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十一五农村扶贫规划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在线阅读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下载(PDF)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在线阅读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下载(PDF)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说明中表示,根据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代表审查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讨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对《纲要(草案)》进行了修改完善。
一、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大型灌区,完善中小型水利设施”修改为“加强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大型灌区”。
二、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的“加强物种资源保护”修改为“加强物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三、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农民合理建设住宅”后增加了“保护有特色的农村建筑风貌”。
四、将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实行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交流制度”修改为“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
五、将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中的“发展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修改为“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
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的“发挥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后增加了“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七、在深化农村改革中增加了“稳步推进集体林权改革”。
八、在植保工程中将“建设部分生态和生物治蝗示范基地”修改为“建设一批生态和生物控灾示范基地”。
九、在壮大船舶工业实力中增加了“优化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
十、在大型乙烯成套设备中的“推进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成套设备和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聚酯成套设备的国产化”中删除了“聚酯”。
十一、将积极发展电力中的“建设金沙江、雅砻江等水电基地”修改为“建设金沙江、雅砻江、澜沧江、黄河上游等水电基地”。
十二、将调整化学工业布局中的“关停小型低效炼油装置”修改为“关停并转小型低效炼油装置”。
十三、将鼓励纺织工业增加附加值中的“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提高自主品牌比重”修改为“提高纺织工业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在“扩大产业用纺织品”后增加了“丝绸”;将“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移至该段的最后一句。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指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06年提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间跨度为2006年至2010年,目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经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科学发展、人民富裕”的基本思路。
在经济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对外经济合作,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面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持续提高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水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中国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成功地维护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二、农业和农村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富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化,发展小城镇,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电商发展迅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同时,中国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事务管理,为农村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
在社会建设方面,十一五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推进文化创新和惠民文化建设等。
实施情况:十一五期间,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教育事业逐步普及,就业形势稳定,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同时,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恢复了SARS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遗症,宣传爱国卫生运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等。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
“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07.05.22
•【字号】粤府办[2007]46号
•【施行日期】2007.05.2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
正文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
五”规划的通知
(粤府办[2007]46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五月二十二日
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实施《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开局阶段。
“十一五”期间的科技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和发挥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的富裕安康以及建设创新型广东提供科技支撑。
为此,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广东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引(试行)
广东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引(试行)1总则1. 0. 1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与《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广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纲要))的相关要求,更好地指导村庄建设和整治,依据《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村镇规划编制办法》、《村镇规划标准》等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指引。
1.0.2村庄整治是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而进行的基本的房屋、设施和环境整理。
各市、县近期的村庄整治工作重点是结合当地实际,有重点、有步骤地组织村庄开展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等五改工作,逐步改善村容村貌。
1.0.3村庄整治规划是指导和规范村庄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的专项规划。
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应当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依据政府发布的指导性目录,,合理确定村庄整治的具体项目和整治要求,并提出实施计划和措施。
村庄整治规划应符合已批准的上层次城镇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总体规划等要求,并符合相关的政策、法规和规范。
1.0.4中心村及村民户数在50户以上的自然村,在编制村庄整治规划时,应参照本指引的要求开展工作。
1.0.5本指引分为基本要求和其它要求:基本要求是原则上应当达到的,其它要求则各地可根据实际取舍。
其它要求用斜体字表示。
1.0.6各县应从实际出发,尽快制定村庄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的指导性目录,为村庄整治规划提供指导和依据。
2规划原则2.0.1政府引导,村民参与政府应加强政策指导、技术服务,但应避免行政命令和包揽代替。
