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型战斗机陷阱:再谈低端战斗机
飞机机翼翼型解析
飞机机翼翼型解析近日,网上有传我国J-20战斗机改装前掠翼版,并且配有想象图,象机翼“前掠”、“后掠”等名词,如果不配图,很多菜鸟级军迷可能还不知道是什么个翼型。
现在,我想从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两个方面来对各种机翼进行简单剖析。
一、固定翼飞机翼型。
1、固定翼飞机机翼大布局分为:常规布局、大三角翼布局、鸭翼布局。
常规布局就是我们常见的飞机,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翼型。
常规布局飞机的特点是前翼大、后翼小,机尾有尾垂,这些都是最基本的。
常规布局仍存在一些看起来不一样的地方飞是尾垂仍有几个式样,如:大型客机和运输机尾垂顶部有小翼,现代三代、四代战斗机多采用双尾垂,而二代以前的战斗机几乎都是单尾垂的。
很多大型飞机主翼稍部都有一个小的上翘,称为翼稍小翼;之所以做这个小翼是因为设计师们发现,飞机尖细的翼稍高速划过空气时会剧烈撕裂空气并形成紊流,而紊流对飞机的升力和高速性都造成了明显的不利影响,如果消除这样的紊流将对减小飞机的燃料消耗起到很大作用,所以现有多大型飞机都设有小翼,而战斗机之所以很少有翼稍小翼是因为小翼对飞机来说本身是一个增重,大型飞机由于自身重量大对这样小的增重不太敏感,而战斗机起飞垂量低,对超重非常敏感,设计翼稍小翼给战斗机带来的好处和飞机增重带来的小利影响基本持平或者大于收益,所以战斗机飞不再设翼稍小翼了。
现代很多战斗机翼尖可挂格斗导弹,如SU-27、J-15、F-16等等,当这些飞机翼尖不挂导弹时从减轻飞机重量来考虑应该拆掉翼稍挂架,但很多飞行中的战斗机并不拆除这一对挂架,主要原因就是这对挂架虽然会增加飞机自重,但在飞行时却起到翼稍小翼的作用,两相抵消后虽然没有多大增益但增重后对飞行的影响也不大,不拆除挂架还减少了一些维护费,所以很多战斗机平时也保留了这对挂架。
部分中型运输机改装的特种机尾翼两侧加了两到四块垂直方向安装的小板称为“端板”,端板的作用主要是增强飞机飞行的气动性,如美军E-2预警机为了方便地放进机库而降低了垂尾高度,而垂尾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平飞是改变飞行方向,垂尾降低后飞行转向性能变差了,为了弥补这个据点,增加垂尾是很普遍的方法,E-2预警机在增加垂尾后可以在降低垂尾高度的同时维持了飞机转向性能。
关于中型战斗机陷阱
重型战斗机性能先进,但成本高昂;轻型战斗机成本低廉,但性能也大大缩水。
理想轻型战斗机可以通过合理的优化,在较窄的关键性能范围里和特定战场条件下匹敌重型战斗机,而依然保持低廉的成本。
但除非重型战斗机发生了重大设计错误,或者与轻型战斗机有代差,指望轻型战斗机在所有主要性能上全面接近重型战斗机是不现实的。
中型战斗机介于重型战斗机和轻型战斗机之间,在起飞重量、机内容积方面比轻型战斗机宽松,有条件达到更先进或者更均衡的作战能力,在成本上又没有重型战斗机那样难以承受。
理想中型战斗机在性能上应该全面接近重型战斗机,在成本上则应该接近轻型战斗机,至少要显著低于重型战斗机。
但在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中型战斗机有可能掉入一个陷阱:在性能上依然与重型战斗机存在显著差距,但在成本上则危险地接近重型战斗机,丧失了中型战斗机的优势。
这就是所谓中型战斗机陷阱。
F-15和F-16是典型的高低搭配“台风”则是典型的中型战斗机要理解中型战斗机陷阱,必须首先理解高低搭配。
高低搭配是60年代美国空军提出的战斗机装备体系的新概念。
在二战以前,战斗机专职空战,轻型、中型、重型轰炸机专职战术、战役、战略层面上的对地攻击。
二战是军事航空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新型战斗机不断替换技术概念上已经老旧但实际上才使用没有几年的老式战斗机,大量老式战斗机还有足够的剩余寿命,转为二线使用,或者专用于对地攻击,在很大程度上接替了轻型战术轰炸机的使命。
这也是具有空战能力但以对地攻击为主的战斗轰炸机的开始。
战后,随着航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先进航电可以兼顾空战和对地攻击功能,空地兼优的战斗轰炸机领导潮流。
但空战的机动性要求和对地攻击的载弹量要求使得空地两用越来越成为战斗机研制中不可承受之重,空战性能与多用途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系统成本急速攀升。
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和成本攀升使得战斗机换代周期大大延长,一线空战战斗机退入二线作为对地攻击使用的传统模式越来越不可持续,连财大气粗的美国空军也吃不消,必须考虑高低搭配,用较少数量的高档战斗机负责主要方向上的高烈度空战,较大数量的低档战斗机在主要方向上辅佐高档战斗机,或者在次要方向上担任空中战线的填平补缺,并承担对地攻击任务的大头。
解密我们引进SU-35的那些事。为什么没看上SU-37,选择了SU-35
解密我们引进SU-35的那些事。
为什么没看上SU-37,选择了SU-35展开全文很多资深军迷,肯定对SU-37战斗机有印象,曾经在巴黎航展一鸣惊人,也曾经向我国空军推销,最后空军为什么没有选择装备了矢量发动机,采用三翼面布局,机动性更好的SU-37而最后选择了看起来性能落后一大截的SU-35呢?SU-37采用矢量发动机,三翼面布局,可以同时携带14枚导弹,载弹量8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可以同时跟踪15个目标,加上超机动的“眼镜蛇动作”可是亮瞎过小编的氪金狗眼。
曾经在各类航展大出风头的SU-37,还装备了后射空空导弹,加上飞机的超机动性,简直就是要改变各国的空战教程。
SU-37超级侧卫战斗机,曾经向中国,韩国,阿联酋,印度等国推销,最后随着唯一的原型机坠毁而惨淡收场。
曾经大名鼎鼎的“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也随SU-37的凋零而风吹雨打去究竟是啥原因,导致各国都没有看上性能无比华丽的SU-37,最后修成正果的却是稍显低端的SU-35呢?其实SU-37,SU-35也好,都是SU-27系列的大改型号,类似米格21,到米格21-93。
现在的SU-35及曾经SU-37代表2种不同的改进思维。
