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学案1

合集下载

学案1: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学案1: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自主学习】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前提:的成立。

2.特征:、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内容: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

(1)“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

(3)“ ”,就是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4.成就(1)新中国成立之初①中国首先与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麦、瑞士、芬兰等国建交。

②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③1955年的上,中国提出“求同求异”方针,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

④到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2)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①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②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3)20世纪70年代①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④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背景(1)中共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重大调整。

(2)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入学教育《我是中国人》 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入学教育《我是中国人》 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入学教育《我是中国人》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我是中国人”。

•帮助学生认识中国的五千年文化,了解祖国的地理、自然和历史。

•引导学生通过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其语文素养,特别是语音、语调等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感性认识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基础语文技能和语感。

•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3.情感态度、价值观•着重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懂得祖国的辽阔与深厚,认识自身的责任与使命,树立良好的文化自信。

•引导学生注重集体、关心他人,培养孩子的爱与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我是中国人”的含义。

•了解中国的五千年文化,祖国的地理、自然和历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别是语音、语调等基本技能。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我是中国人”这一概念。

•如何通过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如何通过活动学习,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注重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各种途径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采取问题导向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和发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师的讲解,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四、教学内容1.课文首段我是中国人,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

我们的祖国自古以来就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

2.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培养爱国意识。

•通过图片、视频展示中国的一些古迹、名胜,让学生体验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多说、多听,通过说话训练和模仿,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教学流程Step 1导入学生看一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的美丽和壮丽。

Step 2学习语文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讲解课文中一些词语、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学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学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学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据。

3.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讨论文章提出的观点,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批判性思维工具。

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自信力”的定义和重要性。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

3. 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使用的论证方法和论据。

4. 批判性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文章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

二、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回答,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批判性思维: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是否能提出有深度的观点和问题。

三、教学延伸1. 让学生搜集其他相关的文章或观点,进行比较阅读和分析。

2. 组织一次小组演讲或辩论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探讨“自信力”的重要性。

四、教学注意事项1. 在讨论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持客观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2. 在评估中,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答案的正确性。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使用。

2. 设计好讨论问题和批判性思维工具,方便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3. 准备好教学评估的方法和工具,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一些与“自信力”相关的现实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过程。

3. 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使用的论证方法和论据。

4. 批判性思考: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文章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质疑。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含答案)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2. 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3.把握对方错误的论点和论据。

【新知预习】一、查找工具书,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给下面的加点词语注音。

搽()玄.虚()渺.茫()诓.骗()脊.梁()污.蔑()脂.粉()抹.杀()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怀古伤今:(2)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前仆后继:(3)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欺欺人:二、文学常识填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代表作有散文集《______》,短篇小说集《______》《______》等,我们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__》、小说《______》等。

【课堂探究】探究1: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探究2:第1、2段对方提出了怎样的论点和论据?【优化训练】1.根据课文填空。

两年以前,我们()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不再自夸了,()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夸自己,()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2.文章开头连续列举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新知预习】一、查找工具书,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给下面的加点词语注音。

chá xuán miǎo kuānɡ jǐ wū zhī mǒ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指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

(2)前仆后继: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

形容斗争得英勇壮烈。

(3)自欺欺人:指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我是中国人(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我是中国人(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我是中国人(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我是中国人”这首诗的内容及写作目的;•能正确模仿诗歌的朗读和韵律;•能朗读出语调和抑扬顿挫。

教学重点•听、说、读“我是中国人”这首诗;•理解诗歌的含义。

教学难点•朗读出抑扬顿挫。

教学准备•集合区放置诗歌的海报或展示屏幕。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你们是什么国籍吗?”•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意义。

展示诗歌《我是中国人》。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我是中国人》。

•教师注重学生的正确发音、语调和韵律。

3. 词语解释•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诗歌当中比较难懂的词语。

例如:“红旗飘飘”、“国家的花朵”、“好水好山”、“祖先留下的东西”等。

4. 师生互动•通过演示、问答等方式,老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在思考中体验“中国”这个词的美好,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5. 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我为什么是中国人?”。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言,展示自己的观点。

