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相关理论_8
董氏奇穴
眼黄
【定位】小指指心中节中点。 【主治】 1.治疗眼发黄以及眼疾; 2.黄疸; 3.腓肠肌痉挛。 【操作】直刺0.2-0.3寸,
制污穴
【定位】拇指指背底节正中两横纹之间 四等份,其中三个点。
【定位】在大拇指指掌关节桡侧掌骨头处 肺经上,握拳大指内收取穴。
【治疗】
1.踝关节扭伤; 2.各种疼痛; 3.颈痛.肩痛.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胸痛. 胃痛.慢性腹泻.腕肘痛。 【操作】视鱼际为一圆圈,从小节穴入针 平向圆心刺入,以针尖抵制圆心为最佳。
重子穴
【定位】在虎口下约一寸,大指掌骨与 食指掌骨之间,在掌心。
【治疗】
1.心惊,小儿夜啼; 2.膝痛,膝关节炎;
【操作】治疗心惊,小儿夜啼用三棱 针点刺出血,治疗膝痛针刺0.1-0.2寸, 对位取穴。
木火穴
【定位 】在中指指背第三节横纹中点 向上0.1寸。 【治疗】
1.半身不遂; 2.肢冷。 【操作】向尺侧平刺0.1-0.2寸,第一次 使用本穴限时5分钟,使用5次后限时3 分钟,又5次后限时1分钟。
还巢
【定位】无名指尺侧中节中点。
【主治】
1.阴道炎,外阴肿痛; 2.妇科.子宫痛.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 下.小便过多.子宫瘤; 3.安胎.预防流产; 4.龟头炎. 【操作】针刺0.2-0.3寸,单侧取穴,不 可双手取穴。
妇科
【定位】大拇指尺侧底节两横纹之间六 等份,其中5个点为妇科穴。 【主治】
3.董氏奇穴也可与十四经的穴位一起使用。
大间.小间.外间.浮间
【定位】在食指掌面,中节 两横纹之间三等分点和根节 两 横纹之间三等分点从跟部 到尖部依次是大间.小间.外间. 浮间,如图所示 【主治】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对于长期失眠的患者,需要查明病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避免 单纯依赖董氏奇穴治疗。
05
董氏奇穴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董氏奇穴的注意事项
严格遵循中医针灸的取穴原则,尤其是对董氏奇 穴的取穴应准确,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在进行董氏奇穴的刺激时,应注意力度和时间, 避免过度刺激导致不良后果。
在进行董氏奇穴的刺激前,应做好充分的消毒工 作,以防止感染。
四肢部的穴位主要分布在手臂和腿部,多用于治疗局 部病症及相应脏腑病症。
背部的穴位主要分布在膀胱经和督脉,多用于治疗相 应脏腑病症及神经系统病症。
董氏奇穴的取穴方法
手指同身寸法
骨度分寸法
自然标志法
取穴方法图解
以患者手指为标准,进行测量定 位取穴。
以骨骼为标准,进行测量定位取 穴。
以人体自然特征为标准,进行定 位取穴。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月经 期妇女等,应慎用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的禁忌症
对于一些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禁用董氏奇穴,以避 免造成严重的出血。
对于一些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如心脏病、肝病 、肾病等,应禁用董氏奇穴。
对于一些有感染、炎症等病症的患者,也应慎用董氏 奇穴,避免加重病情。
对于一些未明原因的疾病,也应禁用董氏奇穴,以免 造成不良后果。
02
董氏奇穴的组成与分布
董氏奇穴的组成
董氏奇穴主穴
头、面、手、臂、胸、腹、背、足部的24个主穴和配穴。
董氏奇穴辅助穴
包括足三重穴、足千金穴、手三重穴等20余个辅助穴位。
董氏奇穴的分布特点
头面部的穴位主要分布在头两侧线及前额两侧线,多 用于治疗神志病、血液病、眼病等。
胸腹部的穴位主要分布在任脉和督脉,多用于治疗相 应脏腑病症及生殖系统病症。
董氏奇穴
3.3.“九九部位”奇穴与 传统耳针的比较
耳针是在传统针灸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 医学知识及全息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新的针 灸方法。董氏奇穴“九九部位”腧穴也是 在耳部进行针刺治疗的。耳针以现代现代 生物全息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董氏奇穴 “九九部位”腧穴运用时以五行学说为主 要理论基础,二者比较,董氏奇穴“九九 部位”腧穴有以下几个特点:
在三焦经上;“三通穴”位于胆经之上;“灵骨穴”在大肠经之上。
3
如“火膝穴”在少泽穴后一分处;“中白穴”在三焦经中渚穴后五 分处;“腕顺穴”在后溪穴后五分处。由此可见董氏奇穴之分布与 经络有密切关系,即奇正相通。所以董氏称其奇穴为正经奇穴,其 功效则在传统功效基础上又有所
另外还有一部分董氏奇穴的位置接近“十四正经穴”。
同气相求取穴
董氏奇穴在选穴时具有以骨治骨、以肉治肉、以筋治 筋、以脉治脉的特点。“正筋穴”和“正宗穴”位于脚后 跟之大筋之上,故用于治疗颈项筋痛、项背强急;列缺透 太渊治疗血管性头痛可以识为以脉治脉,以为太渊是脉之 大会;“肩中穴”位于臂上肌肉最丰隆之处。故刺之治小 儿麻痹症之肌肉萎缩,取其以肉治肉。董氏奇穴在针刺时 治骨病沿骨缘进针;治肌肉病时,针刺在肌肉丰厚处;治 筋病时,针刺在筋上。如治疗各种骨刺,常用削骨针(四 花副穴及其下2.5寸之倒马针),必须贴骨扎针方有特效; 又如某股骨头坏死患者,行置换术后,自觉大腿外侧体表 有异常冷感2年,局部针刺2个月未愈,因其病位在皮部, 证属血瘀,故在其同侧小腿心肺区,取其皮部之瘀络刺血, 一次而愈。
历史渊源
师徒
十代传人,幼承庭训,绍衍祖学, 并打破成规,开门授徒。 1973 年辑成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在台湾出版。 至此,董氏祖传数十代之绝学秘技流传 于世。 经数十年临证,潜心研究,继承发 展,将董氏奇穴针灸发扬光大,形成蔚 为大观之董杨大成针灸体系。 董氏奇穴的理论日臻完善。逐渐引起业 界同道的广泛注意。
论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
