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教学奏响美的旋律修改稿

合集下载

让课堂奏响美的旋律

让课堂奏响美的旋律

让课堂奏响美的旋律作者:钟演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3年第03期【摘要】语文教学中是包含着“美育”的,语文的“美育”往往离不开诗歌。

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渗透审美意蕴,通过品析诗歌语言的内涵美,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力,体验诗歌诵读的音律美,激发学生认识美、欣赏美、运用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审美意蕴音律美语言美意境美语文是“美育”的土壤,语文的“美育”往往离不开诗歌。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诗能为僵硬的世界留下柔情,也能为苍白的心灵注入暖意。

诗歌是最能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达到读者与作者双方情感共鸣的文学形式。

诗歌的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有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诗歌教学的主要目标,不在“传道”,不在教给学生多少文学知识,也不在给学生道德感化,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审美习惯、审美能力,最终铸就学生的审美素质。

诵读——体验诗歌音律美。

诗歌是贵在“歌”的。

涵泳玩味,余味无极。

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

诗歌在形式上的特点——分行、押韵、平仄、节奏、韵律等,朗读正是充分展示诗歌这一特点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挖掘诗歌艺术美、实现其审美功能的重要途径。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

朗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诗歌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读出文中轻重缓急的语言变化,如果有音乐的衬托和场景的渲染,就能更准确地体会整首诗的主基调,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

如学习《黄河颂》这篇课文时,《黄河大合唱》的主旋律以激昂的气势深深感染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通过反复诵读,我们仿佛看到了黄河的激越飞腾、气势磅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不挠的坚定意志!学生深情的朗读总是让听者动情动容。

让古诗教学谱写美的乐章

让古诗教学谱写美的乐章

内 容 和 情 感 。 教 师 在 指 导 朗 读 中 要 抓 住 音 韵 的 平 仄 、节 奏 、 停 顿 、 音 、 脚 等 的 特 点 , 过 教 师 的 范 读 、 生 的 朗 读 , 分 感 重 韵 通 学 充
三 、 细 品 味 , 受 人性 之 美 细 感
古诗或借物 托情 , 或直抒胸臆 , 这些诗作 大多有较高的思想 境 界, 闪烁着人性 的光辉 。因此我们教师应从分析形象入手 , 在

吟咏诵读 , 领略韵律之美
古 诗 的 语 言 凝 练 而 形 象 性 强 ,具 有 鲜 明 的 节奏 ,和 谐 的 音 韵 , 有 音 乐 美 。 读 来 琅 琅 上 口, 过 朗 读 , 富 通 能充 分 体 会 到 其 中 的 韵 律 美 感 。 《 文 课 程 标 准》 “ 段 目标 ” 指 出 : 引 导 儿 语 在 阶 中 要 童 朗 读 浅 近 的 古 诗 , 开 想 象 。 获得 初步 的情 感 体 验 , 受 语 言 展 感
学 习诗 的语 言形 式 的 同 时 , 入 浅 出 的分 析 , 学 生 认 识 这 种 境 深 使 界 , 学 生 进 行 潜 移 默 化 的 思 想 教 育 , 学 生 感 受 人 性 之 美 。例 对 使
如 《 儿 》 “ 去 元 知 万 事 空 , 悲 不 见 九 州 同 。 王 师 北 定 中 原 示 :死 但
受古诗的音韵美感, 为深入感悟 古诗 的内蕴打下基础 。 在指 导 如
朗 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万 里 的 《 池 》 “ 眼, 声, 细 流 , 荫 , 水, 晴 柔 小 :泉 无 惜 树 照 爱 小荷, 露, 尖角, 才 尖 早有 , 蜒, 上 头 ” , 先 要 求 学 生 读 准 字 蜻 立 时 首 音 , 流 利 , 后 要 求 学 生 读 出押“ U” 节 奏 来 。 学 生 读 出节 读 然 O 的 在 奏 的情 况 下 , 确 定 诗 的 重 音 , 出抑 扬 顿 挫 的音 律 美 。最 后 , 再 读 再 进 行 配 乐 朗读 , 以增 强 诗 歌 的 语 言 感 染 力 , 而 充 分 领 略 诗 的 从 韵律美 。

