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拉梁建模及基础埋深

合集下载

基础拉梁的计算

基础拉梁的计算

基础拉梁的计算1、基础拉梁有别于基础梁,基础拉梁一般在下列设置情况设置:1)有抗震设防要求且基础埋置深度不一致时;2)地基土质分布不均匀时;3)相邻柱荷载相差悬殊时;4)基础埋深较大时;5)结构工程师认为有必要设置的其他情形。

2 、基础拉梁的主要作用是平衡柱下端弯矩,调节不均匀沉降等。

拉梁上面无墙体时,没有地基反力的作用。

中低层建筑,基础埋深较浅,宜设在基础顶面;多层建筑,宜结合基础实际埋置深度等具体情况而定。

3、基础拉梁设计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取基础拉梁所拉结的柱子中轴力较大者的(0.08~0.15)Nmax ,作为基础拉梁轴心受拉的拉力或轴心受压的压力,进行承载力计算。

按此法计算时,柱基础按偏心受压考虑。

基础土质较好,用此法较节约。

另一种是以拉梁平衡柱底弯矩,柱基础按中心受压考虑。

拉梁正弯矩钢筋全部拉通,负弯矩筋有1/2 拉通。

此时梁的截面高度宜取下面的取值较高者,如拉梁承托隔墙或其他竖向荷载,应将竖向荷载所产生的拉梁内力与上述两种计算方法至一所得之内力组合计算。

拉梁截面宽度大于等于0.03L~0.04 L,高度大于等于0.05L~ 0.067L。

如按0.1Nmax法计算,配筋应上下相同,且不少于615mm2。

此外,当拉梁承受底层墙体荷载时,不管采用上述何种方法计算的,都必须对基础拉梁另行按“梁”或“连续梁”进行验算。

1.独立基础不一定要设拉梁,跟地基土质的均匀性和地面的刚度有关。

土质均匀,采用刚性地面时,对柱子侧向有可靠支承时可以不加拉梁。

2.计算方法:(1).仅为加强基础的整体性。

调节各基础间的不均匀沉降,消除或减轻框架结构对沉降的敏感性。

取拉梁拉结的各柱轴力较大者的1/10,按受拉计算配筋,钢筋通长,按受压计算稳定;此时基础按偏心受压基础考虑。

基础上土质较好时,建议采用该方法(2).用拉梁平衡柱底弯矩。

按受弯构件计算,考虑到柱底弯矩的方向的反复性,钢筋通长。

此时基础按中心受压基础考虑。

基础梁的建筑基础拉梁.doc

基础梁的建筑基础拉梁.doc

基础梁的建筑基础拉梁
一般情况下,独立基础两个方向都会设基础梁,既可以提高基础整体性,也可以用来承担底层的墙体。

请问大家一般基础梁是设在基础顶面,还是设在某个靠近正负零的标高处?如果是前者,那么在基础埋深较大时,不仅浪费底层墙体,而且会造成底层柱计算长度过大,导致底层的整体刚度较二层刚度之比过小。

如果是后者,那么基础梁到基础顶之间的柱就非常有可能是短柱甚至超短柱了,可见过不少人这样设计,不知道为什么,规范是不提倡这样的啊。

(基础梁就是基础拉粱,主要是为了提高基础整体性,应与基础相连。

)现在许多住宅首层架空,此时仅在首层设梁,不再设基础梁。

但七度及以上层数较多时,还是加基础梁为好(虽然有点浪费)。

首层以下的柱当然按短柱处理。

基础梁最好与基础直接相连,第一种较好。

原因如下:
1,基础梁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地震时各基础的变形,使基础能共同协调工作,所以才按拉梁设计,因此是用来协调基础的,而不是协调柱子。

2,底层柱计算长度大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有较多的解决方法,不应该为了讲究柱的刚度值而牺牲基础梁的作用。