论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董氏奇穴及针刺方法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该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
现对其分布特点、针刺法及其理论基础作一简介。
1 董氏奇穴穴位分布特点董氏奇穴共有740个穴位,临床常用者约200余穴,这些穴位广泛分布于人体头面、耳、手、臂、腿、足等部位,大体可分为12组:即手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前臂部称“三三部位”,后臂部称“四四部位”,足底部称“五五部位”,足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八八部位”,耳朵部称“九九部位”,头面部称“十十部位”,另有“后背部位”及“前胸部位”,共12个部位。
(见1995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杨维杰著《董氏奇穴针灸学》)。
其分布特点如下。
1.1 骨缘分布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进针时均紧贴骨缘。
如“一一部位”及“二二部位”的穴位均贴骨,或进针抵骨。
“三三部位”的心门穴、肝门穴、肠门穴,“五五部位”的海豹穴、木妇穴,“六六部位”的火主穴、门金穴,“七七部位”的四花上穴、足三重穴等,均贴骨缘。
灵骨穴也是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等。
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效应与骨膜传导有关,董氏奇穴多近骨缘分布,故其治疗效应显著。
1.2 穴位组合董氏奇穴组合穴位较多,即多个穴位为一组,多穴一名,针刺效应相同。
如腑巢穴即包括23穴;后背的五岭穴包括大椎骨下连续10节10个穴位、旁开3寸连续8个穴位、再旁开3寸连续7个穴位,总共44个穴位:“七七部位”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地皇和人皇:“八八部位”的上三黄穴包括其黄、明黄和天黄等穴;其他如足三重穴、指三重穴、指肾穴、五虎穴、外三关、四马穴等,均为组合穴位。
董氏奇穴的穴位组合特点与其刺法之“倒马针法”常两针、三针并刺有关。
1.3 背部七线董氏奇穴有相当数量的穴位集中在背部,且位于7条垂直的直线上。
董氏奇穴-精品文档
《董氏奇穴》xx年xx月xx日contents •董氏奇穴简介•董氏奇穴的基本理论•常见疾病的董氏奇穴治疗•董氏奇穴的实践与体验•董氏奇穴的学习与应用目录01董氏奇穴简介《董氏奇穴》源自中国*,其原始典籍《董氏针经》是针灸学中的重要经典,但已失传。
源自失传的《董氏针经》董景昌先生是《董氏奇穴》的传承者,他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传授其针刺技术,并形成了独特的针灸学派。
董景昌先生所传起源和历史1特点和优势23主要分布在四肢和头面部的经外奇穴,与十四经脉穴位不同,具有独特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穴位分布特点具有显著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如治疗范围广泛,对多种疑难杂症有显著疗效,且操作简便易学。
疗效优势遵循“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原则,注重针刺手法和刺激量的掌握,安全性较高。
安全性高应用范围适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神经系统疾病、内科疾病、妇科疾病、儿科疾病等。
疗效特点具有起效快、疗程短、副作用小等特点,特别适合于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
同时,董氏奇穴还注重预防保健,提倡“治未病”的理念。
应用范围和疗效02董氏奇穴的基本理论强调脏腑功能董氏奇穴认为脏腑功能与体表穴位有密切关系,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胃为例董氏奇穴重视胃的功能,认为“养正祛邪,首在足阳明胃经”,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增强脏腑功能,治疗多种疾病。
脏腑理论董氏奇穴认为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以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重视经络董氏奇穴重视心包经的作用,认为心包经具有调节情志、平衡阴阳的功能,通过刺激心包经的穴位,可以治疗情志疾病和心肺疾病。
以心包经为例经络理论对应取穴董氏奇穴的取穴方法不是按照固定的穴位位置进行取穴,而是根据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不同因素进行取穴,强调“对应取穴”。
以头痛为例头痛患者可以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风门、肺俞等穴位,也可以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丰隆等穴位,以调和气血、通络止痛。
(医学课件)董氏奇穴
03
董氏奇穴在临床应用上的 优势
疗效显著,见效快
董氏奇穴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具 有显著的疗效,往往能够快速
缓解患者的病痛。
通过对董氏奇穴的刺激,能够 有效地调节人体气血,达到疏 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的目的
,从而治愈疾病。
董氏奇穴的刺激方法多样,包 括针刺、按摩、拔罐等,不同 方法之间疗效可以相互补充,
THANKS
肾关穴与神阙穴配伍
适用于治疗肾脏疾病和肠道疾病。
董氏奇穴的治疗手法与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治疗时要注意消毒,避免交叉感 染。
治疗手法:采用针刺、艾灸、按 摩等手法进行治疗,根据不同穴 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法。
