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

合集下载

《劝学》(导学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劝学》(导学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第18课劝学导学案【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通过内容分析,理清作者论述逻辑。

3.重点分析,理解本文论证方法。

【重点难点】1.把握内容,理清作者论述逻辑。

(重点)2.重点分析,理解本文论证方法。

(难点)【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预习素材”,完成下列练习。

1.文学常识荀子:战国思想家、文学家。

名________,时人又尊称为________,因荀、孙音近,故又称“________”。

赵国人。

齐湣王晚年与齐襄王期间,两度游学稷下,齐惠王时被奉为最富声望的学者,三次担任祭酒,韩非、李斯等皆为其弟子。

后被谗,去齐至楚,楚相春申君曾两次任他为兰陵令。

春申君死,荀子罢官,遂居家著书数万言,死后葬兰陵。

政治上主张尊王道,举贤能,与孟子同;又主张霸力,法后王,又与孟子异。

重视民心向背,宣称“桀纣无天下,而汤武不弑君”(《荀子·正论》)。

哲学上主唯物主义观点,提出“天行有常”(《荀子·天论》)的命题;主张“性恶论”。

文学上,荀子为迄今所知作赋第一人。

2.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中()绳輮()槁暴()参()省()须臾()跬()步锲()镂()刻骐()骥()螯()(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①()原义是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②()原义指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更深;后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③()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

比喻能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四、整体感知1.找出下列句子之中的古今异义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博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类活用(1)_____________________: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教案4篇

劝学教案4篇

enrich your life today,. yesterday is history.tomorrow is mystery.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劝学教案4篇劝学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1、导语设计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__。

2、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__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二、作者介绍: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 , 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末期赵国人。

著名、、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了解《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

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

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解题《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的意思。

4.写作背景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

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

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5.了解荀子的思想主张●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

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

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

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劝学》优秀教案15篇

《劝学》优秀教案15篇

《劝学》优秀教案《劝学》优秀教案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劝学》优秀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劝学》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劝学》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劝学》 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劝学》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劝学》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吕坤所著的一篇散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劝诫青年学习为主题,旨在告诫人们要珍视时间、勤奋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本篇《劝学》导学案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课前导入、文本解析、写作探究、课后拓展。

一、课前导入1. 以“劝学”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何在?如何才能做到学有所获?2. 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劝学”的背景,介绍作者吕坤的生平和文学作品。

二、文本解析1. 课文语言风格分析《劝学》一文运用了大量的古文风格,语言简洁、意蕴深厚。

其句子结构完整,语言雅致,有很强的审美效果和表现力。

学生需注意文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夸张、排比、对仗等。

2. 课文主旨内容解析从整个文章的结构上看,《劝学》一文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青年人无知”的形容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则阐述了学习的几种方式,包括诵读、研读、模仿等。

第三部分则强调了从学习中得到的好处。

学生需理解这些内容的关联和内涵。

三、写作探究1. 就“学习方法”这一主题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议论文,以《劝学》为参考,论述现代年轻人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

2. 基于课文所表现出来的“乐学”的特点,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的“劝学文”,呼吁自己的同学珍惜时间,脚踏实地、勤学苦练,增强自信、成为真正的有用之才。

四、课后拓展1. 扩大文章主题。

与“学习”相关的话题极多,可以进一步拓展文章的主题,如职业发展、专业选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个人职业规划对学习的重要性。

2. 听取名家讲座。

请来名家或教授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在学习中的经验和心得,提高学生对学习的意识和热情。

3. 阅读相关文献。

让学生阅读相关的著作或互联网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通过这个《劝学》导学案,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古文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形式和内容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更是对我们现代人的启迪和教育。

【高中语文】《劝学》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导学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劝学》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翻译浅易文言文。

2.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能够准确翻译浅易文言文。

2.学习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难点:1.通过对“学习之道”的梳理、探究和反思,把握学习的价值、意义、原则和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习能力。

2.研读课文,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把握思辨类文本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作家作品作者: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