SU-35重点改进升立体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提升电子系统的现代化水平,算是比较踏实的针对SU-27系列暴露出来的各种不足,针对性的改进。
而SU-37更类似于印度的SU-30MKI发展型,曾经最早的SU-35(SU-37就由原来库厂SU-35发展而来的)也不是现在我们引进的SU-35(阿穆尔共青城制造)图为伊尔库兹克飞机制造厂(以下简称库厂)的SU-30MKI生产线,和现在大卖的阿穆尔共青城(以下简称阿厂)SU-35不是一个厂子出品的哦。
(类似于国内成飞和沈飞同时生产J-7战斗机,最后成飞的J-7E国外大卖的感觉)SU-37脱离实际一味的堆砌高技术,没有根治苏式飞机的老毛病,导致旧毛病还在,新毛病一堆,牛皮吹上天,但是可靠性极差,所以各国最后都没有看上。
米格-29战斗机
米格-29战斗机
名机
仪仗队
20文/飞 航 图/面 饼
雷达天线
雷达天线罩
航空电子设备舱
高频天线平视显示器
导弹
米格-29战斗机米格-29是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研制生产的双发中型战斗机,北约代号为“支点”。
米格-29融合了一系列先进设计理念,具有出色的机动性能,能够完成以往任何喷气式飞机都无法完成的特技飞行动作。
1977年,米格-29原型机首飞成功。
米格-29战斗机在气动设计上最大的特色就是
其翼身融合结构。
“翼身融合”顾名思义就是将飞机
的机身与机翼融合,变成类似飞行翼的外形。
这样的设计能够提升飞机的升力和燃油效率。
米格-29战斗机上有两种高科技设备:一种是与机载火控系统(负责火力指挥与控制)连接的头盔瞄准装置,飞行员只需转动头部,机载激光瞄准束就能对准目标;另一种是能够在低空和低速飞行时使飞行员安全逃生的弹射座椅。
翼身融合
21蜂窝状的内部结构是最有效率的结构,可以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材料消耗,减轻飞机的起飞重量、增加航程。
碳纤维副翼静电放电刷
导弹挂架加力燃烧室喷管
VHF甚高频鳍状天线克里莫夫RD-33涡扇发动机
翼展:11.36米机高:
4.73米
机长:17.32米
蜂窝结构。
战斗机起落的趋势
战斗机起落的趋势
随着技术的发展,战斗机的起落趋势不断变化。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趋势:
1. 短距起落/垂直起降(STOVL/VTOL):这种趋势是为了提高机动性,特别适用于狭小的战斗机场或舰载机起降。
典型的代表是美国的F-35B和英国的哈里尔机。
2. 静音/隐身起落:这种趋势是为了降低战斗机起落时的噪声和热点,从而减少被发现的可能性。
典型的代表是美国的F-22和F-35A/C。
3. 远程/高速起落:这种趋势是为了提高作战半径和速度,适用于长距离作战和突击任务。
典型的代表是美国的F-15E和F-16E/F。
4. 自动/无人化起落:这种趋势是为了减轻飞行员负担,提高安全性和效率。
典型的代表是美国的MQ-9和欧洲的“哨兵”无人机。
总之,战斗机起落的趋势将随着作战需求、技术进步和战斗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优化。
沈飞专家解读舰载机与陆基战斗机差异
沈飞专家解读舰载机与陆基战斗机差异(图) 2012年07月19日 09:57 中国航空报资料图:歼15舰载战斗机作为航母的打击手段,舰载战斗机是航母编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舰载航空兵力的发展表明舰上常规的战斗机(非垂直起降)可以提供防空战斗出航、打击海面和水下目标。
美国、法国和前苏联已经研发了多种舰载飞机,它们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中型舰载机如米高扬的米格-29K、波音的F/A-18和达索的“阵风”M,它们的起飞重量在15~25吨之间;第二类是重型战斗机,即包括苏霍伊的苏-33和苏-27UB、诺斯罗普·格鲁门的F-14,它们的起飞重量在25~35吨之间。
航母的甲板及甲板下的机库为中型飞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中型飞机的战斗载荷、作战半径和武器系统能力要逊色于重型舰载飞机。
舰载机的独特性航空母舰是一个尺寸有限的海上浮动平台,这就使在该平台上起降并存放的舰载机具有一些与陆基飞机不同的特殊设计要求和使用维护特点——即所谓机对舰的“舰载适配性”。
舰载战斗机与陆基战斗机的区别源于机舰适配性的设计需求和作战使用上的差异。
舰载战斗机除了承担舰队防卫的作战使命之外,还要具有与陆基飞机对抗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其与陆基战斗机的设计约束有诸多不同。
舰载战斗机,包括机内系统,必须在几何、结构、气动力方面与弹射器及拦阻装置的使用相协调,以实现舰上几十米距离的滑跑起降。
飞机携带实际作战载荷时的性能特性,必须能在母舰常规操作能力允许的速度范围内实现发射和拦阻。
飞机必须是紧凑的,而且应能折叠得更小,必须具有与运动甲板相适应的起落架装置,必须能基本上在飞机自身投影面积内进行补给和维修,并且要求的外部保障设备最少。
由于存在海水、蒸汽、烟囱烟气及飞机上油液的影响,飞机应避免使用某些材料和设计技术。
此外,飞机还必须考虑自然风和排气喷流的影响。
起降场地的不同——浮动的机场说到舰载战斗机我们不妨先简单谈谈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出勤时是一个海上六自由度运动的平台,它不仅在海平面上做平面运动,而且在海浪的作用下还会产生纵向和横向的摇动以及升沉运动,航母上的大气紊流情况也比较复杂。
歼20战机性能综合分析(深度解析)
歼-20性能综合分析()2009年11月,中国空军副司令何为荣在空军成立60周年之际接受的采访中,最早预告了中国四代“很快要”进行首飞。
如今一年过去,空军副司令的预言如约兑现。
在成都拍摄的新战斗机实拍图,网上如潮涌一般,从模糊进化到高清,引发了大陆军迷们海啸般的欢呼,引发了国际军事界的极大关注。
不过,对于歼-20来说,争议最大,非议最多,质疑最猛的,无疑就是其延续了歼-10的鸭翼布局。
尽管这种布局具有升阻比大、气动控制强悍等优点,但大部分似懂非懂的“军事专家”都认为,这也要付出隐身能力下降的代价,甚至有人认为其难以隐身。
事实确实如此么?我们将对此展开深度的剖析。