应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和监督村庄整治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工作。
村庄整治规划过程中所有成果应当及时公开,确保规划确定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法能充分体现村民意愿和利益。
2.0.2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村庄整治切忌照搬城镇建设模式,避免大拆大建。
要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应立足实际,采取多种有效的形式,分类指导。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在贫困地区实施“⾬露计划”的意见》和《贫困青壮年劳动⼒转移培训⼯作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号:国开办发[2007]15号颁布⽇期:2007-03-22执⾏⽇期:2007-03-22时效性:现⾏有效效⼒级别:部门规章各省、⾃治区、直辖市扶贫办:为全⾯实施“⾬露计划”,加快推进扶贫开发步伐,我办制定了《关于在贫困地区实施“⾬露计划”的意见》和《贫困青壮年劳动⼒转移培训⼯作实施指导意见》,请各地结合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
专此通知。
附件⼀:《关于在贫困地区实施“⾬露计划”的意见》附件⼆:《贫困青壮年劳动⼒转移培训⼯作实施指导意见》附件三:2007年贫困青壮年劳动⼒转移培训任务分解表⼆七年三⽉⼆⼗⼆⽇附件⼀:关于在贫困地区实施“⾬露计划”的意见为进⼀步提⾼贫困⼈⼝素质,增加贫困⼈⼝收⼊,加快扶贫开发和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办决定在贫困地区实施“⾬露计划”。
现就实施“⾬露计划”有关⼯作提出如下意见。
⼀、⽬的意义扶贫开发多年的实践证明,通过扶持、引导和培训,提⾼贫困⼈⼝素质,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把⼈⼝压⼒转化为资源优势,是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有效途径。
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作的重要内容之⼀,“⾬露计划”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特⾊,以提⾼素质、增强就业和创业能⼒为宗旨,以职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农业实⽤技术培训为⼿段,以促成转移就业、⾃主创业为途径,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解决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最终达到发展⽣产、增加收⼊,最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露计划”的全⾯实施,标志着我国的扶贫开发⼯作由以⾃然资源开发为主阶段,发展到⾃然资源开发与⼈⼒资源开发并举的新阶段。
⼆、指导思想以党的⼗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新时期扶贫开发⼯作的⽬标任务,综合运⽤资⾦扶持、宣传引导和竞争、激励等⼿段,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农业实⽤技术培训,全⾯提⾼贫困地区⼈⼝素质,增强其就业和创业能⼒,通过转移就业和⾃主创业,努⼒增加贫困农民收⼊,改变贫困地区落后⾯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量。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当前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审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扶贫工作,与广大贫困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更关系民族团结、政治稳定、边疆巩固和社会和谐。
当前,我国扶贫开发的形势如何?面临哪些困难?新一轮扶贫工作的重点相比之前有哪些变化?贫困标准线低于国际标准线的说法是否成立,是否将会上调?国务院扶贫办相关负责人对此作出解读。
贫困的梦魇,在共和国版图上退缩我国是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曾这样盛赞:“如果没有中国的进步,整个世界在减贫方面从总体上说是倒退了。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认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实施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新的成就。
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居民生存和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自2001年颁布《纲要》十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各项工作扎实推动,进展顺利。
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贫困发生率从10.2%减少到3.8%;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递增7.6%,略高于全国农村的平均增长水平,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全面加强,县域经济较快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国减贫形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
贫困人口从6431万减少到2688万,5年减少3743万。
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723元增加到3273元,年均增长10.2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了0.95个百分点,扭转了“十五”期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
其中,重点县新增基本农田、新建及改扩建公路里程、新增教育卫生用房大幅增加,安全饮用水农户比重、通公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自然村比例显著提高。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表示,这得益于国家实施的整村推进、扶持产业化经营、组织劳动力转移培训,移民搬迁,连片开发、连片深度贫困地区集中攻坚等六项重要措施。
201100505广东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实施规划编制技术指南
广东省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区实施规划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广东省国土资源厅二〇一一年五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概念术语 (2)1.1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2)1.2拆旧区与建新区 (2)1.3挂钩周转指标 (2)1.4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实施规划 (3)第二章规划原则与任务 (4)2.1规划原则 (4)2.2规划依据 (5)2.3规划任务 (6)第三章规划编制程序 (7)3.1准备工作 (7)3.2实地调查 (7)3.3规划编制 (7)3.4规划听证与论证 (8)3.5规划报批 (8)3.6规划公示 (8)3.7规划备案 (8)第四章项目区设置要求 (10)4.1一般要求 (10)4.2选址要求 (10)4.3节约集约用地要求 (11)第五章规划内容与格式 (12)5.1规划文本 (12)5.2规划表格 (16)5.3规划图件 (16)5.4规划附件 (18)5.5规划数据库 (19)第六章成果申报与备案 (21)6.1成果申报 (21)6.2成果备案 (21)附录A XX项目区民意调查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B XX项目区拆旧区地类统计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C XX项目区建新区地类统计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D XX项目区基本情况统计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解读“十一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36中国报道■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李国祥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提出以来,在全国掀起了热烈讨论。
除了从我国现代化战略高度和“三农”问题实际出发充分肯定新农村建设的深远意义,以及如何借鉴国内外经验教训探讨更好地推进农村建设的认识外,部分关注农村发展人士和“三农”问题研究者还提出了一些担心和忧虑。
因此,深化学习《建议》精神,对于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建设新农村事关现代化全局实现现代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为此,党和政府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成为世界公认的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国家。
广大农村和城镇体系都是祖国大好河山的组成部分。
和实现城镇化一样,建设新农村也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历史任务。
建设好新农村,不但是我国现代化的有机构件,而且能够成为现代化的积极促进因素。
(一)建设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布置在讨论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等问题时,有学者依据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山高人稀的状况,提出国家投资建设新农村是否值得的疑问。
