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四单元字词整理2020(注音加解释)

部编版语文九下第四单元字词整理2020(注音加解释)

部编版九下第四单元字词2020(注音并解释)13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怡情(yí qíng):使心情愉快。

傅彩(fù cǎi):涂上色彩。

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文采藻饰(wén cǎi zǎo shì):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矫揉造作(jiǎo róu zào zuò):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

矫,做作,不真实。

诘难(jié nàn):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xún zhāng zhāi jù):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wèi tóng jiáo là):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碍(zhìài):不通畅。

吹毛求疵(chuī máo qiú cī):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练达(liàn dá):干练通达;熟悉人情世故枝节(zhī jié):比喻有关的但次要、琐细的事情。

统筹(tǒng chóu):通盘筹划。

狡黠(jiǎo xiá):狡猾;诡诈。

有时也指人机灵。

涉猎(shè liè):粗略地阅读;浏览。

不深入钻研。

《孙权劝学》:“但当涉猎。

”聪颖(cōng yǐng):聪明敏锐。

要诀(yào jué):关键的窍门、重要的诀窍。

劝诫(quàn jiè):劝说、劝解,告诫。

不求甚解(bù qiú shèn jiě):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高谈阔论(gāo tán kuò lùn):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诸如此类(zhū rú cǐ lèi):像这类的各种事物。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要求背诵内容知识梳理归纳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要求背诵内容知识梳理归纳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要求背诵内容知识梳理归纳001鱼我所欲也《孟子》【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仅是贤人才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精品教学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主题阅读

【精品教学课件】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主题阅读

小结
看标题 抓首尾 辨材料
本课时目标
2.梳理论证思路。
主题讲解
同学们,打开状元成长路作业第X页,第一篇 《读书与快乐》按下暂停,先读文章。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思考后面习题。
④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 人。好读书,因而会读书;会读书,因而更好读书(理论阐述1)。年轻的诸葛亮还没 有出山之时,就在读书充电的方法上,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特色来,他奉 行的是“观其大略”。“观其大略”的准确含义, 就是 注意观察和吸收书籍当中的重点和精华。 此处的“大”是重大的大,也就是书中的重点;而“略”是战略的略,也就是书中的 精华。正是由于诸葛亮重视知识的广博胜于精深,他才选择 “观其大略”,最终成为一个足不出户就知天下 事的智慧达人(实 例分析1)。 大文豪苏轼曾发明“八面受敌” 读书法,把研究内容分为八个方面,每读一遍 书,只集中精力攻破一个方面的问 题,以求把书 读精读透。 欧阳修读书“计字日诵”,他统计了 《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经典的总字数,规 定每日熟 读 300 字,细水长流,终于把 40 多万字 的书全部背完(实例分析2)。 汉代学者董遇提倡利用“三余” 时间读书,即“冬 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这种方法类似于现在的合理利用“碎 片化”时间,效果也很好(实例分析3)。
【梳理论证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④—⑥段的论证思路。
文章第④段运用举例论证,论证了“以读书为乐的人,通常都是读书得法之人” 的观点,接着第⑤⑥两段, 以举例论证的方式论证了“不管用什么方法,把书读进脑子里,读进心里,就是成功”,由此第⑦段得出结 论,一个读书的人,只要善于心领神会,并能触类旁通,快乐总会悄然而至。
1.【理解作者观点】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看标题: 《读书与快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海燕》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海燕》知识点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海燕》知识点一、写作背景海燕是一种海鸟,外形像燕,常在海面上游泳和掠飞。

在俄文中,“海燕”有“暴风雨的预言者”的意思。

作者以“海燕”为题,点明了文章赞美的对象。

本文写于俄国1905年革命前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

当时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

作者敏锐地预感到时代的风云变幻,创造出了“海燕”形象,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革命者。

二、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列宁曾称赞他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其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翡翠:一种珍贵的玉石,颜色多样,以绿色最为常见。

苍cāng茫máng: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高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海鸥ōu:鸟,头和颈部褐色,翅膀外缘白色,内缘灰色,躯干白色,爪黑色。

