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苏情结

合集下载

苏雪林的青阳情结

苏雪林的青阳情结

责任编辑临时决定去婺源,是缘于小妹的约请,更是缘于对那一片乡村桃源的向往。

抵达婺源境地,道路两旁皆是一排排整齐的香樟,浓荫如盖,阳光从枝叶的缝隙间点点滴滴地洒落,清风拂过,仿佛一朵朵金色的“太阳花”在地面腾挪跳跃。

第一站便直奔有着梦里乡村之称的严田民俗园。

刚入景区,一阵阵浓郁的桂花香随着秋风扑面而来。

正是江南仲秋时节,走在园中,嗅着饱满的桂花香气,一时恍惚,不知今夕何年。

热情的朋友引领我们去观赏园内的一株千年古樟,一旁的导游说,这是一棵有着1500年历史的古树,需十三个成人手牵手才能够合围,主干斑驳苍老,却枝叶繁茂。

面对这样一棵古树,让人多少生出些光阴似水的慨叹。

小妹家的一对儿女,早已经飞奔过去,围着虬结的树干玩耍嬉戏。

这也是一棵在乡村备受膜拜的“水口树”,它静静地依河而立,在沧桑岁月中默默佑护着村庄。

大树旁横跨一座古老的石桥,桥下溪水清澈,微波粼粼。

田畈间成片黄绿相间的稻田,白墙黑瓦的徽派民居散落其间,一派“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悠然和宁静的景象。

偌大的景区内亭台轩榭,曲径通幽。

坐在古色古香的茶楼间,望远山似黛,近水如碧,不由生出一种逃离凡俗,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惬意来。

离开严田,路过彩虹桥,却因为维修不开放,与之擦肩而过,仿佛那有缘相遇却无缘相亲的爱情,令人有些怅然若失。

虽然只是远远一瞥,那座宋朝的古桥长廊,亦已经在心底摇曳如梦。

到达李坑景区的时候,已是夕阳近黄昏。

一进村口,便想起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婺源李坑是一个以李姓为主的聚居古村落,村庄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自古民风淳朴,人才辈出。

村里的民居宅院大都依山或沿溪而建,斑驳的青石板路纵横交错,溪水缓缓地穿村而过,十几座形状和材质各异的溪桥连通着两岸。

彼时,秋日的夕阳映照在粉墙黛瓦的徽派老屋上,老屋倒映在清澈的溪流中……眼前的群山,流水,人家,俨然是一幅绝美的水墨画,是不一样的天上人间。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俄狄浦斯情结是希腊悲剧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它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悲剧和冲突。

在中式审美中,这种情结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并产生了独特的审美观。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体现在对封建礼教的追求。

封建礼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强调家族的延续和尊重儿孙,而反对婚外情和乱伦等行为。

这与俄狄浦斯情节中的母子恋相呼应。

通过对封建礼教的追求,中式审美强调家族的重要性和传承,强调家庭的和谐和稳定。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还体现在对命运的思考。

希腊悲剧常常探讨人类对命运的抗争和思考,而中式审美中也强调了一个道理:“命运由自己掌握”。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们应该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勤奋努力和自我奋斗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与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不断与命运抗争的形象相呼应。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还体现在对道德的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人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反之,过于追求个人欲望而忽视道德的行为常常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丑恶行为。

这与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常常因为自己的无知和过去的行为而引发悲剧相呼应。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还体现在对家庭的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的和谐和稳定,认为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支撑。

而希腊悲剧中的主人公经常因为家庭关系引发悲剧,这也强调了家庭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中式审美中的俄狄浦斯情结体现了对封建礼教的追求、对命运的思考、对道德的重视以及对家庭的重视。

这些特点与希腊悲剧中的俄狄浦斯情结相呼应,形成了中式审美中独特的审美观。

在中式审美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美的外在表现,更可以从中感受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思考。

中国古代文人的赤壁情结

中国古代文人的赤壁情结

中国古代文人的赤壁情结作者:刘磊来源:《寻根》2014年第04期情结与赤壁情结在苏轼以后的中国文学史上,传统文人不断追慕苏轼、崇拜苏轼,成为一种有趣味且有意味的文化现象,而其中,“黄州赤壁”成为崇拜苏轼现象中一个绕不过的节点。

清雍正《湖广通志》卷一一八记载:“江汉间言赤壁者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

”也就是说,长江流域湖北段称“赤壁”的地方至少有五处,黄州赤壁因苏轼被贬黄州而闻名天下,后人为了与赤壁之战的发生地“武赤壁”——蒲圻赤壁(即《湖广通志》中的“嘉鱼赤壁”)区分,亦称之为“文赤壁”“东坡赤壁”。

有研究者认为,从宋代到近代,吟咏赤壁的诗词共计一千余首,苏轼以后吟咏赤壁的作品,一般都是吟咏黄州赤壁的。

吟咏黄州赤壁的作品创作数量之多,思想内容之丰,持续时间之久,都充分体现出苏轼对后代文人的深远影响。

根据中西学者对“情结”的表述,我们认为,后苏轼时代中国古代文人的“赤壁情结”又可以细化为赤壁风景礼赞、三国英雄崇拜、坡仙景仰三个具体情结,这些情结容纳了寄情山水、建功立业、适时归隐、全身而退、哀叹英雄等儒道交织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人在封建制度条件下不断受到前代文化影响与思想因袭而生成的“集体无意识”结晶。

