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之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一: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比较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一: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比较

[键入文字]《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一: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比较作者授权网络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二、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比较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是国家指导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课程实施及评价的纲领。

从时间上看,最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颁布于2000 年,2002 年还作了修改,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出台于2002 年9 月。

如果说这么短的时间两个文本存在完全不同的背景,显然是一种武断。

那么如果背景相同或相似,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差异显著的纲领呢?要弄清楚这一背景问题,首先须要分析所谓“背景”的真正内涵。

通常人们对某一学科课程大纲或标准作背景分析,主要包括宏观、中观与微观。

宏观是指国内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中观是指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及颁布的课程总体规划;微观则是历史学科课程发展趋势与课程规划制定时对宏观、中观背景的取舍。

(一)宏观背景的比较分析世纪之交的世界与中国发生了很多值得关注的事件,哪些事件够得上对未来人类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体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呢?现在回首分析,可以发现三个方面的事件汇合成未来发展趋势:第一,人类科技发展又进入到一个显著活跃的时期,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教育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总结这种(包括美国)历史经验时指出:“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

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30—31)教育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这种作用,不仅在理论上为人们所接受,而且为实践经验所证明;不仅是教育界的共识,也是包括经济界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共识。

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较之历史教学大纲的发展论文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较之历史教学大纲的发展论文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标准较之历史教学大纲的发展论文随着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的更新,我们对中学历史课程教育作用的认识在深化,也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观。

在教育部组织编制的21世纪中学历史新课程中,这一思想得到重视和实施。

中学历史新课程贯穿着新理念,有了新的框架结构、新的内容体系、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育功能,使新研制的历史课程标准与大家熟悉的历史教学大纲有了许多区别和发展。

本文仅就研制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及课程标准较之教学大纲的发展,谈谈个人的意见,就教于历史教学界的同仁。

一、研制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根据教育部的安排,2000年春,基础教育司和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力量研制《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2001年夏,完成了《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年秋,开始在国内部分市、县、区实验;2002年继续扩大实验。

从2001年秋启动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工作,也即将完成。

这次研制的新“课程标准(实验稿)”,是在汲取了新中国五十多年中学历史教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参照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我国21世纪中学历史教育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新的中学历史教育理念:中学历史课程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系统历史知识的课程,它应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和帮助学生发展的课程;中学历史课程属于非专业历史教育课程,它是面向全国中学生的基础课程,应摆脱长期受大学专业历史教育模式和历史研究成果(模式)影响的束缚,不去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避免内容的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它应只向中学生介绍最基本、最重要的历史知识,构建符合中学生认知水平和中学生学习需要并有助于学生发展(终身学习)的课程新体系。

同时,中学历史课程应关注中学生养成良好历史学习态度和历史学习行为,改变目前历史课程主要靠教师一人讲授,学生被动接受──单向传递信息的教学方式;使历史课程成为师生平等参与、信息互动、多项交流、共同体验历史过程的多元学习活动;历史课程还应有助于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关系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关系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关系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中两个重要的文件,它们之间有着
密切的关系。

教学大纲是教学活动的计划和指导,是教师在备课过程
中所遵循的框架;而课程标准则是教育部门颁布的规范性文件,规定
了课程设置的内容、目标和要求。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教学大纲
和课程标准之间的关系。

首先,教学大纲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目
标和要求,而教学大纲是在此基础上具体落实的产物。

教学大纲中包
含了课程的具体内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具体
规定,它是实现课程标准的具体操作指南。

其次,教学大纲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依据。

教学大纲中规定了课程的
具体实施方案,包括每堂课的主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来进行备课和授课。

通过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可以确保课程的质量和效果。

再次,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之间是相互协调的关系。

教学大纲是在
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的,它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贯彻课程
标准的要求,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教学大纲也可以反馈到
课程标准中,通过实践的检验和总结,不断完善和更新课程标准,促
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总的来说,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它们共同构成了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的教学提供
了有力支持和指导,促进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学校和教
师在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时,应充分结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保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教学大纲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教学大纲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正紧锣密鼓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在课程标准的研制、教材的编写、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