常成群在海上或内陆河流附近飞翔。

飞窜cuàn:飞逐,追逐。

蠢chǔn笨:笨拙;不灵便。

熄xī灭:停止燃烧。

二、主题概述本文通过对暴风雨到来之前大海景象的描绘和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深刻反映了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并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6段):暴风雨孕育之时,在狂风卷集着乌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的来临,而其他一些动物却仓皇逃窜。

第二部分(第7-11段):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第三部分(第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之时,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热情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四、思考探究1.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全篇在内容结构上层层推进,前后呼应,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以暴风雨逐渐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海燕也被安排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的三个场面中进行刻画。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4单元 短文两篇 探究积累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 第4单元 短文两篇 探究积累课件
——高健译《说学》
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枣,但有少量书则须细 细咀嚼,慢慢消化;换言之,有些书可只读其章节,有些书可大 致浏览,有少量书则须通篇细读并认真领悟。有些书还可以请人 代阅,只取代阅人所作摘录节要;但此法只适用于次要和无关紧 要的书,因浓缩之书如蒸馏之水淡而无味。
——曹明伦译《谈读书》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 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 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 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有些书也可以 请代表去读,并且由别人替我作出节要来;但是这种办法只 适于次要的议论和次要的书籍;否则录要的书就和蒸馏的水 一样,都是无味的东西。
论述角度:《谈读书》论述较为全面,侧重对读书方方面面问题 的探讨;《不求甚解》则选取一个角度,侧重对具体读书方法的 探讨。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比如都谈及读书方法。 写作方法:《谈读书》往往先提出观点,再做阐释说明;《不求 甚解》则顺着思考的路径,一步步提出观点,做出阐释,得出结 论。
二、下面两段文字的核心观点各是什么?作者分别是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 顺畅”。是以类比的方式进行论述。
三、《不求甚解》一文提出,读书时“不要固执一点,咬文 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结合你自己的读书经验, 说说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思路引导】
要明确“不要固执一点”的含义,把握什么是“前后贯 通”,然后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
——水天同译《论学问》
书有供人尝之者,有供人吞食者,亦有不多之书为供人咀嚼 与消化者;易言之,书有仅须部分读之者,有仅须涉猎然无须细 玩之者,少数书亦有须全读者,而其读则必勤必细,必全神贯注。 书甚至可由人代读,读后令作撮要,然此必限于书中之非重要内 容,且亦必非重要之书;诚以过滤之书亦犹过滤之水,甚乏味也。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学常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学常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文学常识梳理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代表作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的诗》《船》《馈赠》等,她是新时期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文体常识: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有舒婷、顾城、江河、北岛等。

文题理解:面对凝聚着沉重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诗人将“我”的形象熔铸在祖国的大背景下,表达了这一代人的心声。

中心内容:诗人将个体的“我”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抒发了诗人强烈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2、《梅岭三章》是中国共产党人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陈毅虽然处在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矢志不移。

3、(1)《月夜》作者沈尹默,在这首诗中,诗人面对艰难处境表现出独立的坚强的性格和奋斗精神,显示出“五四”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

(2)《萧红墓畔口占》作者戴望舒,这是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以及对自己和友人的生命之旅的追索和反思。

(3)《断章》作者卞之琳,这首诗描绘了两幅优美的画面,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4)《风雨吟》作者卢荻表现了一个年轻人在面对难以预料的人生之路时,对人生方向与目标的茫然。

同时,也表现了“我”作为一个有志青年,面对苦难的中国所产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统一》中,聂鲁达站在政治家的高度,认为叶、花、树木等所有万物都是统一的,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表达了诗人向往和平、呼吁和平的强烈愿望。

4、《海燕》作者高尔基,苏联作家,“俄国无产阶级文学之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这篇散文诗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刻画勇于搏击风浪、敢于冲击黑暗的海燕的战士形象,表达了作者渴望无产阶级革命浪潮早日到来的强烈愿望,热情讴歌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将取得胜利的美好前景。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课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课文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词四首》课文知识点梳理渔家傲·秋思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