还有一些学者依据日本、韩国经验,提出对国将建设新农村,经济上是否合理的疑虑。
实际上,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富裕农民,夯实农业基础地位,也是构筑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差距呈现出扩大趋势,“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生产不稳,农民收入水平增速慢,农村环境条件差,不但是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短腿”,而且也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整体推进。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提出,为农村科学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探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重要体现。
从2010年开始,广东省开始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扶贫模式 富裕广东战贫困
从2010年开始,广东省开始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扶贫模式——富裕广东战贫困从2010年开始,广东省开始实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扶贫模式——富裕广东战贫困本报记者贺林平《人民日报》(2011年05月22日05 版)“我对未来生活有信心了!”45岁的温其均,本是清新县秦皇村里有名的困难户,如今说话却响当当的,有了底气。
由于妻儿均患病,作为家中唯一的劳动力,温其均靠上山砍黄竹,一年忙到头也挣不到2000元,维持全家人的生计都难。
他把眼下生活的变化,归功于对口扶贫秦皇村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和该公司派来的2名驻村员工。
“他们出钱帮我修了新砖房,给我提供小牛和鸡苗,送我参加养殖培训班,还保证高价收购。
”看着一天天长大的牛和鸡,温其均心理充满着多年未有的希望。
富的地方富得流油,穷的地方穷得掉渣,这是真实的广东。
经济总量全国第一的广东,同时拥有70万户316万农村贫困人口。
如今,生活面貌正在发生巨变的,不仅是秦皇村,也有散布于粤东、粤西、粤北的3409个贫困村;不遗余力支持他们脱贫的,是来自全省省直机关、事业单位、央企驻粤公司与省级国企3409个对口扶贫单位和11524名驻村扶贫干部;联接帮扶者和被帮扶者的,是广东省从2010年开始实施的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扶贫模式。
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责任制成了扶贫战线“硬杠杠” 连南县大坪镇西部的大古坳村,是个海拔800多米,总人口1397人的瑶族寨子。
远远望去,沿着山坡,土砖房一座挨着一座,不少房子一边倒塌,另一边却还住着人。
还有不少木板房地基就打在岩石上,常年风吹雨打,房子倾斜将倒未倒,让人担惊受怕。
村民们常年以玉米、番薯等为食,一些老人基本没吃过肉。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比
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一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章发展环境第二章指导思想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3]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发展理念第五章发展主线第二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六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第七章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八章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第九章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第十章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第三篇构建发展新体制第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十二章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第十三章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第十四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十五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十六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十七章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第四篇推进农业现代化第十八章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第十九章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第二十章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第二十一章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第三章主要目标第四章政策导向第二篇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章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第六章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第七章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第八章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九章改造提升制造业第十章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十一章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第十二章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十三章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第十四章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第四篇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第十五章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第十七章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第五篇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十八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十九章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五篇优化现代产业体系第二十二章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二十三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第二十四章加快推动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第六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第二十五章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第二十六章发展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第二十七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十八章强化信息安全保障第七篇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第二十九章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三十章建设现代能源体系第三十一章强化水安全保障第八篇推进新型城镇化第三十二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三十三章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三十四章建设和谐宜居城市第三十五章健全住房供应体系第三十六章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第九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第三十七章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三十八章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第二十章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六篇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一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二十二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二十三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第二十六章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第七篇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十八章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二十九章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第八篇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三十章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三十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