避免在饥饿、疲劳、精神紧张等 情况下进行治疗。
对于孕妇、儿童、体质虚弱的患 者,应谨慎使用董氏奇穴治疗。
使得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操作简便,安全性高
董氏奇穴疗法的操作相对简单,易于学习掌握,不需要复杂的医疗设备,使得其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பைடு நூலகம்泛性。
在操作过程中,董氏奇穴疗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一般不会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和 并发症。
通过掌握董氏奇穴疗法的操作技巧,不仅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为患者提供简单的治 疗,也可以在日常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
阳陵泉穴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肝炎等肝胆疾病, 以及头痛、眩晕等。
肾关穴
主治肾脏疾病,如尿频、尿急、尿痛等, 以及耳鸣、耳聋等。
神阙穴
主治肠道疾病,如腹痛、腹泻、痢疾等, 以及虚脱、休克等。
穴位配伍与治疗原则
灵骨穴与肾关穴配伍
适用于治疗肾脏疾病和肺气不足引起的咳嗽等症状。
阳陵泉穴与神阙穴配伍
适用于治疗肝胆疾病和肠道疾病。
董氏奇穴的理论基础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临证治验第一篇董氏奇穴理论体系第二章董氏奇穴应用与注意事项
二、董氏奇穴适应证 董氏奇穴取穴少,见效快,凡能利用十四经穴治疗的疾病,均可用董氏 奇穴治疗。不但能够治疗多发病、常见病,而且对一些重症久治不愈的顽疾
第一篇 董氏奇穴理论体系 009
往往能立起沉疴。尤其是各种痛证,如各种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 痛、颈肩腰腿痛、四肢痛、扭挫伤、胃痛、胆道痛、非器质性胸腹痛等均有 良效,对中风后遗症、痿证、妇科病、消化系统疾病均有特效,可涉及临床 各科疾病。
三、董氏奇穴取穴特点与操作注意事项 (一) 董氏奇穴取穴特点 董氏奇穴与十四经穴主要不同点在于按部位与经络的定穴,因这一取穴 的不同,董氏奇穴而有了自身的特点。虽然董氏奇穴是以按部位定穴,但是 董氏奇穴很多穴位的临床运用与十四经脉理论有一定的关系,因此董氏奇穴 的发现与经络理论有重要的关系。董氏奇穴穴位的发现与运用有一套完整的 系统的理论。下面将这一系统理论简述如下。 1. 从暗影与青筋上发展而来 当某脏腑或某经络有病变时,常会在身体某一个部位出现暗影 (称为发 乌)。这种现象的出现既可以帮助诊断疾病,又可以作为疾病的一个治疗点。 这种治疗方法作用强、疗效快,实属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这种暗影多在手 掌及面部出现,也可以在身体其他部位出现,只不过难以发现。 相同的疾病往往在同一个部位出现暗影,久而久之可形成了一个固定的 治疗点,经反复的临床实践证明了其作用功效,便确立为穴位点。如水金、 水通治咳喘,重子、重仙治肩背痛,用木火治疗下肢发凉,五虎穴治疗手脚 痛等,这些穴位的发现就是以暗影的运用。这一用法类似于十四经穴某些经 外奇穴的发现,如阑尾炎时会在阑尾点出现明显的压痛反应,胆囊炎时在胆 囊穴出现明显的压痛反应。两者的区别,一种是以体表颜色的变化而发现, 一种是痛点反应而发现。 青筋相当于静脉瘀,通常称为瘀络。这种瘀络多出现于肘弯部,腿弯 部,或四肢外侧。如脑震荡后遗症、更年期综合征多会在然谷部位出现瘀 络;久年胃病会在四花中穴出现瘀络;高脂血症多会在丰隆部位出现瘀络 等。某些久病、怪病、顽疾痼疾多会出现瘀络反应。若就瘀络点刺出血,多 可使疾病速愈,有些疾病,如不经刺血治疗,往往难以治愈,迁延不愈成为 顽疾,若能找到相关瘀络刺之,往往立起沉疴,使疾病霍然而愈。 2. 全息论在董氏取穴中的运用 在中医天人合一学说中认为,每一个局部与整体相关,每一个局部均能
董氏奇穴治疗学讲解
第一章头面颈项一、头部(一)头痛1.大白穴甚效,配中白或三叉穴更佳。
2.针侧三里、侧下三里,并针肾关,留针四十五分钟,轻症二、三次,重症四五次,即可不发。
治慢性久年头痛甚好。
3.针灵骨、合谷,立可缓和疼痛。
4.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亦可立止头痛。
5.太阳穴刺血最特效,久年头痛轻则一、二次,重则三、四次痊愈。
⑥脚面血管放血,立止头痛。
(二)偏头痛1.针侧三里、侧下三里,效果佳。
2.针七里穴、九里穴、中九里(风后)、偏头穴,效果亦佳。
3.三重、四花外穴点刺出血,亦可立止疼痛。
4.太阳穴部位疼痛,针门金甚佳。
5.太阳穴点刺特效,久年偏头痛轻则一次,重则二、三次可愈。
6.水曲穴。
⑦脚面偏头区血管放血,效果甚佳。
(三)后头痛1.冲霄放血,立止疼痛。
2.针后头穴、正筋、正宗效果亦佳。
3.委中刺血甚效,治久年后头痛尤佳。
④后头区点刺放血,立即止疼痛。
(四)前头痛〈眉棱骨痛、鼻骨高、阳明头痛〉1.天皇穴或肾关穴皆甚效。
2.针通天、火菊、前头效果良好,立止疼痛。
3.四花中穴、印堂部位点刺放血,效果亦佳。
4.五虎一、五虎三亦效。
⑤脚面前头区点刺放血,立即止疼痛。
⑥四腑一、二穴配上里点刺放血,也可止疼痛。
(五)头晕1.灵骨治头晕甚效。
2.血压高的头晕,先在背部五岭穴点刺放血,再针火硬,立降血压,并止晕眩。
血压低的头晕亦效。
3.脑贫血的头晕,针通关、通山、通天。
④后头区点刺放血。
*针双合谷,涌泉后二寸半,立降血压,曲池丁字刺亦可。
*脑贫血、头晕、针列缺透太渊,配灵骨特效(水通、水金、配通山、通天效果亦佳)。
(六)脑神经不清〈神衰弱〉1.针正会、前会、后会、镇静效果良好。
镇静,再在三重穴放血。
2.针上三黄与下三皇效果亦佳。
③心脏区、前头区、偏头区、三重穴,点刺放血,效果甚佳。
(七)脑膜炎1.三重,用倒马针法。
2.四花外点刺,再针正筋。
③针正筋、正宗、三重、效果佳。
④脚面及膝以下点刺放血,效果良好。
⑤后头区点刺放血,效果卓著。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
相当于半刺之梅花针刺法,其治疗以