新形势下,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必须积极投身到历史课程改革之中,对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发展的前沿动态理论分析与相应的实践探究作出全新的定位,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究准确认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对应关系从而更为有效地分析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认识教材、利用教材、开发教材,培养学以致用、具有独立科研与实际工作能力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型应用型优秀教师。

二、课程教学任务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研究、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优化组合、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的优化组合、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课堂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课堂教学共有36课时,分为五章。

课堂教学结构大纲:第一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6学时)第一节中学历史课程性质与价值、改革背景第二节中学历史课程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第三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案例分析——“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第四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前沿动态第二章中学历史教材研究(8学时)第一节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性质与编写依据第二节中学历史教科书内容选择与呈现方式第三节中学历史教科书案例分析——“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四节中学历史教科书教学评价第五节中学历史教科书研究前沿动态第三章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优化组合(7学时)第一节中学历史课标与历史教材内容选择第二节中学历史课标与历史教材结构编排第三节中学历史教科书实施建议第四节高中历史教科书课例分析——“伟大的抗日战争”第四章中学历史教材与教学的优化组合(7学时)第一节中学历史教科书与教学内容选择第二节中学历史教科书与教学流程实施第三节高中历史教材备课研究——“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第四节初高中历史教材联系与教学衔接第五章中学历史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8学时)第一节校本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第二节图书馆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第三节网络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第四节史学新动态与教材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第一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1.了解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横向与纵向的目标,理解中学历史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通过学习“中学历史‘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这一案例进一步理解、深化新课标,掌握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研究前沿动态,认同素质教育理念,理解并参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之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

高中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之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

按语: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孙杰在甘肃省召开的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大会上讲到,今后高考改革的发展思路时指出:甘肃省在2009年将全面实施高中新课改,而新课改后的高中生将于2012年按新的高考方案参加高考。

甘肃省正在制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并征求相关单位的意见。

在改革的大潮下,高中教师观念要改变,知识要更新,方法要创新,能力要提高,这一切必须通过教师自身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

才能适应新的改革潮流。

为了使新课程改革在我校顺利开展。

笔者结合自己对高中历史新课标的理解首先“走进新课程”。

试图“抛砖引玉”,以带动其他教师积极融入新课程改革的潮流。

高中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之《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和联系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到,《历史标准》较《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有其显著的特点。

(一)在课程目标上,《历史标准》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新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目标上至少在以下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一是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教育目标,而且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是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三是目标明确而具体,更具可操作性。

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在横断面上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而且在纵向上明确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模块目标和具体学习专题目标。

如《历史标准》的第二部分即规定了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历史标准》的第三部分即规定了每一学习模块和学习专题下每一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从而使学生不仅明了自己所学的历史内容,而且明了对这些内容应学到何种程度。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历史学专业本科试用)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36总学分:2开设学期:第7学期使用专业:历史学先修课程:各门专业课一、课程性质与任务《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

设计思路;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高中历史的内容标准,为今后从事高中历史课教学服务。

三、教学时数分配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第一章前言【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高中历史的新课程的性质;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了解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标准与设计思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

难点:高中历史的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教学主要内容】一、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和动因。

二、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四、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第二章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三: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三: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键入文字]《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三: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作者授权本站发表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二、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内容设计包括四个基本环节:第一,确定课程价值观或教育目的;第二,确定课程目标(也就是对课程价值观的具体化);第三,确定课程内容及三种基本取向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确定课程内容设计的基础,即确定作为课程内容的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的认识取决于特定的课程价值观);第四,确定课程内容,即依据课程内容选择三种基本取向之间的关系确定与特定课程价值观和课程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要素。

目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种课程价值观决定了学习者的经验成为课程内容的主导取向。

也就是说,课程内容设计必须以学习者的经验为核心整合学科知识,整合当代社会需求,体现时代精神。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上以学生发展需要为核心,坚持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原则,注重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学习方式的变革,整合历史学科知识。