第三十二章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三十三章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十四章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第三十五章提高住房保障水平第三十六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第四十章扶持特殊类型地区发展第四十一章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第十篇加快改善生态环境第四十二章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第四十三章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第四十四章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第四十五章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第四十六章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第四十七章健全生态安全保障机制第四十八章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第十一篇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第四十九章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第五十章健全对外开放新体制第五十一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第五十二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第五十三章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第十二篇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第五十四章支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发展第五十五章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第九篇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三十七章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第三十八章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十九章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第四十章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二章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四十三章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十四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篇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四十五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四十六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第四十七章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第四十八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第四十九章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第十二篇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五十章完善区域开放格局第五十一章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第五十三章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第十三篇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十一五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目录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整理)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目录一、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二)主要目标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四、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二)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三)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四)改善重点区域基础设施五、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一)优化发展能源及化学工业(二)集约发展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三)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四)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五)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六)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六、引导重点区域加快发展(一)推进重点经济区率先发展(二)鼓励城市圈集聚发展(三)引导资源富集地区集约发展(四)推动重点边境口岸城镇跨越发展(五)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七、坚持抓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一)巩固发展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三)强化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四)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八、着力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一)优先发展教育(二)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四)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五)提高人民生活保障水平九、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优化人才开发体制环境(二)加大高层次人才开发力度(三)强化农村和社区人才队伍建设(四)鼓励支持人才交流和合理流动(五)加强各类人才培训十、积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一)促进东中西区域协调互动(二)正确引导外商投资方向(三)构筑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平台(四)用好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五)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十一、建立健全西部大开发保障机制(一)国家政策扶持机制(二)金融服务支持机制(三)企业发展激励机制(四)资源合理开发机制(五)政府协调服务机制(六)规划有效实施机制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
乡镇扶贫以工代赈建设十一五规划
目录第一总论第二基本情况及现状分析第三“十一五”期间扶贫以工代赈的基本思路和目标第四战略重点与重点项目第五投资估算及资金第六预期效益分析第七措施与对策第八附本编制:**项目设计:**数据提供:**审定:**第一总论一编制规划的依据目的和意义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采取的一项特殊扶贫政策。编制以工代赈建设规划,是搞好新时期以工代赈扶贫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做好以工代赈建设工作,将极大地改善我镇的生产生活条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目前“三农”问题和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切实搞好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全面推进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加快全镇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做好今后五年内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和完善以工代赈项目库,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县政府《关于抓紧编制扶贫以工代赈建设“十一五”规划的通知》精神,围绕《XX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蓝图及建设重点,围绕我镇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结合XX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二规划范围本扶贫以工代赈建设规划编制范围涵盖全镇的26个村。三规划期限本规划编制年限为6年至年。第二基本情况及现状分析一自然经济概况XX镇位于隆回县北部边陲,望云北麓,毗连新化县,距隆回县城里,省道横贯东西。全镇总面积平方里,境内平均海拔米,下辖个行政村居民委员会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人,户。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属半区半丘陵区,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日照小时,年均气温℃,年平均降雨量毫米,无霜期天。境内地下水资丰富,河溪落差大,但流量小。