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生命”学说:人本哲学研究的一次创新——读《生命之思》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生命思想是梁漱溟生命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
在梁漱溟生活的时代,中国的社会正在经历动荡不安,西方文化大量的涌入,传统文化处于没落的阶段。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成长,他的思想一定会受到时代的影响。
所以梁漱溟借鉴了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思想,向其中融入唯识学思想和儒学思想,认为宇宙的本源是“生命”,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于“生命冲动”形成的。
但是不同于柏格森对于宇宙本原的重视,梁漱溟更看重个体宇宙。
他认为在宇宙的事物中,人类是最宝贵的东西,由此他把“生命”下落于人类本体上,提出“生命为体,生活为用”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人类最宝贵的地方就在于人类有“人心”,所以进一步提出了“理性为体,理智为用”。
(一)宇宙大生命在本体论上,柏格森提出的“生命冲动”思想被梁漱溟所吸收,同时他还将柏格森所提到的“绵延”和唯识学的概念相对应,形成了自己的本体论思想。
在柏格森看来,一切生命都是由“生命冲动”形成的,在过程中分裂出不同的进化路线,由此形成万事万物。
这里柏格森将“生命冲动”创造万物的过程比作烟花,当升到天空时烟花会炸开并裂成不同的小碎片,随后小碎片又在空中继续分裂炸开。
当“生命冲动”向上运动时,它将产生出有生命的一切事物;当“生命冲动”向下运动时,它将生成出没有生命的一切物质。
梁漱溟十分赞同柏格森的这种比喻并提出自己的“宇宙大生命”概念。
他认为宇宙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并且是没有边界的。
同时宇宙之中不仅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还包括在这一时空之中存在的一切基本内容。
而宇宙的本体是“生命”,又叫“生活”。
他认为“宇宙”就是“生活”,这两个概念没有区别。
宇宙大生命是一种“大意欲”,这种大意欲是人心的自由活动,是一种生命本能的冲动。
他在《人心与人生》中提出:“生命本原非他,即宇宙内有矛盾耳;生命现象非他,即宇宙内在矛盾之争持也。
生物为生命之所寄,乃从而生生不已,新新不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在构建“宇宙本体”时很显然借鉴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生生不息”的观点。
哲学思想知识:生命和死亡——哲学思考的深度反思

哲学思想知识:生命和死亡——哲学思考的深度反思生命和死亡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也是哲学思考的深度反思的核心之一。
我们的生命相对于宇宙的尺度微不足道,但对于我们自己,我们的生命是无限宝贵的。
然而,生命的必然结果是死亡。
因此,我们必须以哲学的方式思考生命和死亡,探究我们所处的世界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一种现象,是复杂的、自主的、有机的体系,具有生长、变化、转化、调适的能力。
从生命形成的角度看,生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产品,是生物分子演化一系列进化过程的结果。
生命是一种神秘而奇妙的力量,从古代哲学到现代科学,人们对生命的探究从未停止,但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生命的存在意义是什么?有些人认为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是无用的存在,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意义,是人生的核心所在。
对于前者,人们通常在生命中获得短暂的乐趣,追求物质、金钱、权利、名誉等荣誉。
而对于后者,人们相信生命的意义在于为他人做贡献,以及探索人生的关键所在。
死亡是什么?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
死亡的出现,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是无法知晓的,但是死亡的存在却是不可否认的。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体系中,人们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大的差别。
有些文化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超越现实的境界,而另一些文化则认为死亡是黑暗和怪异的力量。