整体布局观察在此预言成真的时刻,我们根据网络上流传的照片,对这种中国第四代重型战斗机(外界一般将其称之为歼-20,可能是取歼-10下一代之意,我们也暂时以此为称呼),以外观为基准,进行一个概观性的分析。
首先,歼-20延续了歼-10的鸭翼加切尖三角翼布局,其实中国军方人士早已在去年就透露,称中国四代机将是一种歼-10的重大改型。
这一做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甚至预料得到的——美国F-22就可算作F-15的隐身大改型,俄罗斯T-50就可算作苏-27的隐身大改型。
各国空军的机型设计,大多带有一定的延续性,这是因为一是设计单位有着自己的技术底蕴、设计特点和方向,二是在战机背后代表的是该国空军对空战的理解和规划,这两点都是素有渊源和传统的。
其次,整机线条平直,没有多少复杂曲线起伏,类似F-22;菱形机头,折线机身,大量运用倾斜面,具有非常明显的隐身特征。
整体机身瘦长、锋锐、犀利,总体机身正面略显偏窄,侧面看机身稍显厚实,为升力体机身。
由于机身较长,其中有巨大的空间可以布置内置弹舱和油舱。
其他主要特点还包括,采用V 型全动垂尾;具有菱形机头边条和机翼前小边条;和确认服役的三种四代机(F-22、F-35、T-50)一样采用上单翼,但翼展相对最小(学名为“小展弦比”)。
凌燕长空世界第三代轻型战斗机家族
252006.8世界第三代轻型战斗机家族★ 陈培琦 杜东冬凌燕长空挂载“麻雀”中距空军导弹的F-20“虎鲨”战机2006年4月28日,经过多项重大改进的FC-1“枭龙”04号机首飞成功。
毫无疑问,“枭龙”04号机是一架具有世界水平的先进轻型战斗机。
随着该机渐入佳境,轻型战斗机再次引起了广大军事爱好者的关注。
对于轻型战斗机的界定,有几种不同的标准。
一种标准认为最大起飞重量在20吨以上的是重型战斗机,15吨以下的为轻型战斗机,不承认“中型战斗机”这个概念的存在。
这样划分的缺点是将一些著名的第三代战斗机如F/A-18(尤其是E/F型)、“幻影”-2000、“阵风”等型号排除在两种标准之外,成了“什么都不是的战斗机”。
因此,笔者认为,第三代轻型战斗机的界定是“空战重量低于10吨的第三代战斗机”。
这里顺便提一下,F-16在 Block15之前可以认为是轻型战斗机,但从F-16C/D(Block25)开始(包括台湾空军F-16A/BBlock20),其“体重”迅速上升,俨然是一款中型战斗机。
而F-16的最终改进型——F-16E/F甚至已经达到重型战斗机的标准。
“虎鲨”血脉常规布局第三代轻型战斗机之路谈到常规布局第三代轻型战斗机,有一个型号是不能不说的,那就是美国诺斯罗普公司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的 F-20“虎鲨”。
F-20由F-5E“虎”Ⅱ发展而来,技术上比F-5E有长足发展。
F-20采用一台F404-GE-100涡扇发动机取代了F-5E的J-85涡喷发动机,推力增加了80%,空战推重比达到1.1,爬升率由F-5E的175米/秒提高到272米/秒。
F-20装备有搜索距离近100公里的APG-67(V)脉冲多普勒雷达,采用激光陀螺惯性平台、光栅平显、固态数字计算机以及包括其它先进电子设备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
该机有7个外挂点,可以携带6枚AIM-9“响尾蛇”空空导弹或4枚AGM-65“小牛”空地导弹。
有照片显示,F-20携带并试射过AIM-7“麻雀”中距空空导弹(当时AIM-120尚处于研制的早期阶段。
潜龙轰天-分析我国AMF隐身中型作战飞机
端午节前,一种神秘飞机的出现在网络上,根据种种迹象表明,它极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我国AMF隐身作战飞机。
从图片来看,AMF应该是一种常规布局的双发战斗机,从它的路线来看,应该是从沈阳到西安,一般估计这应该是一件静力破坏试验机,因此似乎可以认为AMF就是沈阳飞机公司的F60型战斗机。
它是一种中型隐身作战飞机。
AMF首次出现在中航工业的新闻报道中,今年出现了AMF重要部件-降落架完成的消息,表明AMF的设计已经冻结,进入部件制造阶段,而中航工业的工作总结也出现了在AMF项目中建立总会计师,这是我国首次在型号研制中建立总会计师系统,这表明中航工业在AMF项目投入了资金较大,这也表明中航工业对于这个项目的重视,而此次这架试验机的出现就让外界能够对AMF项目管中窥豹。
笔者认为运输的飞机可能和沈飞公开的F60相近,注意它的进气道前掠从运输的卡车和旁边的奥迪A6L轿车推测,这架飞机的大小应该和阵风差不多,相信应该是一种中型的作战飞机,许多人可能会奇怪,为什么AMF会是一种双发中型作战飞机?实际上我们看一下,目前几种同类的作战飞机项目,如印度的MRCA、韩国的KFX,这些飞机都是双发中型作战飞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还是要从这些飞机本身说起,我们知道,随着飞机结构越来越复杂,飞机设备越来越多,所以现代作战飞机体积和重量是呈现增加趋势的,举个例子,同样是高低搭配,F-16就要比米格-21要重的多,相应的作为第四代飞机的低档作战飞机的尺寸和重量要比以前的作战飞机有所增加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最明显的例子就是F-35的空重几乎达到了三代重型战斗机的水平。
F-35给人很肥的感觉那么AMF为什么不是象F-35那样是一种单发战斗机?我们知道第四代作战飞机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隐身设计,而隐身设计一个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采用了内装弹舱,这是因为外露的武器不但是本身增加了飞机的RCS,并且雷达电波还会在机身和武器之间多次反射,形成互反射效应,进一步增加飞机的RCS,以目前战斗机主流配置4枚中距空空导弹和2枚近距空空导弹来计算,飞机的弹舱的长度至少要达到4米,宽度应该在3米,深度应该是1米左右,但是弹舱内置一个重要直接的后果就是增加了飞机长度和体积,这是因为需要在机体内部找到足够的空间来安装这些武器,在此之前,这些武器可以挂载飞机的机翼或者机身下面。
低端战斗机vs低成本战斗机
低端战斗机vs低成本战斗机《关于中型战斗机陷阱》贴出后,引出激烈反应,质疑重点是与《关于低成本战斗机》的观点冲突。
看起来,对于低端战斗机和低成本战斗机存在混淆。
这两者的根本差别在于使命定位。
低成本战斗机的定位是低烈度战争和准军事行动,主要任务在于空地,空空要求不超过空中摩擦的级别,敌方即使有战斗机的话,也不应该超过二线水平。