黄州赤壁,因其景色奇丽,被苏轼及其后时代的许多文人咏叹。

关于黄州赤壁景色的奇丽,联系历代诗作,我们认为黄州赤壁之奇,在其色、其高、其变。

赤壁之奇,奇在其色。

黄州赤壁本来叫“赤鼻矶”,这座小山的山崖是红色的,就像一只红色的鼻子伸到江里,所以当地人叫它“赤鼻矶”。

黄州方言中“鼻”“壁”不分,都是阳平,就把“赤鼻”念成“赤壁”了。

黄州赤壁的这种颜色也是诗人们关注的对象,如南宋辛弃疾词作《霜天晓角·赤壁》中“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明代王世贞《过赤壁二首(其一)》中“战血至今高壁色,词源终古大江声”等。

赤壁之奇,奇在其高。

黄州赤壁,突兀高耸,宛若石脚插水,又似一拳伸云。

故而黄州赤壁“乱石穿空”之高境亦成为后人咏叹的一个方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模拟测试卷2(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模拟测试卷2(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模拟测试卷2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9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哉.(zāi) 俯瞰.(kàn) 震悚.(sǒng) 炽.热(chì)B.碾.(niǎn) 屏.障(píng) 毡.鞋(zhān) 告罄.(qìng)C.涕.(tì) 嗥.鸣(háo) 褪.色(tuì) 淤.泥(wū)D.啮.(niè) 门槛.(kǎn) 服侍.(shì) 譬.如(p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別字的一项是( )(2分)A.遨游稠密杂乱无章千钧重负B.烧灼渺小锋芒必露亦复如是C.斑斓厄运略胜一筹耀武扬威D.循环妥帖语无伦次天涯海角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下午,今年的第一场秋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郑州一直干燥的空气湿润了一些。

B.环卫工人的劳动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的城市需要“美容师”,他们应受到尊重。

C.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晴,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

D.离开了忙碌的工作岗位,妈妈这回不但没显露出失落,反而表现出如释重负....的感觉。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一个好的比喻,或为形似,或为神似,或为形神兼似,总是离不开相似这一根本特点。

B.大爷种植的荔枝刚采摘完毕,就基本上全部被抢购一空。

C.山谷里回荡着我们欢乐的笑容和歌声。

D.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的品质。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管理”“推测”“増加”“喜欢”这几个词都是动词。

B.“改革开放”是偏正短语,“美丽风景”是并列短语,“安排任务”是动宾短语,“泡得出汗了”是动补短语。

C.“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这句话中“抚摸”是动词,“了”是动态助词,“小小”是形容词。

《赤壁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拓展课——探究苏轼的精神世界教学准备学情分析《赤壁赋》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一第七单元。

第七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赤壁赋》是苏轼和朋友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之作,是用散文的手法写的赋,也就是散体文赋。

作为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它融诗、赋、文为一体,叙事简括清晰,写景清爽怡人,抒情情思幽渺,行文有偶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

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

客人一曲洞箫,“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运用联想和想象,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凄切婉转,悲咽低回,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苏子愀然”,由欢乐转入悲凉。

作者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的消极的人生观,其实这也是作者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的思想的一方面。

接下来苏轼针对客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进行阐释,时间无限,个体生命有限,但人类生命是永恒的,以宽慰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展示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

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占有的角度进一步解说,思想情感由此深化,心胸由此开阔。

客人听了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首尾呼应,从游赏吟诗饮酒之乐,到忘怀得失、超然物外,分剖解析,层层深入。

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巧妙自然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篇文章波澜起伏,文思兼美,诗情画意俱现。

整篇文章很好的体现了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自我坚守,既能淡然入世,又能洒脱出世。

2023年《苏东坡传》读后感(汇编15篇)

2023年《苏东坡传》读后感(汇编15篇)

2023年《苏东坡传》读后感(汇编15篇)《苏东坡传》读后感1苏东坡是个伟大的文学家,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虽然不断被排挤被贬,但是他乐观豁达,浩然正气,没有唉声叹气,感叹命运不公,只有努力改变民生,为老百姓办事!看了苏东坡一生,最让人敬仰的是他的乐观的人生态度。

我在思考,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吧!苏子由可以做到谨言慎行,可以踏踏实实为官,而苏东坡却不能,苏东坡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勇气去提出并加以批评。

是他不知道官场的潜规则么?作为一个精通历史,精通哲理的读书人,他不是不知道怎么做才能明哲保身,而是他的个性就是明辨是非,就是实事求是,他没办法视而不见,见而不管。

这造就他一生的艰难,也是国家的不幸,但是却是文学之幸,没有那些磨难,我们也就看不到那么多的伟大作品。

沧海桑田,多少迫害他的小人已经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而苏东坡还一直会被后人敬仰膜拜!苏东坡兴趣爱好广泛,很多方面都有建树,在当时,真是粉丝无数,太后和皇帝都对他另眼相看。

由于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对生活对大自然无比热爱,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是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于美酒和妇人之间的,真正做到有情而不滥情,积极入世关注民生疾苦为民办实事。

最后感叹他跟苏子由的兄弟情,看到情深处,不觉泪目!《苏东坡传》读后感2我非常喜欢苏东坡这个文学大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诗词作品让我陶醉其中,更重要的是这位大文豪身处高位却一直心系百姓,屡屡被陷害却并不抱怨,这种精神我们需要学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朝云临终所书,以这句话作为随感的开段最为恰当。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年少时他神采奕奕,青年时他意气奋发,中年时他虽有失意坎坷但却实时放下执念,年迈之时他平和淡然。