微充血或微出血为度,治疗皮肤感觉异常、 神经性皮炎、斑秃、脱发、酒齄鼻都有很 好的疗效,也可用三錂针浅刺散刺代替。 但《官针篇》曾说:「肤白勿取」,可以 了解本法镵针〈浅刺出血〉原系为阳盛而 设,肤色变赤有血热者较宜,例如皮肤病 皮肤色赤、丹毒,多发性疖肿或带状疱疹 色赤等均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此法治之,上述治法多在病 变局部施治。
刺络法临床极为常用,对于难病及痼疾
有特殊疗效,对于急性大病及热病也常有极 好之疗效。因临床应用实在太多,不克在此 一一列述,仅举出数例,便足以了解此法应 用之广泛及实用。如:在十二井穴刺出血可 治中风昏厥、高热、咽喉肿痛…等。在委中 刺血可治后头痛、颈项腰背痛、坐骨神经痛、 腰扭伤、下腿痛、痔疮、疮痈、霍乱、急性 吐泻……等。在肘弯点刺出血可治五十肩、 手臂痛、气喘、心脏病、霍乱…等。在耳背 刺血可治眼病、口歪眼斜、皮肤病、失眠、 多汗等均甚效。
五、以皮治皮
以皮治皮相当于古法针灸的刺皮法。 《刺齐论》说,「刺皮无伤肉」。《官针 篇》中的毛刺、半刺即系刺皮法。
《官针篇》说:「毛刺者,刺浮痹皮 肤也。」「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 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毛刺叙 述刺浅恰如毫毛之浮浅细微,手法轻虚; 半刺则指浅刺,浅内疾发亦如拔毛状,也 可说类同毛刺,只是较毛刺略深,只浅刺 皮肤,不伤肌肉,相当于近代的皮肤针 〈梅花针〉的叩打刺激法。毛刺多用于局 部麻木不仁的浮痹症和一些皮肤病。
合谷刺则是直刺至一定深度后,将针提
至皮下,再向左右或前后各斜刺一针,形同 鸡足般的「个」字,治疗感受风寒湿所致的 肌痹症。
例如临床上常以合谷、曲池、手三里、
足三里及大腿驷马穴等肉多处治疗肌肉萎缩 甚为有效,虽说「萎症独取阳明」,又怎能 说不是以肉治肉的疗效使然呢?这些穴位治 疗肌肉挛缩拘急或末梢神经沿炎亦有效。承 山及肩中在肌肉较多处,治肌肉病亦甚效。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导读代序董氏奇穴为我国山东省平度县人董景昌先生家传绝学,代代单传,至董先生在台湾行医,始允许学生在其诊治病人时侍诊学习,间亦回答学生发问,虽有讲义油印本,从未以上课形式传授,故门下诸生各人所得不尽相同,但其学生编书时,均以董先生之《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为蓝本,再加入自己所闻及经验。
本讲义穴位用法经验系以赖金雄师伯所编之“董氏针灸奇穴经验录”为本,删除部分罕用穴位,而本人经验部分及诸多董先生门人分别发表之病案,将以课堂讲述为主。
董氏奇穴按董景昌先生定名为《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盖有不自囿〞奇穴〞一隅,而认为是正统针灸之意。
今附上董先生于1973 年出版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一书时自序的部分内容,以为读者一窥董先生将其「祖传之秘」公诸社会之意。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自序针灸治病,历史悠久,至宋仁宗时,铸有「俞穴铜人」,确定十二大脉,设三百六十五针穴,颁行「五脏图」,供世人参证,针术更趋昌明,垂今历二千五百年,医圣辈出,遗着亦伙,惜以文字深奥,语意含蓄,非躬亲体验,实难领悟真谛,是以面授口传,居于重要地位,但囿于私相传习,秘而不宣,致高深医理,每失所传,良可惋惜!一般所传之针灸医学,循十四经脉络,订为三百六十五穴位。
但观历代名医遗着,经穴经废弃者有之,经外再发现者亦有之。
不独「俞穴铜人」未臻完备,十四经脉络穴位亦迭有鼎革,针灸医学仍须继续研究与发展,乃不争之论。
景昌先祖所传针术,异于「十四经」脉络,所设穴道部位亦与「三百六十五穴」者大不相同,且重针轻灸,治法简便而功效显著,甚多诊断为难治之症,均经景昌以祖传针术神速治愈。
吾董氏针灸另有渊源,自成一派。
奈先祖遗着毁于兵燹,至深遗憾!所幸景昌记忆力强,对先祖面授之针术尚能牢记要诀,来台以后施行义诊,计有三十万病患同胞深受董氏针术之惠,复因三十万人次之临床验证,董氏针术之疗效乃无可置疑者也。
为响应政府复兴中华文化之号召,发扬我国传统而优良之医术,景昌之奇效针术虽属祖传之密,亦愿公诸社会,贡献人群,一则复兴中华文化,再则亦为先祖「救世济人」传统医德之发扬。
论“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转帖】
董氏奇穴有不少穴位与正经是重叠或极为接近的,可以认为属于同穴异名现象。如背部穴位与督脉穴位和膀胱经穴位;“六六部位”的水曲穴即地五会,水相穴即太溪;“四四部位”的人宗穴即手五里等。
此外,也有部分穴位邻近正经穴位,如门金穴即陷谷穴后五分紧贴两趾骨间,火主穴即太冲穴向后五分,灵骨穴即合谷穴后1寸,紧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结合处等。需要说明的是,董氏奇穴与正经穴位重叠的某些穴位,其功效主治却与一般著作中所论正经穴位不尽相同。
2.3、倒马针法
倒马针法也是董氏奇穴的特殊针法,其针刺方法为:于一个部位同时取一组穴位刺之,一般情况下同时取2~3穴,如此刺之可加强疗效。在正经穴位的针刺中亦可仿用此倒马针法,如同时刺内关与间使。
2.4、刺络法
董氏奇穴善于用三棱针刺络放血,多年大病、久病难治之病,往往通过刺络放血,豁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于刺络放血之后立即止痛。在董氏奇穴临床应用上,全身上下,无处不可放血,董氏奇穴刺络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远离患处放血,效果甚好,此与常见的阿是穴刺络放血方法相比,则是更进了一步。
1.3、背部七线
董氏奇穴有相当数量的穴位集中在背部,且位于7条垂直的直线上。这7条直线是:中线与督脉重叠,左右各旁开1.5寸、3寸、6寸各有一条线。中线上有21穴;1.5寸线上有9穴,左右共18穴;3寸线上有15穴,左右共30穴;6寸线上有7穴,左右共14穴。此7条线上总共有83穴。
论“董氏奇穴”的特点和理论基础【转帖】
文章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年第6期第22卷 临证一得
董氏奇穴及针刺方法是盛行于台湾和海外的一种特殊的针刺疗法,该奇穴的分布及应用,既源于传统的经络系统和针灸方法,又有所创新而独具特色,是目前行之有效的众多针灸新法中的一个新的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发展前途。现对其分布特点、针刺法及其理论基础作一简介。
