和理解所处的世界。

思考让人们在历经磨砺后,依然向往美好、有品味的生活。

我们通过生活的细枝末节熟谙生活的况味,通过思考来厘清想要做的事情。

思考就像一个玄奥的人生按钮,总是让生命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

在人类生活中,生命的思考绝非可有可无,就像一个人在乎另一个人不可能不着痕迹一样。

有一定生活体验的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置身于生命的思考状态中。

生命的思考让生命的节律更加清晰,它让潜在的能量得以不断地涌现。

善于思考的人,一定是一个尊重生命,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的人。

可以说,灵感和创意之神更垂青的,正是那些思考着的人。

当下流行的朋友圈,各类五花八门的消息层出不穷,不绝于眼。

风格不一的搞笑图片、搞笑视频、旅行照、自拍照……看着看着,时间一长,也会让人生发审美疲劳。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只重观感,缺少内涵,缺少生命的思考。

也有一些人不想错过蓝天白云、花草树木的风景,但在他们那里却多了些生命的思考。

他们发出来的图片,以富有思想性、趣味性的文字加以注解,总让人刹那之间眼前一亮,只一眼就无法忘怀,其意义绝对不同寻常。

在我看来,他们就是在思考中生活着的人,他们所具有的感受美好的能力,让他们的人生益发丰富亮丽。

因为思考,他们的世界活色生香,他们的心灵充满挚爱,他们的生活诗情画意。

因为思考,他们具有自律和坚持的品性,就算生活再怎么不顺心,他们依然会在心里给自己画个太阳,让世事清明,让心灵灿烂。

如果缺乏必要的生命思考,生命中,一些有特别意味的东西就会被错过。

对生命的哲学省思-最新年精选文档

对生命的哲学省思-最新年精选文档

对生命的哲学省思今日人之生命的存在悖论:一方面,我们前所未有的重视生命。

如果说革命年代,在阶级对立的背景下,生命要么被赋予善的意涵,要么被赋予恶的意涵,然后以善之生命去消灭恶之生命,或者善的生命被奉为烈士,那么今天,随着意识形态色彩的淡化,以人为本,也就是以普通生命为本成为这个社会的共识。

生命教育也在这个时期为人们重视。

但另一方面,诸多的生命又在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反面。

稍稍注意一下我们的现实,就会看到学生自杀现象在逐年上升,学生伤害他人的事件也不断发生。

所以在这样一个生命之重与之轻同时并存的年代,我们需要好好思考一番生命,唯有思考了,尽量想清楚了,我们才能让生命趋于美好。

一、何谓生命什么是生命?生命就是能呼吸、能繁殖的存在。

石头和金子之所以不是生命,就是因为它们不能呼吸、不能繁殖。

唯有动物、植物还有人才是生命。

那生命是怎么来的?有人说是上帝创造的,有人说是自然演化的结果。

众说纷纭,我觉得这似乎不是那么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生命毕竟产生了,它们存在着。

重要的可能是了解生命是什么。

诸多的生命产生了,存在着,那生命的价值是一样的吗?譬如蚊子和小狗。

显然是不一样的,至于为什么不一样,那是因为人对它们的价值判断不一样。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人之外还有“神”呢!是的,还有人,但就是在“神”那里,人也被赋予了重要的位置(人具有上帝的形象)。

就如在伊甸园里,人是动植物的看护者一样。

同样,今天所有的人都是生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生命的价值还是不一样的。

譬如古代社会中的奴隶和妇女,它们处于依赖之链的末端,价值最低,生命最为卑贱。

当然,在我们今天,那种立体的依赖之链被打碎了,个体从这种不平等的价值序列中解放出来,人人平等,每个生命都是值得尊重。

这亦是人自身价值意识变化的结果。

当然,虽然自然生命的价值是不同的,但人不能因此就为所欲为,骄傲至极,因为你和自然生命联系在一起,离开了自然的生命,我们无法生存。

人可以砍掉所有的树木,杀死所有的动物,但人也无法存活了。

生命的意义主题思想

生命的意义主题思想

生命的意义主题思想生命的意义主题思想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思考和追求的一个永恒话题。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哲学家、科学家还是普通人,都曾对生命的意义产生过思考和探索。