死亡的存在意义是什么?有些人认为死亡是一种终极的寂静,是生命的短暂结束,而另一些人却认为死亡是人生最后的归宿,是人生意义的关键所在。
对于前者,人们通常认为死亡是人生目标的最终失落,是现实中存在的无法避免的事实。
而对于后者,人们相信死亡是在人生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和追求更高水平的必要步骤。
死亡的存在意义,也取决于人们对死亡的理解和看待方式的不同。
虽然生命和死亡是哲学思考的关键领域,但是归根结底,这两个概念短暂而漫长的人生旅程上所表现出的本质,还是具有非常复杂的含义。
对于人类而言,生命和死亡是对人类发展本质贡献的两个关键阶段。
生命科学的哲学探究

生命科学的哲学探究生命是一种神秘的存在,对于这个世界,生命科学是探究生命,揭示其秘密的学科。
但是生命科学似乎一直以来都离不开哲学的探究,哲学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这个问题未必很容易回答,但是我们可以对生命科学的哲学探究,从形而上学、伦理学、人类学、认知哲学等角度展开讨论。
形而上学角度:生命的定义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是探讨存在本身的问题。
在生命科学的领域中,形而上学也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因为生命科学要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生命,如何判断某一个存在是否具有生命。
如果生命被认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概念,那么对生命进行定义就需要涉及形而上学的观点。
在形而上学的哲学中,生命是一种维持着自身存在的持续性,它的存在可以是物质或非物质的。
生命的存在往往需要依赖于其他因素,比如说物种、生态环境等。
在生命科学中,把生命定义为一个 organism(生物体)似乎更符合大家的认知。
但是对于某一些存在是否具有生命的判断,还需要公认的标准和科学的定义。
比如说在深海中发现的一些生命,它们依靠的是化学能,它们是否被认为具有生命,就还需要进一步考虑。
伦理学角度:对生命的态度和价值对于生命在伦理学中的探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伦理学在生命科学中主要涉及如何看待生命,保护生命和平衡生命之间的关系。
如果生命被视作一个可贵的存在,那么生命科学中的研究就需要对这种态度付出格外的重视。
伦理学主张在人类的决策中要考虑到道德标准和社会价值观念,因此在生命科学中和生命存在相关的决策,例如人类生命的研究和操纵,动物试验等等,必须也考虑到伦理的价值标准。
因此,研究如何平衡科学和道德价值成为了其中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
人类学角度:生命的演化与人类的关系生命科学领域中,人类学主要研究人类的起源、演化和文化形成过程,尤其是与环境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人类的存在对于生命科学的探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人作为一个 biological(生物) being(存在)自身就是一个生命体,同时又能够自我感知和理解自己的生命状态,因此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被认为具有更高的意义。
漫谈“生命阅读”的三重境界

漫谈“生命阅读”的三重境界作者:袁昌仁袁雯麒来源:《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1年第11期所谓“生命阅读”,就是在生命中充斥阅读素养,在阅读中提升生命质量,把生命与阅读融为一体。
朱永新先生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学生个体的精神成长不完全依靠基因和遗传,而与后天阅读息息相关。
每一个个体在精神成长过程中,都要重复祖先经历的过程,这一重复,主要通过阅读实现。
乔治·马丁告诫我们: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通过生命阅读,学生可以继承与延续先贤前辈们积累的知识和智慧,了解世界万象、人间百态,实现自我价值与人生意义,达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
一、第一重境界:书我相离生命阅读的第一境界是“书我相离”。
表现形式是“书中有我”,“人”在“书”外。
“人”与“书”之间只存在表面上的阅读关系。
知识性、情节性、既定的题旨理解会构成“人”与“书”之间的相离联系,“人”看似是“书”充分的接受者,但极有可能“人”与“书”的隔膜很深,这种状态下,“书”是主导,“人”是受影响者,阅读的过程是“书”向“人”施加力量的过程。
改变“书我相离”状态的有效办法是让学生追慕“书中有我”的瑰宝。