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

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长烟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

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

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开头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

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

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

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

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是写人。

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

“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

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

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

第四单元 【复习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复习(部编版)

第四单元  【复习课件】九年级语文下册单元复习(部编版)
【不求甚解】 意思是说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 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豁然贯通】 一下子明白了某个道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
读一读
《山水画的意境》
chóu chàng
惆怅
xuàn
渲染
gài
气概

赋予
zhì
真挚

颐和园
ǎi
暮霭
cǎn
惨淡
kuí
夔门
jìng
意境
lín
邓拓(1912~1966) 《短文两篇》
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笔名马南邨 建国后历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文 化大革命”一开始即遭迫害,1966年5月含冤 去世。 主要著作《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 《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并与吴晗、 廖沫沙合写《三家村札记》,1944年主持编
辑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板块五 本单元习题巩固
《短文两篇》习题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A.狡黠(xiá) 涉猎(shè) 矫正(jiào) 藻饰(zǎo) B.劝诫(jiè) 阐证(chǎn) 诘难(jié) 要诀(jué) C.聪颖(yǐnɡ) 蒸馏(liú) 暂时(zhàn) 滞碍(zhì) D.咀嚼(jiáo) 傅彩(fù) 统筹(chóu) 伦理(lún)
chuàng
怆然
ài

niān

暧暧 譬如 信手拈来 惨戚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
读 一 读 《无言之美》


附丽 姑且
lǒng
笼统
é
蛾眉
yàn
kuàng
谚语 心旷神怡

整合阅读《谈读书》《不求甚解》《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散我们的想象》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整合阅读《谈读书》《不求甚解》《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散我们的想象》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学文艺论文,悟写作手法
九下语文第四单元整合阅读
JAPANESE
FRESH
STYLE
第一课段:绘制思维导图梳理结构
一、学习任务 1. 精读《谈读书》《不求甚解》两篇文章,梳理文章结构,自 主绘制思维导图。 2. 明晰《谈读书》《不求甚解》在主题和论述方面的异同,补 充表格内容。 3. 阅读《读书就是要“过河拆桥”》,与《不求甚解》中的读 书方法进行对比,撰写 300 字以上的读书感悟。 二、课时安排:3 课时
(1)议论文提出观点后,需要借助一些典型材料来阐发、论证,才能使 观点立得住,让人信服。比较《不求甚解》与《山水画中的意境》中的实例 想一想,如果删掉这些实例对理解观点有何影响?
一般议论性文章与文艺论文中的 实例都具有支撑观点的作用。但文 艺论文中的实例不仅仅是材料,更 是作者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的呈现, 融入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 因而它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作者 在整体论述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任务二:列出思维导图,完成议论文写作
学习完本单元的知识之后,如果请你写一篇题为“学习当温故知新”的 议论文,你会如何构思?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写作提纲,再完成写 作。
要求: 1. 思维导图要包含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部分。 2. 议论要紧贴论点对论据进行深入分析,不可以只是围绕观点简单罗 列论据。 3. 按要求撰写议论文,不少于 500 字。
任务一:绘制思维导图,理清论证思路
认真阅读《无言之美》,在文中找出标示其论述思路的关键语句,绘
制思维导图,理清全文结构。 导入话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由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提出问题:言能否尽意,言有无必要尽意
图画:材料有所选择、内容有所加工才更美 关注“空白”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考点精析: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考点精析: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考点精析: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两个设问,先后提出“什么事意境”“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两个问题,分层展开论述,最后又补充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指出意匠是表现意境的方法。

全文层层阐述,论证思路清晰。

考点解读: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指作者论证某个观点时的思维过程。

分析论证思路考查综合能力,对考生的理解能力、辨析能力、概括能力等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因此分析论证思路也是中考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1.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2.分析本段(全文)的论证过程。

3.作者是怎样证明中心论点的?技法点拨:解答此类问题,可采用以下步骤:1.判断结构类型。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结构类型通常分为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

