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
散文阅读专题三:概括内容要点-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备考之散文阅读总复习(全国通用)
题型二:概括文本主旨
“整体内容概括”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现而言的,包含情感态度概括 和主旨概括。这两者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 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 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能力
典型例题:李万华《雨水》
整体内容概括“三方法”
1.“关键整体结合”法。即抓住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抒情、 文眼等关键部位,同时要认真思考全文文句,解答时二者要有机结合。 2.“段意串联”法。即汇总每段的中心句,概括出文章的主旨,这种 逐层地、由多段意思向中心意思的提炼,是分析归纳文章中心意思最 实在、最有效、最一般的方法。 3.“因文而异”法。写人记事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 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一般借景借物抒情,应看其写 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说理散文应 看其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 专题三:概括内容要点
考情分析
“要点”即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 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概括、归纳内容要点就是用自己 的语言对语段乃至整篇文章进行筛选与提炼、总结与把握、加工与转化。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有两种题型:特定指向信息概括题、整体内容概 括题。
题型一:特定指向信息概括
“特定指向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 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 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米的恩典甘典江①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②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
《说文解字》曰:“米,果实也。
象禾实之形。
”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③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
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
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④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
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
⑤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
《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
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
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⑥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
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
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⑦上世纪八十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
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
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
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⑧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
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⑨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
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
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
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
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
散文阅读复习--要点概括题
◎归纳辨析(哪几方面)— ①⑦⑧写遭受风雨摧残; ②⑤写外形委琐、生长缓慢; ④⑥写受人鄙视,孤独冷落; ③被猪拱折(可与①⑦⑧合并) ◎构建答案—
写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 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被人鄙视, 孤独寂寞来表现它的可怜;写小桃树遭受风雨 等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构建策略
适应性训练
阅读《一颗小桃树》回答
• 11. 第1段中说:“哦,我可怜的小桃树儿!” 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几方面?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 解题思路: ◎明确题意—
内容: “可怜的小桃树”; 要求: 哪几方面,分析(结合材料) 命题点:题目已知(第1段) 答题点:写小桃树的相关段落 找出描写小桃树可怜的语句
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和一朵花一道经过黄昏》)