6. 诗歌创作•根据小组讨论的内容,学生分组合作、创作自己的中国人诗歌。

7. 诗歌朗读展示•请每组选出一位代表朗读自己所创作的诗歌。

课后作业•练习诗歌《我是中国人》的朗读;•听家长或祖辈讲述中国的故事或传统习俗。

思考问题•你为什么是中国人?•你认为自己的祖先留下的东西有哪些?•你对自己的祖国有什么感想?总结本节课目的是通过朗读诗歌《我是中国人》、词语解释、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和诗歌创作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是中国人的含义和美好之处,增强学生的祖国意识和文化自信心。

语文学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语文学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结构谨严、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

2、学习鲁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2、难点: 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学习过程流程一(15分钟)一、课前预习◎导读中国人有无自信力,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

鲁迅先生深入透彻的分析,给我们智慧的眼光和深刻的思考。

◎作者◎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1934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贫积弱,屡遭凌侮。

“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

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1、慨叹:“慨”不能写成“概”。

2、脊梁:“梁”不能写成“粱”。

3、摧残:“摧”不能写成“催”。

4、何尝:“尝”不能写成“偿”。

5、前仆后继:“仆”不能写成“赴”或“伏”。

6、筋骨:“筋”不能写成“经”。

◎语音◎字形1、玄虚”不能读成“ xiān”2、诓骗3、抹杀“ ”不能读成“ mò”4、省悟“ ”不能读成“ shěng”5、乾隆“ ”不能读成“gān”6、脊梁“ ”不能读成“ jí”7、前仆后继“ ”不能读成“ pú”◎词语1、诓骗:。

2、搽:。

3、自欺欺人:。

4、不足为据:。

5、为民请命:。

6、玄虚:。

7、省悟:。

8、渺茫:。

9、怀古伤今:。

流程二:课堂探讨(25分钟)◎理文脉本文针对敌论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进行直接和间接地批驳。

首先摆出敌论据和观点,接着依据敌论据和敌论点之间的矛盾直接驳论证,同时,从正面立论,间接驳斥敌论点,最后得出结论,回答文章题目所提出的问题。

◎辨结构树靶子(1—2)。

直接批驳(3—5)。

间接批驳(6—8)。

我是中国人( 教案)一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我是中国人( 教案)一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我是中国人(教案)
教学目标
本课时通过阅读《我是中国人》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自己是中国人,热爱自己的祖国,同时也了解一些中国的风俗和文化。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自己是中国人,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中国的风俗和文化。

教学准备
1.《我是中国人》课文;
2.学生课本;
3.PPT。

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中国的名胜古迹和风景,让学生知道自己所生活的祖国是多么美丽,同时为本节课展开做铺垫。

2. 课文阅读
学生齐读课文,老师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如如何利用语境理解词汇,理解作者的用意等。

3. 概括课文大意
让学生简要概括课文大意,分析课文结构。

4. 讲解生词
讲解生词,包括音、形、义,让学生了解单词的拼音、意义和用法。

5. 讨论问题
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如:“中国有哪些特色文化?”“你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有哪些好处?”等等。

6. 课文分析
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风俗和文化,同时激发他们对中国的热爱之情。

7. 课堂练习
老师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如点读单词、填空题、情景对话等,检查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8. 课堂总结
老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全面性的认识。

课后作业
让学生回家后,自己整理出一些中国文化的特色,然后上课时逐个呈现给其他同学听,进行分享。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的美丽和独特,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了解中国的文化和风俗。

这也是我们教学工作的本质和目标。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案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学习目标:一、了解文中词的含义,积累词语。

二、结合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三、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1. 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 领悟文章的写作技巧。

一、积累字词1、给注音字: 慨()叹省()悟诳()骗诬()蔑脂()粉脊()梁抹()杀抹()布拐弯抹()角前仆()后继状元宰()相搽()2、解释词语:玄虚:渺茫:诳骗:诬蔑:生路:家谱:省悟:自欺欺人:怀右伤今:为民请命:埋头苦干:前仆后继:地大物博:二、文学常识:1.作家作品1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属鲁迅后期杂文。

