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

合集下载

工业设计史

工业设计史

p工业设计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时期是自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这是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

2.在第一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是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一发展的时期。

3.在二战后,这时期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因而取得重大成就。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的浪潮走向式微,一种重视个体、部件本身,反对统一,他是从构成主义的字眼中演化出来的。

不过构成主义强调的是解构完整醒、统一性。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他的哲学渊源则可以追溯到1967年。

代表人物有弗兰克·盖里、柏纳德·屈米,代表作分别为: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解构主义的红的构架。

工业设计中的代表人物为德国的英戈·莫端尔,作品为波卡·米塞里亚的吊灯。

解构主义并不是随心所欲地设计,尽管不少的解构主义的建筑貌似零乱,但它们都必须考虑到结构因素的可能性和室内外空间的功能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解构主义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构成主义。

水晶宫博览会:1851年英国在伦敦海德公园举行了世界上第一次国际工业博览会,由于博览会是在“水晶宫”展览馆中举行的,故称之为“水晶宫”国际工业博览会。

这次博览会在工业设计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一方面较全面地展示了欧洲和美国工业发展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暴露了工业设计中的各种问题,从反面刺激了设计的改革。

目的既是为了炫耀英国工业革命后的伟大成就,也是试图改善公众的审美情趣,以制止对于旧有风格无节制的模仿。

水晶宫是由园艺家帕克斯顿设计的。

他采用装配温室的方法建成了“水晶宫”玻璃铁架结构的庞大外壳。

其外形为一简单的阶梯形长方体,并有一个垂直的拱顶,各面只显出铁架与玻璃,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完全体现了工业生产的机械特色。

在整座建筑中,只用了铁、木、玻璃三种材料,施工从1850年8月开始,到1851年5月1日结束,总共花了不到9个月时间便全部装配完毕。

中日美企业文化比较

中日美企业文化比较

中、日、美文化之价值观的联系及差异文化既与该国的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关系,更与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有密切关系。

民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摇篮,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民族文化一旦形成,就将对该地区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了这一地区的企业管理方式和方法。

世界各国在长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因而造成了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日本文化的特征日本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传统的国家,历史上长期盛行单一的种植经济,从而使其倾向于发挥集体的智慧。

加之日本是民族单一的国家,因而这种重视集体力量、发挥集体智慧的思想就更浓厚。

公元一世纪,中国儒家文化传入日本,日本人接受了儒教中的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宗法观念等思想,逐渐形成了“稳定性强”的具有大和民族色彩的文化,它对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包括管理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民族昌盛愿望。

2.永不满足的学习精神。

3.忠诚精神。

4.“家族”意识和强烈的团队精神。

5.亲和一致的精神。

二.日本人价值观1、勤劳意识“日本人非常勤劳”这一评价,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当今在国际上已经被公认。

例如成日本人的经济活动为“经济动物”。

不过对于日本人来说,工作未必意味追求利益是首要目的。

有一种说法,日本人是在工作中发现自身价值的。

据评论家山本七平说,所谓日本人的勤劳,用佛教的话来解释,是为了成佛的修业,经济利益被赋予了宗教动机。

在当今企业活动中,勤劳精神继续充满活力,可以说还是这种精神产生出独特的所谓“日本式经营”。

2、集体主义赖肖尔在《论日本人》一书里,谈到日本人和欧美人最显著的不同点是日本人重视集体意识,对这一见解,连日本人本身大概也不会有什么异议吧。

的确,日本人重视集体普遍如此,在过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于隋”和集体自杀的悲剧、“一亿人一条心”的口号,至今在企业经营、职员阶层里重视集体内部的和睦气氛,乃至学校里学生的制服等方面仍均有表现。

“树大招风”这句谚语直接表示了日本人的处事方法。

《大国崛起》之《百年维新》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百年维新》观后感

大国崛起之百年维新观后感150年前,在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下,日本的国门被打开。

面对生存危机,日本将其作为其弃旧图新的机遇,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走向现代化的国家。

现在,它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国。

日本是如何崛起的呢?日本的发展对我们又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和可吸取的教训呢?首先,日本能够推翻腐朽的旧制度。

1868年,日本将其外部的压力转变为变革的动力,明治天皇推翻了幕府200多年的统治,重新回到了国家权力的中心。

这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和改革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而中国内忧外患之时,多少爱国志士的救亡图存运动都因为没有推翻中国腐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而惨遭失败。

日本的求学精神无疑也对日本的崛起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871年,日本政府拿出了当年财政收入的2%来支持岩仓使节团队欧美12个国家的出访学习。

其官员级别之高、政府投入之大、出访时间之长,都是历史罕见,这也足以说明日本对向西方学习的重视程度。

有人用“始惊、次醉、终狂”来形容日本出访时的反应。

一个“狂”字,将日本人发疯似的向西方学习的态度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们不仅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还学习他们的生活方式。