境内土地构成的显著特点是:地多平畈少农耕地的后备资不足。全镇耕地总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土亩;林地总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木材蓄积量约万立方米。境内土地肥沃,又属富硒地区,发展农业极为有利,种植业是全镇经济的主要支柱,盛产优质富硒水稻,适宜种植药材茶叶花卉和蔬菜等多种经济作物。境内有丰富的高岭土“瓷土”资,品质稳定,质地纯净,是生产陶瓷和高级墙地板砖的上等原料,已探明储量在万吨以上,远景储量达万吨。二“十五”期间扶贫以工代赈建设计划执行情况建国多年,特别是自年国家实施以工代赈扶贫战略以,XX镇在国家省市县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扶贫开发这一重点,坚持以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着眼近期解决温饱长远脱贫致富奔小康,开展以工代赈建设。“十五”期间我镇以工代赈投入建设情况:“十五”期间,我镇共批准实施以工代赈项目个,计划投入以工代赈资金万元,其中国家以工代赈万元地方配套万元,涉及交通道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等。至年底,全镇累计完成以工代赈投资万元,其中以工代赈资金万元地方配套万元(群众无偿投劳折资万元)。新建和改建路里,其中村级道路路基改造里新修村级道路里,新建桥梁座;水利建设方面,新建渠道里,建成人畜饮水工程处,其中引水工程处,解决了人的饮水困难,并恢复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亩。2“十五”期间我镇以工代赈效益情况:通过扶贫以工代赈工程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镇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状况,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加快我镇脱贫致富步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年,全镇GDP达到万元,农业总产值万元,粮食总产量万斤,财政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农民人均产粮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年的人减少到人,绝对贫困面由%下降到%,全镇整体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3“十五”期间以工代赈的具体做法与经验: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立领导机构,成立由镇长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任副组长,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以工代赈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以工代赈计划管理和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严把“四关”。规范项目申报审批制度,把好项目关;严格资金拔付制度,把好资金关;加强监督检查,把好工程质量关;原创材料,尽在网络。每个单项工程结束后,都要对工程量和资金运作情况进行审计,并形成审计结论,严把审计关。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坚持“四结合”。坚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坚持与资开发相结合;坚持以工代赈与其它工程相结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坚持改善条和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三现状分析比较优势分析:纵观全镇自然经济现状,综合分析镇情,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位于半区半丘陵区,土地类型多样,宜农宜林宜牧,开发利用颇具潜力。二是境内气候温和湿润,无环境污染。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日照小时,年均气温℃,年平均降雨量毫米,无霜期天,地下水资丰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土壤富硒,境内工业少,农产品水资无污染,特别适宜发展绿色富硒无害农业。三是农副产品资丰富,开发潜力大。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经济总量偏小,整体实力不强,镇财政困难,扶贫资金严重不足。年,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几项衡量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主要指标在全县排序均处于较后位次。扶贫资金太少,农村贫困人口需解决的问题太多,简直是杯水车薪。()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缓慢,自我发展能力薄弱。一是交通不畅,路技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由于交通不畅,行路难运输难买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制约了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加剧了贫困现象的发生。二是农业基础条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首先,水利设施落后,缺乏骨干水利工程支撑。现有部分水利灌溉工程因建设年限早工程设施老化配套性差以及水毁淤积和人为破坏等原因,利用程度较低,灌溉效益低下。其次,河道治理率低,防洪能力差。全镇除部分险段得到小范围治理外,大部分主流支流及其它流域河道基本上因资金短缺未能建防洪河堤,防灾抗险能力低。再次,地多川塬地少,耕作模式落后,农业投入产出率低。三是结构性缺水现象较为严重。地表水资紧缺,人畜饮水困难,严重影响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制约着全镇经济的发展。目前仍有个村万人及近万头大家畜饮水困难的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政府所在地的XX居委会都没有自水,生活用水都得靠肩挑手提。四是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低。全镇固定电话用户仅户,无线电话用户户,入户率仅为%;全镇有个行政村不通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用户户,入户率仅为%。四是办学条差,校舍标准低,危房占总数的%,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基本没有“三室”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经济结构不合理,增收渠道单一,增长质量和效益低,脱贫难度大。在经济结构中,第一二三产业的构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农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未形成,现有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发展严重滞后,非有制经济规模小,竞争力弱,就业承载能力低,发展缓慢,镇财政收入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科技人员少,劳动力素质低,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不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返贫率居高不下,稳定脱贫奔小康的任务艰巨。()市场意识淡薄,观念陈旧,思想不够解放。干部群众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淡薄,依赖思想严重,缺乏开拓创新意识,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四贫困现状分析XX镇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人,占全镇总人口的%,其中绝对贫困人口人。这些贫困人口分布在全镇个贫困村个村民小组。其基本特点:一是交通条差,地域偏僻;二是土地瘠薄,人畜饮水困难;三是贫困户家庭成员化素质偏低劳动力短缺,掌握先进农业科技的能力差,增收渠道单一,贫困程度深,以及加入T对落后地区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影响等等,这些因素都将给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带更大难度。第三“十一五”期间扶贫以工代赈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全镇以工代赈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以工代赈建设的总体要求,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突破口,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手段,以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收为目标,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为保障,坚持开发式扶贫,坚持政府主导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广泛动员群众,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培植农村主导产业,尽快改变全镇经济社会化的落后状况,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使贫困人口由解决温饱向实现小康迈进,努力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二基本原则1坚持开发式扶贫原则。引导全镇广大群众在国家必要的帮助和扶持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开展以工代赈建设,改善生产条,调整经济结构,开发本地资,发展商品生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走出一条符合XX实际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2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以工代赈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立足当前,着眼未,把以工代赈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解决当前问题与实现长远目标结合起,加强水利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教育卫生化事业的发展,不断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以工代赈建设与资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
