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反映了邪气侵犯人体后发展变化的三个不同阶段,据病邪种类,大致可分上焦温热、上焦湿热、中焦温热、中焦湿热、下焦温热、下焦湿热等证候。
上焦温热即温邪侵犯上焦至于肺与心包的证候。
温邪袭肺,外则卫气郁闭,内则肺气不宣,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苔薄白,脉浮数。
这一证候多见于温病初期,属表证。
若表邪入里,邪热壅肺,肺气闭郁,则表现为身热汗出,口渴,咳嗽,气喘,苔黄,脉数等。
肺经之邪不解,邪热内陷,致心窍阻闭,则为逆传心包,见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等症。
这一证候虽属上焦,见于温病初期,但病情危重。
上焦湿热即湿热侵犯上焦,病位在肺与皮毛的证候,为湿温病的初期阶段。
见恶寒重,发热轻,或午后发热,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闷无汗,口黏不渴,舌苔白腻,脉濡缓等症。
由于湿与脾胃关系密切,故上焦湿热常兼见湿困脾胃之胸闷,不思饮食,肠鸣便溏等症。
若湿热郁蒸,酿成痰浊,蒙蔽心包,则以表情淡漠,神识痴呆,时昏时醒为特点。
中焦温热即温邪传入中焦,病及手足阳明的病变。
阳明主燥,邪入阳明多从燥化而成里热燥实证。
若邪热在胃,多为无形之热。
由于胃经热盛,熏蒸于外,而见发热,不恶寒,反恶热,面目红赤,汗出,口渴,气粗,苔黄燥,脉浮洪等。
若邪入大肠,多为有形热结,腑气不通,症见午后热盛,大便秘结,小便不畅,语声重浊,苔黄黑焦燥,脉沉有力等。
中焦湿热为湿热病邪犯及中焦脾胃的证候。
脾主运化并主四肢肌肉,胃主受纳,脾胃受邪,症见身热,有汗不解,午后热盛,胸脘痞闷,恶心欲吐,身重肢倦,苔腻,脉濡等。
因患者体质有异,湿与热相合轻重有别。
素体阳虚、湿邪偏盛者,多表现为湿重于热;素体阳盛、热邪偏胜者,多表现为热重于湿;也有湿郁热蒸、湿热并重之证。
下焦温热为温病末期,病变累及肝肾的概称。
肾主藏精,为元阴之本,邪热久留不去,肾阴耗损,可见身热颧红,口燥咽干,脉虚神倦等。
肝为风木之脏,赖肾水以滋养,若肾阴被耗,则水不涵木,肝失所养而致虚风内动,症见手足蠕动,甚或痉挛,神倦肢厥,心中悸动不安,舌绛苔少,脉虚弱等。
中医诊断学-三焦辨证课程提要
中医诊断学-三焦辨证课程提要关于三焦辨证
1.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立的一种温热病辨证方法。
2.三焦病证的传变
顺传:上焦--中焦--下焦(病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
逆传:病邪从肺卫而传入心包(邪热炽盛,病情重笃)
细目一、上焦病证
上焦病证指温热之邪侵袭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以发热汗出、咳嗽气喘,或谵语神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细目二、中焦病证
中焦病证指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燥化和邪从湿化,以发热口渴、腹满便秘,或身热不扬、呕恶脘痞、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细目三、下焦病证
下焦病证是温热之邪犯及下焦,劫夺肝肾之阴,以身热颧红、手足蠕动或瘛疭、舌绛苔少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1.肾精耗损证低热持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等。
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为辨证要点。
治则:滋补肝肾之阴。
代表方剂:加减复脉汤。
2.虚风内动证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动,手指蠕动甚或瘛疭,舌干绛而萎,脉虚等。
辨证要点:手指蠕动,甚或瘛疭,舌干绛而萎,脉虚。
治则:滋阴息风。
代表方剂: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
谢谢大家!。
第二节三焦辨证
第二节三焦辨证第二节、三焦辨证:一、浊毒在上焦:【主症】胸闷咳喘,身热口渴,头晕,面红目赤,心烦失眠,甚则心悸怔忡。
【兼次症】或恶寒发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甚或神昏谵语,言语赛涩,或胸痛,咯吐、黄稠、脓痰,心烦肢厥。
【舌象】舌黯红或紫黯,苔黄腻或厚腻,或薄黄。
【脉象】弦滑数。
【证候分析】浊毒盘踞上焦,影响心肺功能则出现胸闷咳喘,咯吐黄稠痰,心悸怔忡之症;浊毒上扰清窍则头晕,蕴于颜面则面红目赤;浊毒影响津液输布则身热口渴,心烦失眠;邪陷心包则神昏语謇,甚或心烦肢厥;浊毒夹湿困阻肌表,肺气不宜,卫外失司恶寒,正气抗邪,正邪相争,则发热,湿遏热伏,热不得宣扬,故身虽热而不扬,午后阳明经气主令,阳明乃多气多血之经,当其主令之时则正气充盛,抗邪有力,正邪相争,故午后热甚。
舌暗红苔黄腻或薄黄,脉弦滑数则为浊毒盘踞上焦之象。
二、浊毒在中焦【主症】胃脘连及胁肋胀满疼痛,胃灼热反酸,不思饮食,急躁易怒,嗳气频数,情志抑郁不舒,大便或溏滞不爽,色黄味臭或秘结不通,小便不利。
【兼次症】或头晕目眩,胁有痞块,恶心腹胀,或寒热往来,身目发黄,或面色晦黯口苦口干,身重肢倦,或恶心干呕,入食则吐【舌象】舌质红或黯红,苔黄厚腻或薄黄。
【脉象】弦数或弦滑【证候分析】浊毒内蕴于肝胃,肝胃不和,浊毒郁阻气机,故胃脘连及胁肋胀痛;胃气壅滞,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则吸气;浊毒壅盛,积滞中焦,则胃灼热反酸;浊毒影响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出现不思饮食,纳杲等症;肝气不舒则急躁易怒,情志抑郁;浊毒不去,饮食不化,浊气不降,清气不升,故头晕目眩,胁有痞块,腹胀,恶心呕吐;浊毒蕴于肌肤则身目发黄,或面色晦黯;湿热浊毒下注大肠,则大便溏滞不爽,若热势较重则色黄味臭,或秘结不通;气机阻滞,膀胱气化障碍,故小便不利。