高低搭配中的低端战斗机则不同,这是定位于针对对等对手的高烈度战争的。
换句话说,低端战斗机首先是空战战斗机,要在空中战场上能够胜任与高端到低端的敌方“全频谱”战斗机的对抗,因为战斗中没有挑挑拣拣的条件;其次才负有空地任务。
战斗不能挑挑拣拣,但这与正确的战术使用是不矛盾的。
只要有可能,低端战斗机应该与高端战斗机相配合,或者在次要战线上填空补漏,或者在面向弱势对手的战线上充当主力,而不是不顾条件地在主要战斗方向上盲目独当一面。
战场是千变万化的,不是所有战斗方向都是主要战斗方向,不是所有的敌人都是强势的对等对手;在主要战斗方向上,高端和低端战斗机根据各自的特长,配合作战;这才是低端战斗机的生命力所在。
比如在F-15、F-16的时代,F-15首先用超视距空战能力实行远程拦截,然后对漏网敌机由F-16在视距内抵近格斗、拦截,这就是一种配合作战的模式。
作为低端战斗机,在性能上要求全面逼近敌方的高端战斗机,这是不切实际的要求,只有锐化特定条件下的空战性能,在其他方面则大胆简化。
对于F-16来说,这就是空战格斗性能。
在视距内格斗中,F-16的性能不亚于高端的F-15,甚至可能略有超越。
但在超视距空战方面,即使经过中期升级,F-16也显著落后于同时代的F-15,这就是为降低成本而作的必要简化。
视距内格斗只是可以锐化的一个途径,不是唯一途径。
以超视距空战作为锐化途径也是一种做法,只是这要求复杂的武器系统。
做到与高端战斗机相当的武器系统的话,可以简化的余地就很有限,不容易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而低端战斗机在成本上与高端战斗机不能拉开的话,是没有生命力的。
J10外传(安)
关于80年代初,属于中美关系的蜜月期,也是中以的蜜月期。
有军迷朋友可能会说J10A 与幼狮跟本没关系的,我准备了以下资料给大家有兴趣可以慢慢客观分析了解下!有军迷发的资料说(以色列人自己都没完成,歼10能抄什么?而在气动设计方面,LAVI本身就有严重的气动设计缺陷,近距耦合布局和10度后掠角的主翼设计,是的LAVI在高速飞行时又非常严重的姿态上仰问题,这也是LAVI最终被放弃的重要原因,这样一个半吊子方案,611根本看不上)但这简单一段文字,不够说服力,而且带有点主观!我客观整理些资料说下为什么?请别打我先喔,我以图文资料说明,希望大家看完会有自已不同的见解.歼13(机腹型进气)歼13 (两侧进气)1978年8月,我国从外国引进了几架米格23(外国资料也是说埃及)给601所和 112厂作研究之用。
停放在我国某个市军事博物馆的米格23歼9歼-9早期确定的Ⅳ型技术方案是一种采用机翼前缘后掠角55°三角机翼的正常布局形式,除了机头部分采用了两侧进气外,歼-9在中、后机身的气动外形设计上与歼-8基本相同,从歼-9和歼-8的总体设计上的特点来看,歼-8相对于歼-9基本类似于苏联从苏-11到苏-15的改进方案,初期Ⅳ型技术方案可以在技术上将歼-9看成是歼-8的单发动机两侧进气改进型P-29国产版涡喷15(WP15)由410厂仿制加力推力12500千克,最大军用推力8300千克,推重比6.5涡扇6G歼击机涡扇6甲运输机技术数据最大加力推力(daN)WS612220WS6G13830中间推力(daN)WS67130WS6G8385WS6甲10169加力耗油率[kg/(daN·h)]WS6 2.3045WS6G 2.338中间耗油率[kg/(daN·h)]WS60.6342WS6G0.7850WS6甲0.6000推重比WS6 5.93WS6G7.05WS6甲 4.69以色列空军早期的主要装备是由法国提供的战斗机,幻影III 是当时中东地区最先进的战斗机,也是以色列保持对阿拉伯国家空中优势的基础。
军品经济性分析报告模板
军品经济性分析报告模板1. 引言军品经济性分析报告旨在对军品的经济性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
通过给出关于军品成本、维护成本、使用寿命、采购和维修周期等方面的具体数据,以及针对经济性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为有关军品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本报告将以中型战斗机为例,进行经济性分析。
2. 军品成本分析2.1 军品采购成本中型战斗机的采购成本包括飞机本身的价格和相关的采购费用。
根据市场研究和历史数据,我们得出以下数据:•战斗机单机价格:1.5亿美元•采购费用占比:5%通过计算,中型战斗机的采购成本为1.575亿美元。
2.2 维护成本维护成本是指战斗机在使用过程中所需的维护费用,包括维修、保养和更换零部件等。
维护成本通常以战斗机飞行小时数为基础进行计算。
根据国内和国际经验,中型战斗机每小时的维护成本为3000美元。
如果战斗机每年飞行1000小时,那么每年的维护成本为300万美元。
2.3 使用寿命和退役成本中型战斗机的使用寿命通常设定为20年。
在此期间,随着技术发展和装备更新,军机的性能和可靠性会逐渐下降。
当战斗机的使用寿命届满时,还需要考虑其退役成本。
根据历史统计数据,中型战斗机的退役成本通常为其采购成本的10%。
因此,中型战斗机的退役成本为1575万美元。
3. 经济性评估3.1 成本效益分析在经济性评估中,我们需要比较采购和维护成本与战斗机的性能和质量。
只有在经济性方面表现良好的军品才能为军队提供更长时间的服务,并产生更高的性价比。
中型战斗机在采购成本方面相对较高,但在维护成本方面相对较低。
因此,从整体来看,中型战斗机在成本效益方面仍然较高。
3.2 采购和维护周期分析采购和维护周期是评估军品经济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对于中型战斗机,根据历史数据,其采购和维护周期分别为5年和2年。
采购周期是指战斗机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从决策采购到正式交付使用。
维护周期是指战斗机每隔多长时间需要进行一次维护。
较短的采购和维护周期可以提高装备更新的效率,同时减少军品的闲置时间和维护成本。
世界十大战斗机排行榜
世界十大战斗机排行榜现在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空中力量,不断研发新型战机,犹如一把长空利剑,克敌制胜,保卫祖国领空。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世界十大战机的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世界十大战斗机排行榜中国歼-20、歼-31霸气外漏!10、法国阵风战斗机阵风战斗机是第四代半战斗机。