(一)课程内容设计坚持基础性、时代性与选择性的原则——所谓基础性,实际上强调了高中历史教育的性质。

高中历史教育,说到底,仍是为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

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根据这一性质,精选一些素质教育必需的经典知识,作为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素质的共同基础,同时也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的基础。

对于课程内容设计的基础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作为基础课程,首先要强调1。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前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历史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

本解读将对《新课标》进行详细分析,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标准。

一、核心理念《新课标》强调历史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历史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设定了以下高中历史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价值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课程结构《新课标》将高中历史课程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 中国古代史2. 中国近现代史3. 世界古代史4. 世界近现代史5. 历史专题每个模块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内容要求和教学建议。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四、教学建议《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4.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5.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6. 加强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评价建议《新课标》强调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方式。

具体建议如下:1.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以必修一为例,谈谈如何构建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整体框架和思路?商州区中学 南友锋

以必修一为例,谈谈如何构建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整体框架和思路?商州区中学 南友锋

以必修一为例,谈谈如何构建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整体框架和思路?《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修订于2002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也出现在2002年,它们都是国家指导普通高中历史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课程实施及评价的纲领。

现在,就以必修一政治文明史为例,谈如何构建《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整体框架和思路。

必修一共8单元27课内容,是按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以专题的形式展现古今中外政治文明史。

①、在知识内容上,与以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增加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增加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比如古代希腊罗马的政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等)。

②、在编排体系上,打破了原来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突破了古代史的王朝体系,改变了编年史体系,以专题方式呈现。

比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学习要点中,通过宗法制、分封制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构筑了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史,线索清楚,内容简洁,便于学生掌握。

但也有缺点,内容有重合(如辛亥革命与孙中山)。

③、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反映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水平。

尽量注重基础性,对知识与能力要求尽量减低,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能够有所收获。

可以看到对知识与能力基本上是要求了解、知道、列举、概述,较少提出评价、应用等能级较高的要求。

注重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在每一个专题后面都有大量的学习活动作为参考。

通过这些活动以促进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学会探究与合作,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

比如,在第1课后,查阅自己的姓的来历。

为了适应新课程,我按以下内容来进行教学: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教学大纲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教学大纲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的目的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属于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程。

历史课程标准是指导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进行历史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进行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研究,旨在指导学生在新课改背景下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提升对中学历史教材的分析应用能力。

为其在未来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更好地运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并正确使用中学历史教材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育学中高效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任务与基本要求1.了解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思路,认识《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全面解读历史课程标准。

2.结合21世纪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改革,学习新课程教材的基本理论,了解新课程教材发展的基本轨迹和基本结构,初步树立新的课标观、课程观、教材观,并运用新课程教材理论领会中学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编订、改革与实施。

3.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概况,初步熟悉中学历史教学的新课程标准以及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教材,全方位培养学生从基本技能和方法,为学生能够在将来成为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针对历史学专业本科师范生“课标意识”缺失,教材观念陈旧,不知怎样在历史教学设计和微格教学,以及课堂教学实习中怎样使用课标与教材这一问题,本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依据教育部制定的、指导中学历史教师进行教学的法规文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从提高历史学专业师范生作为“准教师”对于中学历史课标与教材的准确把握的角度,选择课标与教材相关内容,着力培养师范生对课标的解读能力,对教材的分析能力,为其将来能够运用课标指导中学历史教学,正确使用教科书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4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4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4前言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规定,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我国高中历史课程将进行改革。

本文件详细介绍了2024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

一、课程目标1.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使学生了解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历史规律,增强历史使命感。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历史观念、历史知识、历史思维、历史价值观等方面。

3.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内容1.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

2. 近现代史: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

3. 当代史: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世界当代史等。

4. 专题史:包括思想文化史、经济发展史、政治制度史、科技创新史等。

三、课程实施1. 教学方法:倡导探究式研究、讨论式研究和合作研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 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网络资源等多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4. 教学建议: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四、课程保障1. 教材编写: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具有时代特色、科学性、可读性强的历史教材。