舌红苔黄膩,脉弦滑或数为浊毒内蕴中焦之象。
三、浊毒在下焦主症】小腹胀满、痞块硬肿,尿闭便坚、或尿频而急、溺时热痛、淋沥不畅、尿中带血,便泻不畅、或下痢腹痛、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妇女月经时来时断,带下秽浊【兼次症】身热呕恶,院痞腹胀,头晕而胀,神识昏蒙,或神识如狂,口干不欲饮,男女不育不孕、下肢水肿等证候。
三焦辨证析评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上焦温燥化火,病在肝肺胃 《温病条辨•上焦篇》五七: “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 注文: 清窍不利,如耳鸣目赤(肝),龈胀咽痛之
类。翘荷汤者,亦清上焦气分之燥热也。 加减法: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 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 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 窍者死。 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铄津液,涸尽而 死也。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上焦温病,热在胸膈 《温病条辨•上焦篇》十三: “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
心烦懊憹,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无中 焦证,栀子豉汤主之。”二、三焦辨证病ຫໍສະໝຸດ 、性质及轻重一、三焦辨证概述
对于三焦辨证的认识,一般认为: 三焦辨证主要适用于温病的辨证论治; 上焦病为温病的初期阶段,病情较轻,病位
涉及心肺,性质属实属热; 中焦病为温病中期或极期阶段,病情较重,
病在脾胃,性质属实; 下焦病是温病的后期阶段,病情危重,病在
肝肾,性质为阴液亏损;
一、三焦辨证概述
吴瑭对此亦有相关论述: 《温病条辨•上焦篇》二: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中焦病证亦可见于温病初期,或表现 为轻症、寒证、虚证,病位也不局限 于脾胃
二、三焦辨证病位、性质及轻重
◇温病初期中焦病证
《温病条辨•中焦篇》五三:
“卒中寒湿,内挟秽浊,眩冒欲绝,腹中绞 痛,脉沉紧而迟,甚则伏,欲吐不得吐, 欲利不得利,甚则转筋,四肢欲厥,俗名 发痧,又名干霍乱。
情况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外感热病的发病 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 三焦病证的病位、性质、轻重等,亦表现出 相当的复杂性。
11第六章 三焦辨证
47
【病因病机】热入心包,阳明腑实。
【诊断要点】身热,昏谵,便秘。 【辨证要点】1.一辨热入心包——心包则身热、昏谵;
2.二辨腑实热结。 【治疗措施】清心开窍,攻下腑实。代表方:牛黄承气汤 。 【方剂】牛黄承气汤 。安宫牛黄丸 生大黄末
48
《温病条辨》中焦篇第17条 “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 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
第六章 三焦辨证
1
概
• 一、三焦辨证的源流
说
2
(一) 三焦的概念
1.功能三焦 a、人体阳气运行的道路: b、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 2. 部位三焦 a、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 b、人体传化之腑中的一腑:
3
• 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 • 《灵枢· 营卫生会篇》:“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 三焦主持人体的气化功能,是水谷精 微敷布运化和糟粕排泄的通道。
68
阳明病 气分证 中焦病
69
同一层次
㈣ 阴液亏损,阳明热结
【临床表现】 • 身热; • 腹满,便秘; • 口干唇裂; • 舌苔焦燥,脉沉而细。
70
【病因病机】阴液亏损,阳明热结
【诊断要点】身热,便秘,口干,苔燥,脉细。
【治疗措施】滋阴攻下。代表方:增液承气汤 。
71
不大便属 阴素虚或前医误伤津液 ——半虚半实之证
伴见
湿蒙心包 神识昏蒙,似清似寐或时清时寐。
伴见
灼热,舌謇肢厥,舌质 红绛、或纯绛鲜泽。
身热朝轻暮重, 舌苔垢腻,脉濡滑。
54
★辨析注意要点:
•
• •
探求证候成因 ;
鉴别类证 ; 审识兼证、变证;
•
观察动态变化等。
55
第六章 三焦辨证
• ★ 三焦辨证的特点: • 病位明确,病机具体,证候典型。
二、病程划分与传变规律
(一)三焦病程阶段
心 上焦
肺
脾 中焦
胃
肾、膀胱 下焦
肝
(二)温病传变的一般规律:
始于上焦
则传中焦
上焦病不治
中焦病不治
即 传 下 焦
终于下焦
注意 ★三焦病变传变规律并非固定不变。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证。
邪热壅 肺肺失宣 降 大来自实热 传导不畅发热、痰、喘 腹满,便秘
治则:
•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 “脏腑合治之法”
--《温病条辨》
方药
• 宣白承气汤 宣白--“白”在五行中应“肺”,故“宣
白”实 乃“宣肺”之意。 承气--“顺承胃气”之意。
㈨ 热入心包,阳明腑实
【临床表现】 身热; 神昏谵语,舌謇肢厥; 腹满便秘; 舌质绛,苔黄燥,脉数沉实。
为何“汗出”而用麻黄?