从向唐朝学习时的奈良城,到向美国学习时的美国街,无一不透露出日本强烈的学习精神。

但是,日本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好多问题,而且它们日益暴露出来。

日本政府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造成了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

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现代文明与本土文化的冲击下,日本又该何去何从?显然,全面西化的日本已弊病缠身,这种简单的拿来主义导致问题重重。

对比我国在向西方学习中,尤其是马列主义的传播过程中,刚开始也犯过类似的错误,导致党内左倾错误严重。

但后来,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革命道路日渐光明,最终取得了革命改革的成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明智的、必然的。

此外,改革的不公平激化了社会矛盾。

日本对外扩张、对内高压,最终走向了军国主义的道路,从以改革促发展转变为以战争促发展。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

浅谈日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摘要】日本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国家,它对外来文化很少排斥,而是积极地消化、吸收,并且其对外来文化并不是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根据国情与民情的实际,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其有益的部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创新,最后使其成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开放的社会和日本人的一些思想是分不开的。

而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并且不止一次地面临着共同的历史命运。

应该说,日本的经验对我们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日本外来文化吸收创新原因中国日本民族是一个勇于和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民族,每当处于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都能够为适应自身的要求,有目的地、系统而又有选择地吸收外来文化,并加以融合、创新,最终形成本民族所特有的文化。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一个偏居东亚的岛国,四面环海,可谓“远东孤儿”,见闻闭塞,对外来文化素来具有新鲜感,因此有人说:“从特定意义上讲,日本的历史就是一部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

”【1】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曾经也指出:“在世界历史上,很难在什么地方找到另一个自主的民族如此成功地有计划地汲取外国文明。

”一、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从日本文化史来看,日本文化是在外来文化的刺激下发展起来的。

日本接受外来文化有三次大的高潮:第一次是大化革新,吸收了隋唐文化。

第二次是明治维新,吸收了西欧文化。

第三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吸收了美国文化。

【2】早在2000多年前,中日两国已经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友好往来,所以在中国的隋朝、日本的推古朝以前,中日就出现了交流。

在日本绳文时代末期,为了躲避战乱等,很多的中国人经朝鲜半岛移民到日本,同时也将先进的文明与生产工具和技术带到了日本,比如说水稻、铁器、青铜器等,促进了日本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公元五六世纪以后,日本更加积极地吸收中国的文化,不仅有物质层面的吸收,还有了精神文化方面的。

这个时候日本正是推古朝,圣德太子通过朝鲜半岛间接吸收中国儒家、法家、道家、佛教文化,在日本进行了推古朝的改革,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604年制定“宪法十七条”,都是引用中国典籍,使用了儒、法、道、佛教的一些规范和思想概念。

拿来主义相关例子

拿来主义相关例子

拿来主义相关例子以拿来主义为主题,以下是符合要求的例子:1. 中国古代科技的拿来主义:中国古代对外交流中,经常通过拿来主义吸收其他国家的科技成果。

例如,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带回了许多南洋地区的航海技术和船舶建造技术,为中国的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 日本的拿来主义与现代化进程:近代以来,日本采取了大量的拿来主义策略,从西方国家引进技术和理念,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例如,明治维新时期,日本通过拿来主义学习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军事技术,使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亚洲的强国。

3. 互联网的拿来主义: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拿来主义的思想。

互联网上的许多创新和发明,都是基于对他人成果的借鉴和改进。

例如,著名的搜索引擎Google,在设计上借鉴了其他搜索引擎的优点,并进行了创新和改进,最终成为了全球最流行的搜索引擎之一。

4. 创业者的拿来主义:很多创业者在创办新企业时,都会借鉴其他成功企业的经验和模式,即拿来主义。

例如,中国的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就曾表示他在创业初期就是通过拿来主义学习了亚马逊的商业模式,从而成功地将其应用到中国市场。

5. 教育领域的拿来主义:教育领域也普遍存在拿来主义的现象。

教师们常常会从其他教育者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中借鉴,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

例如,芬兰的教育制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制度之一,很多国家都从芬兰的教育经验中借鉴了一些成功的做法。

6. 跨国公司的拿来主义:跨国公司在进入新市场时,往往会采用拿来主义的策略。

他们会从当地企业和文化中吸取经验和知识,以适应当地的市场环境。

例如,麦当劳和肯德基等快餐连锁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根据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口味,进行了产品创新和调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7. 音乐创作的拿来主义:音乐创作中也存在拿来主义的现象。

许多音乐人会从其他音乐作品中寻找灵感,并加以改编或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例如,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乐章,就是根据德国诗人舒勒的诗句创作的,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音乐作品之一。

【最新资料】中日教育文化差异和启示

【最新资料】中日教育文化差异和启示

论中日教育文化的差异对于教育,每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视的,教育往往是一个国家的立国发展之本。