因为阵风虽然没有采用像F-22战斗机第五代战斗机的技术,如外形设计隐身技术、矢量推力技术、超音速巡航技术等,但比起现代服役的第四代战斗机又采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因而其综合作战性能有了很大提高,而且有相当大的进一步发展潜力。
9、美国F-15SG图片为新加坡空军装备的最新型的F-15SG "攻击鹰"多用途战斗机,是目前F-15系列中最先进的型号。
F-15SG配备了ANAPG-63(V)3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头盗显示系统、高精度瞄准吊舱等先逬设备;配备高性能的F110-GE-129发动机,作战半径超过1800公里,最大载弹量10吨,综合性能较美军自用产品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对于早期的F-15, F-15SG均采用了重新优化设计的机体,机体结构和潜力都大为改善。
相对于韩国的F-15K , F-15SG装备的ANAPG-63(V)3有源相控阵(AESA)雷达性能进一步提升。
该型号雷达不仅作用距商和分辨率大增,而且具备同时跟踪多目标的能力,能同时制导8枚AIM-120C攻击8个不同目标。
F-15SG和F-15K均装备了头盔显示器,在这方面还要超过美军现役的F-15E。
8、欧洲台风战斗机台风战斗机是一款双发动机,采前翼加上三角翼(鸭式布局)设计的多功能战斗机。
参与设计与生产的是英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四国战机公司,是介于第三代和第四代之间的超音速战斗机,它主要用于空战,并具有一定的对地击能力。
1983年开始硏制,1994年3月试飞。
2011年3月,首次参加实战攻击并摧毁了少量利比亚军用设施和装甲车。
“台风”战斗机在不使用矢量发动机的倩况下就具有优异的超机动性能,得益于良好的机身设计,不但维持高速优异操纵性、也具有很好的缠斗能力,特別是高速高过载缠斗。
三十年霸业再回首F-15三代机典型特征的战机
三⼗年霸业再回⾸F-15三代机典型特征的战机三⼗年霸业再回⾸⽅叶檀如果说⽐较两型战⽃机的优劣是总是会引起极⼤的争议,并且往往⽆法达成共识的话,那么战果最为辉煌第三代战⽃机这⼀头衔却由F-15牢牢地占据着。
这⼀款外观保守得见不到⼀点所谓三代机典型特征的战机,凭借什么成就了长达三⼗年的空中霸业呢?本⽂将为你揭开不为⼈知的秘密。
飞⾏性能在世⼈的印象中,第三代战⽃机的典型特征似乎应该是⼤边条、翼⾝融合、放宽静安定性、机翼⾃动变弯度等等,拥有这些特征的代表则是F-16和Су-27与此形成鲜明对⽐的是F-15并未采⽤边条和放宽静安定性这样的典型三代机技术,甚⾄放弃了在F-4上应⽤过的前缘机动增升装置,仅仅使⽤了简单的前缘锥形扭转。
毫⽆疑问的,从所采⽤⽓动技术的先进性⽽⾔,F-15是⽆法与F-16和Су-27等相⽐的,但是这是否就意味着F-15的飞⾏性能就逊⾊呢?不妨从近年来最吸引眼球的⼤迎⾓飞⾏能⼒开始重新认识F-15的能⼒。
与⼤边条布局或者鸭式布局才能有优秀的⼤迎⾓性能的认识相反,F-15拥有良好的⼤迎⾓飞⾏特性,⽽F-16则是美国使⽤迎⾓限制最为严格的三代机。
F-15除了1974-1975年间完成失速特性研究之前出版的飞⾏⼿册以外,各型号各版本飞⾏⼿册均不限制飞机对称构型的使⽤迎⾓和故意进⾏失速、过失速飞⾏的⾏为,仅限制了油量和外挂不对称条件的使⽤迎⾓及禁⽌故意进⼊尾旋1,2,3。
根据试飞结论F-15的低速最⼤稳定迎⾓为40°4,随马赫数提⾼⽽降低,在⾼亚⾳速到跨⾳速区使⽤迎⾓受抖振强度限制。
F-15⼤约在8°迎⾓附近发⽣轻度抖振,到11°左右发展为中度抖振,此后抖振强度基本稳定。
21°迎⾓是F-15稳定性的Hopf分叉点(动态系统失稳发展出⼀对线性共轭复特征根的点),在该点附近F-15发⽣机翼摇摆和偏航振荡,最终在拉满杆后稳定在⼤约40°迎⾓10,随着速度降低飞机发⽣失速。
《战斗机大全》课件
各国战斗机发展现状
不同国家的战斗机发展水平 和技术不同,各有特色。
技术特点
空气动力学设计
战斗机的外形和翼型设计对其 性能和机动性有重要影响。
发动机技术
高性能的发动机是战斗机的核 心组件,影响其速度和推力。
战斗机武器装备
现代战斗机配备了先进的导弹 和火炮,具备强大的火力打击 能力。
主要型号介绍
轻型战斗机 - F-16
《战斗机大全》PPT课件
这是一份关于战斗机的全面介绍和分析的课件。我们将探讨战斗机的发展历 程、技术特点、各国战斗机型号介绍、作战能力、应用领域、未来发展趋势 和结论。
概述
什么是战斗机
战斗机是一种军用飞机,主 要用于进行空中战斗和对地 攻击。
发展历程
战斗机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期开始发展,并不断演变和 改进。
F-16是一种非常成功的轻型战斗 机,被多个国家的空军采用。
中型战斗机 - Su-27
Su-27是一种具有极高机动性和远 程作战斗机,具备优 秀的隐身和战斗性能。
战斗机的作战能力
1
对地攻击能力
2
战斗机可以进行精确的对地攻击,破坏
敌方基础设施和军事目标。
3
空中优势作战
战斗机在空中对抗中具备优势,并能击 落敌机保护本土。
其他作战能力
战斗机还具备电子战、侦察和导弹防御 能力。
战斗机应用领域
1 战斗机在军队中的重要性
战斗机是现代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国家安全和实施战略。
2 战斗机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
战斗机的研发和生产对于航空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 战斗机在民用领域的应用
战斗机的技术和经验也可以应用于民用领域,例如飞行器设计和航空旅游。
2010年世界战机排行榜
2010年世界战机排行榜第10 瑞典“鹰狮”战斗机2010年,JAS-39“鹰狮”战斗机的销售前景仍处于近乎悲剧的境地。
被誉为西方性价比最好的三代半战机,“鹰狮”的出口成绩一败涂地,今年仅有泰国追加订购了6架。
此外,鹰狮NG参与了巴西、印度新一代战斗机的竞标,虽然声势不差,但在诸多竞争对手中很难稳操胜券。
另一方面,西方有媒体曝光美国方面采用恶劣手段,以中断AESA雷达供应作威胁,在2008年挪威战斗机竞标中对瑞典“鹰狮NG”方面造成致命破坏,直接导致后者输给F-35。
2008年,JAS-39“鹰狮”的改进型号“鹰狮NG”首次闯入公众的视线。