方法指引
阅读《卑微的蒲公英》回答
• 11. “卑微的蒲公英”具有哪些“生命内涵”? 请分点简要分析。(6分) • 解题思路: 内容: “生命内涵”; ◎明确题意— 要求:分点,分析(结合材料,得出结论) ◎明确区间—
命题点:每当看到这些卑微的蒲公英,我都为它们的生命内涵而产生一种莫名 的感动。(第7段) 答题点:哪些段落? 第1段引出蒲公英,
外形、品质
辨析信息:内涵(角度)
关系(主次、总分、直接与间接)
11.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 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 文意简要回答。(6分) 解析: 审察题目:要点——不同寻常; 角度——哪些(几个方面); 要求——简要回答(语言概括)
语言概括: 生长环境极其恶劣; 外形矮小、纤弱、朴实; 忍受苦痛,顽强生长。
要点概括题
答案构建
2012年《像蒲公英一样生存》
考点16 文学类文本阅读—概括散文的内容要点(限时检测)(解析版)
考点16 文学类文本阅读—概括散文的内容要点(测)【限时检测1】时间:15分钟实际答题时间:分数:13分实际得分:一、【2020·全国高三其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3分)走进塔里木贾平凹①八月里走进塔里木,为的是看油田大会战。
沿着那条震惊了世界的沙漠公路深入,知道了塔克拉玛干为什么称作死亡之海,知道了中国人向大漠要油的决心有多大。
那日的太阳极好,红得眼睛也难以睁开。
我们喉咙冒烟,嘴唇干裂,浑身的皮也觉得发紧。
突然间起风了,先是柏油路上沙流如蛇,如烟,再就看见路边有人骑毛驴,倏忽飘起,像剪纸一般落在远处的沙梁上。
天开始黑暗,前边一直有四辆装载着木箱的卡车在疾驶,一辆在风中被掀翻,另外三辆摇晃如船。
司机说,在修这条公路和钻井的时候,大沙暴卷走了许多器械,单是推土机就有十多台没踪影了。
我们紧张得脸都煞白了,沉甸甸的雾和沙尘,使车灯打开也难见路,风沙大得车门推不开,谁也不敢张嘴,张嘴一口沙。
②我们走进了大漠腹地,大漠让我们在一天之内看到了它多种面目,我们不是为浪漫而来,也不是为觅寻海市蜃楼。
塔里木号称第二个中东,它的石油储量最为丰富,地面自然条件又最为恶劣,地下地质结构又最为复杂。
国家石油开发战略转移,二十一世纪中国石油的命运在此所系。
那么,这里演绎着的是一场什么样的故事,这里的人如何为着自己的生存和为着壮丽的理想在奋斗呢?眼前的塔里木,自然条件恶劣,但生活区的活动房里却也很现代化了,有电视录像看,有空调机和淋浴器,吃的喝的全都从库尔勒运进,竟也节约下水办起了绿色试验园,绿草簇簇,花在风沙弥漫的黄昏里明亮。
艰苦奋斗永远是石油人生活的主旋律,但石油人并不是只会做苦行僧。
不论是筑路、钻井、修房和运输,生产体制已经与世界接轨,机械和工艺是世界一流,效益当然也是高效益。
新的时代,新的石油人,在荒凉的大漠里,为国家铸造着新的辉煌。
③接触了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石油人,所到之处,工人们让签字。
我写惯了那些唐诗宋词,工人们却自己想词,他们想出的词几乎全是豪言壮语。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追踪检测题《散文内容要点概括类题》附答案详析
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阅读追踪检测题《散文内容要点概括类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秋来查干湖李旭光查干湖美,美在秋天。
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
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
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
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
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
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
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
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
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
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
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
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
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
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个小时。
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
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
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
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
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
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
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
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
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
高考“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专练(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专练(附答案解析)壹、高考“散文词义、句意理解题”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草木故园彭家河①比起人丁,乡下的草木已日渐兴旺。
②乡村其实是属于草木的,村民本是不速之客。
在发现有水有树后,那一队队从猿一路迁徙成人的村民们便驻扎下来,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谈婚论嫁,生儿育女。
于是,乡村便改变成了另一种模样。
正是由于村民们的到来,那些山山岭岭、沟沟坪坪便也同时有了名字,成为村民们最朴素的方位标识。