3,短柱问题十分明显,不用细说。

4,若必须按方案二做,结构的计算简图也应该取到基础顶面,所以方法二不提倡,其力学概念不明确。

5,若要减小柱的计算长度可以适当把基础顶面提高(对多层建筑
有效)。

PKPM多层框架基础梁建模的几点看法

PKPM多层框架基础梁建模的几点看法

PKPM多层框架基础梁建模的几点看法RSS 打印复制链接大中小发布时间:2011-07-02 15:00:56一、框架计算简图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独立基础埋埋置较深,在-0.05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应拉梁按层1输入。

以某学生宿舍为例,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Ⅱ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

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8 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房屋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

显然,选取样的计算生产力简图是不妥当的。

因为,第一,按构造设计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第7.3.11条规定,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

工程设计经验表明,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输入,拉梁上如作用有荷载,应将荷载一并输入。

这样,计算简图的首层层高为H1=4-0.8-0.05=3.15m,层2层高为3.35m,层3、4层高为3.3m。

根据《抗震规范》第6.2.3条规定,框架柱底层柱脚弯矩设计应行乘以增大系数1.25。

当设拉梁层时,一般情况下,要比较底层柱的配筋是由基础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还是由基础拉梁处的截面控制。

考虑到地基土的约束作用,对这样的计算简图,在电算程序总信息输入中,可填写地下室层数为1,并复算一次,按两次计算结果的包络图进行框架结构底层柱的设计的配筋。

二、基础拉梁层的计算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基础拉梁层无楼板,用TAT或SATWE等电算程序进行框架整体计算时,楼板厚度应取零,并定义弹性结点,用总刚分板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有时虽然定义楼板厚度为零,也定义弹性结点,但未采用总刚分析,程序分析时仍然会自动按刚性楼面假定进行计算,与实际情况不符。

基础拉梁设置

基础拉梁设置

基础拉梁设置框架结构在结构设计输PKPM时,拉梁(基础梁)如何设置?是增设一层标准层?还是单计算传到柱节点上集中荷载,再手算基础梁呢?基础拉梁与基础梁-1001:拉梁的计算方法有两种:1、取拉梁所拉结的柱子中轴力较大者的1/10,作为拉梁轴心受拉的拉力或轴心受压的压力,进行承载力计算。

按此法计算时,柱基础按偏心受压考虑。

基础土质较好,用此法较节约。

2、以拉梁平衡柱底弯矩,柱基础按中心受压考虑。

拉梁正弯矩钢筋全部拉通,负弯矩筋有1/2拉通。

此时梁的截面高度宜取下面的取值较高者。

推荐:关于多层框架基础拉梁的几点看法一、框架计算简图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独立基础埋埋置较深,在-0.05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应拉梁按层1输入。

以某学生宿舍为例,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Ⅱ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

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8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房屋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

显然,选取这样的计算生产力简图是不妥当的。

因为,第一,按构造设计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第7.3.11条规定,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

工程设计经验表明,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输入,拉梁上如作用有荷载,应将荷载一并输入。

这样,计算简图的首层层高为H1=4-0.8-0.05=3.15m,层2层高为3.35m,层3、4层高为3.3m。

根据《抗震规范》第6.2.3条规定,框架柱底层柱脚弯矩设计应行乘以增大系数1.25。

当设拉梁层时,一般情况下,要比较底层柱的配筋是由基础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还是由基础拉梁处的截面控制。

基础拉梁建模及基础埋深

基础拉梁建模及基础埋深

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基础拉梁几个问题(发帖:郭余庆)一、框架计算简图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独立基础埋置较深,在-0.05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拉梁应按层1输入。

以某学生宿舍为例,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Ⅱ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

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8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房屋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

显然,选取这样的计算生产力简图是不妥当的。

因为,第一,按构造设计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第7.3.11条规定,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

工程设计经验表明,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输入,拉梁上如作用有荷载,应将荷载一并输入。