比如“书中有我”追慕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
学生读教材中作者笔下的故事,却像在观照自己的生活。
如指导学生阅读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书中有我”的阅读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③通过学习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先让学生借助译文与原文对照阅读,粗知原文大意;教师再抓住文言文中几个关键的知识点予以引导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品质。
关于“书中有我”追慕的阅读目标,民国著名学者张其昀说:“为学必先立志,自家有主意头脑,方有以自立。
生命的三重属性

生命的三重属性生命的三个属性: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
纵观生命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的逻辑:肉身的诞生,是生命的自然事实;交往关系的存在,则是生命的社会事实。
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生命的精神事实;这三个事实,构成了我们理解生命的三个基本向度。
所以,新教育把生命理解为具有三重意义上的生命: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
自然生命是指个体的物质存在,如身体、组织、器官等身心系统。
社会生命是指个体与人、自然、社会形成的交互关系。
精神生命是指个体的情感、观点、思想、信仰等价值体系。
人的三重生命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辩证统一。
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得以存在的前提。
离开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就不可能存在。
自然生命的长度,有效地保障并促进着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继续发展。
社会生命也制约着自然生命的丰富和精神生命的提升。
每一个自然生命都会被时空所局限,此时社会生命的宽度,影响着人们对自然生命的认知和把握,并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精神生命的境界。
精神生命则能最大限度地突破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的局限,绽放人这一特殊生命体的存在价值。
精神生命的高度,是对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的最终升华与定格。
在这三重属性之中,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是人的本质属性,离开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人的自然生命就退化为简单的动物属性,不可称其为人。
所以,只有集自然生命之长、社会生命之宽、精神生命之高,才能够形成一个立体的人。
这样的生命体,也才是我们认为的完整的人。
生命最终是否幸福完整,是由生命的三重属性共同决定。
自然生命之长强调延续存在的时间,社会生命之宽重在丰富当下的经验,精神生命之高则追求历久弥新的品质。
“三重生命”学说:人本哲学研究的一次创新——读《生命之思》

这 部《 生命 之思 》 ( 商 务 印 书馆 2 0 1 4年 版 ) 则 可 以
在 人本 哲学 研究 推 陈出新 方面 给我们 以很 大 的启
然, 每一 个人 都 可 以成 为思 想 史 意 义 上 的生 命 哲
来, 《 生命 之 思 》 一 书就 构 建 起 了一个 以人 的本 质
Hale Waihona Puke 对 人类 有 何 重 要 意 义 ? ” 【 4 J 3 。 。 因此 , 相 比较 而 言 , “ 人 是 三重生 命 的统一 体” 这 一人 本论对 生命 的理
解更 为 全面 、 科学 , 并有 现实 意义 。
读 者可 能会质 疑 , “ 人是 三重 生命 的统 一体 ” ,
们在 生命 追求 过程 中的偏执 以及社 会对 人 的关 怀
落 人片 面 , 如作者所言, “ 比如 , 生物生命被遮蔽, 往往 就会 忽视 人 的生理 需要 , 出现 反人性 , 反人 道 的偏 颇 。往往 为 了某 一种 社 会 理 念 , 作 出不 人 道
的统一体 ” 。作者对 之都 进行 了严谨 的论析 。《 生
命—— 生 物生命 、 精 神生命 和社 会 生命 , 这不 是作 者 的新识 , 思想 史上论 人 的生 物性 、 精神 性 和社会 性 的相似 思想 成果 可谓 多矣 。但 与既往 的人 本论 相比, “ 三 重生 命 ” 学说 的最 大 理论 创 见 是 它 认 为 人不 是某 一重 生命 的单 一存在 而是 三重 生命 的统