配备相控阵雷达的“鹰狮NG”,凭借其出色的性价比,曾被誉为西方战斗机中最具威胁的“黑马”。
但“鹰狮”系列采用多国产品的策略,也给自己造成致命影响。
JAS-39“鹰狮”是瑞典萨伯公司研制的单座轻型战斗机。
瑞典人充分利用了“拿来主义”,发动机是美国产品,辅助发动机是英国产品,机关炮是德、法产品,火控系统是自家的。
“鹰狮”可以挂载西方多数航空武器,未来还可挂载新型的FMRAAM、“流星”先进中距空空导弹。
虽然“鹰狮”采用成熟可靠的外来技术,对提高自身性能有很大帮助,却在关键时刻遭到供应国的手段,轻易在出口市场中输给了部件供应国的竞争战斗机。
这对其他战斗机生产国来说,可成为重要借鉴。
JAS-39“鹰狮”目前已基本完成第三批生产型的改进任务。
改进后的JAS-39C/D采用了新型信号数据处理计算机和全权限数字式发动机控制系统。
目前“鹰狮”采用了埃利克森·费伦第公司的PS-05/A多功能脉冲多普勤雷达。
在本国爱立信集团的强大支持下,瑞典“鹰狮”的电子设备不可小视。
PS05/A多功能X频段脉冲多普勒雷达基本可以满足当前的作战需求。
另一方面,CDL39通讯和数据链系统所具备的数据高速传输、共享和处理能力,使“鹰狮”在编队作战时具备了可怕的战力。
最新改进型“鹰狮NG”,则计划安装有源相控阵雷达,雷达型号将采用美国AN/APG-80或“台风”配套的CAESAR雷达。
_猛禽_在忽悠
中国国防报/2009年/4月/14日/第009版百家论坛“猛禽”在忽悠戴旭前不久,美国智库列克星顿研究所出台报告称,F-22隐形战斗机“猛禽”将可深入中国腹地“猎杀”中国的战略导弹。
接着,美国环球战略网报道称:美国空军近日公布了其F-22的性能数据,指出其隐身能力与雷达覆盖范围实际上远远超出预计水平。
笔者看到这些消息时想到赵本山小品《卖拐》里的一句台词:忽悠!接着忽悠!“猛禽”是先进空战思想的标志性产物F一22“猛禽”是一种战斗机,但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个孤立的空战平台。
它主要是用来负责在战争中“把门揣倒”,甚至挂载特别炸弹,执行战略瘫痪式打击任务的。
如果不得不进行空战,也是附带性的,用美军的话说是“空中扫荡”,就是开辟战争通道。
这正是美国列克星顿研究所抛出F-22可以猎杀中国机动式战略导弹的技术依据。
在“猛禽”问世之前,世界空中战争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演进,已经呈现出以空袭为主的趋势。
无论是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还是在之后的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等战争中,都没有出现双方空军空中大规模对抗的现象。
这是由于双方整个军事体系的不对称,居于信息(C4ISR系统)对抗弱势的一方,在雷达、通信被摧毁和压制的情况下,已没有掌控和使用自己空军的基本条件。
强大的一方仅仅依靠体系优势,并不需要经过空中格斗,甚至也不通过直接对地火力打击,就轻易地夺得制空权。
如果说海湾战争时美军还只是做到了“夜空单向透明”,到后来已经是空中战场的单向打击了。
“猛禽”的问世,使这种不对称的空中态势更加倾斜。
隐身战机之间不可能发生空中格斗有人曾提出可以用几架苏-27或苏-30几架对一架的办法,对付F-22。
这显然是对现代空战形势发展不了解,“猛禽”之前,一些国家在体系对抗难以实现的前提下,无法做到以平台对平台的第三代战机之间的对抗,到了雷达都很难发现的“猛禽”问世,更不可能出现用几架对一架的空战方式。
即使你的雷达可以发现“猛禽”,但对方会允许你的雷达不受干扰地引导你的飞机围攻“猛禽”吗?战争不是游戏,不能假设对方不进行系统压制,轻易给你使用武器平台的“权利”。
淘汰战机方案
淘汰战机方案引言战机作为现代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地进行技术更新和改进,以适应日益复杂的作战环境和敌我对抗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旧型号的战机逐渐不能满足现代军事需求,必须考虑淘汰和更新。
本文将讨论淘汰战机的方案,以确保军队始终拥有最先进的战斗力。
淘汰战机的原因1.技术过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一代的战机在速度、多功能性、机动性和隐身性等方面表现更好,而旧型号的战机无法与其相媲美。
2.维护成本高:旧型号战机由于部件老化、维修和更换困难,造成了维护成本的大幅度增加。
而新型战机的维护成本更低,能够降低军队的开支。
3.整体性能不足:旧型号战机在雷达侦测、武器系统、通信系统等方面的性能有所欠缺,无法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4.无法进行有效的升级:由于设计和技术限制,旧型号战机的升级空间有限,而新一代战机能够在硬件和软件层面进行更加灵活的升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作战环境。
淘汰战机的决策标准在淘汰战机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来进行决策: 1. 战机的技术状况:包括战机的性能、维修情况、升级空间等。
2. 战机的年限:根据战机的使用年限来考虑是否应该淘汰。
3. 军事需求:根据军队的需求来判断战机是否还能满足作战要求。
4. 维护成本:考虑战机的维护成本是否超出了军队的预算。
5. 替代方案的可行性:考虑是否有现代化战机可以替代旧型号战机。
淘汰战机的方案1.退役:将旧型号的战机退役,停止使用,并进行合适的处理,比如出售或报废。
2.替换:引进新一代战机,替代旧型号,提高军队的作战力量,同时减少维护成本。
3.升级改造:对旧型号的战机进行升级改造,提升其性能,以满足现代化战争的需要。
这需要综合考虑升级是否能满足要求以及升级后的维护成本等因素。
淘汰战机的实践案例以下是一些国家在淘汰战机方面的实践案例:1.美国:美国在淘汰战机方面非常积极。
例如,F-4幽灵战斗机在1996年退役,被F-15和F-16等现代化战机所替代。
步履维艰
步履维艰作者:温杰来源:《航空世界》2012年第07期作为“支点”家族衍生发展的巅峰之作,米格—35是米格飞机公司历时多年潜心打造的一种新型多用途战斗机,充分利用了在米格—29战斗机改进与发展中掌握的尖端技术和积累的丰富经验,成为印度空军的中型多用途战斗机(MMRCA)计划的有力竞争方案之一。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米格—35战斗机未能及时弥补技术性能方面的先天不足,面对强劲的竞争对手只能抱憾出局,在迈向国际战斗机市场的道路上步履维艰。