实用董氏针灸奇穴全集理论
实用董氏针灸奇穴全集理论实用董氏针灸奇穴全集理论穴道名称:大间穴取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双手取穴不忌。
剂量:直刺二~四分为肝及大小肠神经穴位:食指掌面第一节正中央偏外侧三分处。
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心脏及六俯分支神经,肝分支神经。
主治:心悸,心脏性喘息、心内膜炎、疝气特效、扁桃腺炎、腹胀气、膝盖痛、眼痛、三叉神经、小儿气喘、疳积治疗方法:刺针法案例描述: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为治疗疝气之特效穴在疝气一二○名患者治例中,完全痊愈九十八人,减轻者十七人,无效五人。
有效案例_特效主治:疝气有效案例_特效配穴: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有效案例_特效权值:90针感:局部胀痛麻电感。
穴道名称:侧间穴取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
双手取穴不忌。
剂量:以三棱针扎出血穴位: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外侧三分下二分半,即大间穴下二分半处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肺及心脏分支神经、六俯神经。
主治: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炎、吐黄痰、喉炙脔、角膜炎、麦粒肿、心悸、胸闷、膝盖痛、腹胀气、小儿气喘、疳积、扁桃腺炎、肠炎(特效)治疗方法:放血法案例描述: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为治疗疝气之特效穴在疝气一二○名患者治例中,完全痊愈九十八人,减轻者十七人,无效五人。
有效案例_特效主治:疝气有效案例_特效配穴: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有效案例_特效权值:90特效配穴_特效主治:治气喘、支气管炎、小儿肺炎特效配穴_特效配穴:侧间穴以三棱针扎出血(有特效)特效配穴_特效权值:90穴道名称:小间穴取穴:掌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外上方,大间穴直上二分半是穴。
剂量:使用五分针,直刺二~四分。
穴位:掌面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外侧三分上二分半处。
即大间穴上二分半处。
解剖位置:固有掌侧指神经、肺及心脏分支神经、六腑神经。
主治:支气管喘息,吐黄痰、胸闷、心悸、膝盖痛、小肠胀气、疝气(特效)、角膜炎、扁桃腺炎。
小儿气喘、疳积、肠炎(特效) 治疗方法:刺针法案例描述:大间、小间、侧间、中间、下间等五穴为治疗疝气之特效穴在疝气一二○名患者治例中,完全痊愈九十八人,减轻者十七人,无效五人。
董氏奇穴入门(纯干货建议收藏)
董氏奇穴入门(纯干货建议收藏)| 导言:董氏奇穴是现代中医针灸学中的一朵奇葩,其发明人为董景昌先生,本文介绍了8个常用的穴位,并配以高清大图,希望读者喜欢。
一、制污穴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解剖:桡神经浅支主治: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手术:以三棱针扎出黑血者当时见效二、胆穴部位:在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解剖:桡尺神经皮下支主治:心惊、小儿夜哭取穴:当中指第一节两侧之中点,共2穴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三、妇科穴部位: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赤白肉际解剖:桡神经、正中神经主治:子宫炎、子宫瘤、小腹胀、月经不调、痛经、偏头痛等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之中央线外开三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共两穴(右手较佳)手术:五分针,针深二分,用两针四、凰巢穴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主治:子宫痛、子宫瘤、月经不调、赤白带下、安胎、预防流产等取穴:当无名指中节尺侧正中央是穴手术:五分针,针深一至三分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无名指中节另一侧正中央为凤巢穴,主治相同五、四花上穴部位: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廉主治:哮喘、牙痛、心悸、口内生疮、头晕、心脏病、转筋霍乱取穴:当外膝眼之下方三寸,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起始部之间陷中是穴手术:针深二寸至三寸,针深二寸治哮喘,针深三寸治心脏病运用:四花上穴可治转筋霍乱,须配搏球穴,此时四花上穴须针深三寸;此穴点刺出血,效果亦佳六、侧三里穴部位:在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主治:牙痛、面部麻痹取穴:在腓骨前缘,即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处是穴手术:五分至一寸深七、侧下三里穴部位:在侧三里穴直下二寸主治:同侧三里穴取穴:在腓骨前缘,即侧三里穴直下二寸处是穴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运用:侧三里穴与侧下三里穴同时取用,但单足取穴。