这样,计算简图的首层层高为H1=4-0.8-0.05=3.15m,层2层高为3.35m,层3、4层高为3.3m。

根据《抗震规范》第6.2.3条规定,框架柱底层柱脚弯矩设计应行乘以增大系数1.25。

当设拉梁层时,一般情况下,要比较底层柱的配筋是由基础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还是由基础拉梁处的截面控制。

考虑到地基土的约束作用,对这样的计算简图,在电算程序总信息输入中,可填写地下室层数为1,并复算一次,按两次计算结果的包络图进行框架结构底层柱的设计的配筋。

二、基础拉梁层的计算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基础拉梁层无楼板,用TA T或SATWE等电算程序进行框架整体计算时,楼板厚度应取零,并定义弹性结点,用总刚分板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有时虽然定义楼板厚度为零,也定义弹性结点,但未采用总刚分析,程序分析时仍然会自动按刚性楼面假定进行计算,与实际情况不符。

拉梁与基础梁的计算和设计

拉梁与基础梁的计算和设计
拉梁是基础之间的联系梁,其主要作用如下,计算方法依其作用而异
1.仅为加强基础的整体性。调节各基础间的不均匀沉降,消除或减轻框架结构对沉降的敏感性。
取拉梁拉结的各柱轴力较大者的1/10,按受拉计算配筋,钢筋通长,按受压计算稳定;
此时基础按偏心受压基础考虑。基础上土质较好时,建议采用该方法
(4)基础梁一般采用C20或C25等级的混凝土浇筑;
(5)注意基础梁高度一般取1/12跨距。
a.跨距为6m时,梁高一般取500;
b.跨距为7.5m时,梁高一般取600或650;
梁配筋大小应根据其荷载计算确定,一般可取6Ф16,Ф8@100/200。
002:当基础按轴心受力计算,上部结构传来底弯距由基础梁平衡时,基础梁应设置在基础顶面,当基础梁仅起连接作用或作为首层墙体基础时,可设置在-0.05标高处。
单独计算,承受底层墙荷载,按连续梁计算!
这两种地梁在PKPM里的建模方法,应当是不一样的。
1:基础拉梁即地基梁,应在JCCAD里按地基梁输入计算出图。
2:设在0.00处的地梁,是上部结构的一部分,应在PMCAD里一个标准层建模。用 TAT或STA计算出图。由于没有楼板,板厚和荷载都赋0。楼板应定义为弹性板。地下室层数应赋1。还要注意短柱问题。
补充基础梁的有关内容:
(1)一般工程无特殊要求时,基础梁顶标高取-0.050(与基础短柱顶平);
(2)基础梁地构造在图纸中注明:先素土夯实,再铺炉渣300厚,梁底留100高空隙;
(3)基础梁平面定位尺寸必须明确,基础梁支座若没有完全落在基础短柱上,即基础梁端部悬空或局部悬空时,应注明梁下以同标号同浇素砼填充,基础短柱严禁出现外凸现象;
2.用拉梁平衡柱底弯矩。

基础拉梁计算详解

基础拉梁计算详解

基础拉梁计算详解四、基础拉梁1、基础拉梁有别于基础梁,基础拉梁一般在下列设置情况设置:1)有抗震设防要求且基础埋置深度不一致时;2)地基土质分布不均匀时;3)相邻柱荷载相差悬殊时;4)基础埋深较大时;5)结构工程师认为有必要设置的其他情形。

2 、基础拉梁的主要作用是平衡柱下端弯矩,调节不均匀沉降等。

拉梁上面无墙体时,没有地基反力的作用。

中低层建筑,基础埋深较浅,宜设在基础顶面;多层建筑,宜结合基础实际埋置深度等具体情况而定。

3、基础拉梁设计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取基础拉梁所拉结的柱子中轴力较大者的(0.08~0.15)Nmax ,作为基础拉梁轴心受拉的拉力或轴心受压的压力,进行承载力计算。