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3.02•【字号】穗字[2011]7号•【施行日期】2011.03.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穗字〔2011〕7号2011年3月2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和强化扶贫帮困工作的决策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北部贫困镇和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奔康步伐,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家居城乡“首善之区”,现参照国家对口支援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以下简称“双到”)的做法,结合广州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市各方力量,把我市扶贫开发工作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和一项重大惠民工程来抓,集中力量打一场农村大发展、大变化的攻坚战。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北部贫困镇、贫困村和贫困户为帮扶对象,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平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为目标,以提升北部贫困镇发展能力、增加农村集体收入和农民家庭收入为目的,创新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由扶贫到村向到镇、到村、到户、到人相结合转变,提高扶贫的针对性;由单一扶贫向扶贫与济困相结合转变,整合各种资源,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进行重点扶贫,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则以济困为主。
实施扶贫帮困“责任到单位、责任到人”的工作制度,形成“市负总责、区(县级市)抓落实、工作到镇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格局,大力推进北部贫困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贫困村、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二、帮扶对象(一)户的层面:将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保对象和农村低收入困难家庭作为农村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对象。
广东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省财政厅 印发“十一五”期间
效 。劳动保 障部 门作 为被征 地农 民就业培 训和社 会
意后 印发。各地 级 以上市 必须 根据 省劳动 保障r: J的 指 导意见 ,抓 紧建立 本地 被征 地农 民基本 养老保 障
保障工作的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 责,主动加强 ‘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财政、国土资源、农业、
各有关市扶贫 办、劳动保障局 、教育墒、财政局 : 根据 《 省政府 常务会 议决定事项通知》 ( 办会 函 粤 ( 0 5 0 号) 2 0 ]1 8 的精神 ,经省政府 有关领 导同意 ,现
将 《“ 十 五”期间广 东省智力扶 贫分配 方案》 印发
满6周 岁的被征地农 民 ,原 则一应 当参加被征地 农 民 O 卜 的基本养 老保障制度 。6周 岁以 上的被征地农 民, 町 0 实行养老 补助政 策 。具体指 导意 见 ,由省劳动保 障 厅牵头会 有关 部 r另行研 究制订 ,报省 政府 审定 同 J
入 。各级政 府要 将被 征地农 民就 、培 训 ( 含职业 技 能
( )积极 促进被 征地 农 民就 业 。对 建设 公益性 一 鉴定 和就业 服务 ) 纳入 当地 就业 工 作计划 , 将 所需 项 目而征地 的 ,各级政府 要 秘檄 开发公益性 岗位 安 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 置 被征地 农 民就 业 ,并制 订政策 引导用人单 位吸 纳 集 办法 ,由省 劳动保 障厅会 同省财政 厅 、国土资 源 被 征地农 民就业 。有 条件 的地方 ,可 以从国 家征用 厅等 部 门,抓 紧研究 制订 具体 方案报 省政府 书 定 同 的建设心 地 巾留出 定 比例 的 十地 作为 安置 地 , 意后实施。政府承担的被征地农 就、培洲和社会 吸纳被征地农 民就 业 。埘建 设经 营性项 H 而征 地的 , 保 障所 需资金 由 当地 有关 部 ¨在 征地 过程 中统一 划 各级政府 要督促 指 导用地 单位优 先安置 被征地 农 民 『 】 就业 ,可采取 用地 单位 直接 提供 就业 岗位并 卜安置 拨 。 各级 政府 要加 强资金 监督 和管理 , 々款专J , j 确保 资金安伞和保值增值。 对 象签 订5 以上 劳动合 同 的方式 。鼓励被 征地农 民 年 自谋职 业或 自主创 。 I
东莞市“十一五”规划生产总值力争翻番
东莞市“十一五”规划生产总值力争翻番南方网讯记者昨日(11月6日)获悉,《中共东莞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面简称《建议》)日前在中共东莞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获全票通过。
《建议》全面规划部署了东莞“十一五”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工作。
市委书记佟星表示,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是未来5年两大任务。
东莞市委提出,“十一五”期间总体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力争5年翻一番;社会更加和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会议上,东莞对今年经济发展作了理性评估。
预计2005年全市可完成生产总值1979亿元,工业总产值4410亿元,各项存款余额286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7.5亿元,出口总额406亿美元。
会上,佟星介绍,今后5年东莞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构想,概括起来就是“一条主线、两大任务、三创战略、四项工程、五个成果”。
一条主线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重大战略思想;两大任务是着力推进产业升级和城市升级;三创战略是坚持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四项工程是“科技东莞、商贸东莞、平安东莞、创业东莞”工程;五个成果是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把未来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具体细化为建成经济强市、文化新城、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实现人民生活富裕安康。
规划亮点10项任务根据《建议》,“十一五”规划时期,东莞要做好10项任务。
一、先进制造业根据规划,东莞将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产业调整的重要任务。
在优化工业结构方面,将加速工业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和技术结构的优化升级,建立起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体系。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设备制造业,巩固提高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等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服装、家具、造纸、食品饮料和玩具等特色支柱产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新材料、环保等新兴产业,适度发展重化工业,努力在发展汽车整车、汽车零配件、精密装备制造和以精细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等方面实现突破。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十一五”规划情况报告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十一五”规划情况报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中国政府推行的一项扶贫工程,旨在改善农村地区的饮水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当时以中央财政进行省级和县级的保障性饮水工程,涵盖了农村水源保护、供水和再生水利用等方面。
在“十一五”规划中,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和推进。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从2024年到2024年,共有405个贫困县和14.29万个行政村顺利完成了饮水工程建设任务,使2.08亿农村居民从此有了安全的饮水。
在整个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提供财政资金支持、优先解决贫困地区的饮水问题、加强相关技术培训等。
同时,国家还组织了专家团队对工程进行质量监督和评估,确保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在工程实施中的成效也是明显的。
