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应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应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的重要思想传统和理论来源,它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不仅为中国领域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持,同时也对于中国的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应用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传承,对于推进中国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哲学方法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与思想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理论基础的哲学体系。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历史的产物,是由内部矛盾和相互作用所决定的,人类的意识和社会发展也同样是由物质的历史演变而来的。

辩证法则是一种能够揭示和解释各种存在内部的矛盾和转化的方法论和思想工具。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批判现代性”作为其核心价值观,力求对于社会现实和主要矛盾做出深入的分析、思考和评估。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强调了科学技术的运用和社会实践的探索,认为美好的社会未来是通过人类共同的努力、实践和充分的发展而来的。

二、当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建设当前,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为了更好地应对和适应这些挑战和变化,中国的哲学和理论建设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在此背景下,许多学者和哲学家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应用,试图探索中国哲学和哲学思想发展的新方向和新趋势。

首先,当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建设强调宏观的分析和整合,梳理和理清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脉络和哲学思想传承。

其次,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理论研究注重跨学科和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尝试将哲学观点与化学、物理、生物、社会科学等多种类型的学科体系进行对接和融合。

最后,当代中国的哲学理论建设还注重将“就事论事”与“大局考虑”两者相结合,深入剖析和分析中国当下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和问题,同时在全局范围内进行哲学思考和分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和文化变革中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与作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与作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与作用研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哲学思想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增加。

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早已成为当代学术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将会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和作用展开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多少的现实价值?在当代中国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为了时代精神的代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促进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它是中国革命的灵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和推广显得尤为重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深刻理解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正确审视社会现象和问题。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持。

(二)提升民众的哲学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重视实践的哲学思想。

它通过实践来推动哲学的发展。

在当代中国,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应用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哲学素养,理解社会现象与问题,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增强国家的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一个极其丰富和重要的学派,其文化底蕴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和文化。

它通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整合,对于创造一种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如何把握其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作用在于引导人们去思考和实践。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发挥其作用:(一)正确分析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从历史和现实的具体发展和变化中,推导出一系列事物所固有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的哲学思想。

基于这种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

这种正确的分析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思想启示。

(二)引导社会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为现实服务的过程中,一直坚持着把握社会变化方向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及发展趋势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及发展趋势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及发展趋势研究一、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体系,已经在中国发展了近百年。

在这个过程中,其理论不断地得以创新和发展,一些全新的研究方向也逐渐出现。

本篇文章将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方向,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体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哲学、科学哲学、价值观念等方面。

然而,对于现实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反思以及全球化带来的哲学新问题,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体系出现重构。

这一重构包括面向未来的创新和批判性传统,并将新的课题和概念纳入研究范围,如生态学、全球化、民族问题、文化多元性、认知科学等。

三、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合生态学是近年发展最快的跨学科领域之一,其方法和理论通常被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采纳和奉为圭臬。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注重实践与理论、人类与自然、正义与公平等,而生态学是具有时代性的新领域。

两者的结合为对抗环境危机、改善生态条件,以及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社会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四、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国家间互动与文化多元性、跨国公司、国际金融体系沟通的深入,带来了新的哲学挑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假设是世界历史的客观性和阶级斗争。

在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重新审视其中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方面,并且提出了一些需要探索的新问题。

五、文化多元性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互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文化始终是其中一项重点研究。

在21世纪,全球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加剧,文化多元性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如何将文化多元性纳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中,并通过哲学思考加以应对,是当前的研究课题之一。

六、认知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接认知科学是建立在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领域之上的一种新兴学科,从认知和知识的角度,探讨人类在思维和知觉上的能力和效率。

