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差”:自传中的叙事张力

合集下载

叙事中的“文本张力”

叙事中的“文本张力”

叙事中的“文本张力”作者:陈晨晨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21年第03期“张力”原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意为“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作用力”,而在哲学中,张力则是表示事物的矛盾或不相容。

但是在文学作品中,那些看似矛盾或不相容的人或事物在一起作用所产生的力量,却让文本中许多潜在的信息得以彰显,使得文本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

文学作品中文本张力产生的最大来源,莫不在于作者对叙事手法的巧妙运用。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中,作者运用了一些相似的叙事技巧,扩大了其文本张力,丰富了其内涵。

一、对话复调性彰显文本张力巴赫金曾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谈到小说对话艺术的深层内涵,“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

”[1]小说中的对话不仅存在于各种不同的人物之间,也存在于人物自己与自己之间。

对话的产生使作品呈现出各种不同思想的交汇,从而构成文本张力。

在《活着》一书中,作者在双层叙事的框架下使两位第一人称的叙述者“我”展开对话。

虽然小说主体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福贵将自己四十年人生歷程缓缓叙述出来,但是其中采风者“我”却是一位倾听者,这位倾听者前后出现六次,引出福贵的故事和使福贵的叙述中断,都在客观上营造出人物对话的效果。

采风者“我”了解到福贵的故事是在“十年前”,十年前的采风者“我”在福贵自述过程中插入对福贵现状的描述,将故事的叙述由福贵对过去四十年的回忆不断拉回到十年前的现实当中,而读者品读故事时又与文本的叙述时间存在“十年”的间隔。

这两段时间跨度让作品呈现出时间上的“审美距离”,自然而然呈现出历史感和沧桑感,也让人物的对话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在采风者和读者这些旁观者看来,福贵自述的故事充满着生离死别的苦难和悲伤,但是当福贵叙述中断时,现实中的老年福贵在采风者的客观叙述中却又是那样安详乐观、悠闲自在。

余华曾在《活着》日文版自序中说道“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

我的自传运用先抑后扬的方法作文

我的自传运用先抑后扬的方法作文

我的自传运用先抑后扬的方法作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逆风中的自我绽放——我的自传:先抑后扬的旅程》在人生的舞台上,我并非一开始就以最耀眼的姿态示人,相反,我的故事,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戏剧,以先抑后扬的手法,展现出独特的戏剧张力。

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的“二我差”解读

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的“二我差”解读

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的“二我差”解读
许静洁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与研究》
【年(卷),期】2024()5
【摘要】作为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存在“二我差”。

借助“二我差”,从叙述视角、言语色调以及情感变化三角度细读文本,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文字间传达的独特人生体验,理解作者对藤野先生由感激到敬仰的情感升华,以及体认鲁迅先生不懈探索救国道路伟大形象的文本内涵。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许静洁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聚焦文眼体悟回忆性散文的情感——《藤野先生》教学知识(PCK)的择定与建构
2.回忆性散文的阅读路径——以《藤野先生》为例
3.指向审辩思维培养的初中回忆性散文阅读教学策略——以教学《藤野先生》为例
4.浅论共情式教学法在回忆性散文教学中的运用——以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年来中国新时代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张力研究

近年来中国新时代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张力研究

22GENRE AND SUBJECT类型与题材新时代下的现实主义影片具有共同的叙事特点,故事都注重当下的社会境遇,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真切地刻画故事主人公在当下面临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现实问题,使观众对其感同身受。

“真、善、美的创作观是美好生活观念的统一。

”[1]新时代现实主义题材的故事将艺术的“美”与现实的“真”融为一体,并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行为与动机为现实生活提供解决问题的经验,故事由对美的感受上升至精神层面的领悟,最终为观众注入精神动力,以一种积极昂扬的精神面貌面对现实社会。

现实主义的故事题材意义广泛,从国家文化战略、时代性、社会、个人等角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并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具体说来,影片中真、善、美的价值观推动了主体的精神升华,也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为中国电影树立了新的形象,拓展了新的叙事视角。

一、内外共赢的叙事题材一直以来,中国现实主义题材故事都具有温情的特点。

电影故事的人物虽历经曲折,但是影片结尾都能传递出细腻温暖的感受,而这种温暖感离不开生动的故事人物,如《高山下的花环》(1984)中的赵蒙生,《变脸》(1995)中的变脸王,《一个都不能少》(1999)的魏敏芝,《看车人的七月》(2004)的杜红军,《我们俩》(2005)中的小马,《耳朵大有福》(2006)的王抗美,《落叶归根》(2007)中的老赵,《钢的琴》(2010)中的陈桂林,《我不是药神》(2018)的程勇,《过昭关》(2018)的李福长,《地久天长》(2019)的刘耀军,《少年的你》(2019)中的刘北山,《囧妈》(2020)的徐伊万,《你好,李焕英》(2021)中的贾晓玲,《穿过寒冬拥抱你》(2021)中的普通市民,《奇迹·笨小孩》(2022)的景浩,《人生大事》(2022)的莫三妹等等,这些不同时代下所呈现的中国人物都具有相同的至善属性,在反映现实问题的同时,也通过勇气和智慧解决时代困境。

新时代下的现实主义电影作品调和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悲剧性,电影人物的行为动机为影片注入温暖积极的调性,让观众更能接受影片所传递的价值观,在丰富人民精神力量的同时提升了影片的叙事质量,成为一种本土化讲述故事的标志。

回忆性散文中的二我差及其表现

回忆性散文中的二我差及其表现

文学理论研究odeM89XIANDAI YUWEN2006.02鲁迅的著名散文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总而言之我的蟋蟀们还是学前儿童的迅哥儿怎么会说出回答很简单启蒙大师后回忆儿时生活时写的语言企图从内心深处的记忆中然而学贯中西的鲁迅在沉入儿时回忆时忍不住还是冒出了一句德语怎么会不知道家里人为什么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呢当时的心态我在结构似乎很简单的回忆散文中我现在过去过去我我文学理论研究odeM90XIANDAI YUWEN2006.02这并不是说回忆性散文因为存在如果处理得好可以变成一种张力复杂化和复调化的手段和观念这种不同就越明显二我差二我现在我老练过去我稚嫩二我差二我当然二我差二我过去我现在我人之初寻找光明的力量朝花夕拾注的过去我现在我过去我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露了一下脸外欢乐和充满了童年的调皮启蒙者然而没有把叙述权利交还给了孩童迅哥儿仍然找到了童年的乐趣就像石头下面的青草依然充满了生长的欲望一样因为他尊重了客观存在的但令人不解的是突然冒出一句洋话这个例子我在本文开头列举出来是为了说明我在这里也不得不遗憾地指出破坏了正文中情趣盎然的童趣对是回忆性散文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我们看到不少成功张雨林张烜在特定的场合而又无法或不便采用正面说理的方法进行反驳时甘拜下风德国女数学家爱米因为她还没有得到讲师资格在一次教授会上一位教授激动地说如果她做了讲师难道能允许一个女人进入大学最高学术机构吗先生们我请先生们注意人人平等但若过多地说理大学评议会不是澡堂正中要害认理服输了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谈判正进行时接完电话后列车刚刚开出车站 多勃雷宁机智地接过话头说因为飞机中途还能改变航向他说的是火车基辛格旗帜鲜明而又生动形象地表明了美国政府对越南战争问题的立场要像列车一样其语气及态度都显得较为委婉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有一次腾你们看我的身体怎么样齐声回答但是面对那位居心叵测的特殊听众的突然发难把自由化比作苍蝇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口语交际是一门复杂而艰深的学问需在实践中加强磨炼却是完全必要若与他人意见相左或遇到别人的故意刁难予以反驳柳暗花明沙志强。