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字,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__,思想家,革命家。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

“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

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他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

可是,病情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和关注。

三、了解驳论文知识1、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和问题发表议论,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有三种形式:①直接驳斥对方的论点。

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驳斥,揭示出谎言同事实、谬论与真理之间的矛盾。

有的文章,首先证明与论敌的论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证明论敌的论点是错误的。

②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学案1: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案1:第17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目标】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积累字词以及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同时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意。

3、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

学习反驳论证;口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4、理解作者忧国忧民、关心民族命运和热烈情怀和深刻思想。

【学习重点】领会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言语,使学生充满自豪感,自信力。

【学习难点】理解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自主预习案】1、注音慨()叹省()悟诓()骗诬()蔑脂()粉脊()梁抹()杀抹()布拐弯抹()角前仆()后继状元宰()相搽()粉2、解释下列词语:玄虚:渺茫:怀右伤今:为民请命:自欺欺人:舍身求法: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___ ,原名___ ,字__ 。

我们以前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___ ,小说____ 。

本文运用_____ 的论证方式,采取___ 和___ 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驳论文。

鲁迅先生针对当时部分人的观点_____________ ,进行批驳,首先直接反驳,敌方信“地”信“物”信“国联”失掉的是____ ;求神拜佛,发展着____ 。

接着间接反驳,指出“__________ ”,歌颂中华民族历史上和现实中的“筋骨和脊梁”,鼓舞人民的自信心。

5、“中国人”一词在文中共用了几次?找出来辨析它们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新世纪,申奥成功、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学案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学案

9、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第一课时)姓名:第小组课文导读:这是一首感情激越的诗歌,作者在诗歌的创作中,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改革开放的成就结合起来,弘扬中国民族精神,诗句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民族情、中国魂,表达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与自豪。

学习目标:1、能正确读写“脯、沸、液、鲁、杆、魂、萦、窟、壁、翩”10个生字,并会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诗句关键词句,感悟课文内容,交流值得中国人骄傲的人和事。

4、能在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炼,揣摩反复手法的表达效果。

重点难点:本文的学习重点:初步领会反复等表达方法的特点及效果,并尝试着用“我是中国人”作为开头写几句话。

本文的学习难点: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作为中国人的骄傲知情,从而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

学法提示:借助搜集的相关资料,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为中国人的骄傲之情。

学习过程:(一)前置性学习1.读一读:请你将本课的生字圈出来读一读,并认真读词语,然后把课文读熟。

(1)读生字。

(2)读词语。

胸脯沸腾血液鲁智深钻杆魂牵梦萦莫高窟壁画翩翩欲飞万古不朽粗犷(3)读课文,3-5遍是不能少的哟!读熟后请将小节的序号标出来。

2.选一选:通过认真朗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把正确的读音打“√”。

胸脯.(fǔpú)沸腾.(fèifú)鲁.智深(lǔ nū)萦.绕(yín yíng)3.记一记:生字的读音和字形,你记住了吗?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难记,哪些比划容易写错,你准备怎么提醒大家读准记住呢?4.查一查:这些词语的意思你们了解吗?赶快查一查资料吧!或者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魂牵梦萦:万古不朽:粗犷:●这篇课文我读了()遍就读熟了。

读这篇课文,我喜欢:◇大声地朗读。

()◇默读。

()◇和同学一起读。

(),我能正确流利的读一遍。

家长签字:组长评价:A □ B□ C□ D□(二)学习探究1.自我突破:通过读第3小节诗,我知道这一小节从和等方面歌颂我们伟大的名族。

学案1: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学案1: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重点讲解】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发展原因及其历史启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科技成果主要有:1961年制造出1.2万吨水压机,1964年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导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1974年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1983年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运算1亿次的计算机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1984年我国首次发射定点卫星同步实验通信卫星成功,1985年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火箭成功,1988年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1999年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2003年我国“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

从“两弹一星”成功到载人航天事业所经历的成功历程,反映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载录了一个在历史大跨越中自信与豪迈,印证了一个伟大正在实现伟大腾飞的光辉历程。