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推动,农村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改善,源头水质和供水设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
同时,饮水工程还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就业。
然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工程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大,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投入。
其次,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建设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较大。
另外,由于农村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有些地方缺乏可靠的水源,导致工程实施的难度增加。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政府可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提高工程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同时,需要加强工程监督和评估,确保饮水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效益。
此外,可以加强农村地区的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障农村居民的长期饮水安全。
总之,“十一五”规划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通过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工程建设和管理机制,我们有望解决饮水安全问题,为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健康、安全的饮水环境。
谱写农村科技发展的新篇章--“十一五”广东省农业科技工作总结
企业建 立农业 科技创 新 中心 ,建 立健
康 农 业 科 技 示 范 基 地 ,设 立 新 农 村 建 设 科 技 示 范 试 点 , 加 强 星 火 产 业 带 建
设 ,推 进 农 业 产 业 发 展 , 开 展 科 技 下 乡 活 动 和 科 技 扶 贫 工 作 ,取 得 了显 著
成效 。
2 0 01
经 费 安排情 况
“ 一 五 ” 期 间 , 广 东 省 财 政 经 费 共 计 3 7 万 元 , 实 施 招 标 项 目3 十 97 1
高 等 院校 中 ,华 南 农 业 大 学 、
共 投 入 3 5 亿 元 经 费支 持 2 9 个 农 业 个 , 经 费 共 计 3 3 万 元 , 实 施 农 业 科 中 山大 学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广 东 海 洋 .0 13 03
5个 65 科 技 计 划 项 目的 实 施 , 每 年 的 经 费 规 技 专 项 3 5 , 经 费 共 计 8 1 万 元 , 实 大 学 、 仲 恺 农 业 工 程 学 院 承 担 了大 部 模 在 6 0 万  ̄ 8 0 万 元 之 间 。 计 划 类 00 00 施 引 导 项 目 l 4 个 , 经 费 共 计 l 0 5 分 研 究 项 目, 共 3 7 项 目 , 经 费 为 60 6 3 6个
“ 一五 ”期 间 ,广 东省共 实施科 技创瓤 中心 、健康 农业基 地 镇化试 点 农业 科技强 十 县 、星 火 产 业 带 、新 农 村试 点 、 困 圜 / 派 爨 等 多 个 农 业 科 技 专 项 取 鬻 良好 的 技 术和 缝 济 特
效益 。
谱 写农 村 科 技 发 展 的新 篇 章
专项 。 高 ,分 别 为 3 . 5 、2 . 3 。 73 % 4 6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农村“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十一五”时期(2006 - 2010年) ,是我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切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对促进我省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广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时期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目前的形势。
“十五”期间,我省扶贫开发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决"一保五难"为重点,认真实施了山区、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老区和贫困农户住房困难;推进扶贫培训就业和产业化扶贫工作;切实解决水库移民问题以及建立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全省山区贫困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韶关、河源、梅州、肇庆、清远和云浮六个山区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速逐年加快,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经济增长平均速度超过其他山区县,50个山区县(市、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3956元。
全省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人口减少了64.9万人。
山区、贫困地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加快全省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和谐广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自然和历史等种种原因,我省贫困面仍比较大,贫困人口还比较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相对贫困人口仍有345万多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近10%,其中相当部分农民没有稳定脱贫或因病、因灾致贫返贫。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拉大,边远分散革命老区、石灰岩地区、水库移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山区和部分沿海地区的基础设施仍然脆弱,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仍较缓慢,农民增收依然困难,扶贫开发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十一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机制,整合资源,综合推进”的思路,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三项工作为重点,突出解决山区贫困地区“一保五难”问题,着力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千方百计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康步伐,全面推进山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二)任务目标:1.基本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
在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困难的基础上,基本解决农村饮用水含氟、含冲和苦咸水等饮水水质不达标问题;全省农村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困难农民全部享有社会基本保障;完成1.4万户边远分散老区村庄群众的搬迁安置工作;农村危房改造计划任务全面完成,15万户贫困农户住上新房;省属水库95%的移民户住进安居房,面上水库移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遗留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镇通行政村道路实现硬底化;农村薄弱卫生院改造基本完成,农村居民85%以上参加合作医疗;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基本完成,从2006年起,全省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2.基本消除贫困村。
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年平均递增 5%以上,农村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占全省农村居民人口的比例控制在5%以内。
3.加大贫困农户劳动力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农户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千方百计转移就业,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
4.大力推进山区、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提高县域经济整体实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三、扶持对象和重点区域(一)扶持对象: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
(二)重点区域:边远分散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区、石灰岩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和东西两翼沿海地区。
“十一五”期间,省重点帮扶山区和东西两翼各市所在的贫困村和贫困户。
珠江三角洲各市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由所在县(市、区)自行解决。
四、工作重点(一)实施“整村推进”规划,突出工作重点。
“十一五”期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心下移到贫困村和贫困户。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按照贫困人口占村(行政村)总人口40%以上标准重新划定贫困村。
