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与本土文化整合的路径研究_以贵州黔南地区为例_张莉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教育研究39学法教法研究课程教育研究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困境与出路陈刚兰(双江县大文乡中心完小 云南 双江 677303)笔者的学校是一个多民族的山区学校,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地区,高山阻隔了与外界的联系,同时也阻隔了教育在这些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学前教育是终生教育的起始阶段,发展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
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来说情况更为严峻。
因此,唯有探索学前教育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所面临的困境,才能为发展指明方向;只有改善幼儿生存环境,才能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缩小各地区教育发展的差距。
一、现状—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着困境〈一〉资金短缺,教育供给不足资金短缺,教育供给不足是开展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水平落后,教育的投入十分有限,因此学前教育被考虑较少,甚至不被考虑,由此导致幼儿园数量严重不足。
目前,在少数民族地区,一个乡拥有一所幼儿园已实属不易,或为民办,或为小学附设,独立办园很少,尚无幼儿园的地方主要依靠学前班。
幼儿园本身自筹的能力十分有限,经费面临短缺的尴尬境地:硬件设施方面面临屋舍陈旧、简陋,幼儿的教玩具缺乏等困难;软件设施更是一大问题。
〈二〉家长的理解出现误区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
在少数民族地区,家长文化程度较低,对外界新鲜文化极为冷漠,对儿童接受教育漠不关心,往往简单地把幼儿园理解为托儿所,把教师理解为“看小孩的”甚至是“保姆”。
因此,一般对幼儿教育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送儿入园的家长目的是为了孩子有人照管,自己能够去从事劳动,因此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以后就撒手不管;另一种情况认为幼儿园教育没有意义,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因此并不将适龄儿童送入幼儿园,对儿童的成长发育造成很多不良影响。
〈三〉语言交流出现障碍语言成为交流的障碍,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语言来完成,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说,它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播方式,是以单纯的由上至下的民族文化传承为主,而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对民族语言的依赖而忽视汉语的学习与利用,使得对语言的使用成为教育发展中的障碍。
本土文化与园本美育课程的融合研究
本土文化与园本美育课程的融合研究
李仙群
【期刊名称】《爱情婚姻家庭》
【年(卷),期】2020()7
【摘要】立足本土文化,开发适宜的园本课程是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的必由之路。
本文以探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园本美育课程建设的基本路径。
幼儿园应当明确美育课程建设指导思想与突出特色的基本思路,采取“请进来”“活起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地域文化特色园本美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建立健全特色美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创新特色美育课程实施方式,进一步优化特色美育课程质量管理。
【总页数】2页(P0120-0121)
【作者】李仙群
【作者单位】贵州省威宁自治县岔河镇中心幼儿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
【相关文献】
1.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与策略研究\r——以荆门市三所幼儿园为例
2.根植榕城文化传承家国情怀——福州市直机关幼儿园本土文化课程的研究与探索
3.本土文化融合多元文化的园本课程建构与实施
4.枣庄本土文化融入农村幼儿园课程的实践研究
5.本土文化视域下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析幼儿教学中融入本土特色文化的方法
分析幼儿教学中融入本土特色文化的方法发表时间:2020-08-12T15:15:59.323Z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月7期作者:雷献娟[导读] 幼儿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起教育难度系数相对比较高,所以很对幼儿教育中的教学策略研究也一直都是教研部分的重点摘要:幼儿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起教育难度系数相对比较高,所以很对幼儿教育中的教学策略研究也一直都是教研部分的重点。
幼儿整体教育中融入本土特色文化开展教育活动,往往可以在教育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所以此类教育中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也应该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性开展活动。
关键词:幼儿教育;本土文化;教学方法幼儿教育的难度决定了教育教研方法需要从不同纬度尝试,本文就本土特色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融合开展教学,促进幼儿的整体成长发展。
在幼儿发展中促进幼儿全面成长发展,提高幼儿的学习效率至关重要。
幼儿教育中结合本土文化开展教学活动,也应该进行积极的拓展和开发。
在教学中为幼儿塑造更好的大环境作为依托,帮助幼儿快速成长发展。
同时在幼儿教学中,融入本土特色文化的融合至关重要。
一、幼儿教育融入本土文化的背景概述我国的经济近年来高速发展,其中民族复兴的呼声越来越高。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开展有效的教学支持,促进幼儿对整体知识的综合把握。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本土文化特色,为幼儿成长塑造大环境。
在民族复兴伟大旗帜的号召下,教育部门的改变应该充分结合本土的文化特点。
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背景作为整体知识挖掘中的重点研究对象。
将这种本土文化融入到幼儿教育中,督促幼儿更快的完成成长发展。
幼儿教育活动基于此开展有效的教学,也需要对整体教育中的知识点展开深入的探索。
利用幼儿园的教育文化特点,融合本土文化中的各类型特点展开教育。
所以在国家建设发展目标的大背景下,幼儿园教育中融入本土文化势在必行。
二、幼儿教育融入本土文化的意义本土文化是本土生活方式、人文情怀、历史积淀等多种形式的文化层次,共同组成的幼儿教育文化。
对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现状的思考论文
对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现状的思考论文对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现状的思考论文学前教育阶段(3-6岁)是儿童心智萌芽阶段,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一阶段儿童的受教育程度会对儿童后期发展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