可先通读全文(全段),圈画关键词句,判断分析属于哪种结构类型。

2.具体分析每一层,分析哪里是论证,论证运用了什么方法,然后加以概括。

3.作答时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词语缀连。

答题模式:首先作者提出…的观点,然后运用…论证方法,论证…,接着…,最后得出…的结论。

试题链接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梁衡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

语文学习更是如此。

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

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

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当然,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便于记忆,所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时要尽量讲清字、词、文章的含义。

但遗憾的是人脑的生理规律正好相反,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最全(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最全(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本单元的核心为美学观赏,为我们提供各类艺术的美学鉴赏,非人物或者叙事性文章。

所选文章除《谈读书》《不求甚解》分别是随笔、杂文,属于一般的议论性文章外,另外三篇(《山水画的意境》《无言之美》《驱遣我们的想象》)都是较为典范的文艺论文。

本单元课文有的探讨读书目的、价值及应持的态度,如《谈读书》;有的阐发对阅读鉴赏方法的认识,如《不求甚解》《驱遣我们的想象》;有的侧重理论探讨,如《无言之美》旨在探讨“言不必尽意”、讲求含蓄的艺术创作通则,《山水画的意境》重在阐发“意境”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价值;有的则侧重实践,如《驱遣我们的想象》,探讨如何驱遣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的问题。

学习本单元的课文,要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各种论证方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所举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赏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学习议论文的说理艺术。

通过教学本单元的文章,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能力,提倡学生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本单元的写作“修改润色”旨在训练学生从字、词、句、段四个层面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从“言”着手,将“言”的修改与“意”的修改结合在一起。

口语交际“辩论”旨在使学生了解“辩论”,能够在实践中掌握辩论技巧,提高辩论能力。

九下四单元语文

九下四单元语文

九下四单元语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文学常识:本单元涉及的作家作品包括《孔乙己》、《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威尼斯商人》等,学生
需要了解这些作品的基本情况,如作者、写作背景、作品主
题等。

2. 课文阅读:本单元的课文包括《孔乙己》、《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威尼斯商人》等,学生需要认
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主
题和思想。

3. 语言运用:本单元的语言运用包括词语运用、句子理解、修辞手法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语言知识,提高自己的
语言运用能力。

4. 写作训练: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包括记叙文、议论文等,学生需要根据写作要求,选择合适的文体,运用所学知识进
行写作训练。

总之,九下四单元语文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单元,涉及的
内容比较广泛,需要学生认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
己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件(共73张PPT)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课件(共73张PPT)

教材分析
①《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是随笔、杂文,也属于一般 的议论性文章。《谈读书》探讨读书的目的、价值及应持的 态度;《不求甚解》阐发阅读鉴赏的方法。
②两文语言风格各具特色,《谈读书》多用整句,句式整 齐,用语雅致,精美凝练;《不求甚解》全用散句,语言严 谨,简洁质朴,通俗易懂。两文论证方式互为补充,前者是 立论文,后者是驳论文。两文还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另外, 两文出现的警句式的语言也值得积累。
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单元目标
人文主题:读书与鉴赏 语文要素: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思辨的方法; 发现疑难问题,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学习 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 赏实践中。
13 短文两篇
CONTENTS

14 山水画的意境

15 无言之美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13 短文两篇
预 习:
1.反复朗读《谈读书》和《不求甚 解》,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内容。
2.完成预习提示②:阅读课文,初 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画出引发你思 考的语句,以旁批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感 悟。
导入课文: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 类进步的阶梯。”宋代理学家朱熹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无论对于人类发展还是个体成长,读书 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我们来学 习两篇关于“读书”这一话题的文章。
论证观点的材料即论据,可以是历史事件、生 活事例或统计数据等,也可以是理论道理、民间 谚语、名言警句,即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小结: 积累的读书警句可以丰富我们对读书的认知。区分观点
和材料是读懂论述性文章的前提。
活动二:认识议论方式
环节一:比一比 画一画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文提出 论点的方式一样吗?两位作者是怎样摆 明观点、论证观点的?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