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二是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三是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化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它带给我们深刻的历史启示:民族独立是科技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科技发展是民族独立和国际地位提高的有力保障;科技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环境、国家政策关系密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难点分析】充分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进人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为我国90年代乃至跨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驱动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学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学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学案(网友来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2. 培养学生分析、批判和评价文章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如何重建中国人的自信力。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1934年,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作者鲁迅背景下发表本文,批判当时社会上的悲观主义和自欺欺人的思想。

2. 文章主要观点:作者认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原因是封建思想的束缚和西方列强的侵略,要重建自信力,必须进行思想解放和民族自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观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如何重建中国人的自信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观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如何重建中国人自信力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选取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如何重建自信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问题。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举例等,并分组讨论如何重建中国人的自信力。

4. 分享与评价: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评价他人的观点,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反思自己对中国人的自信力问题有何启示。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搜集有关中国人自信力重建的时事案例,进行案例分析,了解现实中的问题和挑战。

2. 邀请有关专家或社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他们对中国人的自信力问题的看法和经验。

七、课堂小结1. 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原因和重建自信力的方法。

2. 强调培养学生自信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自信。

八、作业设计2. 让学生选择一个有关自信力的名言或名篇,进行解读和分享,阐述名言或名篇对自身自信心的启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1 课前预习
⒈读准字音,明确字词的基本含义,是学习课文的第一步,请借助工具书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 ):玄虚( ):渺茫( ):
诓骗( ):怀古伤今:为民请命:
⒉知人论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

请查阅有关资料或上网查找作者写作本文的背景。

诵读感知
⒊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有助于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请你反复朗读课文,完成下面对课文写作思路的填空:
文章第1 段摆出对方;第2 段紧接着摆出对方论点:;。

第3 至5 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它们不能证明论点。

他们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经有过;,现在发展着;,因此现在叫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只是为了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

这是直接批驳。

接着,作者在第6 至8 段,另立一个。

小学品生二年级《我是中国人》单元教学案

小学品生二年级《我是中国人》单元教学案

小学品生二年级《我是中国人》单元教学案一、教材分析:《我是中国人》一课是《品德与生活》第三册《爱祖国多自豪》主题一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热爱祖国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居“五爱”教育第一位。

从小学低年级起,就要对小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教育。

这是道德启蒙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

热爱祖国教育要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坚持不懈,反复进行,由浅入深,不断加深。

在启蒙教育阶段不可要求过高,本课按课程标准要求,只进行最低层次、最浅层次的教育,即: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白自己是中国人,认识到自己出生在中国,我们都是炎黄的子孙,说汉语写汉字,有着共同的民俗,从而热爱家乡、热爱学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单元目标:情感与态度:热爱祖国,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行为与习惯: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三,单元设计思路及其特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要从引导学生情感体验入手。

第三单元“我是中国人”设计了最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我做升旗手”有自豪感。

初步树立热爱祖国,为祖国努力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并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1、在内容的编排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选择了学生常见的、通俗易懂的,甚至是身体力行的,且富有现实意义的内容,接近了与学生间的距离,从而使“爱祖国”这一德育目标有效地落到了实处。

2、将思想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科书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精神,根据低年级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从儿童的兴趣出发,以直观性、形象性为主,做到了图文并茂,适合儿童的阅读能力和接受能力。

3、突出了实践性与过程性原则。

教科书设置了“争做小旗手”“我把国旗升起来”等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观察、认知、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强化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发“我是中国人”的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的教育。

学案1: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学案1: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学习目标了解:第一届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等知识点掌握:新中国建立的主要标志(施政方针、国家机构、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等)重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难点:理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____ __隆重举行,会议通过了《______________》,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选举_________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大会决定以__________为国旗,以____________为国歌,以_______为首都并改名为_______,采用______纪年。

大会还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_________________,以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

2、1949年____月____日下午三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达成了__________的协议,西藏获得和平解放。

(二)合作探究:1、动脑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为什么?2、“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1)指出材料的出处。