这一研究领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也存在着共性,例如对人的理解、解释大量人类实践和如何改变环境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英文译名:The Special Study On Marxist Philosophy课程编号:开课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适用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开课学期:2课内总学时:32学分:2考核方式:考试一、教学目的及要求1、教学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科研究的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方面的理论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教学要求进一步系统、深化、提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研究;充分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科研究的学术前沿和发展动态,扩大学术视野和研究领域;培养学生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研究、解决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理论的进一步学习和深化提供坚实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指导。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1、课程主要内容第一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精神一、哲学与智慧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当代价值四、学术视野: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第二讲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及其现代价值一、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二、关于意识问题的研究三、坚持无神论世界观的时代意义第三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精神与方法论意义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精神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三、系统理论和唯物辩证法四、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第四章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几个问题一、认识论及其历史沿革二、实践学说及其当代发展三、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研究四、真理观五、价值论基本问题研究六、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第五章唯物史观的一般问题与发展创新一、唯物史观的功能与方法论意义二、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三、社会发展规律问题与发展哲学四、科学技术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社会意识、精神生产和文化建设六、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与人学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一、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提出和理解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沿问题五、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新趋势庞元正: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着眼于对社会现象、历史演进和人类思维等问题的深入剖析与解释,旨在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为解决社会问题和人类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分别是批判性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

一、批判性分析批判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中的重要方面,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思考和质疑。

批判性分析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多层面、多因素的考察,揭示社会现象背后深层的根本原因和内在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的批判性分析要求我们针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反思,不被现象表面所迷惑,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提出科学而合理的解决方案。

批判性分析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强调对事物的理性评审和批判,避免盲从和主观偏见的干扰。

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角度,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解读和分析。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现象是历史的产物,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现象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具备对历史的扎实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敏锐观察和深入思考的能力。

三、实践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的核心特征之一,它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实践观点要求我们在进行哲学研究时,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将理论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的实践观点需要我们不断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践不断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方法。

只有深入实践、不断实践,才能使理论更加贴近实际,指导实践更加有效。

结语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方法是一套科学而实用的研究方法论,它以批判性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观点为核心,为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人类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民群众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民群众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民群众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理论学科,其探究的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本身。

在人民群众问题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一些原则和方法,以指导人类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从哲学角度分析人民群众问题,并探讨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民群众问题的哲学基础人民群众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哲学上,人民群众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人的本质问题,二是社会阶级问题。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即人是社会的产物。

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获得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其自我价值和发挥其创造力。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力量。

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社会的财富和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和动力。

因此,人民群众必须处于社会中心地位,是社会主体和历史主角,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其次,人民群众问题还涉及社会阶级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又影响社会存在。

在社会中,阶级是特定的社会存在形式,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人民群众处于不同的社会阶级中,其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面临着被剥削和压迫的处境,而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自身利益和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民群众问题的原则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研究人民群众问题时,具有一些独特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观点基础要清晰。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要做到观点清晰,不含混不模糊,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实际需要,充分发扬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其次,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产物,社会制度变革是人民群众前进的动力。

因此,要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和分析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再次,要从实践中出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
(5)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9、实践的本质含义
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的存 在方式,
(1)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把人的目的、 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 (2)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这 一含义把实践与作为人以观念的方式,如认识、理论活动
(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否定是发展环节, 指发展通过否定实现,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这是发展的 非连续性。否定是联系环节,指新旧事物之间通过否定相 联系,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因 而否定是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的环节,这是发展的 (4)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的标准。
•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 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 响着第一方面。
3、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4、一元论和二元论 • 凡是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就是一 元论。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只有辩证唯
(3)实践标志着人对世界的实践把握。
第二单元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辩证法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间、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 用的关系。
3、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1)联系的多样性是指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 的。 (2)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联系。 4、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 的运动。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经典代表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石和指导思想。

它以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基础,通过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对社会变革提出了科学的解释和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唯物主义,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以及物质决定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应该基于客观规律和客观事实,以科学为准绳,以实践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法,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变化的统一体,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原因,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基本状态。

辩证法强调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通过对矛盾的统一和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阶级斗争学说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社会性质的变化也源于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变革提出了科学的解释和指导。

它认为社会变革是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是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它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矛盾论,为解决当前社会问题和实现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石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它深刻揭示了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的本质,为人们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思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理论上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基础和纲领,而且在实践中为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作业及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作业及思考题

一、作业题1、如何理解马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地位?答: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可概括为下述两点: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

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部分来说,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处于深层,政治经济学处于中层,而科学社会主义则处于表层。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可揭示了马克思主的基本点、根本点或精髓。

