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3课 宋明理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3课 宋明理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南宋时期理学家,把①“_ _”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②_____就可得到天理。
2.王阳明:认为明中期以后社会动乱的原因是③_____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所以,这一学派也被称为④“__________”。
6.朱熹一生著述甚多,最为重要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这里的“四书”指的是( )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B.《诗》《书》《礼》《春秋》
C.《大学》《春秋》《论语》《孟子》D.《孟子》《中庸》《书》《春秋》
7.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儒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中人物的言论与宋明儒学思想相符的是( )
在认识论上,他提出⑤“_”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评价: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⑥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问题探究
1.“理学”为什么在宋代兴起(当时具备哪些社会条件)?
2.“程朱理学”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3.和之前的儒学比较,宋明理学有哪些新特点?
A.孔孟之学B.老庄哲学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
11.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介石到台湾后,由于崇拜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所以改名阳明山。王阳明是( )
A.理学的集大成者B.心学的集大成者
C.三教合一的集大成者D.首先向正统思想发起挑战者
12.2003年12月l0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引用了宋代一位理学家的一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段话( )
①法家 ②阴阳五行家 ③道教 ④佛教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宋明时期“两程”、朱熹、“陆王”等理学家及其主要思想主张。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挑战为切入点,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理解“理学”的实质内涵;归纳比较“二程”和朱熹的主要思想主张、陆九渊和王阳明的主要思想主张、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说明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辩证地认识宋明理学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学法指导1.本课的历史概念比较繁杂,如“理学”、“格物致知”、“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等,建议查阅相关的历史材料,掌握这些历史概念的实质内涵。

2.推荐书目:钱穆:《宋明理学概述》、余英时:《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重点难点1.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2.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导学案”。

教学方法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此儒学便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儒学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儒学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12-15,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三教合一”(联系“前言”、“历史纵横”等部分)A(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挑战的原因,魏晋至隋唐儒学是如何应对挑战的?【6组学生板演预测】原因: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儒学本身的缺陷和问题(如理论上的缺陷)应对:①从内容上看,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精神;②从传播的范围看,北方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力崇儒兴教,儒学不仅成为汉族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主流思想。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教案 人民版必修3

宋明理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2)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存在;(3)理解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4)通过对历史上儒学的发展变化的有关知识的掌握,了解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规律,探究宋明理学的历史价值和社会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2)了解思想观点,观察儒学发展变化,分析其历史地位和价值;并联系相关知识,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三教并重局面的出现,反应了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反应了维护互补的重要性;(2)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认识这是中国儒学的一大进步;(3)心学的出现既反应了理学的发展,也说明了理学的不足,新的思想萌芽呼之欲出;(4)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教学重难点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教学内容导入《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2.为什么汉代儒学刚刚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以后人们对佛教的兴趣日增?一、三教合一:(儒、佛、道三教合归儒)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即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遵道”。

(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①佛教的盛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大力支持和扶持。

他们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武器;其次是社会矛盾的尖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

第3课宋明理学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吕祖谦因鉴于朱熹、陆九渊两学说论点不同,常引起争论,故而发起约会,邀请朱、陆两家集会于鹅湖寺。

当时,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皆应邀赴约。

在这里,发生了朱、陆两派学说的第一次面对面的激烈争论。

争论的焦点是关于认识论的问题。

朱熹主张“泛观博览,而后为之约”;陆九渊则主张“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这就是朱、陆两派的分歧点。

朱熹认为陆学太简易;陆九渊则认为朱学太支离。

这次争论,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

鹅湖辩论二人的观点是否有本质的不同?他们发生争执的原因何在?提示:朱熹和陆九渊都是理学大师,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二人的观点没有本质的区别。

二人发生争执是因为朱熹认为理源于客观存在,而陆九渊认为理源于主观存在。

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形成背景1.儒学逐渐吸收佛、道精神(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__________;道教主张“__________”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__________”,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1)唐朝儒学大师__________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__________的活动,他们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__________,形成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北宋士大夫们掀起的儒学复兴运动,使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理学就是在这场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

