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4精品学案: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3: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问题导学』一、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活动与探究材料一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
……其余酋长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伴,因而入居长安者近万家。
——《资治通鉴》(1)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以何种方式处理唐与突厥的关系?材料二唐朝统治者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沿用羁縻政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统由中央管辖,而不改变原地区民族的生产方式、习俗特点。
——《隋唐五代史》(2)根据材料简要评析唐朝的羁縻政策。
材料三贞观十五年(641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
——《旧唐书》(3)材料反映了唐太宗以何种方式处理唐与吐蕃的关系?并探究其有何影响?二、客观评价唐太宗活动与探究材料一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1)依据材料探究李世民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为此,唐太宗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二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唐太宗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
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唐太宗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
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唐太宗的主要变化是什么?有何影响?材料三唐太宗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3)材料三对唐太宗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材料探究说明。
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高中历史4 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教案
第一单元第2课唐太宗【学习目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重点难点】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自主学习】一、玄武门之变1、建功立业(1)劝说李渊在起兵,推翻隋朝。
(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3)统一战争胜利后,率铁骑万匹,凯旋长安,李渊为他加号“天策上将”。
2、夺取王位(1)统一后,设立“”,收罗人才;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2)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3)发动“”,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最终登基。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出现。
2、原因(1)吸取。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①唐太宗选官不拘一格,任用太子谋士。
②用人扬长避短,提拔和为左右仆射。
(3)实行政策,不夺农时,推行,轻徭薄赋,反复强调“”的思想.(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5)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制,提高地位.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朝初年,中国边疆的突厥、薛延陀、吐蕃等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2)唐高祖因为中原未定,采取的态度。
(3)随着唐朝全国统治的稳定与发展,唐太宗开始着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讨伐,随后采取“”的策略。
(2)加强管理:①在东突厥设,以突厥首领为都督。
②在西突厥设,管辖西域地区.(3)册封首领: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
(4)和亲:唐太宗派入藏与和亲.四、开放的对外政策1、政策(1)积极开放的政策:交往的范围广,有亚洲、非洲地区的许多国家.设置了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
堕婆登、佛菻谴使来唐,唐太宗都复信答礼,并回赠物品。
(2)宽容的宗教政策:经典大量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派到天竺取佛经。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4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共64页)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课程标准】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 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如果 逆耳的忠言是为了我 那怕你说的是我的错 我也不要你沉默 如果 混乱跟争纷会演成祸 除非不能解脱 我 最爱是平和 但 我到底是我 坚守我的承诺 历史没有如果 只有看我将怎么做 看 这锦绣山河 给我已经很多 让我全心全意 昭陵六骏 把这土地建成理想国
二、贞观之治
政治清明
什么是“贞观之治”?
社会稳定
经济恢复和发展 民族融合 中外交流繁荣
全方位的繁荣昌盛
奠定大唐盛世的基础,巩固并推 动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2
二、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A.吸取隋亡教训,减轻 人民负担 B.唐太宗励精图治,调 整统治政策
贞观:唐太宗年号(627-649年)共23年
个人简历
姓名:李世民 性别:男 职业:皇帝 朝代:唐朝 居住地:中国长安 父亲:李渊 妻子:长孙氏 主要经历:626年即位 精简机构,轻徭 薄赋, 重视农业……
高祖窦皇后四子
长子 次子 三子 李建成 李世民 李玄霸 太子 秦王 589-626 599-649 早夭
四子
李元吉
齐王
603-626
济世安民, 因此名为 李世民。
一、玄武门之变(626年)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 李世民诛杀太子李建成,史称
一、玄武门之变(626年) 1.背景
一、玄武门之变(626年)
材料: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 也,穷凶极惨,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清·王夫之
统治阶级内部(兄 玄武门之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评价对 弟)争权夺利(皇 李世民贴切吗? 位)的斗争
历史人教版选修4导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案
课堂探究【问题1】唐太宗在位共23年,政绩突出,后人用“贞观之治”来表达对唐太宗政绩的肯定和对贞观时期太平盛世的景仰和向往。
试分析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提示:本问题结合唐太宗的重要活动、“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直接影响、深远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概括和说明,是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深入。
(1)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
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这就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促进了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的色彩,使中国的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他的反省能力及自我批评精神,使他成为我国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