③彭家是我们那个家族聚居的一个小山坪,村里最古老的那棵柏树要七八个青壮年伸手才合围得住。
浓密的树枝遮蔽了树下的山坡,树下一年四季都是干燥干净的,没有草木能在它的身下生长,粗大的树干也没有人能攀爬。
老家的房屋后面有三棵古老的柏树。
每天晚上,从远处的西河或者嘉陵江里劳作一天的白老鹳回来后,都要在树上吵闹一会才肯睡觉,听着那些声音,我便会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④风雨过后,我家房顶上便落满了白老鹳粪和长长短短的枯树枝,有时还有些鱼骨头,我爹便把那些粪扣下来堆在一起,作自留地里的底肥,那些树枝和圆圆黑黑的柏树果便撮回灶屋烧锅煮饭。
每年夏天的晚上,村里都会刮几次大风,听着房顶上呼啸的风声,我不怕房顶上的瓦被风揭走,却怕那些大树顺风倒下来砸着我家的破瓦房,于是我不敢入睡。
然而就在恐惧之中,我却一次又一次地慢慢睡着了。
⑤那些古树个个巍峨挺拔,村民们路过时都要仰望才看得到树枝。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棵大树为了全村的族人,作出了最后的牺牲。
村里要通电了,要永远告别柴木取火的时代了。
然而我们村除了树多就是人穷,哪里找钱买电线电杆呢?村里大大小小开了几天会,决定砍掉一棵古树。
⑥那树在我家的东面。
在挖浮土的前夜,村上找来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树下烧了纸、杀了鸡、点上香,祭祀这棵树后,第二天一早才动工。
我们周围的大人小孩便围着那树张望,那棵树也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那么粗了。
村里木匠专门找来一根一米多长的钢锯条,为古树做了一个特大号的锯子,几个青壮年坐在树的两边,轮流使劲拉锯。
语文通用版:课时检测——概括散文的内容要点+Word版含答案.doc
课时检测——概括散文的内容要点一、题型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9分)柴门小院王本道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
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
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
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
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
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衍生息。
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葆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
那一幢幢质朴无华的柴门小院,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续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诗圣杜甫在饱受安史之乱的磨难之后,与家人久别重逢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柴门虽然简陋,然而它淡泊宁静,里里外外的人和事都清晰可见。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当年那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崔护,若不是透过柴门的缝隙,一睹那位面若桃花的姑娘的风采,如何能最终成就一段佳话?在中国,由于“门第”观念,“门”有着诸多讲究,历来颇受重视。
旧时男女谈婚论嫁,首先想到的是“门当户对”,女孩子出嫁被称作“出门子”,迎娶新媳妇称为“过门”。
高三总复习语文检测题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类题目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类题目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文本一:琐记(节选)鲁迅无须学费的学校在南京,自然只好往南京去。
第一个进去的学校,目下不知道称为什么了,光复以后,似乎有一时称为雷电学堂,很像《封神榜》上“太极阵”“混元阵”一类的名目。
总之,一进仪凤门,便可以看见它那二十丈高的桅杆和不知多高的烟通。
功课也简单,一星期中,几乎四整天是英文:“It is a cat.”“Is it a rat?”一整天是读汉文:“君子曰,颍考叔可谓纯孝也已矣,爱其母,施及庄公。
”一整天是做汉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论》《颍考叔论》……初进去当然只能做三班生,卧室里是一桌一凳一床,床板只有两块。
头二班学生就不同了,二桌二凳或三凳一床,床板多至三块。
不但上讲堂时挟着一堆厚而且大的洋书,气昂昂地走着,决非只有一本“泼赖妈”①和四本《左传》的三班生所敢正视;便是空着手,也一定将肘弯撑开,像一只螃蟹,低一班的在后面总不能走出他之前。
这一种螃蟹式的名公巨卿,现在都阔别得很久了,前四五年,竟在教育部的破脚躺椅上,发现了这姿势,然而这位老爷却并非雷电学堂出身的,可见螃蟹态度,在中国也颇普遍。
可爱的是桅杆。
因为它高,乌鸦喜鹊,都只能停在它的半途的木盘上。
人如果爬到顶,便可以近看狮子山,远眺莫愁湖。
而且不危险,下面张着网,即使跌下来,也不过如一条小鱼落在网子里。
原先还有一个池,给学生学游泳的,这里面却淹死了两个年幼的学生。
当我进去时,早填平了,上面还造了一所小小的关帝庙。
庙旁是一座焚化字纸的砖炉,炉口上方横写着四个大字道“敬惜字纸”。
只可惜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总在左近徘徊,虽然已有“伏魔大帝关圣帝君”镇压着。
办学的人大概是好心肠的,所以每年七月十五,总请一群和尚到雨天操场来放焰口,一个红鼻而胖的大和尚戴上毗卢帽②,捏诀,念咒:“回资啰,普弥耶吽,唵耶吽!唵!耶!吽!!!”总觉得不大合适,可是无法形容出这不合适来。
现在是发现了大致相近的字眼了,“乌烟瘴气”,庶几乎其可也。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 (重点高中适用)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重点高中适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秋来查干湖李旭光查干湖美,美在秋天。
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
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
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