2. 教师培训:加强对历史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课程实施能力。

3. 教学设备:加大投入,完善历史教学设施,为课程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

4. 政策支持:政府及教育部门要给予足够的支持,确保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

结语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旨在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奠定基础。

各级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应认真贯彻执行本课程标准,为提高我国高中历史教育质量做出贡献。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教学大纲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教学大纲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大纲一、课程教学的目的本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历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属于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必修课程。

历史课程标准是指导历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进行历史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

进行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与教材分析研究,旨在指导学生在新课改背景下准确把握历史课程标准,提升对中学历史教材的分析应用能力。

为其在未来的中学历史教学中,更好地运用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并正确使用中学历史教材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育学中高效开展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教学任务与基本要求1.了解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思路,认识《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建议、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全面解读历史课程标准。

2.结合21世纪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改革,学习新课程教材的基本理论,了解新课程教材发展的基本轨迹和基本结构,初步树立新的课标观、课程观、教材观,并运用新课程教材理论领会中学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编订、改革与实施。

3.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概况,初步熟悉中学历史教学的新课程标准以及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教材,全方位培养学生从基本技能和方法,为学生能够在将来成为优秀的中学历史教师打下坚实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针对历史学专业本科师范生“课标意识”缺失,教材观念陈旧,不知怎样在历史教学设计和微格教学,以及课堂教学实习中怎样使用课标与教材这一问题,本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依据教育部制定的、指导中学历史教师进行教学的法规文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从提高历史学专业师范生作为“准教师”对于中学历史课标与教材的准确把握的角度,选择课标与教材相关内容,着力培养师范生对课标的解读能力,对教材的分析能力,为其将来能够运用课标指导中学历史教学,正确使用教科书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工作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三:课程内容确定的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三:课程内容确定的基础

[键入文字]《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三:课程内容确定的基础作者授权本站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课程内容设计又称课程内容的选择或课程选择(curriculum selection),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这些课程要素包括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

课程内容设计是课程开发编制的基本环节之一。

早在1859 年,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就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第一次提出了课程内容设计问题。

到了1949 年,泰勒在他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怎样选择有助于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的问题,“选择学习经验”就成了“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一、课程内容确定的基础从目前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来看,历史课程标准中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并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此,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的设计上与原来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选择在确定的基础、思路与价值意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别。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作为课程编制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工作和重要环境,它直接规定了“教师应该教什么”和“学生应该学什么”的问题。

课程目标的实现以及如何组织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评价都与此相关。

所以说,课程内容几乎涉及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同时,课程内容也是许多课程问题的聚焦点。

从课程目标角度来说,随着课程目标的确定,一定程度上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的基本方向也就确定下来,因此,课程内1。

2024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4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4年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前言根据我国教育部门的规定,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我们对高中历史课程进行了修订。

本课程标准旨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增强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

一、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分析和评价能力,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3.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4. 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课程内容1. 古代史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1.2 古代中国的经济与文化- 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土地制度- 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 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思想文化1.3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天文历法- 医学- 数学与农学2. 近现代史2.1 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鸦片战争与晚清政治-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2.2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 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社会结构的变化-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2.3 近现代中国的文化演变- 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3. 当代史3.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3.3 当代中国的外交与国际地位- 建国初期的外交-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关系- 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三、教学建议1. 注重史料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与解读史料。

2.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3.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探究、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版: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4年版: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2024年版: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前言根据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历史素养,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特制定2024年版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旨在让学生通过研究历史,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认识历史规律,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自豪感。

一、课程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提高他们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多样文化、关注人类命运的价值观。

二、课程内容1. 中国古代史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阶段。

重点关注各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方面的发展。

2. 中国近现代史包括鸦片战争以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阶段。

重点关注各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转折点。

3. 世界古代史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中国等文明。

重点关注各文明的政治制度、文化特点、科技成就、对外交流等方面。

4. 世界近现代史包括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等阶段。

重点关注各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转折点。

5. 当代世界包括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全球化、多极化、科技创新、国际恐怖主义、环境保护等方面。