论文-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在实践中的结合

论文-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在实践中的结合

目录第一,合并同类项,寻找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共同点第二,减法,舍弃第一自我当中不被第二自我所兼容的内容第三,加法,寻求第二自我当中第一自我所不具备的内容第四,得解,最终完成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结合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在实践中的结合演员的第一自我即是表演者的本我,而第二自我则是演员所要饰演的角色。

在学习的伊始,作为学生会接触一些关于表演的理论,延习这样的传统,在往后的实践当中,或是学以致用,或是深刻体会。

细数下来,三年的时间完成的角色虽是寥寥数几,但在这为数不多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表演我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本文论述的即是我在表演的学习了解过程中,如何在已有根深蒂固的本我的同时,化身成角色,塑造鲜明形象。

第一,合并同类项,寻找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共同点。

在我的学习作业中,《惊夏》中的可沁和我最为相近,在理解人物上,相对来说也会比较容易。

同样是20岁左右的大学生,还不谐世事。

当然找到的共同之处并非只是年龄,所处的阶段,若是这样角色,只会被单纯化为第一自我。

细细品味分析在剧本中,可沁的话语,行动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

剧本中的每个情节,人物的每一句话,这时的印象往往非常生动、鲜明。

在这个过程中寻找本我与角色之间的共通之处,心理、情感各种的共鸣,通过这字里行间是最直接的方法,是一个很好的能够理解人物的方式。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经指出:“分析”这个词通常是指理性过程。

它被应用于文学、哲学、历史及其它方面的探讨。

然而在艺术中,自顾自的理想分析是有害的,因为它往往由于自己的理智性、数学性和枯燥性,不但不能鼓舞演员迷恋和创作喜悦的激情,反而会使它冷却。

智慧在我们艺术中的作用只是辅助的,从属的。

演员所需要的分析和学者或批评家所需要的完全不同。

如果科学分析的结果是思想,那么,演员所分析的结果就应该是感觉。

在艺术中从事创造的是情感,而不是智慧;在创作中主要角色和首创作用属于情感。

在分析过程中也是如此。

分析就是认识,然而在我们的语言中,认识就以为这感受。

在腐烂的泥土里开出成长的花--《大卫科波菲尔》教学设计

在腐烂的泥土里开出成长的花--《大卫科波菲尔》教学设计

在腐烂的泥土里开出成长的花--《大卫•科波菲尔》教学设计节选的是第十一章(前情回顾):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

大卫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

天真无知、不知世事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

大卫遭到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结识了斯蒂福思、特雷德尔等人。

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任务一:理解叙述视角,把握选文情节1、抓住小说的叙述人称,并从此角度概括情节“我”到货行做童工(环境恶劣、生活贫苦、初识米考伯)“我”入住米考伯家(入住米考伯家、米考伯被追债、和米考伯太太成为知己)“我”搬离米考伯家(米考伯入狱、“我”探视米考伯、“我”搬离米考伯家)2、第一人称叙述虽然会在真实性、细腻度上为小说添彩,可是在叙述故事时也会局限于“我”的随见所感,造成描述的主观性,但本文却客观地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是如何打破这种局限的?结合1、2、3段和结尾段进行思考。

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交织①作者写小说,并不拘泥于描摹现实中实际发生的事,而是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一个孩童的视角去揣摩、想象,使作品增添一种童真童趣和诗意美,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