米格—35战斗机的问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印度空军提出的现役战斗机升级计划,在研制过程中几易方案,而项目的正式启动则是在MMRCA计划浮出水面—之后。
从早期型号的改进升级方案到多项先进技术集于一身,米格35战斗机历经了近十年时间才破“壳”而出,第一时间在南亚次大陆的天空中正式亮相,一度成为最具竞争力的投标方案。
但是,随着欧、美各国航空巨头蜂拥而至,米格飞机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攻进方案几经瘦身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米格—29战斗机的发展型“支点”c已经问世,但仍然暴露出携带燃油有限、航程短等致命缺陷。
为此,米高扬设计局继续加大改进米格—29战斗机的力度,除了保持基本气动布局外,其余部分几乎完全重新设计,将其命名为米格29M型。
研制过程中,该系列先后生产了6架原型机,依次编号为151~156号,分别承担着不同改进升级方案的验证任务。
其中,151号用于验证电传操纵系统,152号用于验证气动布局和发动机,153号用于验证雷达性能,154号用于验证发动机,155号用于验证雷达和电子设备的全系统,156号是对地攻击火控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完整验证机。
1986年,首架米格—29M原型机就开始试飞,主要改进了机身结构,并采用了新型雷达。
1994年,米格—29M原型机在英国范堡罗航展上首次展出,为了吸引外界的关注,当时曾经命名为米格33—型战斗机。
然而,这个名称只是昙花一现,没有寻找到任何潜在用户,因此并未广泛地为外界所知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端战斗机其实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在财力和技术风险可以控制的前提下,把最先进的航空和武器技术统统堆上去,这就差不多了。
低端战斗机要艰难得多,最大的难处在于取舍。
高端战斗机手里有一大把杀手锏,低端只能挑着来,否则就不可能做到低成本,也就谈不上用数量补充高端战斗机。
在F-15、F-16时代,F-16有两个方面要做取舍:速度/升限和超视距。
F-15的速度比F-X的双三要求要降低很多,但F-15的速度还是很快的,在高空达到M2.5以上;实用升限也达到20000米。
F-15也装备了“麻雀”中程空空导弹和相应的大功率雷达。
F-16作为低端战斗机,首先在速度和升限上做了牺牲,最大速度降低到M2.0,实用升限也降低到15400米。
为了降低电子系统重量和成本,早期F-16只有简单雷达和“响尾蛇”近程空空导弹。
F-16的诞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艰难之处就在于说服美国空军高低搭配的意义和低端战斗机的价值,“低端无用论”、“低端必死论”不是新鲜事物。
反对降低最大速度和实用升限的理由很简单:没有足够的速度和升限,根本不可能进入格斗距离,就谈不上格斗歼敌。
反对放弃超视距作战的理由也很简单:穿越中程导弹的射程进入格斗距离的过程要遭受重大损失,生存机会有限,这样的“机海战术”不符合美国空军思想和传统。
但战斗机黑手党对现代空战的基本判断是合理的:现代空战主要在中空中速视距内发生,因此F-16这样的低端战斗机不仅有生命力,而且十分有效。
战斗机黑手党的主张不是自说自话,不仅有历史依据,而且有技术依据。
在第三代战斗机时代,战斗机普遍达到超音速,但超音速状态下主要是直线冲刺,不仅续航时间有限,机动性也有限。
这是因为超音速状态下激波锥后的低压区使得常规气动控制面的控制力大为下降,而且升力中心后移使得稳定性过度,改变飞行姿态很困难。
真正有效的机动飞行要到高亚音速段才能实现。
速度还是重要的,而高亚音速是超音速机动性困难发生之前的最高速度了,所以称为空战理想速度。
但相对于超音速战斗机而言,这就是中速了。
在升限方面,低空空气密度大,飞行速度显著低于高空速度,不利于建立能量优势。
在下视雷达和下射空空导弹普及之后,利用低空隐蔽接敌也成为高风险战术。
高空容易达到高速,但过于稀薄的空气同样使得气动控制作用下降,导致机动性下降。
所以中空才是理想空战高度。
超视距空战最大的问题在于可靠识别,在混乱的空战中尤其困难。
其次则是中程空空导弹的命中率远非理想。
在AMRAAM之前,中程空空导弹的主流是半主动雷达制导,需要载机连续照射,尤其在导弹接近目标的最终阶段,这极大地限制了载机的机动和连续交战,也容易受到对方反向发射的干扰而破坏锁定。
中程空空导弹较长的飞行时间也使得对方有时间采取反制措施,包括机动和电子对抗。
进入视距格斗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
从越南战争到伊拉克禁飞区作战的历史数据表明,超视距空战的战绩远远低于先前的预估。
AMRAAM改善了超视距命中率,但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依然不到50%,这还是在对方仓皇逃窜、没有有效体系支持甚至没有有效电子对抗的情况。
实战中反制机动和电子对抗的有效性缺乏数据,但AMRAAM一级的先进中程空空导弹的实战命中率估计不超过50%,甚至有可能低至10-15%,远远低于厂商宣称的75% 以上。
历史证明,F-16是高度成功的,牺牲一些速度、升限和超视距空战能力是值得的,这没有降低F-16作为美国空军低端战斗机和盟国主力战斗机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发展,超视距空战越来越成熟,F-16也在中期升级中具备了超视距空战能力,但始终落后于同时代的F-15,甚至落后于同时代的F-18。
时间快进到21世纪,时代不同了,空战环境也不同了。
隐身、超巡、超机动、超视距成为空战的新要素,简单重复F-16的成功就成了刻舟求剑了。
如何在隐身、超巡、超机动、超视距中间合理取舍,这是各国空军的共同难题,现在并没有定论。
但对要有所取舍这一原则一棍子打死,以“没有隐身就没有生命力”、“没有超巡就只有被动挨打”这样的观点强求所有要素并重,只能把低端战斗机往高端赶,这与60-70年代美国空军传统势力反对战斗机黑手党的做法没有差别。
只要还要高低搭配,就要有所取舍。
但这回到高低搭配概念是否依然适用。