而且,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将学前教育工作摆在当前教育工作的中心位置,中央财政计划安排资金500亿元用于中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
贵州省作为西部落后省份,其农村学前教育现状让人非常担忧,笔者自己也在农村地区幼儿园工作,所以对贵州省学前教育的现状有切肤之痛,所以急切地盼望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能够在新时期取得重大突破,圆梦更多的农村儿童。
一、目前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现状(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性不足。
农村学前教育师资薄弱,部分教师专业性不足。
一是农村幼儿教师缺乏,部分地区为了缓解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短缺的状况,聘请了很多临时老师,这些临时老师往往经过很短的职业培训就开始上课执教,其教学质量很难得到保证。
二是部分地区,为了过多的避免财政支出,直接在小学开设幼儿园,将中小学富足的老师,聘为幼儿教师,或者让部分中小学老师转岗为幼儿园教师,使得幼儿教师的专业性无法体现。
三是近些年,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要求提升很快,聘用条件从以前的中专、幼师学历提高到现在的大专甚至本科学历,但是,幼儿教师的.吸引力很弱,高学历的人员很多都不愿意去当幼儿教师,加剧了幼儿教师师资短缺的问题。
(二)幼儿教师任务繁重,社会认可度低。
在贵州农村地区,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重、事情多,很多时候还身兼数职,但许多社会上人士认为幼师就是保姆、保育员,社会认可度低。
幼儿教师多数时间都在带孩子,尤其是遇到调皮的孩子,心理压力就会骤然增大,长此以往,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据相关研究表明,幼儿教师是所有教师里最容易职业倦怠的,表现为缺乏工作热情、身体感觉累、爱发牢骚、心绪不宁,成就感低,有些幼儿教师长期进入职业倦怠,很容易对年少不更事的幼童失去耐心,进而体罚学生,或者自闭等。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构建-以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高等教育a部龙扇救育第2卷第21期2016年11月DOI:10.16681 /ki.wcqe.201621059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构建—以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例王棋炜(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58000)摘要: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但由于民族地区教育条件落后、教育观念老旧等因素,造成民俗 文化与学前教育的隔离。
为此,文章拟将民俗文化与学前教育课程进行融合,利用民俗文化充实当地学前教育课程 的内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园本课程模式。
关键词:民俗文化;学前教育;园本课程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6)21-0094-01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聚居着苗族、侗族、布依族、彝 族等49个少数民族,这里拥有十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 源。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颁布,农村学前教育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少数 民族地区又是农村地区教育中不可忽视的薄弱环节。
所以,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提出 “到2020年,民族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接近或 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目标ra。
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受到经济落后、观念老 旧、教育资源匮乏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更谈不上少数民族民 俗资源与学前教育课程之间的互相融合。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 治州(以下简称“黔南州”)在贵州又属于经济中偏下的地区,所以,其学前教育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一、构建学前民俗文化课程的教育价值黔南州有着十分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这里居住了苗 族、布依族、水族等37个少数民族,并且各少数民族都有各 具特色的节日、服饰、歌谣等。
例如:水族拥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服饰和节日,这些都是水族人民世代相传的瑰宝,如果将 这些民俗文化融入到学前课程中,引导他们系统地认识这些 文化形式的由来和意义,则可以加深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理 解,提升民族自豪感;又如水族的手工技艺“马尾绣”和文字 “水书”,这些都是水族先祖智慧的结晶,对幼儿进行这些文 化的介绍和学习,能强化对他们的美育和智育教育;再如水 族人的年节“端节”中的重要活动———赛马,能开拓幼儿的视 野,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一)来自政策的要求。
近些年来,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成为国家及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纷纷出台了相关政策。
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并设立“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重大项目,体现了把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放在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工作思路。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各地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来自实践的需求。
由于农村人口占多数,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一直是我市学前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经济水平不够发达,长期以来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较为缓慢,资源匮乏,入园率较低,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较差。
面对这一现状,近些年来,我们勇于改革,积极创新,探索出“镇村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强调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责任,对辖区内所有村级幼儿园实行布局规划、教师管理、经费管理、业务管理、质量评估“五统一”管理,有力地提高了乡镇中心幼儿园经费保障水平,较好地规范了农村学前教育办园秩序,提高了农村幼儿园管理水平,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0.8%,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100%。