通读全篇的`《苏东坡传》受益匪浅,漫漫人生路,面对屡遭迫害的境遇,苏东坡却能够在乱世之中,日趋温和厚道,修正其身,崇德礼贤,多行善举。

苏轼一生所想所书都在传递着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让我最为感动收获最多的也是这样一份在芸芸众生之间独善其身,一直保持着一颗纯真乐观的心境。

【课外阅读】论王蒙的苏联文化情结

【课外阅读】论王蒙的苏联文化情结

【课外阅读】论王蒙的苏联文化情结在中国当代文坛,尤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作家,几乎无一不曾受到苏联文化/文学的影响。

不论是茹志鹃、张洁、张贤亮、蒋子龙,还是路遥、张承志、铁凝的作品,我们都可以看出,苏联文化/文学不仅渗透在他们创作的风格、结构和人物性格中,还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精神、文化心理。

于王蒙而言,这种影响显得尤为复杂和深刻。

审视作为历史的苏联文学,可以发现,从“苏维埃文学”的诞生,到苏联文学的每次重大转折,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思潮的骤变分不开,而苏联社会思潮的变化无一不与国家意识形态有关。

综观王蒙的创作经历和人生道路,可以发现,他在少年时期接受共产主义理想的同时,就开始接受苏联文化/文学的熏陶和影响。

或者进一步说,王蒙不仅走向革命、走向进步,与苏联文学的影响有密切关系,他最终选择文学作为毕生追求的事业,同样是苏联文学启蒙和引导的必然结果。

青少年时代的王蒙就虔诚地认定苏联文学“她就是我的梦,我的爱情,我的幸福,我的需要⋯⋯我的伟大的意识形态!”“苏联文化”情结和“少共”情结互相纠结、互相渗透,共同构成了王蒙艺术和政治生命的两个重要坐标。

虽然期间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的解体,使王蒙的苏联文化情结经历了不无悲凉的过渡,但直到2000年,他在具有浓厚自叙传色彩的小说《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里,仍然借苏联歌曲抒发了他内心郁积了半个多世纪的情感:“我想我永远爱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人民,斯大林错杀了许多人也好,赫鲁晓夫胡说八道也好,《青年近卫军》的作者开枪自杀也好,西方国家骂它个狗血喷头也好,中共不待见它不服它不尿它也好,它的所谓先进技术搞的都是傻大预粗的玩意儿也好,反正它的歌太好听了。

一个唱着这样纯洁和激情的歌曲的民众永远是可爱的,我永远爱它。

”显然,无论苏联的今天发生了什么,人们对苏联的历史和文化如何界定和评价,都无法改变王蒙情感深处对苏联文化的认同,也无法改变他从苏联文化中所承继的文学观以及对文学价值意义的理解。

爱国古诗词大全100首

爱国古诗词大全100首

1、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过零丁洋文天祥〔宋代〕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宋代〕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满江红·写怀岳飞〔宋代〕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5、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宋代〕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6、泊秦淮杜牧〔唐代〕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7、示儿陆游〔宋代〕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8、夏日绝句李清照〔宋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9、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宋代〕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陆游〔宋代〕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1、书愤陆游〔宋代〕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2、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宋代〕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普京的苏联“情结”

普京的苏联“情结”

普京的苏联“情结”俄罗斯总统普京身高1米74,体重75公斤,今年51岁,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他出生在俄罗斯的“欧洲之窗”圣彼得堡(苏联时期称列宁格勒),成长在昔日社会主义强国苏联的红旗之下,曾在赫赫有名的“克格勃”系统干了1 5年职业“特工”,后来又投身“民主派”,被叶利钦看中并选定为“接班人”,从容地登上总统宝座。

普京执政以后,强调俄要“寻找自己的改革之路”,既不能回到过去,也不能照搬西方。

普京的治国方略,带有某种“第三条道路”的特色,既不同于左派俄共的道路,也不同于右派政党的道路,而与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派政党相吻合。

普京执政以来的所作所为,时隐时现地表露出那种由传奇式经历所产生的四大“情结”,即“苏联情结”、“圣彼得堡情结”、“克格勃情结”和“叶利钦情结” 。

普京的四大“情结”颇值得人们捉摸和玩味,这对解读普京的治国方略和探析俄的发展道路或许有所帮助。

“苏联情结”普京出生于1952年10月7日,是在原苏联红旗下成长起来的。

普京的爷爷曾当过列宁和斯大林的厨师,父亲曾参加卫国战争并负了重伤。

普京既经历过苏联红旗的高高飘扬,也目睹了这面红旗的最后降落,对苏联自有一番爱恨交加的复杂心情。

普京在叶利钦时期经受了全盘否定苏联浪潮的冲击,但他始终难忘心中固有的“苏联情结”。

其一,普京主张一分为二地评价苏联历史。

1999年12月,时任政府总理的普京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既指出苏联时期付出了“巨大代价”,又强调这一时期取得了“不容置疑的成就”。

这种看法,和当时的主流思潮颇有不同。

2000年2月,普京在竞选总统期间回答热线电话时引用俄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这种说法,既反对右派为苏联解体而兴高采烈,也反对左派要求“恢复苏维埃政权”。