13.《短文两篇》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怡情(yí) 藻饰(zǎo) 狡黠(xiá) 诘难(jiénàn)滞碍(zhìài) 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着色。

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狡黠:聪明而狡猾。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3.学习《谈读书》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句。

圈点批注课文论述的不同内容,并尝试划分段落层次,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接着,论述读书与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主要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主要论述读书的益处。

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回答,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试举例说明。

①比喻论证。

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论证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对比论证。

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论述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论述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正面与反面结合,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③归纳论证。

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前六个分句具体论述了读书的作用,最后分句对前面的论述内容加以概括。

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并得出结论,这是归纳论证法。

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会更使人信服。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现代文知识点汇编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现代文知识点汇编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现代文知识点汇编第一单元一、课文内容梳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年头。

诗人舒婷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作为抒情主体,作者让自己与诗中的意象相互融合,用“我是……”的句式,让物化的自我形象,汇注于祖国的形象之中,使得情感表达更加浓烈。

诗的每一节,都用“祖国啊”作为结尾,这是反复手法的运用,而这种运用又使每一节的抒情呈现了不同的效果。

第一节的“祖国啊”是深沉的感叹,表达出作者难以言状的悲哀;第二节的“祖国啊”是痛苦的呼唤,包含着作者内心的痛苦和希望;第三节的“祖国啊”是欣喜的呼唤,流露着诗人抑制不住的喜悦;第四节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庄严的誓词,倾吐了献身祖国的热望。

四个“祖国啊”,反复吟咏,将感情逐层推进,给全诗营造了回肠荡气的咏叹气氛。

《梅岭三章》是诗人陈毅作为一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

诗人以“泉台”“烽烟”“血雨腥风”等意象,形象地概括了革命征程的艰辛,表达了对牺牲者的缅怀,又以“斩阎罗”的十万“旌旗”、纷飞的“捷报”、遍种人间的“自由花”等意象,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在绝境中,诗人面对死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表现了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

《短诗五首》中几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和哲思。

《月夜》为沈尹默所作,看似是纪实,其实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萧红墓畔口占》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故友萧红墓时所作,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

《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表达了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风雨吟》由诗人芦荻所作,诗中的“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最新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

最新部编九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

●小试牛刀
• (1)探究《谈读书》《不求甚解》在内容和论证方式、论证方法上的不同点。
• 明确:《谈读书》主要围绕读书的益处展开论述,采用的是立论的方式,主要运用 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不求甚解》主要谈论学习方法,采用的是驳论的方式,主要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 (2)《山水画的意境》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各举一例分析其作 用。
(3)《驱遣我们的想象》第5自然段中“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使用了什么 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 读者和作者中的作用。使论证通俗易懂。
读者
文字
作者
• 考点三:论据的考查
• 1.概括事实论据。
• 这类考题常常针对某一个论点,请你找到事实论据后,用简洁的语 言概括之。在概括事实论据时,要做到准确,必须依据论点将论据 的本质特点把握住,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
•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 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
• 作用:使论述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
•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 作用:全面地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起到突出强调 的作用。
•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 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 ,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 接受。
• (5)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 方法。
• 作用:富于启发性,它深入浅出,使读者易于领悟抽象的道理,可使文章简练生动, 浅显易懂。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作业课件 第四单元 13 短文两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作业课件 第四单元 13 短文两篇