唐太宗以自己的才能、智谋和决断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问题2】“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比较著名的治世之一。
试分析“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并概括其主要表现。
提示:贞观年间,统治集团较开明廉洁,能居安思危,重视民意,从而出现了一段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治世。
本问题在归纳要点时,借鉴了必修部分的部分内容。
把握本问题,有助于形成对封建治世局面的规律性认识。
(1)原因:①隋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隋末农民战争推翻了隋朝,沉重打击了统治阶级和士族势力,使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③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因素。
④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2)表现:①革新政治,在隋制基础上,进一步革新、完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制定唐律等。
教学设计3: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3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李世民【三维目标】一、教学目标:1.认识唐太宗,了解唐太宗的政治举措对“贞观之治”出现的作用;2.使学生了解唐太宗时期中国的强盛,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爱国主义情操。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与资料,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历史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唐太宗“贞观之治”恢弘气度的感受,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2.通过对唐太宗的客观评价,让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历史人物,学会辩证思考。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唐太宗的生平、主要功绩,以及“贞观之治”的出现。
2.难点:唐太宗对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授课时间】:两课时【学情分析】“图说历史”是属于兴趣类选修,学生主要由理科生构成,因此对学生的知识要求较低。
由于学生学习压力大,因此主要是要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感受历史以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唐太宗李世民的照片,介绍唐太宗名字的来源导入。
二、新课讲授(一)唐朝的发展历程唐朝自618年建立,626年统一全国,公元907年灭亡。
李世民在唐朝的建立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唐朝建立前,李世民在17岁时就从军,18岁时随父出征,多次平定各地叛乱。
19岁时,劝父在晋阳起兵,后攻入长安灭隋。
20岁时,协助父亲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唐朝建立后,唐朝尚未统治全国,李世民经常出征,平定各地的割据政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著名的有平定西秦霸王薛举父子、击溃刘武周、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等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李世民骁勇善战、强悍勇猛、屡立奇功,从而为李世民树立了强大的威望。
在平定各地割据政权后,李世民权利更大,而且收到人民拥戴。
且李渊又下诏秦王府可以自置官署,秦王府的权势可与太子匹敌,威胁到了李建成。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5: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自主学习】1、唐朝“贞观之治”的表现:(依据教材内容归纳)(1)治国思想上:(2)用人策略上:(3)政治:(4)经济:(5)文化:(6)民族关系:(7)对外政策:▲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社会,经济,出现了“”的局面。
2、评价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唐太宗在位期间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确立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大唐盛世的来临奠定了基础;(2)加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促使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繁荣阶段;(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特别是其晚年的自我反省,成为后世帝王的楷模和典范,对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之,唐太宗的统治对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自我检测】1、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
《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祇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恩2、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3、“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对上文蕴涵信息归纳完整的是:①西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D.③④4、唐太宗主张文德治国,完善了科举制,提高了进士科的地位,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5、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高中历史选修4精品学案: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预习导引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2.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1.重点: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历史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2.难点: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和世界的影响。
一、玄武门之变1.建功立业(1)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
(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3)统一战争胜利后,被李渊加号“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王公上”。
2.夺取王位(1)统一后,设立“文学馆”,收罗人才。
(2)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
(3)发动“玄武门之变”,最终登基。
[误区警示]“玄武门之变”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政治现象。
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2.原因(1)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2)选贤任能,虚怀纳谏①重用太子谋士魏征。
②用人扬长避短,提拔房玄龄和杜如晦为左右仆射。
(3)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5)文德治国: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深化理解]“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唐太宗作为开明君主吸取隋亡教训,以史为鉴;在思想上认识到“存百姓”的重要性,在隋朝基础上的制度创新,自己用人方面的不计前嫌,不拘一格,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开创了盛世局面。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边疆。