2004年2月中旬,普京在俄举行核军演时强调:“苏联时期,苏联的存在以及它的核力量曾是世界强有力的稳定因素。

读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6篇下载)

读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6篇下载)

读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6篇下载)读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篇1看月黑风高,读“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出生在了眉州的眉山,父亲苏洵和母亲程氏对苏轼和弟弟苏辙关爱有加,苏轼18岁时与15岁的王弗小姐成为了夫妻,一家人进京赶考。

考中进士,后苏轼的母亲病故。

再次进京,苏轼被任命为校书郎,却不得不与弟弟分别。

熙宁四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却引来了王安石的愤怒。

被逼无奈的苏轼请求出京任职,也因此来到了他的“第二故乡”杭州。

后被朝廷小人抓住他的文章不放,以“讽刺政府”,“背叛皇室”的名义将苏轼关进了大牢(文字狱)……但这都不能打垮苏轼。

出狱之后,苏轼奉诏赴汝州就任。

晚年的苏轼被贬到偏远的“南荒之地”,最终死在回程的船上,结束了他满怀豪情壮志的一生。

“灾难舛途没有愚钝他对生命灵慧的感悟,艰难困苦不曾消磨他对生活敏锐的洞察”苏轼的才干与智慧并非任何人可以媲美,手下的妙笔生花婉转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曼妙,口中的美酒流淌激荡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壮,又或是在月明当空,微风轻拂脸颊时,转身从容地叹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的乐观是一门学问,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学会他那种出神入化的豁达。

当他面对一次次的诬陷一次次的栽赃一次次的被贬时,你何曾看到过他脸上闪现过一丝地悲痛或愤怒呢?苏轼这位奇人上可进谏忠言,下可农耕为生。

即使在花甲之年被贬到了偏远的海南岛,他也依旧保持着刘禹锡“陋室不陋”的乐观心态以及孩童般的天真。

东坡肉,生蚝……这些美味的食物不也是他为生活增添的一点光彩吗?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

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善良的苏东坡也好,耿直的苏轼也罢,这位名副其实的“诗神”都做到了“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为后人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标杆!望江山如画,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读苏东坡传读后感2000字篇2苏东坡的‘赋’,有别于历史中其他的‘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富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尤以赤壁赋为最佳。

三国两晋散文

三国两晋散文
西晋时期言意之辨、有无之辨十分激烈,是当时议论散文的一个主要内容,其中欧阳建的《言尽意论》和裴 的《崇有论》是哲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此外,刘毅有《请罢中正疏》,王沈有《释时论》,二人都猛烈抨击九品 中正制。江统《徙戎论》指出迁徙少数民族于内地必有后患,预见深刻,文亦质直。其他如陆机的《辨亡论》,效 贾谊《过秦论》,排偶有过,而气势不及;其《五等论》与曹《六代论》同样有名,但都主张复古,思想不足取, 词句尚明快清晰。
建安黄初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成就,以地区而论,曹魏为最,吴、蜀次之。以体裁而言,主要是应用文字,论辩散文次之。 近人刘师培认为,曹魏散文与汉代散文不同之处在于:书檄之文,骋词以张势;论说之文,渐事研求名理;奏疏 之文,质直而摒华(《中国中古文学史》)。此外,笔札之文,意真而语畅,也是这时散文有别于前代的一个方 面。
书序类中以李密《陈情表》最出色。剖陈衷曲,辞语恳切,笔调哀婉,通篇以情感人,连晋武帝也不能不为 之动容。向秀的《思旧赋序》,即景生情,寥寥数语,却凄神寒骨。
西晋时代
西晋散文一个突出特点是骈偶化越来越严重,骈文作为一种文体这时已臻于成熟。有的文章通篇皆用对句, 建安时期的疏散之气逐渐消失。文体越来越多,赋序甚至独立成为一种专门体裁。
东晋时代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不过,有少数人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前期如王羲之,后 期如陶渊明。
王羲之
王羲之文风清淡,不尚辞藻而多情致。名篇如《亭集序》,由叙事而写景,用感物以抒怀,笔势飘逸,一如其 书法。后世很多人想学而不可及,只有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独得其妙。他的书信如《与会稽王》、 《报殷浩书》、《遗谢安书》等,均得自然之体。其杂帖文字,短小精悍,文约义丰,气清辞美,隽永有味,是 六朝散文中不可多得者。

浅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艺术特色

浅析《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艺术特色

我发现他们遗漏了一条信息,于是便引导他们再读课文:“很显然,大卫还帮过他们一个忙。

请大家再阅读P57-59的相关段落,将答案补充完整。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概括出了第三点:3.精神上的帮助。

做米考伯太太的忠实听众。

P58:……总得找个人谈谈……以后在我跟她相处的日子里,她一直就是如此。

(倾听也是一种帮助)案例2:针对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中册第10课的《苏武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李陵劝苏武投降”的内容:“其兄长苏嘉……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

其弟苏贤……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之后,提出问题:“苏家兄弟有什么相似点?”学生一时间回答不出来。

此时,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再读第7自然段的内容,并结合第3自然段中的“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第4自然段中的“屈节受辱,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第8自然段中的“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思考问题。

他们很快便得出了答案:性子急,有“自杀情结”。

临时发问,只是想让学生学会找共性。

殊不知,有一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遇到问题,苏家兄弟都急着自杀呢?”我顺势拓展延伸:“这位同学问得好!同学们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有的说是家族遗传;有的说他们不够坚强,面对困难和挫折,没有担当精神;有的说他们虚荣心强,怕丢脸……对此,我解释道:“情结,即一个人深藏在心底的一种神秘的情感状态,是一种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