当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教育理念。

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对于先天不足、资源贫乏的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其中秘密在于重视教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基础教育最普及的国家,也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家,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完全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97%左右,大学已经进入“全入时代”,就是说想上大学的人都可以上大学,尽管如此,仍有40%的大学招不满名额,日本没有文盲,每年每人平均看34本书和杂志,人均日订阅1.2份报纸,这是全世界也少有的,因此日本的国民素质很高。

日本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一是做人诚实,二是吃苦、认真,三是有教养,懂礼貌。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国注重“术”的教育,日本注重“道”的教育。

无论是日本的武士道、剑道还是茶道,都讲究一个“道”,也就是说日本在教育方面讲究的是道德与精神。

而中国一直讲究的是术业有专攻,“术”一他在中国的武术、体术中就有体现。

一、中日教育近代化的差异性近代中日两国的教育都面临共同的命运,具有共同的课题,并且两国变革者的初衷都想通过教育变革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从而达到强兵富国的目的。

但是由于采取的途径、决策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促使中日两国在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情景,从而使两国的变革结果迥异。

(一)教育思想的差异性首先,思想载体不同。

知识分子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其文化素质、自身修养以及成员的构成,是近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以及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知识分子的改革行动同政治活动一直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大都为建立自己的政治团体而忙碌,很少有时间进行理论研究;也有像曾国藩一样依附于旧政治制度而吸取新知识的人。

中国的知识分子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颇深,以“学而优则仕”为荣,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浅谈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浅谈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浅谈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作者:李清华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12期内容摘要: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特征较为显著。

日本人尊崇和为贵,却又对他人敬而远之;既主张艰苦奋斗,又追求奢靡享受;既善于模仿外来事物,又有排外的消极思想。

本文将从“集团主义精神”、“等级制度”和“实用主义”入手,探究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关键词:日本文化双重性原因影响一.集团主义精神日本人具有强烈的集团性特征,这是人们随着日本近代化的成功及战后经济高速发展所形成的共识。

当一个使用同一语言的人群身居异乡,面临生存竞争的时候,团结一致的集团主义精神是取得胜利的法宝。

日本人的集团内部反对个人竞争,不认可用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带动大家的做法,他们认为鼓舞大家工作热情的动力不是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而是集团主义精神。

合作精神、通情达理、体谅别人是最值得称道的品德,而个人奋斗、刚直不阿、坚持自己的权利却往往不受人们喜欢。

久而久之,形成了日本人自发的合作意识和自我牺牲精神,对集团的依赖心理和追求“和”的集团氛围,并心甘情愿地在这一位置上扮演相应的角色,而不是设法表现自我,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总之,高度的集团主义精神,确保了集团秩序的稳定性。

毫无疑问,集团主义对日本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被看成是明治维新和战后日本经济成功的奥秘之一。

然而,集团主义又是一把双刃剑,它培养造就了日本民众的唯命是从的软弱性格。

如在工作中,日本人不会对上级说:“NO”,不管工作可行不可行,不管是否超过自己的能力之外,他们都要按上级的要求拼命地去工作,想方设法地去完成工作,以证明自己的实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否则,他们就会受到同僚的嘲笑和讥讽甚至受到侮辱。

所以当日本人工作出现失误时,他们只有用辞职或自杀这样的方式去承担责任。

因为在集团中日本人注重社会、集团对个体行为的评价,所以造就了日本人的极端的自尊心理,他们极端在乎名誉,害怕失败,害怕被侮辱和讥笑。

拿来主义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拿来主义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拿来主义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拿来主义是指将外来的文化、理念、技术等直接引进到本土,而不加以适应、融合和改进的一种态度。

拿来主义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可以分为肯定和否定两种。

肯定的态度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和尊重,认为外来文化可以给本土文化带来新的艺术、思想和科技成果,从而推动本土文化的发展。

例如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喜欢听韩国流行音乐、追求日本动漫、看美国电影等现象,这些都是拿来主义的表现,但它们也为中国年轻人的审美品味和文化素养提供了新的元素。

否定的态度则表现为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和贬低,认为本土文化才是最好的,外来文化会破坏本土文化的纯洁性和传统特色。

例如曾经发生在中国的文化愤青现象,他们热衷于抨击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认为西方文化是“资本主义文化”、“低俗文化”,误导人们放弃本土文化,这种否定的态度显然是狭隘和愚昧的。

综上所述,拿来主义的态度并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肯定适度、适应本土情况,便可以实现文化多元、文化交流和文化共存。

世界生产运作管理理念

世界生产运作管理理念

中美日的管理哲学是美国人整理出来的,美国曾经是管理的最大输出国。

然而,日本在管理上却比美国还成功,为什么?因为日本人除了管理科学以外,还十分重视经营理念。

一、什么是管理哲学中国人认为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做人就是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做事就是如何提高工作绩效。