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八、肩中穴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肩骨缝二寸五分解剖:此处为三角筋部,头静脉后主治:膝盖痛(特效针)、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鼻出血、肩痛取穴:手臂下垂,自肩缝正中央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运用:左肩痛扎右穴;右肩痛扎左穴·董氏奇穴(纯干货建议收藏)1.木穴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尺侧。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_8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_8捌脏腑别通之应用一、肺与膀胱通二、脾与小肠通三、心与胆通四、肾与三焦通五、肝与大肠通六、心包与胃通结语个人自1972年根据《内经》,将「脏腑别通」法则用于针灸(以前未见人使用),并于1975年刊载于拙著《针灸经纬》,转眼间已三十余年。
在这段期间,个人以此法运用于针灸及方药治病甚多,极有疗效,用于针灸更为突出。
脏腑别通又称脏腑通治,首见于明李延《医学入门》,引自《脏腑穿凿论》。
清.唐宗海之《医学精义》则有较详细的解说,大要是「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颠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通,脾病宜泄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为主;肺与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肾与三焦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
」。
纪说通治,当然有其相通之路径,唐宗海之《医学精义》中虽有解说,但似仍气化为主,且李唐二人并未探讨及涉及其源流,对于胃与包络是否相通也未交待。
个人研究探索发现:脏腑通治应系从六经之开阖枢变化而来(见《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试以「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少阳为枢,少阴为枢;阳明为阖,厥阴为阖」同气相求,以脏腑经络配合作表如下:三阳太阳〈开〉少阳〈枢〉阳明〈阖〉三阴三阳同气相求手足相配足膀胱小肠手足胆三焦手足胃大肠手手肺脾足手心肾足手心包肝足三阴太阴〈开〉少阴〈枢〉厥阴〈阖〉〈按:横向排列,则为同名经相通,如手足太阳相,手足太阴相通…〉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除五脏别通外,包络也应与胃通,从而确立了六脏六腑全能相通的「六脏别通」,即「脏腑别通」,透过「脏腑别通」的脏腑关系,用于内科及杂病均甚有效。
膀胱的不利与不约,在于肺的调控,肺气宣肃机能障碍,调控失利,膀胱蓄泄功能随之紊乱,肺对膀胱的调控,是通过「气」的作用而完成的,所谓「气化则能出矣」。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的条文,这是「肺虚不能制约膀胱」的小便遗溺不禁证。
董氏奇穴针道原理
董氏奇穴针道原理董氏奇穴针道原理本篇重点阐释董氏奇穴针灸独特的理论体系。
董公原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仅仅讲述了数百奇穴的分布及主治,诸多内容尚未公开,杨师根据董公生前之口授心传,结合自己多年的临证参悟,构筑了董氏奇穴针灸完整的理论框架。
常波参考在台北跟杨老师随诊学习的心得笔记,将其理论之精华底蕴一一剖析,系统整理如次:(一)董氏奇穴之取用1.暗影及青筋当某脏腑或经络有病变时,常常在身体某些特定部位出现暗影(经云:有诸内必形诸外)。
一般而言,在手掌及面部较易出现,这种方法除了反映病变,有助于诊断外,尚可在该处施针,产生治疗效应。
董公于此法甚为精通,并以此形成固定治疗穴位,如水金、水通治逆气咳喘,五虎穴治手脚痛,重子、重仙治肩背痛等等,均为此方法之发挥。
青筋即青紫暴张之静脉血管,亦称郁络。
多见于肘、膝或小腿外侧,亦可见于鱼际、然谷部位。
董公认为许多久病、怪病、顽症痼疾均可见此反应,若不注意此症,其所有患处则永不能根治。
据杨老师经验,有些病刺血治疗一次,即有痊愈者,一般经针治一次后即大见减轻,数次后,其病就根治。
2.全息在中医天人合一学说中认为:每一个局部均与全体相关,每一个局部均能反映全体,也皆能以之治疗全体,这就是全息论的观点。
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与全息律亦有相似之处,董公强调任一局部皆能治疗全身疾病,董公虽将全身区分为十二治疗部位,但每一部位均可独立治疗全身疾病。
一个组穴本身即常蕴有全息意味。
例如灵骨、大白并用为董公温阳补气要穴,治病之多,几乎全身无所不包,疗效之高,亦非其它穴位所可比拟。
大白位置与三间位置相符,系大肠经俞穴,灵骨穴在一、二掌骨结合部之前,两穴合用涵盖俞原所经之处,若以全息律而论,大白、灵骨皆以深针为主,又深透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论纵横,此二针皆涵盖三焦,效果之大,自是可知。
董公的倒马针法常两三针并列,虽说因并立加强了治疗作用,但何尝不是凭借全息作用,全体互应的结果。
尤其是八八部位三针并列的脏腑治疗系列,更与全息律有着不谋而合的关系。
董氏奇穴八八部位解穴
董氏奇穴八八部位解穴
解穴
[董师原文]
部位:在膝盖骨外侧上角直上-寸,向前横开三分。
取穴:当膝盖骨外侧上角直上一寸,向前横开三分。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运用:下针后将针缓缓转动,病痛解除即取针;留针时间以八分钟为限。
如患者晕针不省人事,即将其口张开,以扁针筷子汤匙或手指按其舌根,精用力重压三下,见其欲呕吐时,以凉水洗其头,并以湿毛中覆盖其头部,令饮凉开水平杯即苏,受刑休克者亦可用此法解之。
如患霍乱引起休克,可用凉水洗头,使其恢复知觉,然后用针药治之。
[诠解发挥]
穴名:能解晕针及气血错乱,故名。
定位及取穴:可在梁丘穴下一寸取穴。
现代解剖:伸膝时在髌骨上缘中点直上方二寸,股直肌和腹外侧肌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子宫的疾患也与膀胱经有关, 《伤寒论》有太阳经蓄血症,证状为「太 阳病……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 结。」太阳蓄血证常有如狂的精神症状, 有许多妇女子宫蓄血瘀血,也会有精神的 症状,如痛经、闭经、热入血室等,常用 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再如《金匮要略》 中的子宫疾患,常用桂枝茯苓丸治疗,这 两个方子都有膀胱经主药桂枝。