情结这东西与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和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

苏家是官宦之家,苏家的人自小就受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和熏陶,把对国君和汉朝的忠心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自然会选择舍身取义。

大不敬、完不成君命是大罪。

苏武当时代表的是国家,他受辱就是国家受辱。

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恰恰就需要这样敢于舍生取义的英雄!”总之,在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重视语文教材,合理地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善于发现其中可能引起学生思考的点,真正发挥出新教材的作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2周总理,你在哪里课件

九年级语文上册2周总理,你在哪里课件

(4)任务四:小广朗诵后,小东深有感触地说:“艾青的诗 歌常借土地和太阳等中心意象表达家国情怀。”请你结合具体 的诗歌,说说土地凝聚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太阳表现了作者怎 样的追求。 _《__我__爱__这__土__地__》__等__诗__歌__中__“__土__地__”__这__个__意__象__凝__聚__着__诗__人__对__祖__国_ _、__人__民__以__及__大__地__母__亲__深__沉__的__爱__,_对__祖__国__命__运__深__沉__的__忧__患__意__识__。__ _《__向__太__阳__》__中__“__太__阳__”__的__意__象__表__现__了__诗__人__对__于__光__明__、__理__想__和__美_ _好__生__活__热__烈__不__息__的__追__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示__例__:__表__达__了__胜__利__的__喜__悦__和__自__豪__;__表__现__了__对__祖__国__美__好__未__来__的__向_ _往__;__歌__颂__了__祖__国__的__壮__丽__河__山__;__表__现__了__中__华__儿__女__团__结__奋__进__、__自__信_ _乐__观__的__精__神__风__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诗人多次重复“他刚离去,他刚离去”,有什么作用?( 3分)【反复的表达作用】 _这__里__运__用__反__复__的__修__辞__手__法__,__天__地__万__物__发__出__动__人__心__弦__的__回__音__,__好_ _像__成__了__周__总__理__一__生__的__见__证__人__,__使__作__品__充__满__了__浪__漫__主__义__的__色__彩__,_ _奇__妙__暗__示__周__总__理__“__虽__死__犹__生__”__,__寄__寓__了__人__民__的__无__限__哀__思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离骚高中课文原文全文

离骚高中课文原文全文

离骚高中课文原文全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桀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绁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俄罗斯情结

俄罗斯情结

俄罗斯情结中俄友好的历史有许多人去追朔,无须我来累赘。

可那割舍不断的俄罗斯情结,却至今历历在目,恍若昨日。

我从初中开始就学习俄语,高中学俄语、大学也是学的俄语,算起来学了11年!我一共才受“17年教育”,这不算短了吧?当然也没有白学,比如经常用俄语朗诵普希金的“致凯恩”、“纪念碑”、“致大海”、“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还记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阴郁的日子即将过去,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即将来临。

心儿永远憧憬着未来;眼前却长是黑暗: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以及苏联时代的大文学家高尔基的著名长诗“海燕”:“那是勇猛的海燕,在怒吼的、海的上空,低低的飞掠着。

这胜利的预言家叫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还有玛雅科夫斯基的长诗“列宁”、“150,000,000”等。

也经常表演文艺节目,看原版俄文电影“海之歌”、“上尉的女儿”、“叶普根尼·奥涅金”等。

通过各种渠道提高俄语水平,像看原文《真理报》、与苏联小朋友通信等,我就同时与四、五个苏联小朋友通信,至今留有他们的贺卡和照片。

我还记得,我保留下来的、最早的、就是在照相馆里画有莫斯科背景的、变黄了的、二寸小照片。

我翻箱倒柜找到了它,你看看是不是苏联老大哥对我们的影响太久太深了?我从小就热爱画画,因此画了不少素描像,尤以画苏联的名人最多,如:普希金、高尔基、斯大林、莱蒙托夫、玛雅科夫斯基等,当然也有拜伦、歌德、莎士比亚、席勒、海涅等人。

但保存下来的只有高尔基和斯大林画像了。

也有剪纸,只保留下了一个斯大林的头像。

我更是“手绘”贺年卡的“高手”:一张16开的道林图画纸横下裁成四条,每条就是一张贺卡,正面用钢笔或毛笔画上我喜欢的图案、用俄文花体字写上“斯诺维姆高达姆”(俄语:新年好,即英文Happynewyears),然后用刀片和直尺将毛边切掉,在背面写上赠给谁——这张贺卡就做好可以寄出去了。

还真别说,比花五分钱在书店买的贺卡都受欢迎呢。

英雄情结,爱国情怀作文三

英雄情结,爱国情怀作文三

英雄情结,爱国情怀作文篇7小学的时候,我读过很多屈原的诗。

印象最深的便是那句“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后来慢慢了解了这“苏世独立”的背景:屈原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自幼喜爱读书,长大后在楚国做了官,忠心耿耿地为楚国工作。

后来楚王却听小人谗言,革去屈原三闾大夫,后来又将他流放到汉北。

同一年,秦国把楚国打败,汉中沦陷。

这之后,楚王重新启用屈原,但楚国已经逐渐衰落了。

没过几年,屈原又被流放江南,在他62岁时自投汨罗,葬于江鱼腹中。

虽然屈原两次被放逐,被世人误解,但他仍希望能为楚国贡献,而不是去别的强国比如秦国发展。

这种从一而终的精神浪漫,而又让人敬佩。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大概就可以概括他这种忠心的精神吧。