麻黄与桂枝同用则发汗力猛,配石 膏则为辛凉,主在宣透肺热而不在解 表。
麻黄配石膏:不在发汗解表,而在宣肺平喘。
石膏配麻黄:不在清泄阳明,而在清肺中邪热 。
麻黄∶石膏=1∶10或者1∶6 1∶8
㈢ 燥热伤肺
【临床表现】身热、鼻咽干燥,心烦口渴,干咳无痰或 少痰,甚则痰中带血,气逆而喘,胸满胁痛,舌边尖红 赤,苔薄白而燥或薄黄而燥,脉数。
【病因病机】热入心包,阳明腑实。
【诊断要点】身热,昏谵,便秘。
【辨证要点】1.一辨热入心包——心包则身热、昏谵; 2.二辨腑实热结。
【治疗措施】清心开窍,攻下腑实。代表方:牛黄承气汤 。 【方剂】牛黄承气汤 。安宫牛黄丸 生大黄末
中医诊断学——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三焦辨证1■下列哪项不属于上焦病证A、咽痛B、咳嗽C、口渴D、耳聋E、头痛2■治疗上焦病证中湿热阻肺证的代表方剂是A、三仁汤B、银翘散C、桑菊饮D、麻杏石甘汤E、菖蒲郁金汤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阳明热炽证表现的是A、壮热B、大汗C、面赤D、口渴引饮E、脉沉实有力4■手足蠕动,瘛疭,舌绛少苔,脉虚,属A、下焦病证B、营分证C、中焦病证D、少阳病证E、厥阴病证5■下列不属肾解损证表现的是A、手足心热B、消瘦无力C、口燥咽干D、舌绛不鲜E、手指蠕动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耳聋主要是见于下焦病证。
2、【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湿热阻肺证治法:芳香辛散,宣气化湿。
代表方剂:三仁汤(加减)。
药物: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
3、【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阳明热炽证:壮热,大汗,心烦,面赤,口渴引饮,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数等。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大汗、渴饮、脉洪大而数为辨证要点。
4、【正确答案】A笞案解析:手指蠕动,甚或瘦疭,舌干绛而萎,脉虚为下焦病证的辩证要点。
故此题的最佳答案选A。
5、【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肾精耗损证:低热持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等。
辨证要点:本证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为辨证要点。
第十四单元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中创立的一种温热病辨证方法。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也标志着温热病发展过程的不同病理阶段。
在三焦病证中,上焦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其中手太阴肺证候多为温病的初起阶段,病较轻浅。
中焦病主要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的病变变。
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现里热燥实证;邪入太月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
多见于温热病的中期戈极期阶段,病情较重。
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月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热病的末期阶段,病情深重。
(中医)三焦辨证
(中医)三焦辨证
一、概念
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立的一种温热病的辨证方法。
三焦辨证,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外感温热病中各个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上焦病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中焦病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病变;下焦病证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
二、常见证型及表现
1.上焦病证
指温热病邪侵袭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所表现的证候。
其病证可分为邪袭肺卫、热邪壅肺、邪陷心包3类。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鼻塞,咳嗽,微汗,口渴,舌边尖红,脉浮数;或身热烦渴,咳嗽气喘,汗出,苔黄,脉数;甚或高热,大汗,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
2.中焦病证
指温热之邪侵袭中焦脾胃,邪从燥化或邪从湿化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日晡益甚,呼吸气粗,腹满便秘,渴欲饮冷,口干唇裂,小便短赤,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或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胸脘痞闷,泛恶欲呕,大便不爽或溏泻,舌苔黄腻,脉濡数。