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和诵经的吟唱,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
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查干湖美,美在秋水。
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眼睛定定地凝视着你。
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
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
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
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
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
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查干湖美,美在秋草。
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
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个小时。
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
秋苇比起蒲草来,要更美些,更张扬些,更浪漫些。
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
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
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
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
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
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
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
高考散文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
高考散文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高考散文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一、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都市里的野菊花罗捷媚在桂城居住十多年了,很多地方都去过了,唯独紫荷苑没有去过。
每次经过门口,只是扫一眼,以为那不过是个普通的公园,没什么好看的。
一个深秋的午后,风轻云淡,阳光煦暖。
应好友之约,到紫荷苑赏睡莲。
走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湖,湖面满是睡莲,却都没有睡,都在艳艳地绽放着各自的花朵。
淡紫、深紫、全紫,如一大片彩云被碧绿的莲叶映衬着,煞是美丽。
“看,野菊花!”正当我陶醉在这紫花绿叶之中时,好友惊喜地叫道。
顺着她的手指看去,只见一丛野菊花正从矮矮的篱笆后面探出头来,花朵虽小如分币,颜色却很纯正。
在墨绿的花茎上,一圈浅黄的花瓣含着金黄的花蕊,宛若含笑的亭亭少女。
阳光透过高处灌木的缝隙,洒在它们身上,星星点点地晃动着,有一种律动的美。
走近细看,绿叶之中,有的正在怒放,有的微微露出笑意,有的才羞涩地露出一点金黄。
微风轻拂,清香淡淡,令人神清气爽。
真没想到,在繁华的都市里还能遇见我儿时再熟悉不过的野菊花!小时候,一到秋天,漫山遍野都是黄得耀眼的野菊花,它们黄得纯粹,黄得灿烂。
它们从不在意恶劣的环境,不嫌弃贫瘠的土地,小路边、石隙间、山坡上,一株株一丛丛,相依相偎,欢快热烈地沁吐着芬芳。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野菊花,不是因为“此花开后更无花”,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药材,摘下来晒干能换钱。
那时生活贫困,野菊花给了农家人一个生钱的机会。
每年中秋以后,大人们开始忙着收割晚稻,孩子们就开始采摘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
深秋的清晨,野菊花的花瓣上都染了一层淡淡的霜,太阳出来后,霜渐渐变成露珠挂在金黄的花瓣上,像晶莹的钻石闪闪发光,煞是好看,滴到手上冰凉冰凉的。
山上的野菊花长得很密,每次弯腰采摘,都要跟花朵进行一次亲密接触。
采着采着,衣袖和头发也就粘上许多花瓣,看着同伴的头发和衣服满是缤纷的“落英”,有的连睫毛上都有,便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山野间充满了我们欢快的笑声。
2022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4考点2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检测含解析
概括内容要点,分析散文形象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再到凤凰山陈忠实小小的凤凰城远近闻名,着意在山水韵味.凤凰城山水名扬天下,得益于作家沈从文。
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不仅难以忘记湘西的山水韵味和民俗风情,而且种下有朝一日走一回湘西的欲念。
凤凰城是湘西风景风情的代表性杰作,自然为首选之地。
十年前到凤凰城,看了山,看了水,看了沈从文先生的书屋和墓地,感触颇多,却不著一字,说来很简单,沈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把湘西的山光水色和民生的风情灵气展示得淋漓尽致,至今都很难再读到那样耐得咀嚼的文字,我便不敢贸然动笔了。
这回又去湘西,再上凤凰山,不仅有沈先生文章里的景致为参照,而且还有第一次来凤凰城的印象作对比,我发觉变化真是太快了,也太大了。
我记得十年前进凤凰城时,要过一座桥,从桥上看下去,河水里浮游着几头水牛。
水牛在河里懒洋洋地游着,露出硕大的头和头上的弯角,还有浅灰色的脊背。
水色不清,浑而近浊,漂浮着有藤蔓的野草,据说是刚刚下过雨涨了水的缘故。
这幕水牛戏水的景象就留在我这个北方人的记忆里。
这回一看见凤凰城,一看见那条河,自然不再陌生,却看不见水牛的姿容了。
水变清了,大约没有落雨也就没有涨水,更看不见浮草;原先沙子泥土铺就的河岸,用水泥砌得整整齐齐,类似城市公园人工湖的堤岸了.我似乎隐隐生出某种缺失的惆怅。
我又不敢说这种整修有什么不合适,却想着那泛着青草的泥岸伸展着的自然状态的曲线,再也不复存在了。
沈从文先生的旧居,十年前看了一回,这次来仍然想再看一回。
我从东正街拐进中营巷,就感到拥挤和熙攘,拥挤着的男男女女,都是因观瞻一位作家宅第的好奇心驱使。