让课堂奏响美的旋律——以诗歌教学为例谈文学作品教学的审美意蕴

让课堂奏响美的旋律——以诗歌教学为例谈文学作品教学的审美意蕴

歌教学 的主要 目标 , 不在“ 传道” , 不在教给学生多少文学
知识 , 也 不 在 给学 生 道德 感 化 , 而在 于培 养 学 生 的审 美 趣 味、 审美 习惯 、 审美 能力 . 最 终铸 就 学 生 的审 美 素质 。 诵 读— — 体 验诗 歌 音律 关 。 诗歌是贵在“ 歌” 的 。涵
过反 复诵读 , 我 们仿佛看 到了黄河 的激越飞腾 、 气势磅
礴. 感 受 到 了 中华 民族 顽 强 的 奋 斗 精 神 与 不 屈 不 挠 的坚
相融合 . 整首诗的诗意含蓄朦胧 , 意境 优美 。 又如 阅读 《 安塞腰鼓 》 , 总给人别 样的感受 , 那是 一 种勃 发的生命激情 , 是一种 昂扬的奋发精 神 , 是一 种力
【 关锚 词】 审美意蕴 音律美 语言美 意境美
语文是“ 美育” 的土壤 , 语文的“ 美育” 往 往 离 不 开 诗
盈眶 。
歌。 孔子 日: 不学《 诗》 , 无以言。 诗 能为僵硬的世界留下柔
情, 也 能为 苍 白的心 灵 注 入 暖意 。 诗 歌 是 最能 表 现一 个 人
定意志 ! 学生深情 的朗读总是让听者动情动容 。 诗 歌的
扬 顿 挫 的声 调 读 出文 中轻重 缓 急 的 语 言 变 化 . 如 果 有 音
音从 远 方飘 来 ” , “ 风 吹 落一 颗 又一 颗瘦 小 的星 ” …… 细 细 揣摩 : 怪词不怪 , 入 情 人 理 。星 星 怎 么 能游 动 呢?因
为 星 星倒 映在 水 面 。 在 水 波 的晃 动 下 , 星 光 一 闪一 闪 的 ,
泳玩味 , 余味无极。苏轼也有 “ 三分 诗 , 七 分读” 的说法 。
诗歌 在形式上 的特点——分行 、 押韵 、 平仄、 节奏 、 韵 律

让美在古诗教学中荡漾

让美在古诗教学中荡漾

毕业论文:让美在古诗教学中荡漾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仇旭萍摘要: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诗文是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里最耀眼的瑰宝,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的教学目标作了明确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

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要求让学生大量阅读经典的古诗文,学中想,读中悟,熟读成诵;并规定小学六年中应积累的名家篇目,其中古诗则是最为重要的一块。

因此教师应努力探索、研究,寻找独特、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教材中本有的美感、诗意、情趣和思想,能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本质、美的规律及价值,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打下基础,心灵受到净化,思想受到感染,智慧受到启迪,情感受到震撼,从而进入美的境界,形成美的思想。

本文就如何充分利用好苏教版教材资源,开发古诗的审美价值作了初步的探索,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品味语言,领悟美的境界;拓展意境,再现美的情境;真情诵读,感悟美的韵律。

关键词:小学古诗教学美育“诗言志,歌咏言”,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美不胜收,诗歌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理想、情感、思想、观念、审美取向的表现载体。

唐代开始以诗取士,读诗诵诗便成了儿童启蒙教育的必修内容。

但由于这些古诗产生的时代离我们时间久远,学生对他的理解很吃力,老师教学起来也很困难。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并在各学段目标中提出具体要求:1-2年级“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3-4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目标的提出给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指明了方向,应尊重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和感受,注重生活与语文的联系,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与表达。

在教学中,怎样化难为易,由浅入深,体验那源远流长的美好意境、美好情感,让美在古诗教学中荡漾呢下面是本人的一点浅见.一、创设情境,营造美的氛围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诗歌的角色中去,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情趣美。

让古诗教学奏响美的旋律

让古诗教学奏响美的旋律

体态 语表演诗人 “ 头望 明月 , 举 低头思 故 乡”“ 、 头上红冠不用裁 ,满身雪 白走 将来 ” 的情 状 ; 还可 以营造宽松 和谐 的 氛 围 . 生 自由想 象“ 鹅 鹅 。 让学 鹅 曲项
向天歌” “ ”声如何激 昂动听 ;一 叫 ,歌 “
直观 的熏陶感染 , 我们还 可以开展 一些 有创 意的活动 , 如带学生走 出来 。 乡 下 村欣 赏“ 去二 三里”上 田头体验 “ 一 , 汗 滴禾下土”临池畔倾听“ , 曲项 向天歌” , 在夜晚模仿“ 举头塑 明月 ” …这样 。 … 诗 与意相 印证 . 与景相交 融 , 学生 在 情 使 真切 的体验中怡情 、 、 悟性 开智 、 。 明理
到语 育的韵昧。古诗中的节奏美 、 音韵 关、 意境美 , 让学生 在反复 的咏诵过 要 程中 自行感知和体会。
呢? 答案 当然是否定 的。 教师应着力于 引导学生读悟欣赏诗文 , 在学生提 出疑 义 的地方 , 酌情点拨 , 点迷 津 . 指 以此引 发学生对诗文 的情感体验 。 感知荚 的情 慷 , 生心灵 的共鸣 。 产 在课 堂上 , 教师 的点拨 , 以用娓 可 娓 动听的话语 , 诗 中的景象 , 描绘 让学 生萌发对 “ 一去二三里 , 四五家” 烟村 的 乡村美景 的向往 ; 以用饱含深情 的语 可
“ 鹅 鹅, 鹅 曲项 向天歌 ” 小学课文 。
千 门万户开”开门者是何人 ? , 课本 中每首诗都有插 图 , 诗句描写
的情 景 , 助图 画再 现 出来 。 内容变 借 使
得具体生动 , 形象可感 。在教学 中要充
分运用辑种教学媒体 , 充分利用文 中插 图, 帮助学 生读悟诗意 。如用多媒体课