重点关注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国际形势、各国政策等。

三、教学建议1. 重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历史实物等,丰富教学形式。

3. 鼓励学生开展自主研究、合作研究、探究研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4. 注重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历史与现实。

四、评价与反馈1. 定期进行课堂评价、阶段测试、期末考试,全面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

2. 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实践活动。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序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序

[键入文字]《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序作者授权网络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序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推进使得这次课程改革的大潮走到了最高峰,历史课程的变革从来没有经历如此巨变,它使得很多高中历史教师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吴东范老师盛情相约,使我们有了一次搞清楚高中课程标准的机会。

经过半年的努力,现在这个“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基本完成。

对此,我有几点认识,供大家参考。

首先,高中历史课程的变革内涵很深,它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材编写、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

今天的中国社会已经与20 多年前大相径庭,中国已经更深地融人世界,而20 多年前只是0t 刚开启国门。

但是,我们正在开设的高中历史课程却还是20 多年前的模式。

虽然高中历史课程一直在变化,一直在进步,却从来没有在质的方面进行变革。

而这个质的变化之核心就在于:新高中历史课程的理论基础变了,课程的基石不再是旧的教育观、历史观与课程观,而是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历史观与课程观。

其次,高中历史教材打破单一的局面,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教师面前,教师可能会有很多不适应的感受。

但是,高中新课程对教材的理解其实与大纲不同,在新的教材观看来,教材不过是实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工具,教师不一定拘泥于教材,这当然对教师提出非常高的要求,即在弄清楚教材的同时,也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此外,我们在比较四套新教材的过程中,感受到不同教材的特色,这种多样性的局面就预示着过去那种教材崇拜地位的崩溃。

第三,新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须要让位于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这需要我们从民族振兴的视野来理解这个问题。

历史教师大多对现实教育有着历史性的思考与批判,明白八股取士对民族创新与发展的毁灭性打击。

旧的高中历史教学虽然没有那种扼杀,可是,教师们肯定清楚这种僵硬的历史教育给民族的发展带来的弊1。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一:教学大纲的教学观与新课程观的对比分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一:教学大纲的教学观与新课程观的对比分析

[键入文字]《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一:教学大纲的教学观与新课程观的对比分析作者授权网络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三、教学大纲的教学观与新课程观的对比分析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的关键词是“教学”,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关键词是“课程”,为什么两者的关键词不同呢?这需要追根寻源才能弄清楚。

(一)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直到20世纪,课程才被公认为是一门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瑞典〕托斯顿—胡森,〔德〕纳维尔-波斯特尔斯维特主编,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而教学研究的历史显然长很多。

教学论成为教育学的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是公认的1632 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

至今已有400 年的历史。

美国课程专家博比特(F.Bobbit)1918 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最新的历史教学大纲虽然与课程标准制定的时间相差不多,但是,它们却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

我国制定《历史教学大纲》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教育向苏联学习的历史有关。

苏联在二战前教育研究的核心是教学,课程被纳入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是研究的中心,课程研究只是教学内容研究的一部分。

直到1958 年教育法颁布,苏联的课程改革才开始,真正完成却已经到了1967—1975 年。

[〔瑞典〕托斯顿-胡森,〔德〕纳维尔-波斯特尔斯维特主编,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7-208]我国教育研究很大程度上受苏联的影响,准确地说,受二战前后苏联教育的影响,苏联在20 世纪60-70 年代的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影响并不大。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版了近200 种教育学著作,从其结构与主要理念看,与苏联教育学研究比较接近,其四大块——教学概论、教学论、德育论、教育管理中,课程都是处于从属的地位。

此次课程改1。

高中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高中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

高中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高中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2003年3月底,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稿)》和15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为在我国高中实施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局面作出了全面的部署。

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前的"教学大纲"相比较,有哪些突出的变化呢?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看: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标准分必修和选修(有案例)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学测试与评估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从课程功能上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针对学科,规定了教学的具体内容、顺序及其要求针对学生,明确某一学段应达到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学科的知识、技能方面应该达到的要求。