而这位作家生前却是落寞的,尽管住在繁华的北京,活着时几乎是蛰伏隐居,即使在胡同里迎面撞怀,乃至不经意间头与头碰撞得起了疙瘩,却谁也认不出个沈从文来。
现在,先生早已弃居的老宅旧屋,却“下自成蹊"。
据说一年四季都是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旅游旺季就这么拥挤着。
旧居左卧室背后,有一方小小的火塘,上边吊着一只水壶,四周摆着几只小板凳.使我自然地生发最生动的联想,家人或朋友,围坐在火塘边,听燃烧的劈柴噼啪响着,水壶里的水咝咝咝响着,沏一碗热茶,或叙友情,或议家事,该是怎样一番惬意和快活。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散文“形象概括分析题”跟踪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
散文“形象概括分析题”跟踪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文本一:流水函关沈念古代的故事,多是发生在河流、古道,或是边界的关楼。
函谷关南接秦岭,北倚黄河,东西或绝涧或高塬,它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揪心之处,就在于那么多人想通过它、占守它。
它是阻滞、关闭,也是畅通、开放。
在这里,有一件事是不能回避的,那便是历史的追溯。
无论藏在哪个角落,历史的风扑面而来,心情的力气在历史的托举下,让去往函谷关的路变得跌宕起伏。
始于20世纪90年头的修建。
关楼只是历史的化身,过往痕迹被抹去——直到被一尊黑色石碑身后的函关古道所打开。
在古代,那只是一条在沟谷中蜿蜒的土路。
有记载说这条曾经坎坷狭窄、蜿蜒相通的路全长15华里,沟壁有50米高,坡度有40至80度,有的地方仅2米宽,仅能容一辆牛车通过。
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人行其中,如入函中并非夸张的描述,可以想象它在军事战略上的利害。
从遥远的春秋战国就起先了碰撞,直至秦国一统。
函谷关扮演着确定输赢的关键角色。
西汉贾谊在名篇《过秦论》中争论:“于是六国之士……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好一个“逡巡而不敢进”!然而到了公元前209年陈胜义军过关交战;刘邦绕关灭秦;项羽使黥布破关,怒而焚关,函谷关又为秦的灭亡画上了一个终结的句号。
自此往后,进退之间,是“逐鹿中原”,也是“入主关中”,这八个字里藏着千钧重量和血腥杀戮。
再去拨开时间的密叶,沿经“安史之乱”中的桃林大战,闯王李自成激战斩明兵部尚书孙传庭,1927年冯玉祥北伐驻防,直至1944年5月中国军队阻挡侵华日军西犯的函关大战,都绕不过此地。
太多与函谷关勾连的历史细微环节须要叙说,铁打的雄关流水的战事,得失均因这里而起。
这里,并不只是一座青砖砌起的城楼,还是一条真正通往时间深处的道路。
或许它从来都是道路,犹如它倚临的黄河,连接的不只是一个个地点,还有可追溯的来处、可前行的去往,它是立体变化的时空,也是后人想象的原点。
高三语文复习 “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3
“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重点高中适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水在水之外活着葛水平①一条宽阔的谷地间,曾经有一条河流过,如今一群羊恰似河的洪峰滚出山间,更远处四散而去。
这生殖的土地,鲜花盛开,青草繁茂,正好做了羊们的口粮。
一切都是晴朗的光照,数丈宽的河道蜿蜒,下游一位年长的老汉说:“往山里走是它的源头,公家人叫它沁河源。
走到我的脸前头我们喊它秋水河,因为当年秋天雨水多它的声音大便有了这个外名。
”②沁河,南北贯穿晋东南。
我们立足的这个县就叫沁源。
沁源,因三晋名水沁河六出其源于山中而得名。
山间沁河的六个源头清泉喷涌,碧水成溪,汇成了绿水沁河。
③它魅惑了天地两界。
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
④车开入河道,河卵石高低起伏着,有青草填补了它们的缝隙,黄绿交织,有繁荣,有寂灭,也有疼痛。
⑤河谷两岸没有人烟。
云朵让天空无限扩大,空了的村庄让我六神归位。
这样的时候,因了空气的绝对新鲜和纯净,声音的穿透力也特别强,不知名的小鸟啁啾声声,在空旷中游走,那啁啾声便遥远了一切,透明了一切。
我们奔跑而去,让景色生动起来。
一条道被水漫过,人走在水道上,两行杨树形成密匝匝绿色拱道,在一个马蹄形的缺口前水流分开到两边山脚下。
“源”至此而出。
⑥泉水清澈,冰凉清甜,东边泉眼水流湍急,西边泉眼水流平缓,两股泉水流出数十米后汇成一股,顺河谷而渗入地下。
山崖壁上有大小不一的洞,能感觉到在远古那些洞都有水出,水流分散,涡流丛生该是怎样的景致!浅浅的一汪至山间流出,我把手伸进去,它的深度淹不住我的胳膊肘。
水流出泉眼,慢铺开来形成小河,水面刚能把我平放的巴掌淹住。
走过河对岸,鞋面不小心会被水打湿,也许是故意的,此时的我居然对水生出了敬畏之情。
水面上因了阳光的不同折射,看上去呈颗粒状,有别一番模样。
对岸有碑亭,新修却已经残破,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此设立下的“沁河源头纪念碑”。
⑦它不是原来就这个样子,如今,羊群代替了它成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
高中语文复习散文要点概括题分类“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
“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沈从文先生墓前龙良骅①天空飘着小雨。
早春的雨,带着寒意,若雾,若烟,轻轻地来,像几声嫩嫩的鸟鸣,像几朵怯怯的蓓蕾。
②凤凰城的喧嚣留在了身后,沿着沱江边窄窄的石板路,按着路标的指引,我和妻子虔诚地前往听涛山寻找心中的圣地。
拜谒沈从文墓,这是萦绕在心中多年的愿望,现在终于有机会走近这位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大师灵魂栖息的地方了。
③听涛山既不高,也不陡,平平缓缓,多像沈从文先生平和的性格。
八十六级之字形的石级,湿漉漉的,象征先生走过的八十六个岁月。
路旁有一株红梅,正在寒风中悄然绽放,透露着春天的讯息。
而更多的树木,叶片凋谢,不免在料峭春寒中有一丝瑟缩。
但几丛翠竹挺拔着,几丛杂树斜生着,绿绿的枝叶,显示着盎然生机。
游人稀少,在我们的前面,只有一对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静静地走着。
我们也尽量放轻脚步,怕打扰沈从文先生的安息。
④墓在山腰。
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奇特的坟茔了吧?坟是一座山,山是一座坟,沈从文先生的骨灰直接撒入山上的泥土中,这位自然之子最后彻底回归自然,与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就如石级边的一块石碑上写的: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这是沈从文的表侄,大画家黄永玉送给他的。