生命的意义主题思想是指对人类存在和生命的深刻思考,试图找到生命本质和人生的终极目标。

首先,许多哲学家认为生命的意义来源于个体自身。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最高目标是追求幸福和成为更完善的人。

他认为,通过追求美德、智慧和自我实现,人可以找到生命的目的和意义。

康德则认为,生命的意义来自于每个人内在的道德感和对他人的尊重。

他强调人的自主性和对道德法则的遵守,通过这样的价值观来赋予生命意义。

其次,一些宗教哲学家认为生命的意义源自超越个体的存在。

宗教给予人们信仰和精神寄托,使他们相信生命不仅仅是一次短暂的经历,而是存在于超越个人的更高意义中。

例如,基督教认为,人类有责任尊重上帝的创造,并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

伊斯兰教也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服从真主的教诲,通过奋斗和虔诚来寻求永恒的幸福。

宗教意义赋予了个人生命以更广义和崇高的意义。

然而,生命的意义也可以从科学角度进行思考。

进化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的延续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根据达尔文的理论,适者生存,而不适者淘汰,生命的目的是通过进化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此外,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宇宙的起源、演化和自然规律,这些研究进一步促使人们对生命意义进行思考。

宇宙的壮丽和复杂性,以及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微不足道,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一些科学家认为,生命本身是地球上特殊的现象,审视宇宙和探索其奥秘是生命存在的目的和意义。

此外,不同文化和个人也有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比如,东方的哲学传统强调自我超越和和谐。

佛教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摆脱欲望的束缚,通过修行达到解脱和照顾他人的境界。

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天人合一,体现和谐与平衡。

在现代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意义往往与事业、家庭、社区等个人经验和价值观联系在一起。

关于生命意识的哲学思考

关于生命意识的哲学思考

关于生命意识的哲学思考
1. 生命的本质:生命意识探讨生命究竟是什么,它是否仅仅是物质的组合还是存在着某种超越物质的本质。

一些哲学家认为,生命具有一种灵性或意识的层面,超越了物质的局限。

2. 生命的意义:哲学家们一直在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目的。

对于一些人来说,生命的意义可能在于追求幸福、实现个人目标或创造价值。

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生命的意义可能与更广泛的人类利益、社会正义或精神追求相关。

3. 生命的价值:生命意识也涉及对生命价值的评估。

我们如何衡量一个生命的价值?是根据其成就、道德品质还是对他人的影响?不同的哲学观点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4. 生命与世界的关系:生命意识还包括我们与世界的联系和互动。

一些哲学家认为,生命是世界的一部分,与其他生命体和自然环境相互依存。

而另一些人可能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5. 生命的终结: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终结,它引发了关于生命意义和永恒的思考。

一些哲学观点探讨了死后的存在或生命的延续,而另一些人则关注于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意义和满足。

总之,生命意识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哲学领域,它促使我们思考生命的本质、意义、价值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通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存在,并在生活中寻求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方式。

从斯多葛派看生命哲学的困境

从斯多葛派看生命哲学的困境

从斯多葛派看生命哲学的困境生命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人类生命的本质、意义以及与生命相关的哲学问题。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有名的哲学学派,其中斯多葛派是一支深受欢迎的哲学学派。

然而,即使从斯多葛派这一哲学流派中获得了许多智慧,我们仍然面临生命哲学的困境。

一、斯多葛派的哲学精髓斯多葛派是古代希腊哲学中的一派,主张理性主义和禁欲主义,强调理智的掌控和意志的自我克制,追求内心真实的独立自主。

斯多葛派哲学的核心是“三重目的论”,也称为“幸福论”,即个人的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而达到个人幸福的途径是要遵循道德规范以及理性的掌控。

二、生命哲学的困境尽管斯多葛派提出了很多有关人类生命的哲学思考,但是生命哲学仍然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以下几点:1、人类生命的意义斯多葛派主张个人的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然而,有些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应该超越个人幸福的追求,应该涵盖更为宏大的价值追求。

比如,个人对于他人的贡献、对于人类进步的贡献,这些都应该算作生命的意义,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