目前,我市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任务还很重,需解决的问题也很多,诸如公办幼儿园的建设、幼儿教师编制及待遇问题等,因此,我们将研究课题定在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希望探索出适宜我市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模式,促进我市农村学前教育进一步健康发展。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一)课题界定。
本文的学前教育特指狭义的学前教育,即3-6岁幼儿所接受的教育。
研究范围限定在农村,具体是指在市、县政府所在地城区范围外的地域。
发展的指标在于学前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即入园率和教育质量。
发展的途径涉及管理模式、教师管理模式、幼儿园规划建设方案、保教质量监管机制等方面。
(二)研究依据的理论。
1.公共政策学。
陈振明的《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一书中对公共政策学的定义:“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围本课程建设中本土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以贵州省黔南地区为例
源 ,为 幼儿 提 供 主 动参 与 和 自主建 构 的学 习 机 会 。
可谓 多姿 多彩 。但 不 少教 师对 本 土文 化 资源 的理 解
0 0 0 0 0
仅局 限于少 数 民族 歌舞 和服 饰方 面 ,对 当地 的民族 人 际关 系 的重 视 以及对 祖 先 的尊敬 ,布依 族 的饮食
径
开发 和利 用 的力度 。
一
、
本 土 文 化 资 源 是 园 本 课 程 的重 要 组
二 、本 土 文 化 资 源 在 当前 园 本 课 程 中 的
缺 失
成 部 分
本 土文 化 中蕴含 的 民 间智 慧 和 传 统 文化 遗 产 .
幼儿 园进 行 园本 课程 建设 的前 提是 ,教 师 在课
建筑 、民间 文学 、民间 游戏 、体 育 竞技 活动 、地 方 习俗体 现 出其 “ 稻 文化 ”的特 征 .教师 深入 挖 掘和 习俗 等缺 乏 足够 的 了解 和关 注 。而且 .该 地 区幼 儿 利 用这 些资 源 ,将其 作 为幼 儿 园社会 活 动 的重要 组 园大 多依 据北 京 、上 海 、南 京等 地 的统 编教 材来 实 成 部分 ,可 以促进 幼 儿 的社 会 性发 展 :再 如 ,当地 施教 育 ,对 于本 土文 化 不够 重视 ,民族 文化 中的许 的 民族 文 化 中有 很 多 广 为 流 传 的儿 歌 、谚 语 及 故
现象 共 同导致 幼儿 无法 通 过教 育 充分 接触 并 正确认
的生活 又充 满趣 味 。经 过改 编 可成 为幼 儿 园语 言 活 动 的 内容 ;同 时 ,当地 的 民间体 育游 戏 如 :像 丢 花 包 、抽 陀螺 、苗 族 的 “ 顶牛 ” 、水族 的 “ 赛 马” 等 ,
幼儿园本课程建设中本土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以贵州省黔南地区为例
幼儿园本课程建设中本土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以贵州省黔南地区为例摘要:随着国家素质教育机制政策的实施,一些当地的文化特色和物质文化资源在逐渐地被应用到教学工作中去。
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场所,学前幼儿教育承担着幼儿学生教学的重要职责,对幼儿学生的身心发展都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就园本课程建设中本土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本课程;本土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前言:园本课程是在相关法规政策下,根据幼儿教学场所的实际情况和环境,将幼儿学生的需求作为主要切入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开设的课程。
利用幼儿园现有的条件作为基础,将和幼儿教育相关的一些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这样就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学生的成长和进步,使得学前教育更加有特色。
所以,将地方特色文化背景下的资源应用在我国的学前教学工作中去,将民族特色、本土资源和学前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探讨和研究相关的教学策略,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本土文化资源在园本课程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本土文化是地域内的文明的一种体现,是劳动人民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国家和民族的财富,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很重要的作用的,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
在国家颁布的针对幼儿学前教育法规政策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要贴近生活,要基于现实环境开展教学工作,灵活有效地应用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资源实施教学,这样就可以为幼儿创造更多适合教学的机遇和氛围。
本土文化资源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包括幼儿学生生活地域内的一些特色资源。
所以,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就可以引入当地特色文化,培养学生对特色文化的感知能力,实现让学生们领悟本土特色文化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本土文化资源的熏陶下,养成健康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
所以在本土民族特色文化背景下的幼儿教育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1]。
二、园本课程建设中本土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的具体举措(一)实行依据本土文化的园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支持幼儿园老师发挥自身的优势,将本土的特色文化资源灵活应用到幼儿教学中去,这样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更适用于幼儿学生的学习,在这个基础上实行依据本土文化的园本课程的教学模式。
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研究 课题申报书活页
课题申请·评审书《课题设计论证》活页课题名称: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界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选题的背景及研究价值·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或研究步骤(限3000字内)一、本课题的核心概念的界定世界上不同国家和组织对于那些具有民族民间特征的,具有一定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文化的称呼和理解不同。
国际上采用版权保护的国家和组织统称其“民间文化艺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民间文学表达形式、防止不正当利用及其侵害行为的国内法示范法条》(以下简称《示范法条》)中对民间文学艺术表达形式作了如下界定:由传统艺术遗产的特有因素构成的,并且列举了四种具体的表达形式包括口头、音乐、活动和有形表达形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89年通过的《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化建议案》中称其为“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并将其定义为: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有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征的表达形式;它的准则和价值通过模仿和其他方式口头相传。