搞好人际关系,提高工作绩效就是管理。

做人,不会做事,是一团和气,是和稀泥,管理上等于零。

相反,只会做事,不会做人,常常得罪人,他的管理也等于零。

因此,要先会做人,然后会做事,这就是管理。

然而,管理哲学,就是反省自己的管理经验。

二、各国的管理有何不同?全世界对器物的看法,都是一致的,它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争议。

上升到制度的层面,彼此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制度一订下来,就会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上升到哲学文化的层面(即思想层面),那就更是见仁见智,争论不休了。

因此,观念会影响人们的行为。

三、美国人主张多数超越少数美国人解决总是的规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和。

美国人常采用举手表决的方法,美国人称之为用拳头代替打破人头。

今天多数人赞成这条法,这条法就成立;明天多数人不赞成这条法了,这条法就被废除,换成另一条法。

美国的管理是划龙舟式的管理,划手背向前方,一定要步调一致,听从指挥、放弃个人的念头,严格遵守少数人服从多数人的信条。

凡是缺乏效力,跟不上多数的人人就要被淘汰。

但是,论道理,有时多数人的看法不一定对,少数人的看法也不一定不对。

近代西方人渐渐发觉:有时也不能完全服从多数,主张要尊重少数。

四、日本人倡导多功能数协调数一千多年来,日本人被训练得能够全员一致,采取同样的行动,所以没有必要独裁者强有力的发号施令。

日本的管理采取抬神轿式的管理。

抬神轿时没有人指挥,抬轿的人有高有矮,有人用力,有人不用力,有人摇摇晃晃,增加了阻力。

但是被抬的神并不发号施令。

然而摇晃的结果,则是每个神轿都平安到达目的地。

日本人谯:不能有秘密。

秘密就是罪恶。

日本人心里有话就讲出来,而且对自己的同胞很亲切,并乐于帮忙,不喜欢以多数来压倒少数,使少数人受到伤害。

《拿来主义》读后感

《拿来主义》读后感

《拿来主义》读后感在阅读完《拿来主义》这本书后,我对于这种创造性思维的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本书通过对于拿来主义的概念、原理以及实践案例的详细阐述,引导我们探索如何借鉴他人的观点和经验,从而创造出更加卓越的成果。

拿来主义的本质是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了如何从他人的成功经验中获取灵感,并将之应用到自己的领域中。

这种跨界借鉴的方法,让人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好地理解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拿来主义告诉我们,没有什么创新是孤立的,每个创新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通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是否需要重新发明轮子呢?拿来主义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学习他人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将之应用到自己的问题上。

这不仅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还可以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案。

拿来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实用主义”,即从实际问题的出发点出发,寻找最有效、最实用的方法。

这种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发展。

与此同时,拿来主义也提醒我们,在借鉴他人的观点和经验时,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

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复制别人的做法,而是应该将其融合到自己的独特思维中,并加以改进和创新。

正如书中所言:“拿来主义强调应该深入理解源头,然后将信息转化为知识。

”这种深入理解是对他人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而不是简单的模仿。

在读完《拿来主义》之后,我深深地被这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所启发。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将更加注重借鉴他人的观点和经验,并将之与自己的思考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

同时,我也会尽可能地将自己的经验和观点分享给他人,帮助他们在解决问题和创新中找到更好的路径。

总之,拿来主义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创造性思维方法,通过借鉴他人的观点和经验,我们可以更快地解决问题,获得更好的成果。

这本书不仅启发了我对于创新的认识,还教会了我如何运用拿来主义的思维方式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发展。

日本人“实用主义”性的宗教观

日本人“实用主义”性的宗教观

日本人“实用主义”的宗教观一、日本人的信仰1、含义:日本人的宗教观,也反映了日本文化中的“实用主义”。

对很多的日本人来说,从古代开始祭祀祖先所在的寺庙,就是自己的宗教。

2、分类:三个宗教:日本固有的神的信仰(即神道),佛教,西方的基督教一个道德:中国兴起的儒家思想3、实用主义的宗教观的特征:①宗教观贯穿人的一生出生的时候,去参拜神社结婚的时候,在神社或基督教的教会举办日常生活中,遵守儒教等的道德规范去世的时候,在佛教的寺庙举行葬礼②“一国多教”、“一家多神”据日本文化厅调查(2003年12月末~2006年)神道:1亿777万佛教:9555万基督教:191万其它:1071总计:2亿1475万。

大约是日本人口(1亿2770万)的2倍。

除了基督教和新宗教的信徒之外,日本人基本上都同时信仰佛教和神道两个以上的宗教。

这也表示了日本人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可以说反映了日本人“有用则信,无用不信”的“实用主义”的宗教观念。