从凤凰出发,沿着沅水流域,然后北京、上海、昆明,复又回到北京,这是他的人生轨迹,现在他回家了。
听涛山是幸运的,它容纳了蜚声海内外的一位士兵,一位作家,一位学者,一位“乡下人”。
⑤墓碑也是奇特的,一块粗糙的五彩石,正面写着几行小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这应该是先生自拟的墓志铭吧?墓碑顶上,放置着一个小小的花环,花瓣上凝着水珠,有一点儿落寞。
而墓碑下,插着三炷香,香早燃尽,剩着几截竹签和一点点灰烬。
传统的和新潮的祭奠方式就这么巧妙地汇聚在一起了。
碑的后面,刻着沈从文小姨子张充和题的一句话: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算是对其姐夫最深刻的理解,最恰当的评价。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1分)由土而陶许锋①偶然去过石湾后,又去过几次,不为什么,只为看陶。
②石湾的陶像庄稼一样吸引着我。
③其实,长着陶的石湾是个小地方,像北方的一个庄子——庄子里长的都是庄稼,石湾长的却是陶,长了一辈子的陶。
④庄稼自是有生命的,庄稼能让庄子活一辈子;陶似乎没有生命,却也让石湾活了一辈子——一辈子可以是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
一次次看了石湾的陶之后,我晓得,没有根的东西也能长在土里,也有生命。
⑤站在石湾,穿过风尘,我似乎看到了地下那蔓延的根,纵横的根,弯弯曲曲地执拗地活着的根,根上结着陶,陶活在下面,也活在上面,活在过去,活得好,活在后来,还活得好,如北方的庄稼一样生生不息。
⑥什么土长什么庄稼,长麦子的土,长高粱的土,长野果的土,都不一样。
石湾的土自然不是一般的土,它适宜陶的生长。
石湾的土有它的温度、硬度、粒度、厚度。
我确定,石湾的土就是石湾的土,是石湾才有的土,是五千多年前绵延至今的土。
⑦由土而生的陶,也是坚持了一辈子。
五千多年,质朴得像庄子里的农人,山脊,溪流,山花,野蜂,彩蝶……那个时代的石湾,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为了生存,石湾的人学会了磨制锋利的石器,他们攥着原始的工具切割,开采,一路披荆斩棘。
而用汗珠子和泥烧陶,似乎是为了一种美好。
陶可以盛住生活,生活的水,生活的酒,生活的滋味。
他们隐隐晓得,有了陶,他们才会过上丰富且有品质的生活。
⑧男人和女人一起营造美好生活的场景已经被牢牢地定格于石湾陶瓷博物馆,烈日下光着膀子的男人正在打磨自己的生活,他严峻的目光与紧蹙的额头,结实的褐色的皮肤,被泥裹了半截子的手臂以及手中的陶的雏形,让我感受到生活的原汁原味。
女人呢?女人在哪里?贤淑的俊俏的女人以女性的姿势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一个刚刚成形的陶,她的手,依然陷于褐色的泥里,但她的目光是柔软的,动作是舒缓的,她正沉浸在无比幸福的想象里,她背上的婴儿正歪着脑袋咧着小嘴在梦里酣畅淋漓地遨游。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黄梅时节吴组缃去年在家里,也正是阴历五月的时候,我的哥哥由北平放暑假到了家,他说:“北方的天气真好,下雨的时候非常少;即便下,也是干干脆脆地下一场。
下过后,只在原有的畅爽的气氛上添了一点清新,那情味更好受。
哪会像我们南方!——你看这两天简直糟糕到什么样子!”五月里是所谓黄梅时节。
南方的黄梅天的确糟糕得可以。
天,老是阴沉沉地布满厚重的破棉絮似的云,雨是天天下,但下得又不干脆:有时翻江倒海下一个整天整夜,有时竟连绵到三四天。
你说如此痛快地下一场就可开朗了吧?谁知偏偏没这样近人情:云,还是不散;雨,还是要下。
有时眼巴巴地望到露出青天,不到三两分钟便又飞起鹅毛雨来;有时一边在出太阳,一边又在飒飒淅淅地下着雨。
空气又湿又闷,一呼一吸,鼻里喉头都似乎塞着棉花一样。
遍处潮腻腻的,衣服摆上三两小时就会上霉,什么东西都发散着霉熏熏的气息。
在这时,简直无事可做;即便做,也什么都做不成。
头又昏又沉,浑身又酸又软,心里烦躁得只想打人,——就是想抽支烟卷儿,也抽不出半缕烟来!就在这种无法对付的时候,听哥哥说北方的天气那么美好,我们顿时都想插起翅膀飞到北平来。
今年的黄梅时节又到了,而我果然到了北平。
北平虽然是到了,可是这儿的天气并不见得和我们去年所想象的符合,一个花一般的梦,眼见得被打破了。
近两天一连下了几次雨,天气虽不完全像南方的那么糟,可是的确不十分畅爽,也未见其清新。
在清华,物质的设置比较完善,尘土也不算多;因下了几次雨,可也是泥泞载道,一种潮腻的感觉,并不减于南方。
昨天晚上热得真够苦人。
我们室内睡着三个人,窗户尽管开着,风却一丝儿也不吹进来。
被窝是不必说,即便毯子也盖不住。
露着身睡到天亮,不料半夜里转了冷,今日一醒来,喉头痒痒的,像有三两根毫毛儿在里面搔闪着。
鼻子也不通了,泪涕交流,时时要打喷嚏;索性打得出也罢,偏偏张大了口,半个也打不出来。
散文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专题练习二(含答案及解析)
散文阅读概括归纳、理解内容要点练习二文体知识:一、明确概念何为散文?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一般可分为写景散文、状物散文、叙事散文、说理散文等类型。
二、理解特点形散: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等。
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
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等四、散文的线索散文线索就是文章结构的红线。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
根据文章中心需要,可以以物为线,以事为线;可以以人为线,以情为线;也可以以时间为线,以地点为线。
找线索的方法: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
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点拨:试题特点:⑴面广量大,是考查重点。
散文考查都有这道题。
⑵分点答题的指向非常明确。
⑶分值安排多为6分,答案点一般为3--4个。
答题提示:阅读过程中要准确切层全文或局部段落分层,便于整合概括答案点。
分点答案要有并列意识: 几点答案,必须是不同方面的内容,必须是不同角度(层面)、不同情感、不同事件的分类并列概括,绝非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种属关系。
高考语文“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 (普通高中适用)
“散文形象概括鉴赏题”配套检测(普通高中适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父亲的树陈忠实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
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