其形式包含在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游戏、神话、礼仪、习俗、工艺美术、建筑及其他艺术之中。
我国的文化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国际、国内研讨会中,则根据我国的传统习惯和立法现状,将其称为“民族民间文化”。
本课题的“民族民间文化、地域文化”主要指贵州范围内,贵州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四渡赤水长征文化;贵州茶文化、酒文化;贵州民间艺术;贵州风景名胜;、遵义会议、黎平会议红色文化;苗族飞歌、芦笙舞;水族双歌、铜鼓舞;瑶族《打猎舞》;布依族姊妹箫、山歌《好花红》:以及彝族斗牛舞;贵州仡佬族饮食文化、傩戏面具文化;赤水丹霞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侗族大歌、琵琶歌等。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作者:马文平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4期马文平内容摘要:农村的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为幼儿教育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这是城市幼儿园所望尘莫及的。
然而,广大农村幼儿园盲目照搬城市的教育方法和内容,没有根据当地经济、文化及设施条件的特点。
设计与组织教育。
农村幼儿园要让幼儿走到户外广阔天地,学会观察大自然,因地制宜开展游戏活动,自己动手制造玩具。
寓教于各种充满“农”味的活动之中。
在现有条件下,这些方法能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
锻炼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拓宽教学途径。
关键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思考甘肃会宁县新添堡回族乡是一个回、汉、东乡三个民族居住的民族乡,是甘肃省39个民族乡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乡。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县教育局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乡镇中心幼儿园及各村学附属幼儿园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
学前教育起点高、发展快,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现状(一)教师队伍。
专业的学前幼儿教师寥寥无几,大多数教师都是小学教师转岗过来的,他们虽然工作的热情高,信心大,但学前幼儿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很欠缺。
(二)环境创设。
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实施幼儿教育的必要条件。
但农村经济条件较差,缺少大型玩具和必要的活动设施,制约着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三)“家”“园”合作。
民族地区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家庭的卫生习惯普遍较差。
家长对学前教育存在误区,他们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也认为识字+数数=教育,不教孩子识字、数数就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改变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进行正确的幼儿教育,这个重担就落在了幼儿园教师的身上。
二、建议和思考(一)开展学前师资培训,增强师资力量在学前幼儿教育中,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和造就一批稳定而合格的热爱幼教事业的专门人才,是提高教育质量,发展民族学前事业的前提。
幼儿教育的对象为3--6岁的幼儿,根据这一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作为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与其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
本土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本土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作者:李婧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31期摘要:幼儿园文化作为一种幼儿教育的资源,是幼儿学习的文化基础。
幼儿园文化也是幼儿学习的一种环境,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将带有浓厚的民族气息的本土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文化对于幼儿园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对于幼儿园的文化发展和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藏区的本土民族文化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将其中的本土文化融入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本土民族文化幼儿园文化建设探索实践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应当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藏区这样的民族地区要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合理的利用,将其用作一种教育资源来对幼儿进行教育。
因此,幼儿园要大力的开展将本土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活动,将本土民族文化充分的提取和利用,将其设置成为一种幼儿园教育的课程。
帮助孩子自幼接触并认识自己的民族文化,并按照幼儿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建立基于藏民族文化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教育环境提升的同时提高幼儿教学的质量。
一、将本土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文化建设的起源近些年来,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牧民逐渐地远离了具有文化色彩的帐篷,牧民开始像内地人一样在楼房中生活。
不仅如此,牧民们的衣食文化也开始受到了内地的影响,渐渐的藏区的独特的文化正在淡化,并失去了藏区文化原有的魅力和特点。
这些变化使得藏区文化中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唐卡文化、藏戏文化以及藏族音乐文化的精髓逐渐失传,还导致幼儿对本土民族文化认识不足,令历史悠久,代代相传的藏区文化逐渐的淡出孩子们的视线。
二、本土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幼儿的生活环境也是幼儿园的一种教育资源,藏区这样的民族地区要对本民族的文化进行合理充分的利用,将其用作一种教育资源来对幼儿进行教育。
因此,幼儿园要大力的开展将本土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文化建设的活动,将本土民族文化充分的提取和利用,将其设置成为一种幼儿园教育的课程。
本土文化与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融合路径