3.下焦病证
指温热之邪传入下焦,劫耗肝肾之阴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疲,耳聋,舌绛苔少,脉虚数;或手足蠕动,或瘛疭,心中憺憺大动,甚则时时欲脱。
中医三焦辩证
中医三焦辩证浅析三焦辩证一、前言何为三焦辨证,首先我们必须知道何为三焦?古人把膈以上划为上焦,包括心与肺,膈以下脐以上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
三焦辨证是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并进一步确立治疗原则,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为清代吴鞠通所创立。
侧重于对湿热病证的辨证。
实际在临床上并不一定局限于温病范畴,许多伤寒及内伤疾病也可以通过三焦辨证下方治疗,并且会起到不错的效果。
二、三焦病变的生理概念(1)三焦是阳气运行的通道:《难经·六十六难》里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这里的“原气”,指的是一身之真气。
“别使”也就是三焦能够通行原气。
因为原气分布到上、中、下三焦,就被称为上焦的宗气、中焦的中气、下焦的元气,“主通行三气”,就是指通行上、中、下三焦之气。
“经历于五脏六腑”,实际上就是指三焦能使一身之气在五脏、六腑、胸腔、腹腔及全身各部位运行,而全身各部位都包容在三焦之中,所以说三焦是人体阳气运行的通道。
(2)三焦是水液运行的通道:水液运行的通道,简称就是水道。
《素问·灵兰秘典论》里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渎”,是水沟。
“决”,是疏通。
“决渎”,就是疏通水沟的意思。
“水道出焉”,就是指水道出于三焦。
也就是说,三焦是人体水液运行的通道。
《难经》说三焦是气道,《黄帝内经》说三焦是水道,它到底是气道还是水道?这两种说法矛盾不矛盾呢?并不矛盾。
因为水液的运行要靠阳气推动,阳气含载在水中而推动水液运行,所以气与水是在同一条通道中运行的。
比如水管里运送的是热水,这条管道是热的通道还是水的通道?因为热与水是不能分离的,所以说它是热与水的共同通道。
相同的道理,阳气是在水中推动水液运行,二者是不能分离的,所以说三焦是气道也必然是水道。
(3)三焦是传化之腑中的一腑:《素问·五脏别论》说:“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名曰传化之腑。
中医三焦辨证体系详解
中医三焦辨证体系详解三焦病辨证一、三焦症状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
胃腕部为中焦,以上为上焦,以下为下焦。
心肺属上焦;脾胃属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属下焦。
六腑中三焦并不单独与一脏相配合、所以三焦是独特之腑。
名曰三焦孤腑。
三焦为营卫气机运行道路,与胆相连。
主要是通调水道,保持水液气化运行通畅。
因此与膀胱有密切关系。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联(相表里)。
三焦又与肾气相通,所以三焦统领肺肾二脏。
《灵枢。
营气篇》说:“气从太阴出。
合手少阳三焦经,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胆经。
”#哆咖医生超能团#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雾:指上焦心肺,散布滋养物质,如雾露一样。
是说上焦主要功能司呼吸、主血脉,两则配合,将饮食精气,敷布全身,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2、沤:指中焦脾胃,对食物浸渍、腐熟、吸收。
是指中焦腐熟水谷,并将营养物质化为营血,作用如酿酒一样。
3、渎:指下焦肾,大小肠膀胱,如沟渠,能排泄二便。
是指下焦泌别清浊,水谷糟粕排出,渎:水浊下流之意,如排水渠道,疏通流畅一样;三焦总司气化作用。
二、三焦病理外邪侵少阳,肝胆气火上逆上亢,见口苦,咽干,目眩。
邪犯胆腑,则胆气不得下降,致胃气上逆。
《灵枢》说,“邪在胆,逆在胃。
”故见心烦喜呕,不欲饮食,消化功能失常。
若邪犯少阳,气机不畅,升降不利,见胸胁苦满证。
痛在上焦膈上,多为心肺胸膈简病;痛在中焦脘部,多为脾胃简病;痛在下焦及脐下,多为肝肾大小肠,膀胱间病。
1、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手太阴肺经的症状是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脉不缓不紧而动数。
如果逆传至手厥阴心包络,便出现,舌色绛赤,烦躁口渴,甚则神昏谵语,夜寐不安,舌蹇jian(不利)肢厥等现象。
2、中焦:主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
阳明主燥,太阴主湿,如果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晡益甚,汗出,脉大,面目俱赤,呼吸气粗,大便秘,小便涩,口燥渴,舌苔老黄,甚或黑有芒刺,便是中焦足阳明胃经的症状。
浅谈三焦辨证
浅谈三焦辨证【关键词】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是清代医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外感温热病进行辨证归纳的一种辨证论治方法。