2.措施(1)武力征讨: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后嗣:630年,接受“天可汗”的尊称,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后嗣。
历史人民版选修4学案专题一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清单一唐朝建立过程的功绩东征西讨定基业1.反隋建唐(1)背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全国农夫起义风起云涌,隋朝覆亡已是大势所趋。
(2)过程:①树立义旗:617年,李渊正式举起反隋大旗,锋芒直指隋朝的统治中心——关中。
②收揽人心:一面废除隋朝严酷的法律,开仓济贫;一面收编各地的反隋义,取得各地士绅的支持。
③推翻隋朝:李渊队开进长安,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杀,隋朝灭亡。
④建立唐朝:李渊在长安建立唐朝,李世民受封为秦王。
2.统一全国(1)从617年到618年,李世民率击败薛举集团,消退了来自背后的威逼。
(2)击溃勾结突厥攻入河东地区的刘武周集团。
(3)战胜窦建德部和王世充集团。
624年,唐朝统一全国。
清单二处理民族关系的策略击破东、西突厥1.李世民登基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迫父亲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年号贞观。
2.击破东、西突厥(1)629年,李世民派大将李靖等分路出击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灭亡。
(2)635年,唐太宗派李靖等率进攻吐谷浑;642年,唐击溃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3.开明的民族政策(1)表现:①安置东突厥:把投降的东突厥人安置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一带;封突利可汗为顺州都督,颉利可汗为右卫大将。
②和吐蕃和亲:派遣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2)意义:①稳固了西北边疆,扩大了幅员,使中西交通快速开展起来,唐朝国威也远播到地中海沿岸。
②唐太宗妥当处理少数民族关系,被漠南、漠北的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深化认知](1)唐太宗的主要事活动:东征西讨,为建立封建统一的唐王朝立下了汗马功绩;击破东、西突厥,稳固了北部边防,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展。
(2)李世民对东突厥将领实行封官晋爵的措施,这些措施是用怀柔的政治策略来处理民族问题,这种方法比拟妥当,政策比拟开明,有利于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稳固。
清单三治理国家的成果贞观之治1.消失缘由(1)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唐太宗最为后世称道的是其虚心纳谏和用贤之风,其中,又以他对魏征的态度和做法最为典型。
原创:4: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①丰富了中华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 多元化。 ②中华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强大辐射 作用,形成“中华文化圈”。
日本古都奈良-朱雀门
韩国饮食习惯
日本部分文字和汉字对照表
领域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内容
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 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 完善三省六部制 强调“存百姓”,实行休养生 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 制,轻徭薄赋。
统其众。
──引自《资治通鉴》
(2)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
(2)唐太宗采纳了温彦博的意见,在东突厥旧地设都督府, 并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来担任官职。
唐太宗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战而后和):
1.方式:
A.设置地方管理机构: ①羁縻府州:东突厥地区(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安西都护府:征服西突厥,管辖西域。
(1)根据材料一,将争论中出现的三种意见,概括提炼,逐条列
出。
文字材料题:
唐朝初年,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东突厥部众约陶万人 归附唐朝。贞观四年,就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朝廷内 部出现争议。
材料二 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
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
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
影响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提高效率,加强中央 集权
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
社会稳定; 扩大统治基础。
民族 开明团结的民族政策
利于民族融合,巩 固国家统一
对外 开放友好、兼收并蓄
促进国家发展;文 化的多元性
三.评价唐太宗历史地位
唐太宗名言赏析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2: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基础梳理】一、东征西讨定基业1.隋末农民起义隋炀帝暴政: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等。
但他开凿大运河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2.军事统一全国(1)617年5月,劝父太原起兵。
(2)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3)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
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4)617-618年,迎击韩举集团。
消灭刘武周势力。
(5)620年,进入中原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势力。
(6)624年,消灭各地农民军和割据地主武装,统一全国。
3.玄武门之变(1)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2)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
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二、贞观之治1.概念: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发展,史称“贞观之治”。
它是封建地主阶级治国安邦的政治典范。
2.原因(1)主观:①吸取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②唐太宗的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2)客观: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条件;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③民族关系的融洽、对外交流的频繁和科技的进步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3.举措:(1)政治:①治国思想上:他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随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②用人策略上,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
③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的原则。
(2)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3)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