②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交织,作者以回忆者的身份补充当时所不知的情形。

③加入了对现实生活场景、社会现状的客观描。

任务二:两个“我”的交织,感受自传体小说的特点作者介绍:狄更斯出身寒微,祖父、祖母都长期在克鲁勋爵府当佣人。

父亲约翰是海军军需处职员,嗜酒成性,挥霍无度,常常入不敷出。

狄更斯仅上了两年小学就进伦敦一家黑鞋油作坊当童工。

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

家人出狱后,他又进学校念了两年书,终因家贫而再次失学。

他一生受到的正规教育,总共才四年。

他从小就能演会唱,所以常被父亲带到酒店去表演节目。

11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

16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严歌苓小说叙述中的“二我差”现象解读

严歌苓小说叙述中的“二我差”现象解读

收稿日期:2017-12-10作者简介:杨利亭,女,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㊂2018年5月第40卷㊀第3期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inaThreeGorgesUniversity(Humanities&SocialSciences)May2018Vol 40㊀No.3DOI:10.13393/j.cnki.1672-6219.2018.03.014严歌苓小说叙述中的 二我差 现象解读杨利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㊀610064)摘㊀要:严歌苓小说中的叙述者 我 和人物 我 通常指同一个人,但这两个 我 的区别在于,作为叙述者的 我 具有很强的反思能力,是一个思想成熟的主体,人物 我 则较为幼稚㊂叙述者 我 对人物 我 的反思和评断,与人物 我 的少不更事㊁行为冲动之间构成了巨大的叙述张力㊂在叙述进程中,这两个 我 不断争夺话语权,形成主体冲突, 二我差 现象由此产生㊂关键词:严歌苓;㊀叙述者;㊀人物;㊀ 二我差 现象中图分类号:I206 6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6219(2018)03-0058-05㊀㊀著名美籍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小说,向来以关注个人在特定时代语境下的人性反弹为显著特色:只有在极端情景中,一直被日常生活所遮蔽的人性才会显露得淋漓尽致㊂个人历史从来不是属己的㊁个体性的,而民族国家的历史,向来都属于个人[1],这是严歌苓在其短篇小说集‘穗子物语“自序里所表述的历史辩证观㊂需要指明的是,笔者主要关注严歌苓第一人称叙述小说中的极端情境下的极致人性体现:通过探讨叙述者 我 与人物 我 之间的话语争夺,思考二者之间的主体冲突以及由此产生的 二我差 现象㊂在聚焦于特定历史语境中的个人遭际时,严歌苓常常赋予叙述者 我 以成熟理性的主导性声音,同时将观察视角给予不谙世事㊁ 随波逐流 的人物 我 ㊂叙述者声音和人物视角分别被两个主体所拥有,它们时而各司其职,时而又彼此争夺㊂叙述者 我 和人物 我 通常指同一个人,但这两个 我 的区别在于,作为叙述者的 我 具有很强的反思能力,是一个思想较为成熟和理性的主体,人物 我 则较为幼稚㊂叙述者 我 对人物 我 的评断和反思,与人物 我 的少不更事㊁行为冲动之间构成了巨大的叙述张力㊂一㊁严歌苓小说叙述中的二 我 之争在严歌苓第一人称叙述小说中,当人物作为经历者被叙述时,发出叙述声音的通常是叙述者,确切地说,是处于当下时刻的叙述者 我 ,叙述人物 我 的经历,这两个 我 是同一个人的两个身份,按照叙述时间先后划分,人物所经历的 现实 事件在先,叙述者在后[2]158,也就是经验时间要早于文本叙述时间,这两个时间层次不容混淆㊂在第一人称叙述文本(自叙传小说㊁自传㊁日记)中,叙述者的 我 和人物 我 ,这两个 我 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也是叙述学极为关注的问题㊂不论是在严歌苓的长篇‘金陵十三钗“‘芳华“等小说中,还是在短篇小说集‘穗子物语“中,都会存在一个第一人称叙述者 我 ,也即成熟理性的 我 ,来追述以往那个不成熟的 我 的过往,通过成熟理性的叙述者的评论和反思,读者似乎渐渐开始理解和同情那个由于自己的无知和冲动行为,对他人所造成的身心伤害㊂然而,这个叙述者 我 不仅仅反思那个幼年的 我 的过错,还会由这个局部的 小我 去反思那些被动荡时代所裹挟的 大我 所遮蔽的更为宝贵的内在人性㊂从现实经验出发,叙述者穿过记忆的闸门,以现在的理性认知去反思和重新审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观察视角和所作所为,因此,叙述者的声音总会在有意无意间带有一种悔过的意味,也会进一步揭示出对那些特殊历史语境下普遍人性沉沦的深刻反思㊂那些高呼打压别人或者在群情激昂中向 敌人 举起拳头的人,并不清楚自己行为的意义㊂比如,在长篇小说‘第九个寡妇“中,村里人都被喇叭声里 消灭封85建剥削,打倒地主富农 这句斗争口号所激励:喊着喊着,下头跟着喊的人也生起气来㊂他们不明白自己是怎么了,只是一股怒气在心里越鼓越高㊂他们被周围人的理直气壮给镇了,也都越来越理直气壮㊂剥削㊁压迫㊁封建不再是外地来的新字眼,它们开始有意义㊂几十声口号喊过,他们已经怒发冲冠,正义凛然㊂原来这就是血海深仇㊂[3]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作为文本内叙述者兼作家身份的 我 ,决定以撰写小说的方式转述 我 姨妈书娟在南京大屠杀中亲身经历㊂然而,在张艺谋导演㊁严歌苓为编剧的同名电影‘金陵十三钗“中,以成年后的书娟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回顾叙述了在日本攻占南京㊁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为历史背景的人性复苏和人道主义救援的故事,同时,也是书娟的个人反思和忏悔录㊂未成年人书娟这一女性人物视角被掺入了成年的叙述者 我 的理性意识,叙述者对书娟的不成熟给予反思㊂一开始,书娟对玉墨等青楼女子的蔑视和贬低,体现了长久以来人们对风尘女子的偏见:庸俗㊁堕落㊁淫荡㊁不洁㊁红颜祸水㊂同许多人一样,书娟根本不相信风尘女子会有正义和善良的一面,那些只懂得风花雪月,卖身献唱的风尘女子身上哪还能有什么家国情怀㊁民族大义㊂尤其在国难当头㊁民族危亡时刻,这些堕落之人更是国破家亡的催化剂: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㊂然而,当风尘女子玉墨等人甘愿为了保护这些教会的年幼女学生的处女贞洁,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时,书娟等人被彻底震撼了,历来的偏见瞬间溃败㊂严歌苓借助成熟的书娟这一人物视角反思了一个更为深刻而发人深省的问题,在极致情景中,这些风尘女子的生命是否真的比那些教会女学生更低下?这些女子在生死存亡的国难当头所彰显出的人性至善和爱国情怀,相比于其他人,似乎更有一种英雄气概和悲壮况味㊂二、时间中的自我裂变与身份叠影叙述中的 二我差 现象,其实是符号文本中的叙述时间问题㊂在严歌苓的第一人称叙述小说中,从幼稚叛逆的人物走向成熟理性的叙述者,体现了同一个人不同时期的生命成长历程㊂‘穗子物语“里的穗子,作为叙述者 我 和人物 我 是同一个人,但不可能是同一个人物,历时性的生命延续性存在,决定了二者只能通过蜕变为理性而成熟的叙述者的回顾式声音,架起过去之我与现在之我的沟通的桥梁㊂实际上,这个交流的基点是处于当下时刻的叙述者的记忆重组与人物以往经历的再现㊂在严歌苓小说系列中,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文本并非少数㊂尤其在严歌苓的短篇小说集‘穗子物语“中,穗子始终作为被叙述的核心人物,叙述者往往在临近结尾时突然暴露自我身份: 我就是那个曾经不近人情的穗子,那个莽撞自私的穗子就是我 ,这是突然而来的 二我差 现象,叙述者未现身时,文本的叙述人称会被自动默认为是第三人称限制叙述,当文本接受者的阅读心理已经对第三人称叙述习以为常时,突然冒出的叙述者 我 却标示了该文本的 二我差 性质㊂这种突然而来的 二我差 现象,也即,叙述者 我 的第一人称叙述的突然出现,瞬间就衔接起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对应关系㊂同一个人的不同时段的人生经历在同一个叙述行为中出现:看与被看㊁叙述与被叙述㊁声音与记忆画面 在共时性的叙述时空中产生了完美的叠合㊂突然而来的 二我差 现象,不仅在严歌苓的第一人称叙述短篇小说中频繁出现,而且在她的长篇小说中也屡见不鲜,差别在于,在短篇小说中的 二我差 现象,是第一人称叙述单数居多;在长篇小说中则是第一人称叙述的复数为主导㊂实际上,所有的叙述人称都是第一人称叙述,只是叙述者身份的显隐程度不同,明确出现叙述人称的小说,叙述者选择自我身份暴露是为了满足叙述策略的需要;若隐若现的叙述人称,是在有意窥察受述者或读者的接受心理,叙述人称越是变幻不定,文本的主题导向就越是模糊不定㊂由此可知,归根结底,第一人称叙述复数 我们 是第一人称叙述 我 的变形,它遵守 二我差 现象中 二我 人格或身份的流动和重叠㊂亲身经历成长中诸多事件的是人物 我 ,叙述者只能借助第一人称 我 去回顾人物的成长经历并从旁观者的角度对人物做出适当的价值评判㊂通常情况下,这个叙述者 我 会在膨胀的叙述激情下,牵带出第一人称复数的叙述者 我们 ,这时,叙述者所回顾和反思的对象,就超越了对一己生命体验和时代动荡的反思,并转变为一代人对自己所经历的那个特定时代的精神回顾与理性反思㊂严歌苓的长篇小说‘扶桑“,虽然叙述者以作家的身份对扶桑的一生进行了第一人称的深情叙述,但是第一人称单数叙述和第一人称复数叙述会交叉呈现㊂在叙述中,偶尔还会掺进第二人称,以 你 来称呼扶桑,并且会时常创造一个与扶桑对话的场景㊂然而,‘扶桑“中的 二我差 现象并不是贯通全篇,而总是在不经意间突忽而来,猛然警醒读者,使得读者关注扶桑的命运的同时也在关注95自身,扶桑是 我们 共同的生命缩影, 我们 如何看待扶桑,有时出于我们如何看待自身及自身所赖以生存的中国家园㊂严歌苓的新作‘芳华“和曾经被张艺谋搬上银幕的同名电影‘金陵十三钗“也都是这类作品㊂与‘金陵十三钗“相比,严歌苓的新作‘芳华“反思的人性力度似乎更能警醒当下这个价值观多元和崇高被袪魅的时代㊂‘芳华“是一个完美的环形叙述的典型文本,也是一部极具先锋叙述色彩的元小说㊂在小说‘芳华“中,同时作为文本内的作家㊁叙述者㊁人物的萧穗子 我 ,在回顾往事的时候,时常暴露自己对记忆的遗漏㊂叙述者 我 随时会点明自己不得不重新组建故事情节㊁改写人物命运的无奈,这无疑是一种出自文本内写作者或叙述者的人性关怀和人道主义抚慰,现实如此残酷,以至于回忆之中不得不有所筛选㊂叙述者或文本内作者以不断暴露自己的写作过程来显示所叙述事件的记忆真实: 我不止一次地写何小曼这个人物,但从来没有写好过㊂这一次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她㊂我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吧㊂我照例给起个新名字,叫她何小曼㊂ 她叫什么不重要㊂给她这个名字,是我在设想她的家庭,她的父母,她那样的家庭背景会给她取什么样的名字㊂ [4]62在小说‘芳华“中,萧穗子同时拥有三个身份,实际上发挥作用的只有叙述者和人物两个身份,这是因为身为作者的萧穗子实质上是文本外的作者严歌苓的一个伪装的代言身份,这个作者几乎完全与叙述者的 我 相交叠,在这个意义上,严歌苓小说‘芳华“中的叙述者,比起马原在小说中直呼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人 以混淆文本内外,在叙述技巧上更为高明,严歌苓是以隐藏的方式暴露自己,马原是以暴露自我身份的方式暴露或隐藏自己,严歌苓的 萧穗子 指向严歌苓本人 属于文本内的意向性身份投射,而马原的 马原 则重合对应于马原自身 是一种伪纪实风格的误读预设㊂‘芳华“里萧穗子有两个显性身份:作为现在(作者)叙述者的 我 ;作为过去人物的 我 ㊂‘芳华“中的叙述者更愿意纯粹活在文本之内,实际上也是如此㊂正如严歌苓始终竭力回避的问题 作家必须为文本内叙述者所说的话负责㊂严歌苓强调自己只对文本的艺术审美和文学价值负责,而不对历史和现实的真实负责㊂严歌苓自己在‘穗子物语“的序言中,就曾表明了这一点: 我只想说,有的人物都有一定的原型,是否客观我毫不在乎,我忠实于印象 [5]64㊂同样,在小说‘芳华“中,严歌苓通过萧穗子之口表达了类似看法,此时作家严歌苓的身份与文本内人物兼叙述者的萧穗子的身份实现了重合:作为一个小说家,一般我不写小说人物的对话,只转述他们的对话,因为我怕自己编造或部分编造的话放进引号里,万一作为我小说人物原型的真人对号入座,跟我抗议: 那不是我说的话! 