按此法计算时,柱基础按偏心受压考虑。

基础土质较好,用此法较节约。

另一种是以拉梁平衡柱底弯矩,柱基础按中心受压考虑。

拉梁正弯矩钢筋全部拉通,负弯矩筋有1/2 拉通。

此时梁的截面高度宜取下面的取值较高者,如拉梁承托隔墙或其他竖向荷载,应将竖向荷载所产生的拉梁内力与上述两种计算方法至一所得之内力组合计算。

拉梁截面宽度大于等于0.03L~0.04 L,高度大于等于0.05L~ 0.067L。

如按0.1Nmax法计算,配筋应上下相同,且不少于615mm2。

此外,当拉梁承受底层墙体荷载时,不管采用上述何种方法计算的,都必须对基础拉梁另行按“梁”或“连续梁”进行验算。

基础拉梁计算方法拉梁宜设在基础顶面上,无地下室的时候宜设在0。

00处拉梁的计算按下面的两种方法之一算1。

取相连的柱轴力F较大者的10%作为拉梁的轴心拉力,按轴心受拉进行计算。

拉梁饿配金应上下相同,个不壹小于2 D14的,箍筋8@2002。

以拉梁平衡蛛下的弯矩,柱的基础按中心受压考虑。

拉梁的钢筋全部拉通,支座的负钢筋要有1/2拉通。

如果拉梁的承受隔墙等其他何在的时候,则应将竖向的何在产生的内力与上面的两种方法之一的计算的结果相加配筋!拉梁与基础梁的区别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基础地梁一般是承受基础的竖向反力,是受力构件.其尺寸和配筋根据竖向反力值确定.基础拉梁是调节基础不均匀沉降及承受一层隔墙的荷载,其尺寸按跨度的1/15确定.在计算模式中,拉梁可以考虑为仅承受自重和底层墙体总量并且将之传给两边基础的两边铰支(或者有时可以考虑是弹性支座)的单跨梁(即在两边基础内钢筋不连续而是达到锚固长度),它的计算同一般的上部结构两边铰支梁;然而,拉梁在实际施工及使用中,由于其基底下层土为老土或者施工中形成的压实土层,而且在协调变形的过程中会承受一定的两边基础的变形差异带来的影响,所以完全没有土反力是不可能的。

基础拉梁设计理论分析

基础拉梁设计理论分析

基础拉梁设计理论分析摘要:本文探讨了基础拉梁的设置目的及意义,并介绍引进了基础拉梁的设置原则及要求,对基础拉梁的设计方法进行了相关探析,对实际工程的设计和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基础拉梁设置要点设计理论分析一、引言基础拉梁是指两端与承台或独立柱基相连的梁,其主要作用是承担上部结构的荷载并将其荷载传至相连接的基础上,最终将其荷载传至持力层,所以它不仅承受上部荷载,而且由于其拉梁的下部与持力层相接触,它还会受到地基反力的作用。

但是在当前设计工作当中,很多设计人员由于概念不清晰,一般认为只要拉梁设置于地面以下的梁均认为是拉梁,而对其作用和意义不大了解。

本文通过介绍设置拉梁的目的介绍相关规范的要求及设置原则,对基础拉梁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分析。

二、设置基础拉梁的目的及规范要求设置基础拉梁有以下目的:(1)增强独立柱基(桩基承台)之间的整体性;(2)调整柱基的不均匀沉降;(3)减少首层柱的计算高度;(4)平衡上部结构专至柱底的弯矩;(5)减轻桩偏位产生的不利作用;(6)兼做基础梁时承担部分墙体荷载;(7)参与抵抗上部结构传至基底的水平力。

相关规范的具体要求: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6.1.11:框架单独柱基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基础系梁;(1)一级框架和IV类场地的二级框架;(2)各柱基础底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压应力差别较大;(3)基础埋置较深,或者各基础埋置深度差别较大;(4)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软弱黏土层、液化土层或严重不均匀土层;2、《建筑桩技术规范》4.2.6规定桩基承台之间:(地基设计规范相关条文一致)(1)一柱一桩时,应在桩顶两个主轴方向设置联系梁。

