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学习方位的辨别和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巩固方向的概念,提高自己辨别方向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方向概念,能够辨别简单的方位。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方向的概念,学会使用指南针和地图辨别方向,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合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方向的概念,学会使用指南针和地图辨别方向。
2.难点: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解决方向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指南针、地图、教学课件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指南针、地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一个实际情境,如户外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辨别方向。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方位的辨别和应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方位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指南针和地图的使用方法。
并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了解方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辨别方向。
可以设置一些小游戏,如“找宝藏”,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教案单元整体说明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本单元知识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图形与位置”的内容。
学生之前所学的用数对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是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雏形,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平面图上物体的位置则是极坐标系的雏形。
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极坐标系和空间坐标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和在平时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感性经验,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在此基础上,本单元安排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并描述和绘制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地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根据平面上一个点的位置说出它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会根据一个点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这个点的具体位置;会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通过让学生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3.使学生通过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平面上的位置,初步感受坐标法的思想。
4.使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学习位置与方向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课时安排第1课时位置与方向(二)(1)课时内容教材第19~20页例1及相关习题。
课时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方向和距离的具体含义,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3.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坐标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方向和距离的具体含义,能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
2023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教案(精选10篇)
2023年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教案(精选10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位置与方向属于“空间与图形”里的“图形与位置”。
它的内容是在第一学段学习基础上的扩展和提高,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和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能从方位的角度,更全面的感知、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图形与位置”在实验教材中的编排结构如下:具体内容一下P1 第一单元位置上下前后左右位置(用两个条件确定)二上P67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简单的三视图(实物)三下P2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八个方向及描述线路图四下P17 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位置及描述线路图五上第三单元观察物体三视图(规则图形)六上第一单元位置坐标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和在平时生活中积累的一些感性经验,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能够通过第几行、第几列来确定物体在平面内的位置。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和距离来认识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本单元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具体编排如下。
例1 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例2 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绘出物体的位置。
例3 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例4 描述并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二、教学目标1.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2. 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通过多种活动,提高学生的空间能力、生活技能。
三、编写特点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教材选取现实生活的素材,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作用和价值。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教案(优秀14篇)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教案(优秀14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一、指导思想: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的进步,让差生在老师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培养更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基本能力。
优秀的培养方案应该付诸实践,发现并培养一批尖子生,挖掘他们的潜力,从培养能力的角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形成坚实的基础,辅助教师进行辅助活动,提高全班的质量和成绩。
二、学生情况分析这个学期这个班有40名学生,包括20名男生和20名女生。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学习目的明确,上课认真,素质好。
但也有少数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态度差,文笔潦草,有时作业不能及时完成。
所以这学期除了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之外,我还准备通过培养学生的才能,补充学生的潜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得优秀。
现特制定如下计划:三、教材简要分析:这本教材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圆柱体与圆锥体”、“正比例与反比例”和“总论”。
《综合评论》由4个单元组成。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1.使学生认识圆柱体和圆锥体,掌握它们的特性,知道圆柱体的底部、侧面和高度,知道圆锥体的底部和高度,求出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掌握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比和反比的含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成正比还是成反比。