结
语
个人在开阖枢枢学说启示下,以之解 说五脏别通之脏腑通治原理,并补足了 「心包与胃通」的六脏别通治疗原则,从 而使脏腑通治的内容更为完备。并用之于 治疗一般杂病,疗效显著。尤其是用于针 灸治疗效果更为突出,盖目前一般针灸之 经络疗法悉以同名经〈如手阳明治足阳明, 手太阳治足太阳〉等,或表里经〈如手阳 明与手太阳表里等〉为主。
临床有肺气不利,水停迫肺、肺气上 逆之喘症,常以清利膀胱的方法止喘。膀 胱气化失常,可以透过治肺来调节,例如 常用的「提壶揭盖」法就如吴鞠通说的: 「启上闸,化肺气,宣上即利下。」
朱丹溪也说:「肺为上焦,膀胱为下 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尝用麻黄汤开上 窍启下窍以利尿,又以之控制尿频治愈老 人及小儿遗尿。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 尿,针脾经之阴陵泉可利尿也可治尿频、 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 背部输穴能治气喘,也都是肺脾(太阴)与 膀胱(太阳)通的应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经的重子、重仙治 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
个人研究探索发现:脏腑通治应系从 六经之开阖枢变化而来(见《素问.阴阳 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试以 「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少阳为枢,少阴 为枢;阳明为阖,厥阴为阖」同气相求, 以脏腑经络配合作表如下:
三 三 阴 三 阳 同 气 相 求
阳
太阳〈开〉
少阳〈枢〉
阳明〈阖〉
手 足 相 配
足膀胱 小肠手
捌
脏腑别通之应用
个人自1972年根据《内经》,将「脏 腑别通」法则用于针灸(以前未见人使用), 并于1975年刊载于拙著《针灸经纬》,转 眼间已三十余年。在这段期间,个人以此 法运用于针灸及方药治病甚多,极有疗效, 用于针灸更为突出。
脏腑别通又称脏腑通治,首见于明李延 《医学入门》,引自《脏腑穿凿论》。清.唐 宗海之《医学精义》则有较详细的解说,大要 是「心与胆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 战栗颠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通,肝病宜 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通, 脾病宜泄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为主;肺与膀 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气为 主;肾与三焦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 补肾为主。」。纪说通治,当然有其相通之路 径,唐宗海之《医学精义》中虽有解说,但似 仍气化为主,且李唐二人并未探讨及涉及其源 流,对于胃与包络是否相通也未交待。
再来看看肾与三焦通,三焦经的五输 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 都与水〈肾〉有关,再者董老师治肾炎常 用中白、下白,治浮肿也用中白、下白。 此外,三焦经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董老 师之奇穴还巢治不孕,这个穴位在三焦经 上,也是透过脏腑别通补肾而发挥作用的。
五、肝与大肠通
肝主疏泄,有协调二便的作用,而大肠 传导亦全赖肝气疏泄,吴鞠通在胁痛、中燥、 单腹胀等医案中,都提到肝协调二便的作用 ,前阴为肝经所循行之部位属肝,主治自无 疑议,而疏大便则合于肝与大肠相通之意。 例如,鸟梅丸主治的久痢,属湿热痢疾久而 不已,系木郁横土,肝之疏泄不畅,而致下 利里急后重。白头翁汤证亦系肝(木)郁土中 ,湿热郁踞肠间,由于土因而木郁,木愈郁 则土愈困,此时调肝疏木才能有效,白头翁 汤即在于清解阳明热毒疏泄肝气以治利。
四、肾与三焦通
《灵枢〃本脏》说:「肾合三焦、膀 胱。」,三焦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肺脾 肾为中心的三焦气化系统:上焦气化,主 司津液精微的布敷,主要在肺;中焦气化, 主司营卫精血的生化,主要在脾;下焦气 化,开窍于二阴,司决渎排糟粕,主要在 肾,肾又为三焦气化的本源。三焦另一个 系统是以心肝肾为中心的三焦相火系统、 心为君火在上焦,肝有相火在中焦,肾与 命门为相火在下焦。
《伤寒论厥阴病篇》亦有「下利,谵语者, 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阳明常与厥阴同 病,除有承气攻下法外,还有用牛黄、紫雪凉 开之法及牛黄凉开与承气攻下并用之法。 临床上治疗疫痢热毒而见昏谵痉厥时常用 承气汤治疗,即「治痢还需利,攻下以护 正。」,使险症转危为安。针刺心包经之内关 穴治胃痛(因胃经循行所过)及膝痛甚效。胃经之 足三里穴治心脏病胸闷亦甚效。董老师用通关、 通山、通天等穴治疗心脏病,这些穴的位置都 在胃经上,这都是包络与胃通的用例。
同明经取穴一手一足一上一下〈如手 阳明治足阳明,手太阳治足太阳〉重点在 疏导。表里经取穴一脏一腑一阴一阳〈如 手阳明治足阳明,手太阳治足太阳〉重点 在平衡。但脏腑别通则一脏一腑一手一足 一阴一阳〈即以肺与膀胱通而言,肺为手 之阴经,膀胱为足之阳经。〉,有高度的 疏导及平衡作用,效果当然突出,这就是 董氏奇穴原理中最重要的核心。
肾以一脏水火相兼,两个系统皆本于 肾,肾又是阴阳水火之脏,水火两个系统 在疾病过程中可相互转化,但多出现在疾 病后期,这是因为两个系统都根源于肾, 久病入肾,肾脏兼水火阴阳,为身体之总 枢所致。 临床治疗肾病要考虑三焦,治三焦要 顾及到肾。例如少阴四逆虽责之பைடு நூலகம்阳虚, 但治疗则用四逆汤,方中有附子温下焦肾 阳,干姜温中焦脾阳,甘草温上焦心阳, 可谓三焦之阳皆治。
六、心包与胃通