当桩与柱的截面直径之比大于2时,可不设联系梁;(2)两桩桩基的承台,应在其短向设置联系梁;(3)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柱下桩基承台,宜沿两个主轴方向设联系梁。

(4)联系梁顶面宜与承台顶面位于同一标高。

联系梁宽度不宜小于250mm,其高度可取承台中心距的1/10~1/15,且不宜小于400mm;(5)联系梁配筋应按计算确定,梁上下配筋不宜小于2根12mm钢筋;位于同一轴线上的相邻联系梁纵筋应贯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基础拉梁几个问题(发帖:郭余庆)一、框架计算简图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独立基础埋置较深,在-0.05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拉梁应按层1输入。

以某学生宿舍为例,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丙类建筑,建筑场地为Ⅱ类;层高3.3m,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室内外高差0.45m。

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在8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房屋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首层层高取3.35m,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

显然,选取这样的计算生产力简图是不妥当的。

因为,第一,按构造设计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以下简称《混凝土规范》第7.3.11条规定,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

工程设计经验表明,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输入,拉梁上如作用有荷载,应将荷载一并输入。

这样,计算简图的首层层高为H1=4-0.8-0.05=3.15m,层2层高为3.35m,层3、4层高为3.3m。

根据《抗震规范》第6.2.3条规定,框架柱底层柱脚弯矩设计应行乘以增大系数1.25。

当设拉梁层时,一般情况下,要比较底层柱的配筋是由基础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还是由基础拉梁处的截面控制。

考虑到地基土的约束作用,对这样的计算简图,在电算程序总信息输入中,可填写地下室层数为1,并复算一次,按两次计算结果的包络图进行框架结构底层柱的设计的配筋。

二、基础拉梁层的计算模型不符合实际情况基础拉梁层无楼板,用TA T或SATWE等电算程序进行框架整体计算时,楼板厚度应取零,并定义弹性结点,用总刚分板的方法进行分析计算。

有时虽然定义楼板厚度为零,也定义弹性结点,但未采用总刚分析,程序分析时仍然会自动按刚性楼面假定进行计算,与实际情况不符。

房屋结构的平面不规则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

三、基础拉梁设计不当多层框架房屋基础埋深很大时,为了减小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和底层的位移,可在±0.00以下适当位置设置基础拉梁,但不宜按构造要求设置,宜按框架梁进行设计,并按规范规定设置箍筋加密区。

但就抗震而言,应采用短柱基础方案。

一般来说,当独立基础埋置不深,或者埋置虽深但采用了短柱方案时,由于地基不良或柱子荷载差别较大,或根据抗震要求,可沿两个主轴方向设置构造基础拉梁。

基础拉梁截面高度可取柱中心距的1/12~1/18,截面宽度可取1/20~1/30。

构造基础拉梁的截面可取上述限值范围内的下限,纵向受力钢筋可取上述所连接柱子的最大轴力设计值的10%作为拉力或压力来计算,当为构造配筋时,除满足最小配筋率外,也不得小于上下各2#14(二级钢),箍筋不得小于Ф8@200。

当拉梁上作用有填充墙或楼梯柱等传来荷载时,拉梁截面应适当增加,算出的配筋应和上述构造配筋叠加。

构造基础拉梁顶标高通常与基础顶标高或智短柱顶高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基础可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