理学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完备形态,是儒、佛、道长期斗争和融合的产物。

它基于孔孟的根本立场,暗中又吸收佛道思想,因而使儒学和儒家伦理思想获得了完备的理论形态和新的特点。

三、理学的深远影响1.对中国(1)程朱理学适应了__________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__________,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学案

第3课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背景△读杜牧的诗《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对儒学的发展有什么影响?1、、盛行 , 儒学发展受到挑战 , 出现危机。

2、出现“三教合一”和“三教并行”现象△在古代,人们把、和儒学并称为“三教”,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教”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D )A.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儒学吸收和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B.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C.唐朝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即尊道、礼佛、崇儒D.“三教合一”主张的提出,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对“三教合一”的理解,正确的是( C )A. 和儒学融合到之中,和儒学消亡B. 和儒学融合到之中,和儒学消亡C.“三教合为儒”,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和的理论,和依然存在D. 和融合到儒学之中,和消亡3、儒家学者试图复兴儒学△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是( A )A.韩愈B.程颢C.程颐D.朱熹二、代表人物、程朱理学主要思想观点万物的本原(世界观)二程天理 , “人伦者, 天理也”“君臣父子 , 天下之定理”陆王程程南宋人阳明颐朱熹颢(北宋人,兄弟俩)南宋人明朝人理学集大成者心学集大成者学代表人物△阅读“学思之窗”提供的材料,回答“学思之窗”提出的思考题:学习也应该一个知识一个知识地把握,日积月累,融会贯通。

△下列关于程朱理学的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 B )A.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B.明朝以后,程朱理学成为久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C.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D.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2、陆王心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本课知识网络三魏晋南北朝:宋天理是万物本原理心二教合一隋朝:儒学家主张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唐朝: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明理学,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陆九渊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学程朱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 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 第一单元第3课 宋明理学 学案

第3课宋明理学1.三教合一(1)背景①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①魏晋南北朝时期a.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b.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c.道教也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②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③唐朝a.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b.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三教合一反映的问题三教合一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例1】少林寺钟楼前唐开元碑碑阴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语略曰:“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

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法流辅制……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之……”此图从正面看,长者秃顶、须髯,是佛祖类人物,代表释家。

若稍换角度,遮住画像右面,则左侧就是头挽高髻的老子侧画像,代表道教(家);遮住左面,下面则是头戴儒巾的孔子侧面像,代表儒教(家)。

画面是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体像。

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不可能同时出现C.儒、释、道三家的主张各不相同,冲突激烈D.反映了儒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魏晋南北朝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项。

答案:A2.程朱理学(1)理学的概念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为“理学”。

(2)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3)二程的思想主张①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的思想主张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紧密联系,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历史素材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历史素材

第3课宋明理学三教合一1.佛教的传播〔材料〕笮融者,丹杨人。

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

……乃大起浮图祠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②。

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至者五千余人户。

每浴佛③,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

──《三国志》卷四十九《刘繇太史慈士燮传》[解读]《三国志》,65卷,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四部史书由于都是私家撰述,因善于叙事文笔简洁,被后世称为“前四史〞。

《三国志》里的这段话记载了汉献帝时一个叫笮〔zuò〕融的地方官僚喜好佛法并大肆宣扬的情景。

东汉初年,佛教始传入中国,但佛教在中国开始广为流传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政治动乱社会经济衰败,人们普遍寻求宗教的寄托以逃避严酷的现实。

这段史料是中国正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兴建佛寺佛像和社会一般民众信奉佛教的情况。

笮融是一个杀人如麻的地方官僚,由于自己信佛,就挪用三郡钱粮建造佛寺,举行大规模的浴佛法会,耗资巨大,又以免役的方式吸引人,并强迫民众诵经信佛。

[注释]①浮图:即佛陀,大起浮图祠就是大造佛寺。

②这句话描述了佛寺的豪华场景。

③浴佛:佛教法会。

2.魏晋以来玄学流行〔材料一〕风俗淫僻,耻尚失所,学者以《庄》《老》①为宗,而黜《六经》②,谈者以虚薄为辩,而贱名俭③,行身者④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⑤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⑥,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

──〔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晋纪总论》〔材料二〕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虚玄,摈阙里之典经⑦,习正始⑧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长叹息者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精品教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精品教学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精品教学教案人教版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银川九中朱维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3课,课题为宋明理学。