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证》六经辨证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将外感温热病的证候归纳为上焦病证、中焦病证、下焦病证,用以阐明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热病发病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证候表现及其传变规律。
上焦病症主要包括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的病变,其中手太阴肺的证候多为温病初起的外感风热证阶段;中焦病证主要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的病变,脾胃同居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入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现里热燥实证;邪入太阴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吴鞠通所述温病的三焦辨证纲领,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辨病变的部位和脏腑,即在上焦属心肺,在中焦属脾胃,在下焦属肝肾。
二是辨证候性质,在上焦多为表热证,在中焦多为里热证,在下焦多为里虚证。
三是辨病程和病热,温病在上焦为温病初期,病势轻浅,不治可传中焦;温病在中焦为温病中期,即正邪相争的极期,不治可传下焦;温病在下焦为温病晚期,正邪相争的最后阶段,正气已虚。
吴氏在《温病条辨·中焦篇》谓:“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
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
始上焦,终下焦。
”其对温病的脉、证、治均按三焦详加辨析,要求治上不犯中下,治中不犯下,并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著名治疗原则。
除外感温热病用三焦辨证论治外,吴氏治疗内伤疾病亦按三焦辨证治疗,他在《医医病书·治内伤须辨明阴阳三焦论》中说:“必究上中下三焦所损何处,补上焦以清华空灵为要;补中焦以脾胃之体用各适其性,使阴阳两不相忤为要;补下焦之阴,以收藏纳缩为要,补下焦之阳,以流动充满为要。
中医诊断学课件:三焦辨证
治则方药: 清热宣肺平喘 麻杏石甘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临床运用: 肺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二、肺热发疹证
肺热
病性、病位
发疹
热已入营
气营同病
(一)临床表现
肺热
发热、咳喘
波及营分
肌肤发疹
陆子贤:“疹为太阴风热。”
❖(二)治则方药:
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 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1 银翘散 2 去豆豉 3 加味
结膜(畏光流泪) 麻疹粘膜斑——早期诊断
2.出疹期(持续3-5天)
时间:发热3-4d 顺序:耳后发际 前额面
颈 躯干 四肢 手掌足底 形态:充血性斑丘疹
疹间皮肤正常 伴随症状:全身毒血症状加重
3.恢复期(1-2周)
热度降低 症状减轻 皮疹先出先退 色素沉着、脱屑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 ,LC相对 病原学检查:分泌物,血尿行
第二节 上焦病辨证
掌握邪热壅肺证、肺热 发疹证、湿热阻肺证、痰热 阻肺,腑有热结证的辨治。
一、邪热壅肺证
条文
临床 应用
病因 病机
治则
临床
方药 辩证 表现
要点
肺的生理与病理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宣发肃降 肺主通调水道
生理
病理
呼吸功能异常 水液代谢障碍
热邪
咳嗽、喘
主气
肺
行水
咳痰
热饮证
辨证要点
身热、咳喘、痰
--《温病条辨》
(四)方药
宣白承气汤
宣白--“白”在五行中应 “肺”,故“宣白”实乃“宣 肺”之意。
承气--“顺承胃气”之意。
生石膏 杏仁 瓜蒌皮
医疗卫生基本概念系列:三焦辨证
医疗卫生基本概念系列——
三焦辨证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尤其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疫情中,东方传统医学起了决定性的治疗作用。
本文提供对医疗卫生行业基本概念
“三焦辨证”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是温热病辨证方法之一。
它是根据《内经》三焦部位划分的概念,结合温热病的转变情况总结出来的。
心肺病变属上焦,脾胃病变属中焦;肝肾病变属下焦。
三焦所属各经的主要症状如下:①上焦:手太阴肺经病有发热恶寒、自汗头痛而咳等症。
手厥阴心包经病有舌质红绛、神昏谵语、或舌蹇肢厥。
②中焦:足阳明胃经病有身热不扬、体痛且重、胸闷呕恶、苔腻、脉缓。
③下焦:足少阴肾经病有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心足背、心烦不寐、唇裂舌燥。
足厥阴肝经病有热深厥深、手足蠕动、甚则抽搐。
三焦病变各有不同证候类型,标志着温病传变的三个不同阶段。
初期病在上焦,极期病在中焦或逆传心包,末期病在下焦。
这种自上而下的转变,虽然和卫气营血辨证纵横的角度不同,但基本精神还是一致的,可以互相参照。