2、命运的不可预知性斯多葛派主张理智的掌控和意志的自我克制,但是在生命中有很多事情是无法预测的,如疾病、自然灾害等,这些事件会打乱人们的计划和预期。

在这些事情面前,理性和意志力可能失效,人们很难达到斯多葛派所提倡的理性掌控和意志自我克制。

3、恐惧与焦虑生命中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和未知的领域,如死亡、未来等。

这些领域会使得人类产生恐惧、不安和焦虑。

这些情绪会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并且难以摆脱。

三、以斯多葛派的思想面对生命困境尽管生命哲学面临着种种的困境,但是我们可以从斯多葛派的思想中获得启示,来面对这些挑战。

1、遵循道德规范斯多葛派主张遵循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可以给我们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帮助我们拥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

2、发展意志力和理性斯多葛派主张意志自我控制和理性掌控,这些属性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生命,面对生命中的挑战,更有条理、更有力量。

21世纪人类学者的三大课题读后感

21世纪人类学者的三大课题读后感

21世纪人类学者的三大课题读后感人类学作为一门关注人类文化、社会和生物多样性的学科,随着社会变迁和科技进步,其研究视角和方法也在不断演变和深化。

本文将围绕21世纪人类学者关注的三大核心课题展开讨论,并探索这些课题对于现代社会和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

第一大课题:全球化与本土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一个主题,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文化格局。

在人类学领域,全球化引发了对文化流动、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的深入探讨。

人类学家们关注全球化如何影响不同社群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以及这些变化如何与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相互作用。

本土化则是对全球化的一种响应策略,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和弘扬本地文化的独特性和特色。

人类学者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入研究,探索本土文化在全球化冲击下的生存状态和自我再建构的策略。

他们关注本土文化在面对全球化压力时如何进行自我调整和创新,以及这种调整和创新如何影响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第二大课题:身体与身份随着身体研究的兴起,身体不再仅仅是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研究对象,而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焦点。

21世纪人类学家们开始关注身体在文化和社会中的象征意义、性别政治和权力关系等方面的角色。

他们探索身体如何通过穿戴、食物、运动等日常实践来表达和构建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

身份则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涉及文化、历史、社会和心理等多个层面。

人类学者们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群体的研究,揭示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们关注少数群体、性别少数者和移民社群等在多元文化社会中如何建构和维护自己的身份认同,以及这种认同如何在全球化进程中受到挑战和重塑。

第三大课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关注焦点,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显现,对此人类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关键问题。

他们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与环境的互动模式,探索传统知识和实践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的潜力。

他们还关注全球环境变化对社会和文化系统的影响,以及社会如何通过文化适应和技术创新来应对环境挑战。

探寻生命奥秘的三种境界:神创论、随变论、智因论

探寻生命奥秘的三种境界:神创论、随变论、智因论

15 、生物进化的定义生物进化是指生物种类及其生命智力出现的或发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变化。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生命智力主导实施的生存方式多样化和生存技术复杂化。

所谓“多样性变化”既包括同一生命智力层次的多样化,也包括不同生命智力层次的多样化。

所谓“复杂性变化”主要指生命智力层次有了提高,以及生命智力自主生存技术和生存方式有了创新和发展。

众所周知,在古老的年代,人们相信是“神”创造出了生命,例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以及西方的上帝创造万物和人类,这种观点称之为神创论。

值得注意的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智能设计论,又称智慧设计论,乃是神创论的现代版,该学派认为生命结构的精巧性、协同性、不可降解的复杂性,均体现出智能设计的参与,而这个“智慧”来自生命体之外。

最早对神创论提出质疑的学者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屈原(公元前343~前269年),他在《天问》长诗中问道:“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又是谁创造出来的呢?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如果是神创造了生命,那么神又是谁创造出来的呢?在古代,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除了神创论之外,还有自然发生论。

古埃及人认为,尼罗河的淤泥经过阳光曝晒,可以生出鱼、青蛙、蛇、鼠等。

古印度人认为,汗液和粪便可以产生虫类。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坚信,低等生物是在雨、空气和太阳的共同作用下,从粘液和泥土中产生的。