学会用数对来确定点的位置,知道如何按一定比例放大缩小。
了解规模的意义,才能正确计算计划的规模。
提高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认真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3.使学生系统、牢固地掌握整数与小数、分数与百分比、简单方程、比率与比例等基础知识。
具备进行整数、小数、小数运算的能力,运用所学的简便算法进行合理灵活的计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会解简单的方程;养成查来查去的习惯。
4.使学生巩固所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小的表征,进一步明确各种计量单位的适用范围,牢牢把握所学单位之间的进度,能够熟练进行简单的名数转换。
2位置与方向(二)-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 位置与方向(二)-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位置和方向的含义。
2.掌握“左”、“右”、“前”、“后”、“上”、“下”等方位名词的使用方法。
3.学会描述平面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方位名词的使用方法。
2.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出上节课所学的“左”、“右”的概念,让学生回忆、巩固。
2.写下一个三角形在地图上的位置,让学生思考:–这个三角形在哪个方向?–它和周围的物体有什么相对位置关系?导出思考结果,引出今天的主题:位置与方向。
2. 掌握方位名词的使用方法1.展示一张平面图,让学生询问其中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2.带动学生,用“左”、“右”、“前”、“后”、“上”、“下”等方位名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3.配合练习,让学生熟悉方位名词的使用方法。
3. 理解平面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1.展示一张平面图,让学生分析其中不同形状的相对位置关系。
2.引导学生,用方位名词描述平面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矩形在三角形的前面”、“正方形在圆形的下面”等。
3.配合练习,让学生掌握平面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4. 综合练习1.出示一张包含多个平面图形的图,让学生分析其中不同形状的相对位置关系。
2.引导学生,用方位名词描述每个平面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3.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五、课堂小结1.对于位置和方向的概念,学生可以掌握。
2.学生能够使用“左”、“右”、“前”、“后”、“上”、“下”等方位名词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3.学生能够描述平面图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
六、作业1.完成练习题;2.搜集有关方位名词使用的例子。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二)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向和距离的概念,学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并能够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方位概念和距离的测量,但部分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仍较模糊,对实际应用的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位置与方向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
2.学会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
2.难点:理解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原理,以及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位置与方向的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含相关的生活情境和实例。
2.练习题:针对本节课内容设计的练习题。
3.教学道具:如卡片、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活情境,如在公园里找某个景点。
让学生思考如何告诉别人景点的位置。
通过这个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2.呈现(10分钟)讲解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并举例说明。
如(2,3)表示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
同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数对表示课件中物体的位置。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练习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并引导学生总结数对表示位置的规律。
人教版数学六上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上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及方向。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合作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了解坐标系,并能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
2. 掌握方向的概念及用语言描述方向。
难点:1. 运用坐标系和方位概念综合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
2. 理解抽象概念,如“东南西北”。
三、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PPT课件、教科书。
2.教学工具:黑板、白板、彩色粉笔。
3.教学资源:练习题、教学案例。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1.讲解坐标系的概念,并通过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坐标系的构成及意义。
2.以教材中的实例,让学生猜想物体的位置,并用坐标系描述。
示例:–三点A(1,2)、B(-1,3)、C(-2,-1)分别代表平面上的三个位置。
第二节基础强化1.向学生解释东南西北的概念,以及与坐标系的联系。
2.给学生进行一些物体位置的练习题,要求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加深学生对方向的认识。
第三节拓展应用1.导入概念“单位方向向量”,并练习相关题目。
2.带领学生探讨使用方向语言描述物体运动的方法,例如“从A点向西走5步”等。
练习:–请大家结合实际场景描述下面的问题:小明先从家出发往东走5米,然后向南走3米,最后向西走8米,到达哪里?第四节巩固训练1.让学生互相出题,生成多组具体的方向描述,供同学负责完成。
第五节课堂小结1.结合学生练习情况,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坐标系、方向词和语言描述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通过课后复习巩固学习成果。
五、布置作业1.完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相关练习题。
2.写一篇课后总结,包括坐标系概念、方位语言描述、单位方向向量的运用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强化、拓展、巩固等环节系统地讲解了《位置与方向(二)》这一知识点,让学生在巩固基础的同时,逐步提高对方向描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二)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和运用“位置”与“方向”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掌握“左右、前后、上下”等方位词的使用方法;能够在空间中进行简单的方向寻找和描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空间中方向判断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游戏等方式加深对“位置”与“方向”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鼓励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勇于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左右、前后、上下”等方位词的用法。
2.能够在空间中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三、教学难点1.利用方位词描述位置时的准确性和清晰性。
2.在复杂的空间环境中准确判断和描述位置。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复习导入1.让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左右、前后、上下”等方位词的用法。
2.让学生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回顾并总结方位词的意义和特点。