三大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三大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一、三焦病辨证一、三焦症状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
胃腕部为中焦,以上为上焦,以下为下焦。
心肺属上焦;脾胃属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属下焦。
六腑中三焦并不单独与一脏相配合、所以三焦是独特之腑。
名曰三焦孤腑。
三焦为营卫气机运行道路,与胆相连。
主要是通调水道,保持水液气化运行通畅。
因此与膀胱有密切关系。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联(相表里)。
三焦又与肾气相通,所以三焦统领肺肾二脏。
《灵枢。
营气篇》说:“气从太阴出。
合手少阳三焦经,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从三焦注胆,出胁,注足少阳胆经。
”三焦: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1、雾:指上焦心肺,散布滋养物质,如雾露一样。
是说上焦主要功能司呼吸、主血脉,两则配合,将饮食精气,敷布全身,温养肌肤,筋骨,通调腠理;2、沤:指中焦脾胃,对食物浸渍、腐熟、吸收。
是指中焦腐熟水谷,并将营养物质化为营血,作用如酿酒一样。
3、渎:指下焦肾,大小肠膀胱,如沟渠,能排泄二便。
是指下焦泌别清浊,水谷糟粕排出,渎:水浊下流之意,如排水渠道,疏通流畅一样;三焦总司气化作用。
二、三焦病理外邪侵少阳,肝胆气火上逆上亢,见口苦,咽干,目眩。
邪犯胆腑,则胆气不得下降,致胃气上逆。
《灵枢》说,“邪在胆,逆在胃。
”故见心烦喜呕,不欲饮食,消化功能失常。
若邪犯少阳,气机不畅,升降不利,见胸胁苦满证。
痛在上焦膈上,多为心肺胸膈简病;痛在中焦脘部,多为脾胃简病;痛在下焦及脐下,多为肝肾大小肠,膀胱间病;1、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
手太阴肺经的症状是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脉不缓不紧而动数。
如果逆传至手厥阴心包络,便出现,舌色绛赤,烦躁口渴,甚则神昏谵语,夜寐不安,舌蹇jian(不利)肢厥等现象。
2、中焦:主要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
阳明主燥,太阴主湿,如果发热,不恶寒,反恶热,日晡益甚,汗出,脉大,面目俱赤,呼吸气粗,大便秘,小便涩,口燥渴,舌苔老黄,甚或黑有芒刺,便是中焦足阳明胃经的症状。
解读中医辨证之三焦辨证
解读中医辨证之三焦辨证三焦辨症法是六经辨症法的发展,《温病条辨》一书就是运用这方法编写的。
它的主要精神,是在热性病整个发展过程中辨别轻、重、浅、深。
比如外感温病初起在上焦,病浅而轻,顺次传到中焦和下焦,就逐渐深人严重了。
所以三焦这名词虽与脏腑中三焦的名称相同,但其意义和作用是有差别的。
1.上焦症状:上焦指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两个经、脏。
肺司气而主皮毛,心包主血而通神明。
温邪首先犯肺,症见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头痛,口渴或不渴,咳嗽,脉浮滑数。
假使热传心包,则见烦躁,口渴,神昏谵语,夜寐不安,舌色绛赤。
一般温邪由肺传胃,即从上焦传人中焦,称做“顺传”,若迅速由肺传心包,即由气传血,称做“逆传”。
2.中焦症状:中焦指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两个经、脏。
阳明主燥,太阴主湿。
上焦温邪传人阳明,症见壮热,多汗,日哺更炽,面目俱赤,呼吸气粗,大便闭结,小溲短赤,口于引饮,舌苔黄糙,或黑有芒刺。
若传人太阴,则见身热不甚,午后较重,头胀、身重,胸闷不饥,泛恶欲呕,小便不利,舌苔白腻或微黄。
在这时期,热甚或湿热熏蒸,皮肤出现斑疹或白瘩,并狂妄谵语或神识似明似昧。
3 .下焦症状:下焦指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两个经、脏。
肾主阴,肝主血。
温邪传到这阶段,往往从津枯液涸而进一步伤血耗阴。
在肾为昼日较静,夜间烦躁,口干不欲多饮,咽喉痛,或生疮不能言语,下利,小溲短赤。
在肝为厥热交替,心中疼热,懊侬烦闷,时作干呕,或头痛吐沫,嘈杂不能食。
在上则口干糜烂,在下则泄利后重。
或风动痉厥,囊缩、腹痛等。
把三焦辨症和六经辨症作一对比,不难体会三焦自上而下,是一个纵的关系,六经从表走里,是一个横的关系。
假如把这两种方式联在一起,则纵横的交点,在三焦为中焦,在六经为阳明和太阴,原是一处。
故温病的阳明症与伤寒的阳明症,温病的太阴症与伤寒的太阴症,本质上没有什么差别,尤其是寒邪化热后的阳明症与温病根本相同,仅温病的太阴症属于湿热,伤寒的太阳证属于寒湿,病邪有所不同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单元三焦辨证舌诊原理舌可反映心、神的病变: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别系舌本。
心主神明,舌体的运动是受心神的支配。
舌可反映脾胃的功能状态:舌象是全身营养和代谢功能的反映,代表了全身气血津液的盛衰。
舌可反映其他脏腑的病变。
脏腑的病变反映于舌,具有一定规律:舌质候五脏病变,侧重血分舌苔候六腑病变,侧重气分舌尖反映心肺舌中反映脾胃舌根反映肾舌两侧反映肝胆舌可反映气血津液的盛衰舌诊方法望舌的体位和伸舌的姿势患者采用坐位或仰卧位,面向自然光线,头略扬起,自然地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面平展,舌尖略向下,尽量张口使舌体充分暴露。