更多地关注学生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既关注教师的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原则性、规定性、刚性。

内容的表述方式更多地体现了指导性、启发性、弹性从课程理念上看:1、课程关注的着眼点发生了转变。

大纲关注课程的着眼点是教师的教学,从教学的角度考虑规定了详尽的知识点,课时分配,教学重点难点等等,使教师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效果。

课程标准关注课程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发展,它从未来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出发,规定了各课程的性质,各学科的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等等,关注的是课程设置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课程功能发生了转变。

教学大纲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而课程标准虽然参考了教学大纲在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但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三:不同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三:不同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对比研究》专题三:不同设计的价值与意义作者授权本站网络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或本站三、不同设计的价值与意义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不同课程内容设计是受不同的教育观以及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所决定的,因而,它们所体现的价值与意义也不同。

(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设计有助于改变教学大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改变。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以学科为本位,所体现的课程观实际上是学科中心课程,课程内容就是学科知识,反映到教学过程中,是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灌输知识,把学生当作小历史学家来培养。

其弊端在于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接受学科知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彰显,学生的创造力受到扼杀,使基础教育领域的历史教育课程实际上变成了历史学。

这种课程观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遭到批判,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教学改革来纠正其弊端,但成效不大。

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素质教育改革逐渐深入到课程改革领域才对这种课程观的变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包括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在内的几乎所有学科的教学大纲都在不断地调整,以适应素质教育改革,谋求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与实践精神,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调整,但不管怎样都很难实现根本性的变革。

21世纪初,基础教育领域的新课程改革成为教育改革的潮流,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重新设计课程内容对教学大纲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是一次彻底性的变革。

课程内容设计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对知识结构进行更新与重组,以专题形式呈现学科知识,增添了学生活动设计,使教师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教师的角色因而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促进者,由原来的知识权威变成历史教学的参与者,由原来的教学管理者变成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设计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语: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孙杰在甘肃省召开的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大会上讲到,今后高考改革的发展思路时指出:甘肃省在2009年将全面实施高中新课改,而新课改后的高中生将于2012年按新的高考方案参加高考。

甘肃省正在制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并征求相关单位的意见。

在改革的大潮下,高中教师观念要改变,知识要更新,方法要创新,能力要提高,这一切必须通过教师自身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

才能适应新的改革潮流。

为了使新课程改革在我校顺利开展。

笔者结合自己对高中历史新课标的理解首先“走进新课程”。

试图“抛砖引玉”,以带动其他教师积极融入新课程改革的潮流。

高中历史新课程研究系列之《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和联系甘肃省临夏中学:王鹏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到,《历史标准》较《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有其显著的特点。

(一)在课程目标上,《历史标准》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新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目标上至少在以下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一是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不仅提出了具体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教育目标,而且把学习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是在思想情感教育目标中突破了以往单纯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

三是目标明确而具体,更具可操作性。

新的课程标准不仅在横断面上把课程目标分解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而且在纵向上明确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总体目标、模块目标和具体学习专题目标。

如《历史标准》的第二部分即规定了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应达到的总体目标;《历史标准》的第三部分即规定了每一学习模块和学习专题下每一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从而使学生不仅明了自己所学的历史内容,而且明了对这些内容应学到何种程度。

(二)在课程结构上,《历史标准》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新的课程标准与历史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结构上作了重大变革。

其变革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设置学习模块在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学习科目和学习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每一学习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

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内包含历史、地理与思想政治等三个科目。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

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同时根据教育目标确定相关的学习内容。

《历史标准》依据上述原则设置了九个学习模块,即《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等三个必修模块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选修模块。

学习模块的设置,既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并及时调整课程,形成有个性的课程学习计划。

2.确定专题型的教学体系《历史标准》在课程结构上的第二个重大变革,即是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

专题型的教学体系符合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

它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

长期以来,如何构建中学历史教学体系,一直是历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从新中国成立50多年的历史课程改革情况来看,中学历史内容的组合序列经历了从循环到直线、再到部分循环的发展过程。