他们的抗议应该成立,明明是我编造的话,一放进引号人家就要负责了㊂所以我现在写到这段的时刻,把刘峰的话回忆了再回忆,尽量不编造地放到一对儿引号之间㊂[5]18围绕着反思好人刘峰 触摸林丁丁事件 展开叙述的小说‘芳华“,依然是对极端情境中极端人性变奏的密切关注㊂原本在正常年代里羞涩的爱情表白,到了那个政治敏感的时代,就理所当然地被指认为犯了不可饶恕的弥天大罪,被污名化为性骚扰和道德败坏㊂林丁丁的过度反应引起了所有人对刘峰人格的怀疑,即使亲身经历触摸事件的林丁丁本人也认为刘峰的表白行为拉低了他在她心里的位格,确切地说,林丁丁认为刘峰向她表白的话语本身强暴了她,而不是刘峰仅仅用手触摸了一下她的后背这一行为㊂像所有人一样,林丁丁不是根据个体经验对刘峰品格的判断,而是基于那个时代风气和社会规约,对刘峰的行为加以否定和憎恶㊂普通人犯的错误可以被谅解,然而,当一贯被尊为英雄或好人的刘峰一旦犯下同样的错误,就只有一个下场 万劫不复㊂作为叙述者的萧穗子,围绕着刘峰这个核心人物,同时展开了几个人物命运的讲述:林丁丁的故事㊁何小曼的故事㊁萧穗子的故事 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和道德反思似乎都与刘峰息息相关㊂与其说刘峰是一个鲜活的人物,不如说他是被标注为某种政治和道德价值观的活体,当他全副身心投注于这种价值观时,他没有自我,只有好人㊁榜样和英雄的身份标签㊂正因为刘峰是一个被所有人公认的好人,所以他不是平常人,他不应该有七情六欲,不应该有超出原则之外的行为,一旦超出这个原则区域,他的言行举止就成为了僭越和堕落㊂刘峰行为举止一旦与常人无异,就注定了他的命运必然会跌至社会评判的谷底,成为人人可以口诛笔伐㊁拳打脚踢的恶魔和罪大恶极之人㊂叙述者 我 在反思和评述过去那个少不更事的人物 我 的同时,也重新塑造了人物 我 ,使得后者不再那么令人痛心和憎恶 人物 我 毕竟还不具备理性认知能力,只是在集体无意识的煽动下放逐了自我的本心,追随那个荒诞时代赋予的有 进步 思想的集体或政治身份㊂作为叙述者 我 的萧穗子,会在回顾人物萧穗子时随机插入自己的评论,这评论就好06比是电影中被定格的镜头:一个具有多重不确定性的寓意深刻的镜头㊂叙述者甚至大胆设想:如果选择另一种行为,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㊂有时,由于叙述者在叙述中设想的可能性结局过多,以至于在努力收回臆想时,牵带出的情感氛围还萦绕不绝,使得依然沉浸在理想结局中的读者,一时反应不过来自己所处的语境是虚是实㊂按照惯常的理解,小说总有一个温暖而动人的结局,然而,‘芳华“让这种阅读期待落空了,好人未必有好报,好人刘峰的一生似乎都在严格遵守 温良恭俭让 的儒家伦理道德中度过,即使在死后还要被强势的他人争用灵堂㊂这也是 二我差 推向虚化背景的地方,当 我 的多重身份汇合为一的时候, 我 不仅完全成为了自我本身,也开始完全理解刘峰作为多个时代牺牲品的深刻动因:普遍麻木的人性关注的始终是,由过分膨胀的自我分裂出去的碎片化的身份,每个身份都想自成一体,独享主体权利的尊容,然而,这些身份不过是被他者的价值观所塑造的外在装饰,只有刘峰和反思过后的 我 或 我们 才逐渐地靠近了自我本身,这也是以消隐或淡化 二我差 为前提的自我复归或价值叠影㊂三㊁无法消除的 二我差 :共生的叙述修辞与世界观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严歌苓的第一人称叙述小说中独特的 二我差 现象,不仅仅是叙述修辞的问题,它还与严歌苓的世界观有着紧密的关联㊂不可否认,严歌苓在小说修辞上一直有着可贵的先锋姿态,始终在探讨新的叙述方式,始终处于叙述技巧的流转之中㊂然而,严歌苓深刻而透彻的世界观,才是她自己引以为豪的叙述基底,这也是她的小说持久得以风行,继而多次被改编为电影㊁电视剧并深受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㊂可见,生于特定时代的严歌苓,注定了无法回避自己所经历的过往,注定了会通过自己特有的叙述修辞来呈现自己不断深刻起来的世界观㊂严歌苓小说里的 二我差 现象相当普遍且独树一帜㊂就严歌苓的第一人称叙述小说来说,这种拥有多重人生体验的叙述者在回顾人物的经历时,有意无意之间,不可能完全过滤掉严歌苓自身的多样化人生经历:舞蹈出身㊁军旅履历㊁职业作家㊁电影编剧㊁留学欧美㊁移民身份㊁美国外交官的夫人㊂在‘少女小渔“和‘无出路咖啡馆“等小说中,移民身份认同的问题始终与 二我差 式的自我审度相关㊂赵毅衡说, 二我差 是第一人称回忆式小说的内在张力的源头 [2]160㊂在严歌苓的‘扶桑“‘人寰“‘小顾艳传“‘雌性的草地“等小说中,始终存在着第一人称叙述者 我 这一必不可少的角色,这个叙述者会随时从叙述层次跳跃至人物所经历的生活层次,与人物展开对话㊂一般来说,第一人称成长小说或省悟小说㊁自传或日记等体裁都存在 二我差 现象,因为随着人物心智的成长,人物不同时期的经历和思想变化会发生重叠或分化,人物很难在不变的人格中守持自身,人物总会或多或少受到阅历的影响思考自身㊂在‘扶桑“中,叙述者冷不丁地一句话劈开了两层叙述, 我告诉你,正是这个少年对于你的这份天堂般的情分使我决定写你扶桑的故事 [6]㊂叙述者 我 是一个移民到美国的作家,一直遭受着身份认同的思想困扰,正是在对扶桑故事的文献的整理㊁回顾和写作中,通过发现扶桑逐渐发现了自我,原本一味渴求他者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叙述者最终从扶桑身上发现了坚守自我民族性与内在自我的重要性㊂同样,‘扶桑“中的男主人翁克里斯,用了几乎整整一生的时间,在反思和追悔自我年少时盲从强势群体轮奸扶桑的同时,不断冥思扶桑身上的东方神秘感,最终悟出扶桑对原始自我本性的无意识坚守是其最大的魅力所在㊂叙述者通过不断介入人物故事来显现 二我差 ㊂在小说‘雌性的草地“中,叙述者时常走进人物的故事,与人物一道商议如何安排人物的命运,有时由于意见相左,甚至与人物发生激烈的争执,这实质上也是叙述者与人物在争夺最终话语权的问题:我只告诉你结局,我已在故事开头暗示了这个结局㊂她问: 那么,她会在什么时候认出我来?我说: 这要看我情节发展的需要㊂我也拿不准她,我不是你们那个时代的人啊㊂你们那个时代的人都警觉得像狗㊂她默想一会儿,一个急转身,我知道她想逃㊂我揪住她: 你不能逃,你一逃就搞乱了我整个构思㊂ [7]叙述者不是人物之一,却又不断以作家或叙述者的姿态出现在人物的经历之中,并且随时有干预人物命运走向的冲动,这是典型的元叙述㊂在严歌苓‘雌性的草地“中,叙述者 我 原本可以作为旁观者客观记下文革中被下放的女知青们的故事,然而,原本抱着旁观记录态度的叙述者 我 ,却时常会不由自主地参与到人物的命运中去,并且还会因为与人物的观点发生矛盾而争得面红耳赤,这很像观看戏剧的观众急于冲破虚构与现实的界限,给不明就里的主人翁通风报信,试图扭转故事的发展走向㊂区别在于,前者实16现了成功干预,后者则是徒劳的㊂同样,在小说‘金陵十三钗“中,作为叙述者的 我 并不是那个亲身经历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少女书娟,而是书娟的外甥女㊂作为转述者的 我 在讲述姨妈那段经历时,并非无动于衷地客观记录听来的故事,而是在讲述中不时加入自己的思考 反思战争中的人性多变和弱势民族孤立无援的悲哀㊂另外,叙述者不只转述姨妈书娟的故事,也在叙述中掺杂了自己对那段历史的叩问与反思,这显然已经超出了姨妈的故事,姨妈的故事成为叙述者 我 反思历史㊁战争㊁人性和民族性的话题切口㊂叙述不是为了叙述,而是为了在叙述中反思, 我 也在叙述姨妈的故事中成长㊂严歌苓的短篇小说集‘穗子物语“,既像穗子的自传和忏悔录,在 二我差 中发现当下之我与过去之我的认知差,又像是借助个体人性的沦亡,来反思群体人性和集体暴力对个体人性的摧残和侵袭㊂严歌苓通过叙述者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在迫害他人时,暂时使你和集体有了一个结盟,因此你获得了暂时的安全㊂你要想与集体结盟牢固㊁长久,你就必须被迫害者决裂得彻底 [8],这是严歌苓对那个特定时代人性变幻无常的深刻反思,后来,严歌苓把自己的这段被背叛的早恋经历写入了小说‘灰舞鞋“,借助于虚构的叙述方式,重新反思了这段不堪回首的青春伤痛,并在叙述中理性反思了那些背叛者或施暴者的行为动机㊂二我差 现象,在严歌苓第一人称叙述小说中极为普遍㊂在某种程度上,正是 二我差 的存在,才使得严歌苓的小说更具有反思极致人性和历史荒诞的力量,使得严歌苓的叙述修辞和鲜明的世界观始终相辅相成㊂另外, 二我差 是个叙述时间的问题,小说时间的过去时说明,小说中的叙述者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既是人物又是叙述者,人物的经历必然在先,叙述者的叙述在后,就这个意义上来说,严歌苓第一人称叙述小说中的 二我差 现象也无法消除,实际上,正是由于叙述时间的分层 叙述者的叙述行为时间和人物经历的被叙述内容时间构成了极大的张力,间接地体现了严歌苓通过小说修辞对极端历史语境下的极端人性的反思㊂参考文献:[1]㊀严歌苓.‘穗子物语“自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㊀赵毅衡.广义叙述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3]㊀严歌苓.第九个寡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42.[4]㊀严歌苓.芳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5]㊀李㊀燕.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与影视作品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6]㊀严歌苓.严歌苓文集(3)[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51.[7]㊀严歌苓.严歌苓文集(1)[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87.[8]㊀严歌苓.严歌苓自选集[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470.[责任编辑:杨㊀勇]26。