按照“统一规划、先难后易、分类实施、分批治理、逐村解决”的原则,将“整村推进”实施规划与“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认真抓好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抓好解决农村“一保五难”工作,要制订和落实工作计划,做到逐村帮扶,逐村解决,完成一村,验收一村,公布一村,力争五年基本消除贫困村。
(二)增加贫困农户收入,努力实现减贫目标。
1.积极实施产业化扶贫。
大力培育和扶持发展能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各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重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大产业化扶贫覆盖面,带动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山区、贫困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贫困农户的经济收入。
鼓励和引导珠江三角洲企业到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兴办具有山区、贫困地区资源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实施产业化生产。
2.抓好贫困农户劳动力培训,扩大贫困地区劳动力职业培训规模,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力争使经过培训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单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比例达到90% ,转移就业的比例达到90%,其中稳定就业(连续3年,每年就业时间在8个月以上)的比例达到80%,年均工资性收入超过5000元。
继续办好省扶贫培训基地和各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认真组织实施广东省百万青年技能培训工程,切实做好对农村贫困户劳动力进行短期转移培训的工作。
以县为单位,全省每年对贫困农户开展实用种养技术培训达12万人次以上。
大力推进智力扶贫工程,省智力扶贫工作覆盖面在现有每年补助5000名贫困学生的基础上,扩展到2006年补助1万名贫困学生,以后逐步扩大到1.2万名贫困学生。
3.兴办一批面向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的良种生产基地。
以镇为单位,在贫困地区兴办一批面向贫困农户的良种生产基地,为贫困农户免费提供良种,传授良法,扶持贫困农户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
科技、农业、水产、林业等有关部门应安排资金,扶持贫困地区兴办优质良种生产基地,促进生产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
(三)继续扶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大对山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交通、水利、小水电、电力、信息等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结合“整村推进”工作,继续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大禹杯”竞赛活动,加强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
加强对贫困村电力、供水设施和机电排灌、村内道路硬底化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扶持。
加快发展农村以沼气为重点的洁净循环经济项目,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四)继续实施科技、信息、教育、卫生和旅游扶贫。
继续实施科技扶贫专项计划,推动欠发达地区科普教育。
大力推广实用科学技术。
继续推进山区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入户”的目标。
加大对基础教育建设投入,扶持欠发达地区开展薄弱学校改造,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充分依托技工学校实施智力扶贫工程。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扶持帮助贫困地区建立符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求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继续扶持山区、贫困地区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扶贫,带动旅游区贫困农民增加收入。
(五)扶持革命老区和水库移民区经济社会建设。
加大对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力度,着力改善老区生产生活条件。
认真实施扶持边远分散革命老区村庄搬迁安置方案,保证老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富得起;切实解决好水库移民历史遗留问题、水库移民村“一保五难”问题,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加强对水库移民的劳动技能和实用生产技术的培训,扶持水库移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
(六)认真做好省内外对口帮扶工作。
要继续抓好对口帮扶广西和其他省(区)工作,切实落实好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对口帮扶我省山区、贫困地区的各项措施,提高帮扶水平。
继续开展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互利互惠的经贸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
五、主要措施(一)加大扶贫投入。
继续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粤发〔2002〕13号)和其6个配套文件以及《关于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通知》(粤发〔2003〕13号)要求,加大扶贫投入力度。
各级政府要按已定标准和时限要求继续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把扶贫开发专项投入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保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
省财政将加大投入力度,继续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安排好产业化扶贫、科技、培训、教育、农村安居工程等专项资金,推动各项扶贫工作的开展。
各地要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业的作用,积极开展农村扶贫信贷业务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突出支农重点,优化信贷投向,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率,支持农户创业,脱贫奔康。
(二)进一步完善定点帮扶和对口帮扶工作。
要继续加强和改进省直机关挂钩扶贫工作。
省直单位挂钩扶持16个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工作要与省委组织的“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相结合,将重心下移到挂扶县的贫困村,做到逐村帮扶,完成一村,验收一村。
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要继续加大支持山区、贫困地区的力度,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基数和年递增比例,继续安排20个山区县的帮扶资金,对口帮扶的扶贫资金要全部安排到贫困村。
(三)强化扶贫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
扶贫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必须用于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的项目,改善和提高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
扶贫资金不得用于县的财政补贴及发放工资和奖金,不得用于乡镇以上的项目。
对扶贫项目要进行全程跟踪,建立扶贫资金使用的公告、公示制度,落实“项目公开、资金使用公开、效果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和审计监督”的“三公开两监督”要求。
要把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列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对挤占、挪用、贪污扶贫资金的,依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展经贸合作。
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珠江三角洲向山区、贫困地区实施产业转移,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和民间资本到山区、贫困地区投资。
鼓励支持贫困地区以资源入股、合资、合作等形式,发展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产业。
山区、贫困地区各级政府要严格招商引资项目的审查,严格控制引进重污染性项目,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工作领导(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坚持以人为本,把扶贫工作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广东的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得到落实。
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做好定点帮扶工作,从人才、资金、项目、技术、信息等各方面重点倾斜扶持山区、贫困地区、贫困农户,促进山区、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