20世纪50年代历史课程遵循全循环制,即初中学习中国史、世界史,高中再学中国史和世界史。

为改变循环式的教学体系,20世纪60年代以后逐渐变为初中学中国史,高中学世界史,使历史学习内容呈直线排列。

直线排列无疑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

因为我国现阶段施行的仍是九年义务教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进入高中阶段学习。

如果把中国史、世界史分设在初中和高中,其后果是使得一部分学生不能接受完整的历史教育。

为改变这一缺陷,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学历史教学体系改为初中学中国史、世界史,高中学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改为必修中国近现代史,选修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历史学习内容呈部分循环的排列。

这种教学内容的组合序列,应该说仍未避开初中、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重复。

新颁布的《历史标准》取专题型结构,则完全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在结构上的重复。

第二,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

在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中,每一模块都由若干学习专题组成。

专题的确定,渗透了两个基本理念:其一,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目标上,应具有相近的教育价值。

如必修课程的《历史I》中的九个专题,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

确定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历史地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同时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必修课程《历史Ⅱ》中的八个专题,属于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内容。

确定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必修课程《历史Ⅲ》的八个专题,则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

确定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探讨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学会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选修课程中各模块中的专题,也都有其相近的教育目标。

其二,同一模块内的专题,在内容上,应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这种联系,应体现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

从《历史标准》来看,各模块所确定的专题,一般都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以下特点:一是历史的时序性。

每一专题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同一模块的专题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来排列的。

我们通过这些专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中的发展进程及规律。

二是历史的整体性。

由于学习时数的原因,高中历史新课程中各模块所确定的专题,都在十个以下。

如何通过这有限的几个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貌?这是确定专题必须考虑的问题。

我们必须有全局的观念,以反映历史的整体性。

从新课程所确定的专题来看,基本也体现了历史整体性这一特点。

无论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各模块专题所反映的内容,既有中国的,也有世界的,既有古代的,也有近现代的。

我们通过这些专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中的发展全貌。

三是历史的多样性。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无论是政治领域,还是经济或文化思想领域,其活动都是多姿多彩的。

如何通过我们所选择的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中丰富多彩的内容?这也是我们确定专题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课程必须体现历史多样性这一特点。

从新课程所确定的专题来看,基本上体现了这一特点。

如在政治领域中的专题,既有关于政治活动的,也有关于政治制度的。

具体到制度层面上,既有民主制度,也有专制制度;既有资本主义制度,也有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通过这些专题,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丰富多彩的内容。

学生通过这些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专题学习,无疑会有助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3.分设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高中课程中分设必修谋程和进修课程,不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新创。

在我国现行的高中课程结构中,即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如现行的高中历史课程中,规定中国近现代史为必修课程,中国古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为选修课程。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中,仍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分设。

但新课程中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较现行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就其结构而言,有其本质的区别。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不再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把某一段历史内容划为必修或选修,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规定了新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新的历史必修课程有3个学习模块,25个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

学生通过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能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为其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新的历史选修课程共有六个学习模块。

选修课程的设置,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

(三)在课程内容上,《历史标准》依据时代性和基础性的原则,革新了课程内容,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所谓时代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指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的气息,其间既包括课程内容所反映的思想,同时也包括课程内容表述的方式和语言。

要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新世纪的历史教科书,而不是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教科书。

二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时代的进步。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时代在不断地进步,历史教科书要及时地反映这种发展和进步。

三是指课程内容要反映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要及时地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四是指课程内容要加强与学生经验、学生生活的联系。

所谓基础性,实际上强调了高中历史教育的性质。

高中历史教育,说到底,仍是为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

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根据这一性质,精选一些素质教育必需的经典知识,作为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也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的基础。

所谓选择性,主要指高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确定,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要力争做到在保证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能提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以满足学生对历史课程的不同需求。

(四)在课程实施中,《历史标准》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关注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使历史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改善自身知识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