第二节:新课讲解1.引入新课“位置与方向(二)”,向学生解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通过实际案例,向学生展示如何利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3.讲解本节课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第三节:活动实践1.分发活动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通过小组合作游戏等形式,让学生练习利用方位词描述位置和方向。
2.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尝试新的解决方法。
第四节:课堂讨论1.结合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经验。
2.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探讨解题方法的有效性,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强调方位词描述位置与方向的重要性。
2.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数学问题,勇于尝试新的解题方法。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上未完成的活动题目。
2.自主设计一个小游戏或挑战,利用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和方向。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二)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二)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二)第2课时》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及度、分、秒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解方向和距离在确定物体位置过程中的作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对于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逐步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2.难点: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灵活运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直尺、量角器、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练习本、彩笔、量角器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如方向的表示方法、度、分、秒的认识等。
然后提问:“我们在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时,需要哪些信息?”学生可能回答需要知道方向和距离。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深入学习如何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个生活情境:学校操场上有若干个班级在举行运动会,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帐篷。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二)第1课时描述物体的位置【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用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描述平面上物体的位置。
2.在经历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尝试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确定准确位置的方法。
3.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会用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和距离确定平面上物体的位置。
难点:能用较规范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平面上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将下面的方位图补齐。
二、探究新知1.自学提示:自学教材第18页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如果只有这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2)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2.教学例1。
【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例1】(1)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可以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2)交流确定台风中心具体位置的方法。
师:东偏南30°是什么意思?预设:东偏南30°表示的是台风中心位置相对于A市所在的方向,也就是台风中心位置与A市的连线和正东方向的夹角是30°,即正东方向往南偏30°。
师:如果只有这个条件,能够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吗?引导学生得出:要确定台风中心的具体位置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即物体所在的方向和物体在这个方向上距离观察点的距离,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方向+距离”的方法来确定物体所在的具体位置。
(3)组织计算。
师:现在我们知道台风中心所在的具体位置了,那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到达A市呢?(学生独立计算,组织交流。
)预设:600÷20=30(时)3.课堂练习,强化新知。
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1)让学生独立进行测量、计算、填空。
(2)组织交流。
三、巩固运用1.完成教材第22页第1题。
学生先独立测量,然后组织交流。
2.完成教材第22页第2题。
(1)学生独立填空。
(2)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例2)》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例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例2)》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向和距离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实际例子的演示和操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方向和距离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不能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对距离的估计不准确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掌握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能够利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2.难点: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方向和距离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入位置与方向的概念。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位置与方向的理解。
3.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图片或者实物,用于展示和操作。
2.学具:准备一些卡片或者纸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者实物,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些物体的位置。
例如,展示一张教室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黑板的位置。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描述物体位置需要知道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置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位置与方向(例2)》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第2课《位置与方向(例2)》教案一. 教材分析《位置与方向(例2)》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向和距离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并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这一知识,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方向和距离的概念,对简单的方向和距离的计算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复杂方向的理解和距离的估算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距离估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难点:学生能够对复杂方向进行理解和距离进行估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道具,如地图、卡片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知识,准备参与课堂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情境,如描述学校的位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图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如使用指南针和测量工具,测量和描述物体之间的距离和方向。