教材原来分为三个子目: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笔者从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出发,将教学立意定位为“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的一场自救运动”。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史上,有过两次危机,第一次危机是秦朝初建,始皇帝重用法家,为加强思想统治,焚书坑儒,直到西汉武帝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才重现大放异彩,甚至一跃成为官方倡导的正统的思想,可以说,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儒家的第一次自救运动。

儒学的第二次危机,当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佛教和道教思想盛行,这给儒家思想以极大的冲击,儒家如何应对这次危机?自唐初韩愈提出“三教合归儒”,到北宋五子、二程兄弟、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同时心学经由陆九渊提出到王阳明总结和“世俗化”,终于使得儒学重新回归官方和民间的主流地位。

纵观历史,宋明理学可谓儒家思想的第二次自我救赎运动,而这次救赎,可谓承前启后,对儒学思想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影响深远,可谓“成也理学、败也理学”。

本课围绕“儒学自救”的主题,引导学生梳理宋明理学的产生的背景、救赎历程、内容、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宋明理学的概念和影响。

学习者特征分析高二文科班学生,已经学过必修三第一单元前两课的内容,《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运用材料,分析问题能力。

但这节课对学生来说仍然比较难于理解,一则涉及内容比较低多,二则有诸多哲学知识,所以通过“儒学的自救运动”的这一教学立意,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进行引导和讲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儒学家的思想主张;理解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过来又影响社会存在。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史料教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儒学在魏晋南北朝遭遇的危机,和儒学家面对危机时的自救运动,感受中国儒家思想蕴含的积极入世、不断进取的精神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

高中历史 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1)

高中历史 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1)

2014年高中历史第3课宋明理学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一、学习目标:1、识记:程朱理学主要内容和特点。

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理解理学的思想内涵。

心学的思想内涵。

二、学习重点: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学习难点:1、理学思想内涵。

心学的思想内涵。

2、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历史地位。

正确评价陆王心学和历史地位。

高(中)考要求:程朱理学主要内容和特点。

理学的思想内涵。

一、预学部分【自主学习】要点回顾1、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和民本思想;战国时期,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继承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了“君舟民水”的观点,经孟子、荀子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但在当时并未受到统治者的重视;2、秦朝:焚书坑儒,儒家遭受到沉重打击;3、西汉: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和“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主要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新课知识(一)、三教合一(1)汉武帝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在民间广为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主张“”又“”。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

(4)唐朝:统治者奉行的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儒学大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程朱理学1.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2.主张(1)“二程”①核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和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

④把、和天理联系起来。

(2)朱熹①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设计

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第三册[人教版]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3课宋明理学【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2.隋唐时期儒学的辉煌发展二、宋朝的程朱理学1.“二程”及其理学思想2.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三、王阳明的心学重点:程朱理学难点:如何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主张及历史地位【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讲解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问题分析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结合本节课人物图片较多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图片来讲解,生动形象,深入浅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本图片描述的是哪里?这是一幅庐山白鹿洞书院的照片。

书院。

原指中国古代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之所。

书院“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

白鹿洞书院位于庐山五老峰东南,全院占地面积为3000亩,建筑面积为3800平方米。

现存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到建筑群落组成。

建筑均坐北朝南,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800多年前南宋时的大儒朱熹曾与其主要论敌陆九渊在此的进行过一场争论,这场中国儒学史上的盛会,由此引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学的新发展──“理学”新体系的出现和形成。

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一、魏晋隋唐时期儒学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着重的挑战。

面临严重挑战的重要因素有哪些呢?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概括为: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的传播。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从而导致了佛教的盛行。

高中历史 第3课 宋明理学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3课 宋明理学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C.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二、陆王心学学什么?王阳明对理学的继承和发展,王阳明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文化教育的影响。

从认识论角度分析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联系和区别,程朱理学属哲学上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而陆王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程朱理学向陆王心学的演变,说明理学走向极端。