这句诗出自他的《橘颂》,这是我接触的第一首屈原的诗。

屈原用橘子来言明自己忠于楚国的志向,这是因为它南橘北枳,他“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也“行比伯夷”,这种精神让屈原向往。

后来,他确实也做到了,无论世人怎么看他,他仍效忠那养育自己的国家。

与“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渔父》中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这是屈原在被放逐时所作。

诗中讲的是屈原与一个渔父关于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的辩论。

渔父认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而屈原则完全相反,认为“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在这首诗里,屈原用对比的手法又一次言明了自己的志向,他那不管世俗眼光,一心为祖国付出的精神又一次体现了。

最终,屈原带着他那苏世独立、从一而终的爱国情怀与他那察察之身、皓皓之白赴了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了。

英雄情结,爱国情怀作文篇8神州大地,亘古不变,无数的朝代在灿烂的朝霞中奋发向上,最后却在晚风拂过的黄昏中衰落,陪伴它们的,是一位位爱国诗人与他们心中不灭的爱国情怀。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唐玄宗用自己的人生经历,造就了大唐王朝特有的波澜壮阔。

现在大敌当前,士兵愤怒,他只能放弃那“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绝代佳人,来面对那潮水一般的安史之乱,自己又能怎样,无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王子安集(文)【唐·王勃】

王子安集(文)【唐·王勃】

王子安集(文)【唐·王勃】王子安集十六卷(山东巡抚采进本)唐王勃撰。

《唐书·文苑传》称其文集三十卷。

而《杨炯集序》则谓分为二十卷,具诸篇目。

洪迈《容斋随笔》亦称今存者二十卷,盖犹旧本。

明以来其集已佚,原目遂不可考。

世所传《初唐十二家集》,仅载勃诗赋二卷,阙略殊甚。

故皇甫氵方作《杨炯集序》,称王诗赋之馀,未睹他制。

此本乃明崇祯中闽人张燮搜辑《文苑英华》诸书,编为一十六卷。

虽非唐、宋之旧,而以视别本,则较为完善矣。

勃文为四杰之冠,儒者颇病其浮艳。

案段成式《酉阳杂俎》曰:“张燕公尝读勃《夫子学堂碑颂》‘帝车南指,遁七曜於中阶。

华盖西临,高五於太甲’四句,悉不解。

访之一公。

(案一公谓僧一行也。

)一公言:‘北斗建午,七曜在南方,有是之祥,无位圣人当出。

’”“华盖”以下卒不可悉。

洪迈《容斋随笔》亦曰:“王勃等四子之文,皆精切有本原。

其用骈俪作记序碑碣,盖一时体格如此,而後来颇议之。

杜诗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正谓此耳。

‘身名俱灭’以责轻薄子,‘江河万古’指四子也。

”韩公《滕王阁记》云:“江南多游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及得三王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词。

”注谓王勃作《游阁序》。

又云中丞命为记,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

则韩之所以推勃,亦为不浅矣。

夫一行、段成式博洽冠绝古今,杜甫、韩愈诗文亦冠绝古今,而其推勃如是。

枵腹白战之徒,掇拾语录之糟粕,乃沾沾焉而动其喙,殆所谓蚍蜉撼树者欤。

今录勃集并录成式及迈之所记,庶耳食者无轻诋焉。

按:本文档为简体标点本。

将四库全书本之十六卷拆分为二十卷,附录未进行点校。

●卷四○表为原州赵长史请为亡父度人表臣某言:臣闻奉忠履义,帝业所资;昭德报功,王风是切。

臣亡父故臣使持节都督丰州诸军事、丰州刺史、上柱国、南康郡王士达,往因隋季,预奉皇初。

于时九洛未清,双崤尚梗,江淮海岳,王公数十。

亡父身羁伪郑,宠极戎庭。

2023年《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

2023年《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

2023年《苏东坡传》读后感(15篇)《苏东坡传》读后感1东坡,东坡,一位住在东坡上的诗人。

号东坡居士此名看似随意,但又何常不体现了苏轼的潇洒与豁达呢!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瞬时令我感到即使隔着千年的岁月,也能如此近距离得感受到苏东坡的一生实在是妙笔。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幸运的。

尽管他被一贬再贬,但他却也总能发现生活的欢乐,也许正是这个不同的机遇,让他走遍了祖国的半壁江山,尝遍了世间美味,他从不居高临下得看待百姓,而是真正的融入百姓们的生活,下田耕地向农民讨教经验,分享美食,细听乡下趣事。

如此一比,离别官场倒是享得了一份清闲。

李白的一生逍遥似仙人,杜甫的一生难免略显苦难,唯有苏轼最令我敬佩。

他是诗人,亦可以是农民,是酿酒师、是学者、是工程师…..他的无所不能更是启迪了我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他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般永留千古!这是一份横跨千年的精神宝典。

《苏东坡传》读后感2这本书从家庭、生活、政治、书画等角度概况了苏轼一生,读完第一感受就是苏轼怎么这么好,被一贬再贬,还是很豁达地面对一切,王安石真的是令人讨厌,还邋里邋遢。

苏轼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一群追随他的粉丝,敬仰他的人品和才华,穷困潦倒的时候还是有很多朋友愿意接济他,他倒是自得其乐,没官做就做做农民,种种地,到处游玩写写诗提提词。