临床常见老年人因饱餐胃气上冲,而致 心肌梗塞发作的病人不在少数。由于冠心病 心绞痛病人,有的上消化道症状也很突出, 同时治胸痹方也可通用于治胃痛,所以称为 「心胃同治」。阳明胃与心包络通,阳明实 热上冲心包,扰乱神明出现心包的证状,以 承气汤泻胃家实热,阳明得治,厥阴自安。 《温病条辨.中焦篇》还有「阳明温病,下 之不通,……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 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 「阳明胃病,下利谵语,阳明脉实或滑疾者, 小承气汤主之。」
足
胆
三焦手
足
胃
大肠手
手
肺
脾
足
手
心
肾
足
手心包
肝 足
三 阴 太阴〈开〉 少阴〈枢〉 厥阴〈阖〉 〈按:横向排列,则为同名经相通,如手足太阳相,手足太阴相通…〉
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 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除五脏别通 外,包络也应与胃通,从而确立了六脏六 腑全能相通的「六脏别通」,即「脏腑别 通」,透过「脏腑别通」的脏腑关系,用 于内科及杂病均甚有效。
心病从胆论治,以小柴胡汤、温胆汤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的报导很 多,以小柴胡汤、温胆汤治失眠也很有效。 而胆病从心论治,以瓜蒌薤白半夏汤治疗 慢性胆囊炎也有一定效果。目前以胆心同 治治疗心脏病或胆病,其疗效似较单纯治 胆或治心要高效的多。针刺胆经之风市治 失眠、心脏病及胆囊炎,效果甚好。针心 经神门治胆虚心怯也很有效,此外奇穴眼 黄穴在心经上而能治眼黄,这些都是心与 胆通的治例。
三、心与胆通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 主之官,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 断出焉。」胆与情志有阙,在人体精神意识 思维活动的领域中,起着相当之作用。心主 血脉,胆助消化,心主君火,胆主相火,胆 之排泌精汁,主三焦升降与痰湿的形成密切 相关,其功能失常,常可导致血脂升高及心 血管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硬塞、心律 失常等,现代医学研究指出冠心病、心绞痛 之形成与高脂血症有关,而胆囊炎,胆石症 、胆道梗阻等病均可使血脂升高。
从此而论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 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 作用的。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 科病,尤其是子宫疾患,也系此一脏腑别 通理论的发挥。
二、脾与小肠通
脾主运化,统括小肠的受化功能,小 肠赖脾肾阳气的温煦方能化物,小肠的分 清泌浊又为脾脏化生气血升清降浊,创造 物质条件。脾主升喜燥恶湿,湿邪易伤脾 阳;小肠主降喜暖恶寒,寒邪易伤小肠阳 气。脾与小肠相互协同,关系紧密。从内 经相沿迄今,小肠病与脾胃病并未严格区 分,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病 者,虚则腹满肠鸣,食不化。」
针灸常以小肠经之腕骨穴减肥。湿热 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见通穴指要 赋、玉龙歌、玉龙赋〉,腕骨穴为小肠经 原穴,能解脾湿。 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 疗肝炎。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在于 袪湿。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 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 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 用极强。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五十 肩,疗效显著,也都是脾与小肠通的用例。
《伤寒论》说:「太阴病,腹满而吐, 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这些虽 在说脾病,也可看作小肠受盛异常的病变。 因此小肠病常两者共治。小肠有寒则温中 袪寒,小肠有热则清肠泻脾;小肠吸收不 良肠鸣泄泻,则健脾助运并加分清利湿之 品,此即利小便而实大便,治脾亦即治小 肠。
临床见腹部隐痛喜温喜按,便溏清稀, 胃纳不佳,此常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小肠吸收不佳之病患,辨证属脾胃阳虚, 可以黄耆建中汤或附子理中汤治疗。又如 《金匮》之黄土汤治远血,吴鞠通认为 「粪后便血,责之小肠寒湿,不与粪前为 大肠湿热同科。」病因责在小肠,但以黄 土汤温脾摄血,其实即是脾与小肠通治之 例。
又如四逆散加薤白也能治痢,两者治 前阴病亦颇有效,盖前阴病多属湿热属肝 经也。针治大肠经之曲池穴能降血压治肝 阳上亢之证,及治疗各类头晕皆甚有效, 奇穴灵骨在大肠经治头晕也很有效。木穴 在大肠经上,但能治肝经之疝痛,其它大、 小、外、浮间皆在大肠经上,都能治疝痛。 针肝经之太冲穴能治腹中痛泻,这都是肝 与大肠通的应用。
一、肺与膀胱通
膀胱的不利与不约,在于肺的调控, 肺气宣肃机能障碍,调控失利,膀胱蓄泄 功能随之紊乱,肺对膀胱的调控,是通过 「气」的作用而完成的,所谓「气化则能 出矣」。《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 证治第七》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 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 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 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的条文,这 是「肺虚不能制约膀胱」的小便遗溺不禁 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