当框架结构底层层高不大或埋置不深时,有时要把基础拉梁设计得比较强大,以便用拉梁平衡柱底弯矩。

这时,拉梁正弯矩钢筋应全部拉通,负弯矩钢筋至少应在1/2跨拉通。

拉梁正负弯矩在框架柱内的锚固、拉梁箍筋的加密及有关抗震构造要求与上部框架梁完全相同。

此时拉梁宜设置在基础顶部,不宜设置在基础顶面之上,基础则可按中心受压设计。

(发帖:大地)我个人认为楼主谈到的多数是构造框架梁的问题,只有最后一部分是谈到基础拉梁的问题。

有必要澄清一个概念,框架梁与基础拉梁。

框架梁是应当参预整体计算的,包括楼主所说的构造框架梁,而地梁一般是参预整体计算的,如是参预的话,对整体计算结果有一定误差,要进行修正。

框架梁的配筋,一般是按计算结果进行配筋,计算方法楼主已经说得很详细了。

而地梁的配筋,则更多的是概念性的,一般是按柱底轴力的1/10作为拉梁的拉力进行配筋,同时兼顾调节上部结构的刚度差异和地基的差异。

对钢筋的构造也所不同,楼主在文章中已经讲到。

我认为,对底层层高较高,同时基础埋深也较深时,应当考虑设构造框架梁,以取得降低底层柱的长细比,让设计更合理。

对柱的计算长度减小后,有助于提高底层的侧向刚度,对柱底的弯矩可以减小,同时对柱的截面也可以适当减小。

对底层层高不高,或基础埋深不深时,可以仅做拉梁。

关于基础的设计(最后一条),在设拉梁后,对柱底的弯矩时,是否考虑,我保留意见。

我认为对有柱底很大的弯矩时还是应当有所考虑,完全不考虑柱底弯矩是不利的。

(发帖:goodwill1)对于第三点,基础埋的较深,基础拉梁应按框架考虑,我觉的似乎不必,第一,基础拉梁本身的刚度和框架梁差不多,本身截面没小多少,关键是配筋,第二,埋在土里,土对结构的影响我认为是很大的,基本埋在土里1米就可以近似认为是不动的了,这时基础梁的配筋应该没必要按框架考虑。

(发帖:tonylee)基础深,在±0处作地拉梁时,这里的地拉梁我认为不是框架梁的概念,是特殊的地拉梁,不仅有墙载,上部柱荷载传下轴力的1/10(安轴压考虑时),还要平衡柱弯距(这样才为轴压),所以刚度不能小,应该控制梁高在1/12~1/14之间。

对于是否用satwe 建模增加一地下层,我也曾考虑过这种做法,只是工程常催的紧没时间将这种方法同不加设地下层的作比较,不知上面那为做过,能否说出差异?根据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SG109-1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常见问题分析及图示(结构设计原则、荷载及荷载效应组合和地震作用、地基基础)分册的第36页,提出拉梁根据其位置及作用不同,应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

1》当多层框架结构无地下室,柱下独立基础埋置深度又较深时,为了减小底层柱的计算长度和底层位移,在+/-0.000以下适当位置设置的基础拉梁,从基础顶面至拉梁顶面为一层,从拉梁顶面至首层顶面为二层,即将原结构增加一层进行分析。

所以,框架梁(含拉梁)和柱的最终配筋宜取上述两次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2》当多层框架结构无地下室,柱下独立基础埋置深度较浅而设置拉梁,一般应设置在基础顶面,此时拉梁的配筋计算,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a>取拉梁所拉结的柱子中轴力较大者的1/10作为拉梁的轴心拉(压)力,拉梁按轴心受拉(压)构件计算,此时主基础按偏心受压考虑。

基础土质较好时,采用此法较为经济。

b>以拉梁平衡柱底弯矩,当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结构,柱底组合弯矩设计值尚应分别乘以1.5和1.25的增大系数;柱基础按轴心受压考虑。

建筑物基础埋深确定姜伟郑永强(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710003 西安)摘要:建筑物基础埋置深度、主要解决建筑物的稳定问题,本文对各种类型建筑物基础埋置深度要求进行了综述,供技术人员参考。