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4)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采取“战而后和”的政策,在东突厥地区设羁羁糜府州进行管辖;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与吐蕃和亲,促进汉藏的友好和西藏地区的发展;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2019-2020学年历史人教版选修4学案:第一单元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Word版含答
姓名,年级:时间: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学习目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了解唐太宗李世民亲历隋末农民大起义,认识隋朝的灭亡对唐太宗励精图治的影响。
掌握“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
分析唐太宗推动封建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理解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者,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学生用书P4])一、玄武门之变1.建功立业(1)隋朝末年:农民大起义爆发后,李世民果断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顾问。
2.夺取皇位(1)不利因素:太子与齐王的联合排挤,使李世民在军事上处于劣势。
(2)玄武门之变①李世民成功收买太子府的心腹人员,在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后,先发制人,发动政变,在玄武门外,射杀政敌太子和齐王.②李渊无奈,下诏立其为太子。
[特别提醒] 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继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
2.唐太宗的措施(1)善于用人,选贤任能:选官不拘一格,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和杜如晦。
(2)“存百姓”: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慎用刑法:从民本思想出发,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4)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也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3.表现: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特别提醒] 科举制不重家世门第,扩大了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也使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离心因素难以产生。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朝初年: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人教高中历史选修4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李世民: 机敏聪慧,出谋反隋 → 强悍勇猛,屡立奇功 → 玄武门之变,袭杀武门之变(626)
1、背景 1)、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 ①、与父反隋建唐 ②、统一全国,功高盖世,位上王公 ③、设文学馆,笼络人才 2)、太子设法除患 ①、与李元吉结成反李世民联盟 ②、多次谋害不成 ③、调离李世民智囊
《贞观律》
❖ 材料三: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长孙无忌又和其他人为其作注,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唐律疏议》, 成为封建社会成就最高的法典,而且一直保存下来。
❖ 唐太宗特别设立了死刑覆奏制度,以示对人命的重视。在京城要在两日内五次覆奏,在各州要三覆奏。同时为 了防止和严惩诬告行为,还规定诬告者要“反坐”,即诬告他人什么罪名,就用这种罪名惩罚诬告人。
煌的发展阶段.
二、贞观之治(627-649) 1、贞观之治的含义
唐太宗时期,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舒缓刑罚的政策,并完善 了一系列制度,促成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升平景象,史 称“贞观之治”。
2、原因
2、原因
1)主观上:
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①.政治方面: A.吸收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3、唐民族交往频繁的原因 1)、唐作为历史上的封建盛世为开展大规模的民族交往提供了物质条件 2)、唐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对周边各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3)、唐辽阔的疆域,发达的交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4)、唐政权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
1、政策:对中外交往采取积极友好的态度,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 ⑴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并复信答礼. 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在中国居住\做官\通婚 ⑶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
历史学案人教版选修4 第1单元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目标导航] 1.了解玄武门之变,把握唐太宗登上皇位的条件和必然性。
2.通过了解“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时期采取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理解唐太宗的历史贡献。
3.结合唐太宗的历史贡献及其晚年的反省,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其历史启示。
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设立“文学馆”,收罗人才。
(3)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联盟,反对李世民。
2.经过(1)李世民收买太子府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2)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建成、李元吉,最终登基。
[历史认识]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唐太宗的措施(1)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本”道理。
(2)政治上: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能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
(3)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4)律法上: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的《唐律》。
(5)文教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历史认识]“贞观之治”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征讨:先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自 主 探究 3
材料一: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 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四海可使如一 家。”
材料二:唐朝前期疆域图
“天可汗”
1、材料一可知,和 以往相比,唐太宗处
西突厥
东突厥
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方 面有什么不同? 2、在这一原则指导
下,唐太宗处理民族ຫໍສະໝຸດ 吐蕃关系时采取了哪些方 式?
材料三:唐太宗让画师在凌烟阁画了二十四名功臣的画像
程咬金
房玄龄
杜如晦
1、材料一、三体现程唐太宗在用人方面有什么思想?他采取杜什么举
措选拔各种各样的人咬才?这个举措产生了哪些影响?唐太如宗在中央
机构中如何管理下属金的?有什么作用?