统一体, 诗的意境是诗人匠心经营的心 灵王国。诗耿“ 状难写之景, 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 , 见于育外”殴 阳修《 ( 六一 诗话》。因此, ) 诗只可意会, 不可育传. 只能感悟 , 无须讲解。繁锁的讲释, 难以 探索微义, 也违背了诗的规律。 因此. 古诗 教学 , 要力避繁锁 的 } , 解 也无须旁征博

让古诗教学奏响美的旋律

让古诗教学奏响美的旋律
润 到 学 生 的 心灵 深 处 , 中获 得 音 乐 美 感 。 从 在 朗诵 张 衡 的 《 田 赋 》 文 时 , 该 注 意 到诗 人 在 创 作 归 一 应 中 。 据 情 感 内 容 的变 化 而 逐 段 变 换 韵 脚 , 选 配 与声 情 相 根 并 应 的韵 辙 , 用 平 仄 相 间 的 句 式 , 抒 发 其 时 或 阴 郁 、 或 开 运 来 时 朗 、 伏 不 平 、 隐还 留 的 矛 盾 心 理 。 朗诵 时 , 要 注 意 作 品 起 欲 既 的外 在 韵 律 , 即字 音 的 轻 重 徐 急 , 要 把 握 它 的 内在 韵 律 , 又 即 感 情 的 起伏 跌 宕 。朗 诵 语 言要 随 着 文 脉 起 伏 波 动 , 生 从 朗 学 诵 中 可 以 隐 约 体 会 到 : 律 的多 变 , 韵 暗示 命 运 的 多 变 : 调 的 韵 跌 宕 , 如 人 生 的 坎 坷 , 回旋 起 伏 的音 韵 和 学 生 的 情 感 活 犹 使 动 呼应 。 五 、 彩性 期 待 色 近 代 实 验 心 理 学 告 诉 我 们 :色 彩 的 经 验 类 似 感 动 或情 绪 的经 验 。 色彩 能表 现 感 情 . 而色 彩 的 情 感 表 现是 靠 人 的联 想 得 到 的 , 国 古代 的许 多作 家 、 人 很 善 于 将 五 彩 斑 斓 的 文 字 点 我 诗 缀 在 自己 的 作 品 里 , 此 来 烘 托 、 染 自己 复 杂 丰 富 的 情 感 , 以 渲 并 唤起 读 者 相 应 的联 想 和情 绪 体 验 。 将 色 彩 巧 妙 调 配 , 作 有 给 品抹 上 浓 郁 画 意 的 , “ 嘴 啄 花 红 溜 , 尾 点 波 绿 皱 ”秦 观 , 如 莺 燕 ( 《 梦 令 》 ;有 将 色 彩进 行 鲜 明对 比 ,以渲 染 感 情 浓 度 的 , 如 ) 如 “ 蚁 新 醅酒 , 泥小 火 炉 ” 白居 易 , 问 刘 十 九 》 ; 有 暗 用 绿 红 ( 《 )还 色 彩 的 对 比来 烘 托 作 品含 蓄 的 画 意 美 的 , “ 阳外 , 鸦 数 如 斜 寒 点 , 水 绕 孤村 ”红 日、 鸦 、 流 ( 乌 碧水 )秦 观 ,满庭 芳 》 ; 有 用 ( 《 )也 色 彩 的 单 纯 来 表 白心 迹 的 , “ 红 不 是 无 情 物 . 作 春 泥 更 如 落 化

让美的旋律流淌在古诗教学中

让美的旋律流淌在古诗教学中

让美的旋律流淌在古诗教学中发表时间:2011-09-23T09:10:48.267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王茂焕[导读]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王茂焕陕西省米脂县杨家沟镇管家嘴小学 718100摘要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诗文是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里最耀眼的瑰宝,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古诗中蕴含的语言美、内容美、画面美、情感美以及意境美都值得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从古诗中获得美的熏陶。

一、品字析句,感知古诗的语言美——春色满园关不住古诗的语言精练优美,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非常精准到位。

我国古代诗歌讲究平仄、押韵,琅琅上口,极富音乐感。

这种音乐感就是古诗的语言美,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

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有时一字一词,都需要细细推敲,反复锤炼。

二、熟读成诵,理解古诗的内容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熟读成诵的目的就是把经典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言语,把经典著作中的思想吸收为自己的思想。

三、多元教学,再现古诗的画面美——横看成岭侧成峰教学中,要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

如教学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座深秋的高山,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径,几朵飘渺的白云,一户若隐若现的人家,一树红的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老师作画,可以引导学生作画,也可以师生同画,通过作画,让学生把诗中美好的景致留在脑海中,对诗中的画面有了深刻的感受。

表演是学生最喜爱的一种形式。

如《小儿垂钓》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是全诗的中心画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让“美的旋律”在阅读教学中奏响