望舌的方法顺序:舌尖——舌中——舌边——舌根先看舌质,后看舌苔。
刮舌与揩舌刮舌——用消毒压舌板的边缘,用适中的力量,在舌面上由舌根向舌尖刮三五次。
揩舌——用消毒纱布卷在食指上,蘸少许清洁水在舌面上揩抹数次。
意义:用于鉴别舌苔有根无根,以及是否属于染苔。
诊舌注意事项光线:以白天充足的自然光线为佳饮食或药品的影响:过食肥甘之品及服大量镇静剂——舌苔厚腻长期服用抗生素——舌苔黑腻或霉腐苔某些饮食或药物,会使舌苔染色,称为染苔。
如:牛奶、豆浆、钡剂、椰汁等可使舌苔变白、变厚。
如有疑问,可询问饮食、服药等情况进行鉴别。
口腔对舌象的影响:牙齿残缺——同侧舌苔偏厚镶牙——舌边留有齿痕睡觉张口呼吸——舌苔增厚、干燥正常舌象正常舌象的特点及临床意义特点——色:淡红鲜明质:滋润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苔:均匀薄白而润简称“淡红舌,薄白苔”意义:胃气旺盛,气血津液充盈,脏腑功能正常。
望舌质舌神变化(荣、枯)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特征荣舌(有神)枯舌(无神)色红活明润晦暗枯涩体活动自如活动不灵活意义荣舌——阴阳气血精神皆足,生机旺,预后好枯舌——阴阳气血精神皆衰,生机微,预后差。
舌色(淡白、淡红、红、绛、青紫)的特征与临床意义淡白舌特征:较正常人的淡红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甚至全无血色(枯白舌)意义:气血两虚、阳虚淡白湿润,舌体胖嫩——阳虚水湿内停淡白光莹,舌体瘦薄——气血两亏枯白舌——脱血夺气淡红舌特征:颜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意义:气血调和正常人病轻者红舌特征:舌色较淡红色为深,甚至呈鲜红色,可见于整个舌体,也可见于舌尖意义:实热、阴虚舌色稍红,或舌边尖略红——外感风热表证初期舌色鲜红,舌体不小,或兼黄苔——实热证舌尖红——心火上炎舌两边红——肝经有热舌体小,舌鲜红而少苔,或有裂纹,或光红无苔——虚热证绛舌特征:较红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意义:里热亢盛、阴虚火旺舌绛有苔,或伴有红点、芒刺——温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久病阴虚火旺,或热病后期阴液耗损。
青紫舌特征:舌呈现青紫色,或局部出现青紫斑点舌淡青紫——淡紫舌舌红青紫——紫红色舌绛青紫——绛紫舌舌体局部出现青紫斑点——斑点舌意义:血行不畅全舌青紫——全身性血行瘀滞舌有紫色斑点——瘀血阻滞在局部舌色淡红中泛现青紫——因肺气壅滞,或肝郁血瘀,也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或某些药物、食物中毒舌淡紫而湿润——阴寒内盛,或阳气虚衰所致寒凝血瘀舌紫红或绛紫而干枯少津——热盛伤津,气血壅滞舌形变化(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的特征与临床意义老嫩老舌特征: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色较暗意义:实证。
嫩舌特征: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意义:虚证。
胖瘦胖大舌特征:舌体较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满口者,称为胖大舌舌体肿大,盈口满嘴,甚至不能闭口,不能缩回者,称为肿胀舌意义:水湿内停、痰湿热毒上泛舌淡胖大——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舌红胖大——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舌红绛肿胀——心脾热盛,热毒上壅舌青紫肿胀——可见于先天性舌血管瘤患者瘦薄舌特征:较正常舌瘦小而薄意义:主气血阴液不足舌体瘦薄而色淡——气血两虚舌体瘦薄而色红绛干燥——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点刺舌特征:点——指鼓起舌面的红色或紫红色星点。
大者为星,称红星舌小者为点,称红点舌刺——是指舌乳头突起如刺,摸之棘手的红色或黄黑色点刺,称为芒刺舌。
意义: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点刺越多,邪热越盛)舌红而起芒刺——气分热盛舌红而点刺色鲜红——血热内盛,或阴虚火旺舌红而点刺色绛紫——热入营血而气血壅滞根据点刺出现的部位,可区分热在何脏舌尖——心火亢盛舌边——肝胆火盛舌中——胃肠热盛裂纹舌特征:舌面出现明显的裂沟意义:阴血亏损舌红绛而有裂纹——热盛伤津,或阴液虚损舌淡白而有裂纹——血虚不润舌淡白而胖嫩,边有齿痕而又有裂纹——脾虚湿侵健康人出现裂纹,裂沟,裂纹中一般有舌苔覆盖,无不适感觉——先天性舌裂。