(2)材料中所指出的三个时间分别属于哪一历史时期?列举各时期的著名英雄人物。

(3)毛泽东为此建筑物的题词是什么?(4)假如今天让你为此碑续写一段碑文,你准备如何写?达标训练:1.国家主席习近平勉励大家,“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

我是中国人-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我是中国人-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我是中国人-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身边的人和事,尊重传统文化;2.理解“中国人”这个词汇的含义,感受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3.能用简短的语言介绍自己的家庭及爱好,增加自我认知。

教学重点1.理解“中国人”这个词汇的含义;2.初步认知自己的家庭及家乡的文化。

教学难点1.初步认知自我和身边环境的联系。

2.培养探索和发现的意识。

教学环节及内容1.导入活动:唱《我和我的祖国》静态欣赏,培养感情。

2.正式学习:–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中国人”,并梳理出中国人的特点及民族自豪感;–向学生展示中国汉字及传统节日图片,分析相关文化,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3.温故知新:–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我家”,通过图片展示的形式介绍家乡的特产、风景等;–引导学生介绍自己家里喜欢的事情和爱好,培养积极向上的语言表达能力。

4.拓展延伸:–让学生通过民族服饰、音乐、舞蹈、戏曲等方式感受其他民族的文化;–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的家乡文化,带着问题去采访长辈或亲友,并展示自己的发现。

教学方法1.问答交流法:通过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发和激发。

2.图片展示法:通过图片形象地生动的表现家乡、文化等内容,使学生产生浓郁的情感体验。

3.小组讨论法:通过让学生在小组中探讨发现家乡与文化关联的题目或问题,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评价及反思1.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作品、口头表述,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动手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认真梳理学生学习技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评价,形成多维度的评价体系。

2.教学反思:–在导入环节中增加了唱《我和我的祖国》这一静态欣赏环节,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教学内容上,将文化体验和探究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乐趣。

(文化体验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情感情操的重要途径);–未来可以将拓展延伸环节拆分成两个环节,分别安排时间进行较深入的文化体验和自主探究。

第一课孔子和老子(学案)

第一课孔子和老子(学案)

本 课
[历史评价]
栏 目
孔子与老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开 关
(1)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不仅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老子:①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 的哲学家。②老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 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 产生了深远影响。
规划纲要》中突出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

重要基础。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办
课 栏
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孔子的下列哪
目 开
一观点,体现了上述规定
(B)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自我·检测区
学案1
6.“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本 课
答案 (1)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时代并未
受到太多重视;
(2)汉代大一统后,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孔子的“仁”、“礼”主张对于今天我们“以人为
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并且孔子
的思想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互动·探究区 探究点二 老聃与《道德经》 知识主线
开 关
孔子的“仁”、“礼”思想适应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
观念,有利于封建统治秩序的稳定,但在战乱纷争的年
代,其主张距激烈的社会变革太遥远,必然遭到统治者
的冷落。
互动·探究区 主题 2 孔子思想的影响 情境材料
学案1

课 栏 目
非洲孔子学院揭牌 北欧孔子学院成立 探究思考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我是中国人〔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我是中国人〔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我是中国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初步认识自己是中国人,知道自己的祖国是什么。

2.掌握新词汇:中国、祖国、中华。

3.初步感受爱我中华的情感,树立爱国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认识自己是中国人,知道自己的祖国是什么,掌握新词汇。

2.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中国人的情感,树立爱国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问:大家知道自己是什么国家的人吗?2.师生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

3.教师引出新课“我是中国人”。

2. 导入新词汇1.教师出示新词汇“中国”和“祖国”,并让学生认读。

2.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让学生对“中华”二字有初步认识。

3. 学习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讲解生词和词语的词性和意义。

3.分层指导,让学生逐步理解文意。

4.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思考“中国是什么”、自己为什么是中国人,并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

2.通过生动的讲解、图片展示、歌曲演唱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感受爱我中华的情感。

5. 小结1.教师归纳课文重点内容,并让学生进行回答和总结。

2.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课文,并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想一些关于中国的故事或传说进行分享。