4、所有宗教的基础里都蕴含着“万物有灵论”。

万物有灵论:宇宙万物都含有灵魂,对此产生崇拜的原始信仰。

萨满教(通过巫师施展巫术为中心的宗教)、一神教、多神教,都是在这个原始的神的概念上成立起来的。

二、神道发展历史1、含义:在这片土地上,从古代到现代,神道都是日本人的精神文化的中心。

神道是日本自古以来多神教的信仰。

2、内容①这个世间的包罗万象都是神创造的,都蕴含着神灵。

——“自然崇拜”据《古事记》记载,草木之间在聊天,国土上到处的岩、石、树、叶都在交谈,夜晚像鬼火一样奇怪的火灾燃烧,白天成群的昆虫拍动翅膀的声音,到处都是热闹的声音。

日本人,认为神无处不在,因此树木、山川、岩石等都会祭拜。

这被称为“万物有灵论”,或者是“精灵信仰”。

②神道,对古代的人怀有深重的敬畏之心。

——“祖先崇拜”以“记纪”(古事记和日本书纪)描写的神话传说为基础,尊敬神灵,尊重祖先,举行祭祀。

在日本古代各氏族,在谈论自己的家世时,会和神话、祭拜神灵的祖先、信仰的神灵等联系在一起。

浅谈广告中的创意哲学——剖析日本人微差的创新思维

浅谈广告中的创意哲学——剖析日本人微差的创新思维

MING RI FENG SHANG53艺 术 设 计文|王紫钰浅谈广告中的创意哲学——剖析日本人微差的创新思维摘要:学习了创新能力与开发这门课程,阅读了相关书籍,本人结合自己的专业,站在广告策划的角度浅谈一下关于广告创意与思维创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而文章主要选取日本人生活上的创造、创新作为例子来引发我们对思维革新的思考,目的是为了传递出广告人在做大创意的一句名言“创意是洞察消费者,创新是思考,而两者绝对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做”。

关键词:日本;创新思维;广告创意;艺术与生活;思维革命广告创意是要做洞察分析而不是做简单意义上的“看”与“被看”,创意=旧元素的新组合。

广告是为了销售,不是艺术创作,所以要在市场营销策略下、消费者洞察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好的创意,而在这方面日本人确实做得不错。

日本人是全世界公认的善于将“拿来主义”赋予“思维革命”的国家,他们善于走发现、借鉴、吸收与创新的整个流程,所以经常会产出一些离经叛道的想法与做法。

在广告方面,国际上普遍认为日本人确实是踩中了一些跳跃思维的点,会给人们带来一些新颖的体验。

也许在人们诧异“为何日本人会产出如此古怪的想法”停留于表现层面的一些猜想并不管用的时候,是不是我们应该从其生活方式和日常思维中发现一些细微的线索,来看一看日本人微差的创新思维。

一、“设计”服务于“实用主义”1、在细节处改善生活品质,兼并情趣与艺术在日本人的眼中生活不能是粗糙的,不能凑合,对细节的忽视最终会使提升生活品质遭遇到瓶颈。

所以日本人对粗糙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全方位的排斥。

在日本生活你会时刻随处体会到对细节的高度重视。

设计之一:厕纸日本人非常重视厕所文化(在于日本看重整洁干净与趣味性),在很多企业里有着普遍的共识:“有一个干净的厕所的公司,才会是好公司。

”日本甚至有专门的“厕所协会”,每年还会评选日本“十佳公共厕所”,11月10日是“日本厕所日”。

设计之二:长脚的雨伞日本人习惯于用长柄雨伞,首先是因为长柄伞虽然不方便,但是不会影响到他人(日本从小就普及不麻烦别人教育),例如上公共汽车,长柄伞可以捆起来,水柱从伞尖直接流到地面。

东乡平八郎:一个被称为日本军神的人却只俯首拜中国阳明

东乡平八郎:一个被称为日本军神的人却只俯首拜中国阳明

• 也没有什么道义可讲,妄想点化它们,简直 就是缘木求鱼。对待变态岛国,我以为,就 是以阵地对阵地,以堡垒对堡垒,这不只是 着眼以现在,也是为中国的未来,为我们的 子孙后代考虑。 • 小日本在岛国,资源,地盘都有限,你总不 可能让它们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世世代代困 守岛国吧!它向大陆扩张,是必然之举,今 天不扩张,明天也要扩张,今年不扩张,明 年也要扩张,当代不扩张,下一代也要扩张 。
• 阳明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更是辉煌 的一生,是一个成功者的军事家,一个成功 的政治家,更是一个成功的哲学家。
• 除了战功外,我个人最推崇的是王守仁的攻 心术。攻心最难,所以,孔明先生七擒七纵 才被千古传颂。
• 曾经有一本书,里面描述王艮和王守仁的关 系,有点类似陈真的霍元甲。很多版本,陈 真一开始看霍元甲,一直不顺眼,就想海扁 霍元甲一顿,后来,却成为霍元甲的忠实追 随者。王艮也是一样,一开始去王守仁那里 ,我以为就是来踢馆的,后来,却拜服在王 守仁的脚下。
• 这一点,我们不能有任何幻想,鬼子不是周 处,还能朝得道,夕死足矣!它们最好全世 界人死光光,就们认识到,一生伏首拜阳明的根子 里,既有鬼子的贱骨头在发酵,更要清醒的 认识到,这是条疯狗,它好似讲忠谈义,其 实不忠不义,脑中根本没有忠义,没有感恩 ,一旦发起疯来,它见谁都咬,小三三参拜 厕所,不正是连主人也顺带咬一口?
• 虽然朱熹名气比他高,但是其实从经世致用 角度看,王学仁充分的践行了知行合一,成 就比朱熹明显多了。
•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不知道朱老 先生和那个娼妓的故事是真是假,如果是真 的,那朱老先生堂堂理学大师,还有用栽赃 娼妓,来打击报复异己的嫌疑。
• 回到王阳明,小东东为什么会如此低声下气 的写了什么一生伏道拜阳明,这不像狂热的 大和民族的性格啊!