宏大叙事和私人叙事的张力

宏大叙事和私人叙事的张力

宏大叙事和私人叙事的xx单xxxx美国现代小说家海明威以“精通叙事艺术”和“独特的文体风格”荣获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思想颇具张力,探讨了生存和死亡,“迷惘一代”到“硬汉子”形象,从虚无到“重压下的风度”等多元的主题。

他更是以凝练而蕴藉的语言、“冰山”风格等独树一帜,成为一代文体大师,对许多现代当代作家产生深远影响。

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被公认为海明威里程碑式的作品,思想和艺术风格的标志。

同“永别了,武器”指涉了战争与爱情的双重主题一致,小说讲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下主人公亨利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

战争中个体的心理情感和悲剧命运成功融合了“个人叙事”和“宏大叙事”,不仅反映了残酷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不幸和灾难,而且探讨了丰富多元的重大命题。

独特的零度叙事浅而不陋、思而不乏,使小说意蕴深厚,充满了悲剧的张力。

一、“宏大叙事”“宏大叙事”是指以其宏大的建制表现宏大的历史、现实内容,由此给定历史与现实存在的形式和内在意义,是一种追求完整性和目的性的现代性叙述方式。

宏大叙事的题材往往是反映人类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强调写实的基础上“再现”历史,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像现实主义文学一样,它要求按照现实生活的真实面貌来描写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在广阔的历史、社会和生活场景中,表达作者对生活意义的认识。

《永别了,武器》正是源于海明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小说中亨利自愿参战,在意大利前线受伤,后来在米兰医院疗伤等情节均与作者亲身经历相似。

因此小说对战争的展示、刻画的人物形象具有现实主义纯粹指涉性特征。

作者尤其在对战争环境方面力求真实地描写:“卡车在路上溅泥浆,士兵披肩淋湿……每人身前的皮带上挂有两个灰皮子弹盒,里面装满着一排排又长又窄的六点五毫米口径的子弹。

”这段描述反映了作者强调观察世界的客观和描写的精确细致,对于外部世界的细腻描摹。

此外,宏大叙事通常追求宏观性覆盖和叙事原则上的整体性,其文本结构的特征是:人的成长在叙事中占有中心的、强势的地位;故事、情节等叙事因素得到凸显;时间与因果逻辑成为叙事的主轴和基本的语法规则。

以自传叙事性创作的艺术家—路易斯

以自传叙事性创作的艺术家—路易斯

以自传叙事性创作的艺术家—路易斯•布尔乔亚摘要:路易斯•布尔乔亚并不是一位从宏大的社会现象下去创作的艺术家,而是以自身生活经历为出发点,以自传叙事方式为主的自我传播者。

看布尔乔亚的作品就仿佛在窥视她的人生,洞悉她每一阶段的情绪变化,用她自己的艺术形式去释放童年的伤痛,实现自我救赎。

关键词:叙事,蜘蛛,雕塑,母亲路易斯•布尔乔亚是20世纪著名的女性艺术家,1911年布尔乔亚出生于法国巴黎,直至2010年在纽约去世,她的生存寿命长达98年,从25岁开始全部精力投身于艺术创作到离开人世,她的世界充满了对创作的激情,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创作时间长达70多年,她曾认为“人越老越聪明”。