没有哪一个空军不希望全盘装备高端战斗机的,这不仅有豪华配备的心理满足感,还极大地简化了作战和训练。
但国防不是孤立的,说到底,国防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投资。
这不是“给出固定投资、对效能最大化”的问题,也不是“给出固定效能、把投资最小化”的问题。
从国家利益出发,国防投资尽量少占用经济发展资源,这是符合国家利益的。
但国家利益的另一方面是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保护经济发展,但这足够的军事力量是一个模糊、动态、发展的概念。
尤其要考虑到一个事实:战斗机的订购要考虑到未来20-30年的国防需要,所以既要具有足够的针对性,也要有足够的任务弹性。
只顾及眼前的需要而错失了长远的需要,这不仅要为亡羊补牢而重复投资,还可能因为时间、资源限制而对国家安全造成重大损害。
数量和质量永远是一对矛盾,没有简单直接的答案,但这也是必须要做的功课。
质量是重要的,军人为国牺牲,但不能无谓牺牲,国家有义务为军人提供与国力相符的最好装备。
与此同时,在很多情况下,存在就是最大的战斗力,这意味着数量永远也是重要的。
美国空军宣称,一架F-22顶2-3架F-35,但这只是一种战斗力的定量比较。
F-22再强大也没有分身法,需要在2-3个地方存在的话,还就需要2-3架战斗机,一架顶2-3架是不行的。
美国空军的F-15A/B/C/D总数在700架左右,但由于分批入役和退役的时间差,绝大多数时间实际可用总数不到700架。
美国空军从未打算单用这不到700架的F-15对付苏联空军的几千架战术飞机,美国空军并没有这么托大,必须有低端战斗机补充。
F-15单独部署不足以把守空中战线,需要F-16补充。
在混合机种空战中,由F-15对付对方的高端战斗机(如开路或者护航的苏-27、米格-29),由F-16对付对方低端战斗机和攻击机(如米格-23、米格-27、苏-24、苏-17等)和F-15拦截不过来而已经进入视距内的对方高端战斗机。
在F-22时代也是一样。
在计划开始时,计划数量是650架,后来逐步下降,最后美国空军自己认定的最低数量是240架。
即使不被国防部长盖茨强令在187架的时候中止,也不可能完成全球制空任务。
采用高低搭配是必要的。
当然,与F-22相搭配的F-35是否合格,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高低搭配通常指在技术上同一代的高端和低端战斗机,但也可以由新一代战斗机和上一代战斗机组成,前者担任高端角色,后者担任低端角色。
在采用新一代战斗机的部分技术(尤其是航电和武器系统)升级后,上一代战斗机也能达到相当高的技术水平。
在这种组合中,新一代和上一代战斗机在设计时都按照高端要求设计。
这在很多时候不仅是现实的选择,也是经济的选择。
问题是,在正常的换代周期中,新一代战斗机投入使用时,上一代战斗机通常已经过了使用寿命的一大半,剩余寿命有限,大规模升级不一定经济。
在上一代刚达到半寿命时就开始换装,可以部分解决剩余寿命的问题,但更新周期过于接近,投资太大。
另外,新一代战斗机与上一代战斗机有代差,结构上不一定相容,进一步增加了升级成本。
不升级直接使用的话,战斗力不一定够用,而且由于基本技术性能的差异,新老战斗机的配合使用会有一定的困难。
还有一个情况必须考虑:只有在主要对手也采用新旧搭配的时候,采用新旧搭配才能保持整体有效性,否则上一代的高端战斗机对付对手的新一代低端战斗机时,未必有利,代差毕竟是代差。
理想情况还是应该研制同一代的高低搭配,这样便于配合使用。
不过当前中国的情况比较特别。
中国空军现代化启动得较晚,第三代战斗机装备还在进行中,第四代战斗机就快投入使用了。
这样,现有第三代战斗机的剩余寿命还有很多,航电和武器系统标准也接近第四代战斗机,便于升级和配合使用。
就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而言,升级的第三代战斗机在很长时间内还有足够有效的战斗力。
近期内,新旧搭配是中国模式的高低搭配。
但是换代周期稳定以后,也有高低搭配问题,最终需要研制同一代的高低搭配,时间上可能在重四开始批量列装之后不久,那时歼-10、歼-11已进中期,可以考虑启动轻四的研制了。
在对隐身、超巡等第四代空战要素有了更深理解后,轻四的取舍也有了基础。
轻四开始列装的时候,差不多是歼-10、歼-11停产和退居二线的时候了。
第三代战斗机对中国空军有特别重要的承前启后意义,但也将是相对短寿的一代。
空地搭配是另一种模式,空战战斗机专业空战,对地攻击由专业攻击机负责,美国空军F-4加A-7时代实际上就是这种模式。
这样的搭配比较纯净,战斗机和攻击机各司其职,设计和使用都得到简化。
问题是,攻击机最多具有有限的自卫空战能力,制空防空任务就统统交给战斗机,这样战斗机相当于全盘高端,而且必须有很大的数量。
另一方面,战斗机只有简化的对地攻击能力,攻击机装备规模也要扩大。
F-15、F-16的总数低于F-4、A-7,不仅有时代的因素,专用化导致“重复建设”也是一个因素,在作战飞机成本攀升的大环境下,经济上受不了。
关于高低搭配的争论是由中型战斗机陷阱而激发的,但应该指出的是,中型战斗机陷阱是针对大国而言的。
换句话说,在有条件研制重型战斗机的前提下,中型战斗机就很可能成为一个陷阱,合理的高低搭配是远比在中型战斗机上纠结具有更高综合性价比的选择。
但对于中等国家来说,中型战斗机可能是再合理不过的选择。
中等国家既缺乏研发重型战斗机的实力,也不需要高低搭配所必要的数量。
中型战斗机是国力能够承受的极限。
对于英国、法国如此,对于80年代的中国其实也如此。
80年代的中国国土虽大,人口虽多,但综合国力只相当于中等国家,所以歼-10是作为中型战斗机开始的,只是由于后来又引进了歼-11,歼-10才作为搭配的低端战斗机使用。
与高低搭配相比,中型战斗机有天然的成本纠结。
欧洲两风当然是一个现成的例子,但英法不分道扬镳,两风合一,是否有可能做到成本降低呢?F-16生产总数超过4500架,F-18A/B/C/D总产量1480架,F-18E也超过500架。
F-35的总产量不知道最终能达到多少,但美国预计订购总数2443架,盟国最终订购总数现在是个“猜一猜谁来吃晚餐”的游戏,但几百架应该是做的到的。
欧洲“台风”从1994年投产到现在,总产量418架;法国“阵风”从1986年投产到现在,总产量133架。
这当然有单价太高、吓跑用户的缘故,也有本来就总基本需求有限的缘故,“成功”得多的幻影2000的总产量也只有600架。
美国的“十系列”当然生产时间更长,但不出意料的话,两风合一而且生产时间延续到一样长的话,总产量也不可能达到相同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