让“美的旋律”在阅读教学中奏响
能力。
长。他穿着像树叶一样薄的衣服 . 而军需处长 怎么会只穿既单 薄又破 旧的衣 服呢?他 为什
么要 把御寒 的衣 服让给别人 ?这是把生 的希 望 留给别人 . 把死 的危 险留给 自己 最后 . 在 他冻死时 . 却还显出—— 镇定 自若的神情 这
样就使 学生的情感迁 移到这位军需处 长的高
情景 . 写得感人 为了让学生想象刹那 间的温 暖, 教 学时 , 我启 发学生 : “ 读 到这 里 , 我仿 佛 听到 了小女 孩的声音 。你们 听到了 吗?那 么 轻, 那 么细. 你们好像 听到她在说什么?” 学生 也是 那么轻轻地 回答 : “ 我仿佛听见卖火柴 的 小女孩在说 ‘ 好 暖和呀! 多好的火炉呀! ” ’ 这样 的补 白, 使 已经 创设 的情境更 真切 、 更感 人 。 同样 . 在小女孩第 四次划着火 柴 . 仿佛看见奶 奶时 , 我 就让学生进一 步想象 : “ 现在 , 假如你 就是那个 小女孩 . 当那么温和 、 那 么慈祥 的奶
发审美联系 . 给学生开辟 审美想 象的通道 如教 学 《 卖火 柴的小 女孩》 时, 我 多次让
碑” 就是指 一位冻僵的老战 士 . 而且是军 需处
形式 外,还要遵循 学生 审美的规律 .由浅入 深, 由表及 里 , 由体 验到评 判 , 培养 学生 的 审 美能力。这样. 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 学 中进行 美的渗透 .从而提 高学生的 审美意识与 审 美
二、 开辟 审美通道 . 诱发 审美想象
学时 , 我先让 学生 观看《 红军 长征过 雪山 》 的
习过程 中. 培 养爱 国主义感情 、 社会 主义道德
品质 .逐步形成 积极的人 生态度和 正确的价 值观 , 提 高文化 品位 和审美情趣 。” 由此。 我们 可 看 出.语文教 学与审 美教 育的关 系密不 可 分 语文教师在 教学 中除 了要让 学生不断 感

奏响诗歌美的旋律

奏响诗歌美的旋律

奏响诗歌美的旋律作者:汤文彬来源:《新课程·教研版》2011年第17期中学课本中,诗歌是将美的内容和形式结合的较为完美的一种文学艺术,“分之则美散,集之则美合”。

构思精巧、语言凝练、感情炽烈、音韵和谐是这些选入中学课本的优秀诗歌所共有的显著特征,堪称诗中精品,教师应有所把握,可尝试用以下方法来教诗,奏响诗歌美的旋律。

一、反复朗读,使学生逐步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美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这就要求教师教读诗歌时不可忽视让学生领会诗中和谐、匀称的韵律节奏美。

学生对这种美感的接受不是靠抽象化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反复朗读去仔细品味的。

如《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除了诗中饱含着诗人对自由光明未来的追求外,它的音律的和谐、节奏的整齐也是美之所在。

教这首诗,可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自然会在脑海中问个为什么。

教师可明确,这首诗中“星星”和“灯”,“市”和“奇”,“广”和“往”,“游”和“走”分别押韵;和谐的节拍,共有三个节拍,诗行大体整齐。

结合这些特点,让学生有意识地合着韵律和节拍多次朗读,读中使学生自然而形象地领会诗的韵律和节奏的美。

二、必要精讲,让学生辨味诗歌语言的准确、精炼和形象诗歌真正的美,还产生于诗中言辞的准确、精炼、形象。

古人讲究“炼字”,追求“一字之工”,“推敲”一词由此而来。

这就要求教师教诗、析诗时务必抓住最能确切表情达意的言辞加以精讲以提高学生辨味语言艺术的能力。

好的诗篇中的关键词语通常包涵着极丰富的意义,对这些词要讲深析透。

杜甫的《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的“潜”字,它不仅活化出春雨“知人意”的性格,而且充分表达出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可谓一字之用,意境全出。

现代诗人写诗同样讲究语言的准确精练。

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其中“抓”“贴”运用恰当,赋予力度,表达出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

有的诗还采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感和生动性。

唱响低年级儿童诗教学的“主旋律”

唱响低年级儿童诗教学的“主旋律”

探索篇•课改论坛一、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儿童诗的韵律之美儿童诗之所以深受学生喜爱,就是因为它节奏感强、易于诵读、读起来如歌谣,朗朗上口。

如果老师能在学生诵读时适时点拨,让学生用自己的小眼睛、小脑袋发现其中的奥秘,学生读得定会有滋有味,其乐无穷!比如:通过识字教学让学生感受韵味美。

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我出示“船、尖、天”,让学生认读后追问,你们发现这几个字的韵母有什么特点呢?学生马上发现它们的韵母都是“倩n ”,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几个字都是每一句的尾声,通过换字对比,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样句子读起来才会顺畅。

再比如:通过小节对比朗诵,让学生发现节奏美。

一年级课文《明天要远足》一共有三个小节,老师把三个小节同时呈现出来,学生不难发现每个小节的开头都是一样的,每个小节的构成也都是一样的,教师适时点拨,学生明白了“反复”也可以产生节奏美。