晦
2、材料二阐述了什么观点?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3、唐太宗的用人之道,给我们哪些启示?
材料二: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大骂唐太宗“亲执弓以 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 而人之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你觉得该如何评价唐太宗?
评价历史人物的几点原则和依据: 1、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
3、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
4、评价依据:以是否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标准(根 本),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人民需要等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 一单元第2课大唐盛世的
奠基人唐太宗
2020/8/25
(599—649年)
一、印象唐太宗
二、走近唐太宗
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 三十有五致太平。
——白居易
唐太宗为首的唐朝统治者采取 措施,在较短时间对国家做出了卓 有成效的治理,促成了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的 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
2021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4教案1.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内容。
它从政治统治思想与方略、经济措施、民族与对外政策、个人修养和为君素质等多个视角,全方位讲述并分析了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代明君的为君之法和治国之道。
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以其鲜明的个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行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课标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教学要求:基本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说明:教学时可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等方面去归纳“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并从史实入手分析“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玄武门之变”与“晚年的反省”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学情分析】1、学生在初中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汉唐盛世》中已学过有关唐太宗的知识,且平时多多少少也有看过关于唐太宗的影视作品,对唐太宗这一人物应该比较熟悉,这有利于教学的深入和目标的达成。
2、高二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主动参与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一些基础知识可以通过学生预习解决,突出重点难点的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的历史贡献,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课前通过互联网等途径,查找历史资料,了解唐太宗,学会收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由学生设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学会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③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实时体验,评说唐太宗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作用,学会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勇于改过等方面的诸多示例,感受唐太宗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借鉴,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2022高二历史复习学案 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人教版选修4)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指导意见】基本要求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感受唐太宗善于纳谏、用贤的优秀品质。
发展要求理解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课外阅读“玄武门之变”、“晚年的反省”二目【知识结构】一、“贞观之治”的出现(627年—649年)1、概况:⑴原因概括: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和文德治国的思想,完善了科举制,对少数民族采取团结、平等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政策。
⑵主要表现:统治过程中,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的太平盛世,史称“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表现):⑴政治方面:惟贤才是用,选官不避亲仇(提拔魏征);虚怀纳谏(魏征直言);用人扬长避短(房谋杜断)。
⑵经济方面:休养生息,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存百姓”。
⑶法律方面:慎用刑法,《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
⑷文化方面: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人才济济。
(5)民族关系:开明(6)对外关系:开放二、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策略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
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西突厥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吐蕃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
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
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
(步辇图)评价①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民族团结,政权巩固,国家统一;②有利于民族融合;③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三、对外关系方面(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政策中外交往概况影响①设鸿胪寺,接待外国使者,并复信答礼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通婚③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表现2.) ①来访人员频繁②外来宗教传入(佛教经典、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③玄奘取经④朝鲜、日本积极学习唐朝文化①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②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色彩(吸收)③对朝鲜、日本产生了巨大影响(辐射)(朝鲜:中国的古代典籍、诗歌…;日本:大化改新)四、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答: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历史选修4第一单元第二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用人与纳谏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唐太宗便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 来太子一派的人,有才干的还委以 重任,魏征便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唐太宗的宽容 魏征 化解了许多矛 盾,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 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 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