本土文化与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的融合路径一、审视本土文化的概念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最具有生活代表性、传统历史性的本土文化“隐性因素”,是富有个性化地域色彩的本土文化之根,对当地居民的心理健康和现实生活状态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更是引导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精神营养。
锦屏中心小学地处乡镇中心,东边是景色秀美的桃花涧风景区,西边是家乡社会名人刘志洲将军公园,北邻历史悠久的将军崖岩画,地处底蕴深厚的磷矿工业遗产园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教育环境。
怎样让乡村学校教育以这些地域元素为起点,让拥有颇具特色“本土文化”合理地融入学生的课堂领域,赋予其应有的社会认同度,推动乡村基础教育深度延伸和持续发展,是学校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二、分析乡村学校融入本土文化的现状结合自身现状,学校通过发放两千多份“将‘磷矿文化’融入农村小学教育资源现状”师生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从问卷调查中,我们可以最快地了解本土文化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一)教师方面数据调查呈现数据结果:学校教师对“磷矿文化”知识的熟知程度较低,30.66%的教师比较了解,42.67%的教师略知一点,26.67%的教师不了解;在日常教学中会经常渗透“磷矿文化”相关元素的教师占4%,偶尔渗透的教师占65.33 %,从来不渗透的教师占30.67%;认为在教育教学中融入“磷矿文化”资源很有必要的教师占17.33%,认为较有必要的教师占37.33%,觉得不太有必要的教师占26.67%,认为没有必要的教师占18.67%。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收集关于“磷矿文化”等知识元素的教师占2.67%,有时收集的教师占30.67%,偶尔收集的教师占56.00%,从不收集的教师占10.66%;在教学中运用的“磷矿文化”教学资源,69.33%的教师是通过自身实践考察参观获得的,通过网络下载获得的教师占26.67%,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教师占4.00%。
结果说明:本地区教师对“磷矿文化”相关理论知识储备不足,不够关注“磷矿文化”知识,缺少获得这方面知识的主动性;在日常教学中,比较注重通过自身实践活动获得一些“磷矿文化”方面的知识,也会有意识地融入一些“磷矿文化”方面的教育资源,有一定本土文化传承意识。
民族地区学前教研论文
浅谈民族地区学前教研(四川省甘孜州教育科学研究所四川 626000)【中图分类号】g612在课程与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着的今天,教研员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日益凸显,甚至成为影响一个区域发展水平的关键之一。
2010年7月,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们由衷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学前教育工作的空前重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蓝图之宏伟和自己作为一名民族地区幼教教研员的责任之重大。
在近几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伟大实践中,就如何做好学前教研工作谈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结合本地区幼儿教育现状,关注理论,强调实践地区发展差异,造成了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特别是幼儿教育,本地区幼儿教师中,幼儿教育专业毕业的只占教师总数的45.6%,幼儿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一是发展严重滞后,入园率低。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落后,除个别省级示范幼儿园条件相对较好外,大多数举步维艰。
三是量少质弱,多数家长还停留在幼儿老师是“高级保姆”的意识上,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低,老化现象严重,许多“照顾”对象到了幼儿园,高水平、专业型的幼儿教师不多。
基于现状,作为一名教研员,对幼儿教育特别是对本地区的幼儿教育,要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才能因地制宜,制定计划出一线老师真正需要的一系列教研活动。
课程改革在向前推进,教研员应有宏观的视野和学科的远见,及时了解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进展;应有对学科建设作出深入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增强有效实施课程管理和指导教学实践的本领。
教研员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并将理论用于实践;要坚持植根于学校和课堂的课题研究,勇于攻坚排难;教研员应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能力,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教育教学活动予以切实的、强有力的指导。
二、关注一线教师的业务需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5个层次,顶部的自我实现属于成长型需要。
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实现自我需要的重要途径和变现方式,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研训工作高度相关。
我国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和文化传承的路径探析
我国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和文化传承的路径探析作者:刘笑玲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5期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形势的深入,学校教育课程应抛弃原来的教育方式,实施课程统整这种新的教育方式。
若想使学校民族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就必须建立在课程形式多种多样的基础上,构建以“多元一体,和而不同”为主题的课程体系,并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贡献,这是学校教育作为当今社会传递文化的主渠道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学校教育;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课程统整作者简介:刘笑玲,职称:讲师,学历:本科,单位:贵州民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民间文学方向在读博士。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5--02为了使民族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传承民族文化,特别是传承各个民族特有的并且蕴涵丰富价值和内涵的文化,每个人都应该有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这也是全民族的需要。
其中,学习教育作为正规教育可以使我们对现代教育中知识的认知度、科技理性加以控制,并对人类的完整性能够进一步理解。
一、民族地区学校教育对于文化传承功能的价值性1、为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一个民族若要更好地生存和延续下去,并得以成长和发展,就必须进行民族文化传承。
沃尔特曾经发表过他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没有被自己本土的文化熏陶过的学生,会存在一种漂泊感和疏远感。