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2.2《位置与方向(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2.2《位置与方向(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位置与方向(二)》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并能够利用这个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是对之前学习的位置与方向知识的巩固和拓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和坐标系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位置和方向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对于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利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以及利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
2.重点:掌握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数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2.利用实物和图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3.设计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印有不同位置的点,用于练习。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例如,教室里的一个学生在第3行第4列,我们可以用数对(3,4)来表示他的位置。
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讲解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规则:第一个数字表示列,第二个数字表示行。
通过一些图示和实物,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个规则。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互相练习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每组发放一些卡片,上面印有不同位置的点,学生需要用数对来表示这些点的位置。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单独完成。
这些题目可以包括:用数对表示给定位置的点,根据数对找出对应的位置,解决实际问题等。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2《位置与方向(二)》教案
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2《位置与方向(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位置与方向(二)》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坐标确定位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实践,从而掌握位置与方向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对坐标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运用坐标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2.难点:坐标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位置与方向的关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相关情境和实例。
2.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坐标纸:准备坐标纸,方便学生画图和操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课件展示一个生活情境,如在一个公园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到某个景点的位置。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想法,引出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呈现(10分钟)1.讲解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如利用坐标系。
2.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坐标在确定位置中的应用。
操练(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选择一个物体,用坐标表示其位置。
2.邀请部分学生分享他们的成果,讨论坐标系的优点和不足。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与方向(二)》整理和复习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二《位置与方向(二)》整理和复习一. 教材分析《位置与方向(二)》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主要包括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以及利用角度和距离确定物体的具体位置。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对于角度和距离的概念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方向的判断和距离的测量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方向和距离在确定物体位置中的作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2.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黑板。
2.学习单。
3.实物或图片。
4.测量工具(如尺子)。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怎样才能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吗?”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尝试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
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角度和距离的概念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解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操练(10分钟)1.教师发放学习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并让学生解释解题思路。
巩固(10分钟)1.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在实际情境中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实际问题,进行展示并解释解决方法。
拓展(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提出自己的想法,如利用GPS、地图等。
2.位置与方向(二)(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
2.位置与方向(二)(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涉及平面图上的确定位置的方法。
我会带领学生回顾一下之前学过的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
接着,我会介绍如何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在平面图上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并能够实际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难点: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平面图、直尺、量角器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例如“小明从家出发,向正北方向走了500米,然后向东走了300米,请问小明现在在哪里?”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解:我会回顾一下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的方法。
接着,我会介绍如何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我会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个方法。
3. 课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请在平面图上标出从A点到B点的方向和距离。
”4. 应用拓展:我会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例如:“小华要从学校走到图书馆,学校在图书馆的北偏东30度方向,距离200米,图书馆在小华的南偏西30度方向,距离300米,请问小华应该怎么走?”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实际问题解决。