他是一个心中有国,却没政治的人,职位再低,都尽可能地救济百姓,他是真的.想做事的人。

看他给友人的书信,幽默自嘲,他好像一个体验派,总要搞点事情,体验瑜伽,体验制酒,体验制墨。

他的名气在当时没有网络的时代竟然能席卷整个大陆甚至外邦。

他在政治道路上是不幸运的,起起落落,被政敌视为眼中钉,但有很多人懂他,在他就要被害死的时候,与他政见不和的司马光替他说话,太后也替他说话,这就是他的人格魅力吧。

第一次看他写的书法并不觉得好看,大大小小一点都不规整,倒是和他的脾性浑然天成,自然洒脱,字是要有灵魂才会像跳舞的精灵吧。

余秋雨散文:华语情结欣赏

余秋雨散文:华语情结欣赏

余秋雨散文:华语情结欣赏导语: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美的散文诗作品,欢迎大家进行阅读鉴赏。

更多的优美文章尽在店铺。

语言有一个底座。

说一种语言的人属于一个(或几个)种族,属于身体上某些特征与别人不同的一个群。

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脱离那种代代相传地决定着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信仰总体。

语言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庞大最广博的艺术,是世世代代无意识地创造出来的无名氏的作品,像山岳一样伟大。

——EdwardSapir:《语言论》其一说得真好,语言像山岳一样伟大。

不管哪一种,堆垒到20世纪,都成了山。

华语无疑是最高大幽深的巨岳之一了,延绵的历史那么长,用着它的人数那么多,特别有资格接受E.Sapir给予的“庞大”、“广博”这类字眼。

一度与它一起称雄于世的其他古代语言大多已经风化、干缩,唯有它,竟历久不衰,陪伴着这颗星球上最拥挤的人种,跌跌撞撞地存活到今天。

就是这种声音,就是这种语汇,就是这种腔调,从原始巫觋口中唱出来,从孔子庄子那里说下来,从李白杜甫苏东坡嘴里哼出来,响起在塞北沙场,响起在江湖草泽,几千年改朝换代未曾改掉它,《二十五史》中的全部吆喝、呻吟、密谋、死誓、乞求都用着它,借大一个版图间星星点点的茅舍棚寮里全是它,这么一座语言山,还不大么?但是,山一大又容易让人迷失在里边。

苏东坡早就写好一首哲理诗放着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终身沉埋在华语圈域中的人很难辨识华语真面目,要真正看清它,须走到它的边沿,进出一下山门。

我揣想最早进出山门的比较语言学家是丝绸之路上的客商。

听到迎面而来的驼铃,首先要做的是语言上的判断。

那时唐朝强盛,华语走红,种种交往中主要是异邦人学华语。

这就像两种溶液相遇,低浓度的溶液只能乖乖地接受高浓度溶液的渗透。

尽管当时作为国际都市的长安城大约有百分之五的人口是各国侨民、外籍居民及其后裔,华语反而因他们的存在而显得更其骄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仰苏情结
韩国强
秋高气爽的日子,一封带着大漠风尘的信札飞至家中,我诧异地打开一看,原来是西北师范大学前校长张昌言的来鸿,立马,一行醒目的文字扑入眼帘:“近从《苏轼研究》(2007年第二期)读到先生《给全国苏学专家学者的信》,始知先生筹办‘仰苏书屋’,深为感动。

”张校长的信激起我心湖中对东坡景仰的微澜。

这几年,常有一批批的中学生到我家里了解苏东坡居儋的生活、创作和思想,使我十分感动。

一个贬官离开我们已近千年,然而,他的高尚品格,他的锦绣文章,充满无穷魅力。

我与这些学子一样,崇拜苏东坡,愿为弘扬东坡精神奉献微薄之力。

于是,我想到办一个“仰苏书屋”,无偿供青少年和东坡爱好者参观和查阅资料。

这正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调吻合,何乐不为?
苏东坡于绍圣四年(1097)携子万里投荒到我的家乡,躬耕自食,敷扬文教。

我从小就听长辈讲苏东坡的故事,沐浴东坡遗风。

家乡的东坡书院是后人为纪念苏东坡而扩建的,它充满神秘的色彩。

孩童时代,我常与小伙伴们去那里猎奇。

长大后,接触苏东坡的文学作品,更是酷爱入迷。

我们几个文学爱好者常常坐在月光下,谈论东坡的作品和人格。

上世纪70年代,我开始收集东坡居儋的材料,并把它写成《苏东坡在儋耳》。

此稿投给广东的《随笔》,很快就刊登出来。

我受到极大的鼓舞,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的东坡文章不断见诸报刊,留下一片景仰东坡的痴情。

我算是很幸运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有更多的机会到大江南北去出席全国苏轼学术研讨会,游览东坡踪迹,拜访苏学专家。

我把游览东坡遗址的见闻、感受和思考记录下来。

当我翻阅这些游记散文时,一个想法蓦地涌上心头:写东坡传记著名者,如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曾枣庄的《苏轼评传》等等早已名闻于世,何不另辟蹊径,用游记散文的形式再现东坡坎坷的人生和不朽的功业呢。