综上所述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才能从根本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

就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而言,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方面组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必然产物;(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从而超越了一切旧哲学;(3)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一个具有自我超越能力的开放的体系;2、如何正确理解实践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答:实践(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坚持实践标准,对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束缚改革的旧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闯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把改革推向前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这可真是个超级厉害的东西呀!就好像是我们在生活海洋中航行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咱先来说说辩证唯物主义吧。

这就像是一副神奇的眼镜,让我们能全面、联系、发展地看待世界。

可不是嘛,世界哪是那么简单片面的呀!就好比说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外表或者一时的表现,得综合各方面来考量。

事物之间也都是相互联系的呀,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像生态系统里,一个环节出问题,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而发展更是硬道理,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在不断变化发展着呢!再讲讲实践的观点。

这可太重要啦!光想不做那可不行,就像学游泳,你在岸上研究再多理论,不下水试试,永远也学不会呀!我们得在实践中去检验真理,去不断探索和发现。

想想看,我们的生活不就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嘛,从走路说话到学习工作,都是通过实践一点点积累经验的。

还有矛盾分析法呢,这可是个宝贝呀!生活中到处都是矛盾,有大矛盾有小矛盾。

就好比说我们既想玩得开心,又想把工作做好,这就是个矛盾呀。

但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我们进步呀!我们要学会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就像治病得先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

社会历史观也不能小瞧呀!它让我们明白社会是怎么发展的,我们在其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我们可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和社会紧密相连的。

我们的行为会影响社会,社会的发展也会影响我们。

我们要顺应历史潮流,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就像是一套万能工具,啥时候都能用得上。

在我们迷茫的时候给我们指引方向,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给我们提供思路。

它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更加理性。

你想想看,要是没有这套方法论,我们得多迷茫呀!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有了它,我们就好像有了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而且呀,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可不是死板的教条,它是灵活的、生动的。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运用它,不能生搬硬套。

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思想理论体系,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唯物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它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类社会存在的本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的历史地位。

它认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推动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倡导了批判精神和实践观。

它强调对传统观念和制度的批判,追求真理和客观规律。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倡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思维习惯。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了人的全面发展。

它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强调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

在教育研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辩证法和历史观的应用,这使得教育研究能够更加全面地把握教育问题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例如,教育研究者可以通过辩证分析和历史比较研究,深入剖析教育问题的根源和变迁过程。

其次,基于唯物辩证法的教育变革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提出了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根本性转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珍贵之山,它不仅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且为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简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主要思想1、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

唯物史观是强调实践和物质基础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产生并发展的。

2、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阶级斗争。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时代,都是由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所决定的。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各种不同的阶级都会产生和发展,在它们之间展开生死存亡的斗争。

3、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只有一部分是归他们所有,而另一部分则被资本家占有。

马克思提出,这个被占有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是产生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重要原因。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1、建设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为一种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着客观规律的,人们应该根据这些规律来进行社会改革和建设。

2、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的。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和权利,创造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的社会环境。

3、防止资本主义剥削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剩余价值学说对当代社会也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认识到,自由市场经济并不是完美的,它会导致一小撮人在经济上高度集中化,而广大群众则被逐渐边缘化。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制度一旦形成,就极难根除。

因此,我们应该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并依照理论去寻求防止资本主义剥削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三个主要问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形态的多样化问题前些年,国内学术界曾经提出并讨论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与学术性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的实质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它是现实性的,是一元的;另一方面,作为学术探究的对象,它又具有某种相对独立性,可以展开不同观点的对话、争论和研判。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可以被适当地、相对地区分为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

这里着重谈谈学术层面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样化学术形态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值得追求的,它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开放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前提意义和促进作用。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形态应该形成多样化的格局呢?首先,马克思创立的哲学本身,就内在地蕴含着做出多种阐释的可能性,从而为多样化的阐释提供了原初根据。

任何一种伟大的思想,其内涵都是丰富的而不是贫乏的,它必然地包含着做出不同解释的可能性,这就给出了多样性诠释的文本基础。

以中国思想为例,韩非子就说过:“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譬如,“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 (《韩非子·显学》)西方思想自然也不例外。