对于少数民族的学生来说,若不想使自身文化与外来分化分离,就必须在充分体现出对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积极性的基础上,注重继承并发展本土文化,即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多元文化意识。
只有通过这个过程的实现,才能使各个民族非但不会在诸多外界环境的干扰下不受任何负面影响,从而对民族文化意识的统一性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进而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系。
2、使民族地区学校教育课程的深化改革具有实践性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虽然已经将过去我国学校一直保留的以一元文化——汉族文化作为核心的典型的“大一统”、认为各个民族文化都是统一的课程模式,把民族自卑感彻底从他们心中赶走,充分平衡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但是凡事都有弊端,这种基础教育改革还是在民族地区中的中小学地方的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中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目标、课程资源和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着的不少问题,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开发单一等问题更是不容小觑1。
近十年我国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研究综述
第39卷第1期2019年2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r T IE:SVol.39 No.1Feb.2019近十年我国幼儿园与家庭合作共育的研究综述余立张莉2!(1.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都匀558000)摘要: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家庭和幼儿园双方需积极主动的配合,促进儿童发展。
以此为背景,通过 十 家 作共育的文献,从家 作共育的价值、家 作共育的合作形式、的对策研究、现状、后期研究的 示几 进 研究。
期 后续研究 。
关键词:家 作;家园共育[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2389(2019)01 -0074 -04A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Parenting betweenKindergartens and Families in China in the Past Ten YearsYULi^ZHANGLi2(1.2.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Buy u n 558000,Guizhou,China)Abstract:T he healtl i y growtl i of young children needs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family and kinderg ten,and the active cooperation between family and kindergarten is neede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of children.Based on this background,through consulting the literature about coope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s and families in recent ten years,this paper combs and studies the value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kindergartens and families,cooperative forms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kindergartens,relevant countermeasures,current situation,prospect and Enlightenment of later research.It is hoped that it will be helj^ful for the follow-up study.Key words:cooperation between family and kindergarten;co-cultivation between family and kindergarten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 与家庭、社区 作,综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 ,进幼儿身心全面和 。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与本土文化整合的路径研究——以贵州黔南地区为例
族文化传 统 了解甚少 ,在认识上存 在偏 见 ,无法在 家
庭生 活中有意识地传授 本 民族 的文化传 统 ,致使 当地 突 出表现在 服饰 、音乐 、舞 蹈 、建筑等方 面 。如 ,色 中国苗族服饰 幼儿无 法通过家庭教 育充分接触并 正确 认识 自己本 民 彩斑斓 、绚 丽多姿 的苗族 服饰被称 为 “ 族 的传 统文化 。此外 ,当地幼儿 园的活动 内容大 多依 的画廊 ” ,承载着苗族人 民的审美意识 ,可成为幼 儿
识 与民族情感 打下坚实 的基础 。因此 ,民族地 区的学 婚嫁丧葬 习俗各 具特色 ,民族文化多姿 多彩 。这里 有 前教育 应承担起 整合本土 文化 与教育 的任 务 ,让幼儿
苗族 的语 言 、服饰 、芦 笙 舞 ,有 布依 族 的 山歌 、铜 逐渐意识 到世界 上还有许 多不 同的民族和国家 ,培养 鼓 、蜡染 ,还有水族被誉 为古文字 “ 活化 石” 的水 书 幼儿愿 意 了解不 同 民族文化 的态度 ,让他 们学会 和来
一
、
本土文化及其教育价值
贵州黔南地 区 民族众 多 ,以布依族 、苗族 、水族 教育 资源 。对 于生活在 民族地 区的幼 儿来说 ,在启 蒙 为主 ,聚居 着3 0 多个少数 民族 ,少数 民族 占总人 口的 教育 中融入本 土 民族文化 ,这种文化 教育将会影 响他
5 4 %,居 住在州境 内的水 族 占全 国水族人 口的6 0 %以 们成 年期文化 观念 的生长 与建构 ,为其独特 的民族 意 上 。黔南各 少数 民族能歌 善舞 ,民族风情 古朴典 雅 ,
民族和别 的民族 ,获得人类 文化具有多样 性和差异性 可反映布依族 、苗族 、水族人 民的劳动 、生活 、节 日 的体验 ,树立对不同民族理解 、尊重 、平 等的态度 。 场 景 ;走廊 、活动室可采用 图片和实物结合 的方式展 示各 民族 的乐器 、服饰 、建 筑等 ;可 以创设 布依族 、 苗族 或水 族 体验 区 ,让 幼 儿在 体 验活 动 中 了解 当地
幼儿园依托家庭、社区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幼儿园依托家庭、社区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张莉【摘要】民族地区的幼儿对其本民族文化的感知、体验、领悟主要源于当地各种节日、盛典及他们的家庭和社区.因此,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在挖掘本地区民族文化的教育价值,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通过整合家庭、社区的各种资源,有利于教育资源从有限走向无限,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幼儿的全面发展.【期刊名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7)005【总页数】4页(P71-73,81)【关键词】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家庭;社区【作者】张莉【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都匀55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16教育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是建立在其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上的。