没有生硬的讲习,只是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到了诗歌的韵味之美、节奏之乐,课堂教学也更显得有味道———语文的味道。

二、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儿童诗的想象之美从语文课标第一学段对阅读目标的要求来看,在低年级阅读诗歌时,重点不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而是注重阅读过程的展开,关注的是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和想象活动。

而儿童诗的特点恰恰就是充满了大量的想象和意境。

如《项链》一文,作者这样写道“……小娃娃嘻嘻地笑着,迎上去,捡起小小的海螺和贝壳,穿成彩色的项链,挂在胸前。

快活的脚印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

”小娃娃的项链就是小小的海螺和贝壳,那大海的项链是什么呢?教学时,我们要利用多媒体还原这样的场景———小孩子在大海边奔跑,留下一串长长的脚印,镜头缩放,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大海的项链是小娃娃的脚印!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办法帮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诗歌的想象之美。

这样,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有了情感的共鸣和体验,那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形象感染和情感渗透,我想,比我们头头是道、苦口婆心地讲解分析更受学生的喜爱!三、让学生在读写中享受儿童诗的创作之美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要低估了小孩子的能力。

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

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

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语言文化中最古老,最精华,最神圣的艺术形式之一。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习诗歌,不仅可以提高其审美能力,还可以增进对人类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然而,当前诗歌教学存在着单调、缺乏生动感、使学生难以理解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注重情感教育,打造情感氛围二、注重感官体验,多维度体验学生对于外部事物的感性认识,往往是从感官开始的。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多维度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例如:尝试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配合舞蹈表演等方式,增加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感官的刺激中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诗歌。

三、注重情景体验,增加学习乐趣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诗歌的美是打造美好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来完成诗歌的感悟与理解。

例如:将诗歌知识进行游戏化设计,增加学习乐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欣赏、理解和创作诗歌。

四、注重文化交流,丰富学生视野诗歌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其背后蕴含着人类的智慧、文化和历史。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文化交流,增加学生的文化认知和理解。

例如,在掌握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对国内外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和交流,增加学生的文化视野。

总结:诗歌教学中,需要让“美”萦绕其中,才能真正“意味深长,令人心动”。

教师应该从情感、感官、情境、文化等多个方面切入,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诗歌欣赏,了解人类文化、锤炼人类情感和素质,从而真正获得美的享受。

让古诗教学奏响美的旋律

让古诗教学奏响美的旋律

让古诗教学奏响美的旋律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融合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一首首流传千古的优秀诗篇,传递着人类社会的各种信息和美,是民族的根系,凝聚了民族的全部智慧和精神财富,引导学生去感受、领悟、体验,能使学生了解人类文化历史,认识美的本质、美的价值,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净化,思想受到感染,智慧受到启迪,情感受到震撼。

一、入情入境,体会美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

王国维有言:“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如何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美呢?首先应该动之以情,使学生情感的琴弦得以奏响,一同进入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

其次,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既要从一首诗的整体上去把握诗的感情,又要体会诗中某些词句的感情色彩。

最后是悟境,即领悟意境之美。

如,《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东归时所作。

教学时,教师先向同学介绍:李白本有济世之志,然而他的这种志向始终未能实现,于是他就将郁闷的心情放游于山水之间。

使学生了解李白放纵不羁的性格及怀才不遇时仍能保持潇洒浪漫的气度。

在此意境下,引导学生进入彩云缭绕的白帝城,感受湍急的峡流、急速的顺水舟、声犹在耳的猿啼、重叠的山峦,从而领悟到诗中所寄寓的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之情。

通过体会诗人宽大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增强学习效果。

二、展开想象,欣赏美想象在孩子们美的创造过程中如同一只鸟的翅膀,有了它方能翱翔在辽阔的天空,展示它特有的身姿和美丽。

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

想象与联想,使欣赏的过程成为艺术形象再现与再创造的过程,这正是古诗词欣赏审美设计中最重要的。

教学时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遣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来再现、丰富作品中的形象,才能欣赏到绝胜的佳景、动人的情思、美妙的旨趣。

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

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

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其独特的语言韵律和丰富的想象力常常能够激发学生的
审美感受和思考能力。

然而,许多学生往往会觉得诗歌难以理解,甚至有些沉闷枯燥。


一点突显了诗歌教学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其美感和艺术价值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诗歌的共鸣点。

诗歌往往来源于生活,在它的
句子和形式上也会反映出生活的影响。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发现身边
的小事情变成诗歌的灵感,引发学生对诗歌创意灵感的感受。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诗歌的语言特征,教授学生如何欣赏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感和
情感。

在讲解时,可以重点解读诗歌的语言、韵律、押韵和修辞手法等,甚至可以示范诵读,让学生跟读或背诵,让学生体验诗歌的节奏与美妙。

第三,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利用多媒体、图片、音乐等方式呈现诗歌的欣赏、分析过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

最后,教师应该将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
识去创作诗歌,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情感和想象力创作诗歌,会更加深刻地体发诗歌的语言特征和审美价值。