关键词:建筑物基础埋置深度建筑物基础应有足够的埋深,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

建筑物基础埋深应根据建筑结构的型式、建筑结构的高度等确定。

1、建筑物基础埋深一般应以室外地面算起;如地下室周围无可靠之侧限时,应从具有侧限之标高算起。

2、多层建筑如满足地基稳定、地基强度及地基变形要求、同时又考虑了地沟、管道等因素后,基础宜尽量浅埋。

除岩石地基外。

基础埋深不宜小于500mm。

3、一般情况下,基础埋深宜不小于冰冻深度;若采用灰土基础,冰冻深度应算至灰土顶面;若为砼基础、毛石基础,冰冻深度应算至基础底部或砼垫层底部。

当建筑基础底面之下允许有一定厚度的冻土层时,可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 - 2002中5. 1. 8确定。

4、在填方整平地区,基础两侧的填土顶面标高基本相同时,可自室外填土地面算起。

5、对坡地或山地,建筑四周室外标高一般不等,则基础埋深应自室外标高低的一侧算起。

6、对带地下室的建筑物,当为整体基础(如箱基、筏基等)四周外墙侧限好时,则基础埋深可自室外地面算起;当仅有一层地下室,或若为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地下室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7、当高层建筑与裙房在±0. 000 以下连为一体时,则基础埋深应自室外标高算起。

8、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可按以下情况区别对街:(1) 、高层建筑有地下室而裙房无地下室,则高层建筑及裙房的基础埋深均从室外地面算起。

(2)高层建筑和裙房均设地下室,若沉降缝地面以下处用粗砂填实时,则高层建筑及裙房的基础埋深均从室外地面算起。

否则应视为无埋深。

9、邻建建说:当原有建筑物的地基为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时,为保证在施工期间相邻的已有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基础埋深(或基坑开挖深度)不宜深于已有相邻建筑物的基础。

在不得已情况下,当新建建筑物之基础埋深(或基坑开挖深度)深于相邻已有建筑物的基础时,其基础之间的净距(或已有建筑基础外缘到基坑开挖外缘之间的净距) ,不应少于高差的二倍。

此要求如不能满足时,必须采取可靠措施。

10、高层建筑基础的埋深宜以下要求;(1) 、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可取1 /15H;(2) 、桩基,可取1 /18H;H为室外地面(或约束侧限标高)至主体结构檐2007年4月总第142期陕西建筑49 口之高度。

当建筑物采用岩石地基或采取有效措施时,在满足地基承载力、稳定性要求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 1. 6条规定的前提下,基础埋深可不受本条(1) 、(2)两款的限制,但应满足抗滑移。

1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 1. 6条规定的计算:如基础及地基均具有足够刚度,基地反力呈现性分布,重力荷载合力中心与基地形心基本重合(一般要求偏心距不大于B /60)可按以下方法进行计算:M ov = V o (2H /3 + C)M ov———倾覆力矩标准值H———建筑物地面以上高度C———地下室埋深V o———总水平力标准值MR = GB /2MR ———抗倾覆力矩标准值G———上部及地下室基础总重力荷载代表值(永久荷载标准值+ 0. 5活荷载标准值)B ———基础地下室地面宽度(B - X ) /B = (3M ov /MR - 1) /2当MR /M ov ≥3时,基础地面不出现零应力(即基础地面均受压)当MR /M ov ≥ 2. 3时, 基础地面于地基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超过基础地面面积的15%。

依据标准及参考文献:[ 1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2002[ 2 ] 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处理规范》JGJ79 - 2002[ 3 ] 国家标准《高层建筑结构技术规程》JGJ3 - 2002[ 4 ]《高层建筑结构技术规程理解与应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上接第43页)Ⅰ级~Ⅳ级的屋面和地下工程的防水施工。

XR811自粘防水卷材不仅自身粘接性能良好,而且与各种建筑材料粘接良好,与其它防水材料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尤其难能可贵的是XR811自粘防水卷材的粘接耐水性良好,远远超过国家标准《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的规定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