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接受的民族文化教育对其成年期文化观念的生长与建构影响深刻,且符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的要求:“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友好相处”;等等。
民族地区的幼儿对其本民族文化的感知、体验、领悟主要源于当地各种节日、盛典及他们的家庭和社区。
因此,民族地区的幼儿园通过整合家庭、社区的各种资源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有利于达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提出的“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等要求。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寓教于家庭的生活中,又是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伙伴,与教师互动合作,协调一致地教育孩子。
家园合作共育有利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儿童的健康成长。
民族地区的家庭生活中到处都有民族文化的教育资源,因此,幼儿园在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整合家庭资源不仅有利于幼儿的成长,更有助于家庭教育的延伸与深化。
(一)寻求家长配合园教家长配合园教主要是指父母与教师沟通、合作的情况[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教学研究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51早期教育·教科研2014.03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与本土文化整合的路径研究——以贵州黔南地区为例张 莉(华东师范大学 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上海 200062;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管理科学系,贵州 都匀 558000)教育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并且受制于整个文化传统的。
迄今为止, 还没有超越国家和民族的学前教育学, 也没有普适性的学前教育学,不管哪个国家的幼儿教育都是建立在其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上的。
因此,进行民族化和本土化的教育研究是建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学前教育的根本路径。
为此,笔者对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学前教育进行了相应的调查与研究。
一、本土文化及其教育价值贵州黔南地区民族众多,以布依族、苗族、水族为主,聚居着3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4%,居住在州境内的水族占全国水族人口的60%以上。
黔南各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民族风情古朴典雅,婚嫁丧葬习俗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多姿多彩。
这里有苗族的语言、服饰、芦笙舞,有布依族的山歌、铜鼓、蜡染,还有水族被誉为古文字“活化石”的水书和剪纸等。
当地的民族文化产生于少数民族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发展于他们与自然、与社会探索的历史进程中,其价值不仅是过去的,而且是现在的,更是未来的。
在本研究中,本土文化是指贵州黔南地区布依族、苗族、水族的文化。
我们知道,民族地区的幼儿学习主流文化是必要的,吸收并利用他族文化是民族进步的必由之路。
然而,只有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幼儿教育才是具有生命力和前途的。
本土文化中蕴藏的智慧,不仅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对于生活在民族地区的幼儿来说,在启蒙教育中融入本土民族文化,这种文化教育将会影响他们成年期文化观念的生长与建构,为其独特的民族意识与民族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应承担起整合本土文化与教育的任务,让幼儿逐渐意识到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培养幼儿愿意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让他们学会和来【摘要】本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可以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帮助他们体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形成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但当前民族地区幼儿园普遍存在幼儿对当地文化不了解,民族教育资源缺失的情况。
为此,民族地区幼儿园可将本土文化与幼儿园环境设置、各领域教育相融合,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共同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本土文化【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3-0051-03【作者简介】张莉,(1973-),女,安徽固镇人,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访问学者,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副教授。
教育教学研究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52早期教育·教科研2014.03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以宽阔的视野认识自己的民族和别的民族,获得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的体验,树立对不同民族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中本土文化的缺失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主要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伴随民族发展自然形成的随境式教育,另一种是以幼儿园为主的专业化教育。
长期以来,黔南地区的儿童主要是在家庭和社区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在各种节日、盛典中体验和领悟着本民族的文化精髓。
这是一种传统的、不分时间和空间,渗透于儿童日常生活之中的随境式教育。
然而,当前年轻一代的父母对本民族文化传统了解甚少,在认识上存在偏见,无法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地传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致使当地幼儿无法通过家庭教育充分接触并正确认识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此外,当地幼儿园的活动内容大多依据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统编教材,反映的多是汉族城市文化生活,当地民族文化中的许多成分无法在教学中得到体现。
而且,不少教师对民族文化教育的理解也仅局限于少数民族的歌舞和服饰。