虽然时间很长,但在她60岁之后,她才获得学术界的认可和大众的追捧,1982布尔乔亚在纽约现代美术馆举办第一次大型回顾展,自此以后她的作品在评论界和艺术家的圈子都引起了巨大的关注,甚至波动了整个艺术界,2018年在中国上海龙美术馆举办首次回顾展《永恒的丝线》。

路易斯•布尔乔亚出生在巴黎富有的地毯商人家族,他父亲秉持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她和两个姐姐都是为了得到男孩这一目标的意外,直到他们家第四个男孩的出生,才终止了这场生育计划。

因为父亲对于性别的理念,她时常受到冷漠和轻视,这个过程让她感受到了来自家庭给的第一次伤害,她曾说过“你能想象我出生时,家里充斥着绝望的氛围吗?我真诚地为我不是一个男孩而向我的母亲道歉。

”弟弟出生后,她们家搬到了一个乡下别墅,这段时间布尔乔亚的英语家教老师萨蒂小姐搬进了她们家,而事实上这期间,父亲与萨蒂发展成了情人的关系,母亲也知道,为了家庭的完整隐忍了此事,甚至共同生活了10年之久。

这漫长的10年给布尔乔亚埋下了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

母亲最终也因为身体的劳累以及心理的焦虑、痛苦与1931年永远离开了,给布尔乔亚带来无可修复的二次伤害。

童年的生活经历让她艺术创作的主题执着于对家庭的思考、人与人关系的表达,她的作品映射了她背叛、焦虑、矛盾等的情绪。

探析洛桑然巴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叙事策略

探析洛桑然巴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叙事策略

探析洛桑然巴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叙事策略《洛桑然巴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是藏族作家洛桑然巴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自传体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在革命年代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成长轨迹,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动荡中的生存状态和内心变化。

在这三部小说中,洛桑然巴采用了多种叙事策略,使作品更具张力和表现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叙事策略来探析《洛桑然巴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叙事手法与艺术特色。

《洛桑然巴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叙事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借助多元视角叙述故事。

在小说中,洛桑然巴采用了多种视角去叙述故事,不仅有第一人称的自传体叙述,还有关键人物的视角叙述和客观叙述。

通过这种叙述方式,读者可以获得多元、多角度的信息,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的变化。

多元视角的叙述也增加了故事的复杂性和层次感,使整个作品更加丰满和立体。

第二,运用回忆与闪回手法。

洛桑然巴在《洛桑然巴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巧妙地运用了回忆与闪回的手法,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和思考,将故事展开,以情节关联逐渐交代过去的经历和今日的生活,增加了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

闪回的叙述方式也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故事世界。

突出现实主义叙事。

在叙事策略上,洛桑然巴突出了现实主义叙事的手法,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真实、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动荡中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体验。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贴近生活,也更容易触动读者的情感,使作品更具有生活的鲜活性和真实感。

第四,将历史与个人生活相结合。

在《洛桑然巴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洛桑然巴将历史与个人生活相结合,通过对历史事件和时代背景的交代,呈现了主人公在革命年代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成长经历和内心变化。

这种叙事策略不仅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历史,也使整个故事更具有时代感和历史感。

《洛桑然巴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叙事策略是多样丰富的,通过多元视角叙述、回忆与闪回手法、现实主义叙事以及将历史与个人生活相结合等方式,使整个作品更加生动、丰富和富有张力。

关于学张力

关于学张力

关于学张力在文学理论中,“张力”一词源于英美新批评派理论家艾伦退特。

1937年退特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指出:“为描述这种成就(指在诗的价值的评判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评判标准——引者注),我提出张力(Tension)这个名词。

我不是把它当作一般的比喻来使用这个名词的,而是作为一个特定名词,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

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

”(1)退特创造性地提出这一术语,并称之为”诗的共同的特点”、“单一性质”。

随后,“张力”日渐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被用之于包括语言、结构、角色、情节等等在内的文学的各个层面的研究,这正如理论家梵康纳1943年所说,张力存在于“诗歌节奏与散文节奏之间;节奏的形式性与非形式性之间;个别与一般之间,具体与抽象之间;比喻,哪怕是最简单的比喻的两造之间;反讽的两个组成部分之间;散文风格与诗歌风格之间”。

(2)近年来,在中国文学理论界,“张力”这一术语也频频出现,但对其基本性质、原理和意义等方面几无专论。

我认为,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理论范畴,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理论价值,应予以深入地探讨。

一首先,究竟何为张力?实际上,“张力”一词,最早见之于物理学。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张力是物体受到两个相反方向的拉力作用时所产生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个部分接触面上的互相牵引力,例如,悬挂重物的绳子或拉车的绳子内部就存在张力,我们平常还讲水的表面张力等等。

物理张力的特征有二:其一,它产生于静止或相对静止的事物中,如挂重的绳子是静止的,拉车的绳子于车是相对静止的;其二,它是相互作用的力,不是单一方向的力,如拉车的绳子的张力就有向前和向后的两个方向,假如绳子脱了钩,就会失去向后的方向而被迅速地拉向前去,这时的绳子就是运动的,其内部的张力不复存在。

文学张力与物理张力有相似的特质:平衡态中包容不平衡态,“不动之动”的动态感;多种因素、尤其是相互矛盾因素的组合与相互作用力。

叙事技巧:《红楼梦》中多维度故事情节的交织

叙事技巧:《红楼梦》中多维度故事情节的交织

叙事技巧:《红楼梦》中多维度故事情节的交织《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其叙事技巧和故事情节的交织堪称独特且精妙。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红楼梦》中的多维度故事情节的交织,以揭示这一叙事技巧的魅力所在。

一、自传性叙事的运用《红楼梦》以曹雪芹自身经历和观察为基础,书写了林黛玉、贾宝玉等一系列角色的家族命运。

通过自传性叙事的方式,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真实可信,读者更容易与其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与此同时,自传性叙事也增加了小说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中人们的生活与命运。

二、时空穿插的叙事结构《红楼梦》中采用了多年代、多空间的叙事结构,通过回忆、插叙等手法,将故事情节展现得丰满而立体。

不同时空的情节交织在一起,使得读者可以同时了解到不同人物的命运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这种时空穿插的叙事结构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也为读者提供了多维度的思考空间,使得小说更为复杂且富有张力。

三、多线索的叙事编排《红楼梦》中有着众多的人物和情节,通过巧妙的叙事编排,将这些多个线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无论是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纠葛,还是贾府的衰落与荣华,每个线索都在故事中得到了平衡的呈现。

这种多线索的叙事编排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也使得小说更具张力和吸引力。

四、多角度的叙事视角《红楼梦》以贾宝玉为主线,同时又通过众多配角的视角展现了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轨迹。

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不同视角相互交织,形成了故事的多重视觉效果。

这种多角度的叙事视角不仅使得故事更具层次感,也丰富了人物形象,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每个角色的性格和心理。

五、反复启示的情节设计《红楼梦》中的故事情节经常出现反复启示的设计,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回味思考。

例如贾宝玉的宝钗梦、紫鹃的生辰八字等情节都具有深刻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这些反复启示的情节设计不仅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也使得读者能够在思考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意义。

浙江省台金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浙江省台金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浙江省台金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张力”原本是物理学名词,现在用于小说,是指小说内部蕴藏的牵引力,是一种可以扩张和延展的力量。

小说研究者和阅读者都能琢磨出张力的深意,但要将它明确表达和总结出来,却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也是小说张力的奥妙所在。