(应与病理性裂纹舌鉴别)齿痕舌特征:舌体边缘见牙齿压迫的痕迹意义:脾虚、水湿内停(多因舌体胖大受齿缘压迫所致)舌淡胖大润而有齿痕——寒湿壅盛,或阳虚水湿内停舌淡红而有齿痕——多是脾虚或气虚舌红肿胀而有齿痕——内有湿热痰浊壅滞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而边有轻微齿痕——先天性齿痕,如果在病中提示病情较轻,也可见于小儿或者气血不足者舌态变化(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的特征与临床意义强硬舌特征:舌体板硬强直,运动不灵活意义:热入心包;高热伤津;风痰阻络舌红绛少津而强硬——邪热炽盛舌胖大兼厚腻苔而强硬——风痰阻络舌强语言謇涩,伴有肢体麻木、眩晕——中风先兆痿软舌特征:舌体软弱,无力屈伸,痿废不灵意义:伤阴;气血俱虚舌淡白而痿软——气血俱虚新病舌干红而痿软——热灼津伤久病舌绛少苔或无苔而痿软——外感病后期,热极伤阴,或内伤杂病,阴虚火旺颤动舌特征: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意义:肝风内动久病舌淡白而颤动——血虚动风新病舌绛而颤动——热极生风舌红少津而颤动——阴虚动风酒毒内蕴也可见舌体颤动歪斜舌特征: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或左或右意义:多见于喑痱、中风或中风先兆吐弄舌特征: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者,为“吐舌”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或舐口唇上下左右,摇动不停者,为“弄舌”意义:心、脾二经有热吐舌——见于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弄舌——见于热甚动风先兆吐弄舌——见于小儿智能发育不全短缩舌特征: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意义:危重证候舌短缩,色淡白或青紫而湿润——寒凝筋脉舌短缩,色淡白而胖嫩——气血俱虚舌短缩,体胖而苔滑腻——痰浊内蕴舌短缩,色红绛而干——热盛伤津舌下络脉变化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特征:舌下络脉是指舌下舌系带两侧的大络脉。
意义:舌下络脉粗胀,或呈青紫、绛、绛紫、紫黑色,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络,或舌下络脉曲张或紫色珠子大小不等的结节改变,均为血瘀的征象。
舌下络脉短而细,周围小络脉不明显,舌色偏淡者,多属气血不足。
望舌苔苔质变化(厚薄、润燥、腐腻、剥落、真假)的特征与临床意义薄、厚苔临床意义——苔的厚薄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深浅舌苔由薄转厚——为病进舌苔由厚转薄——病退的征象润、燥苔临床意义——舌苔的润燥主要反映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润苔——体内津液未伤,多见于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滑苔——水湿之邪内聚,主寒证、主湿证、主痰饮燥苔——体内津液已伤(高热、大汗、吐泻、久不饮水或过服温燥药物)糙苔——热盛伤津之重症腻苔临床意义——湿浊内蕴,阳气被遏舌苔薄腻——食积、脾虚湿困舌苔白腻而滑——痰浊、寒湿内阻舌苔黏腻而厚,口中发甜——脾胃湿热舌苔黄腻而厚——痰热、湿热、暑湿等邪内蕴腐苔临床意义——主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腐苔——食积胃肠,或痰浊内蕴脓腐苔——内痈、邪毒内结病中腐苔渐退,续生薄白新苔——病邪消散病中腐苔脱落,不能续生新苔——胃气衰败剥落苔光剥苔——舌苔全部退去,舌面光洁如镜花剥苔——舌苔剥落不全,剥脱处光滑无苔,余处斑斑驳驳地残存舌苔,界限明显地图舌——舌苔不规则地大片脱落,边缘厚,界限清楚,形似地图类剥苔——剥脱处并不光滑,似有新生颗粒前剥苔——舌前半部分苔剥脱中剥苔——舌中部分苔剥脱根剥苔——舌根部分苔剥脱鸡心苔——舌苔周围剥脱,仅留中心一小块临床意义——了解胃气胃阴之存亡及气血的盛衰,从而判断疾病预后舌红苔剥——阴虚舌淡苔剥或类剥——血虚或气血两虚镜面舌而舌色红绛——胃阴枯竭舌色白如镜——营血大虚,阳气虚衰舌苔部分脱落,未剥处仍有腻苔——正气亏虚,痰浊未化动态观察舌苔之剥脱:舌苔从全到剥是胃的气阴不足,正气衰败的表现舌苔剥脱后,复生薄白之苔为邪去正胜,胃气渐复之佳兆真、假苔临床意义——辨别疾病的轻重与预后真苔——病之初期、中期假苔——新病出现假苔,病情较轻;久病出现假苔,病情危重。
苔色变化(白、黄、灰黑)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白苔临床意义——表证、寒证、湿证,特殊情况下,也可见于热证。
薄白苔——正常舌象,或见于表证初期,或是里证病轻,或是阳虚内寒。
苔薄白而滑——外感寒湿,或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苔薄白而干——外感风热。
苔白厚腻——湿浊内停,或为痰饮、食积。
苔白厚而干——痰浊湿热内蕴。
苔白如积粉,扪之不燥(称“积粉苔")——瘟疫或内痈等病,系秽浊时邪与热毒相结而成。
苔白燥裂如砂石,扪之粗糙(“糙裂苔”)——内热暴起,津液暴伤。
黄苔临床意义——主里证、热证薄黄苔——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
苔淡黄而滑润多津(黄滑苔)——阳虚寒湿之体,痰饮聚久化热,或为气血亏虚,复感湿热之邪。
苔黄而干燥,甚至干裂——邪热伤津,燥结腑实之证。
苔黄而腻——湿热或痰热内蕴,或食积化腐。
灰黑苔临床意义——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苔灰黑而湿润——阳虚寒湿内盛,或痰饮内停。
苔灰黑而干燥——热极津伤。
苔黄黑(霉酱苔)——胃肠素有湿浊宿食,积久化热,或湿热夹痰。
舌象综合分析舌质和舌苔的综合诊察观察舌体可以了解脏腑虚实,气血津液的盛衰;察舌苔重在辨病邪的寒热、邪正消长及胃气的存亡。
舌诊的临床意义判断邪正盛衰区别病邪性质辨别病位浅深推断病势进退估计病情预后【A1型题】依据舌诊脏腑部位分属,舌尖属于A.肾B.心肺C.脾胃D.肝胆E.大肠『正确答案』B镜面舌的临床意义是:A.水湿上泛B.胃无生气C.热盛伤津D.胃肠热结E.热入营分『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