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
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
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
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
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
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
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
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
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
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
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
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
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内容要点概括题”配套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6分)由土而陶许锋①偶然去过石湾后,又去过几次,不为什么,只为看陶。
②石湾的陶像庄稼一样吸引着我。
③其实,长着陶的石湾是个小地方,像北方的一个庄子——庄子里长的都是庄稼,石湾长的却是陶,长了一辈子的陶。
④庄稼自是有生命的,庄稼能让庄子活一辈子;陶似乎没有生命,却也让石湾活了一辈子——一辈子可以是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
一次次看了石湾的陶之后,我晓得,没有根的东西也能长在土里,也有生命。
⑤站在石湾,穿过风尘,我似乎看到了地下那蔓延的根,纵横的根,弯弯曲曲地执拗地活着的根,根上结着陶,陶活在下面,也活在上面,活在过去,活得好,活在后来,还活得好,如北方的庄稼一样生生不息。
⑥什么土长什么庄稼,长麦子的土,长高粱的土,长野果的土,都不一样。
石湾的土自然不是一般的土,它适宜陶的生长。
石湾的土有它的温度、硬度、粒度、厚度。
我确定,石湾的土就是石湾的土,是石湾才有的土,是五千多年前绵延至今的土。
⑦由土而生的陶,也是坚持了一辈子。
五千多年,质朴得像庄子里的农人,山脊,溪流,山花,野蜂,彩蝶……那个时代的石湾,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为了生存,石湾的人学会了磨制锋利的石器,他们攥着原始的工具切割,开采,一路披荆斩棘。
而用汗珠子和泥烧陶,似乎是为了一种美好。
陶可以盛住生活,生活的水,生活的酒,生活的滋味。
他们隐隐晓得,有了陶,他们才会过上丰富且有品质的生活。
⑧男人和女人一起营造美好生活的场景已经被牢牢地定格于石湾陶瓷博物馆,烈日下光着膀子的男人正在打磨自己的生活,他严峻的目光与紧蹙的额头,结实的褐色的皮肤,被泥裹了半截子的手臂以及手中的陶的雏形,让我感受到生活的原汁原味。
女人呢?女人在哪里?贤淑的俊俏的女人以女性的姿势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一个刚刚成形的陶,她的手,依然陷于褐色的泥里,但她的目光是柔软的,动作是舒缓的,她正沉浸在无比幸福的想象里,她背上的婴儿正歪着脑袋咧着小嘴在梦里酣畅淋漓地遨游。
⑨自土而陶,不是磨,不是敲,不是煅,是烧,尽管煅与烧往往连在一起。
煅用的是狠劲,烧却是温和的,循序渐进的,能使泥坯脱胎换骨。
只是,麦草的力量是有限的,它燃烧之后随风飘摇的火焰让陶无法集中升华。
才有了窑,陶窑。
⑩石湾的窑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龙窑。
龙窑自是很大,像它的名字一样威风八面。
石湾的龙窑依山坡而建,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如熊熊火势的走向。
一棵经年的古榕笼罩在龙窑之上,像是龙须似地密不透风。
而它的根,竟然绕过“山脊”,盘踞在龙窑的背后。
龙窑便像卧龙,似睡非睡,警觉而灵敏。
⑪南风古灶是石湾最古老的一座龙窑。
既是龙窑,名头如此响亮,为何又取了个小气的名字?南风古灶建于明代正德年间,五百多年来,以传统的柴烧方式烧制陶器,至今保存完好。
被冠以“灶”的原因,石湾人以前大都以陶业为生,龙窑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其地位与户户烧火做饭的炉灶同等重要,称为“灶”,是被高看,不是小瞧。
⑫我几次站在南风古灶前,面对或背对去想象它的历史。
我的目光过于短浅,看不到五百多年前它熊熊燃烧的壮阔。
但是,至今仍弥漫的柴火的气息,让我闻到了陶工的汗水,泥土的芳香,陶的浴火重生。
我仿佛看到密密匝匝的兴奋、期待的目光随着陶膛的火在四周盈漾。
石湾人祖祖辈辈的希望,都在这灶口里。
⑬南风古灶窑体总长34.4米,窑室内长30.87米,窑面有投柴孔29排,每排5个。
火眼作为烧窑时观测窑温和投放木柴之用。
窑炉前端的燃烧室俗称“灶头”,是用于预热升温。
窑灶共有五个窑门,用于陶的出入,窑体左侧的4个俗称“灶口”,尾部的一个俗称“栏尾”。
这些精巧的“机关”的作用,我感受不到,但是陶工能,陶工时而文火,时而武火,时而面火,时而脚火,那陶,红釉还是绿釉,蓝釉还是白釉,用何等的火,何等的工夫,何等的耐心,陶工知道分寸——石湾的陶自此而生,有了烙印,有了品性,有了色彩,有了在风风雨雨中屹立的骨架与魂魄。
⑭石湾是陶的城,是陶都,陶城,发达于唐宋时期,至明清两代达到鼎盛——今日,你若进了石湾,也俨然进了陶界,到处都是陶,精巧的,绚丽的,粗犷的,大气的,诡异的,变幻的……从历史的烟云中走来,带着浓郁的岭南文化气息。
⑮是的,由土而陶,是质变,是嬗变。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写作者多次专门去石湾看陶,表明石湾的陶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作者,同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写南风古灶的规模形制,时至今日没有一丝变革,表现作者对这一历史古迹没有创新的哀叹之情。
C.由土而陶的质变,指通过烧,使具有合适的温度、硬度、粒度、厚度的土循序渐进地脱胎换骨,变成陶的过程。
D.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石湾人就烧陶,陶从生活器具嬗变为一种有烙印、有品性、有色彩的具有岭南文化气息的传统文化艺术珍品,嬗变为一种让人敬仰的文化精神。