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离世后,就出现了所谓“新康德主义”,其中也有分化,如“马堡学派” 和“海德堡学派” 的分野。

黑格尔学派随着它的创始人黑格尔的去世而解体,衍生为保守的老年黑格尔派和激进的青年黑格尔派。

其实,马克思作为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不可能摆脱这一命运。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文本中潜含着做出不同解释的可能性,这本身正是一种思想或学说富有内在生命力的表现。

其次,解释学背景的不同,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不同的学术形态提供了依据。

时代的裹挟不能不影响到哲学的建构和诠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是对当时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剖析、研究和总结的产物。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出发,探讨其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1. 批判性思考和实践性思考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认为只有在实践中得出的理论才是真正可靠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批判性思考为特点,以深入分析现象的内部矛盾和运动规律为基础,揭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 辩证法思维方法辩证法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都是一个矛盾着的整体。

辩证法充分考虑事物内部的矛盾,从而深刻认识世界的本质。

3. 人文性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文性原则,即把人看作人类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

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展现其个性和发挥其能力。

因此,社会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以上三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是其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的重要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当代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对当代社会进行深入的批判和剖析,更在于为当代社会提供智慧和启示。

以下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准确把握,能够更好地指导社会进步和发展。

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和危机,对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判断。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对于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应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它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实践观、阶级斗争、社会历史规律和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入手,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问题中的运用。

一、实践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的决定性,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在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中,我们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通过实践来深入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如,面对环境污染问题,我们不能仅仅进行理论讨论,而应该通过实践行动来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二、阶级斗争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中,我们不能忽视阶级斗争的存在和影响。

对于贫富分化、贫困问题以及社会不平等等问题,我们要从阶级矛盾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社会历史规律的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在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分析,而要探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规律。

例如,经济危机的发生不仅是个别因素的影响,而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

只有深入探讨这些规律,才能找到根本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认为解决社会问题需要追求全面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在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中,我们不能任由社会问题的积累和加剧,而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例如,在税收制度方面,我们应该通过适当的财富再分配政策来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平衡和稳定。

结语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践观、阶级斗争、社会历史规律和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们研究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变革,如何切实有效地应用一种科学的理论来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成为了当前企业管理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在企业管理领域展露出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企业管理的基本契合点企业管理实践的根本任务是要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是要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从而有效的指导企业管理实践。

具体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企业管理的基本契合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 企业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而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恰恰是关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并且在这一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优势。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科学性和实践性,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同时也是一种可以用来指导实践的方法论。

3. 企业管理经常涉及到人的问题,尤其是在人的管理和组织方面,会出现许多矛盾和困难。

这时候,马克思主义哲学便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中也会存在着各种矛盾和斗争。

而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处理好这些矛盾和斗争,是实现企业管理的关键之一。

二、劳动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和管理实践的主体,企业的核心区别于其他组织就在于其具有劳动者和劳动力,所以劳动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劳动的分析为企业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撑。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通过对劳动过程的思考,可以深入地理解企业管理实践中的诸多问题。

首先,马克思主义把劳动看作是构成阶级矛盾和社会斗争的重要方面。

在这一角度看来,企业管理中的职工与老板之间就是一种阶级矛盾的体现。

因此,企业管理在处理劳方和资方的矛盾时,需要将阶级斗争作为一个基本要素来看待。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与科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与科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与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哲学体系,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方法论来指导科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强调实证主义和辩证主义的结合,旨在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如何应用于科学研究,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意义和局限性。

一、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认为社会和自然世界都是由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唯物史观要求我们从物质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现象,揭示事物的基本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

在科学研究中,唯物史观使我们能够关注问题的本质和根源,避免片面和表面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例如,在生物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指导我们从物质的角度去研究生命现象。

我们认识到生物体内的各种生命现象都是受到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通过研究遗传物质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环境因素对生物体的影响,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二、辩证法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还强调辩证法的运用,即对矛盾的观察和分析。

辩证法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既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也是事物变化的原因。