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治理国家。

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主张“人性恶”:强调后天的环境和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主张“人定胜天”:他认为自然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靠主观努力去认识、改造、利用它。

(二)了解背景战国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

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鼓励人们通过学习实践君子之道。

课中学习任务活动一:1.诵读课文,正字音輮(róu)以为轮其曲(qū)中(zhòng)规虽有槁(găo)暴(pù) 日参省(xĭng)乎己跂(qǐ)而望矣假(jiă)舆马者假舟楫(jí)者不积跬(kuĭ)步骐(qí)骥(jì) 驽(nú)马锲(qiè)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爪(zhăo)牙之利二螯(áo)2.借助课下注释完成一二段基本词语和句式等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精品:《劝学》导学案(带答案)

《劝学》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作家作品知识及一二段文言知识,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比喻的内涵。

2.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置,并勾画疑难点。

2.用时30分钟左右,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课前积累:读读记记写写,完成下面知识的积累。

1、作者及其作品: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人称“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还认为“人定胜天”;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提出性恶论,注重后天教育的作用。

他的许多思想被法家所吸取。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

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

大多是他自己的著作,一部分出自他的门人。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劝,鼓励。

二、【自主学习】预习课文,完成下列练习题。

1、诵读《劝学》全文,注音:中( ) 规輮()有()槁()暴()磨砺( ) 参()省() 知()明须臾() 跂()望舆()马舟楫()生()蛟()龙跬()步骐()骥() 驽()马锲()而不舍镂()刻爪()牙蟹()螯()蛇鳝()洞穴()靛()青蓼()蓝2、结合注释阅读第一、二段,疏通句意,并掌握如下知识点。

(如括号内无特别要求,则解释词义,对无义的虚词要说明用法)君子..(古义:)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句式:),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完整版)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完整版)劝学导学案及答案

用心一也( )
非利足也(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金就砺则利( )
而神明自得( )
5. 异义词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声非加疾也( )
假舆马者 ( )
蟹六跪而二螯( )
金就砺则利( )
用心一也( )
6. 活用词
(1)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名词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 本段中的几个“假”字,是什么意思?与成语“假公济私”的“假”意思相同吗?还 能再举几个带“假”字的成语吗?并比较其用法。
hing at a time and All things in their being are good for somethin
课前预习参考答案 1.识记字音 Zhòng cān xǐng yú qì lì lòu kuǐ .2. 重点词 停止 合乎 通“又 变得锋利 明达 抬起脚后跟 强 借助 游泳 横渡 雕刻 爪子和牙齿 3. 通假字 “輮”通“煣” “有”通“又”,“暴”通“曝” “知”通“智” “生”通“性” 4. 多义词 通“性”,资质,禀赋,名词 一,数词 生长,动词 专一,形容词 敏捷,快,形容词 智慧,名词 锐利,锋利,形容词 明达,形容词 5. 异义词 古义“检查”,今义“参考” 古义“强”,今义“疾病” 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不真实” 古义“蟹脚”,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古义“因为”,今义“使用”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6. 活用词 日:每日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 荀子,名 ,时人尊之,称他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

《劝学》教案优秀8篇

《劝学》教案优秀8篇

《劝学》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劝学》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教学方法1、提纲式教学法。

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分解比喻句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教师示范分析第二段,用图示法教会学生方法,然后以三人为一组用此方法解决其他句子的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提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如:“《劝学》到底劝人们学什么?”“有人说,《劝学》是一篇具有浓厚人文特色的,始终把‘人’放在重要位置上进行论述。

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等等,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具准备录音机、教学磁带、投影仪、多媒体CAI。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掌握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作者简介,解题。

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师生共同研习第1、2、3段,背诵1、2、3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劝学》导学案

《劝学》导学案

班级学号姓名《劝学》【导学过程】一、课前准备。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标注到文中。