拿来主义中经典句子

拿来主义中经典句子

拿来主义中经典句子1. "拿来主义即是拿来即用,不必刻意追求原创,只要能解决问题就是好的。

"2. "拿来主义强调实用性,不拘泥于个人创造,而是注重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成果。

"3. "拿来主义是一种智慧的运用,能够节省时间和精力,快速解决问题。

"4. "拿来主义鼓励人们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以便更好地应对挑战。

"5. "拿来主义是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能够促进创新和进步。

"6. "拿来主义不是剽窃,而是在他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

"7. "拿来主义能够帮助我们避免重复造轮子,节省资源和成本。

"8. "拿来主义是一种学习的态度,能够让我们更加谦虚和开放。

"9. "拿来主义强调团队合作和共享,能够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共同进步。

"10. "拿来主义能够帮助我们快速适应变化和应对挑战,提高工作效率。

"11. "拿来主义是一种跨界融合的思维方式,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12. "拿来主义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区和开放共享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13. "拿来主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源,实现更大的价值。

"14. "拿来主义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取得成果。

"15. "拿来主义强调学习和借鉴他人的长处,以便更好地完善自己。

"16. "拿来主义是一种开放的心态,能够让我们更加包容和接纳他人的贡献。

"。

浅谈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浅谈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浅谈日本文化的双重性作者:李清华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6期摘要: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特征较为显著。

日本人尊崇和为贵,却又对他人敬而远之;既主张艰苦奋斗,又追求奢靡享受;既善于模仿外来事物,又有排外的消极思想。

本文将从“集团主义精神”、“等级制度”和“实用主义”入手,探究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关键词:日本文化;双重性;原因;影响一、集团主义精神日本人的集团思想根深蒂固,这是其近代化发展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必然产物。

尤其是在异国他乡面对优胜劣汰的严酷竞争时,同一民族的人能否团结一致这是致胜的关键。

日本集团主义精神反对英雄主义,他们认为带动群众工作热情的不是榜样力量,而是集团主义精神。

在日本,团结协作、体谅他人是被人称赞的优良品质,而凸显个性、维护自身利益的做法却往往被众人所不喜。

长期以往,日本人形成了牺牲小我的合作精神,并自觉自愿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可以这样说,集团主义精神是维持社会秩序,确保集团稳健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明治维新以及战后日本经济成功发展中可以看到,集团主义对于日本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集团主义精神也存在一定弊端。

比如说日本人以执行命令为天职,因此性格相对软弱、缺乏主观决断能力。

在实际工作当中,日本人基本上从不会对自己的上级说不,不论上级的决定正确与否,不论是不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他们都会唯命是从,想尽一切办法完成任务,从而证明自身能力,获得他人的敬服。

反之,则极易被同事孤立,甚至会受到言语攻击。

因此,日本人一旦出现工作失误的情况,他们往往会自动申请离职,或者采用自杀的手段来承担相应责任。

集团主义精神让日本人对于集团以及社会的评价十分重视,进而导致日本人的自尊心极强,看待声誉甚至比生命还要重要。

二、等级制度一直以来,日本的等级观念都比较严重,已然成为日本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内,日本人都认为不平等是正常的、是可以接受的。

从寿司看日本文化论文

从寿司看日本文化论文

从寿司看日本文化摘要:寿司是日本料理的代表,从寿司中可以窥视出日本很多的文化。

历史虽不渊远的寿司,却是聪明的日本人通过思考发明创造出来的,起初只是为了保存食物,而今发展到种类繁多,和中国的饺子很相似,既保留了传统又不乏创新。

寿司的美味不仅体现在食上,更体现在形与色上,在如今讲求效率的日本社会中,寿司仍然受到人们的青睐。

关键词:寿司;勤于思考;传统;创新序论日本不仅在地域上与中国是“一衣带水”,而且在文化上也是“一脉相承”。

“很难用几句话去勾勒日本社会的特点,那种勾勒容易漫画化。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文化的博采众长和实用主义。