学会了吗?结合以上所学,请指出宋明理学的特点(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1)提出对的看法和多种,儒学进一步化(2)更加突出(3)儒学更多的吸收、因素宋明理学的影响积极:①理学主张家庭社会和谐稳定、重视道德操守、崇尚知行合一,对培养现代社会的诚信观念、进取精神、务实作风有积极作用,有利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

②格物致知的探究精神、博学慎思、明辨善问的学习方法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消极:①用三纲五常来扼杀人的自然欲望,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②理学宣传的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利轻义、重礼轻法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不良影响。

【合作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当堂检测】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1:朱熹:“存天理,去人欲”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4:朱熹:“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材料5:程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材料6: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事开太平”;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我们今天对宋明理学应采取什么态度?第3课宋明理学C【合作探究】相同点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影响:A、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B、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不同点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外在的“理”(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内在的“心”,认为“心”是“理”。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3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宋明理学教案3

第3课宋明理学教学重难点重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学术代表难点:正确评价宋明理学教学内容导入《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什么现象?(宗教的兴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一、理学兴起的背景1.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社会动荡不安;受到道、佛教的冲击)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因为官方的确认和扶持,儒学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里一举占据了统治地位。

这一时期的儒者们研究儒家经典专重发挥词章考据和文字训诂,死守着所谓“注不驳经,疏不驳注,不取异义,专宗一家”的教条;同时,又继承和发扬董仲舒学说中的“谶纬”思想,专注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内容,将现实世界里一切政治的、道德的、人生的现象都归结为天意的安排。

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统治腐败,王朝更替,军阀割据,战争不断,面对社会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如国家分裂、人心败坏等,汉代经学简单的理论体系,已经不能应对人们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从现实需要出发,当时有不少学者开始从事对先秦诸子学说的研究,试图通过综合各家以另创新说,如“玄学”。

两汉之交进入中国并通过本土化得以迅速传播开来的印度佛教,适应了社会环境的需要:它提出一些切近人们对自身、对现世、对国家的思考和关怀的概念,如宣扬“因果轮回”,号召人们忍受苦难,到来世寻求幸福。

这自然而然受到统治者日益重视,也容易为久经战乱的人们所接受。

而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也为许多厌倦世俗权利角逐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祸的普通民众所信奉。

2.三教合一儒道佛三教之间在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滲透。

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

“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儒家学者的探索和思考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宋明理学一、三教合一1.背景(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1)魏晋南北朝时期①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②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③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①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思维点拨理解“三教合一”(1)三教合一并不是三教相互融合而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2)“三教合一”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二、程朱理学1.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判断正误(1)北宋时期开展的儒学复兴运动没有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

( ×)(2)理学吸收佛道、阴阳五行等思想,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 ×)2.思想主张思维点拨“格物致知”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意思不同。

“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3.影响(1)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束缚了人的思想。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问题思考材料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宋]张载《张子语录》思考材料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提示目的: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太平盛世。

作用:为人们学习儒学指明了方向,具有精神鼓舞的作用。

三、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1)哲学观: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万物都在心中。

(2)认识论: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2.明朝:王阳明(1)背景:明朝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地位:心学的集大成者。

(3)主张①哲学观: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②认识论: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问题思考材料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思考材料表明朱熹与陆九渊在哪一方面产生矛盾,各自的主张是什么?提示在探求理的途径上产生分歧。

朱熹主张“格物致知”,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

3.影响(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归纳总结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1.印证教材观点材料一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

——《河南程氏遗书》应用1 “二程”认为,天下万物都可以用理来解释,理是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材料二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应用2 陆九渊主张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获取材料信息材料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应用根据材料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

提示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朱熹的家国情怀朱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

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

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

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

针对练下图是某道观中朱熹、文昌帝君、孔子三人的拜祭雕像。

把朱熹与孔子置于同等地位一同祭祀主要是由于朱熹( )A.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B.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提出了致良知的思想主张答案 B解析朱熹与孔子在道观中处于同等地位一同受祭祀,主要是因为朱熹的理学思想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故选B项。