七、作业设计1. 请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你家到学校的路线。
答案:我家在学校的东偏北30度方向,距离学校500米。
2. 请画出学校到你家的平面图,并用方向和距离标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对方向的判断还有待提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2 位置与方向(二)》优秀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2位置与方向(二)》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2 位置与方向(二)》,主要让学生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判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位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总结物体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以及度、分、秒等方法判定物体位置的基础知识。
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物体位置的判断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方向和距离在确定物体位置中的作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判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利用方向和距离判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2.难点: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提高学生对位置与方向知识的理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总结物体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情境图、PPT等教学资源。
2.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生活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物体的位置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几个实例,让学生判断物体的位置。
在判断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体之间的方向和距离关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互相判断对方的位置。
然后,选取几个小组的答案,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判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二)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第一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和导航,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和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经纬网的作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点位置的基本方法,对经纬网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如对经纬度的理解和计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位置的方法,能运用经纬网进行简单的导航。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2.难点:经纬度的理解和计算,以及在实际情境中运用经纬网进行导航。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情境图和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经纬网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和板书设计。
2.学生准备: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内容,预习本节课的相关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和经纬网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情境图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经纬网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位置与方向(二)教案
2 位置与方向(二)【单元目标】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八个方向,能够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本单元综合应用已有的经验,用方向和距离比较准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难点】编排3道例题和一个练习,把教学内容分成四段。
例1,理解新的方向词,用方向和距离讲述物体的位置;例2,根据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指出它的位置;例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行走的路线;实践活动《实际测量》。
【教学指导】1.知道了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就能确定位置。
生活中用方向表示物体的位置不大精确,因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范围比较宽,而且仅有方向,没有距离。
用方向和距离比较准确地表示物体的位置,涉及了方位、角度、实际距离三个具体内容。
例1联系原有经验,台风登陆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km/h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1)用角度准确表示方向。
这里的东偏南30°方向表示以A市为中心点,以中心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台风中心是这条射线上的一个点。
因此,方向词的后面添上角的度数,才能准确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这个知识,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示方向,还要体会这样表示的好处。
(2)用距离准确表示位置。
根据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100km,用直尺画出6cm,代表台风的位置。
例1有序地安排三个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逐步体会方向和距离能够确定位置。
2.在平面图上指出物体的位置。
例2根据物体所在的方向与距离,在平面图上标出它的位置。
这道例题里没有新的知识,只是理解“北偏西30°”方向200km处”和正北方300km处的基础上画图。
画图通常分两步,先画出北偏西30°方向,再在这个方向上画出相应的点。
教材让学生先画图,再交流画的方法与体会。
(1)用量角器画射线。
“北偏西30°”是以A市为端点的一条射线的方向,应该画出这条射线。
画射线可以使用量角器,把表示A市的点作顶点,正北方向为角的一条边,偏西30°角的另一条边就是北偏西30°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位置与方向(二)【单元目标】学生认识了生活中的八个方向,能够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本单元综合应用已有的经验,用方向和距离比较准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难点】编排3道例题和一个练习,把教学内容分成四段。
例1,理解新的方向词,用方向和距离讲述物体的位置;例2,根据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指出它的位置;例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行走的路线;实践活动《实际测量》。
【教学指导】1.知道了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距离,就能确定位置。
生活中用方向表示物体的位置不大精确,因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范围比较宽,而且仅有方向,没有距离。
用方向和距离比较准确地表示物体的位置,涉及了方位、角度、实际距离三个具体内容。
例1联系原有经验,台风登陆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正以20km/h的速度沿直线向A市移动。
(1)用角度准确表示方向。
这里的东偏南30°方向表示以A市为中心点,以中心点为端点的一条射线,台风中心是这条射线上的一个点。
因此,方向词的后面添上角的度数,才能准确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这个知识,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示方向,还要体会这样表示的好处。
(2)用距离准确表示位置。
根据图上距离1cm表示实际距离100km,用直尺画出6cm,代表台风的位置。
例1有序地安排三个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逐步体会方向和距离能够确定位置。
2.在平面图上指出物体的位置。
例2根据物体所在的方向与距离,在平面图上标出它的位置。
这道例题里没有新的知识,只是理解“北偏西30°”方向200km处”和正北方300km处的基础上画图。
画图通常分两步,先画出北偏西30°方向,再在这个方向上画出相应的点。
教材让学生先画图,再交流画的方法与体会。
(1)用量角器画射线。
“北偏西30°”是以A市为端点的一条射线的方向,应该画出这条射线。