我在单位狭窄的宿舍寂寞地“爬格子”,倾注我对东坡的深情厚意,及对人生的思考。

先是《游东坡赤壁》旗开得胜,登在《海南日报》副刊上,接着便有《石钟山行》、《东坡情思》、《西秦黄土留胜迹》、《西湖遇雨》、《访王安石故居》等相继在报纸副刊亮相。

这些游记散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东坡的人格风采,它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虽是涓涓溪流,但它清澈,欢快,带着一股山野香味,与人们谋面。

我默默地耕耘了15个年头,终于有了散文集《寻访东坡踪迹》的问世了。

这一尝试博得国内苏学专家的赞赏,也引起媒体的关注。

《中国有个海南岛》摄制组还专程登门采访。

2001年春天,我对拙著再作删改、补充,以崭新的风貌再版。

以东坡居儋作品为研究方向是我弘扬东坡文化的另一计划。

1982年深秋,我带着第一篇论文《苏轼反映汉黎关系的诗篇》出席在黄冈召开的中国第二次苏轼学术研讨会。

开始,我研究东坡主攻方向并不明确,许多论文都是按照苏轼学会提出的课题撰写,后来发现这样研究东坡,写出的论文缺少特色,也发挥不出我的优势。

我把研究东坡的范围锁定在儋州,集中精力,力求对东坡研究有所突破。

由于公务在身,这个计划一直没有得到落实。

2001年春天,我提前离开岗位,便有了时间去实施我的“宏伟目标”。

《从〈和陶诗〉看苏轼晚年心态》、《论苏轼儋州小品文的价值》、《苏轼居儋功业述评》、《论苏轼的儋州词》、《评苏轼的海外史论》等论文,剖析苏东坡晚年的内心世界,让人们认识一个真实的儋州苏东坡。

我把这些论文汇集成册,名之曰:《苏东坡在儋州》。

我把书稿寄给中国苏轼学会常务副会长、四川大学教授邱俊鹏先生,立即得到他的首肯。

他在本书的《序》中写道:“对一个伟大的作家,进行分阶段或按问题的研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特别是像苏轼在文学艺术多方面都有创辟,而达到当时最高成就,其思想,经历又很深刻、复杂的作家,采取这样的研究方法,无疑是
非常必要的。

”“国强长期从事行政领导工作,其工作的繁忙可想而知。

在苏轼研究方面能够取得如此可喜成绩,实属不易。


评论集《苏东坡在儋州》的出版了却了我一桩心愿,但是仰苏的情结却挥之不去。

2005年春,那大中学作语文课程改革,开设校本课,派员与我商谈,拟聘请我去讲苏东坡。

这是一次弘扬东坡文化的好机会,我欣然答应。

那大中学这一举动,在省内教育界引起小小的轰动。

我的讲课《苏东坡与儋州文化》被录制成光盘,学校领导还就此在省城介绍课改经验。

从这点上,折射出东坡的魅力。

与东坡同时代的秦观在《别子瞻》诗中说:“我独不愿万户侯,唯愿一识苏徐州。

”由此可见,对东坡的景仰又岂止我一人呢?
我这一生难用言语表达我对东坡的景仰。

我把对东坡的景仰与推崇融进我为《中华活页文选》撰写的讲解《意境清新情趣盎然——苏轼海南诗文选读》中。

讲解文章登上中国文论最高殿堂,想到自己人生,我的《遣怀》诗悄悄透露出心中的感慨:“清风两袖何须怅,意足东坡伴此生。

”现在,我赋闲在家,尚有余热,创办“仰苏书屋”是我对东坡景仰最好的表达方式。

决心已定,义无反顾。

话虽这么说,但摆在我面前的困难重重。

我书柜里收藏大量东坡的著作和后人的研究专著,实话实说,要办成一个像样的东坡研究阵地,显然差距尚远。

我一边制定“仰苏书屋”陈列方案,一边继续收集资料。

张昌言先生信中说到的事,正是我筹办“仰苏书屋”其中一个行动。

我平时生活俭朴,不随便化钱,但为了购买东坡著作,不惜重金,“该出手时就出手”。

一套《三苏全集》近千元,我毫无怜惜。

有一年。

我在四川眉山开会,已上车,发现有人买到东坡的书画,我立即托工作人员去购买。

国内苏学专家也经常与我交流研究专著。

我家中的东坡资料就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成为我人生的宝贵精神食粮。

经过近半年紧锣密鼓的筹备,“仰苏书屋”在我家中诞生。

书屋共分五部分:一是东坡生平,二是东坡踪迹,三是东坡神韵,四是东坡魅力,五是东坡遗风。

书屋资料翔实,图文并茂。

它通过图片、文字、实物(著作、书画)展示东坡的无穷魅力。

现在书屋已开始陆续接待不同层次的来者,和我一起共享说不尽的与东坡晤面的快乐。

“高风人景仰;苏学世推崇。

”我很欣赏自己为书屋撰写的这副对联。

苏东坡离开人世已近千年,但他的灵魂还活在人们的心中,令人深情缅怀。

历史已验证,无论什么人,把爱洒向苍生,总会得到敬重。

在我的家乡,人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纪念苏东坡,村、路、塘、桥、帽、酒,等等,都冠以苏轼的号——东坡,以致许多人只知道苏东坡而不知道苏轼。

我的一本散文集《北门江之歌》,书名就特意选用东坡的墨迹,其用意也在寄托我的景仰。

如今,我用心血营造的“仰苏书屋”已拉开陈列序幕,一册册书本,一张张图片,一幅幅国画,蕴含着我的悠悠仰苏情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