在科学研究中,辩证法使我们能够从矛盾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揭示矛盾的本质和演变过程。

以物理学为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要求我们研究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关注其中的矛盾和冲突。

在研究力学中,我们发现物体运动时存在着各种矛盾,如惯性与摩擦力的矛盾、重力与支撑力的矛盾等。

通过对这些矛盾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出了牛顿力学的基本定律,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三、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强调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和发展理论,理论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指导改变现实和推动发展。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要求我们通过社会实践来验证和改进理论。

我们对社会现象进行详细观察和调查,并从中总结规律和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课堂笔记一、哲学与我们的时代(1)什么是哲学?无用之学?或是启迪深层智慧,训练和开发人的思维能力的有用之学?(2)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是生活的智慧二、哲学在人类知识体系的位置(1)知识与实践(2)科学知识的构成:a. 人与自然;b. 人与社会;c. 人与精神境界(3)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都是理性的产物,追求普遍性知识;但是也都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三、马克思“感性世界”理论(1)康德的“感性世界”理论:感性世界、现象的总和是可知的;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2)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感性世界”的实践论诠释(3)马克思主义的“感性世界”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哲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的“感性世界”理论通过实践使自在世界转变为感性世界四、关于量子力学(1)对现象的实践论的解释:现象是主客体相互作用而不是自在事物自身的东西(2)波粒二象性问题:量子的“粒子性”与“波性”(3)如何理解现象的客观性:现象来自实践场域;主体在场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怀疑乃至否认客体的客观实在性(4)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课堂感悟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十分费脑子的问题,就像课堂所讲,有人认为哲学是无用之学,有人认为哲学是启迪深层智慧、训练和开发思维能力的有用之学,但是在我看来,哲学就是思考,无论思考什么,只要是思考,她就是哲学,思考人生是哲学、思考生活是哲学、思考社会是哲学、思考世界亦是哲学。

哲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位置,在我看来,也许哲学不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她能够产生、制造解决问题的人才,同时她也能解决普遍性问题,即所有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她能够帮助我们如何面对生活。

马克思主义“感性世界”理论是一个十分厉害、重要,有着改变世界的可能的理论。

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哲学世界观,实践马克思主义“感性世界”理论可以使我们自在世界变成感性世界。

作为一名文科生,关于量子力学,我确实是所知甚少,但是通过老师的讲述,我对量子力学有了一定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和讨论的主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和讨论的主要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和讨论的主要问题(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1978年5 月开始并立即进入高潮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质上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它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1980 年后,在摒弃了“两个凡是”等错误观点的基础上,这场讨论转入对真理标准问题的理论学术探讨。

争论的主要问题是:怎样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能不能说客观事物本身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途径?逻辑证明是不是检验真理的一种标准?此外,这场讨论还牵动了真理的阶级性问题、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问题以及实践唯物主义等问题的探讨。

(二)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热烈讨论发生在1980 年至1984 年间。

参加这场讨论的学者很多,讨论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文艺理论及其他领域。

专为这场讨论发表的论文也多,据不完全统计达七、八百篇。

这场讨论中提出了很多争论的问题,其中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包含人道主义,人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本质、核心,人的本质是什么,衡量历史进步的最高尺度是人还是物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是不是人道主义理想的实现,以《1844 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为代表的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还是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如何看待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异化理论,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着异化,等等。

这场讨论在80 年代初的中国之所以如此热烈,有两个重要背景:(1)在刚结束的“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各种非人道的现象。

据此,哲学界一些同志提出了要重新估价人道主义的问题。

(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范围内有一股比较强大的人本主义思潮,这股思潮也在我国发生了影响。

通过讨论,大多数学者肯定了人道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进步作用和在现实伦理领域的积极作用,划清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人道主义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的界限,认识到马克思立唯物史观是清算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人本主义唯心主义的结果,批评了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也存在着异化的错误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和本质特征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和本质特征问题,是我国哲学界从八十年代以来争论最多,也是争论时间最长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提出是鉴于我国哲学界长期受前苏联哲学教科书的影响,它禁锢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使它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作为一种指导思想,他它已不能很好的指导人们正确的改造现实了。