虽然幼儿学习主流文化是必要的,但融入主流文化和保存民族传统文化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
当前无论是民族地区幼儿园还是家长,在教育内容与方式上未能体现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致使幼儿缺乏接触和了解传统民族文化的机会。
更为严重的是,在当下主流文化冲击下,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迷失了前行的方向,脱离了当地民族文化与民族生活的现实,处境堪忧。
三、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与本土文化整合的路径创设文化环境、开展各类活动、进行家园社区协作是世界各国对学前幼儿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经验,值得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机构借鉴。
(一)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创设幼儿园环境《全球幼儿教育大纲——21世纪国际幼儿教育研讨会文件》指出:“应为不同种族、性别、民族或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多样的学习环境,这个环境应反映当地儿童及家庭的文化背景和传统。
”因此,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机构在创设环境时,应注意从教育对象出发,将本土文化的教育因子融入其中。
环境应渗透于活动,突出文化底蕴和理念,表现文化内涵的独特性。
教师在布置环境时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挖掘和筛选适合幼儿的民族文化内容,创造出富有本地民族文化气息的教育环境。
如,幼儿园的墙面环境可反映布依族、苗族、水族人民的劳动、生活、节日场景;走廊、活动室可采用图片和实物结合的方式展示各民族的乐器、服饰、建筑等;可以创设布依族、苗族或水族体验区,让幼儿在体验活动中了解当地少数民族。
让幼儿坐在“苗族村寨”里品尝各种苗族传统食物,或围成圆圈一起跳起芦笙舞……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感受苗族的礼仪风俗、生活风俗和娱乐风俗。
此外,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应丰富幼儿的经验,让幼儿对民族文化活动有所认识和感知,并与他们一起创设环境,支持幼儿的想法和做法。
(二)本土文化与各领域教育活动的整合布依族、苗族、水族文化各具鲜明的艺术特色,突出表现在服饰、音乐、舞蹈、建筑等方面。
如,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苗族服饰被称为“中国苗族服饰的画廊”,承载着苗族人民的审美意识,可成为幼儿园艺术活动的重要素材。
苗族的饮食习俗不仅反映出他们浓厚的家族、亲族观念,还反映出对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尊老爱幼的道德观念,以及对祖先的尊敬和崇拜。
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可将其作为幼儿园社会领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依族、苗族文化都有很多广为流传的儿歌、谚语及故事,如苗族芦笙的故事、布依族铜鼓的故事、水族卯节起源的神话故事等,它们既贴近儿童生活的世界,又充满生活的情趣,经过改编可成为幼儿园语言活动的内容。
当地传统的民族活动中有一些适合儿童的体育活动,像丢花包、打陀螺、踢毽子、扳手劲等,对幼儿的健康和身体发展有促进作用,可与幼儿园健康领域内容相结合。
在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中,“各领域的内容应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三)幼儿园与社区、家庭结合开展民族文化活动民族文化若要长久发展,需要文化的继承者一代代的传承,一个传统的“根”若要持久的保存,需要通过家庭、社区把这种“根”的触须渗透到一代代人的血脉中。
因此,对民族地区的学前儿童而言,民族文化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参与,相互合作,共同负责。
1. 走出去,参观体验社区中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对这些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拓宽儿童学习的空间,提高教育的教育教学研究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53早期教育·教科研2014.03效果。
由于当地各民族在不同时间有自己的“本主节”,形成了“佳节月月有”的祥和氛围。
每逢佳节,不同民族的男女老少穿上本民族的节日盛装,载歌载舞,共庆佳节。
民族舞蹈、民歌对唱、传统乐器、民族服饰为民族节日增添了光彩。
教师可利用当地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活环境开展教学活动,如,组织幼儿过水族的端节,布依族、苗族的“三月三”“四月八”等,带领幼儿参观水书博物馆、苗族服饰博物馆和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等。
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使幼儿感知当地民族风俗,又能让他们体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他们相互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2. 请进来,分享体验家长、社区人员是教师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应适时地把他们请进幼儿园和幼儿一起活动,请他们分享经历和体验。
为了充分发挥社区资源在培养儿童民族文化意识中的作用,幼儿园可以请当地苗族、布依族歌手用民族语言教孩子们唱歌,为音乐活动注入民族文化元素。
请当地刺绣和剪纸能手入园,教孩子们苗族的刺绣、水族的剪纸等,这样既丰富了民族文化教育的途径,又加深了幼儿的民族文化体验。
教师还可利用家长资源,请有特长的家长进入幼儿园向幼儿展示民族技艺,请有职业条件的家长为幼儿介绍当地的民族文化,请爷爷、奶奶给幼儿讲述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幼儿一起制作当地的民族传统食物等。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既能增加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及全面体验,又能使家园共育的效果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1] 丁海东.当代学前教育的人文性缺失[J].学前教育研究,2005,(1).[2] 徐莉,陈时见.论民族幼儿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断裂与对接[J].学前教育研究,2005,(4):16.[3] 陈时见,朱利霞.一元与多元:论课程的两难文化选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27. [4] 李毅译.全球学前教育大纲[J].学前教育,2001,(3):4.[5] [美]Linda Campbell.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王成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277.[6] 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 尖措吉.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整合本土文化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13,(3).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民族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课题批准号:13SSD028)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 罗嘉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