A项是孔子的成就;C项是董仲舒的成就;D项是王阳明的主张。

1.魏晋时期,自然与名教之间的冲突愈加明显,道教学者葛洪认为:“道者,万殊之源也。

儒者,大淳之流也。

三皇以往,道治也。

帝王以来,儒教也。

何独重仲尼而轻老氏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尊道贵儒质疑儒学的独尊地位B.道儒并重成为当时的思想主流C.道本儒末改造传统的道教思想D.援儒入道实现多元思想的融合答案 A解析从材料“何独重仲尼而轻老氏乎”可知,葛洪认为道教与儒家思想都是对统治有用的思想,不能独尊儒学,故A项正确。

2.朱熹说,“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逦分作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又分作五行,又散为万物”。

可见,朱熹认为( )A.理就是太极的阴阳变化B.富于变化的气推动理的形成C.万事万物皆产生于气D.气后于理产生,且是不变的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逦分作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太极由阴阳构成,不断变化形成五行万物,故A项正确。

3.(2018·大连高二期末)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他提出求理的方法是( )A.格物致知B.心即理也C.发明本心D.致良知答案 C解析陆九渊认为心就是理,因此求理的方法就是发明本心,故C项正确;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求理方法,故A项错误;“心即理也”是陆九渊的世界观,并非求理方法,故B项错误;致良知是王阳明提出的认识论,故D项错误。

4.中国古代某思想家基于“心即理也”的认识,他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

这一人生活在( )A.北宋B.南宋C.明代D.清代答案 B解析根据“心即理也”“发明本心”可知这是陆九渊的心学,故B项正确。

5.(2018·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二期中)下图是《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由图可知,宋以后烈女人数增加较快,这跟下列哪项史实联系最为紧密( )A.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明清出现进步思潮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专制皇权的加强答案 C解析宋代以后,节妇烈女人数增加较快,主要是受到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压抑和扼杀人们自然欲求的理学的影响,故C项正确。

6.黄宗羲曾有这样的论述:“自姚江指点出‘良知人人现在,一反观而自得’,便人人有个作圣之路。

”他提及的“姚江”是( )A.朱熹B.陆九渊C.王阳明D.顾炎武答案 C解析据材料“良知人人现在……人人有个作圣之路”可知王阳明强调致良知,故C项正确。

课时训练题组1 三教合一1.他们这一派别认为“理”是永恒的、是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

这一思想主张诞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A.君主专制统治不断加强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C.儒学受到佛教、道教思想的冲击并趋向融合D.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答案 C解析A项是政治背景,B是经济发展状况,均排除;C、D两项属于文化领域的内容,但D 项与材料无关,故答案为C。

2.(2018·百校联盟联考)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出自《旧唐书》)思潮,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

这说明唐代( )A.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儒学趋向平民化发展C.儒学的神秘化得到加强D.儒学理论有待于重构答案 D解析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与材料中“对唐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相符,故D项正确。

题组2 程朱理学3.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重建儒学信仰目标初步实现B.统治者的大力提倡C.战乱与动荡社会环境的需求D.佛道二教自我改造答案 A解析北宋对佛道的批判其目的是建立儒学的信仰,南宋时理学已经完善,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统治者大力提倡的内容,故B项错误;北宋时国家统一稳定,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佛道二教自我改造的信息,故D项错误。

4.《朱子语类》中记载:“天理流行,触处皆是。

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其要说明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C.理为宇宙本原,又存在于现实世界D.存天理,灭人欲答案 C解析“天理流行,触处皆是”表达了理为生活,但生活可得到理,故C项正确。

5.(2018·邢台高二期末)下面是宋明理学家对之前儒学家关于儒家思想的评价一览表。

由此可知宋明理学具有( )A.传承性B.批判性C.佛学化D.超前性答案 B解析从表格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宋明理学对宋明理学家之前的儒学家进行了批评,体现不出传承性、佛学化和超前性,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6.孟子认为大臣应该“能格君心之非”,只有纠正君王思想的错误,才能“一正君而国定矣”,而朱熹认为“臣子无说君父不是道理”。

这种变化说明宋朝理学( )A.已成为国家统治思想B.迎合了君主统治需要C.放弃了儒学民本思想D.脱离了时代发展要求答案 B解析题干信息这种变化说明宋朝理学迎合了君主统治需要,故B项正确;A、C两项未涉及,排除;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题组3 陆王心学7.“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贤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