任何小说都有张力,只是有大小、强弱的差别。

一般而论,越是好的小说越有张力。

打开小说阅读,沉睡的小说生命才能被唤起,进入复苏和觉醒状态,在阅读过程中渐次呈现它的张力。

小说的张力牵引着读者的神经系统,使读者以自身的生命体验去感知小说的艺术样态,在读者的个人经验与小说文本之间,实现主体与客体、现实与虚构的交流与沟通。

语言是进入读者视野的第一道风景,也是小说的颜值所在。

对于小说家来说,每一次写作,都是在创造性地重构语言的张力。

语言赋能于人物和叙事,文学性、艺术性、口语化是小说语言的基本要求,其中心价值就是语言的张力。

优秀作家一生都在追求语言的意义与价值,把最合适的语言表述放到最合适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应用功能。

每一个句子都有它们的内在张力,即使是粗鄙的俗言俚语,只要能被恰到好处地表现,也能够从平俗中脱胎换骨,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妙用,焕发出其超越平俗的光亮,从而完成它的意义表达和个性呈现。

句子与句子之间形成上下贯通的叙事段落,会凝结成更大的张力,成为“力”的组合,这种张力被释放出来,便有了语言的整体美感和通篇气韵。

而文学研究者在探索小说文本的时候,就是在具有强劲张力的语言中去寻找小说的内蕴和主旨,发掘人物的性格和灵魂深处的奥秘。

《三国演义》用军事化语言建构小说的豪迈气势与英雄谋略,其张力如鲲鹏展翅,似巅峰对决。

《红楼梦》用诗化语言描写四大家族的起伏兴衰和情感波澜,在生动丰富的诗文交错之中,其张力似绵里藏针、花树带刺。

叙事中的“文本张力”——以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文本解读为例

叙事中的“文本张力”——以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文本解读为例

014I!"#$I叙事中的“文本张力*——以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文本解读为例◎陈晨晨“张力”原本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意为“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作用力”,而在哲学中,张力则是表示事物的矛盾或不相容。

但是在文学作品中,那些看似矛盾或不相容的人或事物在一起作用所产生的力量,却让文本中许多潜在的信息得以彰显,使得文本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内涵。

文学作品中文本张力产生的最大来源,莫不在于作者对叙事手法的巧妙运用。

在余华的小说給1《许中,作者运用了一些相似的叙事巧,大文本张力,丰富内涵。

一、对话复调性彰显文本张力在《陀思妥耶夫斯基学问题》中小说对的内涵,多的各而不相•的声音和意,分的不的。

咽小说中的对不在于各不的人物之间,在于人物之间。

对的产生使作品呈现出各种不思的,而文本张力。

在1一书中,作者在叙事的使位第一人的叙者”对。

小说体采用一人的叙,让人生叙出来,但是中者”却是一I 者,者出现,出的事使的叙中,都在出人物对的者!$的事是在“-的者“我$在中对现的/事的叙对的.不的现中,而读者品读事时又文本的叙时间在$的间隔。

段时间跨度让作品呈现出时间上的“审美距离$,自然而呈现出史感沧桑感/让人物的对呈现出丰富的感K在者和读者些旁者看来,的事满生离死别的苦难悲伤,但是叙中时,现中的老在者的叙中却又是那样安详乐、悠闲在。

余华在1日文版序中说道“生是一个人对经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者对别人经的看法。

1中的经苦难,但是他是在讲的事。

用的是一人的叙/的讲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他的感受,所以他讲的是生……$[$#此,者$、贵、读者之间产生,犹如一曲乐中的弦,在一时间奏发出各自的,些朝各的向发力,激发出强烈的文本张力,让人不得不深思文本中人物的经语间所蕴含的刻人生哲理。

除了人物之间、人物读者之间的“对$能够产生出思维碰撞的火花/人物在往昔时,现在的自产生了时空距离/会在流。

“在一人顾性叙中(无论$是人公还是旁观者),通常[眼光在替作用:一为叙者$追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的$在经事件时的眼光K$[%]因此人物在中的对能够产生出对话的复调性/激发出文本张力。

高考语文备考专题指导:重复叙述的作用分析

高考语文备考专题指导:重复叙述的作用分析

节奏、张力、深度——重复叙述的作用分析“叙述”是近年来高考的热门考点之一。

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8题:“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该题考查的就是叙述技巧中的重复叙述。

叙述是叙事性文本必不可少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包含了叙述角度、叙述人称、叙述腔调、速度控制、叙述顺序、叙述技巧等知识点。

其中,叙述技巧包括重复叙述、多重叙述、层层铺叙、渲染、用对话的方式展开小说、叙述过程中多用对比手法等。

本文拟对其中的“重复叙述”进行简单梳理。

一、厘清基本概念先厘清两个看似相同实则不同的概念——多重叙述和重复叙述。

多重叙述又叫复调叙述,是一种在同一叙事中并行着两个甚至更多声音的叙述方式。

换句话说,故事可能通过多人之口来讲述,叙述视角是多元的。

这种复合型多元视角使得视角呈平行或交错状态,打破了单一视角叙述、单线条历时性叙述以及传统的全能叙述模式,各个视角的叙述相互补充,使事件更加完整、立体,比如马尔克斯的《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

《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是马尔克斯继《百年孤独》后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小说之一。

它有两个叙述层次:一是“我”回乡调查寻访圣地亚哥·纳萨尔被杀一事,二是小镇人对凶杀案的回忆和看法。

小说采用复调叙述的方式,让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或同一时间内发生的事件进行多次讲述。

因为立场、身份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的说法虽然相互补充印证,但也不免彼此矛盾。

如此,小镇的社会环境氛围、人们的集体无意识(主要表现为集体冷漠和失语)等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展现。

各个视角的叙述还会相互颠覆,比如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

该小说以在公堂上审讯犯人和证人为背景展开,相关的七个人对同一“事件”的讲述却大相径庭,矛盾百出。

在叙事的迷雾中,唯一能确定的是武士死了,其妻真砂被强盗多襄丸凌辱,而案子的关键问题——武士是怎么死的却被悬置。

不管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还是《竹林中》,都因多重叙述而营造了多维的叙述空间,也给文本带来了多义解读的可能。

论文学作品中的“二我差”现象

论文学作品中的“二我差”现象

第30卷第2期2021年4月淮阴工学院学报Jonrdai of Huaiyio Institute of TechvolooeV c C30No2Apr.2021论文学作品中的“二我差”现象刘彦,尹奇岭(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阜阳237200)摘要:“二我差”现象一直存在,典型表现于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

在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我”和人物“我”通常被认为是同一个人,但是这两个“我”有所不同,叙述者“我”出现在后,在“叙述时刻”,人物“我”出现在前,在“被叙述时段”。

作为叙述者的“我”,站在现在的立场讲述过去的“我”的故事。

由于时间、经验、自我意识的差别,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往往产生分裂,叙述者也就是现在的“我”,和人物“我”即过去的“我”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张力,由此产生“二我差”现象。