四、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初步认识自己是中国人,知道自己的祖国是什么。

2.学生能够正确掌握新词汇,“中国”、“祖国”、“中华”。

3.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爱我中华的情感,树立爱国意识。

五、拓展延伸1.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祖国。

2.组织学生参观有关中华文化的展览和活动,增强学生的文化认知。

3.通过其他语文教学内容,拓展和巩固孩子对于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二年级品生我是中国人导学案

二年级品生我是中国人导学案

《我是中国人----我做升旗手》导学案年级:二年级学科:品生备课人:品生(社)组成员一、学习目标:1、认识国旗,初步懂得国旗的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爱国热情,为国争光,为国旗添色的高尚情操。

3、懂得升旗时应敬礼。

活动重点难点:1、国旗的象征意义。

2、培养爱国热情。

二、预习学案:1、布置学生观察国旗,并搜集国旗以及生国旗时的图片、录像和光盘。

2、指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观察:(1)从电视节目中观察。

(2)、从学校、饭店、商店、路边等公共场所中观察。

(3)从报刊杂志画报等各类书刊中观察。

(4)从Internet网上观察。

3、调查搜集各种对国旗不尊敬的事例(指导学生通过看电视、或现场观察或网上搜索等方法进行调查)三、导学案:小组讲故事,激起爱国情感小故事《一定要升起中国国旗》1990年5月,北京二中高一(3)班的学生梁帆,应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参加了在荷兰举行的“世界儿童为和平为未来”见面活动。

参加这次活动但4位少年儿童来自世界各地57个国家,梁帆是唯一的中国孩子。

活动开始后,梁帆看到50多个国家的国旗高高悬挂在宾馆前的旗杆上。

她兴奋地跑过去一面一面地看着看着、寻找着••“奇怪!怎么没有中国的国旗?”她找到活动组织人员萝西,急切而礼貌地说:“我怎么没看到我们中国的国旗,一定要升起中国国旗!因为我在这儿。

”听了她的话,70多岁的萝西,目光中流露出诧异的光芒。

“Yes,ofcause(当然)!”慈祥的萝西抚摩着梁帆的长发,笑着说:“我非常理解你。

只是因为某些原因,我们没能及时找到中国国旗。

”就餐时,梁帆看到餐桌上的粉桌布,便向一起就餐的美国教师史蒂夫再一次提起国旗的事:如果找不到中国国旗,我就把这粉桌布染成红色的做一面中国国旗。

史蒂夫从这番谈话中看到了中国孩子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按计划,活动结束时,将出版有关活动内容的一盘录象带和一本书。

梁帆在录象组参加活动时发现录制在素材带上的各国国旗全景画面中,没有中国国旗。

(学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培英中学学案
课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的相关知识,把握文章逐层批驳对方的谬论,提出自己观点的论述过程。
2、理解文章主旨,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
3、领会文章尖锐泼辣,富有战斗力的语言风格。
重难点
见目标1、2
学生前置学习任务单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驳论文的相关知识。
2、解决以下生字词。
慨叹()玄虚()诓骗()
3、朗读全文,并思考:本文的反面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对反面论点一步步进行批驳的?
4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正面论点是如何提出并进行论述的?
课中重点问题与检测
5、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层次。
6、精读课文,品味语言。(参见课后习的名人名言或者是素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敌论据:两年前( )
不久()
现在()
敌论点:()
(二)直接反驳(3—5段)
信()信( )信( ) ,失掉的是( )
求神拜佛,更长久的(),发展着()
(三)间接反驳(6—8段)
论点:()
论据:()
(四)结论(9段)
自信力的有无,()。




完成【资源学案】P50页习题1—4题。
东七初中九年级语文科学案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周第课时
班组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知识。
2.掌握文章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
一.复习立论文知识,导入驳论文学习。
二.了解驳论文知识。
学法指导:
1.自主阅读资料助读,圈点勾画知识点,知道驳论文的三种批驳方法。
2.完成学案(1)(2)小题。
3.教师强调重要知识种。
(2)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
二是,三是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论证思路。
学法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
2.独立完成课文思路图。
3.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4.学生展示并点评。
5.教师点拨,共同明确。
课文思路图:
(一)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1—2段)
资料助读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