中国古代则有"白石化羊"、"腐草化茧"、"腐肉生蛆"的说法。

西汉初期,我国著名政治家和学者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认为:“无天而生,未之有也;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古人的原始的朴素的自然发生论,由于近代科学家发现了微生物,而受到严重的质疑,取代原始自然发生论的是生物随机变异进化理论(简称随变论)。

有必要指出的是,从本质上来说,随机变异进化论实质上仍然属于自然发生论范畴,堪称古代自然发生论的近代科学版。

名家关于生命本质的论断

名家关于生命本质的论断

名家关于生命本质的论断
1. 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在其存在主义理论中提出:“人首先是一种存在,然后才是一种本质。

”这句话意味着人的生命本质是在其存在的过程中通过个人选择和行动逐渐塑造的,而非预先设定。

2. 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主张:“生命就是意志的力量,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力量的极大化。

”他认为生命本质在于生命力的展现与不断提升。

3. 中国先秦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揭示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变化无穷的本质,体现了道家对生命流动、和谐共生的理解。

4.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至善(Eudaimonia),即过上理性、正义和美德的生活。

”从他的观点看,生命的本质在于追求理性与美德的完美结合,实现个人最高潜能和社会和谐。

5. 美国生物学家、复杂性科学奠基人之一爱德华·威尔逊在他的著作《社会生物学》中强调了基因遗传和进化对于生命本质的重要性,认为生命的本质是生存和繁衍后代,以及适应环境以最大化个体和种群的生存机会。

333亚里士多德名词解释

333亚里士多德名词解释

333亚里士多德名词解释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逻辑学家,被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的思想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等。

下面是对亚里士多德一些名词的解释:1. 形而上学(Metaphysics),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实体的属性。

他认为存在的本质是实体的形式和物质的结合,形式赋予物质以特定的属性和功能。

2. 理性(Reason),亚里士多德将人类的理性视为与其他生物的本能和感觉不同的独特能力。

理性使人类能够思考、推理和判断,并指导其行为。

3. 四因说(Four Causes),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种解释事物存在和变化的原因,即材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事物的本质和解释其存在和功能的原因。

4. 伦理学(Ethics),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探讨了人类如何达到幸福和最高的人生目标。

他认为幸福是通过追求德行和道德行为来实现的,而德行是通过适度的行为和中庸之道来培养的。

5. 政治学(Politics),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研究了政治组织和治理的原则。

他认为政治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和人类幸福而存在的,提出了君主制、共和制和混合政体等政治形式的理论。

6. 逻辑学(Logic),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是对思维和推理的研究。

他提出了演绎推理的三段论和分类学的理论,为后世的逻辑学奠定了基础。

7. 物理学(Physics),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研究了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

他认为物体的运动是由于内在的目的和原因,提出了天体运动和自然力的理论。

8. 生物学(Biology),亚里士多德是古代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对动物和植物进行了广泛的分类和观察,并提出了生命的层次结构和功能的理论。

这些是亚里士多德思想中的一些重要名词和概念,展示了他在哲学、科学和逻辑方面的贡献。

他的思想对后世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文】名著阅读:《泰戈尔诗选》知识点汇总

【语文】名著阅读:《泰戈尔诗选》知识点汇总

名著阅读:《泰戈尔诗选》知识点汇总作者简介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哲学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受到良好教育的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位地方的印度教宗教领袖。

在外国泰戈尔一般被看作是一位诗人,而很少被看做一位哲学家,但在印度这两者往往是相同的。

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

对泰戈尔来说,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

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

他本人被许多印度教徒看作是一个圣人。

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使用的是泰戈尔的诗。

维尔弗德·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深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迦利》(意即“朝圣者的歌”)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简析阅读泰戈尔的诗,要细读、精读、用心读,用情读,用脑读。

做到“读,感,悟,通”四位一体。

首先要综合了解泰戈尔的生平和创作,在此基础上对其诗歌进行逐字逐句“推敲”,揣其情感缘起和起伏波动,毫无保留地把心交到泰戈尔的诗中,把情融进诗中的情里。

阅读泰戈尔的诗,要学唐朝诗人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泰戈尔诗中的情感和哲理都具有无穷的可阐释性,意蕴深厚但层次分明,因此阅读时要在自己内心反复演练泰戈尔的情感起伏发展过程、文字选择斟酌过程,以求准确、妥帖地把握泰戈尔诗歌的情感丰富性、意蕴层次感。