7.作者谈论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没有用,不加分析, 全盘吸收,效果不会好,所以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课外阅读 最是书香能致远(山东滨州中考改编) 张久珍
①打开一本书静心阅读,加入读书小组参与读书打卡活动,线上聆听一场读书 讲座……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吸引人们踊跃参与, 氤氲书香助力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D ) A.熟悉的村庄、竹林、河流……都在不停地向车后退去,渐渐成了他眼中的遥远 之物。 B.我们是关注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 C.统编本语文教材除推荐了12本必读名著外,还推荐了《猎人笔记》《长征》 《围城》《泰戈尔诗选》等自读名著。 D.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是一座灯塔,指引方向;榜样是一 面旗帜,鼓舞斗志。 【解析】D.引号后的句号误用,应将句号放在后引号内。
4.(四川乐山中考)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C)
①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目的和价值入手。 ②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知识和信息 最终需要沉淀为思想和智慧。 ③当“读书”遇上“刷屏”时代,阅读的“质感”该如何保持? ④由此看来,阅读最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屏幕内外获得“开卷有益”的熏陶和 升华。 ⑤一方面,阅读是为了摄取知识与获得信息。从纸质书籍到电子屏幕,开阔眼界 的方式更为丰富。 A.⑤②③④① B.③⑤②①④ C.③①⑤②④ D.⑤③①②④
1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整合阅读资源,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更充 沛”“丰富阅读场景,多元方式让阅读更便捷”“保障阅读权益,向阅读人群全覆 盖不断迈进”三个方面论证论点,最后得出结论。

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
在九年级的语文学习中,下册的知识点非常丰富多样,涵盖了诗歌、文章、修辞手法、作文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九年级语文下册的知识
点进行汇总,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1.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的重
点内容之一。

同学们需要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了解其中的古代思
想和意义,能够准确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内容。

2. 现代诗歌赏析
现代诗歌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的重要内容,同学们需要学会欣赏现代
诗歌,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赏析现代诗歌,可以提高自己的
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3. 文章阅读与写作
九年级语文下册还包括文章的阅读与写作。

同学们需要认真阅读各
种文章,提炼其中的主旨和观点,掌握写作技巧,能够独立撰写不同
类型的文章,如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等。

4. 修辞手法
九年级语文下册还涉及到修辞手法的学习,如比喻、拟人、排比、
对偶等。

同学们需要理解不同的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应用,能够运用
修辞手法增加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 作文写作
作文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的必考内容,同学们需要熟悉作文的写作技巧,包括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尾四个部分的组织架构,能够合理安排内容,语言通顺,思想清晰,表达准确。

总的来说,九年级语文下册的知识点涵盖了文言文、现代诗歌、文章阅读与写作、修辞手法和作文写作等多个方面。

同学们需要通过认真学习和复习,掌握这些知识点,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和能力。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九年级语文学习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作业课件 第四单元 14 山水画的意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作业课件 第四单元 14 山水画的意境

4.(湖南怀化模拟)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而.灰黑色常常是.寒冷的表示。 判断:句中加点的词语在句子中分别属于名词、形容词、连词、动词。 B.田、牛、休、种 判断:这四个字分别是象形字、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
C.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判断: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人民注意现象”。 D.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 忧郁。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判断:句子中画横线的短语依次是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偏正短语。
④为什么一样的庐山瀑布,孟浩然看到了,会写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 虹”;李白看到了,会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张继看到了, 会写成“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我们看了,却往往想到的是举起相机或手机 来拍照。如果我们不能从景物中见情、见理、见精神,或者通俗点讲就是“不走 心”,那我们的诗心就永远不能唤醒。
【解析】A.“红色”是形容词,“非常”是副词;C.句子主干应是“人民注意关
系”;D.“得出结论”是动宾短语。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与舞蹈一样,画中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起伏的群山,都充满了韵律之美。 ②舞蹈演员们眉眼锋利,绛唇高髻,利落甩袖,仿佛化作《千里江山图》中的山 峦,舞出山水相依之感,舞出明月般存在千年的灵魂。 ③正如“诗画本一律”,舞者和画者对这千里江山也必定有文化理解上的共鸣, 《只此青绿》将文化传统中的“艺术通感”发挥到淋漓尽致,彰显了中国人特有的 浪漫。 ④春晚节目《只此青绿》是以舞蹈的形式对古代名画《千里江山图》进行了意境 式的还原。 A.④③②① B.③②①④ C.④②①③ D.②①④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藏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梳理13.《短文两篇》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怡情(yí)藻饰(zǎo)狡黠(xiá)诘难(jiénàn)滞碍(zhìài)味同嚼蜡(jiáo)吹毛求疵(cī)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着色。