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从
生活中寻找共鸣点,注重诗歌的语言特征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激励学生诗歌创作,都是提高诗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小学教师教育叙事《让诗歌教学变得像歌唱一样美》

小学教师教育叙事《让诗歌教学变得像歌唱一样美》

让诗歌教学变得像歌唱一样美《有的人》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

有四篇课文,分别是《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和《有的人》。

《有的人》位于本单元的结尾,是著名诗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参加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时所作。

全诗对比强烈、形象鲜明、语言朴素、节奏明快,有着很强烈的情感倾向和浓浓的时代色彩。

像这样的现代诗该如何教学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反思一下小学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

应该说,现代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盲区。

这其中有很多原因,其中教材编排对现代诗歌的淡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翻阅小学语文课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3—6年级的现代诗歌几乎都是二类课文,是主张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积累积累就够了。

这种淡化导致了很少有人去仔细思考诗歌的教法,大部分教师都是以会读和理解意思为目的实施教学的。

我以为,这样的教学不是真正的诗歌教学。

因为,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熏陶而不是解析。

纠缠于字里行间,为了一个词语,一句话的意思谈论不休,会导致诗歌意境的破碎。

诗歌是艺术,艺术的文字就离不开诵读、欣赏和适度的品味。

学生对诗歌亲近的欲望应该是在这样的诵读欣赏中激发的。

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诵读。

教学中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有感情朗读。

每一遍都目的明确,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其次,引领学生欣赏品味。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比如,《有的人》全诗按总分结构来写,充分应用对比、对照、反复的表现手法。

也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使诗歌所表现的爱恨情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

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独特的表现魅力。

接着,带领学生走进去再想开来。

课堂上,通过抓副标题,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

让古诗教学的课堂奏响美的旋律

让古诗教学的课堂奏响美的旋律

让古诗教学的课堂奏响美的旋律发布时间:2022-03-28T13:13:58.829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451期作者:张建红[导读]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诗词是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里最耀眼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它言简意丰,意蕴悠长,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易读易记。

甘肃省瓜州县第二中学736100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诗词是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里最耀眼的瑰宝,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它言简意丰,意蕴悠长,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易读易记。

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使学生感悟和认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学习古诗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继承我国古代文化的优秀遗产,中学语文课本中精心选编了大量优美的古诗词。

由于古典诗歌年代悠远,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很难把握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语言魅力及审美因素,因而古诗教学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但眼下许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却将一首首优美的诗词拆得支离破碎,甚至将诗的意思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背诵,我认为此做法不可取。

一、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将诗句字字讲明,句句讲透,给出定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忽视了学生的阅读结构,不注重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

这样不仅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乏味,而且僵化了课堂、限制了学生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把学生完全当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长此以往,必将造成千人一面的结局,这是教师教学的最大失败,也是教育的最大悲哀。

二、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语文教学中要张扬并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独特的“我”,“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奏响美的旋律,营造美的课堂

奏响美的旋律,营造美的课堂

奏响美的旋律,营造美的课堂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谓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对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用美的眼光来观察生活、自然和社会,就会发现灿烂的阳光、和煦的春风是美的,苍茫的星空、静谧的黑夜也是美的:艳丽的鲜花、飘零的落叶是美的,丰硕的果实、肥沃的土地也是美的;一声亲切的问候,一次无意的相助,一段普普通通的交往,一群平平凡凡的充满爱心的人们……这一幅幅生动的美无不体现在我们的文本中,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赋予了语文教学活动审美化的特点,让“美”时时刻刻驻留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空间,让“美”成为新时代教育的追求目标,让“美”丰富了在知识殿堂中遨游的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凡是好文章,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

”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新版的语文教材,无论是文字内容的编排,还是内页插图的勾画,都让人耳目一新,充分享受到文字美、视觉美的冲击。

于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创造美来活跃课堂,成为新课改理念冲击下的我们的追求:一、利用活动媒介,表现美好情境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活动对象和活动主体的特点,表现出活动情境的美好,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综合地、整体对学生施加审美影响,有利于全面地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

尤其是它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美感体验和审美陶冶,把学生从“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变文本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第二册《春天的手》一课时,可以播放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风景录象,当一幅幅富有春天气息的生动图片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时,给学生的视觉带来了强大的刺激,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小鸟欢叫、小河唱歌、小朋友活蹦乱跳”的生气。

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

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

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一、课堂教学的改革传统的诗歌教学往往只是以讲解古诗文的形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诗歌的表面文字和意义,难以真正感受诗歌的内核和艺术魅力。

为了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首先要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音频视频欣赏等形式,让学生在诗歌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可以选择一些有音乐伴奏的诗歌进行朗诵,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诗歌的音韵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感。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诗歌鉴赏的活动,引导学生不仅要理解诗歌的表层意义,更要从诗歌的构思、意境、情感等方面去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二、师生互动的加强诗歌教学要想“美”起来,离不开师生互动的加强。

教师对诗歌的理解和热爱,是激发学生对诗歌热情的重要因素。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不断地引发学生对诗歌的思考和探索。

可以设计小组讨论、诗歌分享等环节,让学生在参与中更好地体会诗歌的内涵和美感。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激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作的能力。