解析:选B B项,“时至今日没有一丝变革,表现作者对这一历史古迹没有创新的哀叹之情”理解错误,表现作者对这一历史古迹至今仍保存完好并发挥作用的赞叹之情。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石湾的陶像庄稼一样吸引着我”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石湾的陶”对于“我”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
B.文章第②~④段用庄稼和陶做对比,表现了石湾的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石湾几千年来一直接受着陶的滋养。
C.第⑤段句式灵活,整散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表现了陶的生命力旺盛、生生不息的特点。
D.文章以陶为中心行文,形散神聚,融入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语言整散结合,错落有致。
解析:选B B项,第②~④段运用的是类比手法。
★3.(特定信息概括)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我”被石湾的陶吸引的原因。
(6分)答:解析:回答“我”被石湾的陶吸引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回答石湾的陶的特点。
石湾的陶历史悠久、风格多样,体现了坚守、不急不躁、温和、有耐性等文化精神特点,据此结合文章内容分点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石湾的陶历史悠久。
石湾的陶发端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发达于唐宋时期,至明清两代达到鼎盛,绵延了五千多年;石湾最古老的陶窑——南风古灶至今保存完好。
②石湾的陶风格多样。
有的精巧,有的绚丽,带有浓郁的岭南文化气息。
③石湾的陶体现了坚守、不急不躁、温和、有耐性等文化精神。
石湾人重视制陶,并且一直坚守至今;烧陶的过程温和、循序渐进,但具有强大的力量,能使泥坯脱胎换骨;陶工烧陶时,不仅要付出汗水,而且需要掌握火候,需要工夫和耐心。
★4.[层(段)意概括]请概括⑪~⑬自然段的内容。
(4分)答:参考答案:南风古灶是石湾人赖以生存的生产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仍焕发着无限生机。
作者对此充满赞叹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2分)米的恩典甘典江在所有的汉字当中,我最敬重的一个字,是“米”。
甲骨文中,“米”字像琐碎纵横的米粒,典型的一个象形字。
《说文解字》曰:“米,粟实也。
象禾实之形。
”意思是,米是谷物和其他植物去壳后的籽实。
断奶之后,我们开始要吃饭了。
民以食为天,说明吃饭是天大的事。
多少年以来,中国人见面都要问候一句:“吃了吗?”难怪古代的圣人早就明察:仓廪实而知礼节。
吃饭要靠天,更要靠地。
没有谁能够管得了天,但是,地,却是被人牢牢控制住了。
在中国的传统中,土地是万有之源,万物都从中孕育化生。
《易经》云:“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安土便能乐业,就会诞生故乡,同时,还象征着淳朴的道德选择与坚守的精神意志。
土地联系着历史与道德、政治与民生,而其中的媒介与命脉,即是白花花香喷喷的米。
一切财富与权力,最终,都可以通过米来衡量与转化,以“石”计量。
广义的“米”,包括稻米、高粱、玉米、小米、黄米等等,一般而言,主要指稻米,即大米。
在南方,稻田随处可见,甚至在陡斜的山坡上,也被开垦出一圈一圈的梯田。
在雾气中,在月光下,那些成片的梯田,像大地的行为艺术,在视觉上极为震撼,彰显着人的力量和创意。
20世纪80年代,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揣着一册购粮本。
彼时,每个人的粮食,都是一个定数,有钱也多买不到一两。
卖米的工作人员常常带着居高临下的目光,我们则像是等待赈济的灾民,需要他们来拯救。
我突发恐惧:要是哪天他们关门不卖米了,我们又怎么办?幸好,某一天,人们又做起了交易,在农贸市场,大米开始自由流通,只要有钱,想买多少买多少。
望着那些被解放了的大米,我觉得生活才真正开始。
吃饱饭后,人性苏醒了。
接着,我们各式各样的欲望,日益膨胀。
不知不觉之间,人们见面,不再问候吃饭,而是关心挣钱发财。
很快,米的命运也发生了变迁,它们被包装进入超市。
在某种意义上,这时候的米,面目全非,与土地紧密的关系已经断裂。
顾客从一袋米中,看不到四季的替换,闻不着泥巴、雨水和阳光的气味,也无视农夫的喘息与农妇的忧伤。
可怜的米,被抽象成了一种消费符号。
每次不得不去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我都在猜想:假如苏格拉底看到这一切,不知会发出怎样的感叹。
在两千多年前,他就对物质消费不屑一顾:“我们的需要越少,就越接近神。
别人为食而生,我为生而食。
”也就是,对于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来说,他只需要粮食即可生存,生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理性。
许是因为苏格拉底的提醒,我开始尽量少去超市,实在要去,也要扪心自问一番:是不是因为听从了大米的召唤?我越来越相信:过度的物质消费,是一种恶习,甚至,是对人类独立于物质的高贵精神的冒犯。
每一粒大米,无论是干瘪的还是饱满的,一起经历了四季的轮回,演绎了生命的涅槃,见证过土地的馈赠,追逐过阳光雨露,都领受了人的安抚和神的祝福。
在此意义上,它们都是平等的,都有权利进入人的胃,化为人的血肉与精气。
联想到米的“远亲”——麦子。
西方人眼中的麦子具有神性,因为麦子经过“施洗”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有信仰的面包,荣升为基督的圣餐。
我想,倘若真有神灵可以降福于诸般良善与恩惠、纯洁与正义,那么它可以启示麦子,同样也能祝福大米。
粮食是至善至美的对象,敬畏粮食,就是遵守心灵的律法,可以凭此找回自我,梳理人与大地的伦理,并抵达感恩的故乡。
中,我领受了永恒的充实与安宁。
从一粒大米的恩典..(选自2014年6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交代“米”是“我”最敬重的一个汉字,是因为“米”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
B.文章由“米”主要联想到土地、广义的“米”的类型、米的命运等一系列事物,可见“米”的重要。
C.母亲带我去粮店买米,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
后来,大米开始自由流通,“我”觉得人们真正的生活才开始。
D.本文表达了对米的感恩和敬畏之情,指出富裕后不能过度消费物质,敬畏粮食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永恒与安宁。
解析:选C C项,“工作人员居高临下的目光使我突发恐惧”错误,使“我”突发恐惧的原因是:要是哪天人们没有了米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