魏征犯颜直谏千秋传美名
用人与纳谏
太宗器重魏 征的忠心与胆 识,反而任命他 为谏官。
一次,太宗想 去秦岭打猎,行装 都准备好了,却迟 迟未能成行。后来 魏征问起来,太宗 笑着说:“ 本来想 去,害怕你又要来 进谏,还是算了。”
唐初玄武门之 变以后,有人向太 宗李世民告发,魏 征做太子幕僚时多 次建议太子杀他。
用人与纳谏
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房玄龄和杜如晦不善于断案和 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 家大事,所以用为宰 相,用其所长,避其 所短。而戴胄则相 杜如晦 反,他不通经史,但 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 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 常干练,案子从不积压,深得唐太 杜如晦 宗赏识。
对外 开放政策 关系:
扩大影响 提高声威
2.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 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 “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 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 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 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 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6:第2课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课程标准: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一、玄武门之变(一)李世民具有为帝实力1.劝说李渊反隋;2.为李渊称帝和铲平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3. 设立“”,笼络人才(二)如何看待嫡长子继承制和玄武门之变【学思之窗】1.嫡长子继承制不利于选举贤能之人统治国家。
2. 玄武门之变就是皇室内部争夺帝位的残酷斗争。
但是玄武门之变使具有取得帝位的实力、统治国家的能力与智慧的李世民登上帝位,使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
二、“贞观之治”(一)总体表现(含义):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团结、文化繁荣、国泰民安。
(二)总体原因:1.唐太宗吸取,深信“民惟邦本”的道理,不断调整统治政策。
2.唐太宗的作用(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
3.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4.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三)具体表现即具体原因:1.治国思想上: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惟邦本”的道理,反复强调“”的思想。
2. 政治方面:⑴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人物: )⑵从思想出发,慎用,(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⑶主张治国,崇尊,(完善,提高进士科地位);⑷完善,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权。
3. 经济方面:⑴实行的政策,不夺农时;⑵推行制和制,轻徭薄赋;⑶提倡。
4.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⑴唐朝初年的民族形势: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因中原未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⑵表现:采取“”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
①武力征服(史实?)②设立机构,加强管理:对东突厥:设,任命为官,可以对西突厥:设,管辖西域地区。
③少数民族首领④对吐蕃的政策⑶作用:①促进了,揭开了民族关系的新篇章;②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③加强了与边疆的联系与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5.开放的对外政策:⑴设官方机构接待各国使者;⑵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⑶互通,保持与各国的友好关系;⑷的宗教政策;(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⑸对外来文化采取的方针——作用:①加强了中外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的色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目标导航] 1.了解玄武门之变,把握唐太宗登上皇位的条件和必然性。
2.通过了解“贞观之治”以及唐太宗时期采取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理解唐太宗的历史贡献。
3.结合唐太宗的历史贡献及其晚年的反省,理解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其历史启示。
一、玄武门之变1.背景(1)李世民劝说李渊在晋阳起兵,推翻隋朝,为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
(2)统一后,设立“文学馆”,收罗人才。
(3)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结成联盟,反对李世民。
2.经过(1)李世民收买太子府心腹人员,得知太子谋害自己的计划。
(2)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李建成、李元吉,最终登基。
历史认识玄武门之变是一场争权夺利的宫廷政变,是中国封建社会里的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对于此类事件的评价,既不能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也不能以道德评判代替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贞观之治”的出现1.唐太宗的措施(1)政治上:选贤任能,虚怀纳谏,重用敢于进谏的魏征,提拔能谋善断的房玄龄、杜如晦。
(2)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3)律法上: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罚,制定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原则的《唐律》。
(4)文教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2.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思维点拨“贞观之治”主要表现为选贤任能、善于纳谏、克制私欲、发展农业生产、轻徭薄赋等。
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1)唐初,中国北方、西部少数民族经常骚扰边境。
唐高祖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
(2)唐太宗巩固统治后,开始经营中国边疆。
2.措施(1)武力征讨:先派大将分别讨伐,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
(2)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羁縻府州;在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
(3)册封后嗣:630 年,接受“天可汗”的尊称,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后嗣。
(4)和亲通婚: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
3.影响: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愿意“世为唐臣”。
史论要旨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1)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四、开放的对外政策1.政策(1)开放的对外政策①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
②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
③唐朝都城长安成为世界性的大都会。
(2)宽容的宗教政策①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的政策。
②召见去天竺取佛经的玄奘。
③召见朝鲜、日本僧人。
(3)重视传播唐文化: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
2.作用(1)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2)朝鲜半岛大量吸收汉文化;推动日本“大化改新”,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过程。