”这是作家李培林先生的一句话。

日本文化几乎就是世界文化的大熔炉,既重视传统又善于创新,正因如此日本文化中的茶道、花道,都是世界各国人津津乐道研究的对象,而作为日本饮食文化当之无愧代表的寿司,研究的人还尚少。

在马凤鸣的《现代日本的生活习惯》中,作者对日本饮食文化做了概括性的分析,简单地介绍了日本料理的种类,以及饮食习惯。

我认为:饮食文化也是文化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反映民族发展的一面镜子,本文就是从细处着手,从日本料理中最具代表性的寿司谈起,逐渐深刻地分析寿司中所展现的日本文化。

寿司的历史虽不渊远,起初只是为了便于保存而发明出的一种食物,形式上与中国的传统食品饺子很相似,现如今寿司的种类异常繁多,这都是因为聪明的日本人通过思考而发明创造出来的,在此基础上既保留了传统又不乏创新。

寿司的美味不仅体现在食上,更体现在形与色上,每一块寿司都是一个精致的小艺术品,这是日本人所追求的料理美。

在高效率、快节奏的日本社会中,寿司仍然受到许多人的青睐。

从小小的寿司中反映出日本文化的很多优点,这都是值得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今后学习和借鉴的。

1 从寿司的起源看日本1.1寿司的起源追溯寿司的起源,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其历史渊源并不远。