人生 、 社会 的逻辑周 延 和贴 近事实 , 因为在 经验 和 事 实上讲 人不 可能 是某 一重 生命 的单一 存 在 。从 现 实看 , 遮蔽 人 的 任何 一 重 生命 都有 可 能 导 致 人
柏格森生命哲学

柏格森生命哲学是指瑞典哲学家阿尔弗雷德·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
柏格森是近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生命哲学思想对当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类的存在意义:柏格森认为,人类的存在意义在于不断地创造
自己的生命。
人类的生命不是被动地存在,而是要自己创造自己的意义。
2 人类的自由:柏格森认为,人类是自由的主体,可以自己决定自
己的人生。
人类有责任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承担后果。
3 人类的责任: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责任创造自己的生命,并且要
承担后果。
人类要自己创造自己的生命意义,并承担自己的责任。
4 人类的自我意识:柏格森认为,人类有自我意识,是一种自我反
思的能力。
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并能够反思自己的生命意义。
5 人类的生命价值:柏格森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的自我
创造。
人类的生命价值取决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并不取决于外部的任何因素。
总之,柏格森生命哲学是一种著名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类的自由、责任和自我意识,并认为人类的生命价值在于人类自己的创造力。
生命的思考

生命的思考作者:程应峰来源:《青春期健康·下半月》2020年第03期生命的思考增强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力。
尽管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因为思考在先,我们总是以明快的心境开始一天又一天的生活。
思考让生命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它是人生过程中的标点,让人遵从自然的法则,顺应和重视时序、节律、节气,也使人在斑斓的诱惑中沉静下来,反思生活的本真。
生命的思考能够使自我变革,迅速提升自身的专注力、反应能力、思辨能力,更利于感知和理解所处的世界。
思考让人们在历经磨砺后,依然向往美好、有品味的生活。
我们通过生活的细枝末节熟谙生活的况味,通过思考来厘清想要做的事情。
思考就像一个玄奥的人生按钮,总是让生命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
在人类生活中,生命的思考绝非可有可无,就像一个人在乎另一个人不可能不着痕迹一样。
有一定生活体验的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置身于生命的思考状态中。
生命的思考让生命的节律更加清晰,它让潜在的能量得以不断地涌现。
善于思考的人,一定是一个尊重生命,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的人。
可以说,灵感和创意之神更垂青的,正是那些思考着的人。
当下流行的朋友圈,各类五花八门的消息层出不穷,不绝于眼。
风格不一的搞笑图片、搞笑视频、旅行照、自拍照……看着看着,时间一长,也会让人生发审美疲劳。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只重观感,缺少内涵,缺少生命的思考。
也有一些人不想错过蓝天白云、花草树木的风景,但在他们那里却多了些生命的思考。
他们发出来的图片,以富有思想性、趣味性的文字加以注解,总让人刹那之间眼前一亮,只一眼就无法忘怀,其意义绝对不同寻常。
在我看来,他们就是在思考中生活着的人,他们所具有的感受美好的能力,让他们的人生益发丰富亮丽。
因为思考,他们的世界活色生香,他们的心灵充满挚爱,他们的生活诗情画意。
因为思考,他们具有自律和坚持的品性,就算生活再怎么不顺心,他们依然会在心里给自己画个太阳,让世事清明,让心灵灿烂。
如果缺乏必要的生命思考,生命中,一些有特别意味的东西就会被错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三重生命” 学说 : 人 本 哲 学 研 究 的 一 次 创 新
读《 生命 之 思 》
方 英敏
( 贵 州 大学 学报编 辑部 , 贵州 贵 阳 5 5 0 0 2 5 )
摘 要: “ 人是什 么” 是 哲学研 究的核 心议 题之一 。封孝伦创 构的“ 三重 生命 ” 学说是人 本哲 学研 究的一次
提 出一些零 星 、 局部 的认 识 还 是不 够 的 。从 现象 的关 注到 规律 性 的揭示 需 要 更 为 深 入 、 系 统 的研 究 和求证 。必 须把对 生命 现象 的体 验和 描述 上 升 到揭 示规 律性 并形成 人 生观 、 世界 观 的哲学 , 才 能