史论要旨唐太宗对外政策的特点是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这一政策体现了大国、强国的气派,对待东西方文化十分大度和宽容。
五、晚年的反省1.晚年的过失:鲜有纳谏,大修宫殿。
2.反省与自我评价:撰写《帝范》,反省过失;评价自己“功大过小”。
知识图示主题一“贞观之治”史料一①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②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言念于此,不觉惕警震惧!——唐太宗语(《贞观之治》)史料二①官吏多自清谨。
②制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
③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
④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政要》[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①说明唐太宗以民为本,②说明其吸取历史教训,以史为鉴。
(2)史料二中的①说明吏治清明,②说明社会和谐,③说明治安良好,④说明经济发展,物价低平。
[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唐太宗的“为君之道”。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在经济上采取了怎样的“富民”措施。
(2)史料二体现了“贞观之治”的哪些方面?答案(1)“为君之道”:以民为本,以史为鉴。
“富民”措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2)吏治清明、社会和谐、治安良好、经济发展、物价低平。
“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1)隋的统一与发展经济的措施为唐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2)政治上,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任用贤良,虚怀纳谏。
(3)经济上,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
(4)文化上,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
(5)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了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
(6)对外关系上,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增强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7)广大劳动人民在较为安定的环境里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精神财富。
主题二评价唐太宗史料一贞观二年,唐太宗说:“①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②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在这种思想指导下,③他曾下诏停修劳民伤财的洛阳乾元殿,并且表示:“后日或以事至洛阳,虽露居亦无伤也。
”史料二贞观二十一年四月,唐太宗感觉长安夏天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
七月,他又嫌宫室狭小,不能尽显大唐威仪,又重修了玉华宫。
玉华宫的建筑是“苞山络野”,耗费以亿计。
——以上材料均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的①反映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以民为本,不夺农时。
②说明只有兵戈不动,土木不兴,与民休息,才能不夺农时。
③停修洛阳乾元殿。
(2)史料二反映了唐太宗统治后期贪图享乐,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奴役百姓的情况。
[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与史料一相比,史料二中唐太宗有何变化?综合以上史料,说明我们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答案(1)思想:以民为本,不夺农时。
原因:唐太宗个人品格(善于反思和自我批判);吸取隋亡教训;以儒家“仁政”思想为指导;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答出其中两点即可)(2)变化:从与民休息、克制个人生活欲望变为奴役百姓、贪图享受。
评价:唐太宗即位初期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可以说是明君,但他晚年也贪图享受,劳民伤财,走向自身的反面。
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全面看待其在不同时期的作为。
唐太宗的历史功绩(1)唐太宗的励精图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政治基础。
唐太宗统治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这就为社会鼎盛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与民族融合,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对中外文化采取开放的政策,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繁荣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纳谏和用人方面的突出优点,特别是其清醒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王的楷模和典范,他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1.玄武门之变体现了皇位继承经常伴随着血腥与宫廷阴谋,玄武门之变对唐朝产生的影响是()A.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B.加剧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为李世民控制唐政权扫清了道路D.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答案 C解析玄武门之变实质上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夺取了皇位,故选C;平定各地农民武装力量为唐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排除A;玄武门之变暂时掩盖了唐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排除B;安史之乱加速了唐政权的灭亡,排除D。
2.唐太宗时期开始设置的羁縻府州,是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这一制度()①是唐政府对民族地区实行直接管理的基本形式②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③得到了少数民族首领的拥护④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B解析在羁縻府州,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刺史,并且这些官职子孙世袭,因此,该制度是唐朝对民族地区的一种间接统治形式,①说法错误,排除含①的选项。
3.晚年的唐太宗曾自我评价道:“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
”唐太宗的主要功绩有()①重用人才,善于纳谏②文德治国,完善科举③不夺农时,轻徭薄赋④修筑驰道,统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 A解析④是秦始皇的功绩,可直接排除,故答案为A项。
4.唐太宗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尤其重视人才的选用,这是他治国成功的重要条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贞观政要·崇儒学》材料二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
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诸壑。
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者各得其所。
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贞观二十一年》(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择人标准与人才培养观点。
(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国成功的做法。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人与用人的看法。
答案(1)标准:德行;学识。
观点:博学成就美德(或学习提高个人素养)。
(2)做法:爱才惜才;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民族平等。
积极影响: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
(3)看法:德才兼备;以人为本、人尽其才、宽容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