木直中.绳(zhîng)参省.(xǐng)槁暴..(gǎo pù)輮.以为轮(rïu)砺.(lì)须臾.(yú)跂.望(qì)而闻者彰.(zhāng)舆.马(yú)舟楫.(jí)跬.步(kuǐ)善假.于物(jiǎ)骐骥..(qí jì)驽.马(nú)锲.而不舍(qiâ)金石可镂.(lîu)螯.(áo)蛇鳝.(shàn)急躁.(zào)(二)文学常识荀子,名况,战国末期(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系荀子和门人共同编著。

(三)通读课文,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学/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无以/至千里蚓/无/爪牙之利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三)用“”划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请注入课文中。

(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二、课后文言知识整理。

(一)重要句填空。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故不及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虚词解释1.而(1)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2)吾尝跂而望矣(连词,表修饰)(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前一个而连词,表修饰,后一个而,连词,表转折)(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前一个而连词,表修饰,后一个而,连词,表转折)(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6)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连词,表转折)(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连词,表递进)(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连词,表递进)(9)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连词,表承接)(10)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2.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从这里)(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兼词,于之,从这里)(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兼词,于之,由此)3.之(1)青,取之于蓝(代词,代靛青)(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助词,无义)(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4)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词,代“冰”)4.于(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从)(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比)(3)善假于物也(介词,表引出对象,可以不译)(三)实词解释1.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2.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词,并指出活用类型)(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动词使动用法,使……弯曲)(2)其曲.中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弯曲的弧度)(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6)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7)輮.使之然也(动词作名词)(8)不能十.步.(名词作动词,跨十步,至十步)(四)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式类型)(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后置句,“于蓝取之”、“于蓝青”)(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利之爪牙”、“强之筋骨”)(五)重点语句翻译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象之比荀子劝成理之喻学子学
——《劝学》之比喻说理导学案
设计人:信阳市三高朱玲疆【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2、掌握并学会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3、培养谦虚好学的良好品德,从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学习重点及难点】比喻论证学以致用。

【预习】
1、荀子(约公元前298—前238)名_____,字_____,_________时期____国人,时人尊称他为“________”。

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________学派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其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兼治,强调尚贤使能。

孟子强调“性本善”,他主张“___________”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2、注音:
中.()绳輮.()槁暴
..( ) 跂.()
..()参省
跬.( ) 步骐骥
..()锲.()而舍之镂.()螯.()
3、通假字:
輮——有——知——生——
4、古今异义:
①劝:古义:今义:②金:古义:今义:
③疾:古义:今义:④假:古义:今义:
⑤绝:古义:今义:⑥跪:古义:今义:
⑦参省:古义:今义:⑧寄托:古义:今义:
5、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②名词作状语:
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④形容词作名词:
⑤形容词作动词:
⑥数量词作形容词:
6、一词多义:
①闻;②强;③致;④疾;⑤而。

7、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状语后置:
③定语后置:
④固定句式:
8、翻译句子: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学习过程】
一、自主检测:
分组读、背、写。

二、思考交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论述的?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论证?
三、问题探究:
找出文中比喻句,看看是怎样进行比喻论证的。

四、能力提升:
1、以“真情”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2、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3、以“信念”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小结】
1、比喻论证的特点:
2、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3、比喻论证的写作效果:
五、反馈训练:
1、仿写:
根据本文思路,在每个分论点处选一组比喻句为模仿对象,选用自己生活中的事物为喻体,写篇短小的《劝学》。

例如:
“钢,取之于铁,而坚于铁;绳,草为之,而固于草。


“金刚石,炼于碳,而硬于碳;不锈钢,成于铁,而韧于铁。


“假飞机者,非能飞也,而半日万里;假词典者,非博学也,而通晓万词。


“积树成荫,夏日凉焉;积词成句,著作成焉。


“飞机一秒,不能千里;汽车十日,可走欧亚。


2、作文:
《“善假于物”小议》《赞“锲而不舍”》
要求:1、两题任选一题;
2、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3、不少于800字。

六、课后积累: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7、不学自知,不问自晓。

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8、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10、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