关键词:第一人称;“二我差”;叙述自我;经验自我中图分类号:P0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7961(2021)02-0049-04On the Phecomecon of“Selt-differeytiation^^io Lderary WorksLIP Yun,YIN Ql-liny(School of Literatarx,Fayany Nonna-Universit),Fayany Anfai236002,China)Abstract:The ppeuomeuon of“SXf-dimereptiation”has Uwys existeP,tyeicol-e in tUx first person naca-ties.In tUx trs-person nacative worOs,tUx nacator"I”anf tUx character"I”are asuUly consinereP tUx same person,bat tUx two"I”s are dimerept.The nafator"I”appears after,at tUx momeut of narration;tUx character"I”appears before,at tUx momeut of"nafateP卩^^”.As tUx nafator,"I”,stanbiny in tUx pres-eut position,tiW tUx store of tUx past"I”.Beccuse of tUx dimerencxs in tiox,epCTOncc anf seW一conscions-ness,tUx self anf tUx nafatiny self ofteu split-fonniny a huax teusion a huax teusion bXwxu tUx narrator,tUat is,tUx preseut"I”,anf tUx character"I”,tUat is,tUx past"I”,anf resultina in tUx ppeuome-non of"SXf-4:00X11)11(01”.Key wcrOe:fimt person;"SeW-dffemutimWn”;nayatiny self;expedeuciny self文学作品中一直存在着叙述者“我”和人物“我”之间非常复杂的现象,有些作品中叙述者“我”可以直接参与到作品故事情节中,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全部赋予人物“我",与读者产生共鸣,有些作品叙述者“我”也可以跳出情节之外,刻意和人物“我”保持距离,这样一来,叙述者“我”和人物“我”之间就形成了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 金项 目 : 国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数 字 化 语 境 中新 世 纪 以 来 的文 艺 审 美 实 践 研 究 》( 1 3 B Z W0 2 7 )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 周才庶 ( 1 9 8 5一) , 女, 浙江温州人 , 文学博士 , 复 旦 大 学 中 文 系博 士 后 , 主要 从 事 文艺 理 论 研 究 。
差” 的这 三种叙述方 式是一种 普遍 的存 在 , 在 不 同 的 自传 中均能找 到它们 的痕迹 ; 然而 , “ 二 我差 ” 中 两个 “ 我” 对抗 的程 度 和方 式是 大 相径 庭 的 , 这 使
得“ 二 我差 ” 的内涵 丰富 了, 方式 多样 了。


四 个 自传 文 本
关键 词 : “ 二我差 ” ; 叙述 时间; 分裂 ; 存 在 方 式 中图分类号 : 1 0 1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0 0 1 2 ( 2 0 1 4 ) 0 6— 0 0 6 6— 0 6
在 自传 文 本 中 , 我 们 常 常 读 到 一 个 人 的 童 年、 少年 直至 老 年 时 代 , 叙 述 在 时 间 的 流 动 过 程
间的 时 间差 、 叙述 者 的 特 殊 职 能是 自传 中“ 二 我差 ” 存 在 的主 要 原 因 。《 文字生涯》 等 四部 自传 中均 出现 了 “ 二 我差” , 而 回忆 相 隔 时 间 的长 短 、 叙 述 者 有意 的加 工 等 原 因使 不 同 自传 中 的“ 二我 差 ” 的 存 在方 式 有 所 差 异 。
情况: 一、 现 在—— 过 去 : 即现 在 的“ 我” ( 即叙 述 自我 ) 讲述过 去 的“ 我 ”, 在 自传 的 回忆 性 书 写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0 8— 2 9
求, 是 因为 自传 中有 两个 “ 我” , 一个 是 在 经 历故
事 的童年 的 “ 我” , 一 个 是 作 为 叙 述 者 的 现 在 的
在写幼儿时期而说出乱伦是亲人间唯一让我激动的联系这的时候叙述者有时会用孩子的想法口吻来描样难堪又富于创意的话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之写一些事情但是在叙述完这些事情之后叙述间的个体意识在对抗和妥协中成长两者构成推者从一个成人乃至一个思想家的角度来评价这些事情以及讨论这样的事件对他思想形成的影二第二式
^ 0 . . . . ; ; 6 J o u r n ∞ 一 o f A 。 ∞ I h e _ c E d u c ∞ 营
并叙 写 自己的人生 , 这 里有经 验 自我与 叙述 自我 的差 别 , 即所 谓 的 “ 二我差” 。在 自传 的叙 述 中 ,
“ 二 我差 ” 有 着 跳 跃 的视 角 , 大 致 上 可 以 有 三 种
作 者 6岁 至 1 1岁 的经 历 , 即便 如 此 , 此 书 仍不 失
为一 部叙 述 一 生 心灵 轨 迹 的 完 整 的 自传 。之 所 以叙 述童 年却 能 让 读 者 看 到 萨 特 一 生 的 内心 追
行解读 , 它 们 分 别 形 成 了推 拒 式 “ 二 我 差 ”、 收 缩式 “ 二 我差 ” 、 自然 式 “ 二我 差 ” 和伪 饰式 “ 二我差 ” 四 种 方
式 。人 物 “ 我” 和叙述“ 我” 在 同 一个 文 本 中 出现 , 形 成 叙 述 张 力 。事 后 追 述 的叙 述 性 质 、 自然 时 间 和 叙 述 时
中表 现人 的 存 在 。 当叙 述 者 用 一 个 有 限 的小 说 篇 幅来讲 述几 年乃 至几 十年 的 故事 , 这 里 形成 一 种 特殊 的时 间结构 。在 这个 时 间结 构 中 , 有一 个 人 物“ 我” , 一个 叙 述 “ 我” , 两个“ 我” 并 不 是 等 同
的, 而是 有差 异 的 , 由此形 成 了 “ 二 我差 ” 。 在 故
中, 这是 最 普 遍 的叙 述 方 式 ; 二、 过 去—— 过 去 : 即以过 去 的 “ 我 ”的 心 绪 口 吻 来 叙 述 过 去 的 “ 我” , 但 是 在这个 层 次 上 面 , 始 终 还 是 凌 驾 着 现 在 的“ 我” , 只 是 这 个 叙 述 自我 隐 退 了或 者 是 伪 装 成过 去 的经 验 自我 ; 三、 现 在—— 现 在 : 即现 在 的“ 我” 对“ 我” 整 个 人 生 的评 述 , 叙 述 者 不 论 是 讲过 去某个 具体 的点还 是宏 观 地评 论 整 个 人生 , 其着 眼点 都是 这个 点 或 面是 对 此 刻 的 “ 我” 起 的 作用 。区 分 这 三种 “ 二我差” 的叙 述 方 式 对 理解 “ 二我差 ” 的整体 内涵 有很 大 的辅 助作 用 。“ 二 我
四种 “ 二我差"
( 一) 第一 式 : 萨特 《 文字 生涯》 —— 推 拒 式
“ 二我差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萨特 的 《 文 字生涯》 是一部剖 析心迹 、 多 层

部 自传 , 作 者本 人是作 为 第 一叙 述 者追 忆
次抒 写心 声 的 自传 。书 中 的绝 大 部 分 素 材 取 自
事 时 间和叙 述 时 间 的 交 错 中 , 人物 “ 我” 提 供 经 验、 提供 视 角 , 叙 述者 “ 我” 将 自己的 声 音 与 这些 经 验进 行配 合 、 加工 , 两个 “ 我” 在 同一 个 文本 中 出现 , 形成叙 述 张力 ; 而两个 “ 我” 在 不 同文 本 中 形 成差 距 的程度 又是 不 同的 。
“ 二我差 ” : 自传中的叙事张 力
周 才 庶
( 复 旦 大 学 中文 系 , 上海 2 0 0 4 3 3 )

要: 在 自传 中 , 经 验 自我 和 叙 述 自我 会 出现 人 格 及叙 述语 言 的 分 裂 , 形成 了“ 二 我差” 。本 文 对 萨 特 《 文
字生涯》 、 缪塞《 一 个 世 纪 儿 的忏 悔 》、 卢梭《 忏 悔录》 和 奥 古 斯 丁《 忏悔录》 等 四 部 自传 中 的 “ 二 我差 ” 现 象 进
“ 我” , 第二 个 “ 我” 会 不 断地 对 第 一 个 “ 我” 进 行 干预 。列举 如 下两 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