一
人 本论 富 于辩 证 精 神 、 哲 学 理性 。人 有 三 重 生
必须 以一 些 内涵 、 外延均较 准确的核心概 念、 范 畴、 判断 、 命题 为支 撑 。否则 , 关 于生命 的谈 论 , 仅 仅依 托一 些 大而无 当的概念 或文 学性 很强 的语 句 表 达是始 终立 不起 来 的 , 无 法给 人 留下清 晰 印象 ,
作者简介 : 方英敏 ( 1 9 7 9 一) , 男, 湖 南岳 阳人 。副教授 , 博士 , 主要从 事身体 关学研 究。
发 。作 者在 这部 三 十余 万 字 的论 著 中建构 起 来 的
“ 三重 生命 ” 学说 , 是人 本哲 学研 究 的一次 创新 , 可
助学界 对人 的本 质 的深入认 识 。之所 以下 这 样 的
结论 , 理 由归纳起 来 , 有如 下 四点 : 首先 , “ 三重 生命 ” 学说 不是 关 于生命 的偶 感 ,
创新 。它是一个 以三重 生命—— 生物 生命 、 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 互相 支撑 来解说 人类 生命 要 素与意 义的严整
哲学体 系, 其辩证 平实的生命观 、 论人 的价值论 立场 皆可助学界 对人 的本质的深入认 识 。 关键词 : “ 三重生命” 学说 ; 人本哲 学; 价值 论
中图 分 类 号 : B 8 3 -0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5 2 4 8 ( 2 0 1 5 ) O 3 一O 0 6 3 一O 4
的最高 目标— — 这看来 是众 所公 认 的 。在 各 种不
同哲学 流派 之 间 的 一切 争 论 中 , 这 个 目标 始终 未 被 改变 和动 摇过 : 它 已被证 明是 阿基 米德 点 , 是一 切 思想 的牢 固而 不 可 动摇 的 中心 。 ” E 1 3 但“ 人 是 什
么” , 在 人类 数千 年文 化史 中许 多思想 和科 学 结论
系, 是指 许许 多 多 的知 识 种 类 在 一个 理 念 之 下 的 统一 性 。 ” E 3 ] 这 意 味着 现 代 学 科 、 学 术 意 义 上 的体 系, 当不 是许 多概 念 、 范畴、 命 题 的机 械 拼 贴 与 类 编, 而是 建诸 于 恰当 的逻 辑起 点 、 核心命 题 之上 而 建构 起来 的各 部分 内容 之 间具有 内在 逻辑 联 系 的 严密 整体 。然 而 “ 生命” 是 不 易言 说 , 要 建 构 起 一
第2 5 卷 第 3期
Vo I . 2 5 No . 3
四川 文理 学 院学报
S i c h u a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Ar t s a n d S c i e n c e J o u r n a l
2 0 1 5年 5月
M. d y . 2 01 5
为全 体 中的有 机环 节 , 才 能得 到正 确 的证 明 , 否 则
便 只 能 是 无 根 据 的 假 设 或 个 人 主 观 的 确 信 而 恩 斯特 ・ 卡 西尔说 : “ 认 识 自我乃 是哲 学 研究
已。 , , E 2 3 什 么是体 系 呢?康 德解 释 为 : “ 我 所 谓 的体
・
6 3 ・
2 0 1 5年第 3期
方英敏 : “ 三重 生命” 学说 : 人本哲 学研 究的一次创新
而这 也正是 关 于生命 的 日常言 说易犯 的通病 。在 对生命 的 日常 言 说 与学 术 言说 之 区 分 上 , 作 者 是 十分 自觉 的 。“ 人类 生命 是一个 现象 , 从 这个 现象
而是一 个 逻 辑 整 全 的生 命 哲 学 体 系 。黑 格 尔 说
过: “ 哲 学若 没 有 体 系 , 就 不 能 成 为科 学 。没 有体 系 的哲 学理 论 , 只能表 示个 人 主观 的特殊 心情 , 它 的 内容 必定 是 带 偶 然性 的 。哲学 的 内容 , 只 有作
收稿 日期 : 2 0 1 4 —1 2 一O 5
其 实早 已有 之 , 其 中还 有 诸 多 富 于 个 性 的 创 见 。
在 这种 背景 下 , 关于“ 人是 什么 ” 还 能言说 些什 么 ,
恐 怕仍 然是 众多 学者 思考 的 问题 。封孝伦 教 授 的
个 生命哲 学 体 系更 难 。一方 面 , 每一 人 都 可 以基 于 自己的生命 体验 而谈 论一 番感 受 , 而另 一方 面 ,
“ 有话 可 说 ” 并 不 意 味 着 能够 说 得 好 、 说 得 透 。不
这 部《 生命 之思 》 ( 商 务 印 书馆 2 0 1 4年 版 ) 则 可 以
在 人本 哲学 研究 推 陈出新 方面 给我们 以很 大 的启
然, 每一 个人 都 可 以成 为思 想 史 意 义 上 的生 命 哲
学家 。但 , 这 怎么 可能 呢? 在此 , 这需 要学 者有 充 分 自觉 的学术 意识 , 区分 关 于 生 命 的 日常言 说 与 学术 言说 。前 者是 零 星 、 局 部 的个 人感 悟 , 其 思想
表 达 的广 度 、 深 度及 理论 所 必 须 的 普 遍性 均 无 法 得 到保证 ; 后 者则 是 理 性 、 系统 的类 思 考 , 它 首 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