画射线可以使用量角器,把表示A市的点作顶点,正北方向为角的一条边,偏西30°角的另一条边就是北偏西30°方向。
另一画图同上。
(2)算出图上距离,在射线上描点。
200km是B市到A市的实际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B市的位置,需要这两点间的图上距离。
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行走的路线。
例3说说台风的移动路线。
在描述路线图时,要先按行走路线确定每一个观测点,然后以一个观测点为参照物,再描述到下一个目标行走的方向和距离。
【课时安排】(3课时)1. 确定位置(1)(例1).....................................1课时2. 确定位置(2)(例2).....................................1课时3. 认识路线图(例3).......................................1课时第1课时确定位置(1)【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1及教材第20页“做一做”,练习五的第1、2题。
【教学目标】1.根据实际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出相应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描述和画物体具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根据实际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出相应的位置。
【教学难点】根据描述确定不同物体的位置。
【复习导入】播放视频:温州市气象台 2013年23号台风第19期 2013年10月7日06时30分发布台风动态:“菲特”登陆后强度迅速减弱,7日03时在福建福鼎市境内减弱为台风,04时在福建福安市境内减弱为强热带风暴,05时在福建周宁县境内减弱为热带风暴。
预计未来“菲特”将以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南方向移动,强度迅速减弱。
师:你从台风信息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每小时2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南方向移动,这是有关位置和方向的知识。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位置和方向的有关知识。
【新课讲授】1.出示例1:(1)学生读题。
说说从图上可以了解哪些信息?(2)怎样确定台风和A市之间的位置呢?①小组合作探究。
②学生试画。
③学生交流汇报。
生:先确定观测点,建立方向标。
以A市处为观测点,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地图上绘制方向标。
教师板书:生:测定台风与A市的方向。
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方向,用量角器去测量以正东方向为主方向,与南边方向的夹角30°处,就是它们之间的方向。
教师板书:提问:(确定一个物体的准确位置,只知道方向或距离是不行的,要同时知道这两个条件。
)生:第三步测定A市与台风中心的距离。
自行设计出图例,可用,平面图上1cm代表实际距离100km。
台风中心位于A市东偏南30°,距离A市600km的洋面上,那么图上距离应该画600÷100=6(cm)。
教师板书:(3)用方向和距离描述台风中心与A市的位置关系。
(4)你能根据平面图提出问题吗?台风大约多少小时后达到A市?600÷20=30(h)2.归纳总结: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1)确定好方向并用量角器测量出被测点方位的角度。
(2)确定好图上距离,结合单位长度计算出实际距离。
(3)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判断或描述被测物体的位置。
【巩固练习】1.教材第20页“做一做”。
(1)北偏东25°,400;(2)东偏南30°,200;(3)西偏南40°,600;(4)西偏北40°,600。
2.练习五的第1题。
提示:以北京为观测点,建立方向标,用量角器量出度数。
沈阳在北京的东偏北30°处;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偏北17°处;西安在北京的南偏西40°处,昆明在北京的南偏西30°处,海口在北京的南偏西10°处。
3.练习五的第2题。
(1)正西,400;(2)西偏北45°(北偏西45°),300;(3)东偏北30°,300;(4)南偏东30°,400;(5)西偏南40°,300。
【课堂小结】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课后作业】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第1课时确定位置(1)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1)确定好方向并用量角器测量出被测点方位的角度。
(2)确定好图上距离,结合单位长度计算出实际距离。
(3)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判断或描述被测物体的位置。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二点:一、1.根据示意图描述方向、角度与路程,要抓住中心点(中心观测点)进行描述。
2.要根据给出的角度进行描述。
3.要注意二种偏向的描述:东偏北30°(北偏东60°)。
二、根据描述画出方向、角度与路程如果教师没有特别注意教给操作的方法,学生(尤其是中下生)操作起来就有很大的困难。
因此一定要教给操作的方法。
1.教给学生人为规定方向的序号。
如:东偏北45°。
前一个“东”为第1方向,后一个“北”为第2方向。
西偏南50°。
前一个“西”为第1方向,后一个“南”为第2方向。
2.教给学生用量角器的方法。
(1)将量角器的90°朝第2方向,从第1方向开始数要画的角度。
(2)角度找到后,点上一点,作上记号。
(3)记号与座标中心点连线。
(4)按要求标上距离。
第2课时确定位置(2)【教学内容】教材第20-21页例2及教材第21页“做一做”及练习五第4-7题。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一定的生活积累,或多或少地知道或接触过位置图在生活中的应用,已初步了解了位置图的基本内容,初步建立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用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
这节课就是让学生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利用所学知识在例1的平面图上绘制B市和C市与A市的位置。
【重难点、关键】重点:理解在图上标出物体位置需知道物体位置在参照点的哪个方向和距离。
关键: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的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绘图工具:直尺、铅笔、卡纸等。
【复习导入】1.创设情境问题,展开问题探讨。
师:同学们,台风登陆后方向发生了改变,正向B市移动,C市也将有大到暴雨,如何利用A市这一观测点,很快画出B市和C市的位置图呢?生:要知道两座城市的方向和距离,就能画出准确位置。
2.出示下列文字:3.教师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
【新课讲授】标出B市和C市的位置。
(1)师:那物体位置平面图该怎么画呢?我们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又该注意些什么呢?请小组同学互相说说。
(2)交流汇报。
生:绘制平面图的方法:找准参照点(中心点),了解B市和C市在参照点的哪个方向和距离,还要确定每厘米格子表示的距离。
老师进行引导:你们打算怎样在图上表示出B市距离A市200千米,C市距离A市300千米。
生:因为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100千米,所以在图上只需要画出B市距离A 市是2厘米,C市距离A市3厘米。
(3)动手绘制B市和C市位置平面图(4)展示各学生绘制的平面图,交流绘图体会,点评绘图效果。
(5)评价绘制的正确性,如果平面图有问题,说一说问题是什么,应该怎样确定位置。
订正后交流:你们认为在确定这点在图上的位置时,应注意什么?怎样确定?(6)教师小结: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7)说说你在绘图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又是怎么克服的。
【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1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的第4题。
3.完成教材第25页的第6题。
提示:(3,3);(2,0);(7,8);(0,8)4.完成教材第25页的第7题。
【课堂小结】在绘图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绘制的平面图并展示出来让大家欣赏一下。
【课后作业】完成《创优作业100分》本课时练习。
第2课时确定位置(2)绘制平面图时,一般先确定角度,再确定图上的距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在每一次课堂教学设计时,我总是想方设法以创设一系列生活情境为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我从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探险入手,通过对已知方向的判断和理解,使学生认识到准确的方向,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思维。
一节课的导入对整个课时的教学至关重要,有时候,并不是越花哨越好,一些直接的导入反而更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也利于教师将最简单的基础概念扎根于学生心底,并由此变化出各式各样的练习形式。
课堂教学中,每一个新概念的引入,并不单单是生涩的书本知识,用生活中原有的认知来理出学生的思路是更为有效的办法,这样既使数学融入了实际生活,也强化了学生的概念。
让学生觉得亲切,觉得数学并不难学,它就在我们身边。
同时需要注意到的是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做到的是优化选择,而不是让答案单一化,固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