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狡黠:聪明而狡猾。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3.学习《谈读书》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句。

圈点批注课文论述的不同内容,并尝试划分段落层次,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接着,论述读书与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主要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主要论述读书的益处。

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回答,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试举例说明。

①比喻论证。

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论证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对比论证。

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论述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论述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正面与反面结合,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③归纳论证。

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前六个分句具体论述了读书的作用,最后分句对前面的论述内容加以概括。

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并得出结论,这是归纳论证法。

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会更使人信服。

4.学习《不求甚解》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3)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①道理论证。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名词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②举例论证。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一味地咬文嚼字,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③对比论证。

将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构成正反对比。

小组合作探究:《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相同点:①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围绕读书来谈,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

②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③论证方法灵活多变,有理有据。

不同点:①两文论证的方式不同。

《谈读书》是立论,从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

②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

《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③两文语言风格不同。

《谈读书》的语言精练华美;《不求甚解》的语言严谨质朴。

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新的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不可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局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14.《山水画的意境》(一)疏通字词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惆怅(chóuchàng)真挚(zhì)渲染(xuàn)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二)了解作者及其“意境”观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时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李可染先生曾在他的书中写道:“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三)初探文章,把握行文思路1.在文中找出作者的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划分结构层次。

全文可划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作者先点出“意境”这一概念,并做出解答。

第二部分(第5—10段),作者谈及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认识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画作之中;此外,还指出绘画时要站得高于现实,认识才可能全面深入;最后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有与其相辅相成的意匠。

(四)深入探究,理解艺术内涵1.展示山水画图片与山水摄影图片。

请学生结合第一部分内容说说:在摄影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山水画是否会被取代?不会。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而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

可见,山水画具有独特的精神实质,这也就意味着它不会被山水摄影所取代。

2.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这两句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

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

因此,作者在这里以人们更熟悉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3.“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请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

比如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松树坚忍的品质。

4.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写诗和绘画,它们或叙事,或写景状物;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

然而,它们只有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才能高于现实,最终创造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五)赏析山水画,品味意境展示李可染老师的画作《万山红遍》,教师引导做简要赏析。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描述了深秋时分,湘江之滨的岳麓山古树皆红的壮丽奇景。

“万山红遍”这一题材其实很少有画家敢尝试。

一方面,“万山”之意境颇为辽阔深远,极大地考验着画家的空间驾驭能力,若非胸有千山万壑,根本无法表现“万山”;另一方面,“红遍”给中国传统山水画出了个大难题:历来山水画多以水墨描绘,仅作为点缀的红色在使用上可谓慎之又慎。

然而李可染先生却迎难而上,大胆尝试创作“万山红遍”。

其时,李可染先生恰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1954年李可染踏上写生之旅,从江南到桂林、从中国到欧洲,可谓走过了千山万水。

1960年先生重回画室时,已然是胸中有丘壑。

这时,他动笔作出此画,而“红遍”的问题也在此间解决了。

他采取了大面积使用朱砂的方法来表现秋色,红为主调,以墨作底,既强调了“遍”字,也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

15.《无言之美》一、认识作者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笔名孟实。

安徽桐城人。

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在中国广泛介绍西方美学的人。

他以自己深湛的研究沟通了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沟通了旧的唯心主义美学和马克思主义美学,沟通了“五四”以来中国现代美学和当代美学。

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最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二、把握行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作者认为“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请阅读表现言意关系的语段,用一句话概括言和意之间的关系。

言所以达意,然而意决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

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是缥缈无踪的。

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

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

用一句话概括言与意的关系,即“言不尽意”。

3.作者对文学的定义是怎样的?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美术。

4.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一个尽善尽美的条件,作为以言达意的文学,能否满足这个条件?不能达到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还能达到美呢?“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

但文学依然有“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意思是意志不能也无必要全部清楚地用言语表现出来,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志也能达到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