所以,在思想解放的八十年代,理论界开始重新探讨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哲学的问题就提出来了。

经过近三十年的研究,对这一问题还无最终的定论,也没有达成共识。

从另一方面看,其理论、观点也是最多、最混乱的。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本质特征的研究,其基本的思路和目的是要区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务:即它在当代的具体研究对象和作用是什么的问题。

以便建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和本质特征的各种认识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或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

这是最流行,最标准,也是时间最长的对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表述。

对前一个表述,它其实就是前苏联教科书的表述,后一个是近几年的表述,目的是要与苏联教科书有所区别。

这两种说法实质是一样,只是表述和侧重点不同。

前者注重具体的研究内容,后者着重从功能上讲。

其理论根据是哲学始终“以整体的世界及其一般规律”研究对象,是为人们提供“一般的世界图景”,所以,它是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它当然提供“世界图景”,是世界观。

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新编教材如此);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诸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的,世界是怎样存在的,是运动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还是各自孤立存在的,等,就是这种哲学体系在今天的具体表现。

(见各种教科书)质疑。

第一,如果说这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这样的形态出现,这是不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的历史,即不符合学科的分化和发展的客观事实的。

第二,也不符合哲学本身的发展历史。

从人类知识的发展看,在知识的发端时期,认识的对象是“整体”的世界,表现为就只有哲学一门知识的领域,这时的哲学对象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

这时的哲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就是科学,因为这时期所谓哲学研究对象,直接就是自然界、社会,换言之,就是想从经验事实中概括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哲学和科学是合二而一的。

所讨论的问题性质,按今天的话说就是对象的性质和规律,如,万物、现实世界的来源、根源是什么的问题。

这时可以说哲学是在描绘世界图景,但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就出现了知识领域的不断分化,出现了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对象,有各自的“世界”,如,物理学有物理世界,生物学有生命世界等,这些学科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现实的世界。

每当出现知识的分化,就意味着它们从哲学所研究的总体“世界”拿掉一部分,在今天科学高度分化的时代,没有那一门学科可以承担研究世界的所有问题和方面,也就是像古代哲学那样以“整体世界”为研究对象,传统的那种认识、研究方式事实上已不复存在。

正如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哲学所描绘的自然图景已没有必要。

“现在无论哪一方面,都不在是要从头脑当中想出联系,而是要从事实中发现联系。

这样,对于已经从自然界和历史中被驱逐出去的哲学来说,要是还留下什么的话,那就只剩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逻辑和辩证法”。

事实上,哲学已没有能力以“整体世界”为对象来研究。

所以,它的分化是必然的。

所以,对哲学以“整体世界”为研究对象,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如果以整体为对象,就如通常所说: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要获得一定的看法,认识,怎样获得?经验科学通过实验、观察来获得对对象的精确认识,而哲学呢?如果是,那哲学和具体科学还有区别吗?哲学还有必要存在吗?如果不是呢?即,哲学不像经验科学那样的方法,那么,哲学面对整体世界,就只能是猜想,这不是认识的倒退吗?对此问题,还有一种观点和辩解,哲学是通过“对各门科学的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来研究整体的世界。

这样的话,实际就否认了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和精神领域等整个世界。

因为,这里已承认,哲学的对象是科学知识,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成果的研究,而非现实本身。

对哲学是研究世界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的观点还有一种观点和辩解,哲学是涉及整个世界,而具体科学只是以某一领域为对象;或者,哲学是研究“一般规律”,而具体科学是只是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这是今天很多哲学教科书的说法。

这种说法,其实质是认为,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区别只是范围、层次的区别。

具体科学研究范围比哲学小,其概括和抽象程度比哲学低。

这种说法,一是根本没有分清哲学与具体科学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这种说法如果成立,那么还要具体科学作什么,具体科学分门别类的研究已没有哲学的范围广;哲学已比具体科学更一般,那还有具体科学作什么?具体科学的任务已被哲学所代替。

如果,这种说法成立,哲学和科学的分化就是不可理解的了。

这种说法也不符合哲学本身发展的历史事实。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上述理解,其根本的方法还是始终把哲学认为是一种“本体论”。