以《飞鸟集》中的两句诗为例: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这两句诗中的形象和景象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最常见的,但经泰戈尔之手为何成为了经典?表面上看,“飞鸟”与“黄叶”一动一静,一唱一叹,“飞鸟”灵动自由,“黄叶”静居寂寞,这种日常生活是静谧安适的。

但旦复旦兮,若单调的场景还重复性出现,似乎表达了作者的无聊和乏味。

生命哲学的思考与启示

生命哲学的思考与启示

生命哲学的思考与启示人类自古以来就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生命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探索了关于生命起源、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类与生命的关系等问题。

通过对生命哲学的思考,我们可以获得一些重要的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一、生命的奇迹与价值人类的生命是一个奇迹,每个人的诞生都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独特事件。

从无数代祖先的延续中而来,我们每个人都承载着前人智慧和经验的传承。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生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是多么宝贵。

生命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也体现在整个生态系统中。

人类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与其他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网络。

每个物种都在自身的领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生命,维护生态平衡,使得地球上的生命得以持续繁荣。

二、生命的意义与追求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

每个人对于生命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有些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物质财富和享乐,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成长。

然而,无论我们如何定义生命的意义,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并为之付诸行动。

通过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需求和追求,从而更好地规划和实现人生目标。

三、生命中的困境与成长生命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和挑战。

这些困境可以来自外界环境的变化,也可以来自内心的冲突和矛盾。

然而,正是这些困境让我们得以成长和进步。

面对困境,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并寻找解决办法。

困境是我们成长的机会,通过克服困难,我们可以学会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生活中的变化。

同时,困境也是我们思考和反思的契机,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并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四、生命的短暂与珍惜生命的短暂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

时间如同流水般匆匆而过,我们无法预知未来的命运和结局。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天,活在当下,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பைடு நூலகம்
“ 三重生命” 学说 : 人 本 哲 学 研 究 的 一 次 创 新
读《 生命 之 思 》
方 英敏
( 贵 州 大学 学报编 辑部 , 贵州 贵 阳 5 5 0 0 2 5 )
摘 要: “ 人是什 么” 是 哲学研 究的核 心议 题之一 。封孝伦创 构的“ 三重 生命 ” 学说是人 本哲 学研 究的一次
提 出一些零 星 、 局部 的认 识 还 是不 够 的 。从 现象 的关 注到 规律 性 的揭示 需 要 更 为 深 入 、 系 统 的研 究 和求证 。必 须把对 生命 现象 的体 验和 描述 上 升 到揭 示规 律性 并形成 人 生观 、 世界 观 的哲学 , 才 能