在江户时代的延宝年间(1673年至1680年)。

京都的医生松本善甫把各种海鲜用醋放在一起。

二战后日本的发展

二战后日本的发展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等原日本进行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日本完成了农地改革解散财阀等改革铲除了封建残余思想在日本国内的统治地位从而转轨为先进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体制为日本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扫平的道路
二战后日本的发展
二战中日本人忍受着漫长的饥荒煎熬, 妇女们在煤矿中吃力的挥舞着镐头,孩子 们在工厂里长时间的工作,老人则挖掘松 树的根来做燃料,甚至和尚们也被征去从 事军事后勤服务。日本最终作为战败国, 当然损失十分惨重,但战后的日本很快走 出了战败的阴影,制定发展的策略迅速崛 起,特别是在经济、科技、教育方面的迅 速发展。
发展概况
• 日本战后教育,随着经济的恢复与增长,从数量到质 量实现了相应的发展与改善。初期的教育改革,深受实用 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造成学力水平的下降。经 50年代 教育理论的大辩论, 批判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之后,布鲁 纳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受到重视。60年代,由于中小学教学 大纲的水平大幅度提高,脱离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接受能 力,曾导致大量落后生的出现。70年代的第三次教育改革, 不仅使高等教育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且使中小学 教育面向智、德、体全面发展的方向,既保持注重基础知 识的划一性,又有适应地区与个性特征的灵活性,力图使 教育适应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在数量方面 也有很大发展。
3.注意适应日本国情和世界发展的新形势、 新潮流 日本科技发展速度之快和成效之显,关键在 于不但学习西方,又时时不忘密切结合本 国国情,是科技政策充分适应日本各时期 的特点。日本是先发展成功率高的实用型 技术,再发展风险性较大的高技术,这是 完全适合日本国情的。日本科技政策不断 适应新形势和新潮流的变化,在历史发展 的各个时期都能制定相应的科技发展策略。
日本科技发展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9·
潍坊 学院学报
然而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海 国图志》在大清 朝没有 引起 朝野 人 士的重 视 ,更 谈不 上在 实践 中 “师夷长技 以制夷”了。鸦片战争过去二十年之后 , 源 于“师 夷长技 以制 夷 ”的“师夷 长技 以 自强 ”的洋 务运 动 才开始 在 中 国出现 ,而且洋 务派 的势力 也 不在 中央,而在地方 。最终 ,由李鸿章等洋务派官 僚 兴起 的洋 务运动 欲 自强而不 强 ,终 以中 日甲午 战争的失败而宣告破产。值得我们深思的是 ,“墙 内开花墙外香”。《海国图志》及其思想在 日本 的境 遇 ,正 与 中国相反 ,在 日本全 国上下 产 生 了极 大 的 反响。该 书于 19世纪 40年代末 5O年代初传人 日 本 以后 ,立刻 得 到 了 1 3本一 些有识 之 士的重 视 ,对 其书 中阐述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产生了 强烈 的共 鸣,称誉《海国图志》为“海 防宝鉴 ”、“天 下武夫必读之书”。其对 日本后来 的明治维新 、学 习西方 等 国策 的制订 均产 生 了积 极 的影 响。
林则徐是 近代 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而 魏源 则是 鸦 片战争 以后 明确 提 出“向西 方学 习” 的第一人 ,他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 制夷 ”的思想 ,主 张利 用外 国先进 科学技 术 武装 自 己,以抵御外 国的侵略 ,使国家走上富强的道路。
收稿 日期 :2011—06—21 作者简介 :张云驹(1964-),男,云南澄江人 ,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神奈川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国际经济。
古代 ,日本从 中国、朝鲜等 国“拿来”了包括文 字在内的文化 、宗教 、礼制等等 ,而且 日本人还根 据 自身的实际需要 、消化能力作了大胆 的改革 ,没
有一味照搬。比如说 ,用汉字创造 了平 、片假名 ,并 用片假名记录主要来 自印欧语系的外来语。
近代 ,1868年的明治维新 ,是 日本走上工业一 化道路 、富国强兵的关键改革。促成 日本明治维新 的重要原因之一 ,是中英之间的鸦片战争和魏源 编写的《海 国图志》。鸦片战争后 ,英 国的“坚船利 炮 ”使 中国为数不多的开明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 大国”的梦幻中惊醒 ,开始睁眼看世界 ,林则徐 、魏 源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魏源编写了中国第一 部世界史地著作《海国图志》。 书中,他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观点。这种直面现实且符合 当时 国情 的呼 吁理应 对清朝 统 治下 的 中国起到振 聋发聩的作用 ,而事实却并非如此。这本书反倒是 引起了 日本有识之士的关注。
①《海 国图志》:清魏源著。共 60卷 ,介绍各 国史、地 、政情况 ,还涉及科学技 术、造船、制械及 练兵之 法。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作 者 在镇江受林则徐嘱托 ,据 《四洲志》译稿及 中外文献资料 ,于《南京条约》订立后不久整理成书。1842年刻本 50卷 ,1847年 刻本增订 为 6O卷,1852年(咸丰二年)又扩编为 100卷 ,刊 于扬 州。此书 系统介绍 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 ,谴责投降派“夷兵不可敌”的 卖 国论及顽 固派视 坚船利炮 为“奇技淫巧”的 昏愦 ,对 战、守和外交策略提 出很好 的见 解,并提倡 学习西方的先进技 术 ,提 出“师夷 长技 以制 夷”的著名主张 。本 书出版后影响很大 ,促使 人们开阔眼界 ,了解世界 ,对后 来资产 阶级改 良派有一些启蒙作用。此 书出版 后 ,很快传入 日本 ,对 日本的维新运动也产生 了一定影响。
第 11卷第 5期
V Ll11 N O 5
潍 坊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W eifang University
2011年 1O月
o Ct.201 1
日本人的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
张 云驹
(潍坊学院 ,山东 潍坊 261强者 ,习惯无原则地把别人好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 ,这 是 其 “拿来 主义 ”。另 外 ,日本 人 自古 以来 就 只注 意 与 自己有 关 的事 物 ,不 关心 与 自己无关 的 东西,因此 日本人在本质上属于典型的“实用主义”性格 。虽然不擅长发明创造 ,日本人却善 于学 习、吸收、消化并革新他人 的研究成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日本属于新兴、后发 的资 本主义 国家,明治维新前在各方面均大大落后于老牌欧美资本主义各 国。尽量减少耗资、耗 时的基础研究投入,学 习、吸收、消化别 国先进的研 究成果为我所用 ,是经济学上典型的后发 利益理论的应用 ,这绝不是投机取巧 ,无可厚非。本文以明治维新、《海国图志》等为例分析 了 日本民族这方面的特点 ,探讨与 日本民族的相处之道。
关键词 :拿来主义;实用主义;明治维新 ;《海国图志》;中 日关系; 中图分类 号 :C955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671—4288(201 1)05—0139—03
世界 上很 少有 人会 否定 日本人 的成 就 ,大 多 数人还会把 日本 的成功归因于 日本民族 的勤奋 、 认 真。一直以来 ,谈 到 日本人的时候 ,中国人总是 把勤奋 、认真作为 Et本人 的最大优点加以赞扬 。旅 居 日本 十几 年 ,笔 者也 一度 对此 观点 非 常认 同 。离 开 日本后 ,也许是身在山外的缘故 ,对 日本却有了 一 些新的认识 。说到勤奋 、认真 ,同处亚洲的中国 大陆 、朝鲜半岛、印度支那半岛诸 国以及其他很多 国家的人民 ,也都毫不逊色 ,但这些国家却没能享 受 到 日本那 样 长期 的繁 荣与 发达 (二 战后 期及 战 后恢复的短暂时期除外 )。究其原因 ,历史上也好 , 现在也罢 ,在勤奋 、认真 的基础上 ,日本每一个时 期 的成功 ,都得益于 日本传统文化中的 “拿来主 义 ”、“实用 主义 ”。以下 通过 几个 例子 来分 析一 下 日本民族这方面的特点 ,探讨一下与 日本 民族的 相 处之 道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