如果站在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看,这样认识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无疑是错误的。

从西方哲学的发展看,西方哲学在其发端时期,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本体论的研究。

围绕世界的“本原”问题展开了讨论。

有了所谓哲学的问题和思维方式。

如,具体和抽象的关系。

那个“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争论,由此引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一与多的关系;感觉和思想关系,即谁更真实的问题。

这里我们看到,有了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即哲学问题。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近代哲学的问题发生了巨大的转向。

转向了人如何认识存在的问题,即认识论问题。

其目的是要为人们如何把握存在找到根据和方法。

具体说,有认识的来源问题;认识的能力问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等。

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为主。

科学主义以反思科学知识为对象,反对“形而上学”。

其基本的研究对象是反思科学,反思认识,其实仍是认识论的延续。

人文主义以人的情感、存在价值为研究对象。

二者都没有以整体的世界为研究对象。

2、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

哲学是世界观,世界观是处在一定社会结构中的人们对于他们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他们的思维与客观实在的关系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其研究对象既不是客观世界,也不是人,而是人和物、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质疑:第一,这不能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所共有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从哲学存在之日起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所以是基本,西方哲学是以追求存在的本质为目的,而存在的本质只有思维才能把握,这样,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就在把握存在的过程中成为最基本的问题。

但是,这一问题不是始终以哲学的直接对象而提出,只是在近代西方哲学中它才成为哲学的问题。

第二,哲学基本问题不能离开具体的哲学问题而存在。

从本体论哲学到认识论哲学,到现代西方哲学,无不都以各自的问题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要解决哲学基本问题,但哲学基本问题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的。

所以,这些基本问题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相区别的自身对象和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学。

现实中外有许多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学,其意思是,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

其理由:(1)、人是哲学的永恒的主题。

(2)、“人学”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空场”,应该补上这一课。

质疑:哲学中始终有“人”,但人的问题并非在哲学中一直占主导地位,是哲学的主题。

人学过于宽泛,不能标志马克思主义的特征。

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什么?有无本体论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的任务和功能决定了他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物、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这是由时代的问题所决定的。

在其理论形态上是现代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延续。

即,黑格尔所说:是对思想的“反思”。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的问题,现在国内学术界的基本共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新型的哲学,这一“新”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哲学是建立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之上的。

由于科学实践观的引入,使这一哲学超越了一切旧哲学,实现了哲学的变革。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的认识,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那段著名的论述:从前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

这段话反映了马克思的思想内涵和思维方式,即在马克思看来,对于现实世界,不能作纯主观的理解(像唯心主义那样),也不能作纯客观的理解(像旧唯物主义那样),而是要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去理解,而主体和客体最本质的关系就是“实践”关系,在马克思这里也称为“感性的活动”。

马克思正是从人的“感性活动”、“实践”出发来解决主观和客观,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从而实现了哲学的变革。

首先,在自然观上,正是实践改变了世界的存在方式,形成了人与世界的特殊关系。

由于人的实践活动使自在的自然转化为人化的自然,实践活动使人与自然界分化出来,人与自然的关系脱离了纯粹本能关系,自然成了人改造的对象,马克思说,关系总是对人的关系,动物从没有关系,人总是按照自己的目的、愿望去改造自然,这才有了自然对象与人的对立和矛盾,才有了消除矛盾,实现统一的要求和愿望。

现在成为人类活动周围的自然界,绝不是那种原始的,与人的活动无涉的自然界,而是在人们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自然。

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也在改变。

实践证实了世界的客观性,也证实了主体的能动性,离开实践谈世界的客观性问题是一个抽象的问题。

主体的能动性,即在劳动中创造的新事物,其中蕴藏着的人的本质力量,也正是通过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旧唯物主义把自然界看成是与人无关的自然界,看起来很“唯物”,实际上完全不了解自然界的真正本性。

马克思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认为哲学只有直指现实的自然和社会,即从实践的关系上理解现实的世界,而不是抽象的谈论世界的本性问题,才能真正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也就是使现实世界革命化,使之适合人类的生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