在诗歌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作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去表达,使学生在创作中更好地领悟诗歌的“美”。

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吟诵比赛、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将自己的创作展现给他人,从中得到认可和鼓励,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实践体验的丰富诗歌教学要想“美”起来,离不开实践体验的丰富。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体验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在春天踏青的季节,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或者郊外写生,借助大自然的美景,让学生在自然风光中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欲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诗歌相关的文学馆、诗人故居等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诗歌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还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加诗歌朗诵会、举办诗歌创作比赛等,让学生更好地将诗歌的美和情感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造力。

奏响美的旋律,营造美的课堂

奏响美的旋律,营造美的课堂

奏响美的旋律,营造美的课堂
李丁玲
【期刊名称】《新天地:开拓教育新天地》
【年(卷),期】2011(000)005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谓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

对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


【总页数】1页(P23-23)
【作者】李丁玲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I第三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奏响语文课堂美的旋律 [J], 叶成珠
2.让课堂奏响美的旋律——以诗歌教学为例谈文学作品教学的审美意蕴 [J], 钟演
3.让语文课堂永远奏响美的旋律 [J], 廖廷英
4.多重旋律,奏响靓丽人生——MTV全球音乐电视台大中华区总裁李亦非畅谈华
美的成功之路 [J],
5.美的旋律塑造美的人生——课堂教学中对于突出音乐性的理解与思考 [J], 唐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诗歌教学奏响美的旋律―――浅谈诗歌教学中的几点尝试刘琨山东省肥城市泰西中学邮箱:fcyuwenlk@ 邮编:271600让诗歌教学奏响美的旋律―――浅谈诗歌教学中的几点尝试书圣王羲之有语云:“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山阴古道,千年如斯。

真正能领略其中意趣,必定要有如王羲之之胸襟慧目。

中国古代诗歌气韵生动,意境高远,风格各异,学习中国古代诗歌,学会领略诗歌之美,让诗歌教学奏响美的旋律,让学生有一双欣赏诗歌之美的慧目,是语文诗歌教学的最高追求。

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中国古代诗歌从产生之日起,就是音乐文学。

比如,《诗经》是民歌的总汇,每篇都能演奏演唱。

汉乐府是一种标题音乐。

词和曲先有曲和曲谱,才有字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读出韵律。

一首诗在手,要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准平仄,读出韵律。

四言二二逗,五言二三逗,七言四三逗,这是构成诗句的基本格律。

自东汉末年建安以后,诗文辞赋都出现了一种骈偶化倾向。

它讲究了字句对称,要对偶成句;它讲究音律、音调和谐,读起来铿锵悦耳,富有节奏感;它讲究用典,显得典重文雅,有助于读者联想。

诗歌的骈文化,较文、赋晚一些,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才出现讲究声、韵、调配和,用平仄、对偶造成音乐美的新诗体,史称“永明体”。

后来,又进一步“格律化”,到唐初逐步形成了“五律”、“七律”这样的固定格式,汉语言是极富音乐感的,古人写诗是很重视韵律的。

诗人沈德潜说:“诗中的韵脚,如大厦之有柱石,此处不牢,倾折立见。

”韵脚可以连句出现,也可以隔句出现。

但律诗对押韵特别严格,它要求在二、四、六、八句押韵,而且必须是平声韵,还要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邻韵也不行。

韵的音色音响,与作品的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般表达欢快乐明朗、热烈奔放的感情的诗,大都用洪亮明快的阳韵,如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军官收河南河北》的韵脚“装”、“狂”、“乡”、“阳”,便是洪亮明快的“阳韵”。

而岳飞的《满江红》却用紧迫低沉的韵脚倾吐积郁在胸中多时的、哀切沉痛的情思。

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情感变化,也能在韵脚的变化中初步把握。

在描写杨贵妃宠隆日盛,李杨醉生梦死的极乐生活时,设韵为洪亮的阳韵,反之,在杨贵妃缢死马嵬坡以及李对杨的思念描写中,则是多用低沉婉转的仄声韵。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现有的歌曲旋律把诗歌唱出来。

关于唱诗,曾有美谈:传说在开元年间,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三人闲居长安。

一天,下着小雪,三人一起到酒楼渴酒。

酒店里非常热闹,因为正赶上梨园伶官(也就是皇家乐队、演员等)数十人举行宴会。

宴会进行到高潮,有四个美丽的姑娘便开始唱歌。

那时,人们喜欢为一些诗词配上乐曲来演唱,写得好的诗歌自然最受青睐。

王昌龄他们三个边喝酒边在旁边观看。

高适突然想到一个主意,说:“我们在诗坛上都很有名,但是从来也没有分过高下。

这回根据她们四个姑娘唱的歌词,看谁的诗多就算谁的诗最好。

”第一个姑娘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忙说:“是我的一首。

”并在墙上划了一横记着。

第二个姑娘接着唱:“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忙在墙上划道说:“这是我的绝句。

”第三个姑娘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得意地在墙上又划一道:“我两首了”。

王之涣看这情况急了,说:“这些唱歌的姑娘可不怎么样,唱的诗可见也没什么高明。

”于是他指着姑娘们中一个最美的说:“听她唱,如果不是我的诗,我就一辈子不再和你们比诗了。

”过了一会儿,这个姑娘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三人一听,鼓掌大笑。

原来这正是王之涣的一首七绝。

伶官最初不知怎么回事,一问才知道他们就是这些诗的作者,于是纷纷给他们行礼,并且请他们参加宴会。

三个人尽欢而散。

由此可见在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唐朝,人们对诗歌的欣赏与传播是通过谱曲演唱进行的。