人 本论 富 于辩 证 精 神 、 哲 学 理性 。人 有 三 重 生
必须 以一 些 内涵 、 外延均较 准确的核心概 念、 范 畴、 判断 、 命题 为支 撑 。否则 , 关 于生命 的谈 论 , 仅 仅依 托一 些 大而无 当的概念 或文 学性 很强 的语 句 表 达是始 终立 不起 来 的 , 无 法给 人 留下清 晰 印象 ,
作者简介 : 方英敏 ( 1 9 7 9 一) , 男, 湖 南岳 阳人 。副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 事身体 关学研 究。
发 。作 者在 这部 三 十余 万 字 的论 著 中建构 起 来 的
“ 三重 生命 ” 学说 , 是人 本哲 学研 究 的一次 创新 , 可
助学界 对人 的本 质 的深入认 识 。之所 以下 这 样 的
结论 , 理 由归纳起 来 , 有如 下 四点 : 首先 , “ 三重 生命 ” 学说 不是 关 于生命 的偶 感 ,
创新 。它是一个 以三重 生命—— 生物 生命 、 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 互相 支撑 来解说 人类 生命 要 素与意 义的严整
哲学体 系, 其辩证 平实的生命观 、 论人 的价值论 立场 皆可助学界 对人 的本质的深入认 识 。 关键词 : “ 三重生命” 学说 ; 人本哲 学; 价值 论
中图 分 类 号 : B 8 3 -0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5 2 4 8 ( 2 0 1 5 ) O 3 一O 0 6 3 一O 4
的最高 目标— — 这看来 是众 所公 认 的 。在 各 种不
同哲学 流派 之 间 的 一切 争 论 中 , 这 个 目标 始终 未 被 改变 和动 摇过 : 它 已被证 明是 阿基 米德 点 , 是一 切 思想 的牢 固而 不 可 动摇 的 中心 。 ” E 1 3 但“ 人 是 什
么” , 在 人类 数千 年文 化史 中许 多思想 和科 学 结论
系, 是指 许许 多 多 的知 识 种 类 在 一个 理 念 之 下 的 统一 性 。 ” E 3 ] 这 意 味着 现 代 学 科 、 学 术 意 义 上 的体 系, 当不 是许 多概 念 、 范畴、 命 题 的机 械 拼 贴 与 类 编, 而是 建诸 于 恰当 的逻 辑起 点 、 核心命 题 之上 而 建构 起来 的各 部分 内容 之 间具有 内在 逻辑 联 系 的 严密 整体 。然 而 “ 生命” 是 不 易言 说 , 要 建 构 起 一
第2 5 卷 第 3期
Vo I . 2 5 No . 3
四川 文理 学 院学报
S i c h u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2 0 1 5年 5月
M. d y . 2 01 5
为全 体 中的有 机环 节 , 才 能得 到正 确 的证 明 , 否 则
便 只 能 是 无 根 据 的 假 设 或 个 人 主 观 的 确 信 而 恩 斯特 ・ 卡 西尔说 : “ 认 识 自我乃 是哲 学 研究
已。 , , E 2 3 什 么是体 系 呢?康 德解 释 为 : “ 我 所 谓 的体

6 3 ・
2 0 1 5年第 3期
方英敏 : “ 三重 生命” 学说 : 人本哲 学研 究的一次创新
而这 也正是 关 于生命 的 日常言 说易犯 的通病 。在 对生命 的 日常 言 说 与学 术 言说 之 区 分 上 , 作 者 是 十分 自觉 的 。“ 人类 生命 是一个 现象 , 从 这个 现象
而是一 个 逻 辑 整 全 的生 命 哲 学 体 系 。黑 格 尔 说
过: “ 哲 学若 没 有 体 系 , 就 不 能 成 为科 学 。没 有体 系 的哲 学理 论 , 只能表 示个 人 主观 的特殊 心情 , 它 的 内容 必定 是 带 偶 然性 的 。哲学 的 内容 , 只 有作
收稿 日期 : 2 0 1 4 —1 2 一O 5
其 实早 已有 之 , 其 中还 有 诸 多 富 于 个 性 的 创 见 。
在 这种 背景 下 , 关于“ 人是 什么 ” 还 能言说 些什 么 ,
恐 怕仍 然是 众多 学者 思考 的 问题 。封孝伦 教 授 的
个 生命哲 学 体 系更 难 。一方 面 , 每一 人 都 可 以基 于 自己的生命 体验 而谈 论一 番感 受 , 而另 一方 面 ,
“ 有话 可 说 ” 并 不 意 味 着 能够 说 得 好 、 说 得 透 。不
这 部《 生命 之思 》 ( 商 务 印 书馆 2 0 1 4年 版 ) 则 可 以
在 人本 哲学 研究 推 陈出新 方面 给我们 以很 大 的启
然, 每一 个人 都 可 以成 为思 想 史 意 义 上 的生 命 哲
学家 。但 , 这 怎么 可能 呢? 在此 , 这需 要学 者有 充 分 自觉 的学术 意识 , 区分 关 于 生 命 的 日常言 说 与 学术 言说 。前 者是 零 星 、 局 部 的个 人感 悟 , 其 思想
表 达 的广 度 、 深 度及 理论 所 必 须 的 普 遍性 均 无 法 得 到保证 ; 后 者则 是 理 性 、 系统 的类 思 考 , 它 首 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