而宋代婉约派词人柳耆卿的词更受人们的欢迎,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记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可知词作的不同风格现之于乐曲也会有迥异而形象的表达。

而追随苏轼二十余载的侍妾王朝云正是因为能丝丝入扣的演唱苏轼的词作并由此体会到苏轼“一肚子的不合时宜”而被苏轼视为知己倍加爱怜。

一直以来今人在唱响古典诗歌方面也作出过许多努力,比较成功的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等。

其实,为诗歌“谱曲”的过程,就是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过程。

在“谱曲唱诗”活动中,学生把《邶风静女》谱上《你是风儿我是沙》的曲子,唱出约会的小儿女希望永结同好的心声;把李清照的《武陵春》谱上《神话》主题曲的曲子,悠扬婉转的曲调恰如其分的表达出女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把贺铸《六州歌头》谱上屠洪纲所唱《霸王别姬》的曲子急促铿锵的曲子演绎出一诺千金的少年侠气;用《中国功夫》的曲子演唱《秦风无衣》更是唱出了秦军战士出征前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的高昂士气。

甚至有同学自己编曲来唱诗。

通过这一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又能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诗歌与当下流行的歌词做一个比较,内容的优劣字句的内涵以及情感的健康与否,都能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对激发学生从心底里热爱我国的古典文化从而能自觉地弘扬古典文化起到引领的作用。

领略诗歌的绘画美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优秀的作者通过语言为读者营造一种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一首好诗就是一曲优美的歌,更是一幅灵动的画。

人们常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一种并不怎么为人注意的或已经习以为常的景象,一旦通过画家或诗人再现出来的时候,往往使人惊叹,使人神往。

如倪瓒的山水画,有的只不过是几处疏林,两三处平坡;米芾的烟雨图,大抵也无非是树林拱卫的几处山头而已。

然而,画家们正是通过他们的观察、挖掘和剪裁,才使人们发现并感受到平远开旷,或烟雨濛濛之美。

诗亦然。

明代胡应麟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诗薮·内编》)诗歌体现情感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摹写景物来完成,所以有景之诗皆有画。

先看几幅自然小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色彩亮丽,构图层次分明;“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背景是和煦明媚的春光浴洗下的山脉、河流、原野、村庄,盛开的鲜花,如茵的芳草,特写镜头中是衔泥筑巢的飞燕、恋暖沙而肆意酣睡的鸳鸯。

静谧安详中透露出和谐灵动。

再看几幅民俗风情画:“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王驾《社日》)肥美的稻谷,栖息的鸡豚,斜斜的树影,晚归的醉人,展现出一幅淳朴而又情趣盎然的乡村风俗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领略诗歌的绘画美,可以由诗意入画,也可以由赏画入诗。

讲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笔者就做了一个有益的尝试。

课前预习,利用多媒体放映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图片,介绍了有关印象派画作的特点,让同学们讲一讲自己对这幅画的赏析,对于这个活动,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各抒己见,认真交流自己对画作的感受。

活动之后,反复诵读《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这是一幅月光的舞蹈,从圆月初生到月上中天,光与影一直处于变化中,似霰的花林,看不见的白沙,不觉飞的流霜,是月光本身?是月光的效果?还是月即是花,花亦是月?清晰如许又倘晃皇迷离,如梦似幻,与《日出印象》的画境何其相似!伟大的艺术是相通的,二百多年前当莫奈顶着种种压力苦苦捕捉光与影的变化时恐怕不会想到早在他出生前的一千多年中国唐代的张若虚就已经用汉文字营造出了这种效果!“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国画在追求意境的清新淡远上与古典诗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鼓励学生欣赏优秀的中国画画作对于理解诗歌也起着独到的作用。

徐悲鸿的马,潘天寿的鹰让人联想到“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刘禹锡<<始闻秋风>>);郑板桥的《丛竹图》使读者理解了为何苏轼会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感慨;宋代范宽的山水给人以“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的逼迫感,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尺幅千里的气势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雄浑壮阔。

读诗就是赏画,赏画亦是读诗,有美感的人处处可以发现美,有审美意识,学生就可以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多角度来感受古典诗歌的美。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也应该进一步提高。

审美教育并不仅仅是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在更重要的意义上,审美教育应该是贯穿于整个教育全过程的一种教育理念,是体现并渗透于一切教育活动当中的教育艺术或教育方法。

古典诗歌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它能够提高人的精神修养和精神境界,让我们的诗歌教学奏响美的旋律,帮助学生擦亮审美的慧目,使学生的心灵自由翱翔于美的天空,丰富学生的性情与情趣,最终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